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1
“选题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起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逐步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就问题的价值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进一步分析后,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形式将其表述为研究课题的活动。下面,我们就以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项目“走近天文学――中学天文相关研究课题选题指导”为例,来谈谈“选题指导”课的操作流程(图1)。
一、创设情境,感性认知
当前,天文并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高中学段的课程体系,而是分散在地理、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在许多学校,与天文相关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都是由地理教师负责。虽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探讨与天文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但几乎没有学校将选修一选为学生用教材,学生仅仅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节简单接触过“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
基于上述学校教育的实际,同时考虑到日益严重的城市光污染对星空的蚕食,可以认为学生对天文既缺乏感性认识,也没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教师应围绕“天文”主题,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在有限的常规教室空间中营造出浓浓的“天文”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场调查与谈话互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
1.师生活动。
播放一段精选的“天文延时摄影”
视频,让学生随着摄像师的镜头领略四季星空的斗转星移;然后现场调查“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又“有多少人曾经真的去过野外,认真地观察过一次星星”。
2.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欣赏,引入本节“选题指导”课的主题――走近天文学,实现课题聚焦的目的;同时,通过互动调查,发出“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长大后却只能在动物园里看猩猩”的感慨,道出了学生的梦想与现实的无奈,营造了鼓励实践,实现梦想的情感氛围。
二、头脑风暴,理性辨析
通过视频赏析与调查互动,学生对“天文”已经形成了初步印象。不过这印象十分笼统,学生只是恍惚觉得星空很美,觉得从来没有观察过星星的自己很遗憾,但到底“天文”是什么、有什么,学生并没有一些具体的认识。
为便于后续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迫切需要进一步拉近天文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集全体学生之智慧,理性思考,罗列、整理天文内涵下的具体研究方向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步。
1.师生活动。
展示两张不同地区的星空照片,其一是2011年第十届伊朗梅西耶马拉松活动(业余天好者群体中流行的一种观测比赛,即在一个晚上观测尽可能多的梅西耶天体,梅西耶天体指由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所编的《星云星团表》中列出的110个深空天体)拍摄的照片(见图2),星河灿烂;另一张为江苏镇江(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举办地)的星空照片,满目光害。通过两张照片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请学生谈谈“提到天文,你会想到什么”。与学生一同整理头脑风暴中产生的话题,如太阳、月球、小行星与彗星、流星雨、望远镜、光污染、宇宙飞船、外星生物、恒星与星座、深空天体、天文摄影等,并将上述话题写在黑板上,作为下一步课题组思考和组建研究性学习项目课题的方向。
2.设计意图。
鉴于天文对于大多数学校、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话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集大家的智慧产生多个与天文有关的话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方向开展课题组组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综合权衡,小组组建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综合权衡“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多方面因素,团结志同道合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以自荐、推荐、内部协商一致的原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1.师生活动。
请学生综合权衡课题组组建所需考虑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以自愿为前提,选择研究方向(如太阳、月球),完成组建课题组工作。然后彼此协商,扬长避短,确定组员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调查员等。
2.设计意图。
通过课题组组建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方法,如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并发扬自己的长处,成为团队中有价值的一员。如组长作为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威信;记录员作为材料总负责,需要勤快、心思细腻、书写整洁大方;发言人作为对外宣传总负责,需要大胆、大声、大气,思维清晰流畅;调查员作为操作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观察发现,问题提出
所谓问题,其实是客观事物间的矛盾在人脑中的反映。天文看似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遥远,但其实太阳、月球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天体也好,宇宙飞船、外星生物等几乎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事物也罢,或者光污染、深空天体这些连概念都十分模糊的话题,都是在潜意识中存在,并能经联想或推理想到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天文”的情境中,联系生活、联系学习,大胆地进行联想,充分地展开讨论,将内心深处的那些疑惑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问题。
1.师生活动。
请学生首先围绕小组的研究方向,展开联想,开展讨论,产生3~5个问题,由记录员记录在导学案上;然后在小组内部进行自我判断(科学性、可行性、价值性等),聚焦1~2个问题,请记录员将问题写在磁贴的糙面上,然后将磁贴贴到黑板上。最后,请学生谈谈是怎么想到这些问题的(问题提出的背景)。
2.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步聚焦。实现两个目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来源的多样性,比如经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从书籍、报刊发现问题,从社会热点话题发现问题,并产生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与反思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如是否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研究方法是否准确(科学性),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价值性),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可行性),是否在研究内容、方法或成果上有独到之处(创新性),去伪存真,精选价值较高的问题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五、科学规范,课题表述
课题的表述必须准确界定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从而为研究实践指明重点和方向。课题的表述应简洁明了,让人立刻就能了解研究的相关必要信息。如“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一题中,研究对象是“镇江市”,研究内容是“饮用水市场”,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当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以及研究要求的不同,课题在表述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三要素的运用可以根据实情灵活变通。
1.师生活动。
展示往届学生曾经开展过的课题名称,请学生评价其在表述上与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何不同,并总结课题名称的一般表达形式。接着,在小组讨论中将自己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课题名称,由记录员将题目写在白纸上,并将白纸贴到黑板上。最后,由不同组别的组长展开自评或互评。
2.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难点在交流、质疑和讨论中得到突破。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掌握课题名称表述的一般规范,如常见形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对……的影响分析:网络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的设计:校园用噪声监测显示系统的设计。
六、范例指导,活动实践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课题表述”环节已基本完结,教学目标也已一一达成。在一番紧张、激烈的“课题组组建”“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表述为课题”任务之后,学生的情绪已达到高点,充满了将自己的课题付诸实践的意愿。不过,学生对课题研究后续步骤和工作还缺乏相应的了解,处于盲目之中。
此时,若能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研究实践活动照片、研究报告与、后续研究方向等,并对未来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记录和反思等进行有效指导,将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正面示范作用。
1.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往届学生开展的“无锡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图3)”“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全国研究性学习立项课题)的开题报告,分享学长们课题研究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选题的意义,弄清楚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参考文献的查找,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假设、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等,并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的期刊信息等,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2.设计意图。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促使其进一步深刻领会选题的意义,并明确课题组成立之后,还有哪些工作需要依次展开,比如研究计划的制订、开题报告的撰写、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论文的撰写、后续研究方向的调
整等。
七、总结反思,情感升华
在上述所有任务全部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总结和反思。并借此契机,再次强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强调选题的好坏对研究的进程及成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师生活动。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比如学到了什么,或者说上完这节课我有哪些想法,或者觉得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之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如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影响因素,如何提出问题,选题的一般步骤,课题题目表述的常见形式等。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2
关键词: Multi-Agent 个性化教学 智能教学模型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室教学方式外,人们开始倾向于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学网络化使人们的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已逐渐成为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由于借助网络学习的用户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必须根据用户的实际知识水平给予差别性教学。现有的网络教学系统普遍存在动态交互能力不足、教学个性化不鲜明、教学智能化不突出等问题,造成用户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偏离学习目标。如何提高网络教学系统的智能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现有网络教学系统的不足,引入Agent技术加以改善,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
1.Agent技术的特性与优势
所谓Agent,也称之为“”,它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主动的反应,独立完成预定的任务,不需要人为的干预。其本身就是一个智能体,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主的完成一系列特定的目标或任务。Agent技术具有自治性、智能性、能动性、协作性、社会性等特点。在网络教学中引入Agent技术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
1.1改善教学的统一性
传统教学采用教室统一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借助Agent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智能化网络教学更多地倾向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教学,提供最为适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
1.2增强系统的智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Agent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记录,并进行阶段评估,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学习周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改进。
1.3增强系统的高效性
在多Agent系统中各个Agent彼此独立的完成教学环节中的特定任务,同时又彼此联系,彼此协作,将系统中各个子模块有机地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高效性。
2.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
2.1智能教学系统的模型
建立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教学系统的Agent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1)信息管理Agent:负责用户系统登陆时的身份确认、权限设定及个人信息管理。用户界面Agent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建立相应角色的子Agent,并对赋予相应的权限。信息采集Agent和信息过滤Agent负责对用户信息进行采集和过滤,构建用户信息库。
(2)学生模型Agent:负责构建学生模型。将用户信息库中的学生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筛选,提取个人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信息,结合学生在登陆教学系统后的学习情况及在教学系统内学习的历史记录,形成学生个性化信息,构建学生模型库。
(3)教学导航Agent:负责依据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选取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并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备教学策略的实时调整。
(4)策略协调Agent:负责分析教学策略的适用性,并对教学策略库进行更新和扩充。系统中已有的教学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学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教学策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学策略将作为新的教学策略存入策略库中。
2.2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
系统设计采用B/A/S模式,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连接,而是借助Agent完成彼此间的动态交互,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各模块功能介绍如下。
(1)学生学习模块:学生登录后通过在线选课区选定所学课程,系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其他特征制订最适合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学生中途退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最近一次学习中断点、学习情况等信息到用户信息库,已备学生下次进入系统时继续学习。学习过程中设有在线教师对章节习题的讲解,以及实时答疑,学生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或给教师留言来获取问题的解答,课程学习周期结束后将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记录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2)教学组织模块:教师登录后可进入教学组织模块,上传所讲课程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添加或修改相关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3)系统管理模块:管理员登录后自动进入系统管理模块,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可以动态地管理整个系统资源库,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资源库的数据进行扩充或更新;对使用系统的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并赋予相应的权限;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3.结语
在我国智能化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前景广阔。本文设计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在注重智能教学的同时更注重了个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教学的智能性及个体差异性。系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而满足不同人群对网络教学系统的需求,增强系统的智能性和人性化色彩。
参考文献:
[1]张荣梅,李福亮.基于Agent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7,(6):84-86.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3
刘斐(1982.2-),浙江树人大学思政讲师,学生事务管理员。
奚成龙,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国际与经济贸易113班学生。
摘 要:目前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中存在工作目标不明,管理技能不高,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不确定等问题。直接导致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职业迷茫,学生事务管理目的不明,效率不高,为工作而工作。研究如何将西方成熟的目标理论引入到创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中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还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目标理论;学习型;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一、背景
目标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dwin Lock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所谓目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期望标准。他构建的目标激励模式、目标绩效是由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明确性组成的。目标难度即目标要具有挑战性,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明确性即目标导向必须是具体的、可以测定的,如用数字来表明目标等。这种绩效是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完成行为循环交替的运行中取得的。
目前,目标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生工作中,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对于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运用还相对较少。如何运用目标理论,加强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的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理论应用于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当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1)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目标的不科学。查阅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不难发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责和目标,还停留具体事务上,比如做好评优评奖工作,做好助学贷款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等。高校作为我国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育人与成才。而这些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目标与高校的总体教育目标缺少紧密的一致性,工作目标不够科学。
(2)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的不科学。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内容基本停留在日常具体的事务管理层面,学生管理队伍感性经验多,理性思考少是普遍现象。相对单一固定的甚至机械的工作内容,很难有模式上、机制上的创新,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日常事务上上,无力进行专业性的探索与研究。
(3) 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上不科学。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比较单一,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当中语言过于死板,用语不够生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内容上,大多是空洞的说教,比如在学生违纪、心理干预等方面,几乎是程序化的教育,收效甚微。
2、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自身发展的不科学性。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是与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状态的教师。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定位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目前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职业发展目标的缺失。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自身的成长,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这部分群体的发展之路就是转岗,分流,提拔,未来的确定性使得他们不知如何制订自己的发展目标。
职业上升与转换空间的阻断。在目前高校管理方面,辅导员的发展和上升之路,还处于阻断的状态,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化程度不高。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多导致其工作向“事”倾斜,而用较少的时间花在“人”上面。这导致了这支队伍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时间少,想做到全覆盖量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事务管理员的大部分精力是抓重点,关注“两头”,中间普通学生则成了盲区。同时,也导致无精力针对某一方面进入深入的探索研究,专业化就很难得到保障。
如何有效地将目标激励理论运用到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对于更好的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着良好的现实意义。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这一群体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一线群体。在每个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占比较重。也是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完善的生涯成长路径,是摆在各高校的问题。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三、目标管理融入服务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1、高校要重视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良性发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注重顶层设计,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一体化与一致性。以学生成长成才作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进行目标内容的细化,缕清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目标职责,并与具体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相关联,实现从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的目标的体系化。
其次是明确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权责利。辅导员,不应是学生的保育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与朋友,要注意区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区别,要重视过程教育、行为教育与实践教育,而不能一味的用服务学生来代替教育过程。辅导员不应是学院的救火队员,应该是学生的基层教育者,要重视辅导员的对学生的教育导向性,给同等的地位、待遇、身份、权利。辅导员不应是学校的勤杂兵,应该是学生一线的管理服务者,要区别清这一群体的职责与权利,不应是所有部门都可以调用的突击队、救火队,先遣队。
再次,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师资的配备。在人员招聘与配比上,要考虑到这一群体的服务性、管理性与教育性,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多样性,加大师生比,突出教育功能。
最后,明确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身份地位与发展路径。对于一些有志于长期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员工作的同志,学校要有相应的职级晋升机制。对于工作几年后,不适应、不适合、不愿意再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同志,学校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转到各个部门其他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以保证学生事务管理员队伍的优质、高效性;对于一些特别突出的学生事务管理员骨干,学校有给予一定的提拔和重用,这对学生事务管理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2、学生事务管理员自身要有目标意识
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学生事务管理员的角色应树立这样的目标转换:由事务型向学习型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制定好自己的三年规划、五年规划,甚至十年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就业创业师、行政等。这样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放矢,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振奋人心、切实可行的目标,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适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过低。 更重要的是,要将群体目标分解成为个人的目标, 即把个人的切身利益与整体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学校发展远景与个人发展前途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基金项目:浙江树人大学校级课题高校二级管理视域下创建“服务型”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3A32005)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织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5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研究性学习目的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3-01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构建开放型的课程观,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生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评价过程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习兴趣,组织合作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关系,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1.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1 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辨证思维基本形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高中生的形象逻辑思维也已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1.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也是一大难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活跃学生思维,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中,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增多了,自信心将增强,会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综上所述,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提出的。
2.准备工作
2.1 学校方面
2.1.1 学校要求各个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学校还可为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准备了专门的外出学习用的介绍信。
2.1.2 学校应分别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教师会、学生大会,宣传研究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工作。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与社会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以取得各方面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2.2 教师方面
2.2.1 教师的工作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工程、文学艺术等多各学科领域,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课题研究小组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2 学校可对高一年级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指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磨练。
2.2.3 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以便指导学生。学校可从新课程试验地区搜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师培训的辅导材料,使指导教师从中获取一些宝贵的启示和经验。
2.3 学生方面
2.3.1 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开学的前三周用六节课为学生进行开课前的学习指导,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到研究中的积极性。
2.3.2 学校还可专门从校外聘请专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讲座,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2.3.3 由指导教师分头到班级,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其一般的研究规律和研究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3.实施阶段
3.1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明确研究任务。通常可以开设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有相关知识"垫底"。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扮演好主导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应帮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的发展现状,明确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3.2 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在确定了研究主题或内容之后,学生将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需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在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获取资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和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有效信息,合理利用信息,为最终得出结论做准备。
3.2.1 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强调实践性,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实地考察、访谈等。学生应根据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在校内外进行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调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调查的设计,以便目的性更强地进行研究。
3.2.2 初步交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搜集到的资料、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文字等材料。初步研究成果可在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充分交流,共同分享、相互启发、互相欣赏和建议,使参与者都能有所发展。参与者还可发现需要进一步注意的问题,获得进一步研究的主题,由此开始下一个循环的活动过程。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因此可进一步完善。
4.总结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课程形态,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都是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点要把握好研究性阅读和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以此作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关注非认知取向的价值,不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是为了人的发展,把握好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是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