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1
[关键词]老庄思想 尊道贵生 生命之爱 效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44-04
生命伦理学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人的研究视野还要更晚一些。在具体的应用上,克隆人、试管婴儿、代孕妈妈以及安乐死等问题成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聚焦点。在西方首先获得话语权的生命伦理学,在国际化的境遇中其发展也一直皈依着西方科学内涵的设定,显示着强烈的西方优势。因此,在内容和视角的讨论中,也主要以美国或西方为主导,所讨论的内容大多涉及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有关人的生死的问题。在这种视角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原本就具有的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挖掘,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如何安身立命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老庄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他们的思想体系对现代人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发现生命的价值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视角完全不同的生命伦理观。本文以老庄思想为主题,从尊道贵生、生命之爱以及效法自然等三个方面论述老庄的观身、修身、存身、保身、贵身、爱身以及爱生的生命伦理思想。
一、尊道贵生,强调生命的社会道德价值和自然价值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2
可叹,中华远古的修炼大师们虽早就解读和践行了造物天机,却被晚近西方重物轻命的主流价值观冲刷尘封。今天,人人都在迫切呼唤中国特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殊不知,它就内蕴在以老庄为首的中华道学养生观与生命实践上。
一
在世界顶尖级的先哲中,惟中国的老庄把人的生命提高到与宇宙节律和谐统一,把真善美与道德实践纳入人的行为准则。宇宙的真信息,需要人以顽强的意志去认知,去尊从,才可全性保命,才可达到人生至高的美境。它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任何割裂此生命三位一体统一的做法(著名的黄金分割律恰恰证明了人体的不可分割性,但却被西方用作分割的金科玉律),都将对生命造成伤害与重创。源于老庄思想的中国古代生命整体观,就是一种强调以人的生命为轴心,以加强人的内修以合天律的实践活动。它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古老、最彻底的生命唯物主义,不似西方的唯物观,主要以物质、以科技为本。
在这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老子的“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法则。它是人道必从天道的铁律。说白了,它要求人在道德层面,必宽容,必节律,欲济世人世,须先出世修身。在修炼层面,它是把重新收回并开发出的心能与生殖能,通过人体等离子的自动有序磁化量化,再转变成新的、更高的生命能,如此再人世,再有为,便有了可持续的生命潜能。它对生命所持的可循环进化理论,不仅为古代修炼者及我本人所实证,且符合今日一切科学原理。无怪乎爱因斯坦都曾大诧,西方在做的事,中国在几千年前已经做了。
由此可见,人、民族、国家与文化,其核心价值与进化方向,是决定生死的要害。一旦定义与定位错了,则全盘皆输。西方在绕了个大子午流注的平面圆后,才重新发现人,重又回到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认知起点;中国在付出了盲从西方价值观所带来的惨痛代价后,亦发现人类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原来就是老庄“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生命实践――老子的道德观为生命认识论,庄子的艺术观为生命实践论,合并为人类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进化途径。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企图解决生死冲突矛盾的历史。这一点,就连老子都承认,若不是有形有命,自己何患之有?
人只要用理性思考,必然思考到与一己生命相关的“关系问题”上,即社会道德与自然规律上。否则,人再幸福也不安生,也缺乏底气。在天则为道,在人则为德,人只有从道从德才可全形全命。一切竞争,最终都是生命与生命力能否持久的竞争。西方文化把经济领域内的所谓自由竞争,扩大到人际与生命上来。尤其是“美式人生”,不仅把超前消费享乐看成第一要义,且用所有的现代传媒手段强化这一要义,使人误以为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这些,人性就等同于物性,而非更崇高的精神情感渴求,从而导致信息失真,生命提前消耗透支,人性扭曲与病态。如今,地球人全都警醒,原来,西方的价值体系,特别是“美式价值体系”,对生命是一种严重侵害。科学技术已无能再为人类指明前进的方向,倒是中国的老庄早就指出,人的幸福不在外物和虚假声誉,而在于是否符合宇宙节律与社会道德。
二十一世纪既是生态世纪,亦是信息世纪。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信息的全息真实与功能的整体有效。信息不真实,对生命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实质上,也就是“她世纪”与“中国世纪”。
先说她世纪。除却体能差异外,女性在新世纪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潜能。女性先天的“软件系统”就比男性过硬。第二十三对性染色体就是xx,而男性则是xY,整整少了八分之一,少了一个空间维度。这就足以说明,为何较之男性,女性的生物活性与真诚度更和谐稳定,女性更活泼善变,张力更大,更具感性、同情性与宽容性。一旦重启女性天然的柔性母性本能,开发出女性潜伏的生命基因,并由觉醒的女性引领世界(绝非原始的母系社会),人类必将多一分和平温馨,少几多分裂战争,也更符合宇宙生命至上的不二法则。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嵇康 审美人格
一、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危机
当今时代,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审美人格的前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审美人格建构的基本使命。关注“人”的问题,使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文明的认识。大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更是重中之重。
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走到了21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新事物的涌入既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又蕴藏着巨大的挑战。当今大学生深受这些新事物的影响,加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当今大学生的人格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和尖锐。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人格问题有多种表现,如:精神空虚、主体失落、心态浮躁等。
一切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必有其深刻的根源。
1.高科技时代
20世纪70年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个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促使经济大发展;第三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我们现在已是21世纪,距离第三次科技革命已有大约50年的时间,科技更是高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这些高科技对人的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今大学生受高科技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习任务更多的是依赖网络,而不是自主思考探究;把更多的业余时间花费在网络上,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网络“近”:方便了信息的交流,但网络也“远”: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2.消费时代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消费者在追求一个物品,已不是关注它的实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其他需求。这个逻辑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的,但消费者所追求的更高的需求是超越了需求本身的内涵,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是对马斯洛需求的歪曲。因此高档消费品、虚假消费等应运而生。这样的风气愈来愈旺盛,也影响到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力。
3.工具性管理
教育是建构审美人格的重要力量,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理性教育:人本来是一个感性、理性及非理性的统一体,现实中的教育却大多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而忽视感性和非理性发展的理性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过的是一种不完全的、有重要缺陷的生活。也就是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美育;重知识传授,轻经验积累。模式化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以普遍性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制化教育:中国式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因此出现了体罚、呼唤“减负”等现象。这种强制化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尊严,泯灭了个性。功利主义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都指向分数,学校追求升学率,学生追求高分,这导致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机械主义教育:通过记忆学习知识,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最后形成标准化的答案,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都是固定的,这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当今大学生从小接受这样一种工具性管理的教育,忽略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当进入大学以后,管理模式的变化,使一系列的人格危机凸显出来了。
二、嵇康的审美人格与当今大学生审美人格的构建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一个思想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为后人所赞叹、所景仰。秦实现了大一统,焚书坑儒,统一思想。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思想。人不是机器,可以任由其他操纵。在文化高压的统治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需要释放。魏晋南北朝时,这些积蓄的能量如火山爆发,“砰”一声,震惊时人,震惊世人:建安之风的盛行,冰冻的思想开始融化;正始之风的兴起,思想之花炫然绽放。嵇康的时代是谈玄的时代,文学里加入了哲理这一因素。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把庄子的逍遥游诗化、生活化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有其自己独特的审美人格。
人无完人,嵇康的审美人格中有其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任自然与制自然
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1]心中不自尊自大,便能超越名教世俗而顺从自己的本性。不去追名逐利,便能气淡神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人情的温暖。因此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也便远离了外界的纷纷扰扰。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当时的政权所采纳,儒家思想占据了正统地位。汉末以来,经学没落,大一统的政权崩溃,积蓄的力量爆发,名教遭到了广大士人的批判。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礼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2]儒家思想已完全变成统治者的工具,虚伪、阴险、争名夺利之风充斥着整个社会。嵇康并不是没有建功立业之抱负,只是生不逢时,故而选择避世,以一种放荡不羁之态来对抗名教所提倡的君子风度。但他的内心却是兼济天下的,他是那个清醒的人,他要唤醒不见天日的铁屋子里其他沉睡的人,他在呐喊!向虚伪的名教发出抗议!任自然,即顺从自己的内心,遵从人的本性。一言一行,皆出自个人心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让所有人囿于其中。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而21世纪更多的是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时代。承担着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在面对这些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怀瑾握瑜呢?嵇康用他的一生在践行任自然:他拒绝去朝中做官,他对统治者进行辛辣讽刺,他在竹林中谈玄。他顺从自己的内心,他是宇宙天地间渺小的一粒,但他却震撼了时人以及世人,再不要因自己渺小而灰心丧气。现代都市的繁华已使我们远离自然,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时不时地去亲近大自然,感受着“空山新雨后”,看着“明月松间照”,听着“清泉石上流”,身体与灵魂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以嵇康的任自然为导向,大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审美人格。审美人格没有规定的模型,大学生要培养的是任自然这个本质,表现形式可五彩斑斓。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精神上追求自由,然而行为上却放荡不羁。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注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以嵇康为榜样,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处世,而不是追求出世,这一点更应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注意。正所谓自由是相对的。我们任自然,同时要制自然(即有节制)。罗宗强先生说:“嵇康是悲剧的典型,陶渊明给玄学人生观划了一个句号。”[3]二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没有真正地实现个人价值,究其原因,是没有达到任自然与制自然的统一。我们抓住了矛盾,便去行之有效地解决。
(二)人的觉醒(个性)与个人、社会的统一
嵇康《难自然好学论》说:“君无文于上,民无兢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4]对原始社会的称赞,更好地表现了嵇康对当时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只是借古讽今罢了。他想要建立原始时代那样美好的社会,但在现实中他却无处可寻,内心的苦闷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寄情山水,借助诗文表达,抒发自己的主体志向,表现自我。“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5]对六经和名教予以严厉地批判,抛弃世俗的羁绊,在自己的诗文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他弘扬老庄思想,阐述玄学,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寻求自由,主张推倒礼教的墙,使个体生命、情感得到自然的宣泄。嵇康的“师心以遣论”正说明了他内心已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走向了觉醒,探索个体生命,追求精神的超越。嵇康的诗极大地表现了人的觉醒和对自我内心深处的叩问,彰显人的本性,不在只是仅限于对社会的思索和约束人的各种礼教的宣扬,他更多地转向个性的张扬,人的自我意识的强调。“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6]嵇康在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在山林中寻求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绝对自由和玄远人生,宣泄内心的苦闷。嵇康太过不羁,太过峻洁,最终他以生命为代价,去挑战时代的权威。嵇康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代表了人的觉醒,开始关注人的本性,让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内心情感的大胆抒发。
嵇康极力反对名教和六经,忽视了其中有利的部分,眼光未免太狭隘了。他的诗文更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以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主张,忘却了诗文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嵇康只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文学的社会价值,把个体生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却没看到社会生命的价值,这是嵇康思想的一个局限性,也许这与他生活在极端专制的思想统治下有密切关系。然而在面临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更应该关注社会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落伍。
作为新一代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急需来审视自己,我们在为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后代而骄傲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和建设这个大家庭。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到社会中去,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两者并不矛盾,要正确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7]我们的社会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满足我们个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共同尽一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如歌中所说“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不能只彰显个体的生命,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多关注社会,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实现自我表现的同时能够服务于社会,这样才是真正的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们不仅要像嵇康那样追求个体生命价值,还要看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没有社会这个大集体,作为个体的我们又怎能在世界立足呢?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才能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在灯红酒绿的当下,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嵇康召唤了我们个体生命的觉醒,但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做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我们不仅要找到自我,更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给自己创造机会。
(三)信仰与信仰困惑
嵇康在《释私论》中说道:“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其道也,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8]嵇康认为:首先,做人要活出自己的本性,而不应该在意世俗的看法。被教条框住的人格是不独立、不完整的。其次,关于人与物的关系,人应该通情达理,不要被世俗蒙蔽了本性。从这两点我们不难看出“君子”代表了嵇康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自由、自然、坦诚、公正、宽容、执着。这实际上是嵇康内心深处的理想人格,他极力想做到这一点,过与世无争的安逸闲适生活。嵇康作为一个生活在乱世的典型人物,以其独特的高洁俊雅的人格魅力被无数人所敬仰。“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周孔”,嵇康以自己对生活的探索和对自身内心的发觉,形成了独特的人格觉醒,这一人格觉醒无疑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做人就要摈弃一切虚伪,在生活处事中不要隐匿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真正的“任自然”。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道:“老子,庄子吾之师也!”嵇康继承了老庄思想,肯定了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和人格自由论的见解,认为人格是独立自由的,追求一种安逸闲适的生活方式。
嵇康的这种放任自然、追求自我生活态度的信仰值得我们学习。信仰是一种坚信的态度,但并非对任何事物的坚信态度都可以称之为信仰,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信仰”直接关系到了我们价值观的走向,也是价值观的支点,因此信仰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然而从现实来看,我们大学生的信仰都呈现了一种扭曲的状态。由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往往人们不能找对正确的信仰,在纸醉金迷的环境下,价值观出现了大大的偏离。这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困惑,表现为对原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由于怀疑机制驱散力的作用,从信仰走向忧患,从忧患走向迷茫,从而失去信仰。
嵇康是神仙道教对名人文士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他钟情于神仙道教,从他对养生和采药服食的兴趣可以看出。然而他的这一信仰不难看出是时代背景所致,魏晋是一个政治极为黑暗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面临着人们的怀疑,处在信仰奔溃的边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极力宣扬“名教”,在这样你争我强、明争暗夺之中,这些失意的名人文士为了给自己的解放的心找到一个安置的地方,选择了老庄的思想。他们对人生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做一个独特的自己,用采药、养身、音乐等来避开虚伪黯淡的世界,替代他们内心对政治、对仕途的迷茫。
大学生虽已“二十弱冠”,但心智并没有发展得很完善,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中他们没有一颗成熟的心去抉择正确与否,造成他们信仰困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内因和外因。内因表现为价值取向的逆转,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被无限地扩大化了,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被我们忽视掉,因此大学生也跟随社会的潮流去追赶。外因表现为社会建立得不完善,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们的当务之极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理想、信念和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因素,更应该是人生路上永远飘扬的一面旗帜。
参考文献:
[1][8]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5]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6]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4
关键词:道教;天人合一;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255-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光辉,两千年的中国思想史,其实就是一部儒、佛、道三教鼎立,互为辅佐的历史。而其中,道教文化又以其思想精髓“无为”、“自然”从三教中异军突起,备受关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是因为道教的内容十分庞杂,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道教的主要思想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庄思想中,有许多已经成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遵照自然规矩,切勿违背自然,违反自然规律,若违反自然规律,也就违反了道教思想核心:“道法自然”,此话题虽似老生常谈,却并不乏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基于道教中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子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3]。“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的根源,是物质,从这种思想生发开来,人不可能离开自然,人与自然也不是割裂开来单独存在的,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而统一的存在,应该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
自然万物,皆有所生,所赖,老子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人与天、与地、与道、与自然,是否都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呢?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5]人在自然面前,还是留存敬畏之心为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文明,传承了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终究还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我们的改造,融入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竟似乎只是浅薄的小菜一碟。
老子在论述人之德与自然万物的利害关系时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是否尊重自然规律,其实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认识到“天地为大,人乃其子”,才能善待自然,善待自身。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汤川秀树也认为,“我们现在不得不担忧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性意义,如果我们把‘天地’看做包括第二世界在内的自然界,并把‘万物’看做包括人本身在内的话。”他还进一步指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道德经》这部奇特的书。不管怎样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从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6]
《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意思是:尊重生命,善待万物,珍惜一切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却少了如此胸襟,如此敬畏之情,岂不憾哉?《感应篇》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在“众善奉行”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谦让、相互谅解的“慈爱和亲”的理想社会。此为趋吉避凶的神妙法门,诸恶莫作,是否也包含破坏自然之恶呢?不得而知。我们违反了“仙道贵生”的准则,承受自然的谴责与报复时,是否应该反思“天人合一”的真谛?
庄子曾云:“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7] 在一定意义上阐明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就是普遍在于万物,通达于一切。万物皆有灵,只有尊重自然的物质性,善待万物,将万物视为根本,明白损万物即损我之生存环境,方可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化”,此种境界,岂不妙哉?此种社会,方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
而要建立这种理想社会,首先,为人要追求自我主宰命运,只有主宰命运,方能决定善恶所趋。正如庄子所称:“近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8] 就是说,这种自我主宰命运的法则是要在遵循“道之尊,德之尊,夫莫之命而常自然”[9]的思想体系中践行的。否则就违背了“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的本质和本源。人主宰自身,最关键的一条是主宰自己的思维,从而主宰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侵略性和占有欲望,“永无止境”,终究只是神话!其次,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意识。实在难以想象,再过一百年,人类是否要承受越来越重的生存压力?故此种“环保”,不只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它推崇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的生命至上精神。源于道教认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蠢茧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万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其同样禀道而生、本性含情,与万物处于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状态。基于这一思想,道教重视人的生命,也重视自然万物的生命,“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道教最基本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杀生”;道祖老子则强调,只有“天地相合,乃降甘露”[10]。《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对动物、植物、土地、水资源都提出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不得惊鸟兽”。“不得笼罩鸟兽”。“不得妄鞭打六畜群众”。“不得焚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凡此种种,让人叹为观止,如此心存敬畏,方可“天人合一,风调雨顺”。
老子在《道德经》中结合养生学的原理,以个体的生命为价值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这一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9] 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的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所以短命,也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纵嗜欲的结果。
只有真的做到了“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才能实现 “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资源匮乏,人类面临生存危机。要改变这一命运,只能走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将子孙的资源消耗殆尽。老子在《道德经》中为世人指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把“神”比喻“道”生万物,作用无穷无尽,孕育万物生生不息。
道教提倡用终极价值、终极关怀来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保护土地、水、空气的良性循环,保护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任何生命事物从今天看来,借助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提醒众生改变野蛮蒙昧,走向文明,必将是大势所趋。
道教倡导“人生一小天地”,“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古人的多种尝试,甚至修就“金刚不坏之身”,今人也可以从环保这个角度,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试想,“天道酬善”,顺应天道,崇尚自然,将对环境的虐杀最小化:减少一点汽车尾气的排放;少垦少伐所剩无几的土地;少浪费一点有限的地球资源……多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这其实就是“道家”养生的精髓,这样,人类的生活质量不是就得到提高了吗?道教认为,人体与宇宙的结构是相同的。不仅人的身体器官构造与宇宙构造相应,而且通过表示阴阳五行八卦等符号体系,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同构体系中。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放大的人体,人体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我们生存的宇宙,如果遭到破坏,那么我们人自身,也必受此种破坏。
道教的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很好的发掘,它更是我们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传统文化饱受冲击以及环境问题日益尖锐的今天,道教的思想,能够给予我们一种启示,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天人合一“思想,也将成为我们的终极追求。探索的道路很长,理性的思考与传统的回归,将引领我们走向另一种沉淀。
参考文献:
[1]鲁迅.致许寿裳的信[G]//鲁迅书信全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
[2]袁劲松.道德经新解:道家思维活学活用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13.
[3]流沙河.庄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1.
[4]任晓军.说道:“道德经”心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8.
[5]王宇.庄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32.
[6]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2-304.
[7]钟文龙.无情世界的心境――浅议庄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7.
[8]赵建明.《庄子・齐物论》辩疑[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46.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5
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之影响
(一)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创新源泉
艺术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关系似乎存在着矛盾,但它们却和谐并存着,首先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大多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艺术设计的根本,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当艺术设计摈弃了传统文化时,它就失去了本该灿烂的色彩。艺术设计应该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点,摒弃它的缺点,传统文化在艺术中的运用可以增添艺术设计的色彩和内涵,艺术设计的创新离不开载体,因此传统文化不能被摈弃,然而国外的经验和思想我们也应该借鉴,因为它们是创新元素的载体。民族是国家的代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就应该包含着民族性,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及悠久的民族历史,在这巨大的宝藏中,如何挖掘和择取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设计者还需要思考怎样在创新借鉴和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落俗套。传统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在文化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艺术设计更加灵动
艺术设计的理念及时间文化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艺术设计充满灵气。如图1所示是我国2008年开展奥运会时所用的奥运火炬图案,该图案以中国代表性的红色作为主色,红色是我国独有的颜色,同时它也象征热情与活力。祥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几千年,特别是雕龙柱上都雕刻着祥云,它象征着祥和与奋进,也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在中国,人们对于清雅别致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受到了传统文化中老庄美学思想的影响。设计师想要设计这样一款清雅别致的艺术品,首先要去了解老庄的思想文化,明白淡雅清幽意境的原由,只有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自身的理解,才会把自身对老庄思想的感受融入艺术作品当中,人们在欣赏作品时才会感受到庄周的那种淡雅别致。民族文化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劳动成果,它可以传承但具有不可逆性。比如说日本的平面设计,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只花费了很短的时间,其原因在于设计者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族文化,尽管外来文化对他们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的设计思想还是来源于民族文化,现代和传统之间就是艺术创新的领域。日本设计师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艺术设计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反映出民族文化,更要在民族文化上有所突破,这样才不至于一成不变,同时也能展现艺术的灵活性。
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之应用
艺术设计理论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推陈出新,艺术设计要想获得传统审美水平的认同就需要具有民族个性。
(一)传统质材在艺术设计的应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涉及到的领域相当的广泛,随着人们对环境重视程度的增多,在环保意识的驱使下,绿色成了生态环保的代表,而绿色包装也成了人们的首选包装,如陶、纸、木、竹等具有传统质材的包装材料,这些天然物品制作成的包装在人们看来不仅环保,还会勾起人们的怀旧之情。在艺术设计中,质材美通常可以反映出作品的至真精神,在艺术设计中,创新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满足时代的需要,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要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内涵,只有自身具备这些元素,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包含这些元素。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品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高品质作品需要标新立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艺术设计才能走向民族化、国际化。
(二)传统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的应用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多,艺术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为了让我国艺术设计得到快速发展,就应多与国际接轨。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样式被改变了,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既让艺术设计具有了民族独特性,又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创新和传承。在艺术作品中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增加作品的技术含量,如今大多数艺术设计都会应用到数字技术,尽管数字技术可以增加艺术设计的特殊效果,但传统文化仍然是艺术设计的内涵。设计技艺和传统文化特色是我们评论一个作品是否优秀的两个指标,浓厚的历史文化可以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随着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创作技巧和数字设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已经吸引不了人们的目光,在民族文化天然归属感的驱使下人们会去认同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设计一件艺术品时应站在美学价值和传统文化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传统与美学中加入民族元素,当人们在观赏该作品时,人文情感和传统的审美经验会让他们对这件艺术品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如此一来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三)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的应用
韩美林是一名专业画家,曾参与北京申奥标志和奥运吉祥物的设计,因此有“奥运福娃之父”的称号,从福娃的设计形象来看,它采用了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加上一些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的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奥运福娃。韩美林崇尚艺术,但他更崇尚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就是艺术的根基。在传统文化中传统图形是集合视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留下来的形式美和想象空间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模仿的。当一幅传统图形具有了一定的寓意,它在传统文化中就具有了独特的地位的,图形从最初的具有写实意义的图形变成了具有象征寓意和象征情感的图形。在我国的传统图形中,大部分的图形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促进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多运用传统图形。比如北京的香山饭店,它运用了古典园林等建筑元素,院落式的建筑结构,水平延伸利用地形将15万立方米的建筑物分割成了许多小块,饭店的建筑物颜色以白、灰、黄褐三种颜色为主,具有江南水乡的那种清雅别致的韵味。这些元素都是我国园林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形,简单的图形因为有了寓意而让香山饭店变得具有民族特色。
结语
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范文6
一、主要论题与作者观点
研究传统是为了面向现代、走向未来,故刁君更为关注能够为今人建构合理生存结构提供有效思想资源的庄子思想。基于此种学术旨趣,遵循生存的路向,以天人、群己和身心等三大基本关系为中心,《庄子的生存哲学》讨论了诸多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相关的论题,下面逐一简要介绍:
一是人生论。作为生存哲学总纲的庄子人生哲学,其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的超越,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二是生死论。作为人生哲学核心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是语言论。语言是人类的,人类也是语言的,言说既是人类的本性,而人类也只有通过言说才成为其自身。由此,对语言的自觉及研究既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深切关注,又是推动哲学和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契机。而庄子就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语言哲学家,他不仅对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语言困境及其根源有着敏感而又清醒的认识,而且对超越这一困境的路径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庄子的语言哲学不仅揭示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特性,而且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明显存在相互发明和内在会通之处,在世界哲学史和中西文论史上都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
四是天人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和一种现代生存战略,是 20 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庄子的天人对举、人和天高度和谐一致的思想,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以平等态度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同时深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五是宇宙论。宇宙意识的觉醒是庄子生存哲学的一大特色。庄子不仅提出了富有生成感和动态性的宇宙定义,而且深入探讨了宇宙的无限性、统一性、运动性、连续性和无始无终性等基本特性。庄子的宇宙意识来源于老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是物化论。运动和变化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因而物化论就成为庄子哲学中极为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思想理论。庄子物化论具有三重内涵: 一是自然层面上的“物理之变”; 二是精神层面上的“心与物化”; 三是实践层面上的“指与物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超越生命困境、达致心灵自由的路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七是科技论。科学和技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而科技论也成为庄子生存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在科技问题上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不断提出并思索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贬斥科学探索的价值; 一方面赞叹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顾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人为物役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庄子这种科技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从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基本原则、认识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点。庄子科技哲学所彰显出的强烈人文精神,对于克服和遏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负面效应,解决唯科学主义的弊病,推动当代科技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八是生态论。生态危机是近年来出现的对人类极具威胁性的社会问题,而先秦道家生态哲学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智慧性的理论方案。其根本理念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其理论原则是: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其美学追求是: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其现实基础是: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其实践要求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把握这一理论对今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九是思维论。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对人类的文化行为起着稳定的支配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庄思想,以直觉体悟为主要形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根基,对中外文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和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概括说来,《庄子的生存哲学》之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在于:
一是该著选题颇具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生存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方向是最近几年才被中国学术界着力发掘和建构的一个学科。其是一种以人的生存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念,其主要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思考,涵盖了形而下的现实关注和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彰显了以理论方式解释人的本真性存在的哲学诉求。而就笔者所见,《庄子的生存哲学》是海内外学术界首部以庄子生存哲学为题目公开出版的著作。在这部大著中,作者认为,虽然中国传统哲学莫不以人作为关注的焦点,莫不以人生问题作为终极关怀,然而,庄子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并不像其他哲人那样热衷于建立一套社会的公共价值系统,而是更多地关注于个体生命的心灵世界,是以个体生存困境及其自由追求为中心的哲学系统。庄子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以其敏感的心灵触及文明社会所导致的人性异化,而试图在乱世中重建人的本来面目,为个体生命寻求一条精神解脱的理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庄子哲学可以说正是一种典型的生存哲学,其是以人的生存本身为目的,从人的生存困境出发而终之于人性复归和精神自由的人本主义哲学。生存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在表面上的杂乱无章中,蕴含着其内在的有条不紊的思想逻辑。其以生存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那就是立足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困境、寻求生命个体的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核心内容。庄子生存哲学的意义境域,恰好表达了其对个体生命本性的自觉理解,其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模式,因而有助于今人更好地思考生存困境的解决之道。
二是该著具有自觉的现代意识和很强的现实意义。生存问题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多,而作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在于人的思想出了问题,故发掘庄子生存思想的哲学智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人类如何生存提供一个方向,具有一定的精神治疗价值。就一些根本性内容来说,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能够穿越时空隧道而具有永恒的意义。因此,虽然作者的研究对象是古典的,但其研究视角却是现代的。这种思想导向就使该著除了发掘庄子生存哲学的原始内涵之外,还有较多内容涉及现代生活,力图做到古为今用,对解决当前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有所启发。诸如现代人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与生死问题、科技异化与生态灾难问题、天人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都在本书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探讨,从而为现代人如何生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三是该著涉及的问题大多较为前沿。死亡哲学、语言哲学、科技哲学、生态哲学、思维方式等论题都是近几年学术界的新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庄子的科技观、生态思想、语言哲学、宇宙意识、物化思想等问题都是过去庄学研究中注意较少的问题。虽然传统哲学一直在讨论天人关系,但由于近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而使这方面的理论资源尤为重要。况且,传统学界过去一谈到天人合一,往往重心就在儒家那里,而实际的情况是,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术语的恐怕就是道家的庄子了,而且,道家庄子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今天的语境中似乎更具启发意义。
四是该著各章的具体论述比较深入系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哲学深度。如在第三章《语言论》中,作者认为: 庄子的语言哲学是一个丰富、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发现了“不可说”( “道不可言”) 这一哲学话语困境,并进而探讨了产生这一语言困境的内在根源( “成心”之存在; “道”之本性; “言”之对象化) ; 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发现了哲学“说‘不可说’”( “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 这一独特的历史使命,把哲学的沉思由“说什么”( “可说”还是“不可说”) 而转向了“怎么说”( “思维的说”还是“诗意的说”) ; 其方法和路径便在于使哲学言说方式从“思维的说”( “俗言”———“成心”之言) 转向“诗意的说”( “道言”———“道心”之言———“三言”) ,从而使哲学话语从理性逻辑、主客二分的对象化语言( 概念语言) 转为直觉体悟、天人合一的非对象化语言( 隐喻语言) ,从而克服“不可说”这一语言困境,完成其“说‘不可说’”的哲学使命。而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其本身既具有诗的特质又具有思的意蕴,这就决定了文学与哲学本身就是其两大功能。庄子正是以隐喻为恰切手段,借助于文学的形象外衣,传输了思想的抽象内涵,并最终形成了庄子文本诗思融合的独特品格以及以直觉体悟为必要手段的“得意忘言”之解读模式。又如第二章《生死论》中,作者首先探讨了重生贵生、苦生乐死等庄学生死观的两大向度,接着讨论了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等庄子对生死现象的三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生死齐同的主观消解和不死不生的理想境界等两大问题,最后又讨论了庄学生死观为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是该著有意识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哲学、语言学、美学、阐释学乃至科学理念进入论述的视野,从而为该著提供了另一个参照,在古今结合和中西融通方面做出了极为成功的尝试。在作者看来,任何古代经典的阐释,都只能是一种“现代”化了的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思维只能是当代的思维,阐释主体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都只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他也只能以其当下的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并以其所属时代的特有方式对古代经典予以阐释。由此可见,运用古今会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庄子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正途。虽然由于自然、种族、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相互之间的异质性,但大体相同的“人性”、“生存境遇”、“人生追求”等因素,又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确可能存在共同的情感经验,这又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达成“视域融合”的可能。只有在中西文化的互证互释中,才能凸现中西共同的诗眼文心与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而哲学问题往往是一些超越时空隧道,为古今中外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带有永恒性的问题。就庄子本身来说,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生命存在及其普遍意义的探寻,其以生命问题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因此,解读庄子文本的过程就是今人与古人、东方与西方就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互动与对话的过程。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就决定了生活在 21 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是可以而且能够与生活在古典时代的庄子进行交流和对话的。
六是该著试图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对传统庄学研究进行一些反思,如庄子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庄子哲学的中心不是自然而是人生; 庄学理论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统等等,很多过去的传统庄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偏见问题,都在这本书中得以全面清理和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