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实践练习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一,职业学校开设的这一课程大多采用“理论讲授+实训”的教学模式进行。其中理论讲授在前,时间贯穿一个学期,60课时左右,实践在理论讲授之后单独用2~4周的时间进行。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知识顺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对职业学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学校广大教师都尝试着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也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也组织制定了各个层面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虽然液压与气动技术现有的课程教学计划设置已经有了改动,加强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重视了技能的培养,但这些改变并不彻底,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

具体表现在:(1)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模式结构总体上还没

有跳出先理论课后实习的框架结构;(2)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

节,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安排,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这样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技能的需要求。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本来底子就不尽如人意的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既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参与讲授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专业课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近五年来在我校做了一些探索,在机电专业部分班级实施在液压与气动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教学不摒弃传统理论的讲授,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交叉进行,对现有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进行仔细研究,结合我校的液压与气动实验室,开发了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项目,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目的。

以下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项目组成及基本的内容,通过项目的完成实施,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相关的知识、原理,掌握各种液压气压方向阀、控制阀、压力阀及流量阀的结构、作用和各种阀在液压(气压)回路中的正确使用,通过一体化的教学,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有目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专业素养,逐步建立个人的核心能力。

液压传动部分:

项目一 1.液压传动基本知识讲授。2.液压系统的基本构成讲授。

项目二 双作用液压缸手动直接控制操作(涉及液压系统的构成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

项目三 1.双作用液压缸直接控制操作(涉及手动换向阀的作用演示)。2.方向阀结构及作用知识讲解。3.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四 1.双作用液压缸往返运动控制操作(涉及单向阀、手动单向阀、换向阀的作用演示)。2.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五 1.双作用液压缸―往返运动控制(非接触传感器控制)操作演示。2.电路控制液压回路与液压方向阀共同控制液压缸操作演示。3.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六 1.减压阀减压回路―控制操作(减压阀作用)演示。2.顺序阀的顺序动作回路控制操作(顺序阀的作用)演示。3.压力控制阀的基本知识讲授。4.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七 1.节流阀的节流调速回路控制操作演示。2.调速阀的调速回路控制操作演示。3.节流阀、调速阀结构原理讲授。4.学生实践练习。

项目八 液压传动综合回路实践练习(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实践)

项目九 液压传动综合回路实践练习(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实践)

气压传动部分(共四组项目):

气压传动与液压传动内容相差不大,具体项目名称及内容

相似。

以上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液压与气压传动部分共十三个项

目,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共五周的时间连续进行,或者十三个项目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教学项目中小项目为引领,精心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完成液压油路的设计制作任务。实验班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设计制作完成了教学项目。在实验教学中同学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在分组设计制作过程中,在教师的管理和协调下,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承担工作任务,分工合作进行设计、安装、制作、调试,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和相互评价。实验班的同学们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改革,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有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探奇过程,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而带来的成功喜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既培养了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张扬了每个人的个性,并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很多同学都愿意在教师的安排下再次以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2

一、设计类知识管理框架

设计是伺服阀产品研发的源头,设计活动涵盖从方案设计到产品验收调试各个阶段。因此,设计类成果资源错综复杂。为对设计类知识成果分类总结,便于后续知识的补充完善及传承,笔者采取树形结构方式,对伺服阀设计类知识成果进行管理。根据伺服阀设计类知识的特点,将设计类知识成果分为伺服阀设计基本知识库、在役产品货架、模块化及标准化、研制跟踪、故障及处理方法总结、知识成果总结共六大部分进行管理,并根据各部分特点进行详细分类,目的在于全面准确地对伺服阀设计类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便于知识的传承。伺服阀设计类总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树如图1所示。

二、伺服阀设计基本知识库管理

伺服阀基本知识库主要按岗位必备专业书籍库,部标、院标、所标汇总,伺服阀类论文集汇总三部分进行分类管理。一是岗位必备专业书籍库。归纳整理出伺服阀设计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及工具书类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伺服阀原理、伺服系统控制工程概述、电液伺服阀技术设计指南等伺服阀专业的基础书籍。对该类书籍以归纳整理的形式进行管理,目的在于使每年新入职员工能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并练习扎实基本功。这一类知识资源的管理主要分为电子版数字资源管理和文档版资源管理两大类。二是部标、院标、所标整理。整理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各种部级、院级、所级标准,并归纳总结,目的是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快速检索与设计有关的规则标准,做到有据可依。三是伺服阀类论文集整理。整理出各类与伺服阀相关的行业内论文,涵盖技术前沿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设计方法等各方面。

三、在役伺服阀产品资源管理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Auto CAD;工程绘图;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企业需求。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以下简称机电维修)是一个面向生产型企业的大维修专业。在生产实际中,企业既需要能解决生产设备的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故障的维修人员,也需要能承担专用设备设计和传统设备升级改造的设计人员。由于维修工作涉及面大,造就维修人员见多识广,技术素养全面,一些企业的产品开发部门尤其喜欢从维修技术队伍中选择合适人才来加强自身建设。

(二)教学现状。

读懂和快速绘制机械、电气和液压等工程图是机电维修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不同的作者根据Auto CAD在绘制不同类型工程图中的作用,分别编著出版机械CAD、电气CAD、建筑CAD等不同的教材。无论是哪一类CAD教材,一般都包括如下内容:一是CAD自身的绘图功能,二是这些功能在某个专业或几个相近专业的应用及技巧。由于在“2+1或2.5+0.5”的高职教学模式下校内教学课时偏紧,更为了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因此一般的高职院校不在机电维修专业中开设机械CAD和电气CAD两门课程,这就造成机电复合型人才培养链在绘制机械和电气两种工程图的教学环节中出现技能缺失。

显然,当前的这种教学状态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求职和未来的发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充分讨论、广泛征求相关企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修订,即在以机械为主体的原课程方案基础上增设了电工电子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以及PLC控制与应用课程。但在如何培养学生快速绘制机械电气图的技能上,有着不同的意见,其简单方法是开设机械CAD和电气CAD两门课程。但由前述知,这样做会造成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并形成课时浪费、学生厌倦的状况。

一般地要掌握用Auto CAD快速绘制一份机械电气图的技能,只需掌握如下知识:(1)熟悉电气控制原理和机械电气图的基本知识;(2)掌握Auto CAD的绘图技能;(3)掌握国家标准中关于绘制工控电气图的规范,熟悉电气元件图形符号。

为了使学生尽早掌握电气控制原理和机械电气图的基本知识,我们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其有关电类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

(一)学校在第二学期开设了“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该课程电气控制部分的主干线是电气元件――典型控制回路――电气控制系统图,讲授电气控制原理、读识电气图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读图、绘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校在第二学期为机械系各专业开设“Auto CAD机械绘图”,通过对CAD基本功能及其绘图应用的学习和实训,学生已掌握了快速正确绘制机械图的技能。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把融合CAD绘图课程作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教改项目。

三、课程融合的内容和方式

(一)课程内容融合。

根据上述情况,以培养机电复合人才为目标,通过对机械CAD和电气CAD绘图两门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基于“机械CAD”课程,将电气制图基本知识、国家标准及CAD绘图相关知识有机融合,以“适用、管用、够用”为指导,编写“CAD电气制图简明讲义”。

(二)教学方式融合。

机械电气图的种类有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和接线图,主要构图元素是电气元件图形符号和连线。当一个电气控制方案形成后,表达方案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绘制许多图形符号和连线,再经过编辑、修改形成图。在绘制电气图时,为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人们一般先利用CAD的块功能将图形符号绘制成“图块”并存入图库,待绘制完线路结构图,再用“插入”命令将相应的图块插入图中。在教学实施中,围绕快速绘制机械电气图的课程目标,我们以块功能为节点,将“CAD电气制图简明讲义”嵌入到“机械CAD”课程的教学中。

嵌入内容及时间见下表:

电气原理图的图框需要按照各条电气回路控制功能和元件的功能类别对图幅进行分区。分区采用行与列两组编号组合的方式来表示。编号从图纸的左上角开始,水平方向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垂直方向用大写英文字母编号,图区代号为字母+数字。由于这些知识对读图和绘图都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对其进行专题讲授。

四、结语

本教改项目在校内机电维修专业实施了3轮教学,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通过一门课的教学,学生仅用8课时就增加了快速绘制电气图的技能。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学生求职和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企业对机电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在实施中本教改项目与“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教学,使两者相互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绘制电气原理图图框的实训中,学生通过按线路功能和元件功能类别对图幅分区,加深了对电气原理图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读图识图能力。

【本文系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加强课程融合,探索机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编号:2011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4

1.1基础课程教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以及物理和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以及口语交际和写作方面的训练。数学课程教学又包括必修内容和选学内容。必修教学内容包括数列与数列极限、函数、不等式、立体几何等,选学内容包括导数的应用、统计、极限与导数等。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所提高,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习需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所以需要学生掌握空间想象、基本运算、数形结合以及简单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实际交际能力。学生在通过英语学习后,能够听懂简单的英语对话和短文,拥有针对日常话题的交际能力,并且能够模拟套写简单的应用文。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课要求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基本技能、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相关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数据处理、文字处理、网络交互能力等。物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关于力学、电磁学基础知识、光学、热学、原子核物理初步知识的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物理基本的实验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相关的一些主要概念,不仅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还要有一定的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与健康也分为基础教学和选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健康的娱乐休闲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体育与卫生保健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2与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的教学。

1.2.1机械制图。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是关于计算机辅助制图、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绘图技术、读图以及尺寸标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绘图的基本能力。1.2.2机械工程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金属工艺、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其教学内容是关于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常用机构的组成、基本的计算方法等以及与机械工程材料的热加工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1.2.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测量技术方面的,金属切削机床性能、结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以及机床夹具的设计、定位原理等基本知识和方法。1.2.4机械控制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交、直流电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让学生了解电气传动、气压传动、液压传动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单元电路的基本原理,熟悉工厂供电、用电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具有排除机械加工常用设备控制系统故障的基本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电子线路图,掌握PLC编程方法,并且还要拥有设计、装接简单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线路的能力。1.2.5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注射模、冷冲模、压铸模等设计十类模具的基本知识。里面还包括相关原料、设备的基本要求和功能,重点讲述的是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还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实例介绍。1.2.6模具制造技术。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包括模具的装配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等,重点介绍最新技术,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最新的工艺和技术,不仅掌握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拥有分析、解决模具制造过程中的相关的工艺、技术问题。1.2.7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其教学内容是关于热作模具材料、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模具的生产工艺、表面处理以及热处理对模具寿命以及质量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更透彻,还介绍了一些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其专业课还包括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模具CAD/CAM。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编程方面知识,并能够在实际设计中运用CAD/CAM技术,并且让学生树立技术经济分析观念,具有基本的成本核算能力。

2、实际操作课程教学安排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5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汽车运用与维护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高职汽运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其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在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所突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系未能全面考虑高职学生素质的特殊性。因此,为适应目前汽车行业急需人才的能力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需求,该课程迫切需要改革,探索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

一、《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教材未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目前还基本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重系统、重理论的传统,没有考虑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没有针对专业要求合理设置,与专业联系性不强。所选用的教材也仍以体现理论性和系统性为主,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内容抽象、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由于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明确,学生缺乏了解该课程与其专业之间的关系而对学习目标感到茫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浮浅,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教学仍沿袭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的教具,缺少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和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往往对这门专业基础课实训条件准备不足,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有的甚至没有汽车机械基础实训室,实验无法开出,学生对零部件、运动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有的甚至感觉学习机械基础无用,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影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四)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不足

《汽车机械基础》是一门服务于后续专业课和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就要求任职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知识,还要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如何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中,使其教学更贴近专业,更好地实现该课程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部分汽车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来自于非汽车类专业,由于缺乏汽车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造成该课程教学、考核重点与专业联系不紧密,难以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业务范围、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针对机械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基本机械常识的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总体思路如下图1所示。

(二)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面,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根据专业所涵盖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进行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及重构,以服务后续课程为原则,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工程力学”、“汽车材料”、“机械基础”、“液压传动”等知识糅合到汽车机械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以具体汽车机械结构为依托,将其有机整合为《汽车机械基础》,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项目,将各项目划分成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根据实际教学特点,按照“资讯一决策一计划一实施一检查一评估”组织教学。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简单力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常用汽车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用,在了解常用机构、零部件的基本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选用机械零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掌握典型液压元件的结构组成、原理及应用,能读懂典型的液压系统图并分析液压控制装置的工作过程,能进行液压系统的基本维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和工作态度的养成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同步进行,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图1 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三)课程改革探索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液压原理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机构与传动 教学改革 案例 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a)-0215-01

《机构与传动》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汽车维修、营销服务等技术人才所必需的汽车机构与传动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机构与传动应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汽车机构与传动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后继续学习后续的汽车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1 课程设置目的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系于1997年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思路是吸收德国、美国等国际先进职教理念,依靠行业企业专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基于原专业技术平台和基础建设的成果,开发基于汽车总成(部件)的专业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机构与传动》课程是其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用来弥补基于汽车总成(部件)的专业课程体系所带来的不足,即理论体系化下降。由于汽车类专业也属于机械大类,汽车上很多部件和结构,离不开机构学的知识,所以《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液压传动》等课程的知识,应该也掌握。《机构与传动》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此。

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汽车中用到的零件的摩擦、磨损、、平面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各种带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基本知识;掌握汽车机构与传动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2)能力目标。

具备完成实验、实训的基本要求、将实验、实训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果的基本能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和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具备独立撰写实验、试验报告等科技文件的基本能力。

3 课程内容

课程共分13个单元展开,分别是绪论、摩擦、磨损及、联接、键、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联轴器和离合器、液压传动、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0学时,现场教学时数18学时。内容设置的亮点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了液压系统,该课程结合了液压和气压传动,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减少难度。

4 课程教学特点

4.1 案例专业化

该课程由于是给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所以重点明确,案例尽可能采用汽车上的实例。比如,平面连杆机构中,铰链四杆机构演化,重点讲述曲柄滑块机构,进而引入对心曲柄滑块机构和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因为发动机就是曲柄滑块机构,进一步介绍急回特性,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只可能是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用汽车雨刮器作为案例,通过flash展示,学生既掌握了机构知识,又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汽车知识。至于齿轮,既是机构学的重点,也是汽车上的重要零部件,介绍锥齿轮传动,主传动齿轮是最好的例子,可以体现出锥齿轮传动改变运动方向的特点;变速箱是最好的讲解齿轮传动的例子。行星齿轮传动,以差速器为例,讲解它的原理和功能。讲解凸轮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时,密切联系发动机配气机构,使学生了解凸轮机构和带传动、链传动在发动机里面所起的作用,还可以比较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各自的优缺点。

4.2 理实一体化

该课程大量的课时是理实一体化的,所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大。各种机构模型的台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汽车专业台架和设备,开展教学工作。比如,齿轮教学中,常规的范成仪当然要用,还利用了很多汽车两轴式和三轴式手动变速器的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拆装,让学生自己对汽车变速箱的原理和结构有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汽车主传动齿轮进行拓展,学习测量斜齿圆柱齿轮。汽车系有很多汽车具体系统的台架,比如车窗、雨刮系统,离合器液压系统,让学生尽早了解和熟悉结构、原理。有些比较复杂的机构,如档位操纵机构、发动机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离合器操纵机构和制动踏板操纵机构,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和思考,去解决问题。

4.3 课件网络化

该课程的课件和素材完全网络化,便于教师讲课和学生课后复习。很多内容,例如死点位置的运动不确定性,通过动画,学生能深刻掌握。课件的素材有大量的flash文件,比如汽车拐弯时,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和特点,通过动画表现,可以让学生清晰的帮助学生理解。四杆机构的分类,双曲柄、曲柄摇杆和双摇杆机构,通过flash演示,学生更直观。有些内容,如齿轮的跟切,如不通过flash演示,根本无法理解。通过对范成法加工齿轮的演示,学生才能掌握不跟切的条件。

4.4 作业项目化

还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小项目,比如在联接单元中,讲到螺栓组时,让他们自己分组拆装汽缸盖,介绍扭力扳手的使用,强调拆装螺栓组的顺序和注意事项,然后分组练习,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再如,让学生针对汽车雨刮器台架,绘制该曲柄摇杆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加以分析,图解急回特性,计算行程速比系数。再有,布置学生设计一个键联接,要求设计出键的宽度、高度和长度,然后校核计算,计算虽然很简单,但要求学生掌握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的能力,涉及到键、公差等标准的查阅。在学习带传动、链传动章节时,让学生完成汽车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的调研,熟悉具体车型的皮带,让学生思考,为何正时皮带和正时链条分别是齿形带和齿形链。

5 结论

经过上述方法和手段在该课程中的实施,通过调查和后续专业课教师的跟踪反馈,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良好。体现在,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调查,在汽车系被调查课程中,位居中上游;后续课程,如《自动变速器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基本达到无缝连接,因为学生对于行星齿轮的传动比计算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又如《汽车传动系统理论与实训》课程,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如差速器和主传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机构与传动》课程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注重应用,面向实践,结合汽车的相关结构进行分析理解,力求体现使用教材“保证基础、加强应用、体现先进、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通过实物、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的理解,能结合汽车实训中心现场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纲中安排了较多的现场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美娟,冯渊.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