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的功能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1

关键词:直接融资;优化资本结构;中国式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13-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范霍恩教授等曾断言: “我们有无数的理由相信,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根据各人对不同资本结构和行为缺陷的理解差异,这种预期中的最优资本结构迟早会伴随着可能的债务股本比率出现。”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活动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许多投融资活动均在资本市场中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通过资本市场调节资本结构的能力,而资本市场的波动,将会导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重大变化。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金融平台,在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市场即证券市场发挥着银行信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没有直接融资市场就无所谓公司上市。直接融资市场以其独有的融通资金、资产定价、投资获利、资源配置、产权界定、监督警示、约束管理、信息激励、风险规避等功能组合作用于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探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使中国公司较为理性地筹集公司所需资本,为最终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便是本选题的目的。

二、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笔者以2007年沪市上市的制造业共计459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样本,为消除异常数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先对这些样本进行筛选,排除本年度上市的样本37个,排除ST与*ST的样本33个;又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复杂,为不受市场分割等问题的影响,排除发行A股的同时发行B股或专发B股的样本公司29个。对最终余下的360个样本公司,笔者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来分析这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的总体情况。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这些上市公司2007年的财务报告,共采集样本数据360组。笔者首先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按照负债融资、保留盈余、股权融资的计算公式分别求出各样本公司各年度的负债融资、保留盈余、股权融资的数额,在此基础上,求得本年度各样本公司的融资结构,公式为:Yi k =

式中:Yi k为第k家公司2007年的第i个融资指标占该公司当年融资总额的比重;Xi k为第k家公司2007年的第i个融资指标绝对数额;q为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构成要素的要素数目。

1.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特征

为了系统反映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总体特征,我们利用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处理。

由于某些异常数据得到有效删除,较好地消除了资本结构的异常现象,从标准误差、标准偏差、峰值、偏斜度等指标数值来看,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正常状态得到客观反映。负债融资为76.54%,占公司全部融资比重的绝大多数,其次为保留盈余20.77%,股权融资所占的比重最低,为2.66%,根据我们对公司融资项目的概念界定,这一结果意味着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务,同时公司的留存收益成为另一融资渠道。

2.上市公司现行资本结构的症结

从笔者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症结在于:

(1)赢利能力低下导致内源融资过低

在发达国家成熟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下,内源融资在公司融资结构中占50%以上。而中国公司则是以外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几乎是完全依赖外源融资。造成中国公司内源性融资比例过低的主要原因是:自我积累和赢利能力差,内源性融资来源匮乏。

(2)公司规模扩张推动资产负债率上升

在上市公司纷纷追求规模效益的今天,保留盈余的内在不足,企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的外在约束,限制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企业规模扩张的融资渠道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银行信贷融资的肩上。其结果是企业规模的扩张伴随着负债水平的上升。

(3)资产负债率过高且行业变化幅度小

我们一般认为公司保守的资产负债率应不大于50%,马苏里思(Masulis,1983)认为,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应该在23%~45%之间,而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60%,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具有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因此具有过大的财务风险。

(4)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

分析样本公司的负债结构,发现流动负债过多,占了86.40%;长期负债较少,仅占13.60%,即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具有期限短但风险大的特点,过多的流动负债直接造成公司很大的还债压力及很高的偿还风险。

三、中国公司融资模式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偏离

分析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没有遵循优序融资模型,上市公司的全部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困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公司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统计显示,近年国内非金融企业的贷款融资比重接近90%,而股票融资不超过5%,企业债券融资更是微乎其微,不超过1%。

导致上市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非优的原因很多,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理想等直接原因,更主要的是直接融资市场的不规范不完善。分析中国直接融资的现状和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可以看到,上市公司与其他非上市企业相比,虽然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但不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使上市公司不能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

四、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效率分析

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其市场机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政干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中国特殊国情和转型经济的特定条件引起的,有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遇到的共同的问题,还有的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共同问题。

1.量方面的效率分析: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与构成

(1)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偏小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但中国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的比重仅为25%,扣除国债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只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50%以上,日本也在50%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规模还是过小。

(2)直接融资市场结构失衡

直接融资市场内部,股票市场发展较快,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慢。从1987―2007年这二十年来,企业债券市场虽在初期经历过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仅增长1倍多,而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10多倍,结果使到2007年企业债券融资的规模只有股票融资规模的4%。

2.质方面的效率分析:直接融资市场的运行

中国直接融资市场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尚未达到真正意义的弱型效率,这主要体现:第一,市场交易信息质量差,价格波动明显;第二,市场结构不协调,融资成本高;第三,市场竞争水平低,约束力弱;第四,产出弹性小,与间接融资变动相背离,没有发挥经济活动“晴雨表”的作用;第五,出现了资本流动的“体内循环”。

五、以直接融资为突破口,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传统的经济体制,要解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市场经济的途径即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来解决。利用直接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可以大规模地筹集债权资金和股权资金,自主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直接融资具有内源融资和间接融资不可比拟的优点,完善、发达、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是上市公司形成和调整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市公司要实现较佳的资本结构,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为依托。只有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建立一个高效的直接融资市场,公司融资才能真正地比较判断融资成本、选择融资方式;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真实的社会成本,才能更好地选择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

可以说,中国的直接融资市场正在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肩负着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改革的重任,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的中国直接融资市场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而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内部联系,对于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中效益和治理相对较好的一部分,直接融资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直接融资市场的规范完善,不仅可以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来考虑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才能使上市公司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等.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融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每年均以超过GDP近多个百分比的速度高速增长,而储蓄率更是年年高居不下。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使得央行实现“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目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金融压抑,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产品不发达、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高储蓄使得信贷资金无处可用,银行无选择地多贷款,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而企业过分依赖贷款,势必加大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另外,由于储蓄高增长而形成的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格局也极不利于金融体系储蓄与投资转化机制的良性循环,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因此,适度、合理地分流储蓄资金势在必行。高储蓄如何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关口,投融资渠道的拓宽已迫在眉睫。于是,几度搁浅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再呈呼之欲出之势,有关部门一再强调:“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力求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单腿”支撑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并举的“双腿”支撑,加大融资结构调整的力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股票,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呢?在目前的中国能否依靠“政策市”过急地去推动直接融资?这些问题很尖锐,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如果说股市因为扩容而调整,这还只是股票市场的问题,而在加快直接融资的名义下大量发行股票,如果客观上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的影响,那问题就大了。况且,我国的资本市场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证券市场已经到了危局的境地。目前市场的交易量极度萎缩,日成交量不足百亿;券商经营状况再度恶化。“当务之急应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看法似乎已越来越受到实践的挑战,急切加快直接融资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此,将运用实证建模技术,对我国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以探析适宜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对未来的融资决策进行一定的经济思考。

2融资方式、结构及其演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0世纪90年代的内生金融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清楚地说明了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金融部门,通过动员储蓄并将储蓄有效地配置到高效率的生产部门、金融技术收益的增长、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性技术选择以及证券市场外在性等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完成这种促进职能的中介方式有两种,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不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而间接融资则是指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是区分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根本依据。更准确地说,金融中介可以区分为简单中介和复杂中介,定义是中介显然是指诸如银行之类的复杂中介。

融资方式提供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是微观企业关心的问题,它对宏观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在融资公平、风险承担、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间接融资则有利于调动储蓄、扩大信用规模,便于宏观经济调控等。不同的融资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融资者的约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很难给予具体的量化评价。从实践上说,各国具体融资模式的选择更多的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对于金融结构或者说融资方式或融资模式的发展和演变,戈德史密斯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工作。戈德史密斯通过考察世界各国金融结构的演变历史,发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变迁呈现出一些惊人的共性,如金融资产总量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逐步形成并存格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逐渐增强等,这些共性特征的出现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成长相伴随,而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演变为直接融资的相对地位迅速上升乃至占据相当比重则构成了各国金融体系演变的主线。

从我国金融业和融资结构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到1990年,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发行的国债、企业债券的规模也很小。1990年以后,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结构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选择合适的金融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1数据以及经济变量的解释

第一,我们通过统计年鉴,收集了GDP、INDIRECT、DIRECT、PRICE连续15年的数据(2000―2015年),并利用SAS统计软件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成一个统计分析数据集。

第二,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点击数据表左上角的功能按钮,选择define variables,在弹出的窗口中按提示定义变量名、标签及属性。将年份设置为字符型,其他均为数值型。

第三,解释经济变量。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Price:价格指数,是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RGDP: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表示的GDP。其中RGDP=GDP/PRICE。Indirect:间接融资,是筹资者通过银行间接获得储蓄者资金的一种形式。Direct:直接融资,是企业自己或通过证券公司向金融投资者出售股票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32相关分析

321绘制散点图,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进入SAS/INSIGHT环境,同时打开数据集GDP选择菜单analyze到scatter plot(y,x),在弹出的窗口中选中变量RGDP作为散点图中y变量,选中INDIRECT和DIRECT作为散点图中x变量。由此得到,这些观测点随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增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322计算相关系数

散点图已直观的表明了变量间的关系,为了考查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可以通过SAS软件计算其相关关系。在SAS/INSIGHT环境下,打下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multivariate(y’ s),在变量框中选中变量,生成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变量RGDP和INDIRECT的相关系数R=09926,RGDP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566,INDIRECT和DIRECT的相关系数R=09815,均为正值,表明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相关系数均接近1,说明变量两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RGDP和INDIRECT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

33回归分析

331回归模型

从上述的相关分析可知RGDP和INDIRECT,DIRECT之间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要进一步考察其数量关系,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β2DIRECT+ε。进入SAS/INSIGHT环境下,打开该数据集,选择菜单analyze到fit(x,y),选择变量RGDP作为y变量,选择INDIRECT和DIRECT作为x变量。

参数β0=118668,β1=05415,β2=-10598。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间接融资每增加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15%,直接融资每增长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低10598%。

332显著性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将自动生成拟合回归直线的汇总说明。从中可以看出统计量决定系数(R-square)为09937,校正的R^2(AdjR-sq)为09927。说明RGDP的变异有9937%可以归因于INDIRECT和DIRECT 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有063%是未能解释的。R^2接近于1,说明其拟合优度较高。

(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方差分析表。从中可知,F统计量的值为9481041,与其相应的P值=00001,表明原假设成立的概率仅为00001

(3)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将自动生成参数估计表。从中可看到,3个参数β0,β1,β2的T统计量分别为18198,12249,-4002与T统计量相应的P值分别为00001,00001和00017表明原假设(参数为零)成立的概率均小于005=a,应拒绝原假设,即参数非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

333回归诊断

(1)是否符合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随机误差项具有相同的方差,而在经济问题分析中有可能违反这种假设。SAS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会自动生成残差预测值的散点图。从中可看出残差有大体相同的散布,它表明等方差的假设没有问题。

为了验证残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可拟合后残差图和参考线。残差图表明,数据点散布在参考线附近,近似于一条直线上,可以认为残差的分布与正态分布差异不大。

(2)共线性问题

由于经济变量往往随时间存在共同的变化趋势,就使得它们之间容易出现共线性,即自变量之间有着严重的线性关系。具体可计算DIRECT和INDIRECT之间的可决系数R^2以及方差膨胀因子来判定。可以得到R^2=09633,接近于1,方差膨胀因子为27284>1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解决方法一:在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中剔除一个F检验值较小的。从回归模型可知INDIRECT的F值为1500323,DIRECT的F值为161777远远小于INDIRECT的F值,可剔除变量DIRECT重新假设回归模型为RGDP=β0+β1INDIRECT +ε。根据上述SAS的步骤重新得到回归方程为RGDP=13757+0367INDIRECT-DIRECT可决系数R^2为09852,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为867366,与其相应的P值=00001

解决方法二:由于R^2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较小时,容易引起共线性(R^2 容易接近1)。该样本数仅为15,因而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再进行分析。

4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则与经济增长呈较小的负弹性关系。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较之市场化的间接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的不完善和企业债券的严格限制是削弱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原因。对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41自然倾斜的金融战略

对融资方式及其结构演变,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人为推动或抑制,即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反之,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倾斜度就是人为金融货币发展战略。从我国实际看,间接融资的市场化融资程度有待加强,证券市场化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此,当前不应刻意去发展直接融资或扩大间接融资规模,简单地变换融资方式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减小金融风险。因此,应当推行自然倾斜的金融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

4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强化间接融资市场化程度

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和项目选择直接决定了间接融资的效率。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真正商业化进程,将国有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彻底的分离,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环境相适应的严格的经营责任制、完善的内控制度、完备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间接融资真正做到以市场化为基础。

43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金融发展是质与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出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的误区,应当首先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择优标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加快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再次是提高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加大对证券市场中介违法操作的监察和惩罚力度;最后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从行政方式转向市场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44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直接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不等于股票融资,在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放弃企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总量的限制,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筹资的方式和数量;其次强化发债企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制度,建立企业债券受托人制度;再次要健全企业债券评级指标体系,树立中级机构信誉,完善对企业债券的评估机制。最后是开展金融创新,实现企业债券的上网发行,加强企业债券二级流通市场建设。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3

关键词:金融市场;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演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03-03

一、概述

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核算各部门资金的来源和运用。通过分析资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反映全社会各种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量、流向及其相互关系。该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前者反映商品流转状况,称为实物交易部分;后者反映资金流转状况,称为金融交易部分。分析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如白重恩、钱震杰)、探究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如李扬、殷剑峰),都更多地研究实物交易部分,因为通过该表可以全面地展现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而研究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部分,则可以观察到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及其投融资格局变化、金融市场工具发展情况。正因为资金流量表能够全面反映资金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的流量与流向,以及资金的余缺情况,具有许多其他统计报表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利用资金流量表进行分析,特别是通过研究对比某些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很好地发现趋势性、苗头性问题,从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现有的单纯研究资金流表金融交易部分的文献较少。最权威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年报上的前一年度资金流量分析,该分析主要集中在当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如李宝瑜、张帅(2009)试编了我国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部门×部门”矩阵表,探索性地分析了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数据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部门间金融资金流量格局、部门间资金流入流出动态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林发彬(2010)通过资金流量表考察了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动和整个经济的融资格局,结果发现我国金融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金融抑制现象,但也指出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发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文献要么集中研究某个年份,要么按照表中分类逐个分析。本文则一是取2000~2009年度序列数据对比分析,二是就某些重要指标重点分析金融发展态势,以期探究中国宏观金融发展的一些

脉络。

二、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

2005年前,资金流量表将金融交易项目分为通货、存款、贷款、证券、保险准备金、结算资金、金融机构往来、准备金、库存现金、中央银行贷款、其他(净)、直接投资、其他对外债权债务、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错误与遗漏,从2006年开始新增证券投资基金份额、证券客户保证金两项目,并于2008年取消结算资金项目。从金融交易项目状况变化(图1)中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交易项目中,存款和贷款占的比重最大;逐年来直接投资、证券的比重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往来突然比重急剧增多;2001年以后国际储备资产、准备金的比重也开始逐渐增加。可见,由于社会分工及部门的细化,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交易项目越来越细致;且随着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资金在国际交易项目的核算也日趋完善。(资料:1999年,将保险公司纳入到金融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纳入政府部门,加强了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与国际收支的相互协调,提高了整个统计体系的数据质量,使该体系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变化

现采用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资金来源中贷款和证券比例指标,从流量角度考察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2000~2009年我国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64.47%,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35.53%,表明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很快,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金融系统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

从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变化看(见图1),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了49.03%,随后2年逐渐下降;2003~2007年直接融资比例呈上升趋势,间接融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直接融资比例达到48.68%,这一时期也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时期;2007~2009年股票市场处于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有所下降,2009年低达21.63%。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股票市场繁荣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高,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直接融资比例相对较低。但尽管在股票市场繁荣时,直接融资比例也不超过50%,我国融资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

四、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变化

2000~2009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中,银行存款比例最高,平均达到了69.71%,其次为保险准备金,比例为14.23%,证券和通货的比例分别为8.68%和7.38%。从居民部门金融资产流量分配比例变化看(见图3),2000~2005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高达76.13%;2006~2007年居民部门存款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跌至历年最低值达48.90%,之后逐渐回升;2000~2009年居民证券投资比例波动较大,2000~2005年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到0.9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6~2009年显著上升,这应与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繁荣程度有很大关系;2000~2003年居民部门保险准备金比例平均仅为9.67%,2004~2007年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2007年上升到了29.23%,这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关;2000~2009年居民部门通货比例比较平稳,仅2007年高出平均比例5.50个百分点。

五、各部门净金融投资运用变化

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净金融投资是金融资产的增加额减金融负债的增加额之后的余额,反映机构部门或经济总体资金富余或短缺的状况。如果净金融投资是正值,那么该部门是资金融出部门;反之,则该部门是资金融入部门。在图4中,零轴之上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出部门,零轴之下的部门表示资金融入部门。该图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国外部门在整个经济融资格局中的位置,非金融部门一直是资金需求部门,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提供部门,政府部门则扮演者资金融出和融入两种角色;2006~2008年国外部门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非金融企业,成为最大的资金需求部门。

六、结论

金融市场演化趋势取决于资金赢余部门金融资产分配的决策和金融政策的取向。如果资金赢余部门是风险厌恶型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较高的比例,这将决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可以看出,居民部门是资金赢余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是资金短缺部门,居民部门的赢余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间接或直接地流向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市场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部门的资金分配取向,因此,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演化趋势估计的主要思路是,根据居民部门资金分配比例的可能变化,来推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的变化。当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程度会对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产生影响,但以往的经验数表明,这种影响不大,而且是缓慢的,即使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居民赢余资金的流向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居民的投资风险偏好。直接融资内部结构,即债券与股票融资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政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果政府放松对企业债的管制,推进企业债的发展,那么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的比例将会提高。同样,一个稳定繁荣的股票市场也会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稳定的渠道,直接融资中股票比例将会提高。因此,直接融资中债券与股票融资比例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府金融政策取向的判断。随着企业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估计未来企业债将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直接融资中债券比例将会逐步

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吴兴旺.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金融发展趋势[J].西部金融,2012,(8).

[3] 岳国强.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分析[J].中国投资,2010,(3).

[4] 林发彬.从资金流量表看我国金融发展的潜力[J].综合竞争力,2010,

(6).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治理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已成为国企改革和脱困的障碍,阻挠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其基本特征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股权结构和所有权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三高”和“三低”,即外源性融资比例高,内源性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债务性融资比例高,资本性融资比例低。

(一)总体状况

从总体上看,当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方面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外的影响;既有银行信贷约束软化的因素,也有企业监控机制不健全的原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的统计,随着企业融资总额的逐年上升,间接融资比重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至1997年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仍占77%,在企业资本总来源中占绝对优势,从而形成了企业的长时期高负债状态。直接融资由1995年的12%上升至1997年的23%,虽然比重增加近一倍,但仍然相对较低,其中主要来源于股票融资,债券和商业汇票融资的发展和商业汇票融资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二)债务融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融资在教长时间里高度依赖于国有专业银行而形成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亏损严重。

国有企业负债率偏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并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债务总量快速增长,资产负债率大幅度上升。

2、企业银行借款等正常渠道形成的债务比重不断下降,拖欠货款、欠缴税利和应付工资福利费等非正常渠道形成的债务比重不断上升,债务结构不合理。

3、不合理资金占用越来越多,债务逾期未还金额不断增加,企业偿债压力越来越大。

4、从企业资金融入效率来讲,负债率偏高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偏高,影响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同时由于负债率偏高,使企业债务风险越来越大。银行贷款利率超过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样的高利率、低收益,其结果是企业利润不够偿还贷款利息,贷款包袱越来越重,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

近年来,为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实行贷改投,将中央一级的原拨改贷形成的本息余额转为国家的资本金;逐渐加大核销国有专业银行呆帐的力度;加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种种措施,对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力度不大,效果也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从贷改投的效果来看,拨改贷资金在整个国有企业基本建设规模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即使全部转为国家资本金,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下降幅度也很小。因此,尽管国家采取了若干措施来改善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但效果并不明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直接融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直接融资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市场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企业融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迅速拓宽,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中以股票融资的发展最为迅猛。但就目前状况看,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相比,直接融资的发展也显滞后,规模仍然偏小,还存在许多影响直接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1、企业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方式。包括股票、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在内的直接融资占企业新增筹资额的比重迅速提高,其中股票融资提高最快。直接融资的发展,使我国企业融资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除了上市股票和公开发行的债券外,规范的票据融资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职工入股和集资也成为许多改制中小企业认同的融资方式。此外,融资租赁,资产置换等新的融资方式也开始出现,直接融资的规模逐年增长。

2、直接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企业改革中资金需求的紧张状况也得到了缓和。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不够成熟,证券市场的法制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因此市场的发育本身存在许多不足和非规范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证券市场规模偏小,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1997年,我国证券(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交易额只占GDP的35%左右,且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交易,大多数国债和企业债券也不能上市流通。商业汇票的流通市场也尚未形成。扣除这些不能上市交易的部分,我国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实际不足10%,而1996年,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其证券市场的流通市值与同期GDP的比例分别为224%、178%和133%,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巴西,其比重也达到93%、145%和67%。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市场规模太小了。

(2)企业融资来源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从企业新增融资构成来看,银行贷款1995年占88.4%,近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占80%左右;企业通过发行证券等直接融资最多也只达到了23%,同国外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接融资占企业外源融资比重美国在50%左右,日本在30%以上,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也都保持在30%左右。我国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显然偏低。

(3)居民金融资产品种单一,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过低,投资渠道狭窄。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存款占80%以上,有价证券只占10%左右,持有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不足10%。,而发达国家居民金融资产的比例一般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各占三分之一。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不足,企业融资渠道不充分。

二、资本结构对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

企业资本结构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资本结构本身又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就一般意义而言,资本结构是指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金融关系,即以资本和信用为纽带,通过投资与借贷构成的股东、债券人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由于在产权意义上,企业的资本结构体现了企业治理主体的权利基础,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企业治理的有效性。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畸形发展,不但导致了企业资本营运效率的低下,而且导致了企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扭曲与失衡,治理机制难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也妨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所有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的影响

产权主体缺位是影响整个国企改革成效的最大占障碍之一,也是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20年以来的企业改革历程,无论是改革之初的“放权让利”,还是后来的“利改税”、“拨改贷”以及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企业的资本生成制度,从制度变迁的效应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侧重于政府控制的放松,而不是产权制度的变迁,是在企业不存在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扩大了企业的自。由于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产权主体缺位,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产权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银行的债务就不具有约束力,这就为企业过度的负债扩张提供了客观上的环境和主观上的动机。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是政府行政干预的内部人控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放权让利”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放给企业的经营自事实上都落到内部人手中,而未下放的的权利仍然掌握在各级行政部门手中,他们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还远未停止,这就形成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相结合的治理结构特点。一方面,出现了经营者权力迅速增大而对其监督与约束力度大大减小的趋势,以经营者为首的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过多干预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造成了这种低效率或无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原因是复杂的,企业融资结构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没有从企业融资体制入手改革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由于对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存在片面的认识,即只强调国有经济绝对的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国有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只强调实物形态的资产管理而不注重价值形态的资本运营;不是从国有经济总体上来认识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只是从具体的每个企业是否是纯国有资本企业这样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1)在国民收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即国家财政投资能力日益下降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企业的国有经济性质就不得不以极少量甚至是零国有资本金创办国有企业,再通过国有银行把非国有的资金集中起来贷款给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银行负债率居高不下,形成所谓的“债务危机”;银行作为外部出资人又没有形成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的机制,银行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几乎不起任何作用。(2)在企业内部形成国家独资的股权结构,而国家,实际上政府作为企业惟一的所有者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产权行使的问题,即国家作为企业的外部出资人并没有以所有者的身份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和产权虚置。

在作为债权资本主体的银行和股权资本主体的政府都没有对国有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而企业外部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又未形成的条件下,就大力推行经理责任制,实际上是将外部出资人的部分或全部决策权和收益权,在缺乏必要制约的情况下交给了企业经理。尽管在政府手中还保留着最终控制手段即经理任聘和解聘的人事权,但这一手段的实施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不透明性及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能上不能下的传统等。因此,必然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企业治理结构,造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压抑了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活力和效率。

(二)债权治理功能弱化

从融资的角度看,单纯依靠股权控制难以有效的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因为债权人与经营者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问题,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还必须借助于债务的治理作用。债务的治理功能主要体现为债务人面临着债权人的压力和破产机制的约束,如果企业经营失败,无力履行债务契约,债权人就可以有债权持有者转化为债权所有者,按照契约或有关法律对债务人进行相继治理,如对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或重组等。为了避免控制权的丧失,经营者只有努力经营,力争保持财务状况良好,至少将经营状态维持在能支付债务的水平之上。因此,有效的资本结构能将债务的硬约束和股票的投票权结合起来,发挥两种控制方式的合理作用。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及其改革过程中,债务的约束功能是微弱的。一些企业虽然已是债台高筑,却还不断从银行发债融资,国有企业的债务并未给经营者带来多少压力。理论上,企业的支出不得大于其货币存量与企业的收入之和,如果企业的支出超过收入的限度就会破产,那么这种约束就是硬约束,反之就是软约束。我国目前的债务约束显然是软约束。国有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其自身也没有明晰的产权边界,其资产属于国家,而不属于法人;同时国有企业也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体现为同一所有者之间的内部借贷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借贷还是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不是市场行为。

因此,这种银企关系是扭曲的,银行与其说是债权人,不如说是企业的资金供给者,企业是资金的使用者,企业债务到期即使不能按期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银行业无法行使对企业资产的最终控制权,难以实施破产和清算等。由于资产国有化,即使破产和清算对企业经营者也不具有约束力,甚至会出现企业自行申请破产以逃避银行债务的奇怪现象。即使经营者不能履行债务人的义务,其利益也几乎不说什么影响。企业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借钱不还,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下,企业的经营者就会进一步负债经营,银行也缺乏干预企业决策的真正动因,因此债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鉴于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资本结构的优化为起点,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为核心。

参考文献:周双喜,公司治理—国企改革的关键,经济师,2003(12)

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5

直接融资比重偏低是中国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包括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一直在10%左右,而同期日本、德国、美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分别达到50%、57%和70%。

此外,在直接融资中,国外债券融资比例一般远远大于股票融资,2005年美国债券发行的规模大约是股票发行规模的6.5倍;而去年中国发行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仅相当于同期股票筹资额的44%。

专家指出,中国的债券市场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债券规模过小、债券品种结构不合理等,尤其是多头的行政管理引致债券市场很不协调。

根据现行规定,一家企业发债的审批时间通常为1年,甚至18个月,取得额度与发行监管由发改委全面负责,企业债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企业债上市审批由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负责。

对于这次会议上提出的“完善债券管理体制”,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有望逐步形成集中监管的债券市场。

在由证监会牵头的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专题中,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成为证监会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债的监管很可能将由发改委让渡到证监会,发改委将专注对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项目债进行监管,简称“企业债”,以区别于证监会监管的“公司债”。“公司债”与“企业债”的具体界定问题,发改委和证监会在本次会议后将作进一步探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共有43个发行主体发行了45只企业债,融资规模共计1015亿元,同比增长55.2%,发行家数和融资总额都为历史之最。

直接融资的功能范文6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融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原来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结构不断向直接融资、银行贷款、银行表外业务和民间借贷结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特征、产生的风险,最后对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融资结构 直接融资 表外业务 民间借贷

引言

我国融资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财政主导的融资格局。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融资格局完成了从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的转变。从1980年起,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陆续发行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多种融资工具的出现丰富了融资市场。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分别成立,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成长正式开始。但是,在2005年之前,我国融资市场的发展相对缓慢,间接融资占全社会融资的80%左右。从2005年开始,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信用债的大量发行,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增加,加之银行融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民间借贷资本井喷式增长等因素,我国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民间借贷也对我国融资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民间借贷仍然是金融系统风险管理中的死角,目前我国民间借贷法律极不健全,监管严重缺失,对我国民间借贷风险难以掌控,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融资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方面,直接融资及表外融资缓解了我国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融资结构变化增加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如何化解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成为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难题。

我国融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

我国融资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银行表外融资类业务和民间借贷资本的大幅度增加。融资结构的变化使得融资工具更加丰富,融资体系更加合理,但是市场监管的不足和法律制度的缺失也是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增加

我国2010年直接债务融资余额达到20.2万亿,比1997年增长了42倍,占GDP比重明显上升。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债券融资继续增加,截至2010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20.17万亿元,占GDP的52%。债券融资已经成为我国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之一,融资结构明显优化。总体来看,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融资比例不断下降,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上升较快。

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加适应了我国发展的需要,其中债权融资比重的增加是融资市场结构趋于合理的必然结果,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主要通过债权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以美国为例,美国2010年债券融资总量达到1.9万亿,而股票融资仅为0.26万亿,二者比例达到7.3:1,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债权融资占比仍有待提高。

(二)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大幅增加

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是指不列入其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的融资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用证和融资类理财产品等。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逐步收缩,尤其是央行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过度扩张的银行信贷受到一定限制,为维系企业客户,银行大量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理财产品等方式帮助客户融资。如果说委托贷款和银信合作是银行资产方的“表外化”,那么存款“搬家”至理财就是负债方的“表外化”。面对严格的监管和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纷纷发售理财产品,一是依靠短期理财产品期限的精准设计来保证关键时点的存贷比考核和业绩;二是通过发售理财产品筹集资金,然后放贷出去,不仅不受央行信贷规模的限制,还能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表外融资使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市场中的流动性,但由于表外融资业务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法律监管的难度。

(三)民间借贷体系发展迅速

随着近年来浙江温州和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出现的民间借贷危机,民间借贷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中金公司以央行公布的2010年1季度末全国民间借贷余额2.4万亿为基数,增速按照央行浙江省分行公布的民间借贷规模增速推算,得出2011年全国民间借贷余额约为3.8万亿。至于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国有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的贷款太少,条件苛刻,放贷时加售大量理财产品,民企苦不堪言。国有银行主要是为国企服务的,民营银行主要是为民营企业服务的。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紧缩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异常突出,民间借贷迅速发展。中小企业的资金大部分从民间借贷市场筹集,因此,民间借贷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是个人财富的增长,都离不开民间借贷的因素。

我国融资结构变化的风险分析

(一)直接融资市场不规范

近些年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比例有所下降、企业债融资逐步放开、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变得多元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用等级普遍较低,不能从银行中获得资金支持,而直接融资市场和民间借贷无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出路,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流动性。

但是我国建设直接融资市场,也需要建设一整套完备的法律进行监管约束,直接融资市场是把双刃剑,使用恰当则可以减少金融系统风险,增强企业和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如果在监管不足、法律缺失下滥用,则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巨大风险。

(二)表外融资业务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

虽然表外业务拓宽了商业银行的服务领域,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多元化需要,但相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步伐,监管却相对滞后,表外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可能产生的风险隐患已经引起关注。表外业务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用风险,信托资金主要投向了房地产,理财资金由于“资产池”运作,也不可避免地流向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风险较高领域。此外,银行还面临信誉风险。因为客户购买银行的信托或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银行的信赖,产品一旦发生问题,必然对银行信誉造成影响。目前已有超过40%的借款者都是通过信托方式贷款,房地产商占绝大多数。资金流向房地产以及融资受限的企业,使得政府调控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巨额理财产品也对冲了信贷调控的效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风险对冲机制和有效“防火墙”,表外业务风险很容易向表内蔓延。“双重表外”业务的扩张,脱离了监管者的监管范围,且没有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一旦表外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为避免声誉上的损失,必将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导致表外风险转嫁表内。

(三)民间借贷监管不力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民间借贷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多重的。不可否认的是,民间借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确有促进作用,民间借贷既可以缓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资金不足的压力,又可以缓解居民储蓄投资的现实需要。但是我国目前的民间借贷市场尚不规范。2011年以来爆发的浙江温州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事件更使得民间借贷风险显性化。民间借贷资金扩张,甚至形成民间借贷产业链,大量资金积聚于借贷中介,并没有投资到实体经营中去,造成了资金配置的失效。民间中介机构的高杠杆性,使得当中介机构的资金链发生断裂时,民间借贷的风险被迅速放大,严重影响借款企业的流动性,给借款企业造成重创,给整个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高利贷和超高利贷严重损害借款人利益,使得区域内的消费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如何发展民间借贷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我国融资结构变化的对策

以上分析可得出,融资结构变化增加了市场上的流动性,但是由于我国融资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银行体系为主的融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企业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靠银行贷款。虽然其他融资方式会产生一些风险,但是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需要完善多层次的融资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良性发展。

(一)完善金融市场

“十二五”期间,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体系、金融结构,尤其是投融资结构的完善,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融资结构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在增加,但是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加快直接融资是完善下一步金融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经济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会极大地提升现有的金融市场规模,同时会提升金融市场体系的功能。另外投融资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还会进一步产生新的市场组织和市场形式。所以目前在巩固已有的金融市场的同时,应积极探讨贷款转让、资产证券化、信托受益权的组织和票据市场建立,以及建立一个服务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股份交易市场等,以使这些市场构成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市场体系。

(二)银行表外融资需要控制和加强监管

近些年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开展,融资性理财产品停了又开,银行和信托相互帮衬,给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表外融资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使得原本清晰透明的账目变得较为复杂。银行表外业务应当逐步实现表内化,进入监管的视线,这样既能有效减少银行系统性风险,也有利于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加强表外业务风险控制,防范表外风险向表内蔓延,建立有效“防火墙”,真正做到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风险隔离。这就需求,一是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表外业务运作中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注重对表外业务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项目实行统一资本金管理,对具有信用风险的或有资产业务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二是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建立独立审计的风险管理模式,准确评估风险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进状况;三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引导和完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各有关部门下一步将致力于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满足社会多元化融资需求。对于民间借贷,应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对合理、合法的民间借贷予以保护。二是对投资咨询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的借贷活动,各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引导。三是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高利转贷、金融传销、洗钱、暴力催收导致的人身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公安、司法部门应介入,严厉打击。对原先未纳入金融监管范围、涉及到存贷款业务的民间金融机构,应当由银监会牵头、地方政府配合,进行清理、整顿。对符合资质、管理规范、未涉及非法活动的,可以允许其在金融监管部门重新登记后在规定范围内继续营业。对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银监会也应适度放松对其从银行融资的要求。

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正确处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同时要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严厉打击非法吸储行为,妥善处理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单个企业资金链断裂波及其他企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卫红,吴中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20)

2.吴学文,郑静,蒋川.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