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1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利用各学科教学这种途径,通过各类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和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生疏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有利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是针对不同专题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立足于全面素质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特点,给学生自行发挥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特长生脱颖而出。因此选题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根据高中学生特点和新教材内容,研究性学习选题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探究型、准学术型、创新研究型。

知识探究型是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学生学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这样一些选题:生物科的《如何判断生物遗传病的系谱图》和《达尔文理论和科学性和局限性分析》等,就属于知识探究型学习专题。其专题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是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拓展。这类选题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或以课后作业形式进行实施。也可在先修课上进行讨论、分析。

准学术型是指学生在文理科学习中或课外学习中,对某一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专题,给予指点,花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再发现式”学术论文。如学生的选题:生物科的《各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关于白化病遗传筶的调查》等专题。这些专题的研究虽对学术界并无太大价值,甚至有些观点在科学界早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这种专题能有效解决“为什么”的准学术研究性问题,是发展学生拓展性学习较为有效的方法。这类选题由于活动时间较长,故一般放在活动课、选修课上或安排在节假日进行研究。

创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它能有效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发展研究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手段。这类研究课题所需时间很长,如《磁场对茧的增产增质实验》需一年多时间,故只能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教师只能定期监控,掌握其进展情况。

二、学科内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跟我作研究

在课堂教学或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结合以前的学生课题或课本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改造,让学生明白进行研究的一般过程、方法和步骤。如生物科中《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生长素的发现。

2、“小论文”

教师布置“论题”或学生选题,让学生撰写“论文”。活动中要突出一个“小”字,要求不宜太高,过深,只要学生能动笔、动手即达目的。论文取材来自两方面:一是建立在学科内容的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生物科《离子交换吸附实验中离子交换的实质探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分析》等等。二是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应用学科知识的总结体会,如生物科的《嫁接技术探索》、《如何提高扦插枝条成活率》等,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3、实验类

3.1学科课程实验研究

学校提供实验室,师生共同参加活动,开展一定的实验活动,如:鹌鹑的结构解剖实验、测定细胞液浓度的系列实验,人的血型测定。

3.2小探究性实验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课题,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讨论下,进行一系列科技研究活动,然后撰写科技论文。如前述的《书本中菌落情况的研究》、《鹌鹑高产品种的培养》、《薄头茧形成的发现》、《打孔注射-防治行道树虫害的好方法》等。

4、讲座

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主线,聘请专家或老师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等,如生物科的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生物与能源等。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2

在所有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摆正师生关系,才能把教学搞好,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转变数学教学模式,加强问题式教学。

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问题性”的设计

教师应花大力气寻找相关材料,坚持“四问”,即问自已,问资料,问同事,问网络,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恰时恰点”的设问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展现与现实世界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提问热情,孕育创造精神,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合作等活动,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有收获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教师也在活动中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求得新的发现,成为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三、“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目标

1、“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3

博客(Blog)是WebBlog的简称。原义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Blog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式记录形式,所以也称“网络日志”。

对于博客的优点,我本人比较赞同方明军学者的提法。他认为,“博客具有低成本、零技术、个人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主要特征”。我个人认为,博客的最大优点就是简单易用、公开方便。

师生建立博客其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交流和探讨,同时还能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心得、思想动态等。二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前沿信息的探索。通过他人的博客,弥补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三是及时反思教师自己的教育行为,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二、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自主学习的含义,国内外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简单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负责自己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氛围具有民主性;(2)学习目标的制定具有自主性;(3)学习内容就有可选择性;(4)学习形式就有多元性;(5)学习资源具有丰富性;(6)学习场所具有开放性;(7)学习过程具有自控性。但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同时也指出,在现实情况下,完全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较为少见。

因此,对于现行学生的自主学习,我的理解是:从学的方面看,学生能够按照制定的自主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控。从教的方面看,学生学习的内容选择、计划制定、学习态度以及自我监控等,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精心设计和加工各种学习信息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三、博客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应用

1. 利用博客进行问题探究。在教授新课前后,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按照教学进度把学习的重点、要点,以及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前,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我在博客上设计以下问题供同学们阅读和思考:什么是生物?桌椅和树木有什么不同?生物究竟是门什么样的学科?讲述的又是哪些内容?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等。再如,讲完《血液》一节,有位平时在课堂上不善提问题的学生,在我博客的留言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她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不明白。书上说,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红蛋白又是运输氧的,铁在空气中被氧化会生锈,那么血红蛋白上的铁能不能被氧化生锈?”我看到这个问题,利用博客的回复功能及时给了她答复。我说:“人体内的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并不是铁单质,铁单质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生锈,而铁离子不能与氧气反应。所以人体内的铁不会生锈。”在博客这个平台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在这里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进程的辅助者,学生在这里也成了知识的探求者、学习主体。

2. 利用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自主学习。新课程《生物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做科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博客则可以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更富有情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环境中的动物。教材中以鱼为例,讲了水中的动物;以蚯蚓、兔为例,讲了陆地生活的动物;以鸟、蝗虫为例,讲了空中飞行的动物。对两栖动物青蛙或蟾蜍等知识只字未提。

学完这一章后,有个叫李亮的学生问我:“老师,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书中怎么没有呀?”针对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让李亮以“小蝌蚪为什么变成青蛙”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李亮同学很高兴,也愿意做这个课题。接着,他设计了一个课题研究方案,并把方案放在了他的博客空间中。我看后在他博客的留言里提示,让同学们注意浏览他的方案,并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以留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加入这个课题研究。之后,李亮同学参考同学们的留言,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修改,接着按照方案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把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及时输入到博客中。经过一个月的查阅资料、采集蝌蚪、饲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李亮同学终于找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答案,于是他总结博客中记录的各种信息,写成了研究报告,把报告贴在了他的博客中。而在写报告的过程中,他可以“求助”于同学和老师。写完报告后,他可以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有的同学在交流中说,他的小蝌蚪变成的不是青蛙,而是变成了癞蛤蟆,不知为什么?于是,他们又在博客中交流讨论。经过讨论查阅资料得出:小蝌蚪变成癞蛤蟆,原因是采集的不是青蛙的蝌蚪,而是癞蛤蟆的蝌蚪。接着有的同学又在博客上提出:“青蛙蝌蚪和癞蛤蟆蝌蚪有什么不同”的疑问。这时,我在他们博客的留言里写了:“请同学们继续研究,注意观察两种蝌蚪有什么区别。”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有位同学在博客上贴出了他观察到了二者的不同,之后其它同学也在博客中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利用博客积累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学习必须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载体。新课程《生物学》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教材的文字内容变少了,而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内容增多了。利用博客,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网络或其他地方搜集到的与学习有关的图片、动画、视频和文本资料等通过整理到固定的博客空间中。这样,在方便自己学习的同时,也便于其他同学查找学习。如,学完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二章有关基因的知识。有的学生对“基因工程”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就鼓励他们上网查找这方面的知识。有位同学在博客上贴了这样一段文字:说的是“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把从兔子身上的角蛋白转入棉花,于1998年育成“兔子棉花”。部分棉花朵为美国棉花博物馆收藏,其余的被加工成500件T恤套衫,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对棉花纤维改造。“兔子棉花”的诞生标志着纺织品已由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时代转入基因纤维时代,它将对人类服装面料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段文字真实与否暂且不说,但是这段文字对学生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博客点击率极高。很多同学在留言里感叹基因工程的奥妙,而且每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博客中记录了多条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信息,并下决心要学好生物学。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4

【摘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学习投入度低,自主性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应积极推动高校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打造自主学习型教学课堂,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健全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机制等,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项目来源】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53106)。2015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编号:2015Y0106)。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择优资助项目(编号:szkzy2016003)。2016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编号:161004)。2015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编号:2015-GX-046)。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对于贯彻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过程,保障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传统教学模式有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探究-发现”模式等。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慕课”革命之后,全球掀起教学模式改革新潮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一度成为教育改革焦点,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一、自主学习型教W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界欢迎。西方有关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及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期,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从而形成了操作主义、现象学、信息加工、社会认知、意志理论、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等自主学习研究的不同派别。齐默曼在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学习概念。赫黎克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维果斯基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利特尔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他认为态度和能力是决定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应学会自我管理与评估。目前自主型学习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在英、美等国高校教学中。国外学者开发了一系列自主学习测评工具,如魏因斯坦的“学习和探究策略调查表”、齐默曼的“自主学习访谈表”、宾特里奇的“学习动机、策略问卷”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近年来,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日益受到国外教育界青睐,国外名校纷纷加入Udacity、Edx等知名“慕课”平台,开展2.0版“慕课”建设。这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更带动了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创新。

从国内学术界的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自主学习进入系统研究阶段。1987年,林毓提出“自主学习”构建并指出:“自主学习不限于学习方法上,还可以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既有学者介绍国外自主学习理论,又有学者密切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状况加以创新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引介国外自主学习理论方面,我国学术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庞维国,2000)、《目前国外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动态》(刘根平、刘道溶,1990)等。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展开了具体研究。程晓堂将自主学习概括为自主学习能力、条件和模式三个部分;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包括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评价学习结果四个过程。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而不是由他人支配的主动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多方面进行自我设计、管理、调节、检查与评价的主动建构过程。此外,学者们还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归因倾向等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总结出以人际互动为取向、以意义建构为取向和以学习自我调节为取向的三种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此外,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了研究生自主学习教学的实践探索。但是总体来说,相对西方学界,中国学术界自我理论创新不足,同时,在中国教育界传统教学模式研究仍比较普遍,需要不断推进研究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二、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缓慢

不论在何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教育过程的组织主体,但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在当前的教学变革过程中,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教育观念落后,仍然囿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学设计的单向灌输模式,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仍是“教-学”单向线性关系而非契合网络时代特征的“教-学-教-学”双向互动关系,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模式仍然普遍存在于高校课堂教学之中,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二)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学习热情不高

部分高校教学模式陈旧,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心理较普遍,学习投入度不高,学习参与不足。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学习主体的自觉投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学习、思维模式都具有了新特点,这在客观上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为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学成效不佳等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在借鉴教育学中“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评估者等多元角色,突出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这将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课堂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理论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具体的课堂设计方案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首先,组织研讨式专题教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专题进行研讨。其次,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布置研究性主题作业,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或者学习心得体会,随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再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可以征集学生感兴趣的和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议题,启发学生将关注的社会问题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研讨,激发学生学习投入热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十个自主学习专题。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事先安排若干名学生对上一节课布置的自主学习研讨专题准备发言内容,经教师审阅指导后,学生主讲15分钟,内容涉及自主学习心得、理论理解等,从而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理论的掌握情况;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和交流,最后教师点评并将参与互动学生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二)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自主型网络学习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新兴教学模式。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教师应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立体互动式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这种网络平台拥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认知工具,并且结合相应课程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习自主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学习资源库”的角色功能,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和提供课程教学相关的理论资源,开发网络课件,充分发挥网络的辅助教学功能,建设研究生自主学习资料库,构建自主学习交互式网络平台,有效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及时答疑释惑,从而突破时空局限,实现课堂教学借助网络技术的不断延伸。

(三)健全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其学习投入度。从考核内容来看,既可以有常规的学业水平考试,也应包括体现自主学习投入的评价;从评估过程来看,既有阶段性的考核要求,又有最终的综合考评,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投入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学生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此外,在总评成绩40%的评定中,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撰写的小论文或学习心得作为考核内容,也应将学生课堂参与研讨情况纳入这部分考核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激励;剩余10%的成绩考核应结合学生网络教学参与度与对网络理论知识资源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考评,鼓励学生发表研究性论文,并在总评成绩中得到体现,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反映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有效实现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信.“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创造与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5(03):10.

[2]李红美.论自主学习的内部机制、模式及其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5(01):40-43.

[3]沈毓菁.浅议高职大学英语力的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14(75):90.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5

一、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好的设计。传授化学信息的化学教学过程应该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传输信息,并通过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反复调控中使教学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最佳。因此,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应主要围绕一个中心,即用化学知识信息构建学习者的心理结构;抓住两条线,即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重点在教学准备、原则、内容、方法及模式方面提出标准。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层次

教学设计的方法应以分析与综合为主,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结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设计中应从三个层次入手。

1.在化学教学的典型活动中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

如对某一化学概念,应以学生的理解水平为出发点,确定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活动,然后,把活动的步骤程序化。

2.从落实化学教学目标的过程进行任务分析。

如让学生掌握加热操作技能,这是一项教学任务。怎样才能完成此项任务呢?这就必须分析加热操作使用什么仪器,每种仪器如何使用,加热的程序如何,这一切都属于仪器分析。

3.从逐项落实教学任务中进行教材分析。

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成为教师实施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分析基础上,分析出对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方案

从以上三个入手,可设计以下六种教学方案。

1.理论分析综合法。

如设计培养目标时,可将目标分析综合,提出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实际需要,提出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思想。

2.素质归纳演绎法。

教育对象的素质有多种提法,我们可遵照某一标准对素质分类,并对每一类素质提出要求。如把素质分为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及智能结构素质等四个方面,再确定具体要求和培养规格。

3.系统分析综合法。

系统分析法是将一个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继而研究各个系统运行过程的方法。如认知目标、品德和能力目标的确立与落实,皆可采取此类方法。在设计教学方案或设计课时计划时,知识系统、认知系统、原则,以及方法都统一在教学逻辑系统之中。

4.图解分析法。

图解分析法就是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步图解、逐步图解的方法。

5.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将一项完整的结构分析成若干个小步骤,再逐步分析的方法,如一项技能分为感知、回忆、计划、完成四步,让学生分步掌握。

6.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指将一项完整的功能分解为若干项小的环节,让学生逐步领会,再合为一体的分析方法。

二、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改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树立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理念;树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方法和结论并重的理念。

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既要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博客辅助教学

1.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学科教学信息管理和,使教学时空得以极大延伸。

网络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博客作为一种优秀的平台技术,为网络教育中虚拟社区的创建、应用、管理提供有力武器。它可作为学科信息的管理工具,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源,如教学文件、与教材相关联的音像资源等放博客之中,也可以链接网站或文献,从而为教学提供学习资源,呈现学习内容,记录学习过程,构建个性化的教学专业博客。博客可以成为完全属于教师个人的流动性的信息资源库,具有查询和归类的功能。老师可以有选择地将其中的一些内容设置为开放级别,在网络上,提供协作交流的一个虚拟社区。

博客不仅可以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便利,而且可以为学科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组织知识管理提供有力武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博客将本学科信息有效分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空间,组成学科特征鲜明的博客圈子,借助博客在虚拟学习平台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沟通信息、开展研究来探讨共同的话题,使教学时空得以极大延伸。

2.开展博客教学有利于构建师生交流的开放互动性环境。

不论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课堂上,博客都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博客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记录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通过博客,大家彼此分享心得、分享知识,促进了解、增进理解。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以主题博客形式展开。首先,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学生提出也可以),然后,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博客将学生对该主题的一些认识、查找的相关资料整合在一起,供所有人来分享,并将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可以说博客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展开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和交流形式。

(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1.及时复习与总结。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遗忘先快后慢,教师要教育学生及时复习,及时总结,将复杂、零乱的知识梳理形成网络模块,并经常展开点、面、体的联想,系统化整理。这样才能强化记忆,化学尤其如此。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范文6

一、服务性学习概念界定

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1990年肯德尔(Kendall)考察教育文献后,就发现了147种不同的定义。人们既可以把服务性学习看作是一门课程理论,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学习方式。在1990年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中,服务性学习被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精心组织的服务,满足社区的需求,并在服务中得到知识技能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培养。1993年美国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体系,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将社区服务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有着固定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服务行动和反思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1]马里兰大学负责社区服务的雅克比(Bar-bara Jacoby)认为:服务学习是经历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参加旨在满足人们和社区需要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精心安排的结构性的机会的活动中而得到全方位发展。[2]美国社区服务协会认为:服务学习是传授公民意识、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学生从服务工作的经验中获取未来的知识和技能。[3]

笔者认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结合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并从经验的反思中获取新知识,并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使之成为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理念上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服务性学习强调“服务”与“学习”并重,并不单纯地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全部,认为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可以在社会服务中汲取多种养分,学生的学习包括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在社区服务中的经验总结。服务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充分满足社区需求,促进社区发展。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得到很好的检验和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生涯规划按部就班完成。“服务”与“学习”并重的理念,确立了两者同等的地位,保证服务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这也是当代美国基础教育中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一。

2.在实施中强调结构性反思。反思是提升服务性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与学习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协助学生将“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酵素。[4]服务性学习中的反思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从服务前的背景、能力反思,到服务中的阶段性反思,再到服务后的总结反思,这些对于学生每个阶段的服务性学习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反思将学习内容与服务经验在头脑中进行整合,加深对问题根源的理解,促进学生自身知识与技能系统地构建。由于服务性学习需要教师的组织引导,社区的大力支持,而在服务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社区人员也会一步步反思,如何实现服务性学习的最优化发展。通过结构性反思,可以给参与服务性学习的各方以充足的时间思考、平衡和解决在服务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使各方在服务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保持服务与学习并重的局面,在不打破服务性学习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服务性学发展。

3.在目标上强调实现学生的成长与满足社区真正的需要。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整个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是一切服务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性和交互性是服务性学习的核心概念,服务性学习的目标是双重的,于学生而言,是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并在经验反思中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于社区而言,就是在学生为社区服务后,能切实解决社区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服务性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社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目标制定上,不能由单一的一方完成,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商讨完成。通过服务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知识,认识和了解了社会;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优化发展;国家的公民教育也有了有效的载体。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对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憾

当前,虽然每个小学都十分注重德育,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也组织教师进行德育方面的进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1.德育方式过于简单。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还是沿袭主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当前小学课程中主要有《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这两门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内容相对枯燥,激不起学生听课学习的热情,师生形不成互动。也有教师通过班会活动、校园活动方式开展,比如“祖国山河”书画展、“理想信念”方面的写作演讲比赛,虽有一定效果,但形式老套,没有创新,缺乏韧性与活力。学生都是通过教师说教、同学榜样示范等方式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而非主观体验,由此个性受到抑制,能力得不到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2.德育资源不够丰富,缺乏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联系和互动。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德育资源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对于社会、家庭里这种丰厚的德育资源学校并未拓展开来,德育缺乏与社会、家庭的联结和互动。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当前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很多的德育活动都限制于校园内部,很少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社区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也缺乏研究,长时间以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学校把学生的信息向家长反馈,要求家长如何配合,缺少双方的互动,家庭教育的资源没运用到位,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挖掘和加强。

三、服务性学习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服务性学习有着显著的德育功能,服务性学习过程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当前,美国利用服务性学习进行学生的公民教育,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态度的确立,公民技能的提高。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来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内隐在服务性学习中,通过服务性学习促成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性学习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体现。

1.服务性学习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我们一直在寻找德育的新路径。服务性学习打破传统德育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局限,在学习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把空间扩展到社区,使学生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真实体验中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学习方式上,也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服务性学习的始终,都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他们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服务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自身的体验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升华,它创新了小学德育形式。

2.服务性学习丰富了小学德育内容。传统的小学德育基本都是局限于德育教本,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已经让学生熟记于心,但具体的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内容缺少深度和广度。服务性学习把道德学习的内容放到社会中去,学习社会中直接的道德文化和道德要求,学习最直接的做人做事道理。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把所学的大道德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真实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接触道德模范,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引发自身思考,审视自身,慎独躬行。社会是个大的课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德育效果也得到切实增强。

3.服务性学习增强了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德育目前已经由灌输式向体验式教育迈进,服务性学习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类型,这种教育方式必须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存在。其一,服务性学习的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让大家有热情参与其中;其二,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具有学习性、互补性与反思性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其三,教育的实效是以学生实践为中心,而不是以灌输式的作业为中心。[5]服务性学习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使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其中深入有效地开展,使外化内化的德育过程得到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目前,一些国家利用服务性学习来填补道德教育的空缺,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国也可利用服务性学习,挖掘德育深度,拓展德育广度,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许会展现出一派新的气象。服务性学习在解决社区真实需求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中获得了技能提高、品德发展,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Meyers,Susan,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ClearingHouse, 1999,73(2).

[2]陆为群.服务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比较及其对区域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刘大为.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课程评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卢浩,杨海燕.美国中小学“服务学习”课程:内涵、方案、实施及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5,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