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1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毕业证书。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小,道德标准和思想观念处于转型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缺乏一定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容易产生极端心理,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修养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
(一)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大多在15岁左右,其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成长的变化时期,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在社会、网络、媒体、外来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在思想状况、行为意识、道德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和变化,这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性情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叛逆,行为易冲动,争强好胜,做事不考虑后果,极易出现极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独生子女多,自我约束力差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溺爱下成长起来,很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任性撒野、纪律松散、法律意识淡薄,并且反复性较大,自控能力差。
(三)学习基础薄弱,不思进取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底子薄,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成绩偏低,英语、数学等个别科目的学习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不会不爱,不爱不学”,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荒废学业。
(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稳定的心理导向,学习不努力,怕困难,没有将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缺乏上进的动力。
二、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及行为素质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熏陶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而在少儿时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会影响其子女的一生。因此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1.家长忽视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些家长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还有一些家长由于生活所迫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子女的教育从小就成了“空白”,使孩子遇到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无处倾诉,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淡。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很难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易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习惯。2.家长的过分溺爱滋长了子女的坏习性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父辈臂膀的佑护下,犯点错误,有点惰性,家长往往对其迁就,不能有效地对其缺点进行纠正劝导,督促力度不够。甚至孩子张口要钱要物,父母从不过问用处,使孩子养成了放纵、浪费的坏习惯。
(二)开放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网络传媒的影响导致一些新生事物、思想及潮流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处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感到好奇,不能辨别是与非、善与恶,从而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1.基础思想教育缺失目前的小学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学校大都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说教,致使学生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和道德标准,以及传统文化、纪律、法制等教育。随着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缺乏教师平日里的谆谆教导,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有所欠缺。2.学生差异大,教育管理不同步目前高职院校并存了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的学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相对于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学生来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复杂性。教师对五年制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重视好学生,忽视后进生,放松对后进生的管理,同时不能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地反馈给家长,缺少与家长的沟通,未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致使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纠正,最终养成不良的习惯。
三、增强五年制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五年制高职生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强调针对性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一是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思想问题,要主动找其谈心,了解情况后,做更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集体教育体现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团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的教育,积极引导,耐心指导。其二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随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和表杨,引导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不足,树立起自信心。同时对于违纪、懒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处罚和批评教育。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高中的化学教学涉及许多化学概念。化学概念是后续化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建构起正确的化学概念,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化学概念一般较抽象,高中生学习高度抽象和内涵丰富的化学概念往往会存在困难,容易产生迷思概念。这使得概念教学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大难点。
“电离”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其微观抽象性往往使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障碍。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电离”的概念,将有利于他们对“电离”建构起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相关概念的学习迁移。本文以“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和自主设计的教学图形进行概念教学,帮助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2、理论基础
2.1
概念“四重表征”教学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四重表征教学模式(Tetra-Representation Teaching Model,简称TRTM),具体指的是“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表征并进行表征间的转换。其中,“曲线表征”是指由某些自变量的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以坐标图的曲线形式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将坐标轴物理意义、曲线上的起点、终点与拐点曲线走向等与实验数据相结合,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也是将宏观表征和微观表征联系起来的桥梁。曲线表征有助于学生的定量图像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四重表征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宏观表征(实验现象等)、微观表征(粒子图等)、符号表征(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曲线表征(电导率曲线),结合运用宏观(Ih)、符号(If)、微观(1w)、曲线(1q)图象(或图形)进行教学组织,包括图象(或图形)的单独呈现、组合呈现,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图2所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直观地进行概念建构。
2.2
POE教学策略
POE教学策略,指的是“预测-观察-解释”策略(Prediet―Observe--Explain)。POE基本的程序是,首先设计某一情境让学生进行“预测”会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预测并说明理由,接着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有何结果或现象发生,记录观察结果,如果与预测的不一样,让学生“解释”原因或理由。POE教学策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概念建构。
2.3
手持技术支持下的实验探究教学
本教学设计运用传统实验与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相结合进行探究实验。其中,手持技术是一种先进的便携式数据采集系统,它与各种传感器连接可以同时进行多变量的实验探究,并实现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动态测量;突破了单点测量的制约;可以自动绘制图表,使测量结果更直观,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并使之定量化,收集的数据更为精确。它常用在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中,是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得工具,是知识构建和应用实践的有力工具。
3、基于POE策略的高中化学“四重表征”概念教学案例
3.1
教学内容
此教学课例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中第二单元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为教学内容,包括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定义酸、碱、盐等知识。
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电离以及电解质的含义;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初步认识到“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观粒子示意图,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并知道离子是以水合离子的形式存在,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通过思考与交流,对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的比较,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最后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认识离子反应本质与特点的过程中建立微粒观。
3.3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实验情境一宏观表征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联系初中学习到的物质导电性试验,预测以下实验的现象。[实验]利用图3所示的装置,试验物质的导电性。(1)把碳棒插入盛有氯化钠固体的烧杯中,观察现象;(2)把碳棒插入盛有纯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3)往纯水中慢慢加入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P-预测)预测实验现象:(1)、(2)灯泡不亮;(3)灯泡变亮。
教师活动:邀请学生一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O一观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尝试解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1)氯化钠固体,灯泡不亮;(2)纯水,灯泡也不亮;(3)随着氯化钠固体的加入,灯泡逐渐变亮,继续加入氯化钠固体,灯泡越来越亮。(E一解释)这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纯水不导电,但氯化钠溶液导电,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教师活动:结合现象图(如图3)分析原因:氯化钠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纯水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极少。NaCl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定浓度能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于同一溶液,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知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科学能力;展示“连动式”的“实验现象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宏观表征”的表象。
环节2:宏观表征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教师活动:(设问)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NaCl在水中溶解后发生了怎样的微观变化呢?
学生活动:(P-预测)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酸、碱、盐在水中会解离出带电的粒子,使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NaCl在水中溶解后解离出能够自由移动的Na+ 和Cl-,能够导电。
教师活动:(配合板书)NaClNa++C1-
(If)
学生活动:(O-观察)阅读课本中微观示意图(见图4)解析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见图4)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学生活动:(E-解释)NaCl加入到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NaCl溶解并发生了解离,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与水分子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教师活动:(补充)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溶液便能导电。随着自由离子的增加,自由离子的浓度增高,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微观粒子图”,实现“宏观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观表征”的表象,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环节3:微观表征一曲线表征
教师活动:(引导)我们通常用物理量“电导率”来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能力就越强。如果我们把实验(3)过程中测得的电导率以点的形式记录在坐标系中,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起来,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电导率曲线呢?
学生活动:(P-预测)学生预测曲线的变化趋势:由“灯泡越来越亮”可以推测到,电导率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教师活动:为了连续地、更准确地测量电导率,我们可以引入更精确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测量。让我们来看看,将NaCl固体不断地加入蒸馏水中,溶液电导率的具体变化。(演示,同样邀请一位学生配合老师完成这个实验)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电导率传感器置于蒸馏水中,开启数据采集器,将NaCl固体慢慢地加到蒸馏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适当地搅拌),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溶液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过程,最后得到电导率的变化曲线(见图5)。
学生活动:(O-观察)观察实验,记录电导率曲线的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如何解释溶液的导电性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与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解释。(E-解释)分析曲线:起初溶液的电导率为零,说明蒸馏水几乎不导电;随着NaCl固体的不断加入,溶解并产生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导电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导率不断上升,原因是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逐渐增高,溶液的导电性不断增强。
设计意图:通过手持技术生成的电导率曲线,实现“符号表征”向“曲线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曲线表征”的形象,学会分析曲线解释实验。手持技术的引入,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结合POE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和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环节4:构建“四重表征”之间的联系
教师活动: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如图6),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表征形式对化学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化学“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的思考
4.“四重表征”教学与“教学图形”相结合
采用教学图形与“四重表征”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将复杂的化学原理与抽象的化学概念用图片、图形、图象和形象性的符号来描述,使原理和概念生动化、直观化和整体化,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一曲线’’之间的转换,提高了“四重表征”教学的有效性。
4.2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会采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化学问题,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数字化实验的实时性与直观性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图形化的数据显示方式,即时地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地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并对实验预测进行修正;而“手持技术”的易操作性与准确性实现了在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的同时,保证实验的精确性;数字化实验使化学实验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实现了定量的表征形式一一曲线表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进行逻辑思考,综合所得的实验数据与现象、概括并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学习与实验探究的兴趣。
4.3
“四重表征”教学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
POE教学策略的使用,有利于“四重表征”的概念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预测阶段能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能激发学习动机。在观察的阶段,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一致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当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不一样时,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解释自己的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差异,将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通过纳入、重组和改造,构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建构。
4.4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微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9-01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怀”等相关的“微”概念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一)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突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突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接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融合,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二)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体现,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发展一体化模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三)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距离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别交流、精细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2,3]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督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差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入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接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微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如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跃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探讨。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服务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号召力。
(三)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舆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四)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接受渠道和形式,改进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4
中国梦的概念就是实现我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以及人民的幸福,中国梦其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奋进的最终目标,从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愿望,中国梦可以说是一面精神旗帜。处于新时期下的中国面对着很多种挑战,而中国梦能很好的汇聚我国力量,起到保证我国人民面对困难时能够勇往直前的伟大作用。
2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2.1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式”的思政教育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起到激励和凝聚作用。中国梦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来说,“中国梦”式的教育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从中国梦的属性与含义这一角度来看,中国能在更新思政教育体系方面提供了新条件,把思政教育和中国梦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利于学生主动投身到时代构建中来,既帮助学生实现了个人目标,还加快了社会主义的发展。2.2通过中国梦学生能更加明确他们奋斗的方向与目标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他们自身品格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进步和繁荣。现代青少年所面对的挑战比较多样化,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大学生意识很容易会被外部环境所左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更为严重的还会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将中国梦融入其中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定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活力,他们个人追求过于强烈,把成才梦和中国梦合二为一,也就意味着把大学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在了一起,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了统一,利于进一步实现中国梦。
3把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几点路径
3.1着手于社会发展的层面,对学生解释这跟中国梦的历史要求相符合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注入中国梦,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梦定义和他的实现道路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对中国梦发展规律还要有所认识。通过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来全面的认识我国的社会。由于社会历史是按阶段性发展的,中国梦也是如此,它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让学生从中国梦概念这一角度出发,使他们懂得中国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3.2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入手,让大学生知道这是中国梦的现实需求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国梦,由此可见这跟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逃离不开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还需我们按照社会实践这一角度出发,为学生解释这跟现实要求相符合。要想实现中国梦,就一定要在正确指导下进行,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开展教育,学生就会对我国现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进而意识到中国梦的含义与目标,充分把中国梦跟社会主义实践相协调起来,明确中国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社会实践这个视觉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中国梦。3.3围绕学生自身展开理想教育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中国梦教学给实现,我们还要围绕学生自身来进行研究,把学生个人需求和情感跟中国梦融合在一起。现如今社会中,大学生一直以来备受各方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是我国的未来,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一定要增强中国梦,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精神层面,协助他们充分调动起自身的信念,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对于我们而言,精神信念尤为重要,它作为一种精神向导所存在,它可帮助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把个人梦注入到中国梦中去,使得大学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人才。要想实现我国民族的复兴和发展的更加的繁荣昌盛,就一定要实现中国梦,而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存在,因此在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中国梦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把个人目标和中国梦相融合到一起,帮助大学生为我国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曹 聪 王婷婷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
参考文献: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5
独立学院的概念是开展本科以上教育的高等普通院校,其是不属于国家机构的个人或组织合作,不需要国家财政经费而开办的进行本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属于民办高校的一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改革与创新高校办学体制的重要成果,体现出公益事业的性质。2008年,我国制定并实施《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一些独立学院正式成为民办普通高校,意味着独立学院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培养、激励、考核辅导员等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和公立高校相比,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没有专业指导,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本学生个性强、自律性弱的特点也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乏重点,既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调查处理事故、综合测评、检查宿舍卫生等,还要开展行政事务和课程教学活动。辅导员要以工作为着眼点,分析工作问题并探索完善工作的策略及措施。
二、 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活跃,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爱国,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因为知识水平较高,其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有主见、善变通、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也表现出很多缺点。如部分大学生思想信念不坚定,缺少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大学生具有复杂道德观,难以将道德实践与认知完善的统一起来,出现知行转化问题。这些问题对辅导员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负面影响。
(二) 辅导员方面
独立学院中,辅导员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素质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影响。一些辅导员不喜欢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马克思信念不坚定,和学生交流时缺乏稳定的立场,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沟通态度消极、沟通方法简单、辅导员多重角色等问题。
(三) 交流渠道方面
首先沟通渠道不顺畅。辅导员通过顺畅的渠道,获得学生的建议与要求,发现学生思政方面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如交流渠道不畅通,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独立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反馈来了解工作实效性,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高沟通内容和计划的针对性。而目前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师生沟通存在障碍。
三、 独立学院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
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角色定位,建立科学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辅导员要了解自身角色,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并主动担负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辅导员要以社会现实和本职工作为出发点,建立起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重视业务学习,增强自身专业素质
辅导员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全面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与判断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全面、科学的认识学生思想情况。独立学院辅导员要勇于捍卫和坚持真理,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人格魅力引导和影响学生,进而让他们转变行为和思想,实现独立学院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重视信息反馈,建立师生沟通桥梁
独立学院辅导员要根据自身工作实践,逐步创新与增加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思政教育。现阶段,传统灌输和说教模式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一定要进行创新与改革。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全面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前置反馈、跟踪反馈机制。
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47-02
作为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而对其内涵的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本文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大思政”就是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既重视课堂教学,又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大思政的视野下,建构和研究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社会现实。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基于“大思政”视野,以“三板块”的设计为依托,以“三协同”为具体的运作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回归”,即“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见图示)。
“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中,“三板块”设计是指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校内实训实践、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并将三方面有机结合。其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和校内实训实践是由学校作为主导进行的;校外实践是在学校和社会双重主导下,学生由教师带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实践教学。“三协同”是指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校和社会彼此之间协调互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多种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1.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生活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向。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强调了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就是从大学生生活实践中提取素材,将思政教育目标分解、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参加具体事务完成真实的生活体验,再通过反思和领悟过程,达到育人效果。例如,开展“我的大学新生活”、“文明修身从小事做起”、“寝连你我・和谐温馨”寝室文化节活动、“我们正青春・梦想正起航”校园文化节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回归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的思政教育就会像断梗浮萍,缺乏根基。
2.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价值理性是一定社会关于“应当怎样”的一种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价值理性。但是,受各种西方思潮以及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逐渐淡化。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实践育人模式教育当代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坚持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育,不论是毛概课还是思修课,都要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利用科技手段、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其次,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内涵,开展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各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将党的教育融入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建立起健康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回归价值理性。
3.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参与,正确、全面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问题。例如,精心设计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走入农村、社区或者企业中去,对新农村人们的生活现状、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样实打实凿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回归到客观现实中来,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真正实现“转识成智”、“转识成德”,实现“知、信、行”相统一。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1.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课堂上的思想理论教学,还有很多教学实践活动。但长期以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低效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到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符合了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模式的“三板块”设计:一是思政课堂,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思政教育阵地,课堂理论教学也可以包括课内实践,如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观看音频视频资料谈感受、针对社会现象正反辩论等;二是校内实践,通过主动介入、自觉牵手的途径整合校内资源,如模拟法庭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大型讲座活动、主题作品创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三是校外实践,主要依托社会资源,以点面结合、分合相宜的形式开发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深入社区、企业体验基层生活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提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思政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政教育环境指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思政教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且日益多样和复杂。大思政视野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全方位结合。其中,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和精神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以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心理等形式对思政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家庭环境对思政教育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如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此外,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协同”作为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运作手段,实现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实现了多种环境的优势互补,从而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3.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大思政”教育观不仅在理念上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强调针对性和开放性。传统思政教育因为内容的“假、大、空”而遭人诟病,当代大学生最讨厌干巴巴的说教,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因为远离时代主题和学生现实生活而难以取得教育成效。曾经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育人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校内实训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体验式实践和研究型实践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等思政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用人类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促进思政教育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而达到育人效果的整体优化。
结语: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政工作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他们既渴望人文关怀,又抵制居高临下的说教,他们崇尚独立自主,讲究自由选择,以理解为接受的根本前提,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是“一刀切”的理论灌输式教学,不能把活生生的道德实践转换成教学性的道德规范知识。“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知”“信”相统一,最终落实于“行”,引导大学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