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课改;数学;特色;尝试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我们的做法和取得经验。

一、依托课程改革,确定特色学科内容。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走上了课程综合化的道路,让科学探究成为第一主题,并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归根到底一句话,新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特色学科的创建,正是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产生的。学校范围内切实可行的学科改革通过必要的特色建设来体现显得更具可能性;以特色建设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含量及育人效能也显得更具操作性。那么,何谓“特色”呢?说得通俗一点,即“无中生有”、“有中显优”。根据实际情况,我首先选择了后者――让我所教的数学学科教学更具特色,更具魅力。

二、构建特色学科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自然,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我们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最迫切和重要的是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于是在数学方面我努力拓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渠道:

(一)学科教学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1)教学内容凸现人文性、生活化。深入钻研教材,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和处理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创设教学情景,使之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设计例题习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实际。(2)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是教师教学中巨大的财富,由于他们呈现出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智力特点,决定了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要用心聆听、用心体会、用心反思,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学困生做到“四优先”:优先提问、优先发言、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对优生做到“一允许”: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干不影响其他人的事(看课外书等)。每节课的作业尽可能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分三个层次:低档题、中档题、高档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

(二)校内活动渠道。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师 自主发展

伴随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将取决于音乐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但是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有较多的人认为音乐教师的发展是在于外部力量,如音乐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忽略了教师的“育己”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人性提升的时代,人们应该将关注的目光转向音乐教师的自主发展,探讨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这才是音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

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通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研究设计,使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音乐文化底蕴拓宽加厚,从而不断地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终目的。从教育学意义上来看,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一种辅助的机制。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目标直接指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二、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关注教师自觉主动的发展过程,有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哲学详尽地阐释了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不但有思想意识,能认识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的主宰者,而且还有自我意识,能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不断地完善自身。因此,人能成为“主体”,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在实践活动中,人能通过理性的思考,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哲学理论告诉我们,自主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使其自主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专业发展成为可能。

2.心理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把学习者认识到并形成如何控制认知学习这一心理机制,称为元认知。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即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音乐教师作为相对成熟的个体,往往具有确定的自我概念、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为其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认知基础。按照成人的特点,教师的元认知已可以达到内控和自动化,教师则多能自觉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情绪、兴趣做出有目的的调控,使注意力维持在一定的活动上,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活动进程,这一心理学基础使得音乐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成为可能。但同时,音乐教师的元认知水平又因年龄及个体的变化而具有差异性,所以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根据教师不同的元认知水平,采用自主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希望他们既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突出音乐能力的音乐家、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同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对于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提出了挑战性课题。按现行教学计划(大纲)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都难以完全适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要求。①拥有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音乐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地弥补和提高,给自己定下合适的目标,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音乐教学和自己成长的过程,努力促进自己更快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

2.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

音乐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撞击的过程。音乐教师在对别人奉献的同时,其自身也应该求得一种丰富的体验、一种自我满足。同时音乐教师个体间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认知风格、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音乐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使教师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需要,自主地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使不同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与教学风格,使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差异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

音乐教育改革,主张通过音乐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观念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及潜能,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首要课题。“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②

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仅是新一轮基础音乐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且是音乐教师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对音乐教师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音乐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上的自主发展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注释:

①王安国主编《从实践到决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②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蒲蕊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孙龙存《成人的元认知特点及其对成人学习的作用》,原载于《北京成人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3

一、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此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无从谈起。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专家认为,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做到: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探讨;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二、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

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三、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到日程,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使我们的教师不会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缺乏收集信息、检索、运用的技术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用准确而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都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学生、内陆地区的学生与沿海地区的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四、新课程对教师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一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化学是什么关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化学风景,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教师必须涉猎。

二是新课程要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化学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必须有所了解,这是对教师特殊的素质要求。

三是新课程中的化学强调有引导学生经历学化学过程的经验,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在这方面,我们的化学教师基本上是空白。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4

【摘要】小学数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我们的教学目标、方式以及课程的内容与教材的编排等有了更新的要求与标准。这些要求对我们的教学工作的发展有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可改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了我们对新课改与教材编排对我们教学工作利弊的纷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材编排

新一轮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编排方式等这些方面的要求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虽然这些课程改革促进了我们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工作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课堂改革以及教材编排上的变化,使得我们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相关纷争,我们要对这些纷争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探究出更加利于推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教材编排生活化之利弊

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主张让小学数学的教育回归于生活。所以在教材编排的过程中,为了响应“数学生活化”的课程新标准,教材编排中的选材都结合小学生的相应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编排的。但是,这一编排无论是在教材的数学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引起了许多纷争,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数学是所谓的“先验知识”,既是:数学是由那些根据推理而断定结果的命题所组成的,他不需要以来与现实生活的事物,所以数学是不需要来联系生活的。而许多教师都是由于存在对数学的这一观念来进行教学的,对于新教材的编排,使得这部分教师无所适从,没办法正常的进行数学教学工作。而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的话,随着社会的需求,人类对数学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认为数学是人类最为原始的创造活动,而现实世界是人类创造数学的源泉,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许多专家便认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令我们的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以生活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在数学与生活中相互交融进行学习数学、认识生活。可是,也有一部分反对者认为新课标导致数学教材编排过于生活化,使得教材原有的科学的数学教学系统顺序被打乱,并且还去对一些不需要学生掌握的例子进行大力的推举。对于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倾向生活化的利弊,在教师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有不少的纷争。

其实,在这个数学已经大众普及化的时代中,数学是大众数学,而把大众数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活化,是非常利于大众数学的发展的。因为在现如今的时代中,数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比如一些商业、保险、金融、投资之类的岗位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获得收益,需要对其经济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以及收益进行正确的评估与计算,而这些计算工作的完成便不能缺少数学知识及对其的运用。所以我们可以说数学是用于生活的。随着科技的发达,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并传递信息,创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数学语言,并且这些语言早已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的各个方面。因此为了让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就要让他们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而这种能力便需要我们对他们从小进行培养,让小学生在一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学习情境中,从而更加有兴趣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生产能力。比如说在新教材的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长短与高矮等,教材中有尺子与铅笔的长短比较,还有小朋友的高矮比较,这些我们的小学生都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来进行学习的,还有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关于“位置”的教材也是选用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进行了,另外在小学数学的课本中,有大量的习题都是以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来进行编排的,但是我们在授课途中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与不同条件的学生真正已经有了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而并非仅仅依赖者课本,同样也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来进行的。

二、“双基”被削弱的利弊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习惯中,最为注重的一直是“双基”,既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双基”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从未动摇过,可是由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部分知识、技能进行了削减,并且不再像往常的教材一样对“三大能力”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有许多人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过于凌乱,使学生无法保证其对“双基”系统性的进行掌握,从而无法提高数学的考试成绩。其实,虽然在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削弱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可是由于其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在对于数学生活实践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并非仅仅是以往的理论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把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转变之利弊

在小学数学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直接接受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探讨性学习。这一转变,被各路教师指责为费时费力。由于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不够,让他们主动的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探讨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与精力,更是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这种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的,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还是应当以直接接受教育为主要方式。可是也有相对赞同这一改革的教师们认为:探究学习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其能动性,而接受教育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多以应该以探究为主。而最为争论不休的便是关于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的转变过程中,该如何去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

其实,直接接受教育与主动探究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极为合理的学习方式,自从“教育”这一种行为诞生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接受学习,它是一种最为传统、古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知识匮乏的年代,更是以接受教育为学生全部的学习方式。接受教育不仅能给学生传递知识,更是使得学生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来争取至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只是一直在增加、更新,并且社会的发展也在日新月异,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与接受教育,更是需要让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对自己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主动、积极的进行探讨与创新,从而使得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够跟随社会的潮流来不断更新。

总结

对于新课程标准影响的教材编排的利弊,还存在着大量的争议,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两方都有自己的实际教学依据,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或是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工作,而是需要我们结合处传统教学的优良传统与新课程标准的创新理念来进行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编排的应用,不能完全依赖与课本,而是把教材与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相结合,把固定死板的教材灵活运用以达到令学生能都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的目标。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工作中,还需要有工作激情,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需要积极的对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利弊进行探讨,冷静理性的面对并纠正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出现的偏差,以坦然的心来对待教材编排中的一些改动部分。在工作中有勇气改变传统教学,有区分与选择性的采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范良火.华人如何学习数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玉荣.浅谈小学数学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使用中的困惑,搜狐博客,2007.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初中地理 教学 体系 素质 发展

新课改理论是高效课堂的方针

世界伟大的理论家恩格斯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说过:“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其实伟人们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国情化、时代化和社会发展适应化,只有推进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础。

所谓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说白了就是同一回事情,就是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是人本思想的改革,也是重新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方针。

爱国心指导初中地理的教学

首先,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环境、人口、资源等等问题的教育,提高可以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具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目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尽管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总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等方面,引起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环境文明”和“新生态人口环境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用运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用运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运科学的知识改造自然。

其次,乡土地理也应纳入正常教学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国的水资源一节,在讲到黄河水资源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我们教室里的用电是哪里输送来的?学生回答是刘家峡水电站输送的;学生的回答很容易让他们想起黄河水的资源利用优势,这是乡土地理知识和自然资源的宝贵性。

最后,通过对于学生进行世界、国家和地方地理条件的发展以及延续,懂得地理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热爱地理资源、热爱伟大祖国、热爱地理课程;加强爱国心的指导并且强化对于地理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会是仅仅为了表面现象上的考好分数,更重要的是懂得热爱社会的良好心态。

如何上好初中地理

第一是树立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建立高效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3)服务与被服务的传承关系;(4)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这就是真正的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是树立创新启发的问题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是:“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拨动智慧火花的金点子,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是少不了问与答的课堂效果。

第三是树立凝聚知识的直观教具

所谓的直观教具就是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地球仪,它是把地球与地球上的山水地名比例的浓缩在手掌之中,使学生直接“看到世界”、“摸到世界”、和“想到世界”,当然现代教学直观教具还有各种教学媒体,如: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投影、幻灯、录像、电脑以及“3s”技术等等现代电教设备,以便更加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树立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在理解透彻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教具、了解学情学案以后,决定“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因材施教”的意义是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智力、不同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很有现实意义发挥巨大作用。

第五是树立调查实践的科学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范文6

一、抓好学习培训,做好课改工作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们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任务,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在校长会、教导会上我们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下大力量抓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对全校的老师进行一次包括课改背景、理念与目标、课标解读、课例等较全面的学习培训,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实验新课程标准,完成新教材试验任务,具有一定课程研究开发能力和承担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教师队伍。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多接触、多学习,动员大家及早更新观念,在教研活动中宣传贯彻课改精神,把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深入课堂,指导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学期,我们结合教学常规工作管理检查,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帮助教师形成由主客体关系转向相互交往关系、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由接受学习转向发现学习、由黑板粉笔的单一手段转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新的教学观念。

三、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新世纪的教师将面临种种挑战,为了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教师必须成为科研型人才。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性发展。本学期,我校认真组织开展以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为龙头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制定《网络化小学阅读与写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以《网络化小学阅读与写作学习方式的研究》为课题融入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四、大胆改革课堂教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