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1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45-02
0 引言
高等教育既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能力指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人才。c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般课程无法比拟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抓住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1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c程序设计是一门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需要和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概念具有确定性,即具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调概念界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定义、限制和概括),将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样,在教学环节中还要注意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讲到指针变量时,已经具有了普通变量的知识,学生可以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指针变量就较容易了。
教师应创设情境,精选案例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驱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数组时,通过“报数问题”中出队序列的产生作为案例,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又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去积极思考。例如编程最重视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就空间复杂度而言,数组长度就不能定义太大,最好的方法是将数组想象成环状结构。这样使学生不得不想办法去处理数组下标的特殊变化,再如,通过引入大家熟悉的时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13点钟也可以说成l点钟。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分析、归纳,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2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保证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所讲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练习题的设计应有适当的难易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从普通变量到指针变量,从单向链表到双向链表等。
在c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培养、调动学生学习_--情感的重要手段。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课堂气氛的活跃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我们尝试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直观、具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生动感人的具体素材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讲到数组中对数据的排序问题时,应采用启发式和课件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课件中生动的动画既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把排序的过程详细展示,这样能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搞好教学的关键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也是情感与逻辑结合的过程。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有老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生动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会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饱满的热情能感染学生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在此情景下,兴趣浓厚的学生将会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唤起创新意识,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编程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c程序设计又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许多学生是初次学习计算机编程。常用的方法是多找一些逻辑分析性的问题,专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七兄妹问题(根据下面已知条件判断七兄妹的性别)。条件1.老二有两个弟弟。条件2.老三和老四都有两个妹妹。条件3.老五和老六都有三个哥哥。条件4.不算老七,男女一样多。
分析:根据条件1知道老二有两个弟弟,有三个妹妹。从条件2得知老四一定是男孩,否则,他不可能与老三有相同的妹妹数;再综合条件1老二应有三个妹妹,说明老三一定是女孩。再看条件3,首先,老五有三个哥哥,则老大和老二一定是男孩,其次,老六也有三个哥哥,则老五一定是女孩。最后再看条件4,可知老六也是女孩。那老七呢,再来看条件1或2,老二、老三、老四的妹妹已经够数了,因此老七一定是男孩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搜集一些像这样的资料。或者根据当前学习内容来刨设情境,设计一些富有逻辑性的思考题,来吸引学生学习,并使学生按思考的程序去探求新知识。逐步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目的。
在实际编程中,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应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且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这样做有利于拓展和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编程将变量A,B,C中的值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
算法1 if(A>B)(T=A;A=B;B=T;)
if(A>C)(T=A;A=C;C=T;)
if(B>C)(T=B;B=C;C=T;)
算法2 if(A>B)(T=A;A=B;B=T;)
if(B>C)(T=B;B=C;C=T;)
if(A>C)(T=A;A=C;C=T;)
分析:算法l是正确的,这是比较明显的,而算法2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假设当A,B,C的值依次为3,1,2时,排序后结果是1,2,3,是正确的,但如3,2,1时它们的结果依次为2,1,3。可见,算法2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思维错误。如果把算法2改为算法3则正确了,但是一般学生就不太容易理解,因为看到A和
c并没有比较,能实现,并且A和B又比较了两次,不是多余吗,去掉第一对比较是否可以,学生们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老师按分区间分析讲解,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算法3 if(A>B)(T=A;A=B;B=T;)
if(B>C)(T=B;B=C;C=T;)
if(A>B)(T=A;A=B;B=T;)
实际编程中,语句的先后顺序、循环、分支的判断条件等也经常是引发算法错误的原因,要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精心组织问题。或者在教完一个例题后可以通过变化条件或问题形式等,将例题作适当的延伸,也可以变换题目,从一个问题拓展到另一个问题,使学生完整地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以例题为线,真正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养成按思考的程序去探求新知识,进行正确分析的习惯。
例如:在讲完求一个数的阶乘10!,接着问求1!+2!+……+10!。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由于当时还未学习循环的嵌套,所以提示学生采用n!=(n-1)!*n的原理来分析。
3 科学的课后安排和评价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补充
课后安排是教学的延伸,科学的课后安排不仅可以巩固已学内容,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督促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科学的课后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后题目应与本节课内容联系紧密,或者相似;
第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扩展性;
第三、对后续章节可能有一定的导向性;
第四、提供多个不同难度的问题,供学生选做;
第五、问题蕴含逻辑性。
我们尽可能遵从以上指导性建议,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合理安排具有一定逻辑性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上节课后安排的作业,在下节课上适当讨论并总结。多位同学对同一道题目的思维方法有所不同,所以编写的程序也有区别,有些同学的思维方法可能非常出色,有必要给所有同学展示,并讲解,这样不仅鼓励了那位学生,而且能让所有同学了解到更好的方法,也激励了其他同学探索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不要总认为课后练习天经地义就应该是学生在课后的书面作业,而抱有完成与否无所谓的态度。课后练习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课前、课堂、课后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师生在下次课堂上共同完成的作业。
改进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对教学进行评估,主要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进行。(1)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学生网上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等。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促进教学。(2)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主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实验、课堂考核、考试、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科学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人与人的交往中,最直接和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口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因而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
一、规范语言,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初入学的儿童,虽然已初步具备口头表达能力,但常常语言不规范,说话不完整。如何采取较好的、实用的方法,规范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语言嗯?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带儿童语言特点的训练方法,让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完整的句子说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非常必要的。课堂上的回答训练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进行的说话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之一。如学生刚入学时,我就抓住契机开展“自我介绍”的说话课,逐一问学生:“你叫什么名字?”有些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张口就说:“XXX。”这时,我就启发诱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型说一句完整的话:“我叫XXX。”这样说话才叫完整。然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你几岁了?”“你家住在哪里?”等,使学生初步明确了怎样去说完整的话。接着,再根据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几种单句的基本构成形式,从多角度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二、抓好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方法。朗读训练的首先一点是要求学生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其次,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技巧,声音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把握节奏。再次,要求学生要根据文章大意和情景,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进行大量的反复训练。但是,单一的训练往往枯燥乏味,因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朗读训练中,注意采取多种朗读方式,使朗读教学有声有色。比如,既有传统的齐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还结合实际创造了接力朗读、擂台式朗读等形式,这就避免了平时朗读的单调死板,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通过编故事练习说话,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说话往往缺乏条理性,为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学了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说话的条理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教小学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我要求学生续编课文,为了让学生表达清楚,我做了示范,先创设情境:“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葫芦的叶子上长了虫子……”然后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合理安排情节。有的学生说:“葫芦叶子长了虫子,那人赶快给叶子治病,不久,细长的葫芦藤上挂满了大葫芦。”也有学生说:“葫芦的叶子长了虫子,那人还是不管,他不接受教训,结果还是得不到葫芦。”还有学生说:“葫芦的叶子长了虫子,那人开始不管,但叶子又开始变黄了,他知道不治虫子是不行的,就赶紧给叶子治病,后来终于得到了很多葫芦。”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肯定会有较好的发展和提高。
四、开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量,教学实践证明,只靠课堂中的阅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学生要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些阅读书目,通过阅读这些书刊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话的能力。开展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但是低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有限,我们可以开展讲故事比赛,比比谁的故事多,谁讲得精彩,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把说话与想象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合理的想象,要放开手让学生尽情去想,并鼓励学生想象时要思路开阔,敢想敢说。如在教小学课文看图说话《植树》时,从图上桃杏花开放,田野碧绿等景象,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这是春天,再由图上的小朋友们忙忙碌碌的植树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图上的同学们干得怎样?人们为什么每年都要植树?”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大家干得很起劲”,有的说:“他们干得汗流浃背”,还有的说:“他们干得热火朝天”……当教师问人们为什么要植树时,学生们有的说植树可以修房子,有的说植树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有的说可以绿化祖国,保持水土流失等。又如,在教看图说话《尊师爱生》中,我让学生想象:当图中的老师把雨衣披在一位小同学的身上时,这位小同学会说些什么呢?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开始回答,有的学生说这位小同学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的心情太激动了,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点点头;有的说,这位小同学说:“谢谢你,老师!”还有的说这位小同学看到老师被雨淋湿时,激动地哭了……学生把可能出现的情景全部想象出来,正因为学生进行了想象,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所以他们写起来就有话可说了。
总之,只要教师坚持不懈,耐心指导,反复强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曹曼(1981-),女,河北深泽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赵锦成(1962-),男,陕西西安人,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石家庄?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48-02
“电路”是军械工程学院(我院)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又与工程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对培养学员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受专业课程知识拓宽的需要,如何教授好电路课,如何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直是授课教员关心和探讨的热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
为了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对电路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改进。根据培养需要从“广而博”的知识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1-2]这就要求授课教员正确把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量与度,对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陈旧、繁琐、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为此,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把该课程基本内容体系概括为:一个假设(集总电路假设),两类约束(电路拓扑约束和元件约束关系),三种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四套方法(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分割等效法和暂态分析法)。集总假设是电路分析的前提,两类约束是电路分析的依据,三种电路是电路分析的对象,四套方法是电路分析的手段。即对实际电路在集总假设的前提下,得到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通过两类约束,由数学模型加以描述和转化,进而得到电路分析的三大部分电路:直流电阻电路、直流动态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其中直流电阻电路和正弦稳态电路分析方法类似,主要有基本分析法、独立变量法和分割等效法,只是直流电阻电路是用实代数方程来描述,而正弦稳态电路是用复代数方程来描述;直流动态电路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暂态分析法。经过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和疏理,使主要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知识体系变得清晰明确。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强电、弱电专业和后续课程的连续性,简单介绍网络图中的“图”、“树”、“树支”等概念,使学员对图论有初步的认识,适当增加“谐振电路”、“双口网络”、“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非线性电路”等内容,作为电路分析的深化和提高,必要时还要对“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部分加以补充。为配合教学内容的改变,采用邱关源主编的《电路》(第5版)作为课程的主讲教材,并选择多种教材作为参考补充。这样,采用课程内容模块化,各知识点以树型结构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的分析方法一目了然,使学员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学员采用不同的组合,既保证了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选择的灵活性。
二、注重学员思维训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科学的方法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善于学习”是当今国际教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员的永恒追求,大学教给学生的有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方法,必须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努力学习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设法突破固有观念。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把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的探索式思维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4
1科技编辑的智能因素
智能泛指智慧和才能科技出版物作为智能的结晶,当然要求科技编辑具有较高的智能智能因素有很多,其中有先天的成分(父代遗传的结果),即通常所说的智商;另一部分则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这己为现代心理学所证实。智能因素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2]从科技编辑工作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其智力因素一般应包括下述7种: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搜集和阅读科技文献熟练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科技编辑的工作特点,要求科技编辑尽可能地博学,但是任何博学都是相对而言的。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日涌入大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这种信息搜集能力,不能随时补充知识,调整知识结构,科技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感官接受自然信息的能力科技编辑工作实际上是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的系统工程,在这里观察能力作为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因此,观察能力的强弱影响着科技编辑工作的结果作为科技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便保证在鱼目混杂、良莠参半的众多稿件中识别优劣,准确、及时地发现新人,扶植新人,充分发挥科技出版物的职能。
记忆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的速度、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长久性和准确性4个方面。记忆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没有记忆何谈能力。科技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记忆,特别是在记忆的速度和广度方面尤应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把握科技新动向,更新知识,以期博学。
思维能力既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又包含非逻辑思维能力严格的逻辑思维使科技编辑可以通过形式逻辑的规则识别、把握、修改作者的文稿,特别是那些编辑本人专业领域以外的专业文稿,可以以此去判断它在逻辑上的自恰性(无矛盾性)而非逻辑思维当中有很多属于创造性思维,如:想象、灵感、直觉、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使科技编辑独具慧眼,能够另辟蹊径,及时准确地把握好选题方向和发表时机,将出版物办得具有特色,极富创造十性。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自然语言、文字和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表达能力不仅作用于编者、作者、审者、印刷者、读者之间,同时也反映在作为科技编辑工作的最终成果一一科技出版物上靠这种能力沟通编者、作者、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联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进行选题设计、决策及指挥的能力科技编辑不仅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需要做计划^进行决策,而且在印刷、出版发行,甚至在编辑部自身建设方面均需做出计划,进行决策,负责指挥因而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科技出版物的质量。
社会活动能力是科技编辑不可缺少的能力。靠这种能力科技编辑编织了一张作者与编者、编者与审者、编者与印刷出版者、编者与编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网。这张网的好与坏,直接制约着科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并影响其生命力
2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
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是由上述7种智能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逃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而构成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系统框图(见图1)将它形象地表示在此,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作为智信息传递过程。
智能系统的输入“装置”,主管信息的追踪学习能力与获取;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别作为智能系统的存储“装置”和信息处理“装置”,进行信息的判断过滤及优化组合;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为智能系统的输出“装置”专司信息的转译和传输。由此可见,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实际上就是以上述7种能力为要素的信息传递系统。
对于不同的人,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有所区别,其智能发展情况也不同例如,有的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却不善于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只猶地表达所接受的东西;有的人学习、观察能力不算很强,却很善于对己获得的自然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善于运用己有的知识,提出新设想、进行再创造很显然,后者的智能系统更具创造性同时也说明,对每位科技编辑的智能系统做统一要求是不合理的。
正像对智能系统不能做统一要求一样,对构成智能系统的诸要素,也不能做齐一的要求一般来说,在各方面能力较好的情况下,有一两种能力突出,就能建构一种好的系统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结构,人的智能系统遵循着系统论的规律非加和性原则告诉我们,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要素之和。因此,即使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智能因素只达到一般,并不十分理想,但若整体智能系统的情况很好,就可各种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发挥综合效应反之,尽管某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但如若把握不好各方面的联系,则其智力肯定不会超常发挥,这个人的整体智能系统也算不上是好的智能系统特别是在各方面能力要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不同人所表现的智能差别主要取决于各自智能系统的结构,即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和行为。
3科技编辑智能系统的调整
现代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都己经证明,人的智能情况虽有先天决定的成分,但大部分是后天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纵然先天因素再好,不注意后天的培养和自觉努力,终有一天会“江郎才尽”;反过来,一个人先天因素可能一般,但后天的教育、培养十分得力,再加上本人的勤奋,其智能总水平可能会高出一般水平,极富创造力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努力最终都将有所发展
每位编辑的智能系统在他从事编辑工作前就己形成,但这并不表明己经形成的智能系统就是合理的、适合编辑工作的因此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统,使之向适合科技编辑工作方向发展是必要的系统论告诉我们,要素的功能好,整体的功能未必好;要素的功能不好,整体的功能未必差。因此,科技编辑在改造自己的智能系统时,首先要对自身各方面能力作一个客观的分析,扬长避短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和规律对欠缺的能力加以补充改造、培养,使之达到一般水平。例如,在追踪、获取搜索信息时,注意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自觉坚持全面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努力避免先入为主片面错觉带来的影响同时要根据心理学的规律认识周围的一切。
智能系统应该调整,也能调整智能系统的好坏,关键看人们后天的努力和勤奋程度,而努力的成效又与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直接相关仅就思维能力方面而言,它是科技编辑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使人们这方面的能力很强,但思维能力不仅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还包括非逻辑思维能力关于非逻辑思维是学校教育所忽略的,像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想象、灵感直觉等思维形式,只能靠人们在实践中去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悟得来非逻辑思维中有许多是创造性思维,尽管它给人们的结果是随意的、易错的,但由于它突破了逻辑思维的框框,往往能提出新东西,具有创新丨性无疑这对科技编辑的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过程都是必要的有关非逻辑思维的发生、特点、心理、生理机制,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还需研究,因而掌握它要比掌握逻辑思维难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逻辑思维只能靠天赋、靠运气。
20世纪人们己经创造了创造学,发明了几百种发明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研究它们,提高我们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如在科学的某一领域里发现了一项新成果,对于这项成果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我们还一无所知,如果找到这种联系进行组稿,无论对科学的发展,还是提高出版物的质量都是有益的编辑可以运用创造学中的“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诱发联想,先发散思维,后集中思维,在众多近似荒谬的结果中寻找可行丨性据此联系作者,反复论证,进行组稿,达到最终的目的[3]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不仅正常地做了编辑的工作,同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智能系统的改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采用一定的信息积累方式外,采用下列方法论的原则是有效益的:定向原则,即首先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围绕目标筛选相应的信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广博原则,即在精通专业的同时,广泛涉猎有关信息;适度原则,根据各种信息对实现目标的相对价值,确定对有关信息的掌握程度;组织原则,将得到的信息优化组合,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有效驾驭和及时补充信息,调整并完善智能系统[4]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5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无时无刻都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创造思维、集合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
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和知识的加工搭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观点,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研究和运用创造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展现学生的思维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2.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良好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插图、有关史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3.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不择法,教可创法。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能打破思维定势,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 史学研究才能的途径之一;其次,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精选有关材料辅助教学,以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再次,要善于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二 集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对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浓缩的能力。训练的基础方法是:(1)情景再现法。
针对青少年爱听故事、富于幻想的特点,我们要精选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穿插讲解,引导学生从中推导出结论,也可用民谣、诗歌等形象教材,引起学生的艺术形象,并从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2)要点归纳法。教师经常在教学中示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归纳为要点,便于学生纲举目张,掌握基础知识;(3)线索图表法。纵横线索与专题线索相结合。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事件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求学生双向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其中纵向归纳是把同一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连,学生从知识的条理、线索中找出基本属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形成完整的概念。
三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其特点进行反复的思维训练。
1.问题情景法
在历史教育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设疑难,使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去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启发性提问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是这样进行的:(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关系中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掌握事物的本质,这是训练思维广阔性的主要方法;(2)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抽象和概括,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训练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3)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归类,找出异同点,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训练思维独创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例如,在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时,学生通过两种现代化实现的不同基础,认识到这是完全不同的历史范畴。
2.探讨发现法
也称之为设置认识性争论情景的方法,表现形式为组织课堂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般在模糊点设争论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条件和因果关系中纵横驰聘,从而活跃思维、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方法范文6
幼儿语言教育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发展是智力发育的关键要素,这点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幼儿期是人脑发育最迅速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经过科学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使幼儿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因此,幼儿的语言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在这个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应针对幼儿心理特点,通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强化幼儿语言教育,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笔者摸索出了以下两点训练方法,希望与同行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善用教材,激发幼儿兴趣
任何专业的教学都离不开因材施教的原则,幼儿语言教学也不例外。它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取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对象来达到幼儿语言训练的目的,如儿歌、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
首先,诗歌是一种以儿童作为主体对象,用于儿童聆听、吟诵并且阅读的文学作品。幼儿时期,人的思维最富于想象和联想,孩子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万物都生动而富有灵气,他们相信,在他们的身边,鱼儿会舞蹈,鸟儿会歌唱。儿童诗歌不仅内容丰富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押韵,深受幼儿的喜爱。例如,儿歌《小熊过桥》,“小竹桥摇啊摇,有个小熊来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儿歌让幼儿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小熊憨态可掬的过桥情景,同时“ao”的押韵,使这首儿歌不仅简单易学而且音调生动。幼儿期儿童语法结构单一,词汇贫乏,儿歌用朗朗上口的文字将正确的语法、词汇与幼儿口语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幼儿对语言模仿的兴趣,同时能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儿童故事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文学题材。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育者都可以发现,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都痴迷的一种语言活动。儿童故事是幻想与现实巧妙的结合体。幼儿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里有着各种不同的画面和角色,为幼儿打开了一道想象的大门,森林里的小动物、城堡里的公主、勇敢的小精灵和邪恶的巫婆似乎都鲜活地存在着,在故事中,幼儿能轻而易举地辨别善恶与美丑,他们在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宣泄着情感,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姿。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幼儿观看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剧,使幼儿在鉴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语言学习。
二、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幼儿语言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教师除了精选教材,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堂,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提问是吸引幼儿注意力、打开幼儿思路的有效途径。语言教学中,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总是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无教育意义层面,必然会出现幼儿毫不思考,盲目从众的单字回答。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的提问不注意难易程度,不切实际,也同样会导致幼儿无法回应并对回答问题产生抗拒的负面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尽可能多的启发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不受修辞和语法的限制,既为幼儿提供了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经过大脑的整理进行表述。例如,在儿歌《春天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自由表述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并根据幼儿的答案用儿歌中的语句重新表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幼儿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
第二,设置主题情境,培养幼儿表现力与创造力。其中包括了儿童故事的分角色表演和情境游戏。讲故事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故事就像是一扇扇,能让幼儿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妙世界。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参与故事的表演,不仅能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表现力。在选材上,教师要注意挑选那些符合幼儿年龄、有教育意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单纯又富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让孩子担任角色表演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分析人物性格,运用不同的音色、音高和音量去完成不同的形象塑造。例如,儿童故事《三只小猪》;猪大哥憨厚老实但比较懒惰,声音可以稍微低沉,语速较慢;猪二哥比猪大哥年幼,但也不够勤快,声音可以相对平稳;猪小弟年纪最小,声音可以清脆响亮,语速稍快;大灰狼凶恶狡猾,扮演时声音沙哑低沉,油腔滑调。运用不同的声音在角色塑造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做些简单的动作,并且根据故事内容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表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语言与表演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创造力。
情境游戏是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创设幼儿同伴间的情境交流模式,使孩子在自由、平等、和谐的集体气氛中轻松交谈,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观察成人或和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经验并通过自身与外界的交往实践得到发展。成人与幼儿的交流,很容易形成成人主导幼儿被动回应的模式。相反,在一定的主题情境中,幼儿间的交谈更能体现他们沟通交流的平等性与自由性,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例如,以“商店”为主题的情境游戏中,让孩子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两种角色,自己配对,共同演练他们在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商店的情景。这种情境游戏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之,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基础。科学地进行语言教学,需要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在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鹏朵.提高幼师语言魅力促进幼儿交往能力[J].宁夏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