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理财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理财计划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1

一、我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目前我中心有外来流动人口约30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约140人)占全中心员工的45%,外来流动人口来我中心主要从事食堂一线生产,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主要分布在学生一食堂、学生二食堂、学生三食堂、清真食堂、东苑食堂、北区食堂等6个经营实体。一些险、脏、累、苦的工作都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员。在我中心集中体现在厨师、勤杂工、食堂服务员、食堂保洁员等。外来流动人口特点:一是来源广泛,主要集中武汉周边的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鄂州市等乡镇,也有来自河南、江西等其他各省市。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外来人口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挣钱,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

二、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常住人口流动化、流动人口常住化这一问题在城镇建设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我中心把做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做好全中心计生流动人口管理的指导思想。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教育和管理体系。我中心十分重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针对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素质偏低、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上下结合,建立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成立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各单位(食堂)流动人口的指导、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领导带头、计生干部等小组成员组成,特别是加强对已婚育龄对象的管理,避免成为计划生育管理中的“盲点”,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是建立健全本中心内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严把“管理关”。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使其做到规范有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详尽、合情、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档案备案制度。我中心实行新员工上岗填写员工登记表,外来流动人口一律登记备案并交计生证,外来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必须填写计划生育信息表,使我中心务工的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中心管理制度先进,档案资料全部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起到了更高效、更便捷的为员工服务的作用。

3、转变观念,注重服务。我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变单纯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为“服务与管理并重,注重搞好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住房体制。外来人口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挣钱的,但武汉市现在市场上的房屋租金居高不下,无疑给外来流动人口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我中心考虑到为了减轻外来员工的经济负担,我中心为其提供宿舍,每人每月只收取40元,对自行解决住宿问题的职工,中心每人每月发放40元补贴。同时也为了使其生活环境更安全,舒适,中心专门在员工寝室一楼配备了值班人员,并有专人负责打扫寝室楼道及卫生间,在细节上关爱外来务工员工。

②免费供餐。我中心以各个食堂(单位)为主体,分别为我中心流动人口解决就餐问题,更大程度上减少员工的生活负担。

③系统培训。我中心为每一个来我中心工作的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机械操作安全规范》、《职业道德教育》、《食品卫生“五四”制》、《员工手册》等基础培训内容,使员工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为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增强了信心。

④完善的体检系统-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关爱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中心每年开展免费“三查服务”,切实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三查”中发现问题的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员工,学校统一与省妇幼协商,员工可按成本费进行进一步确诊。

⑤丰富的业余活动,让我中心流动人口感觉到“家”带来的快乐。每年我中心都会开展员工冬季运动会,比赛项目有长跑、拔河、象棋、拖拉机、2人3足等,我中心所有员工均可参加,并为获奖员工颁发奖品,以兹鼓励。今年,我中心还为员工举办了“厨艺大比拼”增进员工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样也为鼓励员工,给每位获奖员工颁奖。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理财教育;数据调查型;对照国外型;实践探索型;功能利用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2-0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经济成为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学生群体的过度消费行为以及财产观念问题受到了各方关注,学生在经济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为各界所重视,大量相关研究相继发表,一些教育方面的策略与思考也逐步问世。综合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以及它们的综合体:

1.数据调查型:这个类型主要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得到有关学生消费、储蓄、理财愿望等方面的一系列数据,进而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和描述一些现实状态;

2.对照国外型:这个类型的研究,更多的把眼光放到了国际上。将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状况与经验,同我国现有的状况相比较,从而突出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同时提供一些借鉴材料;

3.实践探索型:这类研究往往与学校教学关系密切,往往是在具体的课程中根据实际的经验和探索融入理财的一些相关内容,或者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设立理财的相关教育,希望将理财教育整合到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4.功能利用型:这类研究与第三类有相似的基础,即研究来源于学校教学实践。但这类研究其主要的出发点可能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的开展,而把理财的内容作为工具和辅助手段,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在理财方面可能得到提高,但这只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副产品。

综合看,每个类型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又互相补充,有时一个研究会不同程度的涉及多个不同类型的研究,可以说,各类型都从不同侧面为进一步开展好中学生理财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基础。下面,笔者将尝试就各类型分别加以简单的分析与评述。

一、关于“数据调查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对于人们理财方面的“数据调查型”研究是笔者所接触到的最大宗的资料来源之一,其开始时间相对较早,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可以找到大量相关的成果,如:1985年的“鄱阳湖区人民消费调查和预测分析”等。同时,延续性较好,在各个阶段不断有类似的研究和文献资料。并且,其涵盖面较广,对象遍布社会的各阶层,如:农民、工人、白领、大中小学生、富裕阶层、中产阶层,等等,还有国家的不同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地区,广州、南昌、丽水等东南地区,西安、武汉、石家庄等中西部地区,包括城市与乡村都有所涉及。这一类研究,往往是基于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主,通过问卷、统计、数据处理得到了大量有意义的实证性资料,较有根据地得出了一些结论,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各层面的理财意识、能力和行为的现状,揭示出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及时跟上,理财存在着种种误区。特别在对学生层面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更引起我们的重视,如:学生消费观念有待完善、理财知识和实践匮乏,缺乏计划性等。同时,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者也或多或少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倡导家庭理财教育,倡导学生开源节流、重视计划,倡导建立相应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财商等。可以说得到的结论是极有参考价值的,特别是由于这类研究较好的延续性以及广泛的范围,从总体上呈现出了青少年学生在理财方面行为、观念等的时代特点、地域特性和发展的情况。同时,提出的对策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为进一步如何改善相应的不良状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这类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这类研究的对象虽然广泛,但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近期对于学生理财的调查分析虽然数量众多,然而极大部分集中于大学生层面。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大学生毕竟是学生群体中人格相对独立的群体,受家庭的影响明显减少,社会接触面更大,更类似于成人群体。同时,他们的可支配的资金更多,收入的来源也更广泛。于是,他们的消费、储蓄、打工等与理财相关的行为表现更为明显,易于观察到。同时,提出的一些相应的改善策略,如: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也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然而,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虽然也可以对在中学阶段的理财教育起借鉴作用,但毕竟是简洁的。同时,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是进入大学那一刻才产生的,也不是简单的到大学才开始采取某些策略就足以化解的。大学之前的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财富观,理财意识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不应只关注大学阶段,而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之前的每一个阶段学生身上。其次,虽然每个研究都会提出或多或少的对策,然而,相对来说大多数都比较空洞,更像是指导思想,对于实际如何操作价值不大。更结合之前说到的过分关注与大学生群体,造成即使作为指导思想,也很难与中学、小学等阶段的理财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其实际操作的价值不足。

二、关于“对照国外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另一类数量很大的研究属于“对照国外型”研究。这类研究大多数时间相比第一类要晚一些,大致在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出现了参考国外理财教育的文献,如:1999年的“国外青少年理财教育”等。这类研究主要是将眼光更多地放到了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财教育之上。他们一方面对比我们的理财教育与发达国家理财教育的差别,尤其是不足之处,引发社会的重视与思考,从而为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财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充分介绍、分析、评价其他国家的各种做法,以期为我们开展理财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说收到了很不错的成果与效果。与第一种类型相似的是,这类研究让社会更加认识到了开展理财教育的迫切性。差别在于,一方面,这一型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各国理财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的事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的理财教育所提出的时期和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较为扎实与系统的理财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教育教学组织的方法,教学原则和目标,甚至是参与的人员、组织和相关教材和教学方式等的介绍,为我们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更切实际的操作参考。然而,这类研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关键就在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国情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一件在西方国家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事,在我们国家可能被看成另类,反之亦然,如:信贷消费与储蓄节俭,在西方,可能信贷消费的观念根本不用教学生,他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接受这样的观点,而在我国,可能储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那么,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恐怕照搬西方的经验可能就不行了。所以,这一类研究为我们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还并不是足以应付实践的具体策略。

三、关于“实践探索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相对前两项研究的不足,“实践探索型”研究更重视实际,往往更多从学校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这类研究开始较前两类更晚,大致在本世纪初才有所出现,如:2003年的“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等。相关的资料也不如前两类那么丰富,且大多数都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个过程,当前两类研究唤起了人们对理财教育的足够重视后,相应的实践操作才可能进一步跟上,从实践层面说,我国的理财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还是对中小学生的都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实践操作、探索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和经验总结的,这不同于前两类研究。相对来说前两类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一些。同时,相对调查研究更多集中于大学阶段,实践研究更多集中于小、幼阶段,就笔者个人观点,这可能和现有的升学制度和教学体系有关。虽然,目前这类研究还不多,但是作用已经显现出来。这类研究着眼于小处,往往是根据某个年级,某个学校,甚至某个课题展开的。而他们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教学实践的特点,造就了他们得到的结论具有更高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在这一类研究中关于中学的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一类主张将理财融入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之中。由于课程体系的变迁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现有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同时,短期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不可能退出,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考试――升学”模式下,所以,在考试科目中合理渗透理财内容不失为折中的良方。另一小类主张结合课改,开设理财类的拓展和探究课程,探索合适的校本理财课程等,这同样是由于现有课程体系不包含理财类的课程,同时也希望更系统、专门的提高学生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类成本更低,同时惠及更多的学生。比如一些研究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数学课上渗透理财内容,原因在于数学的方法很多时候能够支持理财的技术和手段,于是理财问题成为了数学的一种应用。这就造成在数学课上适当的渗透理财内容成本较低,而且大多数数学教师都能胜任。同时,每一个接受数学课教学的学生,都将获得理财方面的熏陶。然而,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数学教师未必具备更多理财教育的能力,很可能只是将理财内容作为普通例题,从而使理财渗透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内容是在数学课上按需渗透,造成理财内容零散、不系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财意识,然而无法进一步塑造合理理财观念和能力。第二类恰好形成互补,专门开设的理财类课程能够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一定的理财能力。然而,由于拓展和探究的性质,造成最终接受这样理财教育的只是学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学生全体。同时,开设专门的理财类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无疑会提高学校开设该类课程的成本。同时,作为这一大类的研究却多大都只涉及消费行为和观念、理财知识和方法等方面。很少有研究是指向财富观、幸福观、风险意识等方面,对于理财来说处于基础地位的内容。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更加容易数量化,从而无论是在设计例题,还是研究题目方面都更具抓手。而后者较难以数字化,一方面,可能对授课教师造成讲授的困难,特别是在数学等课程中渗透理财内容是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即使是拓展和探究课,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当前许多该类课程往往是以学期为单位开展的),也无法落实涉及价值观等需要长期培养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甚至是社会来说,可能更为缺乏的不是理财的工具和方法,而是理财思维和认识以及继之而来的态度和情感。

四、关于“功能利用型”研究的简析与评述

关于这一大类,严格说不能归类于本分析,原因在于本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学理财教育而言的,但这一大类往往关心的是学科教学本身,而理财内容可能只是一个手段、例题,这一点与第三大类的第一小类有相似的地方,区别在于这里理财教育并不成为主要目的之一。比如他们的目的可能是利用理财内容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或者利用理财内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等。然而,本文仍然将其分列于中,主要是考虑到它对于理财教育进一步开展具有一定的价值。主要在于,这些研究都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重要问题:理财教学可以与基础课教学相协调,甚至促进如数学等课程的学习。这一点看似平凡,然而,在当前,无疑为理财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开拓了很大的一片空间,大大提升了进行理财教育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关于中学生理财教育已经有一些研究的成果,同时,这一类研究正在蓬勃发展之中。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几个大类综合起来,取长补短,期望集中外之长,通过研究得到较为综合的,对实践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关于理财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理财教育的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开始阶段,无论是调查分析、还是实践探索都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理财教育的呼唤,即使形成了一定的结果,往往也相对片面,尚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也许对于现阶段来说,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将基础课中渗透理财教育和拓展、探究课中深化理财教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参考模式。笔者曾大胆设想了一种数学与理财协同互促的校本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发掘较长一个学段数学课中所有可能渗透理财思想、方法的内容,加以整理,配以精心设计的例题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渗透理财内容,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到理财思想的熏陶,普及理财的意识;同时,结合各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设计相应的理财主题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理财意识与能力;对于在上述两项中脱颖而出,或者对理财产生很大兴趣的同学,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理财拓展,从而使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财能力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发展。这样一方面照顾了面,同时也相对提高了点,点面结合,可能是现阶段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在中学进行理财教育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云蔚.高中生理财意向透视[J].青年研究,2001,(7).

[2]张晓明.美国青少年的理财教育[J].家庭科技,1995,(9).

[3]黄全愈.美国的理财教育[J].小学青年教师,2003,(12).

[4]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5]国外的财商教育[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9,(2).

[6]陈核来.加强学生理财教育的探讨[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l):55-58.

[7]李萌.独生子女引导第3次消费浪潮[J].中国经济周刊,2005,332(49):20-23.

[8]马祥林,王天桥.昆明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消费调查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69-74.

[9]宋广文,魏淑华.论学校理财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2):9-12.

[10]吴润贵.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理财教育[J].湖南教育,2005,(21):30-31.

[11]程世嵘.厦门近四成中小学生控制不住花钱[N].工人日报,2006-03-02(5).

[12]陈柏良.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

[13]李庆祖.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数学教学研究,2003,(1).

[14]沈婷.高中数学理财意识渗透之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顾来宾.初中数学经济类应用问题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3

今年春节过后,很多媒体对今年压岁钱“水涨船高”的现象进行了关注,说压岁钱上万已成为了寻常事。当然,这些报道中也提及了很多中小学生乱花压岁钱的现象。

由于以往上课中呈现的都是媒体上的数据,我便想对本校学生的压岁钱情况进行一个调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于是,在课上,我先对一个班级的压岁钱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让我有点吃惊,这个班级学生人均收到超过5000元的压岁钱。接着我对另一个班级也进行了调查,也发现学生人均收到的压岁钱接近5000元。于是,我就有了把全校初一年级的10个班级的情况均调查一下的想法。由于在前两个班级上课时,有不少学生说自己是收到了不少压岁钱,但是全部或者大多数“上交国库”了,自己一点支配权都没有,他们都在抱怨。学生抱怨,父母纠结,相关报道都显示,在对于孩子的压岁钱,很多父母在“管”还是“放”的问题上,举棋不定。这样,我在接下来的8个班级的调查中,把学生对压岁钱可自由支配的比例也纳入其中。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其中,男生197份,女生248份。另外,含有压岁钱支配比例的问卷为362份,其中,男生161份,女生191份。

通过统计,本次被调查的445名学生收到的压岁钱平均为5074元,其中男生平均5447元,女生4758元,差距也不是很明显。在这445名学生中,只有1人没有压岁钱,压岁钱在1000元以下的为19人,占总人数的4.3%;压岁钱在1000-3000元的为134人,占总人数的30.1%;压岁钱在3000-5000元的为120人,占总人数的27%;压岁钱在5000-10000元的为124人,占总人数的27.9%;压岁钱在10000元以上为47人,占总人数的10.6%。

压岁钱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中,20000元以上的共有11人,最高的为58000元。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收到压岁钱最多的数额集中在1000-10000元之间,这部分的学生为378人,占了85%的比例。

从我校学生的调查情况来说,学生收到的压岁钱数额的确够可观,因为人均达到了5074元,而且2000元以上的就占了80.2%的比例。

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位重庆的初二学生,以“我要抗议”的网名在网上发帖称,今年过春节一共收到了6900元压岁钱,自己一分钱也没有乱花,准备存起来用作和同学聚会、旅游的开销。但父母认为一个上初二年级的学生没有能力管理这一大笔压岁钱,要求他将钱全部拿出来“充公”。这位发帖的学生向记者抱怨,他读初一之前每一年的压岁钱全部都拿给了父母。而今年这笔压岁钱,他早已计划好了,其中一部分用于买学习用具,一部分用于暑假旅游,还有一部分就是平时朋友聚会的开销。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有自信管好、花好这笔钱,父母这么做,是对他的不信任,是对他自尊心的打击。

于是,我就拿这个案例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不少学生深有同感,说自己的压岁钱也被父母要求“充公”了。在回收的352份有效问卷中,班级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最高的班级平均支配比例为92%,最低的班级平均支配比例为24%。

尽管学生的人均压岁钱超过5000元,但是对压岁钱支配比例为0%的就有92人,占总人数26.1%的比例;支配比例在50%以下学生的为96人,占总人数的27.3%的比例;支配比例在50-99%学生的为37人,占了总人数的10.5%的比例;支配比例为100%的有127人,占36.1%的比例。另外,我还另外统计了一下,学生对压岁钱支配比例在10%以下的就有148人,占了总人数的42%。可见,从总体而言,学生对压岁钱的支配比例并不大。

此外,我还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收到的压岁钱的数额和支配比例并没有太大的相关。压岁钱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平均的支配比例为43.1%,而压岁钱在2000元以下的学生,平均的支配比例在40.8%。其实,学生收到的压岁钱数额的大小,是跟自身家庭的经济条件、亲戚朋友的多寡以及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关的。如果一个初中生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那么全权处理自己的压岁钱,自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列举了很多初中生无法很好掌控压岁钱而导致乱花钱的情况,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瞒着父母买高档手机等。这样的反面事例,让学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反思,也让大家对父母要求自己压岁钱上交或存银行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多同学表示,如果自己手上有很多钱,也很快就被自己花光。甚至有同学说,自己手头不能超过10元的现金,否则的话就会被自己很快花完。可见,现在的初中生还是非常缺乏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上,我以购买一辆新自行车为例,让学生进行模拟消费。因为购买自行车的行为,非常贴近初中生的实际。这样的模拟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消费观念。

在445名学生中,学生购买自行车的平均心理价位为1043元,其中男生平均1541元,女生平均为647元,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从总体而言,心理价位在300元以下的为109人,占了24.5%的比例;300—500元之间的为35人,占了7.9%的比例;在500—1000元之间的为146人,占了32.8%的比例;在1000—2000元的人数为93人,占了20.9%的比例;在2000—3000元之间的为38人,占了8.5%的比例;在3000—5000元的人数为15人,占了3.4%的比例;在5000—10000元的人数为6人,占了1.3%的比例;在10000元以上的为3人,占了0.7%的比例。

在购买自行车的心理价位上,男女学生的差异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愿意购买300元以下自行车的学生,男生占男生比例的18.2%,女生占女生比例的29.4%;想购买2000元以上的学生,男生占男生比例的25.3%,而女生仅占4.8%。购买自行车的心理价位在1000元以下的,男生占男生比例的45%,而女生占女生的比例为80%。在购买自行车的心理价位上,男生是要明显高于女生的。

不过,从总体的情况来分析,虽然学生购买自行车的心理价位平均为1043元,但是学生想购买2000元以上自行车的比例仅为13.9%,而且学生购买自行车心理价位在1000元以下的,占了学生总数的65.1%。

从对自行车心理价位的调查也看出了有些学生高消费的心理。这一点在男生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购买自行车心理价位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就占了男生比例的25.3%。应该说,对于初中生而言,购买2000元以上的自行车是不大切合他们的消费能力的,这样的消费,其实就是一种高消费的行为,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在起作用。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购买自行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自行车最主要的功能是代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买价格过贵的自行车其实没有必要。当然,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受消费观念影响的,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学生压岁钱的使用问题,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很多媒体进行关注。但是,年年都讨论,依然还是问题重重。这次对全校一个年级的学生的压岁钱情况进行调查,让我对学生的压岁钱情况有了深刻的认识。的确,我所在的宁波市镇海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人均收到5000多元的压岁钱,也是当地经济发达的一个具体表现。这次调查,也显现了学生理财能力不足的软肋。

其实,理财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的能力。不少人上了大学后甚至在工作后,都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财能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理财能力是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培养的。我也听同事说起了她女儿的事情。她女儿去年9月到云南上大学,家里一次性给了2万,作为她两年的生活费。说实话,在现实中,大学生手中有钱挥霍无度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一次性给孩子很多生活费的原因。但是她女儿到了大学后,首先把1万元存了1年的定期,然后把剩下的1万中的大部分存到活期卡上,身上携带少量的现金。一学期过去之后,她只花了4000多元钱,这样的消费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其实,我的这位同事从她女儿上小学时,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这样,孩子的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有专家建议,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财教育内容。到了初中阶段之后,可以让学生树立预算观,参与到理财中来。的确,学生上了初中后,需要更多的课外书、要上补习班、和朋友聚会,都需要开支。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在使用金钱时,学会储蓄和计划,对投资、理财、债务、信用卡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初中生如果在家长的监督下,自主管理压岁钱,也是参与理财的有效实践。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4

我国现处于社会的整体转型期,市场经济正在全面推进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提高,然而大多数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经济的快速转型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重构的滞后性的矛盾是造成价值观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1],而以社会经济为依托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经济素质的培养。

一、我国学生经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是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就业岗位,离开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现实要求而奢谈教育,其意义是有缺陷的。在教育领域重视和加强经济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经济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参与市场经济生活的创新精神、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科学培育和合理发展经济方面的工具理性来促成其正确的价值理性的生成,最终实现二者和谐发展,这是我国当代教育无可回避的责任和必须肩负的使命。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却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经济素质落后、经济意识淡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生的经济素质明显落后于西方,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至少落后3年以上,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高中生的水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超常消费现象,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了学生们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大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黑色消费”(赌博、吸烟、喝酒、吸毒等)[2]。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我国学生理财能力的欠缺和经济学知识的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大龄婴儿”的出现。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独立性过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很少理解和参与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活动,致使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的经济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特别是缺乏对于国民进行必要的市场经济教育,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日渐膨胀,一些人奉行一切向“钱”看,把赚钱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可见,“唯钱论”思想也在校园内日益流行。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

(二)现有的经济教育知识过于宽泛,许多方面亦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开设过独立的经济课程,仅有的一点经济知识的教育亦挂靠在其他学科(如社会课、政治课)之下,置于从属地位。小学、初中仅有少量的经济教育内容,在小学三年级的“社会”课中简单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初二的“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涉及了一些经济知识,高中阶段的经济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一的政治课上[3],此外,高中政治课程中亦包含有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然而因为是选修,所以也就变成不修了(简单地把经济知识划入政治课,笔者认为不妥)。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内容,亦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际却在很多方面脱节于经济现实,教育的社会化责任并没有履行妥当,有些地方甚至在与社会化责任相背离的跑道上奔驰,这一切都为教育亮起了红灯。

(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业致富的理念和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致富和理财能力培养以及金钱和消费观念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素养教育。尽管学生从小生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相对独立和封闭,而且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且现有的那一点经济教育实效性差,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业择业观念落后,而且,一些毕业生迷恋城市舒适生活,不愿到农村就业,不能做到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不足,鄙视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甚至梦想一夜暴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我国学生的经济教育严重落后的事实。

二、学生经济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轻视经济教育的传统教育认识论根源

传统的教育认识论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塑造人———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完人”。总之,就是要培养塑造出不受社会污染的,纯洁高尚的,甚至祛除了私心杂念、七情六欲的“圣人”和“真人”。在此认识基础上,一方面,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的人,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足矣”!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知识视为客观、永恒的真理而加以灌输,故此,教育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读书本知识。这种专一“求真”的知识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另一方面,曲解“德育为首”的思想,把教育仅仅等同于德性教育,“德育为首”变成了“德育唯一”。把教育的价值追求锁定在价值理性的灌输和塑造上,甚至把工具理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工具理性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防范和压制。可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导致经济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实践。

(二)文化传统对经济知识的轻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强调重义轻利,“君子谈义,小人言利”,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道德压抑着个人需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合理化,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始的,具有一定的突变性,这直接导致人们在长期封建禁锢下的思想,致使个人主义有泛滥之趋、拜金主义有盛行之势。令人叹惜的是,我国的教育仍片面地固守着这种已有些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鸵鸟精神”坚持到底。同时,与文化传统相承,我国现在还没有给经济教育以正确的“名分”,在某种程度上还未予其“合法”的地位,这在时代面前难免有所缺憾。

(三)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缺失#p#分页标题#e#

一方面,学校自身灵活性低。受内外部人事制度制约,学校不能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有效反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用性强的专业建立不起来,过时的专业又取消不了。学校教育的自足性、封闭性、矛盾性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惰性明显,社会责任感不强。很多学校只管培养学生,无心过问社会需要,课程设置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以学生的毕业而告终,对学生能否符合现实需要的关心度不够,致使社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直接增加了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进行反思。

三、市场经济时代下学生经济教育的初步探索

我国现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全面转型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关键就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使我们认识到经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否则我国的经济将难以保持长足的发展劲头。因此,教育应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只有培养出具备经济素质的现代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经济知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我们修的并不及格。为此,我们必须合政府、社会和各级学校之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调控

由于我国教育对政府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相关部门可以据此在各级学校系统中推行经济教育。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使教育功利化,背离教育的主旨。其实这有点忧之过度,使教育具有一些经济特征不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方向,而且是对教育的一种充实。只有具有经济成分的教育才算是合乎时代特色的教育。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浩老师认为教育对经济的过度趋附,与社会的过度亲和使当代教育迷失了自我,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4]。这种担忧是必要的,但同时笔者也在思考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的“亲密”真的已经过“度”了吗?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似距离市场经济很近,实则离其相当遥远。马克思认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我们的教育并没能使学生真确理解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更没有使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合理内涵,也没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应具备的经济素养。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具有真正的能力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学生若即若离地徘徊于市场经济之外。教育要回归本真的现实生活世界[5],而非理想化的世界,现实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教育,而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各级学校中普及经济知识。

1.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经济课程。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但切忌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或经济学家,故应注重学生实际理财能力、正确消费观念等一般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合理的理财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使其终生受益,更利于净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

2.给大学生进行经济知识“补课”。大学生马上要步入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务实精神的养成,利于就业,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已无法从头再受经济教育,对他们也许只能“拔苗助长”。当然,拔要拔的合法、适度,否则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北京等地某些高校假期开设的经济短训班(包括炒股、理财、基金等知识的培训)报名火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大学生经济意识的觉醒,要求教育予以满足,给予正确指导;“全民”炒股的热潮、各式基金的涌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谁又能逃离于经济之外?那么就应该真诚地面对!教育要努力使学生们具有冷静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能力,不落后,亦不盲从。

(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教育不能没有学校的支持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等特点。同时,学校也是学生的一个亚文化圈,学生早晚都会离开这里而进入真正的社会文化圈,故学校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增加对现实经济生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我国学生经济意识淡薄、理财能力欠缺、消费观念不成熟,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实际教育。故此学校在进行经济教育时切忌大而空,应多增加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教育,如设置有地方经济特色相关的校本课程,个人、家庭理财方案,股市、基金知识讲解、通货膨胀表现及原因分析等,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对经济现象做出清楚认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5

一、从生活素材中感受数学意义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活动,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写法”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先去找找哪些物品上有‘小数’,并想想该怎么读?它表示什么意思?教学时,学生通过展示,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如,苹果的单价是1.80元;文具盒的单价是4.00元……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小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同时还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素材。这样教学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收集相关信息,又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掌握新本领。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虽然百分数是学生刚要学习的新知,但是,百分数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出现,导入时,我先出示一组数据:

1.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4%。

2.2001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3.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

4.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3%。

然后教师提问:“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在哪里见过?”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百分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用处。

(二)例题教学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这样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保证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如教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假如我们班36人到十八洞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以上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买36张票,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买40张票,需要15×40×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买团体票,把剩余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相当于买36张票只花了420元;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从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价值

喜欢实践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例如教学“利息、利率”时,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安排实践: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通过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不仅学生的观察、比较、逻辑推理、语言表述能力等都得到不同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与育人的统一。

小学生理财计划范文6

卡尔·威特说:“我从来不会无条件地给儿子钱,总是要当卡尔有良好的表现时才给一些钱作为奖赏。”在对孩子从小进行严格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要指导他怎样正确地使用钱,这种理财教育是我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孩子素质的内容,它是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也将为儿童理财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教育行为为正确的理财教育铺就道路,不良的教育行为为将来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带来潜在的困难和烦恼。美国一家公司近日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九成家长计划在今年重点教育孩子如何理财,1/4的家长表示要让孩子从学会使用零花钱开始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无独有偶,根据英国最新教学改革计划,储蓄和理财课程将从2011年开始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个人、社会、卫生和经济计划》,儿童从5岁开始就应接受理财教育;7岁到11岁的学生将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中学将开设与信用卡、贷款以及家庭财务和负债有关的课程。按照英国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的说法:“孩子们的投资理财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所以,父母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与幼儿消费紧密相关的教育者,其教育行为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儿童理财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家长应对幼儿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的现状作调查研究实为必要。

1 农村儿童消费现状分析

1.1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现状及分析

1.1.1城市儿童消费市场要求现状

1.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

本研究中的儿童消费要求的次数是指儿童在一周内主动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总的次数,有0次、1-2次、3-4次、5-6次、7次或7次以上五个等次。一周内提出“0次”即不提消费要求的儿童占总被试人数的4.8%,提出“5-6”次消费要求的儿童最多,占总被试人数53.1%,要求为“7次或7次以上”的占了总被试人数的10.2%.由此看来,儿童提出各类消费要求的次数多,不提要求的儿童极少,仅占4.8%.

提消费要求频率为“5-6次\周”的儿童所占的百分比为53.1%,得分在中值以上(中值为3=3-4次\周,所有儿童所提消费要求的次数的平均值接近3-4次,故以此为中值,高于中值的表示儿童一周内所提要求次数太多,低于中值的表示儿童所提要求次数较少),这说明儿童提出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加上提消费要求频率为“7次或7次以上\周”的儿童(102%),频率就更加偏高。

2.城市儿童消费要求最多的是“玩具消费要求”,其次是“食品消费要求”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主要有食品消费要求、玩具消费要求、服饰消费要求、文化用品消费要求和娱乐消费要求五大类,注:娱乐消费要求指儿童主动要求家长带其去娱乐场所并借助娱乐设施而进行的消费,如坐碰碰车、充气气垫等,不包括在娱乐场所的购物;文化用品消费要求指与学习有关的要求,包括对诸如学习机、学习光盘等的用品的消费要求;服饰消费要求指所有与穿戴有关的要求。

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按平均次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玩具消费要求、食品消费要求、文化用品消费要求、娱乐消费要求和服饰消费要求。总体来说,儿童消费要求以玩具消费要求为最多,其次是食品消费要求。

3.城市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以“哭闹以使家长满足”的方式居多城市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方式是指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恳求父母满足、哭闹以让父母满足、要挟父母满足三种。

注:恳求家长满足指家长不满足其要求时,儿童以跟家长讲道理或撒娇等来达到目的的行为;哭闹以让家长满足指儿童以哭闹地上打滚等方式来达到目的的行为;要挟家长满足指儿童哭闹打滚还伴以如“您不给我买XX,我就不……”的扬言。

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所得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哭闹以让父母满足”、“恳求父母满足”和“要挟父母满足”.总体而言,儿童向父母提出消费要求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哭闹以让父母满足”的最多,说明儿童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现象严重。

1.1.2城市儿童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城市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多为“玩具消费要求”和“食品消费要求”;向家长提消费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哭闹以让父母满足”的最多,儿童哭闹现象严重。笔者再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1.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从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来看,“学前儿童(3-6岁儿童)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第二信号系统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儿童还不能经常有意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学前儿童还是受外界印象的调节支配的,他很容易受外界新颖事物的吸引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儿童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纯真、幼稚、有童话般的幻想色彩,因此表现出好奇、直观、模糊等儿童消费心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容易为一些动人的推销和宣传所说服和左右。这是儿童消费要求频率高的原因之一,也是儿童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哭闹现象严重的原因之一-父母不理解、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得儿童的一些合理消费要求也得不到满足。

2.孩子的任性导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产生了大批的独生子女,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大人多小孩少的“倒金字塔”结构。儿童成了家庭的“小太阳”,全家围着儿童转的现象严重,尤其是城市家庭,经济水平总体较高,因此对孩子教育也空前重视,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拥有特殊地位,这样导致任性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任性程度越来越高。

3.媒体的作用很大。如电视广告为儿童消费提供了信息,电视广告以其新、奇、快,图像鲜艳明快,语言幽默精炼,信息量大等特点深深吸引孩子们。电视广告里宣传什么,孩子就要什么。一些“精明”的商人便瞅准了儿童消费这个市场,想方设法打赚孩子钱的算盘。学前儿童的克制能力差,又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最容易被鼓动的消费者,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物质欲望是难免的。

4.孩子之间的相互攀比,也是造成儿童消费要求频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比不上别的孩子,抱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必有”思想,认为越是高消费就越高人一筹,因此,当孩子说:“某某小朋友买了新玩具,我也要”这一类话,便毫不犹豫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盲目的满足使孩子也形成了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如:我爱人给儿子买了一盒电子积木,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就去把小区里的几个小朋友都叫过来看他的电子积木(能组装成一个小电风扇,还能装成报警器、能唱   HaPPy Birthdaytoyou、做成飞碟),神气极了,小朋友们都围着看,羡慕不己,就回家吵着爸爸妈妈买,结果四个小朋友中又有三个买了电子积木。(摘自2009年10月5日儿子成长记录)这样的盲目攀比,也为儿童高频率的消费要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2、农村儿童消费现状分析

1.2.1农村儿童消费市场现状

据人民日报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村家庭每月为6-12岁的孩子提供的零用钱在31-60元之间,即孩子们每天的零用钱在1-2元之间,而这个数字只相当于城市儿童2002年的水平(James U. McNeal在2002年调查北京两所小学的学生支出的每周消费为5.56元)。农村6-12岁儿童消费支出较小的原因在于:一是农村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收入。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为4760.6元,恩格尔系数为43.7%,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恩格尔系数为37.9%;二是多子女家庭比重大,家庭负担较重。调查资料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占比为15.6%,有2个子女的家庭占到了48.2%的比例,拥有3个及以上小孩家庭的比例也很大(特别是广东地区,这一比例达到了54.5%)。由于孩子较多,家庭负担重,孩子得到的零花钱不多;三是提供给农村儿童的产品价值较低,也导致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对于商家而言,他们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一般在采购儿童产品时较少选择价格高的产品。

目前,尽管农村儿童消费市场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调查的另一组数据又提示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市场,因为95%以上的农村父母表示在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会增加孩子的零用钱,这说明农村儿童消费市场的容量将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儿童消费总体水平低,由于儿童零花钱少,但市场潜力前景大。

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尽管我国农村儿童表现出来的购买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不同地区之间又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每月拥有150元以上零用钱的地区,广东和浙江的比例最大(分别是27.2%和25%),而贵州、重庆、湖南的比例最小,几乎没有一个小孩每月的零用钱达到150元;零用钱花在学习用品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地区为9.1%,湖南地区则高达50%;在购物受同伴影响方面,海南最低,只有35%的人会受影响,而浙江最高(达到了66.7%)。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出较大的区别。因此,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尽管都是针对农村儿童,也应该因地、因人制宜,总之,相对于城市而言, 6-12岁的农村儿童消费具有明显的特点。企业应针对这个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动态地了解农村儿童消费行为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经营管理好这一特定市场。

1.2.2城市儿童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1.购买的物品比较集中,品牌意识较差

农村小学生最喜欢购买的是食品,其次为学习用品。当被问到平时喜欢购买什么时, 48.1%的孩子表示会选择食品,且大多数在放学以后购买(选择在这个时段购买的比例达到了84.4%), 25.2%的孩子会选择学习用品,购买玩具的不多。论文格式之所以以购买食品为主,是因为嘴馋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与城市儿童类似),特别是那些有附赠品的商品更是受到孩子们的青睐(92.6%的孩子表示愿意购买有附赠品的食品)。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村孩子比较节约,他们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购买学习用品,但一般不会购买玩具,因为他们的玩具大多数是利用现有材料自己动手或大人帮忙制作的DIY产品,他们在广阔的天空下嬉戏,所需玩具并不太多。

无论选购什么产品,农村儿童不像城市儿童那样注重品牌,特别是购买服装和文具用品,他们往往只求拥有,并没有明确的品牌偏好,也不追求名牌,这一特征与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是相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希望花最少的钱买到尽可能多的产品。

2.购买时获取的信息来源有限,受同伴影响较大与城市儿童一样,农村儿童消费行为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同伴口碑、电视广告等。但在获取信息、选择比较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农村儿童获取的信息有限,可供选择的商品往往也屈指可数,所以其购买具有明显的集群性。尽管住得比较分散,但农村孩子们在花费自己的零用钱时会结队奔向商店,在购买什么产品时也会相互影响。调查发现, 81.8%的孩子与同伴一起购买,购买时受同伴影响的比例为49.6%,受广告影响的比例为18.5%,至于父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则比较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儿童大多在与同伴玩耍中度过课余时间,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群聚效应相当明显;二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会通过电视来打发闲暇时光,由于电视广告极具感染力,儿童很容易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广告内容,购买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广告中的产品。

3.购买地点选择在校园周边商店

在购买地点选择上,农村儿童大部分选择校园周边的商店。调查数据显示, 55·6%的农村小学生在校园周边商店实现其购买行为, 85.6%的孩子在离开商店后消费。也就是说,农村小学生的消费大都不在家长或老师的控制范围内。之所以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会选择在商店消费,这是由于农村几乎没有形成以小学生对专门对象的商业经营户,更没有形成以小学周边为主要的马路摊贩市场,他们一般只能在商店里购买,可选择的范围很小。

4.自主意识增强与大额消费父母作主并存

6-12岁的儿童注重自我、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与婴幼儿及12岁以上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儿童又有所不同。婴幼儿所需物品基本上由父母做主,而6-12岁的儿童在购物时有自己的主见,不愿受家长控制。而这些孩子不具备一般的判断力,基本的商品知识不足,又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为了稳妥,父母决定小孩的吃、穿、用等数额较大的消费,只有小部分的零用钱才可以自己自由支配。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儿童的零花钱非常有限,大部分孩子每天只有不到1元钱,有些孩子会累积起来后才购买,但每次花销仅2-5元(占调查对象的63.7%)。其原因可能是家长考虑到自身经济状况及安全问题,一般不会给小孩较大金额的零用钱,而孩子天生对商品感兴趣,要将零用钱储存起来再进行一次性购买也不太可能。

2儿童消费市场构成要素

2.1 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2.1.1社会环境因素

儿童的消费特点是感性消费,“产品包装”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孩子的消费具有很大的从众性,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学校小朋友以及社区附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多数儿童看到电视广告里出现的玩具和食品,多会提出购买的需求。家长针对这种消费需求时,会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给予儿童消费满足。另外,家长往往不想让儿童在班级中显得“穷酸”,别的小朋友有的,一旦孩子提出消费需求,家长也会满足。同理,如果社区附近邻居为自己的小孩购买过某种产品,会让家长跟风,更容易的满足自己孩子的消费要求。例如很多家长都会提到,“有些广告太商业化,专门针对儿童特点,千方百计的吸引娃儿的注意力,有时候家长都无法抵挡起诱惑,更何况是小娃儿”“现在学校家长都是一个看一个,一个小朋友买了个某种新型的产品,其他小朋友很快就都买了。”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有着不小的影响2.1.2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家庭结构不同,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的生活管理也不相同。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行为实施有较大影响。核心家庭的家长在每周满足儿童5-次消费要求的百分比为34.9%,主干家庭的家长的百分比为65.1%,远远高于核心家庭的比例。因此,主干家庭的家长比核心家庭的家长更倾向于对儿童消费需求的满足。核心家庭中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父母可以控制儿童的消费需求,但是主干家庭中,孩子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对儿童溺爱的原因,更容易满足儿童消费需求的频率,这就使得主干家庭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要多于核心家庭,从而影响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要的行为。父母如果能够与孩子的祖辈一起共同分享有关信息,一起交流,与他们一起讨论纪律约束问题,共同与他们引导儿童的消费行为。

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会影响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收入不同的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上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家庭收入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差异。家庭收入不同的家长,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各个收入水平的家长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2001元-8000元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最高,8001元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较高,2000元及以下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的最低。

2.2儿童消费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又存在上述的诸多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影响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的因素对于生成有效的教育策略、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促进儿童正确消费行为习惯的形成乃至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2.2.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鉴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存在影响,笔者在生活中发现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内容有显著差异。

学历不同的家长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类消费要求的程度差异显著,“初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的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孩子文化用品要求的程度具体差异表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满足孩子文化用品的消费要求越多。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在文化用品方面的投入更多。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专科或本科”和“硕士及其以上”家长大部分有较强的民主观念,即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很少动用权利和惩罚以使孩子服从。而“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更多的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绝不能轻易满足,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

2.不同学历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需求内容也不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家长与“专科或本科”、“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家长在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要求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满足孩子文化用品的消费要求越多。

3.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时采用协商方式的情况越多,采用权威方式和妥协方式的相对较少。

4.不同的家长即时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人数有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学历越高的家长延迟满足儿童的越多,而低学历的家长更多选择即时满足或者拒绝满足。

2.2.2 家长的年龄

不同年龄的家长心理成熟水平不一样,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看法也会不一致。家长的年龄对其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行为可能会有较大的影响。鉴于3-6岁儿童家长的年龄一般集中在28岁至40岁,研究者将家长的年龄以10岁为一组,共分三组(分别是28岁以下,28-38岁,38岁以上),笔者以年龄这个因素对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频率进行了LSD的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年龄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有显著差异。

每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5-6次的家长中,“38岁以上”年龄段的多于“28岁以下”岁年龄段的,“28岁以下”岁年龄段多于“28-38岁”年龄段的家长。每周满足儿童消费要求5-6次的家长中,“38岁以上”年龄段的家长最多,28-38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最少。这说明,处于两端年龄段的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最多。

本研究中,儿童家长的年龄最低点和最高点相差十几年甚至更多。由于不同年龄的人自身经历及社会背景不同,自然存在诸多差异。一般来说,晚婚晚育的大龄父母,己经奠定了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和自己的职业基础,但孩子的出生较晚,因此对他们来说,比年轻一点的父母更多了几分欣喜,因此对孩子娇宠有加,经常满足孩子消费要求的较多。而28岁以下的父母结婚相对要早,自己还年轻,涉世不深,自身发展尚未成熟,有些不仅不能很好地控制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反而带着孩子一起消费,笔者曾在某学校门口的观察到不少年纪很轻的父母自己也很爱吃零食,孩子只要要求就会满足孩子甚至和孩子一起“分享”,有些时候孩子根本没有要求,父母也会买一点来吃。28-38岁的父母每周满足孩子5-6次消费要求的人数较两端年龄段的要少。

2.3 家长教养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儿童消费的教育也是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行为。

44.7%的家长以民主观念对待对儿童消费要求。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百分比的得分的高低依次是民主观念(44.7%)、放任观念(23.5%)、权威观念(16.9%)和专制观念(14.9%)。这与在研究结果“家长多能采用协商的教育方式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结果较为吻合。父母的教育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的理解。它直接影响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行为,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的论述相类似。同理,家长观念也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求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儿童的个性、年龄、气质类型、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每个孩子都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比如有些孩子表现很乖,少有哭闹,他们的父母一般倾向于对他们充满喜爱,反应积极,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注意和,愿意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而对于有些孩子,经常哭闹,脾气暴烈,且很难平静下来他们的父母也往往倾向于不满、抱怨,甚至责备、惩罚孩子,很少为他们提供积极、耐心的指导,对于这些儿童的消费要求,父母更倾向于对其控制、拒绝较多。

作者在观察到一个典型的案例:学校门口,一个小男孩躺在地上打滚,狼陶大哭,妈妈想抱他起来,他就连踢带打,嘴里还嚷:”坏妈妈,不给我买奥特曼,就不上学校。“弄得妈妈满脸通红,狼狈不堪。折腾了半小时,才在老师的帮助下,把他弄进了学校。原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因为他家中己有大小奥特曼近20多个了,才没有答应他买价值100多元的奥特曼,惹得小家伙又哭又闹,视妈妈如仇敌。

案例中的儿童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胆汁质儿童的中心特点是”急“.对待这类孩子,在面对儿童消费需要的时候,儿童往往是”固执己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如果不满足儿童消费需求,就会激化矛盾。家长在对待儿童消费要求时,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好脾气,采用恰当的”回避方式“.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其消费要求的行为是受儿童的气质类型影响的。

3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的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得出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家长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频率偏高;满足儿童的文化用品消费要求的程度高,而满足娱乐消费要求的程度过低,家长重视儿童的智力培养,投入较多,但对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的消费满足的程度低,家长有从成人角度并带有一些功利性来对待儿童的消费要求的倾向;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标准多是”价格和内容兼顾“较为合理,但最后却多以儿童的固执、任性而告失效;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方式虽然多能采用协商方式,但也还有较大一部分家长经常采取妥协方式,过于迁就儿童;家长多数会”部分满足“儿童消费要求,但满足儿童消费要求的过程中存在过多的斥责和无奈,给儿童所讲的道理也比较陈旧、老套,很多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效果较差。

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时的教育观念存在问题;教育实施过程存在困难;家长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孩子的个性、气质特点等对家长的影响等。为此,我们根据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行为能为家长、社会提供些许的参考。

3.1 开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

我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知道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要先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鱼、养马、养鸟,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能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猪、养牛看得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头猪、一只羊。由此,国家、社会很有必要开办家长学校,培训家长,要让家长注意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了解自身状况—学历、年龄、职业、收入状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影响,并能根据自己的学历、年龄、职业、收入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做教育的有心之人,不断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教育素养,“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也是一种职业。”没有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有不断督促家长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的过程就像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在实验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的社会应该教会家长做一个会总结、能改正的实验者。

3.2 家长自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消费观

本文发现家长在应对儿童消费需求行为是受家长金钱观和消费观影响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家长受了金钱的“洗礼”,以至于有部分家长向孩子灌输错误的金钱观,认为钱可以买到任何的东西,有钱有权可以满足一切虚荣心。家长应该弄清自己的金钱观,儿童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言行来学习的,如果父母总是谈论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当告诉儿童钱并不是一切时,儿童肯定是大惑不解。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当今家长大多有溺爱心理、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为了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家长省吃俭用,勒紧腰带满足孩子日益膨胀的物欲。有些家长从成人角度出发,只是为了攀比,其他小孩有的东西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甚至想让孩子在吃穿喝都比其他人高一筹。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父母要从自己做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

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是指家长适度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品德培养,可以减少奢侈浪费和享乐主义滋生。家长应该让儿童正确认识金钱,告诉儿童钱币的来源,让他们能初步认识到劳动与钱的关系,钱是辛勤劳动获得的,金钱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金钱并不等于全部,因为人类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不会真正的幸福。

家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是指: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本文认为对待孩子提出消费的要求,大多数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少动用权利和惩罚以使孩子屈服。事实上,父母不仅应该对孩子的消费有所节制,还应该学会合理地帮助儿童做好消费计划。注重实用舒适,而不是高档名牌,要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以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消费教育时,要注意“科学”二字,即消费时既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如家庭收入,自己的需要等,又要考虑客观因素,如商品的质量,商品的价格等,切勿盲目超前消费或过分节约消费。同时要“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要使孩子建立对钱的正确认识,不能将钱作为一种刺激的手段,更不能让孩子有“劳动就是为了钱”的思想,在科学消费教育中也要渗透对孩子奉献精神的培养。

3.3 家、学校合作促进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科学化为了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为了使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科学化,也为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家长和学校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和配合起来,很好地开展家学校合作,使家长能正确科学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3.3.1 家长经验交流会

学校组织家长开展经验交流会,家长坐到一起共同交流应对儿童消费要求的经验。通过不同家长阐述在科学消费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可以加强家长之间经验的沟通,共同进步。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家长素质水平,在开展交流会之前,最好让学历较高的家长事前准备好发言稿,先抛砖引玉地谈谈自己的经验,这样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生性腼腆的家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次,有些家长表达能力有限,对经验的总结能力不强的家长,在座谈时,教师要注意调动这些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教师可以将交流会的精髓整理出来,以文字的形式发给家长或粘贴出来。

3.3.2 亲子活动

家长应对儿童消费需求是双方相互影响的行为,可以通过亲子活动模拟来让家长体验情景。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在儿童喜爱的游戏中,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例如,学校教师创设消费购物的情景,让家长和孩子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同时观察记录家长与孩子在表演中的表现作为供研究的案例,同时让别的家长给予案例中行为一定的评价与讨论,还可以让儿童发言,不仅时家长得到启示,还可以让儿童接受一次科学消费教育。

3.3.3 聘请专家讲座与问题咨询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儿童教育专家,来学校做专题讲座,如“家长如何应对儿童消费需求”,在专题讲座中,可让家长向专家提出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定期举行学校家长消费知识普及活动,可以向家长发放有关科学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资料,或者利用网络沟通,通过现代化通讯如博客等向家长宣传家长科学应对儿童消费的知识。以上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国内外有关科学消费教育的信息,不仅可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学校教师可以多多了解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行为的现状,为以后家庭学校合作活动提供有说服力的素材。

3.3.4 家庭学校现场辨析会

举行家庭学校现场辨析会。在家学校现场辨析会上,可以让家长自己说出平时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提出问题,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讨论和辨析。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可以分析也可以辩论,最后教师作归纳或简单的点评,家长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辩论会提高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的实效性,使家长明白如何在具体情景中采取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应对儿童的消费要求。

3.4 社会共协促进家长正确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它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家长对儿童消费要求的应对行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盲目攀比,炫耀之风等等),这些都会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家长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偏差,“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自己辛苦点没什么”、“不落后于别人的孩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家长应对儿童消费要求教育时产生偏差的表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儿童消费需求教育的实施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对儿童理财教育有着明确的识,不要盲目地“从众”,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树立自己明确的消费观和教育观。

社会要对家长应对儿童消费的正确教育行为进行多渠道宣传,做好正确的教育培训。可定期举办科学育儿讲座,让家长了解儿童消费要求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特点;还可以有针对地组织儿童消费指导的咨询活动,对父母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社会力量可举办家长学校,互相交流教育子女的经脸,使家长不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过早地定向,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自然发展,适当引导,不要盲目地摧残儿童幼小的心灵。总之,家长正确应对儿童消费的教育行为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协作。

人在儿童时期,可塑性很强,“染之以朱则赤,濡之以墨则黑”.“孟母三迁”之所以被传为教子的佳话,其道理亦缘于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少家庭都较以前富裕了,父母关爱孩子,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消费要求,本无可厚非;加大教育投资,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打造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灵,亦是应该和必要的。但攀高消费,以钱示“爱”,过分娇宠孩子,过分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天下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龙成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每个为人父母者,当从唐初政治家魏征的这一名言中获取启迪,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好地培养教育儿童。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