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1

一般说来,在平时授课时,常常讲授的是伏安法、电流表-电阻箱法和电压表-电阻箱法.

上述三种方法由于受到电表的实际内阻影响,电流表的内接或外接法的选择等等,使得最后的测量结果存在系统误差,需要根据电源的实际情况做选择,最后数据处理比较麻烦.

除此之外,高中阶段就没有其他方法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了?答案是否定的,在高二开设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上,我将这个实验选为课题.同学集思广益,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动手实验,想出了很多其他的测量方法,在这里做一下小小总结,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展示出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用两只电压表测量

由于该方法无论器材选择还是最后数据处理都非常复杂,所以该方法仅仅是介绍,不推荐.最后介绍一种比较简单又精确的方法:

4示波器法

先简单介绍一下示波器的原理.

各种已知量如图5所示,最后可以得到,在屏幕上的坐标:y=U2L2U1d(L′+L2),U1为电子枪部分的加速电压,U2为Y、Y′两极板之间电压,也是示波器外界输入的电压,其他条件不变时,在屏幕上偏转量y与U2成正比.从示波器结构来看,其内部偏转板为一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器是隔直流的元件,可认为是示波器的内阻非常大,接入电路后对电路的影响很小.

测电动势,电路图如图6所示.

E0为一个事先精确测量过的标准电池,其电动势设为E0,Ex为待测电源的电动势.开启示波器,先将表示Y方向的亮线(零电势线)调整到屏幕下方某处,设为0格;再将电路开关调到“1”,把标准电池接入示波器,记下此时荧光屏相比0格向上偏转的格数N1;再将电路开关调到“2”,接入待测电池,记下此时相对0格向上偏转的格数Nx,由上面的知识可知:Ex=NxN1E0,这样就可以算出被测电池的电动势.

测电源内阻,需要搭配一个电阻箱RT,其阻值设为R,具体电路图如图7所示.

步骤刚开始类似测电动势,即先把零电势线设定好0格;再闭合开关S1,接通待测电源Ex,记下此时相对0格的格数Nx;再闭合开关S2,记下此时亮线相对0格的格数NR.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730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推动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开展已有十年了,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似乎还不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我和本校的其他几位历史教师以辅导高一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尽快改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在高一年级确定6个课题作为研究案例:《关于兰州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走进西固清真寺》、《时期的兰州》、《兰州小吃不“小”》、《丝绸之路》、《临夏花儿》。课题来源是学生自报与教师推荐相结合,在课题资料收集、调查访问、撰写论文以及课题展示等环节,教师都积极参与,并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这6个课题在学校参评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之后我们对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想法,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有所提高。

“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中,自己感兴趣占63.8%,受同学邀请仅占36.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研究性课题有浓厚的兴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大家讨论的结果仅占40.4%,老师提示占59.6%。说明学生在确定课题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6.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与平时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方式完全不同,仅有23.4%的学生认为方式差不多。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已感受到它与常规学习的差异。76.6%的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了研究性学习,23.4%的学生用时2个月。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制约,开展一个课题难度大、周期长。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76.6%的学生家长不置可否,仅有23.4%的学生家长予以支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成绩,对挤占学习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很难认同。

74.5%的学生认为完成课题比自己想的要困难,而25.5%的学生认为比预想要容易。说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准备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对学生是个很大的考验。85.1%的学生对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同,而14.9%的学生并不认同。说明较多学生已经认可、接受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85.1%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开展的必要性,而14.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说明较多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协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实践经验,因而比较认同。“你认为目前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存在哪些困难?”困难主要有:缺乏兴趣、家长不支持、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研究内容肤浅、没有足够的时间、经验不足(不会写论文)、搞形式主义。“你认为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研究性学习参与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认为是缺乏兴趣,缺乏经验与自主研究实践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不够,不重视,时间不足,担心影响学习,小组成员不团结和家长不支持。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地理教学 现状与对策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教育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

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

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违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立足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注重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体验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通过自身专业素养捕捉研究过程中的兴趣点,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地开展研究,尽可能确保全员参与、科学论证,提出中肯建议。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6.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4

一、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现在的学科课程相比有四大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地点的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学习地点既可以是教室、实验室,又可以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以整个社会为大课堂。二是学习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更多地从课外乃至校园外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呈开放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开展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经验来选择。因此,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应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2.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学习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确定研究的内容,二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三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3.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让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内查阅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学习。它不像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以取得研究的成果为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品质。

二、重组和构建新的学校管理体系

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性学习的态势,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在时空、手段和内容上相对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这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靠教研组、年级组进行组织和管理是不合适的,必须重新构建学校的管理系统。有人提出“五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很值得借鉴,即:领导组(宏观决策)――职能部门(分工决策)――年级组(统筹安排)――班级、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课题组(具体实施)。以此为基础,实行层层分级管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的几层关系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现有的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教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按部就班进行的。这就势必存在学科之间的封闭、学习内容的不可选择、学生与社会隔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的关系。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人把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混为一谈,甚至合二为一。其实,二者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课程价值指向不同。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控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其次,两者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流程不同。活动课有许多种类,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特别的组织实施方式和流程,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论学生研究什么课题,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验证分类―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当然,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朝着越来越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研究过程中,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勇敢地面对角色的变化,做到“参志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授渔而不授鱼”,过多的包办代替和无所作为的倾向都是必须克服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学习,以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道德养成价值;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67-03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一种学习方式,既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实践的产物,更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热点。然而,反思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多囿于智育领域;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育人功能的探讨和认识还很不够,在此,笔者从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1.道德养成价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本身的固有价值。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落实。”因此,道德养成价值本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作为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超越课堂和教材,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在现实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探索发现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情感和信念,最后将之付诸道德实践,从而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2.研究性学习拓宽了德育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艺术,还包括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社会, 还包括自我,甚至有些研究性课题本身就是德育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

(2)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索,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探究的问题不同,其设计方案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必然也不同。这不仅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教育目标,而且还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关于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的启示。

3.研究性学习为德育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式。研究性学习融合了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模拟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这些都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诸如《高中生的责任感问题研究》、《男女学生交往过密现象的原因探析》等德育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无论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进行问卷调查,都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研究。而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始终的隐性德育则必然会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助力。

4.研究性学习使德育过程趋向和谐。研究性学习可以使道德教育走向和谐,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其一,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全息互动的交往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在“生活世界”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育资源之间,发生着全息互动的交往。这种交往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其二,研究性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它的道德养成价值还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进行过程中时时处处蕴含着德育要素。下面从课题的选择、课题的实施、研究结果的评价等各方面依次阐述。

(1)研究课题确定过程中的道德养成价值。研究性学习基本上是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为载体的。一方面,“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能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出掩蔽未解之迷。”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一个重要的道德品质,即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因为学生要能够自主选择出有价值的课题和项目,就必须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然的爱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怀的品质。此外,在寻求和选择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中,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道德养成价值。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多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合作,每个成员承担着相应的任务,他们既要对自己尽责,同时,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小组的进度,要对小组负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责任心。其次,在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和困难,学生常常要进行艰苦的实际调查和大量的文献、数据处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为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道德养成价值。作为一门课程,当它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因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其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老师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在学生自我评价时,要求恰如其分地表述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对团队的贡献、自身的不足,这种评价有利于考验、训练学生实事求是的为人态度,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及正确对待自我的契机;在小组成员互评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评价他人的成绩与不足,静心倾听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尤其是自己不认同的批评意见,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力、自我教育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中具有参考性、而非权威性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在传统的权威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为德育评价新体系的建立提供启示。研究性学习课程突破了原有的以单科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非国家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结果的非功利性,即教学及结果不直接、不完全与学生的升学、选拔等挂钩,为研究型课程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方便。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在重视“双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取向,这对于德育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而这对于德育评价的启示是:不能仅限于期末时教师的操行评语,而应重视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坚持、创新等品质的考察。

(2)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关注诸如社会的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等等。而当学生真正开始关注实际问题,表现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心时,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时,这比思想政治课的满分试卷更值得肯定。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体验。单科性、学术性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也注意学生学习中的体验,但并未把体验作为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等的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发展了观察、思维、操作和表达等基本能力,更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这也是德育评价突出尊重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体的精髓所在。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重视面对全体。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教师、家长、学校、学生个人、同伴、社会等各方面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个公正、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启发下,我们构建了一种“ 立体式”的评价体系:一是社会评价,重在“肯定式”的评价;二是家庭评价,以“鼓励式”为主;三是教师评价,采用“移情性”评价;四是学生自我评价,主要采用“自我反思性”的评价方法;五是学生互评,重在“互帮式”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这些评价方法都给德育评价带来了新的启示,而德育评价的新体系必然促进德育的新发展。这样,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也必然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允.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3,(5):90-91.

[2]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0-109.

[3]李方强,钱旭升.论研究性学习的道德养成价值[J].辽宁教育研究,2002,(7):53-54.

[4]王云风,孟丽萍.研究性学习:德育工作的突破口[J].新课程研究,2004,(8):57-58.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6

启发式 讨论式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21-02

语文新课标提倡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让语文教师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尤其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呢,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何在呢?笔者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研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能力。

1.2研究性学习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1.3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研究性学习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1.4研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对初中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意味着群体合作的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质疑,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如推断式研究,能够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筛选研究性课题的方法

要想让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最主要的工作是课题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以下几点:

2.1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

筛选研究性课题要顾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让学生逐渐失去信心。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以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如教学《观舞记》时,与《安塞腰鼓》进行比较阅读,进而比较中印文化的审美差异,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语文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小范围选题,从新角度入手,让学生易操作。如教学《邓稼先》,笔者要求学生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在班里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结构为:问题――探索――质疑――练习。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引导学习,归纳概括――质疑问题,答疑解惑――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这种教学程序,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3.1学生提出课题

教师可以在创设背景知识点基础上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课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指导,如课题的范围和角度,有无创新性等,将课题剖析成几个小部分,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的研究性课题。在思考和拟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尊重其个性,发挥其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应解决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以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圆满筛选出研究性课题。

3.2.教师归类反馈、撰写教学反思

学生做完了研究性课题后,教师需仔细查看、研究,认真推敲,进行整理工作,写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及时检查、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全面探索。

3.3铺设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