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
一、书院制与通识教育的定义
1.书院制
书院制,是由欧美国家大学首创,之后迅速扩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是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现在这种制度广泛传播,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慢慢引进,并且在结合高校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书院制就是实行书院教育的制度体系,通过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集中住宿,为学生在学校中塑造“家”的环境和氛围,以特色通识教育和系列的书院活动为载体,搭建一个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有效平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自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生品位,以达到全人教育或称博雅教育目标。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在现代教育学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复旦大学的书院制改革的目的恰恰在于改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现状,以此来弥补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足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特殊背景对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各个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学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当今社会的人才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是需要高等学府培养出具有开阔视野,博襟的综合性人才。2005年,“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民众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评价较低,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信仰”“缺乏追求”“缺乏活力”“精神萎靡不振”。而这背后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高等院校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亟需进行改革来改变现状。学校需要紧抓时代脉搏,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培养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有较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
2.现行课程的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主张实行素质教育,在课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现行的课程制度要求学生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且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必须达到一定额度的学分,跨专业选课不得超过一定额度的学分等等。这些课程开设的范围和可选择的范围有限,实践课程安排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激发和锻炼。不仅如此,现行的课程制度下,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宽松,考试设置往往较为容易,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听课质量和能否有效学习到知识都不甚注意,导致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质量相对不高。
3.学生自身问题
现行的课程制度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对自我管理逐渐松懈。由于懈怠或学习重心的转移,学生的学习质量也相应降低。学生易受大环境的影响,不良学风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观念产生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最紧张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高等院校转而成了“修养之地”或者说是就业路上的“暂泊点”,从而对知识和研究技能的学习搁置到了一边,因此导致了人才质量与社会要求的不匹配。总之,高等学府现行的课程安排的相应缺陷,再者学生自身原因,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而这些原因都迫使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现状
1.通识教育的教学思想
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结构模式,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复旦大学就率先对其进行了探索和了解。与此同时,老校长谢希德也提出了要充分引进西方优秀的高等教育经验,试行“通才教育”的先进理念。因此,在2005年的9月,复旦大学率先在国内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并成立了复旦学院。复旦大学希望借由同时教育的改革让学生们更好的转变思维方式,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以此形成全面的学术思维模式,并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更好的传递科技和人文精神。经过几年建设,复旦大学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充分完善了人才培养渠道,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此同时,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其主要被划分成了六大模块,每门课程都会由资深的老师教授,以此形成一个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截至目前,共计建设的核心课程有近180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所求,习得不同学分。复旦根据其历史文化特色,分别成立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各个书院都以“读书、修身”为价值核心,辅以“转变、关爱”为两翼,努力建设一种创新型的书院生活模式。另外,每个书院都配备有专职、兼职或者特聘的老师组成的导师院队,他们将会成为连接各书院生活和通识教育之间的桥梁。2012年9月,学校正式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和机构,以此来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同时,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属设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因此,所有的校内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有一个相当来说比较完整的书院生活。书院也借此机会成为了师生共同拥有、共同建立、共同分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复旦大学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拓宽思想境界,开放视野,养成批判性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勇气。开设核心课程讨论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原则上均应根据授课情况开设讨论班。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部分课程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确定开设形式、频率和时间。讨论班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它以启发引导、深度阅读和交流沟通为主要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同时也强调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学习引导作用,更能使学生初步养成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学校对于讨论班的要求还包括:讨论班以小班教学为主,每班人数原则上不多于20人,每次不少于2学时。根据班级总人数规模和各自模块课程特点,可酌情增减讨论班人数。讨论班的开设次数由主讲教师根据选课人数和教学需要自行确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小班讨论课不得占用正式上课时间(如需占用,不得超过一次课),但如果讨论课内容事先已经纳入教学大纲,则可以适当形式安排在正式授课时间开设。讨论课的开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新闻和学术动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复旦大学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
四、关于复旦大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创新思路,建立新的课程模式
复旦大学在总结原有课程制度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历史基础上创新得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它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使之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并且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仅如此,复旦大学率先提供的课程改革模式对我国其他高校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2.加大宣传,仍需实践改进课程
复旦大学课程改革以来,就在实践中积极开展,并在学生中加大了宣传力度。复旦大学学子们在新思想的熏陶下也逐渐习惯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新的教学课程在改革后涉及层面很广,学校要求将这些领域的课程在不同额度的学分的情况下全部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在笔者看来,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多运用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听取他们对于课程设计的意见。并且,应该适当改变目前一股脑倾倒的方式,而是增加学生在不同领域自主选择的权限,让学生在保证基础课程顺利完成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并对此加深学习。不仅如此,除了课程的设置改革之外,笔者认为,学校应积极调整学风,转变师生固有的观念,加大对学生的课堂、考试等方面的重视,提高学生产出质量。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引进国外的教育管理团队,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让其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系统中,将国外课改的优秀成果与国内高校实情相联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切实的帮助高校落实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一个社会的有生力量,优秀的人才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高等学府便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复旦大学推行书院制改革,在其中推行了新的课程体系,不但提高了本校学生的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内地高校改革起到了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复旦大学的改革仍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它的课程模式仍需要人们继续关注和思考。
作者:黄娇姣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敏.美国“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6):55.
[2]程伟.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深刻的观念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3]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10-08.
[4]潘运军,何学军.学生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路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
[5]吴桐.关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度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1).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土木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2010年6月教育部基于提高工科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而正式启动推出的,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不合理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比例明显偏低。理论课程的学分数约为知名高校的1.5倍,课程门数也较多,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
(2)课程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
在理论课程教学上,采用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造成实践能力较弱,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2.课程支撑体系调整的对策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体系中的各个目标,课程支撑体系也应在系统内外部进行重构,在系统内部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优化,在系统外部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1)内部方面
对于课程设置的调整,须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入手,面向社会大环境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此外,还应进行教材改革和教学优化。
(2)外部方面
要严格执行卓越计划中的“3+1”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和1年的企业实习,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实行“双导师制”,为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二、核心课程改革
从课程目标出发,协调与整合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整后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一般分类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为180学分。
1.公共基础课
(1)通识教育基础课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增加相应的课外学时,在保证总学分不变的条件下,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知识更灵活掌握的目标,通过课堂讲授、专题研讨、资料查阅、热点辩论、写读书报告等方式教授与学习,改变强迫填鸭式教学方式,相关调整课程。
(2)大学英语课程
对于大学英语(I~IV)课程,进行整合为大学英语(AI、AⅡ),并适当减少学分由原来的14学分减少到8学分,并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鼓励引导学生在第一学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英语成绩达到学校、国家、国际认可标准的可免修英语课程。加强课外安排如英语角、英语场景练习以及与外籍人士的对话等,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特别是口语)运用能力。在第三学期,开设英语视听说课程,3学分,48学时,1-8周,每周6学时。
2.课内、外实践教学
对原有的课内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进行了调整;新增了部分课外实践,并要求在企业完成;鼓励、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挑战杯、桥梁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国内外大型科技竞赛,新增课外创新8学分。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依托学校“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重庆市、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交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努力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工程领域和管理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3
前言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行业区域规范的不断细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素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培养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良。高职教育中,会计电算化以企事业单位工作中具有较强财务工作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己任,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高要求。在能力为核心的视角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一、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单方向的传授知识为主,现代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1]。互动式教学的引入是实现从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主动学的转变过程,兴趣对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比灌输的方式更加有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没有充分的注意、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没兴趣、不爱听,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启发式教学,从模拟会计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活动来体验知识原理,通过实践进行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利用掌握的知识理论进行教学案例设计等,通过这些实践能力的提升达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师生互评能促进师生感情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对自身知识水平的了解与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阶段性,通过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活动的总结回顾,对学生的能力影响效果并不明显[2]。互评模式不仅能做到传统模式的阶段性总结归纳,更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发现自身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才能共同提升会计电算能力。
(二)践行理论与实践并重
传统教学中对理论的系统构建固然重要,但对实践能力的忽视教育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对理论的系统培训是技能发展的前提,但理论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变成自身技能[3]。现代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从毕业就应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必须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单靠理论的死记硬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在理论记忆与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的不断练习,用实践能力解释与深化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验的记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锻炼,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并加以完善,配套专业化、现代化的实训模拟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未来工作环境的学习环境与实践场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能力提升的角度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重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一)以岗定职择优选择教师
以岗定职能真正实现教师人才的人尽其才,贤者居之的竞争环境,对优秀教师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目前教育一线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多为刚毕业就投身教育的的教师,缺乏在一线财务工作中的锻炼与发展,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这些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财务实践工作,造成理论与实践能力发展的不均衡。所以,高职教育应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技能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双重知识保障。
(二)完善规章制度,科学实施奖励与惩罚
规章制度的完善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起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明确教学中的必要举措和必须规避的教学活动,对具体事项进行约束管理,能够真正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规范性。教师队伍的建设也离不开奖励与惩罚的重要作用。只有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竞争,让教师能真正做到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实用性技能传授,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工作人员会计能力的要求。
三、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科学的考评体系由实施等级制考核来衡量学生技能水平、通过就业率高低检测、创造的价值判断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中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应配合等级制考核来对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做充分的考量,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考评的纸质考核,更是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多角度考核。就业率的高低、创造价值的多少都能反应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实践是会计工作技能水平提升的唯一出路,高职教育教学中对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结合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人才进行能力提升式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4
我院近几年非常重视与支持课程改革,上千万元打造百门课程,积极促使教师们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课改中强调着“基于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等理念,强调教学紧密联系设计岗位,尝试应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改变课程中知识传授的方式,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大的知识与能力。
课改中教师出现的困境与矛盾:
1.教学理念转换,实施困难;
课程改革应一直都在前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当前科技的迅速发
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引进德国的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项目制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微课、反转课堂、雨课堂......
这些教学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走进老师的视野,大家对这些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方式都非常熟悉。但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处于“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对教师的自觉性和学习性有更高的要求,从理念到实施是一个较长时间反复循环总结上升的过程,这规律导致教师课改很难落到实处。
2.教学模式改变,缺乏体系;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强调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实则为放养式的教学,不考虑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课改中应用着微课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上课、下课不停的给学生工作量,强化着教学.....各类教学模式的改变并未根据学生的发展形成体系,最终不能达到课改的目的。
3.教学内容调整,难以驾驭;
室内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有些教师没有挂职锻炼不能够敏锐的感受到职业能力的变化,不能够及时给自己充电,只能通过过时的教材内容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有些教师针对市场的变化,就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但是因为没有大量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支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驾驭课程内容,导致不能有效培养出现阶段企业需求人才的能力。
4.教学组织创新,不能控制;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非常清楚学生的学习要与实际项目紧密联系,有些教师在实施教学组织做了很好的创新,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企业一线设计师合作教学,校内校外空间置换,因为频繁的转换课堂及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关注的事物较多,产生了学生难以控制,教学场面严重失控的现象。
5.教学考核多样,反思不够;
教学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室内设计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完成设计项目(任务),那么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显然不适宜。教师采取了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评价和项目设计作品相结合的方式。课完成项目的过程设计了学生考勤、态度、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内容,采取自评、互评、师评、业主评价的比例综合计算,设计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尽量做到了细化和量化,让评价可操作,可评估。但教师在评价过后,没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更没有对整个课程改革实施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调整,没有这样的反思,就不能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解决问题的对策
新环境给教师课改新平台,作为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处理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具备“高”校教师一般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强调“职”校的应用型技能的水平,根据上述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提供以下对策:
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强化教师自主意识;
教师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前提,教师的自主意识的强化有待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给予教师充裕的课改研究时间和空间。
创建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具体。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将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很重要。室内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除了参与室内设计行业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在改革中资源建设的培训,如在资源建设中涉及到的设计软件及摄影技术,同时还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要做到有规划并持续,不断的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
建立课改监督体制,保证教师课改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带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要保证课改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对课改教师具有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纪律,对教师的课改进行宏观的调控,同时阶段性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教师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朝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5
校长必须懂教育、会管理,用科学的理念来管理好一所学校。但是,做到了这一点也只能成为管理型校长,这还不够。要成为有抱负、有建树的校长,必须是创新型的校长。校长必须成为学校的领导者,创新教育的设计师。
作为管理型的校长和作为创新型的校长是截然不同的。管理型的校长,重在把错综复杂的事务秩序化,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使学校全部工作持续、稳定地运转,实现教育目标,督促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创新型校长,重在指引方向,做出决策,以目标的吸引力,激励师生自觉前行。创新型的校长是学校领导层的核心主角。创新型校长会适时恰当地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打造自己的品牌,确定自己的特色,给予人一种工作的动力,使师生从工作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这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要求。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作为学校领头雁的校长也要有一种精神。校长精神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个性、是一种氛围,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校长的精神重在示范引领、重在团结激励、重在创造活力、重在构建特色、重在塑造灵魂、重在打造品牌。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和校长!曾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他将一根绳子放在会议桌上,然后开始从绳子的一端往前推动,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艾森豪威尔对与会的将军们说,领导工作也是这样,“驱使”将徒劳无功,但是要是“吸引”的话,真是要怎样就可以怎样。说完他将那根绳子拉来拉去,结果当然是随心所欲。“绳子”的启示,形象地说明了“引导”与“管理”的不同含义,也充分说明了创新型校长与管理型校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常常见到这样一些校长,他们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到校早、离校迟,在繁重的行政事务之外还兼课;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事无巨细,在学校建立了一套严格、细致的管理制度,职责到位,赏罚分明……但是,他们往往发现,身先士卒未能带动教职工自觉跟上,事必躬亲却使自己感到分身无术:再严格的制度总让人有空子可钻,过于细致的管理制度。令老师厌烦,管理者的严肃面孔容易引起教师反感,心中的既定目标总是难以实现,办学水平仍在原地徘徊。
应该说,这些校长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有良好的管理者的素质。但他们只是学校的管理者,而不是学校的领导者、开拓者、创新者。创新型的校长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经验,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校长,教育创新,校长为先;他们勤于思考,明于方向,善于决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工、学生倾心谈话,真诚交流,及时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善如流;他们处事民主、待人随和、不,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言传身教,却能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他们目光远大,善于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机遇,调整战略,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的校长抓大事、有远见、重创新、讲民主,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型校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面展开的新课程教育,面对富有文化素养的教师,我们需要这样的创新型校长。
创新型的校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创新型校长必须通晓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有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自信心,熟悉学校管理制度,对管理方式驾轻就熟,是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第二,创新型校长必须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依靠知识的力量去影响和激发教职工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三,创新型的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不受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敢于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也在于创新,社会进步的本质更在于创新。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带领学校不断取得进步。无论在规划学校的发展方向,制定阶段性奋斗目标,形成本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课程改革方面,校长都要大胆创新。
课程改革的核心范文6
原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一传授者,而是要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是学生研究知识的促进者。这就好比是盖一栋摩天大楼。教师不能将楼盖好,让学生去居住和享受。教师只要构建大楼的出框架就可以,至于楼内的格局规划和局部的装修,都要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创造,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享受劳动的成果。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主动建构,获得体验、自我发展过程。
以前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将知识点讲到位,主要题型找全,之后就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学生也就一味的去接受,去死记硬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是主导者,还应积极参与;老师不但是指挥者,也是参与者;老师不但是导演,也是演员。老师积极参与,和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但是行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还应该有情感的参与。
过去绝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课本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只是教教材上的知识,教材上有啥就教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用的。课改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缔造者。要增强课程意识,新的教材要求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线教师都知道,教材的知识很浅显,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教了这些知识就完成教学任务。教材上的知识好比喻是:沙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和工具。教师不光是教会学生认识这些,而是要引导学生用这些材料去建造什么,去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发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物质的、精神资源等课程资源。
以前教师一支粉笔写满黑板,贯穿整节课堂。教师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汗流浃背,满面灰尘。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这种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的拙劣。新的教材要求教师要掌握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物理课上很多的无法完成的实验都可由计算机来完成,所有实验都可以由课件演示,不但逼真而且还规范。所以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使用,才能是你的课堂更轻松,更显而易懂。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扮演了教书匠的角色。我们教上几年书,大致熟悉教书的套路以后,便把自己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周而复始、固定不变的。教师的教书匠角色之所以能延续如此之久,主要是由于过去学科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知识没有更新或者是更新速度慢。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教师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就将停止教学。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尤其如此。教育不仅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更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绝大多数教师由过去的“高质量的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知识、优秀学生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认知转变为现在的学业成绩仅仅是衡量学生一把尺子,应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同时,存在个性差异,而“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习,不仅要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发扬良好的个性”、培养目标转也由此转变为以知识探究与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创造型人才。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过去的重教师“教”转变为现在重学生“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教学方法也转变为在这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下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成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师生关系向平等融洽转变,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题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大胆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学科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高。
我在网上通过视频看一位老师上了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学生中,利用手中的工具做实验,从实验中由学生逐步的将定义归纳和完善。整节课教师绝大部分时间在学生中和学生做实验。学生在“玩”或者“游戏”的过程中就学习了知识,并且掌握得很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师生同乐。李泽老师这节课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李老师根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了十个问题,通过动手实验、课件展示、学生阅读、师生互动,逐一将问题解决,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到间接验证、合理外推,最后得出结论,全过程既把物理学的探究思想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探了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又让学生撑握了本节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