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0-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在21世纪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各个专业,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实践性强、综合性高、创造性强、更新速度快。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达到学习致用。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求各高校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机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所有操作,并能根据计算机情况,解决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计算机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系统软件的应用、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教师去解决。
1.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学生的生源有差别(二表和三表均有),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及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别。本校教学采用按班级的授课方式,教学对象参差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有差别的直接原因。
2.一个正常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80人左右,人数过多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原因。
3.应试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础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收集各种资料,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学习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从学习中获取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问题为主要载体,可以超出书本的范围。课题或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但课题或问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可以来源于书本,也可以超越书本,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知识,这样一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领域。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就更加广泛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研究性学习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偏重于学习结果。它主要强调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自我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并分析关于研究性学习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实施情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①确定研究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是基本核心。一方面,由学生自己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推荐课题,最终选定研究课题,并要清楚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②学习环境与资料收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环境是基本条件。除了硬件环境外,更要有软件支撑,主要指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学生亲自动手上网查询课题相关资料,并进行方案设计。③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及时跟踪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依据指导进行下一步实施。④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学生可以把研究成果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研讨来分享成果,使情感和认识有所提升。对于评价来讲,形式和方法有多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自评,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评价。
2.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以解决。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讲,学生则是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而研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分组进行协同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共同完成情境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储备,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2]。③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举个例子:在讲解办公软件Office这部分时,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简历。学生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制作,既可以加强网络知识还可以熟练Word中表格的操作。学生通过交流、相互讨论研究后,上交作品,由教师来评价,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应用[2]。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以探讨研究为中心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的思维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虽然是一门基础课,但是涵盖的范围却很大,综合性较强。在此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时也验证了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广度和深度不够,实施范围小。因此还需进一步实践,从中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研究性学习得到广泛推动[3]。
参考文献:
[1]叶小琴.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7,6:56-58.
[2]孙玉霞.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1:166-168.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3
高校、研究性学习、基于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虽然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顺应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掌握超越课程背后的学习理念,这样才能有效地规划、推展,并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传播特点了解一些常见的媒体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视听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应用技能。
二、问题分析
根据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际,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探索,寻求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将课堂的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通过网络中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有效检索网络中超越时空的海量知识。此外网络中强大的认知工具既可以创设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情景,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如powerpoint、authorware、word、excel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也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者之间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展示与管理,可以追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可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进。
三、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经历了确定课题-收集信息-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各个研究环节,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意识。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研究基本功的欠缺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较少接触研究性学习,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递,尚不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能力与意识,收集资料与分析创新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学生积极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改变对教师、课堂、教材的依赖心理,主动的体验学习,有效地参与研究。
目前高校普遍对基于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不够重视。需要建立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改革对“教”与“学”的评价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调动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与科研通过研究性学习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时数,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创新和经验交流,在全校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创设资源丰富的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亟待提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从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到提出问题、指导选题、建立小组,再到课题论证、总结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学生观和教学观,在课堂与课后始终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非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
四、关键在于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创新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教材体系的创新,又可以是内容的创新,还可能是结构的创新。20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实践中的创新几乎是全方位的,但更多的是内容的创新,因为任何新的技术都不是首先为教育而开发,要将之应用于教育,就必须根据教育的需要改进它、完善它或者探讨其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毕竟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育优化为追求目标。
师范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干线式”教学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理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选出其中的最佳途径向学生介绍、传授,让学生掌握通达目标实现的最佳的直接方法。它分为教材编写方面和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对技术充分研究,在分析学生已有IT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提炼出技术中的精华,在教材中反映的仅仅是有用的且是学生未知或未掌握的技术精华。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干线式”方法大体可用“干线通达、实例跟进、迁移提升”12个字概括。“干线通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所有内容直指任务的完成,而且必须提炼出一般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实例跟进”是用具体的例子作为一般方法的补充,加深学生对一般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引入“教学探讨活动”是创新,而且更多的创新是让创新的形式充满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教学探讨活动”所设计的议题,既有意义,学生又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同学间的互助才能完成,非常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新型的学习模式,积累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运用经验,为其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其主体应该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全部。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注重理解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4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与要求下所进行的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一般情况下,研究性学习是以小组或是个人活动的形式展开,参加学习活动的小组或是个人要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和科学结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这就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在课堂上以讲解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加强记忆和理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形式上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其本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在课前预习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要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其主观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2)学习活动多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要安排好每一堂课的学习重点,围绕这一重点通过主题研讨的方式展开,每一个主题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到一起,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就能更加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3)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重视学习资料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材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充分的学习资料,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都会被束缚,即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质疑,也很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而不能继续探索下去。而研究性学习模式非常重视学习资源的开发,网络、各种图书、文献或是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多样化,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就可以得到最为全面的资料信息,这就更加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深入进行(4)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学习结论也更加科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特点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通常都会较高,另外,由于研究性学多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得出的结论是大家经过认真思考、共同分析后的科学结论,体现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由于研究性学习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可大致归纳如下:(1)课堂上多质疑,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多质疑,对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或是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要充分发挥出质疑精神。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由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非常多,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向,学生在学习时就要探究化学平衡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条件计算平衡反应量的问题。很多细节问题需要学生去认真思考,经过反复讨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2)课外要多进行自主学习,拓宽视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学生首先必须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利用好课堂时间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多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拓宽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实验演示、逻辑推理等方式获得研究结果往往能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有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化学实验课时,酸碱中和试验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可以通过充分查阅资料去了解可以取代酚酞等指示剂的其他化学药品,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进行其他的酸碱中和试验,通过新的试验现象去分析酸碱中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3)多进行沟通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要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与同学之间要多进行互动,同学之间也要多沟通,通过共同研究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也是研究性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科学精神。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小结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5
初中生在认知层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以下基本操作思路和实施线索。
其一,初中生初步具备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心理基础,但如果要保障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实施的成效性,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实际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应当做到积极介入、有效指导,同时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使之能够最终完成研究专题。
其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效果的评估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中既有考试方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对于学生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和“思考”的定势思维与认知局限表现出理应的宽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斗志,提供宽容的认知条件帮助其无压力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加以帮助和引导,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其三,在研究性学习内容与主题的选择、设计方面充分考量初中生思维特点,把握初中生思维品质的过渡性特点,以“恰到好处”的主题设计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拒绝“过难”和“过易”的内容选择,前者打消学生的能动性,后者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只有“适度”、“适中”与“适合”的主题才是最优的。
二、情意条件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意图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体验来实现创造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能够突破既有教材限制的,可以灵活应用的活动方式。既使是有形的课程体系,一旦良好发挥其课程功能后,也将实现和追求一种无形的能力价值,这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更是跨时空的。正因为以上的价值,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功能实现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体验、充满热忱的理智感和坚强的意志力,也要具备批判性、独立性的意志品质。那么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些情意条件?提升与建设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情意条件应该从哪些策略着手呢?
心理学既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情感也较以往更为细腻,他们会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和自查。另外,初中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多表现为两面性和两极性。例如,初中生的情绪往往呈现强烈与温和、可变与固执、内向和表现性等并存的现象。
由于情绪情感的发展需要,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呈现出日益重视朋友关系,不再盲从教师权威的特点。初中生不仅在情绪情感方面有自己的表现特性,在意志品质方面也有不同于小学和高中的特征。例如,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近因动机更为重视,一定程度地会忽略长远的或是未来的学习效益。初中生还常常呈现出决心大、行动迟的特点,存在拖沓和摇摆不定的特点。在自制力方面初中生表现出过渡性特点,即比小学生自律性高,比高中生自制力差。综合初中生在情感和意志心理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初中生已经具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意基础,但是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成效性则需要不断完善情意条件,分析初中生的情意特点以展开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整体了解和把握初中生情意心理特点后,我们认为,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挖掘研究性学习的情意目标,从积极情绪培养和正向意志品质养成方面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并将初中生情意心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组成。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这个目的或许是多元的,可以说是为了知识的提高,也可以说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情绪和意志的良性发展。我们以为,这第三方面的目的更应该受到研究性学习设计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对学生情商和逆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商与逆商对于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尊重初中生的情感特点,选择适宜的问题或活动项目展开研究性学习。所谓尊重初中生的情感特点,就是要求教育者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者在活动实施中充分考察初中生的情绪、情感特性,这种特性的考察既包括一般意义的,对于初中生情谊心理的基本把握,也包括对于初中生新近情绪变化的观察和辨识,既能“总揽全局”,又能“洞悉局部”。事实上,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情感积极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情感两极性的发展要求,因势利导,以情感蕴蓄能量。
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情感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身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结果感兴趣,这是研究性学习指导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会使初中研究性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为,发动教师的情感力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绝不能将自己置身于研究性学习之外,当“世外高人”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融入于研究性学习中,并且能够使自己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地参与其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直接兴趣。
第四,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监督和反馈工作,以预防和管理初中生的经常立志又立志不长的问题现状,以协助初中生的自制力品质的发挥,进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初中生的意志品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坚持性,又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也就是说初中生对“坚持”的坚持性不够,所以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出现常立志但立志不长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很有可能出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此,相关组织者与设计者应当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与情感、意志的表现及时洞察,同时监督研究性学习成效。在这个监督与反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做出及时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认知层面的调整,例如对研究主题或是研究内容的重新考量;也包括一些制度层面的变革,例如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效应的预警机制,等等。
三、个性条件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最大程度地允许学习者展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认知理想和成长观。学生能够发表不同于教师的意见,有权利为自己的主张辩护和坚持。另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合作和分享基础上的课程或是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者之间展开良好的认知沟通与交流,也需要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展开必要的情意互动。那么,初中生是否具备上述提到的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个性条件呢?在个性特征方面,初中生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主观上的偏执性,主要表现为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意见。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也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另外,初中生还一定程度地具有了反抗心理,尤其当其认为自己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没有被重视以及他人强迫其必须接受某种观点时,反抗性心理就会油然而至,有时候甚至一发不可收拾。鉴于此,我们建议,结合初中生个性呈现出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当树立以下具体实施理念:
首先,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挖掘、主题的设计与呈现方式等都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因学习者个性条件与能力资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此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度。挖掘研究性学习资源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储备,例如,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呈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其次,从积极的角度维护,发扬初中生的自主发展需要,鼓励合理、正确的自我辩护,对其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给予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同时要监督、预防初中生表现出来的偏执的认知和不良的自我辩解。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性,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有意识地加入了自我分析的成分,这个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前提。鉴于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特性,并积极鼓励初中生的独立性,为其提供自我意识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应当帮助初中生监督和辨别自己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理念和偏执性认知,进一步促进其自我能力的和谐发展。
研究性学习基本特点范文6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