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1

一、陶艺课程教学方案介绍

陶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陶艺课程仅仅是陶艺知识的缩影,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陶艺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是需要十分谨慎的。这里以陶艺系列课程中的一个手工操作活动泥条盘筑成型为例进行说明。在陶艺系列教学活动中,泥条盘筑成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教学环节,在学生了解陶艺的历史、欣赏陶瓷工艺品之后,及时衔接学生自作的心理,开展实操类课程,是十分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瓷产品也是非常合适的。这种简易的操作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和创造能力,充分体会到陶土的可变和可塑性。

二、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预设

开展陶艺课程的主要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 :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实践基地对陶艺课程的定位,也是教师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

1. 在陶艺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然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陶艺因此开始进入各个学校的课堂,被教育界普遍采用,展现了陶艺独特的教育功能。创新意识体现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

陶艺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作者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双手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状,在塑造的过程中,创作者要经历和泥、捏条、拉坯、造型装饰等一系列的工艺过程。每一项工艺连贯性和衔接性都非常强,它还需要创作者将各种表示手法融入进去,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融入了创作者的理念和灵感的风格,将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劳动创造的喜悦。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创造的学问,陶艺创作带给学生更多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拥有的知识面一定是非常宽广的,渊博的知识才能成就艺术的内涵和魅力。即使已经拥有了足够渊博的知识,艺术家要想继续创新和突破,也要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学习和领略艺术也是一个感悟自然不断创新的过程。

2. 在陶艺教学中拓展知识视野

陶艺创作需要学生了解众多的陶艺知识,譬如陶艺的历史、陶艺制作的过程、陶艺的赏析、陶艺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这些系统的知识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校的陶艺课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定位,选择众多的陶艺代表性作品,和学生一起欣赏。这是一个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自行搜集合适的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自行收集的资料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形成互补。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 在陶艺教学中促进个性发展

陶艺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这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诸多的细节体现出来。这里我们通过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学习泥条盘筑成型的集体表现技艺,举例分析。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和亲自演示展现泥条盘筑成型的操作方法,并将每一个步骤进行分解和展示。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细心思考、耐心琢磨的品质十分有效。

三、在陶艺教学中拓宽德育路径

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鉴于德育的内在性特征,学校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无法用具体量化的指标衡量德育成效。学生接受德育的时候,是否真的达到了目的,是教师无法控制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课程将德育渗透进去,是德育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譬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陶艺课程中渗透德育等,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1. 陶艺教学中融入学生的品格塑造

学生的品格塑造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例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优秀的职业品质等。这些品格的塑造相较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要,当然,拥有了良好的品格,对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 陶艺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其他人的特殊性,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更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相同的个性。传统教育中,存在着诸多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这些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在陶艺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十分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开放式的分组教学可以有选择性的将个性相近的学生排在一组,便于有效交流,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有效。在陶艺教学活动中,不仅突出了本身的效用,还能通过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汲取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另一重大进步。小组成员间的学习和交流,小组与小组间的学习和交流,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这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体现也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2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

语文教学是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既然是一项创造,那么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了对学生进行心灵创造,即德育的性质。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点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是进行: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二、 细心组织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八十年代的新雷锋》一课时,我在引导了学生学习雷锋的事迹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朱伯儒、雷锋叔叔学习,争当活雷锋,课后同学们自觉地组织了学雷锋小组,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助人为乐。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例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中,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利索能及的事。

四、布置好作业,适时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适量的作业来渗透。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等。比如,在学完《搭石》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的美。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同学身上的美,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校园里的美,校园里的纸屑不见了,垃圾不见了,这是同学们共同维护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了妈妈身上的美,妈妈每天给奶奶喂饭、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向妈妈学习,一样孝顺老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五、在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应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也要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对所写的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六、利用多媒体,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3

一、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认识

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二、提高教师人格魅力,以身示范渗透德育教育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精神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为人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并升华自身的人生价值。教师充满爱心,让学生受到感染。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材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因素融合数学知识进行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方法、数学趣闻、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适时结合教材,利用这些材料,讓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效数据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教学《时、分、秒》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四、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内做小动作,说话、不做笔记,作业时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书写混乱,字迹不规范,作图马虎。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勇于讨论问题,勤学好问,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虚心向别人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组织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

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德育工作,并非单纯地限定在数学课堂之上,更为重要的是和课外多元化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这样才能令学生真正懂得在生活之中遵守特定的道德标准,逐渐学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总之,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滲透。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思想教育点,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萍,肖鹏.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J].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渗透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使人们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心理,因此艺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艺术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教体艺[2014]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因地制宜地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呢?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增强,又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下面我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语言的艺术美

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其语言和其他学科语言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数学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精准、简明、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可以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一幂函数性质时,我很神秘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分别约等于多少?当同学们不知所措时,我给出答案: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343433289,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51796445229,并解释这道题蕴含的哲理是: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进步一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超过1;0.99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退步一点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远远小于1,几乎接近于0,远远被人抛在后面。通过这样的语言,学生很快认识了幂函数的值如何随底数变化而变化。同时鼓励同学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富有艺术之美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艺术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在语言中逐渐理解、提升。

二、在数学教学中感受、欣赏艺术美

通过讲解共轭复数、对称多项式、对称矩阵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代数对称之美;通过讲解轴对称、中心对称、互补、互逆、相似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几何对称之美等。在学习选修内容《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时,讲到历史上曾一度被看做是“幻想中的数”的虚数,由于它带有某种奇异色彩,更能使学生产生幻想和揭示其奥妙的欲望,这也正是数学的神秘之美。学生在教师充满艺术美的教学中感美、欣赏美,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必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建立艺术化教学环境

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时,我请一位同学用电子琴现场表演节目,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新颖、独特的课前引入吸引,在观看表演后不禁问,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接着我简要介绍电子琴的键盘,让学生了解到琴的键中其中5个黑键恰好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几个数。在同学们追问什么是斐波那契数列时,我说:同学想知道什么是斐波那契数列,那么就要先学习好是数列,这样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说:“教学之所以被称为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就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掌握一定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把艺术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城.浅谈艺术教育的管理艺术.四川,2012.

[2]翁仿莉.引领学生探寻数学美.河南,2011.

[3]赵精兵,刘玮瑶,田金蕊.关于课堂教学“表演”的进一步探究.西安,2013.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5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能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爆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 hamburger, 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这些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教学What can you see? What can you hear? 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此外,英语教学中还可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

如学习“The 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 you happy? Do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机,容易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生,激活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优质高效。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

小孩子喜欢朗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充分说明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人的作用。如教学2B Unit 8中的Get up; Have breakfast等句子时,就可教孩子们边唱边学:One two three, get up, please. Four five six, wash your face. Seven eight, have breakfast. Nine ten, say it again. 明快的节奏,琅琅上口,孩子们在赏析中就记下了所学内容。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意义范文6

【关键词】体育;学生;体育教学

就目前体育教育模式来看,大多高校很大程度上的只注重升学率,终身体育意识薄弱,也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的人生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求学校教师和学生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的终身意识,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强化体育意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体育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终身体育概述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一个人从甚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贯彻于人的一生。它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学习和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使终身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以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以体育的整体化和体系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终身体育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这一思想的提出促进了体育思想向全新的形势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

学校进行体育教育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能够激发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随后便会对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热情,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再者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和生活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并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习惯,维持身体健康。

(二)有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保持健康、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牢固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实现身心全方位健康与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在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为学生奠定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也为学生事业和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参加体育课程,其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并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活动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目的。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意识是一项非常终重要的教育过程,然而对这种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进行引导,还要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在实践中主动确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一)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论教育

就目前形式来看,许多高校的学生体育意志力比较薄弱,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原因是缺乏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恒心,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体育的理论教学,如体育教学的目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例如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普及体育健康常识以扩大学生受教育的面,还可以增加一些多样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了解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提高学生认知规律

体育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安排适用的体育教材,在强化终身体育意识的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例如生活中的体育比赛都能让观众欣喜若狂,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因此可以向学生传授这种体育比赛的规则以及处理各种运动造成的损伤的技能。另外,中学生有其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因此对体育理论教材的选择要特别考虑到这一方面,尤其是男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与差异,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另外,实践教学要求体育教师根据男生、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别展开体育教育。例如对于男生来讲,体育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对抗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对女生来说老师可以多安排一些柔韧度较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对体育教材的选择要具备娱乐性与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总之,向学生传授体育教材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加强体育认知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实施开放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开放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和谐、互助、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以及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的目标。开放型的教育体现在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听取学生的建议,尤其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时要充分体现民主。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体育项目,这样就可以使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培养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对体育教育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念,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及明确人生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学生是学生迈向成熟的标志,通过对学生开展的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可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热情并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