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融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融资特点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 现状 风险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行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中小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远超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九成还要多。中小企业通过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在第三产业和经济总量上约占国民经济总量的60%,成为新时期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中坚力量,为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作出重要贡献。虽然中小企业作用如此重要,但是其也具有自身缺陷,比如资金不足和技术不高,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还存在银行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风险性高等问题,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融资现状并不理想,呈现直接融资渠道窄、民间借贷不规范、融资模式陈旧等特点

1.1直接融资渠道窄

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探索和建设之中,政府实施稳健的金融政策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直接融资设置了严格的条件,企业融资门槛较高,作为资金、技术及规模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我国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直接融资条件,导致其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不利于企业融资[1]。虽然我国开辟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但是这些机构为了保护股民的利益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发行证券和股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指标。即使现在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全面开放,其门槛依然较高。即便是能通过创业板块市场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但是通过有价证券融资在企业外源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可见中小企业在高标准的融资门槛面前有心无力,资金的筹措力不从心,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1.2民间借贷不规范

中小企业在除了进行股票和债权发行直接筹资外,还有一种途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直接融资。民间借贷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方式,它是一种独立于我国法定的金融机构之外的,资金拥有者和资金借用者直接达成协议,进行资金的转移。这种方式是建立在获取高于银行信贷利息和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的一种国家认可的方式[2]。民间借贷有多种形式,比如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民间借贷虽然经过国家行政部门法律的规定和政策的引导,但是在民间借贷的操作上仍然有些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我国明确规定,高利率借贷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但是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看到民间融资手续简单,监管薄弱的特点,不顾其利率高的弊端而进行融资。

1.3融资模式陈旧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的难题还有融资模式陈旧。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已具备一套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我国传统的融资模式只有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模式确实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和利益,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这两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融资模式,传统的融资模式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也不能让资金所有人和中小企业直接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达成资金的有效应用。比如对于桥隧模式,对小企业的门槛也相对较高,其核心在于能够成功地吸引风投等战略投资者,也就是说,当风投未到来之前,桥隧模式便无法继续运行,所以桥隧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局限性[3]。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现状不理想也会给企业的直接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筹资费用高、资金稳定性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特点。

2.1筹资费用高

中小企业在不能充分获得必需的企业资金情况下,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必然把目标转向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在吸纳直接融资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技术和资金都不占优势,吸引投资者的唯一最具诱惑力的条件就是高利率,许诺给投资者的就是高投资、高回报。这样直接融资虽然带来了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也会给企业带来必须支付的高额利息。高额的利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筹资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盈利情况,设置适合企业自身的资金吸纳利息率,否则会因为企业筹资费用高让企业得不偿失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民间融资成本高,财务风险很大,在给中小企业发展注入资金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秩序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2资金稳定性差

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受制度和自身企业实际能力的限制,导致企业在融资的对象上具有多家性,在融资金额上具有分散性和单家出资金额少的特点。这种融资对象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资金的流动性大和资金的不稳定性,给企业资本的利用带来一些困扰。企业必须吸纳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必需资金外,还必须吸纳一定数额的储备资金拥有防止出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撤资,企业多融资本即不能用于生产经营,也不能进行其它投资收益,只是作为一种应急资金,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资金稳定性差还制约着企业很难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因为企业要进行大规模和长时期的投资必须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供应,但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差给企业带来无数的未知数,让企业决策者轻易不敢有大手笔最终限制企业的快速发展。

2.3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中和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出资人和债权人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给直接融资后的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比如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板股票融资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国家政治方针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影响及国际市场的影响,股票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给企业融资带来不确定性,同时股民也会根据企业的各种利好消息进行股票的购置和抛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就是造成企业资金充满变数。对于民间借贷更是如此,如果一旦企业有不良信息传出,会引起投资人的恐慌和担忧引发撤资情况的爆发,并有爆发趋势。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金融风险,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的危险。

3.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面临筹资费用高容易加重企业负担减少企业利润的风险及资金稳定性差容易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分析引起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融资,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森.中小企业集合资金信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9-05).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化,投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股票、债券、票据、基金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已成为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省,直接融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对经济的助推作用日益增强,但山西省直接融资规模尚小,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加大发展力度。

一、山西直接融资的现状

(一)资本市场融资大幅增加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山西省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2008年实现134.54亿元,2009年增长2.7倍实现492.52亿元,2010年融资601.53亿元,2011年获批额930.19亿元,实际融资716.35亿元。四年合计融资达1944.94亿元,是前15年(1993年至2007年)融资总额702.59亿元的2.77倍。

(二)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S*ST生化成为山西省第27家境内上市公司;2009年,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中油化建成功上市;2010年实现同德化工、山西证券2家企业首发上市,鲁润股份更名为永泰能源并迁址晋中市;2011年实现振东制药、仟源制药、百圆裤业3家企业首发上市,山西省上市公司数量从2007年的26家增加到34家。

(三)公司债、企业债发行规模快速攀升

2011年,山西省公司债获批135亿元,实际发行45亿元;企业债获批103.5亿元,实际发行103.5亿元,是2007年至2010年发行量的总和,发行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

(四)货币市场直接融资持续增长

山西从2005年开始有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从2008年开始有企业发行中期票据。2011年山西省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融资352亿元。其中,国际电力等10家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81亿元;太钢集团等10家公司发行中期票据271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多,在全国排名第6。

二、山西直接融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改善融资结构的任务仍然艰巨

长期以来,山西直接融资比例相对偏低。从2001年至2005年,山西省直接融资比例不足3%。2006年以来,直接融资比例明显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债券融资比例从2005年的2.3%上升到2011年的26.0%,但银行信贷仍然是主要融资渠道。山西是重工业集中的省份,第二产业比重在60%左右,产业的升级改造与转型跨越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银行信贷一直以来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占到融资总量的2/3。如果融资企业感受不到直接融资的便利,就不会选择直接融资,导致缺乏一些创新的融资方式,如期权交易、期货交易、煤炭资源证券化等。

表1 2001-2011年山西省融资总量及融资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2012年山西金融运行报告》

(二)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能力有限,结构有待完善

一是上市公司数量少,融资能力弱。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4家,上市公司数量仅占沪深上市公司总数的1.5%,居全国第20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位,低于湖北(78家)、安徽(76家)、湖南(67家)、河南(63家),仅高于江西(32家)。二是行业集中。除了山西证券、大秦铁路分属第三产业的券商和运输物流行业外,其余32家上市公司都分布在第二产业,占到上市公司总数的94%。三是地区集中。山西省上市公司排名前三位的市分别是太原18家、大同4家、运城3家,这3个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74%,其中省会太原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到全省的53%。从市属上市公司来看,仅有太原、大同、晋城、运城各有1家,其余7个市还没有。

表2 2011年山西省上市公司基本数据与全国情况对比表

备注:证券化率是指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三)要素市场发育不够,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在股票、期货、债券、基金等方面,山西省发展水平整体滞后。截至2011年末,山西省期货公司仅有中辉、山西三立、和合和晟鑫4家;证券、期货营业部分布不均,山西共有106家证券营业部(其中山西证券公司40家,大同证券公司19家,异地证券公司47家),多数集中在省会太原和其他地级市,119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中还有76个没有证券营业部,全省11个地级市只有6个设立期货营业部;备案的8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资金总额仅18.3亿元。各类中介机构发展薄弱也是山西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块短板,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数量为零。

(四)企业融资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2003年安泰集团挂牌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截至2011年末,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达到1003家,山西民营或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仅有10家,占比1%;山西省中小板上市公司仅有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5%;山西省创业板上市公司仅有2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0.7%。尽管在发展中不时为融资难问题所困,但山西省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对上市融资能动性不足,与同行业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三、扩大直接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府支持体系,发挥政府在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过程中的支持推动作用

政府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结合山西实际,建立有利于引导和推动直接融资的政策环境。建议将直接融资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将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建立考评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定期不定期组织直接融资产品创新和项目对接会,做好直接融资政策宣传和产品推介,搭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推动直接融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充实完善拟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筛选和储备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入库企业,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

(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货币市场融资力度,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期票据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优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做优、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三是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四是鼓励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加大投资力度。五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直接融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规范有序投向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金融先导效应充分显现出来。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

一是结合山西煤炭大省的特点,积极探索煤炭资源证券化,包括将煤炭勘查权证券化、煤炭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煤层气开采收益权证券化等。同时加强对煤炭期货交易的研究,建议充分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平台,尽早建立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这对于完善市场体系、争夺国际定价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太原煤炭期货交易市场应立足山西,辐射全国,可优先发展动力煤、焦煤、焦炭等期货品种,再逐步发展其他与煤炭相关的期货品种,逐渐实现与国际期货市场接轨。二是结合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可试点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目前,晋中市准备以平遥古城、绵山景区、乔家大院3家景区的门票收入作为证券化资产。如果该试点成功,这将是国内首只由券商发行的挂钩景区门票收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三是利用期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四)采取切实措施,创建适合直接融资发展的优良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仅从金融市场内部谋求直接融资的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外部环境优化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制定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失信人的惩戒力度,加强宣传,增强公众信用意识。二是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服务。三是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发展,进一步发挥审计、评估、律师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四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社会对直接融资产品的认知度。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平台上刊登直接融资相关知识,编辑出版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成功案例,引导企业了解直接融资市场,熟悉市场规则,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容和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4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融资 区域经济 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1.1社会融资总量的含义

社会融资总量,指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年度新增融资的总量,其中包含间接融资的银行系统,还包括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1.2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分类

1.2.1详细分类

(1)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基金使用所有的钱对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是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包括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非金融企业股票、公司债券、保险公司赔偿和投资房地产等。

(2)经济实体通过使用标准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通过直接融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净金融企业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

(3)其他融资,主要包括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等。

(4)上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外省金融机构对湖北省的投资,而减去湖北省投资外国金融机构的贷款。

1.2.2分类总结

在主要考虑湖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各项数据可靠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指标涵盖了银行机构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其他等五个类别,同时兼顾跨市区资金流动情况。

1.2.3经济发展的含义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2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2.1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

湖北社会融资规模达到6114亿元,位列中部地区第一,全国排名第十位。根据央行数据显示,超过6千亿的规模,人民币贷款2.756千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5%,这一数据比中央区域的整体数据6百分比低,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在东部低数据显示,2013年,中、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51.8%和54.6%。对此,本地银行人士表示,湖北地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要低于中部的整体水平。

2.2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特点

2.2.1银行部门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例

银行部门通过表内、表外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表内业务包含人民币、外币贷款,表外业务包含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2003-2011年银行业融资总额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从2003年的98.1%下降到2011年的94.14%,在2003-2009之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于95.66%,直到2010年,它大幅下跌,分别占76.59%和69.08%。虽然近些年来占比稍微有所下降,但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仍然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

2.2.2银行部分表外业务融资功能

银行部门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实体经济通过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负债业务融资从金融系统显著增加,从2003年到2011年银行业的表外融资规模从0增长到38.0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从0增加到25.12%其中2011年新增委托贷款35.02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52.13%,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3.11%;2011年新增银行承兑汇票3.04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84.81%,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01%。

2.2.3证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

现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30家,总的资本市场融资超过1500亿人民币,证券化率和直接融资占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社会融资比重的规模;全省期货成交量占8%的比例,全省总规模的直接融资达到了3000亿。

3促进湖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全面支持经济发展

当前湖北省金融组织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功能欠完善。因此,要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都在蓬勃发展,我们应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其做大做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2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融资发展

目前,从湖北省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培育和引导热点消费,扩大民生相关的住房,汽车,旅游,电信等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民的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投资。三是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3.3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融资结构

(1)要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所有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这些股份制企业上市带来更多机会。(2)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并大力推广。(3)鼓励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之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4

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既要注意发挥大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和网络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根据温州民营经济繁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鼓励大银行进行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积极设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企业专业支行、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专业支行、贷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并从实际出发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单独核定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根据当前的金融组织结构现状,温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与温州企业生态相匹配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相依存,共生共荣,契合度较高。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另一方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实体经济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草根银行”。温州应在总结瑞安汇民资金互助社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先在各县市区各试办一个,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同时要推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兴办资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决资金季节性供求矛盾。大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小微金融机构成为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平台。

正确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直接融资的通道,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有机结合,提升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在间接融资中,要从实体经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贷、投资、债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模式,如采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银行+信托+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相结合融资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品种,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以及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试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的通道,使债券市场成为发展实体经济新的动力源。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增殖服务的关系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责任。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应当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方面创造经验。必须明确,金融创新必须根植实体经济,面向客户,适应市场,以金融创新产生的社会、银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提高服务效率为检验标准,坚决制止以创新为名搞“转型收费”、“贷款搭售”、产品捆绑销售等不正当做法,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小微企业不仅缺资金,更缺科技,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要针对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和抵质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适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单独客户认定与授信评审,建立绿色通道,并单独予以统计和考核。要创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贷款的质押进行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的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关系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5

关键词:金融脱媒;银行信贷;融资结构;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0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2

一、引言

随着金融脱媒的逐渐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金融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宽。同时在2012年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出现利用直接融资工具替代贷款趋势,企业信贷与债券融资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债券市场而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流向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企业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而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额的不断增加,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2003年的85.1%降至2011年的58.2%,同时不同的区域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2011年债券融资等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企业债券净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6%,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那么这种基于金融脱媒背景的融资结构的变化是否是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区域金融发展作为金融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还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区域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区域金融的运行机制,对维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Hester(1969)认为脱媒代表了从使用中间人的服务向一个或者没有金融交易存在或者金融交易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的双边交易的基本体系转变[1]。AiifMian、Ami sufi(2008)首次将金融脱媒与美国次贷危机相联系,运用经验模型,结合美国主要地区的数据,认为正是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加剧导致了信用膨胀,最终引发了危机,以崭新的视角分析此次金融风暴的根源[2]。Gary等(2008)为代表,认为脱媒形式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但脱媒环节和脱媒工具中存在瑕疵。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监管者应当像关注银行机构一样关注市场,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加大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3]。巴曙松(2006)从金融中介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脱媒的形成和趋势,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唐旭(2006)认为在我国还未出现真正的“脱媒”,但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的目标的实现将意味着金融脱媒过程的启动,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机遇要大于挑战[5]。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中介机构[6]。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国内学者关注已久的课题。刘红忠、郑海青(2006)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法对1985—200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 股票市场规模也较大的结论, 同时发现金融体系中银行的比重越高, 经济发展越是落后[7]。杨晓敏、韩廷春(2006)得出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的金融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均有较强的影响[8]。林毅夫等(2007)将产业融入金融结构变化的观点,从要素禀赋角度揭示了特定经济发展阶段所需具备的最优金融结构[9]。

三、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差异

(一)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宏观比较

“十一五”期间,债券融资快速上涨,并呈现超越股票融资之势。“十一五”时期,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的发行量达5.05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在2000—2004年间债券融资一直低于股票融资额,自2005年开始债券融资额开始大幅增加,2010年东部地区债券融资量高于股票4431.77亿元。从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资产规模前100名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2005—2010年债券融资占比已从8%上升至23%。债券市场已成为中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满足了这些企业超过50%的融资需求。在社会金融资源总体有限的约束下,大型企业债券融资比重的上升可以将信贷资源腾挪出来,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了空间。通过这种资金供求结构的再匹配,满足了不同层面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2011年东中西部①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债券和股票融资额总体保持稳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银行贷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占比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债券融资占比提高7.2个百分点,股票融资占比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资金配置效率提升明显。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地区新增贷款同比分别下降 13.8%和4.8%,西部地区小幅增长3.0%。各地区债券融资同比增速均高于30%,北京、辽宁等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股票融资同比正增长。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在各种融资方式中占比均维持较高水平。其中,债券融资东部占比提高0.9 个百分点,西部下降1.2个百分点,中部、东北部基本持平,股票融资各地区占比保持稳定。

(二)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微观比较

用微观视角,从东中西部的典型省份着眼观察区域融资结构的变化。本文选择北京、河南、贵州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省份,来考察其融资结构的差异性。

从北京、河南、贵州三个省份比较来看,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已经由以间接融资为主演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在北京的央企逐渐把债券融资作为融资的首选。而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贵州依靠银行信贷融资的需求仍然旺盛。以河南为例,2010年河南仅有9家企业获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15支,金额95亿元,新增股票融资173.64亿元,地方债93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3.6%。西部的贵州省基本依靠银行信贷融资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融资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

既有的研究已经证实,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货币创造功能差异巨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直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货币派生情况。从我国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直、间接融资活动的货币创造功能显示,直接融资活动的货币创造效能仅为间接融资活动的53%左右。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来推导不同融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基本形式为:

Y=AL?琢K?茁?滋 (1)

其中,Y是经济增长;A是技术系数;L是投入的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琢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茁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滋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式(1)表明,决定经济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新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在?琢+?茁=1即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经济产出来说,Y代表的是GDP增长率。假定经济繁荣期企业资本形成的来源主要是外源融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形成规模扩张及劳动要素投入。为了分析简便,假定企业内源融资稳定(即内源融资数量为常数),则社会资本形成规模等于当期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规模,即K=Kd+KL。其中Kd为直接融资额;KL是间接融资额。从直接融资种类及比重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从2005年起超过股票融资,2010年债券融资规模已经达到股票融资的3.3倍,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达到76.9%。为了分析的便利,将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分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假定新就业劳动力数量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规模,则GDP增长率主要取决于K=Kd+KL,得出:

Y=AL?琢(Kd+KL)?茁?滋 (2)

Kd、KL的实际规模受一系列市场及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因素。根据货币派生模型,派生的货币都是由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假定银行实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对新增存款缴存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金,银行间建立了清算体系,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以应对所创造的存款的提款需要。

新增存款出现后商业银行以固定比例rD、rE提取法定准备金及超额准备金,同时有比例rC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公众手中,剩余部分比例为1-(rD+rE+rC)用于发放贷款。贷款发放采用非现金方式,且直接转化为银行新增存款。其中?着=(rD+rE+rC)为新增贷款中不进入下一轮货币派生过程中的比例。用MB表示基础货币,因此得到由基础货币派生的存款量为:D=MB/?着,现金量为: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模型,GDP增长率则主要取决于直接融资规模、基础货币和非派生存款比例等共同决定的社会融资总量,即

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社会融资总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与GDP增长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社会储蓄转化为资本品的过程即资本形成,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资本形成规模扩张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是经济增长的共同条件。同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均能推动GDP的增长,但货币创造功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导致的金融种类增加、金融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增强及专业人才成长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就会比间接融资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金融脱媒下融资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为主导,向间接融资倾斜,银行在储蓄和投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以债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在经济生活中地位逐渐上升。本文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于比较不同的融资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基本模型及数据来源

lnPGDP=c+a1*lnCredit+a2lnStock+a3lnbond+?着 (5)

通过对中东西部2011年融资结构的比较研究可知,以银行贷款表示的间接融资仍是中东西部三个地域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股票类融资、债券类融资虽有较快增长,但占比仍较小。本文针对融资结构建立双对数回归模型,深入探讨这三种融资模式分别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何种作用。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将东、中、西部的主要金融资产划分为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类融资。其中,用金融机构贷款年末余额表示银行信贷融资;由于股票市值波动性较大,本文用历年股票筹资额表示股票融资(Stock);用债券筹资额表示债券融资(bond)。在因变量的选取上,本文沿用通行做法,以人均GDP表示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银行贷款数据来自1994—2006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数据, 股票、债券来自wind 数据库,2006—2011年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人均GDP、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做单位根检验,其检验一般方程式为:

其中,a为常数项;表示差分;?滋t表示白噪声残差。原假设H0:?浊=0,如果变量不能拒绝有单位根,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序列是非平稳的,存在随机趋势,反之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是平稳的。被检验序列是否含有截距项与时间趋势根据被检验序列图形确定,由于本文中使用的变量缺口为比值形式,因此不包含明显的时间趋势,变量最优滞后期由Eviews6.0软件跟据赤池原则自动确定。ADF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人均GDP、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检验值均小于相应的Mackinnon临界值,拒绝了存在一阶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缺口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Value值均小于0.05,通过检验,表示所选取的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区域人均GDP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调整后的值为0.5746,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值为21.5672,相对应的P值为0,因此显著的F值表明,人均GDP与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验证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选择不同的滞后期会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本文经过实际操作的验证,发现滞后期为2个年度时,得到的效果最理想。因此,本文选择滞后期为2个年度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检验结果,可以拒绝人均GDP不是银行信贷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不能拒绝银行信贷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银行信贷构成了GDP增长的原因,而GDP增长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也说明了反映融资结构变化的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会对经济增长造成直接的影响,融资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中东西部融资结构发展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从区域融资结构的横向比较和实证研究来看,不同的融资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融资额地区分布来看,各种融资方式均维持“东部高,中西部、逐渐降低”的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结构上已经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并且东部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度优势开始逐步显现。中西部地区对银行信贷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保持绝对优势。

(二)政策建议

实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信贷与资本市场都是区域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离不开来自银行体系的资金支持。银行体系庞大的资金规模和广阔的业务覆盖面,决定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应更加重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对缓释和分散系统性风险有积极作用,而且资本市场在提供资金支持中所产生的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确保资金有效使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等正外部效应,也是信贷市场所难以具备的。因此,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强劲的一股力量,资本市场也不可或缺。

根据区域融资结构的不同,银行信贷应更多向中西部倾斜。从东中西部的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更多的开始由过去的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中西部地区更多依赖银行信贷融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未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将继续领先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西部地区2011年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机构网点数占比均比上年有所提高,重庆、陕西和四川是外资银行新进入的主要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应把握形势,提前谋划,积极布局中西部网点,做好业务发展的渠道建设,把信贷资源优先向中西部倾斜。

根据实体经济需求鼓励、推动金融创新。一方面,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资产支持票据、信用缓释工具、市政债券、高收益债券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目标,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将极大地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保障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Donald D Hester.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69(l).

[2]Atif Mian, Amir Sufi.The consequences of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Evidence from the 20O7 mortgage default Crisis [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3).

[3]Gary,B Gorton.The panic of 2007[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5).

[4]巴曙松,陈华良,李品.“脱媒”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中国金融,2006(14).

[6]李扬.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经济研究,2008(8):4-15.

[7]刘红忠,郑海青.东亚国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6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具有成本较低、规模较大、方式便捷、期限灵活等特点。党的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品种不断丰富,规模不断壮大,已逐步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我市企业融资一直依赖银行信贷资金,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等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融资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着力推进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作,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制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有利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全市经济加快转型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政策引导,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开展,不断优化我市企业直接融资环境,推进全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切实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二、明确目标任务

全市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目标任务是:围绕全省“债务融资工具倍增计划”的总体要求,加大扶持,完善措施,优化服务,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实现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重点支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势头良好,治理结构完善的优质中小企业。

三、优化融资服务

(一)加强宣传培训。市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活动,通过组织直接债务融资政策宣讲会、产品推介会、银企对接会、印制宣传手册等方式,不断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政策的宣传和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推介力度。同时,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专题培训,积极推动银企交流合作。

(二)储备企业资源。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要会同市经信委在对全市企业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板块,不断完善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重点选择一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连续三年盈利的行业龙头企业作为直接债务发行企业后备资源,实行重点推荐、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建立辖内企业资源库,并重点做好对辖内中小企业集合融资的组织筹备工作,及时上报推荐企业特别是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企业名单。

(三)健全担保体系。市中小企业局要坚持“积极稳妥、适度发展”的原则,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努力做大做强市级融资性担保机构。市金融办积极协调,进一步延伸省再担保体系服务链,发挥省再担保分公司职能,加大对担保机构的再担保支持,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放大担保倍数,扩大担保规模,提升担保质量,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再担保服务。

(四)开辟绿色通道。对于企业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过程中需要理顺和规范的有关问题,各县(市、区)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要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依法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对重点企业运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等事项,要开辟绿色通道,坚持特事特办,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快办理进度,提高服务效率。

四、加强组织推动

(一)建立协调机制。由市金融办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组成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