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04-03
黄淮地区小麦主要病害分4类:一是小麦叶部病害:白粉病、锈病、叶枯病;二是穗部病害:赤霉病、黑穗病;三是根茎部病害:纹枯病、全蚀病;四是全株病害:以土传花叶病为主。对小麦生产危害严重的害虫有麦蚜、黏虫、吸浆虫、麦秆蝇、麦叶蜂及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现对其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小麦病害
1.1 小麦白粉病
白粉病在黄淮地区发生较严重,白粉病大量发生,可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
1.1.1 危害症状。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1.1.2 发生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翌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 ℃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当环境温度适宜(15~20 ℃),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1.1.3 防治措施。白粉病的流行与危害程度与品种、栽培、气象等因素有关,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和严重危害的重要条件。因此,生产上首先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多施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水抗旱,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采用药剂拌种: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麦种重量的0.2%;或用种子重量0.01%的烯唑醇(有效成分)拌种。做好田间调查,3月下旬或4月上旬,待病情达到防治指标(田间发病率3%~5%),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重病田在第1次喷药后10 d再喷1次。在白粉病菌对三唑酮已产生较高抗药性和赤霉病重发区可用粉唑醇、腈菌唑和烯唑醇等农药防治。
1.2 小麦锈病
黄淮地区锈病以条锈病为主,条锈病曾多次在黄淮地区大流行,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锈病大流行年份,感病品种一般减产30%左右,中度流行年份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达50%~6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锈菌对小麦植株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病菌可大量掠夺植株体内的养分和水分,干扰和破坏植株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呼吸作用增加,光合作用降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效率下降;同时由于表皮组织受到破坏,使其蒸腾量增加,失水严重,最终造成籽粒秕瘦,千粒重和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1 危害症状。小麦锈病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3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其症状区别主要表现在孢子堆的分布、大小、形状、颜色和排列方式上,可将夏孢子堆描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1]。
1.2.2 发生规律。黄淮地区10月下旬可以见到病叶,锈病发病的轻重主要与雨水量、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夏季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就重,反之则轻。
1.2.3 防治措施。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白粉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 d后再喷1次。
1.3 小麦叶枯病
1.3.1 危害症状。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后逐渐向上发展[2]。
1.3.2 发生规律。多数叶枯病菌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对小麦产生危害,但以抽穗后灌浆期发生较重,是主要危害时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叶枯病的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量对病害发展影响很大。小麦开花期到乳熟期潮湿(相对湿度>80%),且有较高的温度(18~25 ℃),有利于各种叶枯病的发展和流行。
1.3.3 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子,适期适量播种,播时要施足底肥,氮磷钾配合施用,以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禁止大水漫灌,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是防治叶枯病的关键时期,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视田间病情防治1~2次。
1.4 小麦赤霉病
1.4.1 危害症状。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穗枯黄,受害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赤霉病造成穗腐,不仅严重影响产量,而且使病麦粒含有真菌毒素。当病粒率超过4%时,不能加工面粉和食用,甚至不能作饲料。
1.4.2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开花时入侵危害小穗,一般在扬花后6~10 d出现症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后基本停止。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赤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4~28 ℃,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施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
1.4.3 防治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播种时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植株群体过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忌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抽穗扬花期,若天气预报扬花期多雨高湿,就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在小麦齐穗期喷施1次后,间隔5~7 d再喷施1次,确保防治效果。喷药次数根据天气预报和发病趋势而定[3]。
1.5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是由种子带菌下田,受害麦粒变成黑粉,发病株颗粒无收。过去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后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1.5.1 危害症状。主要有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2种,小麦散黑穗病是带菌植株孕育病穗,最初病小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病菌冬孢子)。成熟后破裂,黑粉飞散,仅残留穗轴;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成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病粒(称菌瘿),病粒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
1.5.2 发生规律。小麦抽穗期开始危害。小麦开花期遇有细雨和多雾、温度高的环境,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带菌率就高;相反,如开花期干旱,孢子难以发芽,种子带菌率就低。此外,开花期遇有暴风雨,可将冬孢子淋于地下,不利于传播,发病亦少。
1.5.3 防治措施。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关键,要建立无病种子田,选用无病种子,或采取药剂拌种(用五氯硝基苯粉剂、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萎锈灵乳油等拌种);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以保证种子不受病菌侵染。
1.6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对产量影响极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左右,个别地块甚至绝收。
1.6.1 危害症状。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等症状。病苗死苗主要发生在小麦三至四叶期,在第1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花秆烂茎是在返青拔节后,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田间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茎部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1.6.2 发生规律。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至孕穗期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危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4个阶段。
1.6.3 防治措施。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健壮,适期适量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选用咯菌睛、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拌种,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恶霉灵300倍液,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进行喷雾防治,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防治效果较差。
1.7 小麦全蚀病
小麦受全蚀病危害以后,表现为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轻发生地块一般减产5%~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7.1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病株矮化,分蘖减少下部黄叶较多,根部变褐色,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
1.7.2 发生规律。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缩短了有效侵染期,因而适期迟播病情减轻。冬前雨水大,越冬期气温偏高,春季温暖多雨等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1.7.3 防治措施。种植耐病品种,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立克秀、三唑醇拌种。小麦播种后20~30 d,使用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水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轮作倒茬可明显降低发病。
1.8 土传花叶病
1.8.1 危害症状。多发生在小麦生长前期。冬前小麦土传花叶病毒侵染麦苗,表现斑驳不明显。翌春,新生小麦叶片症状逐渐明显,现长短和宽窄不一的深绿和浅绿相间的条状斑块或条状斑纹,叶片扭曲,叶面有突起点,表现为黄色花叶,有的条纹延伸到叶鞘或颖壳上,次生根少,分蘖少,后期病斑愈合,导致整个病叶发黄枯死,严重者植株矮化,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1.8.2 发生规律。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侵染温度12.2~15.6 ℃,侵入后气温20~25 ℃病毒增殖迅速,经14 d潜育即显症,春季多雨潮湿、地势低洼、重茬连作、砂土地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灌溉地水流下方严重。
1.8.3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与其他作物轮作3~5年可减轻危害;适量追施锌肥可增强作物的抗病性;防控药物可选用病毒必克,或病毒A等抗病毒制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匀,对水喷雾,间隔7~10 d,连喷1~2次即可。土传花叶病毒病的地块常伴随纹枯病的发生,应及早预防。
2 小麦虫害
2.1 麦蚜
麦田蚜虫繁殖力很强,1年发生10~20代,主要在小麦的茎叶和嫩穗上刺吸汁液,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秕瘦或不能结实。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在嫩穗上吸食。
防治蚜虫的化学药剂种类很多,但以选用吡虫啉、抗蚜威等对天敌安全的药剂为好。
2.2 黏虫
黏虫,大发生时能将作物叶吃光、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黄淮地区1年可发生3~4代,幼虫3―4月为害小麦,以蚕食麦叶为主,有时为害嫩穗。黏虫的幼虫共有6个龄期,初孵幼虫怕阳光,夜间取食,多聚集危害,1~2龄时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后蚕食叶片边缘,5~6龄进入暴食期,占总食量的85%以上。
防治方法:应在黏虫3龄前,当麦田有幼虫20~30头/m2时用药防治。药剂可用敌百虫、辛硫磷等有机磷制剂,也可以用杀虫双、敌杀死、毒死蜱等药剂,以便兼治其他害虫。为保护天敌,在黏虫3龄前可用特异性杀虫剂灭幼脲1号,或灭幼脲3号喷雾防治。
2.3 吸浆虫
吸浆虫1年发生1代,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危害。一般情况下,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
防治方法:麦播时对吸浆虫常发地块,可用林丹粉拌土,均匀撒施地表,犁耙均匀,可兼治地下害虫;卵期,用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或辛硫磷颗粒剂拌细土撒施;成虫期,用敌马粉、西维因粉喷粉,或用辛硫磷乳油、氧化乐果乳剂、速灭杀丁乳油对水喷雾。
2.4 麦叶蜂、麦秆蝇
小麦叶蜂又叫小黏虫、齐头虫等,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麦秆蝇又称麦钻心虫、麦蛆等,该虫在小麦作物上普遍发生,以幼虫蛀入麦类作物茎内取食物幼嫩组织,在小麦分蘖、拔节期、孕穗初期、抽穗初期危害,使小麦形成“枯心苗”、“烂穗”、“白穗”。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机械杀死或冻死;药剂防治:喷粉用敌百虫粉剂,辛硫磷乳油、氧化乐果等可兼治。
2.5 小麦地下害虫
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有蛴螬、金针虫、蝼蛄3种。主要发生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期。主要咬食种子、幼苗根部、茎部,秋季危害造成小麦缺苗、断垄,春季危害导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防治措施:应采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如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深翻土地、适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将各种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等,可压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药剂防治: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翻入土中。也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进行防治,麦出苗后,当死苗率达到3%时,用辛硫磷颗粒剂,或甲基异柳磷粉剂对细土拌匀后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后接着划锄覆土,可以有效防治。
此外,防治小麦病虫害要根据小麦各生育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把握各个环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采取有效综合防治措施,从而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小麦播种期的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蝼蛄、蛴螬)、小麦全蚀病、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冬前麦苗的防治对象是地下害虫、蚜虫;小麦返青、起身至拔节期主要防治对象是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的防治对象是小麦吸浆虫(蛹、成虫)、白粉病、锈病、早代蚜虫、小麦赤霉病;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的防治对象是小麦蚜虫、后期白粉病、锈病。采取综合防治,以减少用药次数,达到一药多治、一喷多防的效果。
3 参考文献
[1] 司文修,李元振.小麦播期病虫害防治要点[J].河南农业,1998(9):15.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防治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5-01
根据河南省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在对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对本地区的气候温度以及土壤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病虫害类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选择各种化学农药时一定要慎重,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一、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
在小麦选种过程中,要根据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的类型以及其后环境,选择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将选择出来的优质小麦品种与具体的防治措施相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随着河南地区小麦种植的经验不断的积累和应用成熟,抗病品种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地扩大。但是就目前河南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来说,优质小麦的产量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抗病小麦为例,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小麦锈病发生的优质品种太少,而易感病的小麦品种占了绝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该减少易感病品种的种植,选育优良的品种,进一步的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在河南地区种百农矮抗58能够取得比较好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个区域种植相品种相同的小麦。在小麦种植比较大的区域内应该选择种植不同的良种,并合理的进行布局,进而减少小麦病虫害爆发的面积。除此之外,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应该对病虫害的多发区和重发区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套种绿肥。而采用多种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综合防治
1.播种期的防治
通常情况下,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关键应该在播种的期间进行重点的防治。在播种过程中,主要防治的对象就是土壤中的害虫。在种植之前,应该对土壤进行处理,在种子中掺加一定量的农药 进行防治。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可以将种子与三锉酮按照500:1的比例进行拌种。而对于金针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兑水拌种。比例的大小在1:800:900,拌种三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对于蛴螬重灾区,则可以使用浓度大小在50%的辛硫磷乳油与种子兑水拌种,其比例一般维持在1:70:600。通常情况下,这种拌种方法也对金针虫和蝼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小麦返青拔节期的病虫害防治
最近几年,纹枯病和小麦红蜘蛛是小麦这个时期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在保证了田间水肥合理管理的基础下,应该对田间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防治和控制。将麦田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在这个时期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在充分的重视小麦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施肥对策和灌溉方式,加强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一般情况下,小麦返青拔节期,应该重点防治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病,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和产量比较有保证的地区应该在两周之内喷药两次。在防治过程中使用浓度大小为15%三锉酮兑水田间均匀的喷洒。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治小麦锈病,同时对于其让他的害虫也有着显著的防治作用。
3.穗到抽穗扬花期的病虫害防治
在这个过程中,小麦病虫害发生较多的是赤霉病和蚜虫等。在河南地区,这个时期主要的病虫害是蚜虫。这种虫害的发生时间十分的快速。这个时间段内是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时间,如果蚜虫控制不到位的化,将会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小麦蚜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天敌防治也可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冬季季节是蚜虫的天敌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应该重点做好对蚜虫天敌的保护,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田蚜虫的实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的药物防治,可以采用杀虫剂和灭虫剂交替使用,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以小麦颖枯病威力,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多菌灵按照每亩75g的用量兑水进行均匀的喷施。
4.麦灌浆期的害虫防治
小麦灌浆期是预防病虫害的主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小麦病虫害主要为蚜虫和白粉病。对于蚜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25%的快杀乳油按照每亩麦田21ml的量兑水进行均匀的喷洒。在小麦灌浆期,黑胚病也是对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的一种病害。在黑胚病防治过程中,应该选择抗该种疾病的优质麦种。另外,还可以用浓度大小为12.5%的禾果利每亩使用25g兑水进行均匀喷洒。同时,使用三锉酮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志河,伊海涛,郭延习.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4)
[2]王永福,刘海鹏.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 北京农业. 2010(02)
[3]李纪华,时国超,刘小云,李晓改,武琳. 杏李主要病虫害与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林业科技. 2010(03)
[4]刘慧,吴秋芳,张坤朋. 浅析蔬菜生产中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 甘肃农业. 2010(08)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 小麦种植 病虫害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31-01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的病虫害给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小麦在我国有着优质的种植历史,属于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的周期比较长,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病虫害种类比较多,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如果防治不到位很容易给小麦造成减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对策,以供小麦种植者进行参考。
一、小麦锈病
1.发病的特点
小麦锈病分为三种,称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发病过程中其主要的特点和症状为条锈病在叶片上成行,叶锈病在植株上斑点混乱没有规律,秆锈病主要是呈现出一个大红斑点。小麦返青之后,其中有两个月的时间比较容易发生小麦锈病,发病的初期主要是侵染小麦的单片叶片,等到发病的中期以后,主要侵染小麦叶片的中心,发病的后期会主要传染到整个麦田,然后大范围的进行传染。
2.防治对策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采用提前防治。提前对病原菌进行消杀,推迟锈病发生的时间,对早期麦田早期出现发病的中心进行药物防治,集中进行消杀,切实控制病情的蔓延。当田间发病的病叶在1%左右时,便要及时适当进行全田的防治。首先,农业防治。在年前进行播种之前,应该对土壤进行深耕处理,并选择合适的实际进行播种,合理的进行密植,在种植之前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磷肥和合理的施用氮肥,在种植过程中应该适度的对其进行灌溉,合理的采用农业措施对防治小麦锈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药物防治。采用药物防治主要以下及两个方面,一个药剂拌种,小麦在种植过程中,可以使用禾果利、粉锈宁或者立刻秀进行种植前的拌种工作,拌种完毕之后的小麦种应该当天使用完毕,而且在种植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药量的使用,避免对种植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小麦出苗;最后,大田喷药。当小麦锈病发生比较严重的过程过程中,应该及时的进行田间农药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12.5%的可果粒可湿性粉剂每亩450g或者使用那个浓度大小在25%丙环唑乳油每亩使用120g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20%的粉锈宁乳油每亩使用900ml进行综合防治,在使用上述几种药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药物轮换的使用,合理的使用上述的药物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有效率在95%以上,而且还能提提高小麦的产量。
二、小麦赤霉病
1.发病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的疾病,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小麦扬花期或者盛花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大面积的爆发和流行,因此,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年的气象条件进行重点的防治,降低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得影响。
2.防治对策
首先,在选择小麦品种过程中,首要选择那些抗病的品种,其次小麦种植之前对种子进行处理,最后,对田间进行施药管理。在小麦扬花期,且扬花株达到了10%以上,且温度条件适合的,连续的阴雨天气十分容易引起赤霉病的发生,这时就应该对其进行第一次的综合防治,施药过程中可以选择浓度大小在80%的多菌凌超微粉每亩使用750g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40%的多菌灵胶悬剂每亩使用2250ml或者使用浓度为80%的多菌灵超微粉和浓度大小为15%的粉锈宁45g和750g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小麦易感病的品种,注意在施药过程中对准小小麦的麦穗重点进行喷雾,每亩使用水的量不应该少于600公斤,如果喷完之后出现了阴雨天气,应该在雨停之后及时的进行补喷。
三、小麦蚜虫
1.发病的特点
小麦蚜虫又被称为腻虫,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时期都会存在。在小麦不同的生长周期内其发病特点也不仅相同。小麦苗期阶段,蚜虫主要集中在小麦的叶片背部、叶鞘以及心叶处危害小麦,等到小麦抽穗拔节时期,蚜虫主要集中在茎叶以及小麦的穗部对这两个部位进行危害。小麦植株受到危害自后,整个植株呈现出黄色斑点,蚜虫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叶片发黄,严重时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且蚜虫在生长过程中排除的蜜露对小麦的光合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影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防治对策
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的对策,农药可以选择浓度为10%吡虫啉1000倍液进行在田间喷雾,或者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进行田间喷施,也可以使用浓度大小为50%的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进行田间重点防治。在蚜虫防治过程中,使用菊酯类的农药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穗期,可以使用粉锈宁加抗蚜威和灭幼脲每亩90g、90、和30g重点进行防治,这种防治措施在防治小麦蚜虫的基础上还可以对白粉病和粘虫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韦伟,许业全,孙善教. 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2)
[2]侯伟,董元海,程玲娟,王广兰,周莉,蔡武宁. 轻型栽培条件下小麦纹枯病发生及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08)
[3]王霞,梁小平,李碧霞. “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03)
[4]吴怀刚,徐先祥,张乃康,沈言根.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小麦 栽培 病虫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0-0075-01
1 引言
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影响着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小麦作为我市居民的主要粮食,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一般在11%到14%之间。同时,其脂肪含量、维生素含量等微量元素也较为丰富,因此,对我市居民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
2 小麦的栽培技术
2.1 小麦品种的选择
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主要根据当地气候与土壤环境来选择小麦品种。一般来说,宜选择小麦高度在80cm到100cm之间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中矮秆小麦品种。春麦主要选择新春6号、8号、9号以及12号;冬麦主要选用新冬17号、18号[1]。之后,将所选择的小麦种子晒干,剔除具有病菌的种子,将剩余的小麦种子进行试种。采用这种办法,可以提高小麦种子的成活率,实现小麦增产的目标。
2.2 施肥及土壤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整个土壤表层保持平整、结实,避免凹凸不平、孔隙较大等现象的发生,使整个土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施肥时,要按照一定的施肥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进行施肥,为小麦的种植提供优质条件。一般情况下,对于中等肥力的土地,每2000平方米的土地,要施3吨到4.5吨的农家肥,施48千克到54千克的三料磷肥、禾丰颗粒硼900克、禾丰颗粒锌600克[2]。农家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将其均匀撒进土地。
2.3 小麦的播种
小麦的播种情况直接影响着小麦的最终产量,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如果小麦播种过早,在土地的成长时间过长,容易导致病苗现象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播种时期要依靠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来决定。当当地的气温稳定在1摄氏度以上,土壤解冻在5cm到7cm之间时,就可以对小麦进行播种。相关工作者主要采用24行播种机,进行15cm等行距播种操作。此外,小麦的播种深度也应受到小麦播种者的高度重视。如果小麦播种的深度较浅,就无法有效吸收土壤的养分,降低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因此,小麦播种的深度应在3.5cm到4.5cm之间。此外,在小麦播种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不重播,不漏播,均匀播。一般情况下,2000平方米的土地播种小麦72千克到75千克之间,大致是每平方米110粒到115粒。
2.4 小麦的补种
小麦播种以后,相关人员应及时对其播种情况进行检查,补齐地头、地边、地角与断垄的部分,真正使小麦达到满田满苗的状态。
3 小麦的病虫害防治
我国现阶段小麦的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麦蚜等。针对这些病虫害,我国目前主要运用物理、化学、农业等防治手段,最大程度地提高小麦产量。
3.1 物理防治
在麦田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杂草。这些杂草的生命力顽强,其生长范围与生长速度都比小麦要快,掠夺了小麦的养分。不仅影响小麦的生长,还容易造成小麦的病虫害现象,降低小麦的收成。对小麦实行物理防治主要就是利用人力、物力等对麦田的杂草进行物理铲除。除草的过程不仅使麦田的土壤得到了翻新,实现了土壤的通气,给小麦提供更加舒适的成长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的抗虫害能力,提升了小麦质量。
3.2 化学防治
运用化学方式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主要是采用农药的方式来防止小麦病虫害现象的发生。在小麦播种前,可以将小麦种子与经过稀释的农药混合在一起,使种子产生较强的抗体。返青拔节时期一般是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必须加以小心。为防治小麦锈病与白粉病的出现,可以将硫磺水分散粒剂进行稀释之后,喷在麦田里;为防止小麦产生蚜虫现象,可用55%敌敌畏乳油1000倍稀释液或10%吡虫啉2000倍稀释液对麦田进行喷雾以防治病虫害现象的发生[3]。此外,还可以运用诸如多菌灵、利克秀等在内的药剂杀菌剂来对小麦的病虫害现象进行防治。
3.3 农业防治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农业防治是指在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地的小麦播种时间,以减少小麦病虫害现象的发生,提高小麦的收成。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在平时对于小麦的日常管理中,麦田管理者应在小麦出苗之后,定期到麦田进行巡视检查,如果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小麦缺苗或者小麦苗遭遇病虫害等不正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例如:对于小麦的断垄现象,可以采取对麦田的补缺;对于生长状况受阻、体质较弱的小麦苗,应对其进行着重监管,在其叶面上喷洒生命素,提高其抵抗力,帮助小麦苗成长;同时,针对某些由于播种时间较早或者周围环境较好而成长过快的小麦苗,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进行处理,防止麦苗的快速生长,以避免其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对小麦进行栽培的过程中,应注重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对麦田土壤进行有效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对小麦进行施肥。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期对小麦进行播种,并根据小麦的生产状况,及时实行对小麦的补种工作。对于小麦存在的包括锈病、白粉病、麦蚜等在内的病虫害现象,采取物理、化学等手段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 吐尼沙汗.新疆滴灌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国农业信息,2015,(11):28.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小麦高产 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016)03―0061―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几乎能够全作食用。在栽培种植小麦期间,加强提高小麦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使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本文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通过了解该地区小麦的种植类型,简要阐述小麦的种植方法以及高产技术要点。并针对病虫害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防治措施。
1播种前小麦准备工作的实施
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确保小麦今后生长是否符合标准的主要基础。为了能使小麦实现高产量,准备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小麦的选种工作。工作人员在选种过程中,需要先与当地的土壤土质相结合,查看选择的小麦种类是否符合当地的种植标准。第二,整地施肥工作的落实。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应当先对每块土壤与土地进行查看区分,根据土壤密度与土质疏松度的不同,在种植小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化肥原料。待添加完化肥原料后,工作人员要采取深耕处理的方式对小麦实施种植。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将田间存在的虫害与杂草等一并除去,使其能提高小麦的生长,为实现小麦高产量迈进一步。当获取到农作物后,工作人员还要实施桔杆还田工作,让土壤中的腐熟养料得到补充。
2播种时小麦的相关要求
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是小麦播种时期,而且此阶段也是实现小麦高产技术栽培的开始。为了能够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适时播种尤为重要。根据小麦播种地气候环境与区域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时间段的小麦播种进行确定。气温在冬季前累积到600°-650°之间,是播种小麦的最好条件。通常播种时间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期间比较合适,因为此时间段能有助于提高小麦壮苗的机率。所以,在播种小麦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对小麦的种植密度实施严格控制,依照小麦在播种时对土壤要求的不同,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待小麦出苗后,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小麦及时的补苗与查苗工作,把一些密度较高的小麦苗疏开,使小麦苗的基础苗得到保证,从而能够和小麦的播种计划相切合。
3施肥合理化
就小麦而言,大量的钾磷氮能够对其生长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田间小麦的钾磷氮含量限定,使得小麦的生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定期施肥工作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目。小麦在吸收钾磷氮时,因为生长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吸收的需求不一。针对此现象,工作人员就需要以合理化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施肥。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在拔节孕穗和冬季时期,是吸收钾磷氮的高峰期。冬季时期:通常在十二月的中旬,该季节的小麦对钾磷氮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拔节孕穗:该季节和冬季时期相同,对钾磷氮同样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在采取冬季施肥时,需要与冬灌相结合,注意控制施肥量,能够过大,是工作人员在施肥期间所要关注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小麦贪青或倒伏现象的生成。当小麦已到拔节孕穗时,工作人员需要增加施肥量,依照小麦吸收钾磷氮的特点,在拔节前期时,将氮肥当成孕育肥,基础肥是磷肥,叶面肥主要在中后期使用,拔节肥与基肥以及钾肥较为合适。
4田间不同季节的管理措施
4.1田间春季管理
防治病虫害与水肥管理等,是田间春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通常而言,和冬季相比,虽然春季的雨水相对较多,可也不能使小麦的需求得到满足。把地下水位降低和清沟沥水等,是工作人员在春季的主要工作。针对小麦幼苗,工作人员应该采取追肥处理方式,是小麦在生长期间,确保养分充裕。由于小麦的高病害发生率在春季,所以工作人员在治理期间,要给予及时的防治对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防治措施。
4.2田间冬季管理
防治除草与看苗施肥等,是田间冬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尿素是看苗施肥的主要肥料。若小麦的叶子呈淡绿色,则工作人员需要待小麦到五叶期时进行冬肥的实施。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期间,工作人员要开展杂草防治活动,依照田间的杂草情况,可选用特定的药剂对小麦田实行防治喷洒。
5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为了能确保小麦的产量与数量,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红蜘蛛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涤锈病是小麦常见病症中最为严重的病症,其病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但近几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像甘肃、山东以及重庆等地出现了该病症。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灌浆期阶段,工作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原因采取适宜的药物实施防治,能使小麦的品质及产量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6
秋播秋苗期要以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根病,地下害虫和麦田杂草防治为重点,同时做好小麦黄花叶病毒病、丛矮病、条纹叶枯病的预防工作,抓好以药剂处理种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的越冬菌源,兼治农田害鼠、灰飞虱、麦蜘蛛和蚜虫等。
一、大力实施综合防治,全面防控病虫草鼠发生危害
(一)积极推广农业防治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地推广科学的种植结构和方式。积极推广麦菜套、麦田种植油菜诱集带等种植方式,提高害虫天敌发生的景观连接度,有利于天敌周年循环发生,可显著减轻麦蚜等害虫危害。二是加强健身栽培。实行起垅栽培,足墒、精量以及适期播种,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适期划锄除草、科学浇水等可提高小麦对病虫草的抗御能力,减轻发生危害。棉烟田种小麦,要先拔柴,铲除周围杂草,耕翻整地后再播种,可减少病毒病的传毒虫源,减轻病害发生。
(二)选用抗耐病优质小麦良种。选用抗耐病品种是小麦丰产稳产,减少防治次数,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各地要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推荐选用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其中,小麦黄花叶病自2012年以来曾在临沂、泰安、枣庄、日照、菏泽、青岛、淄博7个市,16个县区,50个乡镇部分麦田发生,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据品种抗性田间鉴定试验,鲁原502、良星99、郯麦98等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好,可因地制宜选种,发生区避免播种临麦4号、汶农17、山农22、淄麦22、济宁12、济麦22号等感病品种。
(三)大力推行药剂处理种子。药剂处理种子是最简便易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种传病害最有效,并且是预防和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以及秋苗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麦蚜、麦蜘蛛发生危害的有效措施,还可兼治农田害鼠,应大力推广。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针对性科学选用包衣剂和拌种药剂。杀菌剂可选用6%戊唑醇或2.5%咯菌腈分别按种子量的0.05%、0.2%包衣或拌种,杀虫剂可选用60%吡虫啉按种子量的0.2%包衣或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可再加40%辛硫磷乳油用种子量的0.2%包衣或拌种。
(四)药剂喷雾防治。灰飞虱密度大带毒率高的地区,要注意防治灰飞虱,预防小麦丛矮病和条纹叶枯病。在小麦出苗前可亩用10%吡虫啉10~15g喷雾防治,同时注意田边、沟边喷药防治。地下害虫重的麦田,特别是未拌种或未包衣的麦田,可用40%辛硫磷每亩40~50毫升或40%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喷麦茎基部,或可用以上两种药剂的5%颗粒剂每亩1.5~2.0公斤撒施后划锄浇水。土蝗和蟋蟀发生严重的可用40%辛硫磷1000倍药液喷雾防治,确保麦苗安全生长。
(五)适时开展化学除草。秋季小麦3叶后大部分杂草出土,草小抗药性差,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次防治基本控制麦田草害,对后茬作物影响也小,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组织开展。对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苯磺隆1克或15%噻磺隆10克加水喷雾防治,对抗性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或5.8%双氟·唑嘧胺(麦喜)乳油10毫升防治。对单子叶禾本科杂草重的可亩用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25~30毫升或70%氟唑磺隆(彪虎)水分散剂3~5克,茎叶喷雾防治。双子叶和单子叶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
(六)加强种子检疫。随着麦种的频繁调运,小麦腥黑穗病和全蚀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危害,要加强麦种检疫工作,严禁调入和使用带检疫对象的种子,杜绝检疫性病虫杂草传入和危害。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地要更换无病良种,统一供种,并实行统一药剂包衣或拌种防治。
二、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秋播秋苗期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利时机。特别是麦田化学除草,十分适合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各地要积极组建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确保防治速度和质量,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三、注意安全用药,防止中毒和药害事故发生
药剂拌种,特别是杀虫剂拌种,要注意人、畜安全。拌种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实施。拌过药剂的麦种要单独存放,防止人畜误食。同时,要严格按推荐药剂剂量拌种,防止作物药害发生。为防止药害发生,一要严格按推荐剂量使用。二要禁止或避免使用对后茬作物有药害的药剂。长残效除草剂氯磺隆、甲磺隆在麦田使用后易对后茬花生、玉米等作物产生药害,要禁止使用。双子叶作物对2.4-D丁酯高度敏感,易引起药害,麦棉、麦花生、麦烟、麦菜等混作区麦田要避免使用2.4-D丁酯以及含有2.4-D丁酯成份的除草剂进行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