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育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1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为什么?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定什么位?定工资的位。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一是人格的培养。二是学习的兴趣。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空间”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何发挥家长和社区对教育的参与作用已显得非常重要。上海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办学校还仅仅依靠上级行政就比较难了。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四、关于英才教育的问题
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上海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实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
传统教育是老师说的话学生不能反对;上级说的话下级不能反对;父亲说的话儿子不能反对。如果都按这个模式下去,那我们就不能超越前人了。在我任人事司司长的时候说过,对科学家的要求和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不同的。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能够统筹协调,识大局,顾大体;对科学家的要求是执着,要有一旦认定了以后就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这种执着,人云亦云随风摆,永远出不了成果。
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长远目标。在培养英才的同时,要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们达到合格的标准,但英才教育绝不能只满足合格的教育。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才的培养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教师的义务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适量英才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关于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打一个比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像美国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一样,需要了就上去跑一段,不需要了也可以随时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有私立的、公立的,社区学院等也很多,这样学生的选择面就比较广。在美国,有些学校不要求人学考试,学生入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张证书或学一些新的知识。一个人的职业、岗位都是变化的,他需要不断学新的东西,所以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中有一块是学校做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再回学校受教育。这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这种体系的优势很多,而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完全有基础和条件,在开辟和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上作先行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的情况。有公办的、民办的,可以提供多种选择。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就不要用一种模式来套。现在中国的择校现象很严重,但都进好的公立学校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基础教育能否从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出发,研究和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办法,多开辟一些教育资源渠道,让社会和家长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教育。有些人可能多花点钱上好的民办学校,有些人可能少花一些钱上一般公立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少花钱凭才干上好的公立学校。这样教育的选择性、服务面就大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缓和,也有利于教育需求的缓和。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2
语文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正是在为将来打基础,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体现了语文科目的各项掌握能力,因而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是目前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指出小学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围绕作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新尝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热点问题 思考与尝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的讲授是很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很认真的在准备,学生也积极地配合学习,然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在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点都放在了写作前的审题和写作后的点评,忽视了中间如何写的指导过程,基于上述情况,教师有必要加强对作文教学的反思,并通过思考做出新的尝试,这样才能改善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1.小学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作文的学习与训练,是将口语化的语言变成正式规范的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小学生这种刚刚接触初级教育的人群来说,尤为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和思想观点的教学过程,正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经历和学会的,只有将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才体现出语文学习的高低程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描述能力乃至创新思考能力都极具益处,因此,无论何种原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可忽略作文教学这个关键部分,学生也不要因为在写作中遇到挫折就放弃借此提高语文能力的机会,因为在漫长的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这个基础又重要的学习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2.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思考与总结
(1)兴趣热情缺乏,知识储备不够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大多数对于写作有一种恐惧,不知从何下笔,缺乏耐心,热情积极性均不高,再加上写作技巧上欠缺,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怯懦与负担,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某学生原本对写作的兴趣就不大,又因为接触作文时间不长,能力拓展训练不够,在课堂中没有听懂老师的讲授,碍于面子没有再请教,因而作文能力不断下降,致使其失去信心,对作文课更加抵触和厌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兴趣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由于是小学阶段,老师没有留过多的课外作业,试图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将知识全部让学生理解与吸收,殊不知,作文的训练更多地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若不然,只能使学生在日常习作中缺少素材和知识作为基础,进而影响写作能力提高。
(2)指导方法单一,缺乏生活积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常常会在教授中忽视对学生多样写作方法的指导,简单的点评,反复强调的审题作用,实际上对提高写作效果不大,学生更需要一种灵活多变的写作方法的传授,如果长时间的单一指导教学,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难以使其写出创新和生动的文章,而缺少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积累,也是导致学生对作文头疼的原因,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阅历积累,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3)作文教学缺乏详细计划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案过于简单化、题目布置仅以教材要求为主,缺乏新颖与创新性,难以对学生形成针对性,使学生的作文固化和死板,并且教学内容编制和安排缺乏重点和目标,使得学生学习中失去重点,让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语文作文成绩自然也无法得到提升,比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就缺少教学重点,过多实行重复练习,而不是寻求突破,让学生自行创新,避免抄袭浪费时间,所以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案制定程度十分重要。
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1)制定精准教学目标,实施多样写作训练
针对小学作文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使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在质和量上面满足要求,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规定任务量,在一学期之内开展多少次作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哪些写作技巧,最终达到怎样的高度,这些都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地教授学生,同时,可以在写作中,尝试多样的训练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程度性质的训练,来获得水平的提升,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课本文章仿写、改写或续写,在写完之后,做比较,分析优缺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尤其利用续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增加生活体验,拓展知识范围
教师在小学作文的教学当中,不要拘泥于课堂,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生活中处处能用到语文知识,作文的很多灵感与素材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体验和丰富阅历的人,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文章,教师应正确引导,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平日里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将最真实的生活经历记录下来,以供写作时利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感受关爱,付出真心,从而体验生活中的温暖与不易,为写作贡献有用的素材,因而不难看出,增加生活体验会对学生的作文提高带去很大帮助,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写不出文章来,都由于自身知识面太窄,储备量有限,那么,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增强其兴趣的同时,不断丰富知识。
【结 语】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对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跳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无论是对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还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成长都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苗慧.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3
关键词: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衔接 热点问题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双语教学开始在许多国家受到重视。在9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上广”及部分沿海城市的一些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的试验与实践。随着开设双语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一时间,双语教学成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广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双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逐潮化”和“简单化”倾向。即使是在最早开展双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北美和欧洲,双语教学到如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如果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推进顺利,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既节省许多学习课时,又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学英语的枯燥和烦琐,同时也能够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加强了实用性英语教学”[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目前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应与双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二、认清公共英语与双语教学的不同内涵是实现教学衔接的首要步骤
首先,我们应清楚公共英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内涵。公共英语教学即现在所说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是语言教学(Language based),以语言的讲解和训练为主线(本文使用EFL,即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教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他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content based)为主线的教学,它不同于专业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是通过阅读专业相关的知识来进行语言教学(Language-based)。只有在对不同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后,才能对其课程的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做到有所侧重。只有学生们的需求、兴趣和个人发展所需的经历相吻合,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Dubin & Olshtain,1986),而学习动力正是衡量外语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动力,一类称为“融入性动力”(integrative motivation),另一类称为“工具性动力”(instrumental motivation)(1985)。Zoltan Domyei认为,只要有学习动力,不论他的天赋如何,99%的人都能掌握一定量的、他所需要的知识(2001)。对于双语教学和大学公共英语而言,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环境、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张尧学,2002:8)。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然而,相对众多师生十几年来对于英语学习的投入来说,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效果却并未与之相符。在大学阶段常会听到学生抱怨说:“The more I learn,the less I know.”学生感觉进步不明显,他们使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还有待于提高。通过对部分院校师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都认为公共英语教学课堂没有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与双语教学联系起来,认为这两者在各自“单干”。虽然说公共英语的教学有利于双语教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二者所应具有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来。我国的许多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一些重点大学与国外合作培养试点班的数理方面的双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院校的双语课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并无明显效果。有些学校只是单纯使用英文版的教材,而课堂上教师基本还是用汉语讲解,学生在课外根本不预习或复习教材,部分学生是“专业知识没有收获,相应的英语也没有收获”。有些双语课程只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师生交流基本为零,作业及考试都是用汉语来完成。一些学生认为,利用双语教学的课程相对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课程要简单,这对于他们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不利。学生普遍反映利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英语口语不好,而教师则普遍反映学生词汇量少,阅读速度慢。效果虽未尽如人意,但是整体上讲,师生依然普遍认为:利用双语进行公共基础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有利于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在公共英语教学和双语教育方面的差距特别是语言环境这方面的匮乏,尽管困难重重,路还是要走下去。
四、大学师资自身的局限是实现公共英语、双语教育理念顺利衔接的桎梏
双语教学先以双语教师为基础。无论是在双语国家还是在移民国家,双语教师基本算不上什么问题,可在中国,矛盾却十分突出。英语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教师来说,虽然经过多年外语能力的专业训练,终究属于弱势语言,利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专门课程的讲授,还要设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将课程内容讲得生动明了,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单科型选手;即使有少数教师可以胜任两门以上学科的教授任务,也大多为自我兴趣所致,并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双语教学而言,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专业学科两门专业的相关知识背景,但实际情况却是,要么教师懂外语而无法胜任学科,要么教师懂学科而外语水平欠佳。由这样一批教师队伍去开展双语教学,不是难以完成学科目标,就是影响语言的正确输入。母语、外语和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会限制许多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试验。从战略上看,要改革教师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管理模式,从双语或多语复合型教师着眼,加大外语的学习时间,开展高校的双语教学,但毕竟远水难解近渴。从战役上看,可以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好,具有双语潜质的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譬如出国进修,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双语知识水平;同时还可以放眼世界,从相关国家引进、遴选一些符合我国教育要求的教师,建立动态、开放的用人机制。从战术上看,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譬如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和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用表情和动作等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同时,建立校际之间双语教学的合作研究和师资共享机制,形成符合双语教学特点的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
五、语言环境匮乏对于夯实公共英语、双语教育基础的牵制
鉴于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和语言教育的特殊性,这一问题要从少儿的公共英语、双语教育谈起。世界范围看,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大致有四种情况: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以两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的儿童,以及母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的儿童。儿童语言习得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是否存在这种语言的自然环境。中国恰恰不存在这种环境。英语不像母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生活中,儿童既没有不得不用英语进行思维的压力,又没有不得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即使在那些条件最好的学校,也难以做到所有的教师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几乎无法创造浸没的环境。所以我国的双语教学更需要学生的智慧参与和意志努力。
伯斯塔尔(Burstall)从1964年开始在英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纵向研究。该实验对象是1700名儿童,实验组从8岁开始学法语,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年龄相同,但从11岁开始学法语,即实验开始三年后学法语,结果显示,8岁开始学法语的儿童并不比11岁开始学法语儿童的成绩好,在头两年,起步早的儿童仅在听说方面占优势,以后慢慢消失;起步晚的儿童虽然学习法语时间较短,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甚至更好。在欧洲国家,第二语言的媒体环境是非常丰富的,相比较而言,我国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也只拥有2份英文报纸(Shanghai Daily和Shanghai Star)和半个外语电视台(IBS),没有一家专门的外语电台。除了以上适应我国语言环境匮乏的策略之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改进我国的英语语言环境,譬如选择性地开放国外健康有益的电视、广播节目,增加我国外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数量,在公共场所提供中英文对照的指示牌,为学生创设标准的英语语言和真实的学习情境。
六、结语
随着大学入学新生外语平均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级英语的不断普及和推广,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思维、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一流人才,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解决好公共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最终完全过渡到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28-230.
[2]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8.
[3]Fraida Dubin & Elite Olsbtain.Course Design:Developing programs and materials for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Gardner,R.C.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1972.
[6]Zoltan Dornyei.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Harlow,Longman,2001.
[7]Krasher,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8]Burstall,R.M.John Darlington.A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developing recursive programs,Journal of the ACM (JACM) Volume 24 Issue 1,ACM New York,NY,USA,1977.
[9]周华新.升本科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及相应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4
【关键词】热工仪表;校验;管理
由于热工仪表在企业的发展中应用较广,尤其是一些蒸汽设备,其对温度、压力等因素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校验不准确会直接生产,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对于热工仪表来说,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要严格按照科学校验方法来进行。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
1.进行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的重要性
进行科学的校验是热工仪表得以正常工作的基础,其准确性为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在以往的企业动力供应中,由于没有加强对热工仪表的重视,在生产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热工仪表进行校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对热工仪表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
2.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项较为常用,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故障检测方法。首先要将有故障的机芯抽出,对各个插件进行检查,观察相关的导线有无短路或者是变色等现象。如果出现了异味或者是变色的情况,说明热工仪表出现了故障,需要加强修护。
2.2电压法
电压法是在进行观察法之后采取的有效措施,要将整个机器通电,然后将通电之后的电压值数和正常的电压做比较,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通常情况下,热工仪表可以直接进行测量,无须切断电源,由于这种方式的简洁和灵活性,在对仪表故障检测工作中经常被用到。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的制约,对测量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用醉倒的量程来进行,然后逐渐缩小范围。如果通电之后指示灯不亮,则说明开关或者是灯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更换。
2.3敲击法
运用敲击法主要是认为敲击,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对接触不良或者是其他间歇性故障进行准确地检测。如果在热工仪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指示灯忽明忽暗的现象,可以直接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检测。
2.4输入信号法
进行信号输入法可以对整个电路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信号的输入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判断,最后要通过对仪表指针数据的观察来判断仪表出现的具体故障问题。
2.5分割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进行缩短故障的范围来找到故障的发生位置,在具体的检测中,将完整的机器分成几个部分来进行。这种方法的实用性较强,可以实现对仪表故障的排除和修复,在故障检修工作中的运用较广。
2.6测量电阻法
对于这种方法来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主要是通过对电阻进行测量,根据所现实的数值来对元器件的质量问题进行判断,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这种方法多和电压法结合使用。这样可以直接对仪表的故障问题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增强了其准确性。
2.7电流法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主要是运用万能表来对静态电流和动态电流等进行测量,进而有效地排除障碍。
2.8短路法
这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会比较复杂,主要是通过一根导线将热工仪表或者是某一个元件短接,然后对工作的状态进行改变,根据万能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缩小故障的范围。这样做,有时能找出干扰产生的根源在何处。对于功率放大器,由功放开始向前逐级短路输入端看马达反映,来判断放大级中哪个元器件有故障。找出原因。故障排除后对更换的元器件应作加热处理,恢复整个仪表以作备用。
3.提高计量校验工作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3.1计量校验机构管理体系的完善
现代计量校验机构必须针对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管理结构、工作流程完善校验工作管理体系。以监控、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热工仪表校验质量,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在热工仪表校验管理体系的完善中,计量校验机构应针对自身管理结构以及工作流程有针对性的完善计量校验管理体系,以此使剂量校验工作质量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校验机构的管理流程、促进校验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完善是计量校验机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自身的特点,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为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3.2校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现代热工仪表技术研究与发展使得热工仪表得到快速的发展,其技术含量的提高对热工仪表计量校验人员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代热工仪表技术发展的现状,计量校验机构必须加强自身专业技术人员对热工仪表技术、校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提高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由于现代社会发展中对计量仪器校验工作认识的提高,计量校验机构工作量日益加重,针对计量校验工作量日益繁重的现状,校验机构应科学的规划计量校验人员培训与培养工作,在保障现有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校验人员培训、培养力度,以此提高计量校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的提高。
3.3计量校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其是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式,将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的各个流程、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统一的质量管理系统,以此将热工仪表校验工作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计量校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工作与质量管理有机的融合起来,保障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保障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为企业热工仪表准确测量奠定基础、为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能够使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工作于内部质量审核体系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计量机构对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工作质量的审核,及时发现计量校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计量校验机构针对热工仪表校验工作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与工作流程,使计量机构校验工作、质量管理等形成良好的循环,使计量机构的管理体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改进。
4.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的展望
现代计量校验机构应积极采用现代工作质量管理模式进行校验工作质量的管理。构建独立于计量校验机构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中心,通过独立于计鼍校验机构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心,构建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在构建计量校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对热工仪表校验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校验工作质量控制点的分析,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管理体系,以此确保热工仪表计量校验工作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提高热丁仪表校验工作质量。
5.总结
综上所述,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项需要计量校验机构通过多方面工作来实施的系统工作。其需要计量校验机构以对自身管理体系的分析以及对热工仪表校验工作环节的论证,通过对自身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将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与奖惩制度的联系,促进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实施,促进热工仪表校验工作质量的提高,为热工仪表校验准确性、热工仪表测量准确性的提高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青海.常用热工仪表校验仪的原理与检修[J].中国西部科技,2004(04).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社会热点问题;价值;探讨
在各大高校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以及现实性。因此,教师应该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和模式,有针对性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和改进,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望相关人员能够借鉴和采纳,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概述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含义分析
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是指一些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而言,其具有覆盖面较广的特点,包括会涉及到社会的经济以及政治等,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和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一些社会上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热点问题既能够是群体事件,也可以是个体事件。所以,人们将能够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影响的事件称之为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智能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社会热点问题的存在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探讨
新时期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包括大众性、复杂性、动态性等。大众性特征: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而言,大众性是其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对社会热点的实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话题就是众所周知以及人们探讨度非常高的问题,其大众性的特点特别明显。复杂性特征: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媒介进行传播。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报纸、电视以及媒体等。由于社会热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因此,在社会热点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对社会热点的良好传播造成了很大影响,无法让其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动态性特征:由于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人们对于事物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产生的社会矛盾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来说,即便是在同一个时期,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具有自身特点,而社会热点问题的存在,主要就是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重要事件真实的反映出来,从而确保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探讨
(一)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的其他问题不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复杂性,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热点问题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上升到社会形态意识的高度,保证社会能够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将社会荣辱观的践行程度合理、科学的反映出来,保证社会热点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做到与时俱进,迎合时展的步伐,跟上时展的潮流,从而保证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实践有着一定促进作用和意义。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其不仅是学生思想最为活跃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各大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各大高校的思政教师一定要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视程度,了解到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多,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在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观念,确保既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下去,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各大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但是,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的融合到教学中,既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自身素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严格意义上来讲,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可以体现出人们的期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的方针和政策。因此,在今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确保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探讨
(一)可以不断丰富思政的教学内容
各大高校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想保证高校思政课程能够达到教学的总体目标,就一定要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和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程结合在一起,不断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让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思政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是注重思政课程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是要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的融入到思政教学中,不断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确保思政教育更加具有引导性,从而全面提高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二)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
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思政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给予太多的重视,同时也忽视了对实践进行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传授,忽略了对实践的探索,致使学生思政水平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師一定要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其中,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民生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比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房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房价”关系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经济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思政教育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三)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关注的问题存在着一定差距,致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导致学生的整体思政水平一直无法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比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纷纷建立了思想政治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开设社会热点问题专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能够积极的发表自身观点,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其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想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在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在实际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发展的走向,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进步。比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讲座或者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中,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有利于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程顺利开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的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还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顺利开展。但是,根据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注重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学以致用,既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学习需求,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发展,跟上社会的潮流,将社会热点问题合理的应用到思政教学工作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思政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树立价值观以及政治观的重要性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以从已经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将思政教育与社会热点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社会问题引起一定的重视,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确保可以为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六)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走向
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合理的掌握思政知识体系,让学生对思政教学产生一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就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熟练的掌握,合理的分析学生当前的思想观念,然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在高校实际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如果高校教师没有具备良好的思想观念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那么就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一定要主动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于高校学生经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以及论坛来深入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的观点以及看法进行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保证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大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也加大了对学生的培养。在各大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开展了专门的思政课程教学,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失去了思政教学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今后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斯琴高娃.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
[2]吴晶,李凡凡.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6(4):31.
[3]南梦飞.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37.
[4]徐雅雯.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学周刊,2017(26):1213.
[5]王晓萍.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7(6):7677.
[6]金晶.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亚太教育,2016(22):148.
[7]阴琰.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4):179180.
体育教育热点范文6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意义;方法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性质使然。所谓社会热点问题,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集中关注、议论较多的问题,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除了少数可以提前预知外,如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党代会”、“两会”等,事先会向社会公布,时间相对固定,大多数社会热点问题则具有突发性、随机性的特点,较难预知和把握,如国际国内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等。由于是热点问题,不仅会引起上层、高知们的关注,也会受到学生和普通民众的热议,特别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使得社会热点问题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有时会超乎想象。
人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不是仅仅关注热点问题事件本身,而且还想了解知晓社会热点问题的成因、发生发展过程、应对的措施办法及可能的结果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萦绕于心的困惑就难于消除,纠缠于头脑的表象也无法厘清。思政课教师面对一群思想活跃喜欢思考的大学生,当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关心、兴趣并有疑惑时,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解开他们的心结,不仅理所应当,也是职责所在,毕竟很多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课的内容有着天然地紧密联系。
一、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活化丰富思政课内容,增强思政课的鲜活力、吸引力和时代感。高校思政课一般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这五门课以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要内容,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历史、国防、外交、道德、法律、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是对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新成果的概括和反映,与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所以,社会上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发生的热点问题大多会与这些课程内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契合,相互间存在着共通性、关联性。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会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充实丰富,富于活力,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时代感,加深他们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识。
2、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和视角观察、分析、判断和对待社会热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问题、指导实践。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教师需发挥应有潜能,用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思想观点、精湛的讲课技巧,结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立场态度、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主张和新闻媒体的分析报道、梳理并融入自己的体会见解,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努力讲清国际国内外热点的来龙去脉,回答热点产生的根源、应对之策和可能的走向及结果,积极引导学生将时政热点与教材原理水融有机结合,学会用时政材料去佐证教材观点,用教材观点来剖析时政材料,使学生能自觉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这种把教学重心转向理论思维训练和正确价值观引导、不但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且尽可能地告诉学生为什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方法和视角观察、分析、判断和对待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和促进。
3、有利于化解大学生的心头疑惑,确保他们能把握方向、站稳立场、正确行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点攻坚阶段,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多、问题多。社会热点问题一旦发生,人们往往会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其中既会有正确的见解和主张,也会有错误的看法和论调,同时也会有模糊的认识和声响。这时如不及时加以澄清和正确分析解答,就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内心的焦虑、行为的失措。解惑是思政课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而产生困惑需要解答时,思政课教师及时给予科学准确有效的回应,对保证大学生化解疑惑、把握方向、站稳立场、正确行动显然是有益的。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结合思政课内容,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之中,尽管必要,但也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1、要认真面对和解决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与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随机性的矛盾。目前,虽然《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在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但存在着没有固定教学大纲,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周期长,排课困难,不能覆盖全学期等问题,致使各高校的开法也有很大不同,有的一周一次(这是极少数),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个学期一到两次。这与其它四门课的规范开设相比,恐怕就显得不足了。也就是说,虽然《形势与政策》课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线索,但是仅靠这一门每学期时间十分有限的教学是很难应对不时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况且《形势与政策》课也并非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关心时事,关注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就成为所有思政课教师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并要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又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大多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学会采取恰当的方法,在不打乱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将社会热点问题很好地引入到教学之中去,进而取得教学实效。
2、要认真面对和解决思政课不同的课程内容与同一的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矛盾。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某一教师或某些教师所讲课程的共通性、关联性很大,但与其他教师所讲课程的共通性、关联性较小甚至无关,而学生又想弄清所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时,不管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与每位教师所讲课程有无共通性或关联,思政课教师都需要认真面对并作出回应和解答。毕竟多数思政课教师属于科班出身,思政课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也都学习过研究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问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并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涵盖的,另外,由于课程安排上的原因,每个学生在不同学期会面对不同内容的思政课和不同的教师,当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尽管学生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但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热点问题则是相同的。这需要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当学生有所需要时,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各自班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心关注及疑惑。
3、要认真面对和解决教师可能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准备不足与实现良好效果和预期目标的矛盾。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由于大多社会热点问题事发突然,较难预知和把握,所以,想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好准备,及时讲解并非易事。如果准备充分过后去讲,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和关注;如果仓促上阵即时就讲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因此,未雨绸缪,加强平时功课,多搜集、积累与热点相关素材至关重要。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增强政治灵敏度,养成关心、研究时事的良好习惯和作风。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涉及面广、尖锐度高、时效性强等特点,要想在短时间内给出充分的和有说服力的解答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拓宽知识面,增强政治灵敏度,多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考察等活动,掌握第一手材料,养成关心、研究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从而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应对能力和掌控水平。据笔者观察,社会热点问题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般而言,有三种表现类型:第一种是相对稳定、常议常新的热点,如“党代会”、“两会”、换届选举等;第二种是原有问题的再发酵新变化,如国家间的领土争端、社会生活中的就业困难、收入分配不合理、房价居高不下、腐败的时有发生等;第三种是始料未及的突发性事件,如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美国的9·11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等。了解和把握了社会热点问题的规律,教师在准备时就有了针对性和效率,讲解时就能驾驭好课堂,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说理透彻。
2、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把握好社会热点、选择好社会热点,注意把讲解社会热点问题与上级要求、学生需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新发生新出现的,但新发生新出现的未必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教学态度,树立负责精神,把握好、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注意把讲解社会热点问题与上级要求、学生需要、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3、教师讲授时,要努力做到科学分析,理性讲解,正确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时,必须要科学分析,正确解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和养成他们自觉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进行透彻的讲解,而且也要坚持原则,讲解时可以生动形象,诙谐有趣,但不可以哗众取宠和不负责任。
4、采取有效方法,化解社会热点问题在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是解决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临时加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之中,所以协调好正常教学与临时加入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方法得当,既可以使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化解,也可以圆满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任务,实现一举双得的功效。一般情况下,当课程需要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采取课前预留法、直接导入法、答疑回应法、转换替代法以及拓展延伸法来解决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时可能存在的问题。课前预留法就是根据事先预知的社会热点问题内容出现的节点而在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中事先预留时间的方法。如对“党代会”、“两会”等热点的预留即是如此。这种方法的益处在于可以有充分时间对必讲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准备,便于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而且由于事先有所安排,也不会对正常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造成影响和干扰;直接导入法就是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把影响大、关注度高、需要讲的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向学生抛出并讲解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比较轰动、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的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这时主动明确地表达对热点问题的见解,对学生理解和认识这一热点问题会有很大帮助;答疑回应法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提出的想有意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而做出的即时回答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为回答的是学生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而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多关注时事,并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所研究有所见解,以备不时之需;转换替代法就是在不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前提下,将所讲课程内容中与社会热点问题存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替代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而且还会给教学内容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也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拓展延伸法就是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与所讲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而将课程内容拓展延伸到社会热点问题上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不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当然至于采取以上何种方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定,使用的原则和前提就是要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梁维科.高校《原理》课教学中社会热点问题刍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01):42—43.
[2]张睿蕾.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思考——讲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几点心得[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