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1

目前,法人管项目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项目的一种方法,法人管项目并不是指法人代表去管理项目,而是法人层面通过流程对项目实施管理,其内涵就是集成全公司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分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管好项目。事实上,就是利用法人的大脑指挥功能,即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文化,以及通过总部职能部门的神经传输和管控功能来实现法人管项目。但这毕竟不是法人直接管项目,无非避免了内部承包和外部挂靠的项目发生,增加法人的责任而已。那么法人如何能真正实现管项目呢?这不仅让我们想起了孙悟空的分身术,能够同身复制,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内涵式事业部制”经营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内涵式事业部,是指在保留传统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与独立考核的经营单位特征外,主要是取消传统事业部内的职能部门,将其公共职能或业务集中到公司层面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组来承担,事业部设置营销助理或市场营销经理岗位,其职责在于市场开拓与项目的生产经营。这样一来,相对传统事业部来说,内涵式事业部的职能部门隐含于公司各个职能部门中,并且也正因为它的内涵式结构特点,才使它变得更轻型了,所以也具有轻型的特点。内涵式事业部成为“部门化”的经营单位,它的有效运行环境是基于业务组的作业模式和核心业务上移公司层面的整体架构体系,以及考核与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事业部与职能部门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并利用内涵式和轻型化的特征规避传统事业部的弱点。换句话说,内涵式事业部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组织机构重复、人员分散的问题,从而实现职能部门的重复效应和规模效应。内涵式事业部与传统事业部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事业部是“公司化”的职能部门,而内涵式事业部是将传统事业部“部门化”了。这种结构性特点,就形成了内涵式事业部模式的特有优势。

1有利于决策层与经营层的分离。内涵式事业部的领导可以专注于市场开拓和项目的宏观管理,不必被人事、综合办公等行政性事务所缠绕,可以将所有精力放在业务的拓展和经营上来。同时,企业高层领导也可以从繁忙的市场经营应酬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前提。这样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生产规模,有利于打造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内涵式事业部内部不设部门,由公司建立统一的职能和专业支持平台,向事业部提供服务支持,避免了传统事业部职能部门重复设置导致的人力资源占用问题和管理成本上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的人力资源潜力。

3有利于创建内部市场化机制。内涵式事业部制可以把市场机制更好地引入到企业内部,内部市场化机制提高了复合职能、支持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各事业部与职能部门的联动发展,也可促进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意识。如:资金有偿使用机制。

4有利于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支持职能平台为事业部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会使事业部对总部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可避免事业部做大后难于受控的问题。同时,为了突出一切以服务主业为宗旨的思想,公司各职能部门要接受事业部经理的考核。这种相互制衡的机制促进了各部门与各事业部之间相互制约与和谐发展。

5便于考核与激励机制的实施。由于组织赋予事业部、职能部门、业务组和项目部在各自层级上完整而又系统的业务体系,他们都成为独立的价值创造体,这有利于分清职责和责任,使绩效考核变得更具可操作性,便于考核和激励兑现。解决了在传统组织结构中容易存在的利益分割不清和组织能力分散问题。当然,在看到内涵式事业部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缺点,仍然表现为各事业部间沟通较少、对公司资源争夺的矛盾,需要公司职能部门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事业部规模较小无法运作大项目等方面。总之,在复合职能制组织结构下,内涵式事业部所形成的模块式价值体系,使整个组织形成了价值、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统一体,有利于发挥组织中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

二、“内涵式事业部制”的经营模式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2

教育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德政工程。教育行政干部作为实施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树立教育是民甚之本的理念,以发展的观点指导工作,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部门工作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解决影响开发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武装干部头脑

说实话,在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之前,我总认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实践,只要有一颗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心,有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去谋事、干事就行了,理论学习并不重要。但是,通过学习、反思、对比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科学发展的意识还很淡薄,理论水平较低,尤其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很粗浅。深感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准确把握实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才能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才能用科学发展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抓住核心,围绕纲领开展工作。

目前,开发区教育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少数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观念仍然陈旧,宗旨意识、发展意识、效能意识淡薄,还存在着作风漂浮、依赖思想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广大教职员工中广泛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势在必行,使他们边学边改,不断完善,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要明确目的,更新观念,以“教育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这一理念教书育人,提高全民素质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3

一、突出三个坚持,实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同其他领域的创新一样,关键在于观念的创新。要从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特点规律出发,打破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发挥观念创新的先导作用。在认识上,一是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紧紧围绕“构建和谐”这个中心,履行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二是坚持成本意识,增强效益观念。要增强教育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使教育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集约化投入、高收益产出。三是坚持人文关怀,增强人本观念。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需要,维护人的利益,发展人的个性,吸引人们参与。要自觉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体现群众的利益。在实践中,要克服“只有上政治课才是教育”的思想,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观念;改变“我讲你听”的定势,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的观念;突破“封闭教育”的陈规,树立开放搞活的观念;纠正“教育是党政机关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的认识,树立“抓教育人人有责”、“教育大家做”的“大教育”观念。

二、抓好五项教育,实现内容创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思想互相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的热点、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难点都在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迫切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更和发展。

一是紧跟形势,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紧跟形势发展,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企业愿景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员工把崇高的理想内化为具体行动,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岗位成才,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人生价值,促进企业持续高速发展。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气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注重实践养成,鼓励人们把践行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要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激励约束,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要积极引导员工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引导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到企业使命、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推动企业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做强做大。要自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努力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谐、经济上的健康发展、文化上的不断进步、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是积极培育企业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迫切需要形成立足民族传统、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企业个性的企业精神。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为企业的优秀品质和思想理念,不断丰富企业精神的文化底蕴和时代内涵。要结合行业特征和企业特点,着重突出“敬业报国、创业强国、兴业富国”的价值导向,教育和引导员工把奉献企业之心和热爱祖国之情结合起来。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4

    论文摘要:维护和保障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的使命。论述了读者权利的法律化、内涵以及保障读者权利的原则。

    1读者权利

    读者权利就是读者为了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愉悦身心、促进个性发展所应享有的自由、方便地阅读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的权利。

    1.1读者权利保护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确立“读者权利”观念的是美国。早在1948年6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就发表了《图书馆权利宣言》,代表美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拥有“自由权利”作了确认。它是第一份自19世纪初西方现代图书馆运动肇始的争取图书馆“自由权利”的宣言。它的主要内容为:(1)图书馆提供所有人关心、需要的图书及其资料;(2)图书馆提供反映各种思想观点的资料和情报,图书馆不以思想观点的不同而剔除这些资料;(3)图书馆拒绝干涉和检查;(4)图书馆和一切抵抗压制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个人、团体合作;(5)图书馆不能因为利用者的出身、年龄、经历、思想观念的不同而拒绝和限制其利用图书馆的权利;(6)图书馆在公平的基础上向利用者提供设施、设备。该宣言奠定了西方现代“图书馆自由”精神的基本内涵,标志着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文明思想的诞生。

    在亚洲,最早关注读者权利的国家是日本。1954年5月,日本图书馆协会在美国的影响下发表了第一份《图书馆自由宣言》。该宣言在1979年作了重大修改,基本内容为:(1)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的自由;(2)图书馆具有提供资料的自由;(3)图书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4)图书馆反对一切检查。这就形成了当今日本图书馆界确认并实践的“图书馆自由权利”的核心内容。无论修改前后,从根本上说,“图书馆自由”或“图书馆权利”追求的都是保障利用者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追求图书馆的特权。比较美国的“图书馆权利”和日本的“图书馆自由”,不难看出:就图书馆来说,强调的是收集和提供资料的自由;对利用者来说,强调的是从图书馆获得资料的自由。所以,“图书馆自由”或“图书馆权利”的终极目标在于保障国民的“认知自由”,“图书馆自由”说到底是利用者而不是图书馆的“自由权利”。在中国,正式的图书馆法规还没有诞生,读者应有的权利没有直接的法律条文予以确立,理应遵循国际图书馆宣言来发展图书馆事业。

    1.2读者权利的法律化

    读者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读者为了获取信息所不可欠缺的。对于读者的基本权利,图书馆均应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由于读者权利是被国际法律文件、国家宪法等其他法规法律化的权利,同时它又是被法律确认了的权利。但法律条文中并不规定读者权利这一称谓,而是把这一权利具体地分解到公民的受教育权、文化权、读书权、信息消费权等基本权利之中加以确认。如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六项基本权利中的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批评建议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宪法》第46条、第47条分别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从事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益于人们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机构。国家保障公民有从中获取文献及相关信息的权利。”《教育法》中的第9条、第42条、第50条也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1972年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规定:“公共图书馆之门是免费向全体人民敞开的。公共图书馆为人们的休息和娱乐提供书刊,为学生提供帮助,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技术、科学和社会的信息,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从我国《宪法》、《教育法》以及《公共图书馆宣言》和国际惯例看,享受图书馆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已被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所确认。

    2读者权利的内涵

    2.1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需求自由的欲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性,对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自由的尊重与保障是图书馆核心的价值观。读者获取信息自由已在图书馆形成共识,一些国际组织也纷纷发表声明支持读者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49年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信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权利。2002年国际图联发表的《格达斯哥宣言》和《IFLA》因特网声明,对读者信息获取自由又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阐述。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就是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其自身条件如何,图书馆要放宽对他们的种种限制,让他们自由选择和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当他们认为需要或适当的时候,有权利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这就是读者信息获取自由的基本点。

    但读者信息获取自由又是相对的,任何人不能超越一定的度。如果对自由不加以限制,那么任何人都会成为滥用自由的潜在受害者。我国《宪法》第51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它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所以个人信息获取权的实现必须以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社会良好习俗、尊重他人信息隐私权为前提。为了更好地保护读者获取信息的自由,随着经济、技术等各种条件的优化,对读者自由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2.2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读者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意味着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活动中起点和资格的平等,即读者不因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阮冈纳赞指出:“图书馆的大门向一切人敞开”。美国图书馆协会1995年发表的《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12条宣言》指出:“图书馆是改变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基地……图书馆应不论贫富等级,向社会所有人平等地提供资料。”读者平等原则体现在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上都是平等的,但并不是说所有读者在实现其权利的一切方面毫无差别。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供给和读者的特定需求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衡,理念中图书馆对所有读者的平等实际上是形式化的平等。读者权利的平等原则要求法律上的同等对待。但是为了实现实质性的平等而采取形式上的平等的做法,也并不违背作为读者权利的平等原则。因为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反映了实质性平等观念的一个侧面。例如,读者在阅读需求上总是存在各种差别,因此,无视读者在事实上的差别而一切地依法同等对待的话,有时反而会造成不合理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承认读者权利的差别性,以区别服务不同层次的读者。

    平等反对特权,反对歧视。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他人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那些禁止或厌恶弱势人群进入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想法和做法,应该得到纠正。

    2.3免费利用图书馆的权利

    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公益性”是因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图书资源(包括馆藏资源、馆舍、技术设施及其他物品)是一种公共物品,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运行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图书馆的职能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因此,图书馆必须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服务。一切以赢利为目的的收费都是不正当的,也是对读者权利的侵害。

    3读者权利的保障

    3.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马克思在着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的发展。”从我国图书馆事业现状来看,读者这一基本权利的普遍实现还有赖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有赖于国家对图书馆事业长期的投入。

    社会上的公共文化事业部门如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蕴藏并管理着极其丰富的公共知识资源,这些公共知识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公共知识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文献)价值、学术信息价值、思想道德价值以及科技文化休闲价值。公共知识资源具有较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价值实现必须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共享程度越高其价值实现就越充分。因此,对公共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是公民实现其信息权利的重要内容。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公民提供充分的公共知识资源共享的条件和机会,是民主政府尊重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表现,同时,为公民提供公共知识资源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但是,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一种长效性的激励机制,致使公共文化事业容易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状态。我国公共文化事业长期被人们视为“弱势行业”、“弱势职业”,就证明了这一点。必须强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实现和保证公民读者权利的基础,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最高的制度保障措施就是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法治化管理。在我国需制定图书馆等文化法律与法规,确保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5

什么是责任?作为现代人,应该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职业以及对自己所应该担负的所有职责的一种认真、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态度。对所从事职业的坚守、坚持、耐心认真并一以贯之的做下去,就是负责任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现代职业者,在各行业竞争激烈,更迭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更应该深刻的理解责任的内涵和作用,首先要明确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担负的职责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去履行和对待自己的责任,把责任融入到生命中去,用身心,用生命来实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这就是责任的最高境界!

责任,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生活中,不要把履行职责仅仅当做是谋生的手段,这是低层次的,片面而枯燥的职责观念。责任,不仅仅是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工作和职责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更是人生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履行了责任并有所收获,就会使人快乐,就会具有成就感、价值感。

责任,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作为公民,作为领导者,作为普通员工,甚至作为丈夫、妻子、子女,都有自己不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让责任成为一种心态,成为一种习惯,才会扮演好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色,才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成就大的事业。反过来,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插上了责任的翅膀,就一定会在广阔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事业观的基本内涵范文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首先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又好又快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五个统筹”,既是发展观,也是方法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方法。

今年是应对国内外环境重大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深入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的活动,这是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根本之举。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三创”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三创”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总抓手,大兴创业创新创优之风,作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要发挥好窗口作用,树立学习意识,全面掌握本窗口的业务知识。牢固树立效率意识,适应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树立工作一流、服务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开拓进取,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