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1
然而,教师在其从教五六年后就会逐步定型,出现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守,职业水平在垂直层级上出现停顿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寻找到专业成长的“突破”,那么专业成长的脚步将停滞不前,教育成长之花蕾也将萎缩凋谢。据此,本案中的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实现了“专业成长”的突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
基于现实的自我诊断
本案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7年,处于职业定型阶段。职业精神、专业水平处于较为稳定阶段,对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心智发育水平、工作环境等各类因素较为熟悉,开始形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习惯定势,表现在职业性格的保守、职业性知识能力结构的亟待更新、创造个性亟须进一步开发等。据此,该教师从驾轻就熟的教学活动中分析主次,寻找“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即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题”展开一系列常态课、研究课、公开课等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反思等作为研究成果。
教学显示方面,本案教师发现语文教学实践中,古诗词具备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引发了本案教师对选题的探究: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在文化熏陶之余,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素材,锻炼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发展性要求,古诗词教学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
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面临挑战,首先是课堂教学固定化、模式化、被动化、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突破,教学中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被淡化。其次是学生学习趣味递减,畏难情绪重,积累的古诗词也鲜少运用在写作中,初中古诗词教学亟待“提效”。
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意象法”是打破这一僵局的“突破口”。意象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性格、审美、风格,是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教学的切入妙点。但是,初中教学中常常把“意象”束之高阁,其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基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教学现实的诊断与分析,本案教师确立“‘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力图进一步挖掘“意象”的教学价值,转变教学观念;尝试结合意象的特点,系统研究“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和线索,发掘并验证适宜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意象方法”,进而完善有关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论,为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在变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驱动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引擎”,实现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实践的课题研究
在发现古诗教学一直是本学科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冷点”后,教师确定选题并依据南京市教科所第八期个人课题申报要求,将设想与研究要求统一起来,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接下来的2年研究中不断对原有的诊断分析进行再认识、再矫正,同时注意思考的再深入、再梳理,将整个研究实践清晰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选题”,确定研究价值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有关“意象”知识的资料,学习理论,初步确立选题为“‘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并撰写研究方案,分解课题研究步骤,确定好研究群体为本校初三年级学生。
确定研究价值为:研究“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调查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理论分析不足,归纳成因;结合古诗词教学现状和意象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生成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探索“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意象法的运用进行效果评估,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
(2)充实“过程”,提升研究实效
以“意象”“初中古诗词教学”等为关键词对近几年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检索和浏览。同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查找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论、意象艺术等相关书籍进行阅读。通过以上理论学习和研究,加深了对意象的概念、特征、作用、分类的认识,同时对意象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有所明确。
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保证调查信度,本次研究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设计两个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分别为《初中古诗词教学调查问卷》和《初中古诗词学习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来源于本人工作所在初中,教师问卷共发放23份,学生问卷发放360份,被调查学生分布于初中各年级,各层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也为10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较为科学全面的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同时从教材中古诗词数量、题材、编排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功利教条化,校园环境熏陶等方面对阻碍初中古诗词教学提效的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意象”作为突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结合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生成“意象法”,并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形成教学策略: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和梳理,增强“意象”意识;应用“意象完形法”“意象诵读法”“意象串联法”“意象归纳法”实施教学。
通过意象知识的学习,“意象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和验证,教师更新了古诗词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实施“意象法”策略为核心的理念:基于古诗词特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的要求为标准,将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作为基础,以“意象”为抓手,牵动“导―品―悟”这一教学链条,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适宜初中生掌握的“意象法”,激发学习兴趣,解读古诗词由课内拓展至课外,拓宽阅读视野,提升审美品位。
(3)提炼“结果”,多元验证方式
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的方法,对“实施阶段”的相关成果进行再次实践,进一步验证、修改、完善操作模式,同时积累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课例等,以形成科学性、序列性、规律性、操作性的成果。
本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询问调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开展学生的诗歌创作、小报小册创编,阶段性检测等方式验证教学方法的实效,争取多角度验证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最终具体实施成果有:初中古诗词教与学现状的数据分析,“意象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意象法”应用效果评估等。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开设区级公开课《依托“意象”去穿越》1节,校级研讨课1节;论文《依托“意象”去穿越――浅析“意象”在古代诗歌阅读中的作用》《妙切入 巧突破――初中古代诗歌方法谈》《依托意象去穿越》先后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
学生在诗歌学习方面兴趣盎然,获得进步:学生制作小报小册资料,参加诗歌诵读比赛,创作诗歌主题征文等等。
最终,本案教师的课题作为南京市第八期个人课题之一成功结题,结题报告获奖。
基于发展的反思领悟
本案教师通过“确定主题――课堂实践――成果积累”的路径,针对现阶段初中古诗词教学“盲目低效”,学生古诗词学习畏难的现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意象”为切口,确定个人研究课题,一方面论证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以“意象法”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另一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并以实践加以检验。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成效,同时也促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意象知识,形成了有效的意象教学法。当然教无定法,意象教学法应该根据实践不断更新、完善、精简。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教育
一、引言
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以及感受、鉴赏还有创造美的能力,是依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情感教育。标准在于特定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手段是形象,核心是情感,宗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主要具备着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作用在于使得人懂得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提高人的身心素质,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双重发展。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方式和策略
(一)诗美境界的熏陶,审美感知的激发
情感体验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和引发创造活动的重要源泉,所以想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就要先让学生爱上古诗词,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体验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这方面的基础上要注重从导入开始,重视课前对于古诗词背景的导入,教师应注意调整好心态,在教学导入中要尽可能的去激发学生情感上的期望和追求,引导他们能够深入去探索诗词之美的动力。音乐导入:在教学实验中音乐导入是效果最好的方式,诗人通常会和着古琴的悠扬婉转曲声来配合创作自己的作品,使得作品具备更多的感染力。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著名十大古曲,包括《高山流水》、《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都是古典韵味颇浓的古筝曲,有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境界。同时,现代也存在很多流行音乐用古诗词改编的曲子,例如《但愿人长久》是源自坡的《水调歌头》里面的词,来自S.H.E的《长相思》则是源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例外还有一种激情导入的方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联系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的作品背景,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独有的魅力。典故导入中加入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作品包含的传说、故事等等,而比较导入能够借不同诗词的比较来让学生清楚理解更多有关古诗词的内容底蕴。
(二)品评赏析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品评鉴赏是对作品一种深入了解的手段,比如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整篇的篇章结构布局、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都能够在这个环节实现,指引着学生对古诗词美感的领悟和欣赏。 诗词当中蕴含的意境美是作品的主观物象描写和读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体悟的和谐统一,通常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展示给读者看。教师可以通过对诗词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古诗词展现的画面进行丰富化,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中,要想理解诗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就必须先知道杜甫当时作诗的心境和体悟:来自时代特定的苦难、家道中落的艰辛、个人的穷苦病痛和壮志难酬,又还有友人李白、高适的离世・・・因为这些困苦忧愁难以排解才欲想登高,因为内心的痛苦,所以看到的天是高而难登的,猿的叫声也主观的“悲哀”了。
除了意境,还有意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形象。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已深,听到窗外的风雨交加,就像是自己在指挥着千军万马战斗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战场,回眼在眼前的却是“僵卧孤村”,不免自哀。诗人塑造一个年老孤独、身体孱弱却老骥伏枥的勇士形象,表达了急切想要杀敌为国拼杀的壮烈情怀。此外,利用古诗词韵律去反复的阅读和学会练字品字也能够帮助我们去鉴赏古诗词。
(三)创造一种以美感为指引的教学模式
通常我们将美学概念划分到艺术的范畴,艺术的学科包含着音乐、舞蹈、美术和雕塑等。我们将重点放在了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古典舞蹈和古典美术作品。可以将古典舞引入到课堂上,“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统称,身法展现在外,而韵律却充溢于内。古典舞当中身韵的节奏、韵律、动作以及身法都能够和古诗词的节奏、语言以及韵律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篇幅长、内容丰富、情感复杂的作品,例如唐代作家张若虚的成名作《春江花月夜》,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坡的《水调歌头》和《念奴娇》等等,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把美感带到课堂的现场。
中国古典绘画,我们一般叫做丹青。中国的绘画,即国画,通常是与诗、书与印结合在一起的,鉴赏山水诗、田园诗、怀古诗、惜别诗都可以在这些画作中找到。另外,还可以配合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可以解决传统课堂上的滞后性问题。
(四)让古诗词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的创作中
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创造美是美育的最高层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古诗词,在作文当中适时运用,比如思念家乡的可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中国人有骨气的写照便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人生的话题有“待到枯枝发新绿,春风吹进千万户。”还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比赛仿写古诗词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诗词的创作尝试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
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小学生当前思想认识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古诗词当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为与新课标要求相符,也为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有必要利用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即对人文的教育。人文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包括好的文化现象和坏的文化现象,而我国要进行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好的、积极的、先进的文化现象。相比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提升和解放的人文精神[1]。人文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人文教育是国家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第二,人文教育旨在教会人们明辨是非,是指导人们走向先进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力量;第三,人文教育是提高人们整体素质、完善人们人格、完成人生目标的重要环节。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定位
新课标是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部对于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不仅对语文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另新课标还强调了小学语文当中古诗词的地位,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所要掌握和背景的约150首古诗词[2]。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但加大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当中的比重,而且也明确提出了古诗词的教育程度。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新课标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古诗词可加强小学生记忆力,并可通过画面想象让学生体会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其二,古诗词教学有利于陶冶小学生情操,开拓小学生思路,同时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
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措施
3.1体味意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古诗词多数是利用各种意境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教师在教学当中可利用这一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意境,感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体验的过程当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当中提高自身审美,净化自身思想,以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如《悯农》,本诗体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作者旨在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来抒发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在学习此诗时,教师可带领小学生进入田间,让小学生学习种菜,通过自身的体验,学生可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劳,进而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刻理解热爱人民、珍惜粮食的人文精神。
3.2理解内涵,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古诗词不但蕴含了深远的意境,而且也包含了诗词作者的深厚内心情感。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情感,使学生感受诗词当中的人文情怀,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思想。若古诗词所蕴含情感复杂,则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如《示儿》,此诗为诗人绝笔,是作者陆游写给儿子的遗嘱,诗中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深刻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深化,让学生理解本诗内涵,使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更为深远、广阔的爱国主义情怀。
3.3朗诵诗词,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词多读,其义自明。古诗词极为重视韵律,具强乐感,平仄交错、跌宕起伏,具鲜明的节奏感,通过不断的朗诵,学生可慢慢品出诗词的韵味,想象出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古语诗词作者的情感,进而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3]。若能在朗诵的同时放一些相对应的音乐,还可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景当中,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如《敕勒歌》,教学时可让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诗,同时教师利用录音机播放一点配乐。结合配乐,再加上反复朗读,学生就能很快想象出诗词当中的情与景,当学生慢慢进入诗中情景时,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中敕勒人民对于家乡、生活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同时也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北方民歌的语浅情深、豪爽流畅的特征。
3.4鉴赏诗词,使学生深刻感受人文教育:鉴赏古诗词不仅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内化诗词中的知识点,而且还可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文教育。如《游山西村》,整首诗:“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表现了诗人对当地百姓的赞美;后两句表面是描写乡间景色,实质是借“柳暗花明”一词表达自身虽仕途不顺却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这首诗时,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鉴赏此诗,让学生感受到百姓的淳朴、善良,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作者锲而不舍、勇敢向前的决心,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人文教育。
4结语
总体而言,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古诗词进行人文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内涵、朗诵和鉴赏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加强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进而让其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作者:刘爱华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谢坊镇迳桥小学
参考文献:
[1]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20(3):94-97.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人文素养;泛学科素养;思辨能力;潜在课程
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哲学课堂才是厚实、优美而和谐的。这其中要有丰厚的哲学底蕴,优美的中国文化,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哲学课堂引入古典诗词,用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化,带入哲学,塑造出人所独有的心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优美凝练的语言、生动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韵律、动人心魄的情感、深刻入微的哲理,让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巧用古诗词,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既能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又能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哲学与诗本是一体,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虽然后来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但是犹如孪生兄弟一样,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没有哲学的眼光,诗人有的是浅薄;没有诗词的灵性,一个哲学家也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在人类历史上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哲学与诗的本原一体,为当今在哲学课堂运用古诗词提供了可能。
一、在哲学中渗透古诗的意义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深奥抽象、不容易理解。古诗词的特点是说理通俗、形象生动,它往往用朴实的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言简意赅而意境深远,使人增长智慧、通晓事理。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意义深远。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
很多难点突破可以用诗词来解释,引发学生共鸣和积极参与。引用学生熟悉的诗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艺术性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崇拜、探索等积极情绪。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与古人的对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3.可以培养学生的泛学科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各学科课程的综合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综合性素养,目前我们的课堂与此存在一定差距。
二、在教学实践中,对哲学课堂如何运用古诗词积累的经验
1.古诗词作为新课的导入新课,可以做到先声夺人
可以凭借格言、警句特有的精湛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古诗词典故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画龙点睛,特别是对比应用,出奇制胜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节哲学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哲学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教学资料,设计教学方法加以实现。而哲学教学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都是些知识性、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或观点,如果采用单纯的说理,其效果显然是不会理想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词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哲学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3.利用名人名言、典故作为课堂教学结尾,升华主题
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哲学课的结语中,选取应情应景的古诗词作为课堂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也能激发学生情感,对价值观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课结束时,送给学生缪氏子《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政治教师通过提高文化素养,广泛阅读,耐心发掘教学素材的意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改变自身的内涵,丰富内心世界,改变精神风貌,就会有一种雍容的气度,优雅的仪态,不至于“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要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需要教师追求修养的厚度,丰富的心灵。
哲学课堂会因为教师的追求而充满了文化氛围和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哲学课堂也会因为文化与思想的内涵而灵动,似写意的国画,可以是鸟虫,自然而生机无限;可以是山水,盈盈的水面,幽幽的青山,生动而意境深远。
参考文献: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5
1、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2、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3、古代诗词很讲究平仄与押韵,前句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则后句的第二个字一般就为仄声,且前后句的最后一个字压同一个或者读音相近的韵母。而现代诗词则更通俗,更白话,讲究随性的柔美,没有刻意地创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践运用;探析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包含的美与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和理解能力。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文古诗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结合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诗词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音乐、实际物品或者媒体视频所人为地营造出来的真实环境,教师利用这个环境进行古诗教学,在环境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在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塑造学生积极的性格,陶冶情操,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读诗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将新课改下教师与学生应加强互动的要求贯彻得淋漓尽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学生带入情境情境教学法的第第一步是要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再根据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内容,教师将其转换成情境画面,通过简单的实物引发学生的联想或者通过对古诗词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其中的任意一种模式,都可让学生调整好自己的课堂状态,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学到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教师可在阅读古诗词后将诗人所描绘的每一句诗词的画面用自己的话简单转换出来,借助很多简单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感及思想。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意象都是简单常见之物,像鸟啼声、风雨、花落等,诗人借助这些简单的实物向同学们呈现出一幅春天里生机勃勃的图景,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又表现出对花朵生命短暂的惋惜感慨之情。教师可用语言将这幅诗中的画卷描写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情感便会在他们各自的想象中不断浓烈、升华,从而加强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的升华,让感情得到交流,通过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仔细朗读,细化情境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反复朗读与揣摩,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想象和联想,试着理解诗句字里行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化意境细节。加上一般的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富于韵律节奏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最能激起学生对诗句中流露感情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另一方面来说应重视教导学生朗读的节奏。例如学习《泊船瓜洲》时,首先可以找到关键词“绿”,向学生提问如果换成“到”“来”“入”等字会有什么差别,并换字逐句朗读,使学生体会“绿”字用得好,不仅写出江南岸又是春天了这一事实,而且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江南岸穿上绿衣这一幅春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充满感情地朗读诗句,让学生细化每一句的意境,体验作者感情,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细心体会诗句情境,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情。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其境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一幅诗中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到《望庐山瀑布》时,可以问学生:你们眼前出现的瀑布是怎样的画面?这时学生就会发挥想象力,尽力描绘出生动的画面:高峻的山顶部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紫色的云雾,山顶有一道向下喷涌而出的瀑布,水气蒸腾成雾散开,在一瞬间,瀑布快速坠落,水珠飞溅,气势磅礴壮观。也如同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一个人站在一叶轻舟上,四处无人,眼前一片浩瀚江水,奔涌不惜,沿江东下,突然地,小船急驶过惊涛骇浪的三峡后,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一般都觉得十分放松和刺激,心情也会十分愉悦。这时适时讲述诗人被贬谪的经历,学生就又不难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古诗词学习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相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式学习,如果将情境教学法引入语文诗词句的教学中,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古诗学习的教学质量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同时也为语文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情境教学法鼓励教师尽可能模拟真实的古诗中场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配合,并参与到语文古诗的学习中来。在这种有效办法下,学生不仅学到了古诗知识并学会揣摩古诗情感,而且还掌握了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当然,情境教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情境教学法只有不断改进,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为语文古诗的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B版,2014(2):99-99.
[2]顾文海.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