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2

一、运用类比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哲学理论是抽象、难懂的,这是学生学习哲学的第一反应。如果只是把理论直接讲述,或许学生没有明白,但通过不断的学习也能够暂时地记忆这些知识。囫囵吞枣,不能理解也就不能转化永久的记忆,更谈不上运用。反之,如果教学联系实际,将之形象地类比,学生就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好哲学提供很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时,学生对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一时很难弄清。如果用珍珠项链和珍珠的类比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知道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世界观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就像我们生活里的珍珠,只有通过加工和串联,有规律地把珍珠串在一起,才能成为项链。这个类比虽然很简单,但很形象生动。学生通过类比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知道世界观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只有通过加工和串联,珍珠才能成为项链。世界观也只有经过哲学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后才成为哲学。

在教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也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在讲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时,就可以将其类比为大拇指与其他指头的关系,让学生手指随机组合分别拿取小件物品和大件物品,在活动中不同指头即不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把握主要矛盾的决定作用和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二、用好图表变复杂为简单

哲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哲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如将这些图示做成课件或Flash,视觉冲击强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用对比的方法,通过用表格式图示来分析和比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联系上,一个认为世界是联系的,一个认为世界是独立的;在发展上,一个认为世界是发展的,一个却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通过图表,就可以认识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可以形象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具体分歧,以及二者的对立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整体与部分等概念的区别都可以采用此法。

类似的原理还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践与认识等。

三、活用诗画,转柳暗为花明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课堂上散发墨香浸润的“气华”,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政治课堂应是富有艺术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哲学回归生活,联系生活,运用各种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哲学原理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社会和生活。

比如在教学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引用的诗词: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此形象地说明战争的胜利也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实现质变。

在讲解矛盾特殊性时可以展示徐悲鸿的名画《八骏图》,同时出示八骏名称“绝地、翻羽、奔霄、越影、逾晖、超光、腾雾、挟翼”,让学生对号入座,并说出理由。学生就可以通过找到八骏的个性特点,准确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3

一、学生知识基础现状分析:

通过提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的较好,有少数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本非常生疏,基础知识较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差。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完成高三全一册的教学任务、复习高一上下册和高二的上策;

2、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国家、民主、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素质。

3、通过高一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说明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4、使学生能够在首轮复习中打实双基,一步到位,较熟练地掌握好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答题的技巧,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继续完善发展上学期愉快教学方法,充实新的内容,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2、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与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采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更多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精讲巧练,培养能力。

5、精选习题,适量布置作业,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使尖子生吃的饱,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6、认真批改作业,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

7、每教完一部分内容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检测,并认真进行教与学的分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章节过关。

8、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政治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

(一)教学难点:

1、针对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素质的三统一 ,把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思想结合。

2、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后理解测试以及社会现实的结合。

3、哲学上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政治常识第1、2、3、5课,尤其是第3第5课。

2、经济常识复习,细、全、熟,夯实基础。

3、哲学常识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五、教学进度表

1、 9.1—4               政治常识第三课

2、 9.5—9.11            复习、高三第一次月考

3、 9.12—9.18           政治常识第四课

4、 9.19—9.25           政治常识第四、五课

5、 9.26—10.2           政治常识第五课

6、 10.3—10.10          复习经济常识第一课   

7、 10.11—10.16         复习、高三第二次月考

8、 10.17—10.23         复习经济常识第二课

9、 10.24—10.30         复习经济常识第三课

10、 10.31—11.6         复习经济常识第四课

11、 11.7—11.13         复习经济常识第五课

12、 11.14—11.20        复习、高三第三次月考

13、 11.21—11.27        复习经济常识第六课

14、 11.28—12.4         复习经济常识第七课

15、 12.5—12.11         复习经济常识第八课

16、 12.12—12.18        高二哲学常识一课

17、 12.19—12.25        复习、高三第四次月考

18、 12.26—1.8          高二哲学常识第二课

19、 1.9—1.15           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  

20、 1.16—1.22          期终复习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物理学;人文文化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道德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加强这两方面的联系。没有比大学更加适合的场所了。只有当两种文化的隔阂在大学园里加以弥合之后,我们才能对世界给出连贯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讨论科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从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学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理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理学在古代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精密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始的。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物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物理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不会被分离的。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发展史上,很多地方体现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比如人们曾经把电和磁孤立起来,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把电和磁联系了起来,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1.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的反映。

1.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问题,经常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忽略物体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质点”这个理想模型保留了实际物体的质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5运动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

近代物理学的一大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对运动和相对的时空观念。相对论指出:相对性原理的本质在于运动的相对性这一事实,而不存在绝对运动。相对论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存在,就否定了绝对时空的概念。它通过不变的光速把时间和空间联合为一个整体,由洛伦兹变换建立起各个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关系。

可见,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2物理学中的美学文化

2.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2.1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确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

2.1.2对称守恒美

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实际上,对称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2.1.3统一和谐美

物理理论的和谐统一美实际上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美的理论形态。如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

2.2物理学家与美学思想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实验更为重要。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得到乐趣,是因为她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感知美的奇异本领,美学思想在许多物理学家创立与评价物理学理论时起着重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追溯人类科学源头,科学美始终被作为一种人文理想而追求,成为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直接动力之一。

3物理学中的科学道德精神

3.1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进步的真正动力是许多物理学家对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去想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从而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发现水面上升与他身体侵入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鉴别金质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发现浮力定律等。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

3.2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认知的基础,而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科学家要创立一种新理论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敢于向已有的旧理论、旧思想提出质疑的勇气。例如:伽利略正是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怀疑,才建立了正确的力和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后来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因为敏锐的觉察到了从未被人怀疑过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才使物理学理论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3.3合作与宽容精神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5

塑人灵魂的工程师首先,高校“思政课”教育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有部分学生认为,我既不信奉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信奉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信奉我的专业,因为我将来只靠它吃饭。这种观点不仅错误、而且在实践中有害。虽然,大学生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便将来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人的思想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不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所作的行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任何专门学问的研究只是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任何研究都离不开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其次,有益于大学生修炼良好的人格魅力。要想将来当专家,不仅要受世界观支配,而且还必然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一个人不管他能否成为专家,学生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将来要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培养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格。即使成为专家,也存在着一个具有什么人格力量的专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专家,在个人的荣誉、地位、利益等系列问题上,如何对待?已经成为专家,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为自身个人利益而努力奋斗还是造福于人类社会?当科研受到挫折和失败时,是气馁、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直至成功?遇到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不理想,是抱怨、发泄还是积极克服、主动进取?如此等等系列问题,都需要作出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回答。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以它为思想武装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大学生只有以这样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人生行为的指导,努力学好专业,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受到国家和人民欢迎和重用的、有人格魅力的专才、专家。

二、高校“思政课”教育

授业育才的引路人

第一,解决人才发展的正确方向。长期以来,有部分人认为高校教育是通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来实现,与“思政课”教育没多大关系。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偏见,好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这一现象的出现就是明证。事实上,专业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专业课教育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授业育才的双轮车。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能够解决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为谁服务、代表谁的根本利益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有的学科、所有的领域的知识,大到宇宙天体演化、社会形态更迭,小到基本粒子的结构演变,还无一不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都可以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作为指导思想,去进行分析与研究。当然,科学方法论的普遍原则,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以具体科学方法的不可取代性,排斥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

第二,引领实事求是作风的树立。任何学科科研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引领。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出发点,坚持实事出发就是坚持唯物主义。求,即探索、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其对象的未知领域进行求证、求解、求新。一个“求”字凝聚了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精神,如严谨治学精神、刻苦钻研精神、甘于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是,即规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必然规律、建立关于规律的知识体系。为了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之,任何取得成功的科学研究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结晶。

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范文6

近年来,重庆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化实践中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形成了充满辩证智慧的重庆辩证法。重庆辩证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在重庆的具体演绎。

重庆辩证法的智慧内涵主要有七个方面

辩证法不是诡辩法,也不是变戏法,其精髓在于找到结合点,将矛盾双方具体地、内在地统一在一起。重庆辩证法不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原则,而且既能“一分为二”、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合二为一”,善于通过辩证智慧找到结合点,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重庆辩证法的智慧内涵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

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不偏废四项基本原则。重庆始终坚持全面、完整、准确、科学地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坚持“一个中心”的同时,不偏废“两个基本点”。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不偏废四项基本原则。重庆实践始终以改革开放为“杀手锏”。黄奇帆形象地把改革和开放誉为两把“金钥匙”,称其是一对“孪生兄弟”。近年来,重庆市推行了以公租房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房改”、以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目的的“户改”、以“地票”交易机制为核心的“”、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宗旨的“社改”,这些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重庆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率先提出建设内陆大开放战略高地的构想,同时,“走出去”到国外投资。与此同时,重庆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做“传家宝”,不动摇,不偏废。强调:“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四个坚持就没有稳定,改革开放也是空的。”正因为如此,重庆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致力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打黑除恶”、“三项活动”、“三项治理”、“三项行动”遏制腐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和作风建设,巩固人民政权。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持久的动力。在重庆,民生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人民幸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重庆实践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性,找到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指出:“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有效地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不仅不分散经济发展的成果,还使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有效地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重庆把改善民生既作为发展的目的,又作为持久的动力。2010年以来,重庆干了十大民生工程,有效地刺激了内需,拉动了消费,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困难,GDP还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49%,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保证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两个50%”(重庆要求全市财政支出和干部精力分别拿出50%用于民生工作)为重庆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财力和人力保障。

越是把“蛋糕”分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做大蛋糕”、讲效率是生产力的价值诉求,“分好蛋糕”、求公平是生产关系的价值诉求。近年来,重庆没有搞GDP崇拜,也没有放任两极分化趋势的扩大,而是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致力于通过解决民生问题、“缩差共富”、努力分好“蛋糕”。公平地分好“蛋糕”,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动了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为“做大蛋糕”提供了发展动力。重庆实践充分说明,越是把“蛋糕”分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重庆之所以能完美演绎“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合奏曲,是因为找到了二者内在统一的实践路径,即共同富裕。精辟地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也是发展的过程与动力,共同富裕应该贯彻于发展的全过程。”实践证明,抓共同富裕并不耽搁发展,抓共富本身就是抓发展,共富与发展越良性互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越好,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多,越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践还证明,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实惠的“沃土”,只有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树”。

灵活运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黄奇帆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实践证明,政府不是万能的,无法、也不应该承担‘无限责任’;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会有‘失灵’的地方。政府与市场‘两只手’要灵活运用。”在重庆实践中,这“两只手”运用自如:一是让市场这只“手”发挥好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例如,通过成立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七大要素市场,用市场化手段,激活城乡资源要素。二是在市场这只“手”失灵的时候或达不到的地方,政府及时出“手”。重庆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爱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200万空巢老人等问题上,由政府兜底。政府“打黑除恶”净化市场环境,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三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例如,重庆既不走计划经济时代福利房的老路,也不完全依靠市场,而是创造性地开启了商品房、公租房“双轨”运行的格局,创新性地打破高房价困局。目前在全国40个主要城市中,重庆平均房价最低。

精神可以变物质。重庆既要建设开放高地,也要建设道德高地,要把两个高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地指出:“钢铁和大炮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财富重要,GDP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精神可以变物质’,正义的事业无敌于天下!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的统一,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既要讲价值规律,也要讲精神气概。”近年来,重庆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通过“唱读讲传”,用包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教育群众。与此同时,重庆始终把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用先进文化照亮人心,团结民众,把先进文化汇聚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国民共进,抱团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重庆通过创造“投”、“渝富”等模式,不断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其国有资产规模由2001年的0.17万亿元增加到1.25万亿元,由全国第19位跃居第4位,增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并较好地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庆的国有经济发挥了其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被誉为“第三财政”。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在重庆实践中,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共进”、“抱团”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批国有企业的成功上市和ST上市公司的成功改造,使非公企业从中获得股权增值收益168亿元。万亿元国有资产中,非公经济参股已达38.6%。这种“抱团”大大增强了民营经济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

森林重庆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环境工程,还是一个经济工程。重庆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且质量较低,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建设森林重庆,培育森林能够有效改善全市以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安全。森林重庆建设“一年种了十年树”,营造了城市“大氧吧”,惠及全民,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森林重庆建设加快经济产业结构向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通过充分发掘山区广阔的山林资源,提高山地生产效益,使林业发展成为加快山区发展,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用辩证法的智慧,客观全面地看待和评价重庆实践

重庆实践超越“左”和“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随着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的变化,“左”和“右”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左”,也没有绝对的“右”,历史总是在“左”和“右”的动态平衡中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始终在“左”和“右”的调整中寻求着动态平衡,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重庆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化实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超越“左”和“右”的羁绊,因地制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重庆的实践吸收了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经验,既坚持了党的优良传统,又学习了当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重庆实践的灵魂,既不迷信“马教条”,也不迷信“西教条”。重庆站在时代的前列,走的绝不是的老路,更不是资本主义的邪路,既不蹈旧路,也不步欧美后尘,注重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其改革创意不亚于80年代的深圳开发,也不亚于90年代的浦东开发,在很多问题上都是在全国率先破题。比如,重庆创造性地破解内陆开放难题,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创新公租房管理模式,堵住了利益输送的“黑洞”和政府无休止地修建公租房而产生的投资“黑洞”等。

求真务实是重庆实践的内在品质。曾对求真务实精神进行了生动地强调:“我们不能讲空话,言出法随,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重庆实践针对各种难题,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不哗众取宠,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重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市委全委会提出的“民生十条”和 “共富十二条”,条条看得见、摸得着,条条可测量、能落地。目前的重庆实践表明,“五个重庆”的建设目标已基本实现。民生攻坚战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缩差共富”迈出实质性步伐。之所以说重庆实践不是喊口号,还因为重庆的决策者着眼长远,深刻洞悉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规律了然于心。

既不能“丑化”重庆实践,又不能将重庆实践“美化”。要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当前关于重庆的看法中有两个极端,一是“丑化”,把重庆的“唱红”丑化为“重现”,把“打黑”丑化为“黑打”;二是“美化”,忽略重庆发展存在的问题,把重庆实践“美化”。“丑化”大多出于对重庆的不了解。“美化”重庆是对问题的回避,无疑是对重庆的捧杀。这两个极端都不符合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防止两个极端,必须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庆实践。要知道“唱红”绝不是走回头路,不是回到;要知道重庆的“打黑”是实实在在的“法治”,它有两条“底线”。更要知道重庆是后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困难,重庆的决策者运用辩证智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醒大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必须一分为二,必须看到问题,必须有忧患意识。”“我们有不进则退,不治则乱的压力。”黄奇帆更是提醒大家:“重庆的很多改革创新措施既是发展经济的‘杀手锏’,又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紧绷神经,高度注意”。

2010年,美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外交政策》称重庆是“中国的明日乐园”,“中国扬子江上的芝加哥”,“世界的未来之星”,“全球化城市发展的标杆”。美国《连线》杂志把重庆誉为“藏在大雾后的发展速度最快的世界大都市”。西方媒体对重庆如此高度的评价,与其说是对重庆实践及其辩证智慧的认可,不如说是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中国奇迹”的赞许,也许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表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