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1

关键词:CDIO;软件工程;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03-02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疏忽团队协作问题。这种现象在本科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

《软件工程》作为本科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专业基础与综合能力并重的特点,对培养合格+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极大影响着中国软件行业的未来。然而,当前本科《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只注重理论的讲授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开设理论课时而放弃实践环节、缺乏项目训练机制、教学方法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等。

1 CDIO概述

根据CDIO官方的定义: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国内关于CDIO飞研究与实践最早起源于广东省的汕头大学。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常务副校长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在此之后,CDIO模式迅速在中国其他高校得到推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围绕CDIO的研讨、推广和培训活动。第一批18所CDIO试点高校名单于2008年12月由教育部高教司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随后,第二批21所CDIO试点高校在2010年4欲望产生,全国共计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这种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2 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四步教学法

遵循CDIO理念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提出来基于项目案例的原型-设计-实现-测试(PDIT)的迭代四步教学法。

2.1 原型

对每个项目案例,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运用《软件工程》中讲述过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理论知识,然后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开发方法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一般的学生,鼓励他们遵照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原型学习。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去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开发方法,并运用在项目开发中。

2.2 设计

在设计工程中,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构成一个开发团队,但给予一定的限制,即进行男生女生搭配,基础薄弱与基础良好搭配,基础较好的学生偏重项目的管理,这样使得团队既能协调完成工作,又能使学生都能收获知识。对于软件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然后给予一定的事例参考,让学生首先进行模仿设计。在此基础上,鼓励每个团队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软件方法和设计泛型,并亲自实践这些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3 实现

实现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看到实际效果的软件开发阶段,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工程》中优秀的编码方法和良好的编码规范,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编程任务。鼓励团队负责人按照项目模块进行适当的分工,并对分工结果给予知道和评价,对不合理的分工给予纠正,并促使团队成员思考如何合理的分工。对于编码过程,引导学生温习以往的编码知识,树立良好的编码习惯,引导学生自我鼓励,按照进度完成编码任务。养成进度和成本观念。

2.4 测试

测试工作是传统软件工程教学工程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环节,然而,当前的软件开发行业,对于软件测试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于软件测试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工程》中成熟和经典的测试方法,掌握这些测试理论和技术并运用在项目测试中。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阅课外资料,研究最新的测试方法和自动化测试工具,并试用这些测试工具辅助软件测试过程。同时,在软件测试环节,对一些复杂的测试工具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

3 结语

遵循CDIO理念的培养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提出来基于项目原型一设计一实现一测试的迭代四步教学方法,指出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在本科生《软件工程》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基于项目案例的四步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软件工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rawley E.F.,Malmqvidt J.,Ostlund,S.Rethinking Enginee-ring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Springer,New York,2007

[2]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54-59

[3]中国CDIO网站,http//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2

一、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

众所周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师为本”,等待知识的灌输。但是,这种思想是严重不利于课改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也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首先就是要做好思想上的转变工作,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的基本理念,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多样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课改理念是否有效贯彻落实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要有效地将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有效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以“自主学习”模式为例,对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双曲线》时,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椭圆”的相关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与“椭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渗透类比思想,而且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有效建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评价中重新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使学生在教师多角度的评价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转变自己的角色,要认真学习、有效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3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 教育改革 方法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现状

在建国初期,我国尚未将财务管理作为独立的专门体系,仅将其归纳入财政学的内容。随着社会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实践当中慢慢凸显出重要的作用,也促使财务管理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直至20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定位影响下,财务管理开始有了独立的教学和研究内容。随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起来,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融资等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高校也开始围绕着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教学内容中,提出了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等内容,而在教育管理体制方法中,财务管理专业课完全独立于会计学之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十七大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改革。迄今为止,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的教育改革体系已基本趋向于完善;另外,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等研究方向的提出,也使得财务管理专业课的教育改革有了空间上的拓展和深化。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方法

从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的推进具有得天独厚的主客观环境条件。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内在理念、外在驱动力、相关范畴和基本导向等方面入手,对相关的教育改革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内在理念的保持

财务管理人才,最终输向于社会各个经济主体领域中,并为各个领域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财务管理教育的公平性等内在理念,要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将这些内在理念视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观,立足于现实经济和社会,但又要具备持续创新的意识,以开放的态度,通过各方面的交流,譬如高校之间的开放交流,让财务管理的专业课内容融入更多有益的教学经验,从教育目标、模式和方法等方面,激发教育改革的活力。除此之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也是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内在理念要强调的内容,即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适应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而且还要迎合国际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2.外部驱动力的借助

财务管理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经济条件引入的影响,还要兼顾是否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专业课的教育改革,要善于借助市场经济条件和现代企业制度等外部驱动力,在改革期间,进行市场或者某种类型企业的考察,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所需,以及企业所需的财务管理条件,进而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对于外部驱动力的借助,包括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尽管这些内容在财务管理专业课中已有提及,但笔者认为相关内容不够深入,并且缺乏战略性的实践指导作用,仅停留于理论陈述的表面上,亟需在教育改革中,尽快融入相关的实践观点和经验。

3.相关范畴的界定

财务管理专业课从会计专业课中分离成独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务的内容。要迎合财务管理实践的研究需求,在范畴界定方面,包括理论范畴、实务范畴,乃至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范畴界定,既要保持财务管理专业课独立的教育位置,又要考虑与其他相关课程建立起互相转化、促进的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考虑往实践方向发展,同时在实践当中接受修正和提升;而在实践研究方面,要兼顾新观点、新思想等理论的引导,从理论当中提炼实践的依据。在相关财务管理政策出台之后,财务管理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范畴界定,更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权衡点,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更替和转换。

4.基本导向的确定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基本导向的确定,往往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财务管理成为独立专业课之前,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发展阶段,期间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可谓大相径庭。在目前全球化经济速度越来越快的客观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课教育改革基本导向,笔者认为要将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化,视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以社会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导向。

三、结束语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方法,其中包括内在理念保持、外部驱动力借助、相关范畴界定、基本导向确定几个方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的未来发展,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性的企业发展需求,在全球化经济发展需求的呼应下,财务管理专业课的目标、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应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靠拢,才能够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田国华,杨晓峰,员宁波.基于“行动学习”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效果探究[J].消费导刊,2012(12):79.

[2]李小鹤.试论我国独立学院财务管理课程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5-237.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4

【关 键 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角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20-02

一、引言

“带着镣铐去跳舞”最初提出这种说法的是钱梦龙。一线语文老师普遍认同这样的事实:语文难教。钱梦龙在从教几十年后曾列举了三条难教的理由:一是最容易受批评;二是考试特烦琐,刁钻古怪的题目,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使师生都有防不胜防的恐惧感;三是教学目标最难把握。对此,他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语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有了一些改观,但应试教育的格局迄今尚无根本改变。面对这样的大背景,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在教之前,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理念来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教师角色的自我认识,课程观、学习观、发展观等。为此,本文在把握教育的前提下,就教师角色方面进行浅析,以此来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师教的理念方面做一些探究。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要求基础教育的课程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的变化与改革。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三、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新课程明显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自己认知结构建构的决定者。但其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把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一点,也可以从比较各种不同学习理论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得到。

教师角色的理论模型(钟启泉,2002)

四、教师专业角色的培养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要不断摒弃旧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进而形成新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角色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角色期望,角色认知,角色获得,角色实践(日井和夫,2002)。在这样一段转变过程中,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一些软件。究其最主要的方面,还是要落实到每位教师的自我意识上。那么,在培养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发的转变,二是有组织的转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师资培训。在此,我们主要阐述一下。

首先,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后两种知识,那么在实践中,要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加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其次,提高专业技能。主要是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最后,培养专业情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坚定新课改的教育信念,培养专业精神。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应试的大背景不变,即使教师面对这样的环境,带着镣铐,悲壮起舞。此文就此关注点分析了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角色培养方面的途径。期望中小学老师通过此文有所启发,并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日]日井和夫著,刘振英译.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6-67.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 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全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提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 [2006]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存在,其基本属性体现为: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基本定位。据此,新一轮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引发了整个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形成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基础课,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经典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政策规定、不同的专业需求、统一的能力认证以及似乎难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使得课程改革与建设无从下手,成为制约高职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因素之一。如何使公共基础课顺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大潮流,推进这个高职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进程,要求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为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全面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历程与现状

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数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组建、升格而成或成人大专转型而成,首批高职院校成立至今已近10年,长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积淀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懈探索,使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初期阶段,一方面,由于长期中等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足,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主要局限于对教学内容的拼凑、剪切和加工,教学上基本沿用中专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变化,我院曾经出现过中专、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等不同学制、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并存的局面,迫使公共基础课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时、不同要求,这种“分层教学”不过是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过渡,或者说是学科型课程内容的“改良”,课程模式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课程改革基本属于以教学内容为主的“粗加工型”。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政策,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定位,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再是以知识为主体的课程教育,而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焦点由课程本身转移到了职业岗位的需求、人的能力需求。

一般教育学理论认为,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课程”已不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学习领域,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二、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英语课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其他公共基础课相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既具有基础文化属性,又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相比的、独特的应用性。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整个高职公共基础类课程体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定位的再认识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应用能力考试”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从根本上寻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以现实起点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以及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辅助作用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2.课程的开发思路与方法

根据课程的开发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的排序标准这一基本原则。高职英语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我院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力分析

一是调研论证。由英语教师与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计算机、机车车辆、汽车检测与维修及会计等专业大类的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收集专业学习领域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实际应用案例,归纳出服务专业学习领域所需的基本交际、工作场景交际、专业文献阅读等方向,确定英语课程的若干学习任务。二是资源整合。根据高职教育的自身功能和特点,将课程资源按不同的层次和需要对个别系的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后进行整合分析,根据对不同专业进行推广。

第二步:课程内容的排序――顺序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职业资格既具有抽象工作过程的普适性,又具有具体工作过程的现实性。高职英语课也许无法对应于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但却具有用英语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教育的特点,以及“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对不直接对应于职业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通识教育的特点。因此,高职英语课的开发同样可以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方法,将通识能力与专项能力有机融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涉及生活、专业方面的实际案例,设计不同情境的英语领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掌握英语关键能力的同时,能够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范文6

教材;新理念;教学实践;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64―02

在当前的高中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出现新课程教学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教师首要的是要冷静地面对和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教学。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改革中继承与改革、发展、创新的关系

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思想和做法有哪些需要保留和继承?第二,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的要求?第三,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第四,新课程教学要求与时俱进,要改革、发展、创新,但改革什么、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要先发展?第五,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要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本次高中新课程中的课程结构对教学实施的影响很大,新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结构的新变化。学校应根据新的课程结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实施好新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科教学从总体上要兼顾好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使选修内容的教学成为必修内容教学的补充。

可以说,课程的建设是改革和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既非以改革否定继承,也不是以继承阻止改革。教师要对新旧课程标准进行对比,明确课程教学需要继承哪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创新哪些教学方式;要开发和利用哪些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用好教材,规范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由于习惯,不少教师以课程标准的“粗线条”为主,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上,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肤浅。因此,不少教师的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本上被忽略。同时,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准,教学时把旧教材上已经被删除的内容引用到对新教材的教学中,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要以高中课程标准为本,就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经过培训学习,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解决课时减少与内容增多的教学矛盾和处理好掌握理论知识与开展探究活动的关系对教师仍是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加大学习和研究高中课程标准的力度,并以课程标准为根本,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研究课程标准是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和呈现具体的学习目标;研究课程标准中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处理好看似比较多的教学内容。

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读性强的新教材比较符合他们的学习实际。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据,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学习;教学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导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讲教材。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