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1
人的一生中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特别是生命意识的教育。实施幼儿园“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成的重要场所,“三生教育”家园合作活动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还注重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家园联系栏张贴相关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明白“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了解我们“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目的,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这样家长也从中受益不浅,从而也更加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
11月26日,我园组织开展了“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感恩节活动,活动邀请了每一位幼儿的家长来参加,在活动开始前,我请家长们说一说什么是感恩节?为什么要过感恩节?可让我吃惊的是,居然没有一位家长能站起来说一说。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节日,还是害怕自己在孩子和众多家长面前说错而不回答。不过,我班的情况有些特殊,全班34名幼儿,有31名是傣族幼儿,他们全是附近一些村寨里的居民,家长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也无从回答我的问题。这让我又一次感到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须性。在活动中,我认真讲解了“感恩节”的意义以及我们这次活动的教育目的,让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有所了解,通过讲解,家长们有所觉悟,幼儿也知道了什么是感恩节,许多家长还主动讲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出了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和感恩的话。在我班教师的组织下,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手制作了爱心卡片,并在爱心卡片上写下了许多祝福的话,孩子和家长有的是感恩父母的,有的是感恩朋友的,有的是感恩老师的…
最后,我们全园师生站成一个大大的心形,共同表演了手语舞《感恩的心》,并真诚的说出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恩的话,整个幼儿园融入了一片感动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一位家长、幼儿、教师都把自己亲手制心卡片挂到了幼儿园的感恩树上,以此寄托自己的祝福。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资助管理体系 经济困难生 感恩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高低是当代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心存感恩是每个学生对他人应当怀有的情感体验,受社会或国家资助的经济困难生理应心怀感恩。但现实中的经济困难生因种种原因,感恩意识缺乏,利己主义盛行,这使得感恩教育摆在了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由于造成经济困难生感恩意识缺乏有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多重原因,本文仅从剖析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着手,探讨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教育。
一、概念鉴定
要了解当代高校经济困难生感恩教育的基本现状,首先得明确什么是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教育。首先,感恩就是一种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方式。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由于经济困难生是国家资助与社会资助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教育是以让他们学会对资助自己的国家资助体系或社会资助人怀有感恩之情为基本目标,从而培养他们对周边人事物怀有广泛报恩之情的意识,更是培养他们拥有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及公共意识的道德教育。
二、经济困难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基于上文对经济困难生感恩教育概念的重新梳理,我们进一步明确经济困难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行为表现,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探讨。
首先,现在的经济困难生对资助者不会或不懂得表达感谢之情,感情淡漠。虽然部分经济困难生对获得受助表示感谢,但确实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受助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感恩之心,部分受助者接受了国家、社会或个人的资助之后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回报,认为这是国家的基本职责,是社会个人形象宣传的需要。他们只关心资助额度及时间,对资助者缺少关注与了解,与资助者缺乏主动联系。
其次,经济困难生群体中存在索取与奉献失衡的现象。国家与社会资助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保证经济困难生获得高等教育权的公平性,有一部分同学在看到高校充分的资助体系后将自己标榜为经济困难生,将“贫困”作为“资本”,向学校索取各类资助金。还有部分经济困难生在学校的资助名单公示后气冲冲地质问资助老师:“为什么我的助学金只有2500,,不是4000?”这并不是否定资助学生对资助标准的知情权。资助工作如果做到这种程度,显然已经变味。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现象的频频出现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之前提到,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教育应当还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的教育,因此当代经济困难生不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过度消费的行为也是感恩意识缺乏的直接表现。
三、现有学生资助体系是如何造成尴尬局面的?
近年来,研究者在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方面进行了对经济困难生缺乏感恩意识原因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结论。但是,严峻的现实让笔者将目光聚焦到资助体系本身。国家对高校学生建立学生资助体系,明确资助对象,扩大资助面,加大资助力度,资助体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否遗漏了重要环节?经济困难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对该资助体系无疑是一次残酷而深刻的拷问。经梳理,笔者认为目前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容易造成缺少感恩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及社会相关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助、贷、补、免、勤工”等多种方式为渠道的资助体系,许多社会企业或知名人士也纷纷与高校合作建立资助项目,参与到高校学生资助活动中来。这极大地推动了资助体系的发展,扩大了受助面,加大了资助力度,丰富了资助类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资助体系的完善本来是件好事,但在客观上使得申请资助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这反而使学生认为申请资助获得资助是自然而然的事,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所应当的事,也就淡化了对资助机构或个人的感恩意识。
2、现有的资助体系缺少追踪管理机制,对学生资助经费的使用及身份认定缺少有效的管理与审查。受助学生的追踪管理表现在:一、学生是否在获得资助金后存在挥霍现象,或者用于购买不必要的物品。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经济水平做出全面评估,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家庭平均收入、学生所在专业学生平均月消费额、学生所在城市大学生月消费额确定学生生活费基本标准,通过建立月消费账单检测学生的基本消费水平。二、学生是否因家庭原因经济上得以改善。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有多重原因,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的突发事件,如果学生因家庭经济得以改善就应当适当地减少资助,实现动态管理。
3、现有资助体系没有明确受资助学生的义务。从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到2010年浙江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各类助学金校内评审工作规程的通知》,政府部门在不断明确学生资助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工作要求,但对受助后学生的职责上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与规定,虽然部门奖助学金有提到需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但规定也就仅此而已。对于受助学生应当承担的义务缺少明确的规定。从法律上讲,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享有特定的权利,那么他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如果现在资助体系一味地强调经济困难生的特殊待遇,那么只会让他们看到获得的容易,只会形成依赖思想。
四、加强经济困难生感恩教育的途径探讨
知恩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当代经济困难生急需提升的品德意识,也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内容。很多研究者已经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了感恩教育途径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光从思想层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从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的制度层面去加强感恩教育,提高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意识。作为社会人,经济困难生在受到国家与社会帮助之后,即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义务。
首先,学生应当诚实守信。
作为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主要表现在能否如实填写《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说明书》,能否如实反映在校表现,能否切实履行各类资助项目的要求。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不免发现存在一些同学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存在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隐报家庭收入,虚报个人消费情况,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等。
其次,做好学生本职工作,正常完成学业。
学生的本职为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完成计划学业。学生虽然会因为个人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学业成绩好坏的差别,但是在主观上都应当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完成学业。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存在一部分的经济困难生并没有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而加倍努力,反而出现各种违纪违规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是旷课,还有一些同学养成了抽烟的不良生活习惯。这种行为是令人心寒的,是受资助学生不珍惜受助机会,是缺乏感恩意识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资助金的审批与追踪管理中,我们有理由对经济困难生在学业成绩及行为习惯方面提出要求,这是他们争取并使用资助金应当履行的义务。
最后,学生应当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或有偿劳动中来,用劳动服务参与感恩实践平台。长期的无偿获得会使人产生惰性,久而久之使“获得”成为理所应当之事。笔者认为,国家助学金或励志讲学金等国家直接拨款的资助金额的管理需要建立让学生用劳动回馈国家的平台,而这个劳动可以是有偿的,但是在劳动的时间上可以有一定的数量要求。社会资助类型的,更加可以提出受助者到相应公司或单位实习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实习岗位增加对资助单位的了解,是感恩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也通过实习津贴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经济困难生的感恩教育要紧密地融入到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去,在资助管理体系中明确经济困难生的义务,要求他们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完成学业,并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或有偿劳动岗位,并将这些义务的履行情况作为下一学年资助评审的有力参考条件,建立经济困难生管理档案,实现经济困难生库的流动管理与资助的追踪管理。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只有将学生资助权利与义务平衡化,只有将学生感恩教育融入到资助的各个环节中去,特别是在资助资格的审查与管理环节,才能将资助金额用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资助的初衷,才能实现经济帮助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萍.高校“90后”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探索[J],德育与思政研究,2010(6)
[2]陈海娟、周详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5)
[3]刘镇江等.高校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2010
[4]刘向阳等.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影响、对象与内容[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5]王妹妹、白明刚.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J],理论观察,2011(6)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3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活动,是教学生“如何成为人”和“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作为高中德育载体的德育文本,在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结合当下高中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分析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的意义和价值,“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研究操作的路线图及可行性。
一、当下高中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第一,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高中教育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生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德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缺乏针对性,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不当,致使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平衡。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缺位。有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恩之心,学生对未来缺少信心,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甚至对学校的德育产生抵触情绪。第三,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是问题德育,德育工作者看到很多问题,整天解决德育问题,还是出现很多德育问题。教师很苦恼,产生职业的倦怠;学生很烦恼,失去应有的自信。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其实,德育应该是欣赏德育,“德育应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学校德育必须由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赏识和激励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推广“欣赏型德育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问题德育向欣赏德育的转变。
二、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心”,即“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第一,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可以丰富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打造具有针对性的高色德育。第二,研究“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认识它的规律性,可以使高中德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第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可操作性。
三、“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1)概念的界定。拥有感恩之心,便会友善地对待每个人;拥有自信心,便会不断地克服前行中的障碍;具备责任心,就会勇于担当责任。当前部分高中“三心素养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遵循高中生心理和品德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三个最为基本的心理倾向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自信心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有利于摸索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实效。
(2)研究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为重点,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逐步拓宽、辐射到其他心理、道德素养层面,对高中生进行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既有重点又有全面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3)“三心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重难点。1)高一阶段素养教育的核心以“感恩心”为主题,开展以“感恩天地亲师、报效国与民”为核心的感恩教育。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情况,以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为契机,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强化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的感恩教育,提高生、师、亲三者联动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形成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的情怀与意识。2)高二阶段素养教育工作以“自信心”为主题,开展以珍爱生命为核心的责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毅雅教育”,“毅”即坚毅、刚毅、果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向坚定而不动摇;“雅”即正雅、高雅、儒雅,道德高尚、行为纯正,举止文雅、落落大方,学识渊博、涵养深厚。3)高三阶段素养教育工作以“责任心”为主题,开展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在加强家庭责任感、族群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指导学生人生规划设计”为主的理想教育,把责任心教育与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的理想。而重难点,归结为“做人”的教育。
(4)实施策略。校园文化串联、衔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发校本教材作为载体;社团活动激发个性,变“问题德育”为“欣赏德育”;学科渗透,课堂德育,活动德育。
四、操作的路线图及可行性
三心教育实施步骤路线图大致如下:学习掌握教育理论,了解研究学生需求选择三心教育方式设计三心教育活动实施参与三心教育总结反思三心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三心品行,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具体规划如下:
(1)组织特色活动,搭起德育平台。比如,举办走进高一大型家长会、走进高三誓师大会、开展校长有约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
(2)特色主题班会,浇灌德育之花。德育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改变甚至重建,可以说德育是改变人的事业。而改变人的最根本的力量,还是“人”。以“人”育人的德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对三个阶段进行“精彩人生”系列――感恩、责任、理想主题班会教育。针对高一,进行感恩和养成教育;针对高二,进行生命与责任教育;针对高三,进行理想和人生教育。
(3)立体德育,辐射全员。在特色德育教学中,学校要树立“全员德育”的理念,人人都是德育者,人人都是德育执行者。一是注重德育多渠道渗透。注重环境渗透德育、文化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管理服务渗透德育。二是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对各班的双差生,领导主动承担教育引领责任,包干到人,年终考核;构建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工作模式,重视德育管理,形成分年级的德育目标系列教育机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引领,把学生大课间操活动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感恩教育作为全年德育工作的重点。三是爱心助学,打消学生后顾之忧。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每年都要积极争取政府助学金、爱心人士助学金,从而激励他们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树立道德标杆,争做文明学生。
(4)感恩教育点亮德育心灯。以对学生终身负责为出发点,以感恩教育为着眼点,培养“自省”意识。感恩教育会使高一学生扬理想风帆;感恩使高二学生珍爱生命,肩负责任;感恩使高三学生绘精彩人生。
(5)精神文化的引领教育――营造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毅雅”文化,有利于打造特色德育内核。学校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文化舆论的导向作用、走廊文化的宣示作用,形成新的精神文化,用多元化的活动奏响德育的主旋律,逐步培养“文化认同”、渐进塑造“理想人格”,将“美德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榜样教育”等落到实处。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4
感恩需要感激报答,但又不是简单的报答、回报,不是今天“投之以木桃”,明天马上“报之以琼瑶”,更不是像搞投资那样立即产生效益,必须让对方有感谢、感动、感怀,最重要的,要有感情!今天请我吃了一个“肯德基”,明天我就考个100分回报你一下,那后天怎么办?倘若总像“参股”那样要求回报,搞不好最后就真的“血本无归”。
“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得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感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感谢师长的培育教导之恩,感谢同事和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对手给我们的竞争动力之恩,感谢苦难给我们的坚强意志之恩,同时还要感谢这美丽的世界万物。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情怀。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在应试教育如火如荼之际,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无数老师的酸甜苦辣都和孩子的考试分数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然,稍微看重一点孩子的学习成绩,多关注一点学生的考试分数,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是考不上重点,就不懂得感恩,学习成绩不好,难道就一定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考一个高的分数固然可让父母和老师欣慰不已,但真心诚意地为父母捶捶背、捏捏腰是感恩,认认真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是感恩,给老师送一份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也是感恩……甚至给陌生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是感恩!
现在的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内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因此也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的方法有无数,但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让我到北京玩了一次,一个月内竟然提了n2次,那他们单位每年公款出国旅游,怎么也没有见他们说报答谁呀,也没见他们表示要好好工作呀?”作为家长,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这比嗦嗦说上一大通效果要好得多;在单位勤勤恳恳地工作,对得起自己的那份薪水,这对孩子就是最好的影响。作为教师,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学生和我们打招呼时给一个真诚的微笑和回应,在收到学生的贺卡和来信时,给一个及时的认真的回复,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在充分的体验、丰富的经历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自然而然会铭记老师的不易、父母的艰辛,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养成感恩的意识。要知道,许多人都是在做了父母之后才深切地知道为人父母的不易的。
父母的殷殷养育之恩、老师的循循诱导之教,固然和他们对下一代的关怀、关心、关切之浓情密不可分,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他们的义务职责所在。若两眼只是盯住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对其他进步视而不见,当然会导致孩子们情感冷淡性格冷漠。教师若一直把学生当成考试的工具,到头来学生也容易把教师当成工具。假如简单地把教育理解为一种投资、一种参股、一种要求回报的活动,那必然导致功利主义、虚无主义、市侩主义的泛滥,必然培养出麻木的下一代、自私的下一代甚至凶狠的下一代。为什么有些学生考上了大学后,却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甚至荒废学业?很简单,他认为自己欠下的“债”还完了,该回报的已经回报了。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传统的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个最重要的德育目的,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教师和家长们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出不一样的思考和行动,所以教育者要视野开阔,胸怀要宽广,要能够接纳不同的声音。对当下中国的孩子而言,还有什么能力比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家长和教师可以尽量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强迫下一代接受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能代替别人思考和选择。威逼利诱、大棒加胡萝卜,威逼、大棒是强迫,利诱、胡萝卜就不是强迫吗?都是为了让孩子听从自己的话,服从自己的安排。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年的岳飞,好在母亲在他背上刺的是“尽忠报国”,若在背上刺着“报母”,那他到底是上前线作战尽忠,还是在家中侍母尽孝?
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内涵简单、方式机械、专制霸道的“感恩教育”绝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美国曾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在孩子们给老师和父母的话中,第一句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我觉得这句话改一下也很恰当:“我的手虽很小,但不仅仅是用来做试卷的。”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5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感恩更是自古传承的传统美德,山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更是世代流传,所以在教学事业中就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宠溺现象比较严重,对子女往往是有求必应,助长了初中学生叛逆、任性性格,使学生缺失了传统教育的洗礼,缺乏感恩意识,不知道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所以,如何做好感恩教育、强化学生感恩意识,是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初中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概念
初中教学感恩教育,是指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借助一些感恩典故、故事、事迹等,结合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的感恩的本质含义及重要性,对学生起到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能够向教育材料中的人物或角色学习,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准守社会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和自尊意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学生自小被父母捧在手心,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性格,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个人主义严重,在生活中不会知恩图报,也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初中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者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在学生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需要明确自己身上的重担,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实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渗透。初中班主任要用具体事例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感恩事例中得到启示,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了解父母、老师对自身的关爱及付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将在感恩事例中得到的启示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于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
要想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渗透,初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3.1 循循善诱,做好引导工作
感恩的本质含义是对他人的帮助抱有感激态度,并在日后别人有需求时尽自己能力回报他人,感恩是一种潜意识的思想态度和基本的做人原则,需要通过引导加以培养。初中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以及现有的幸福生活,进而对大自然、对给予自己美好生活的所有人抱有感激之情。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父母上学时期的学习环境,与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条件的变化,进而明白父母上学时期的不易,以及自身学习环境的优越性,懂得父母艰辛的付出,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为自己所提供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
3.2 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初中班主任与学生在学校中的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对班主任抱有较强的依赖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学生模仿、学习,要想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渗透,初中班主任就需要做到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模仿和学习班主任言行过程中,其感恩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在生活和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志愿活动,在周末到敬老院去照顾老人,为社会公益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滋润学生的心灵。
3.3 晓之以情,借助真实故事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感恩的故事,这些都是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初中班主任可以借助真实故事去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明确感恩的本质含义的同时,学习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恩行为。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都有很多鲜活的感恩例子,比如2013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为照顾患病的母亲,每天上班时都会将母亲带在身边,往返于30多里的山路中,一?B五年,风雨无阻,完美诠释了孝道及感恩。初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学生一同观看颁奖典礼,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动中国人物背后故事中收获感动的同时,将感恩的力量传递下去。
3.4 付诸行动,布置感恩作业
感恩并不是心里想想和嘴上说说而已,需要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将其真实展现出来,初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感恩体验,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可以以“为家人做的事”为主题,在每天放学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一天工作后的压力,例如,帮妈妈洗菜、帮爸爸捶背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渗透。
感恩教育的概念范文6
有一对农民夫妇,一心想让儿子出人头地,于是节衣缩食供儿子上学。儿子也挺争气,考上了名牌大学。农民夫妇又苦苦熬了四年,期盼儿子早日毕业回馈家庭。谁知儿子又考上了研究生,农民夫妇实在无力供儿子读研究生了,只好劝儿子尽快就业,可是,儿子竟然对父母破口大骂,还要挟说要和父母断绝关系。
无独有偶。某校今年招聘了一名新教师,为了表示对新教师的关心,学校额外给了这位新教师500元报到路费作为补助。谁知这位新教师不但没说一个“谢”字,反而抱怨学校费用给得太少,“没有诚意”。
听了这两个故事,不知读者诸君有何感想?
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了能有一个风光的前程?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有的人因为贫困甚至卖血来供养孩子。他们把自己的子女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当今的一些子女,尤其是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长时间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形成了一个概念: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应该的。
于是,生活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心“凉”的现象:家长因为下雨接孩子迟到而遭到孩子的责备;工薪家庭因没有汽车接送孩子而被孩子讥讽为“没面子”;家长对孩子关爱的叮嘱被指责为“烦死人”;家长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而从来听不到一句“谢谢”……更有甚者,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被长大成人的子女无情地抛弃……这一切,难道不能说明当今社会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存在一种缺失么!
儿童在成长初期,心灵是一张白纸,家长往上面涂什么,以后就会有什么。既然家长从未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那么你就不要奢望他们长大之后会“主动”感激你。作为幼儿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补上这一课,加强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这几年,我们园定期不定期地请一些有经验的幼师授课,给孩子们灌输“感恩”的思想,时常给孩子们布置“作业”——有时让孩子晚上给爸妈捶背;有时让孩子“拥抱父母两分钟;有时让孩子与父母的角色互换,让孩子“当当长辈”……这些“作业”,对培养幼儿的感恩思想,颇有实效,家长反映良好。
秋天有收获,是因为春天有播种、夏天有耕耘。同样,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首先,要教育孩子,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赐给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感谢亲友,赐给了自己无尽的关爱;感谢社会,赐给了自己成长的舞台。其次,要教育孩子,常做感恩之事。长辈给自己夹菜,要说声“谢谢”,同时也要主动给长辈夹菜;老师表扬和奖励自己,要说声“谢谢”,同时要以努力学习来回报老师的鼓励;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后,要说声“谢谢”,并以同样的方式去帮助有需要的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培养起一颗感恩之心,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该如何去关爱他人。孩子们长大了,才能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