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1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近年来,芬兰高中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不断发展的高中教育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政策制度入手,分别对芬兰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全面探析了其课程改革的全貌。总结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至少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启示,即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键词 :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年级授课制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26—03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任锐(1989— ),男,山西灵石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普通高中教育是芬兰国家整个教育链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芬兰特色教育的一大典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不断发展的高中教育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动力。

一、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政策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随着芬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高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最初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据调查,芬兰高中入学率超过90%,结束义务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进入层次较高的普通高中继续学习,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受主要贸易出口国苏联的解体及西方经济衰弱的影响,芬兰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1990~1994年间,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5。为了改善当时国内低迷的就业形势,芬兰政府开始着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对普通高中课程的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政策分析。无年级授课制开启了芬兰的课改历程。1987年,芬兰在全国多所高中进行了无年级授课制的教学试验。1994年,芬兰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试行多年的无年级授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决定在全国推广。为了让学生更自由地发展个性,《大纲》还对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成为平衡的、健康的、独立的、负责任的、有创造性的和热爱和平的个人和社会成员。在21世纪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新的《普通高中学校法》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高中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兴趣及多方面的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了积极应对新世纪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挑战,2001年,芬兰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再次对高中课程进行修订,开启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2 年,芬兰政府颁布了《普通高中教育国家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时分配法令》,在此基础上又重新修订了新版《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并于2005年8月在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实施。2004年,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强化了自然科学与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比重,编制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大纲》。与之前的课程改革相比,新课程改革的总方向没有太大变化,其主要差别体现在课时的分配上。课时分配表中除了国家制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还有由地方政府和学校提供的选修和应用课程。

二、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课程目标。1992年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法》和1998年的《普通高中学校法》对高中教育目的做出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目的。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成为良好的、平衡发展的和文明的社会成员。不仅如此,课程还应该向学生提供高中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工作等多方面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及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为了保证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芬兰普通高中在课程结构上做了明确的层次划分。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学科和学程三个层次。学习领域构建起了高中课程内容的整体框架,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科是学习领域框架内具体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学校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组织作用。学程是学科的细化,一门学科按内容和难度的不同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个学程。这里的学程与我国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模块相类似,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了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根据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高中阶段应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等三种形式。必修课程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面向所有高中学生开设的基础性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保证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是由中央、地方和学校共同设置的。应用课程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方法论、职业技能、学科交叉、学科整合这样的综合课程。应用课程由各个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国家和政府不做具体要求,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最能体现出学校特色。

(三)短期的分学段制和课程组织。199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大纲》对传统的一学年只分两个学期进行了改革,即将每学年划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包括6~7个星期,各学段的最后一周为考试周。芬兰普通高中课程组织是以学程为单位的,一门科目按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不同分为若干学程。短期的分学段制与以学程为单位的课程组织形式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短期的分学段制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双学期制的不足。因为一学年只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持续的时间较长,使得一门学科的学习时间拉得太长,每门学科的周课时数太少,这样既造成一门学科的学习周期过长而容易遗忘,又使得一个学期并行开设的学科门类太多。实行短期的分学段制和学程组织教学能够避免由于学习时间间隔过长而容易遗忘所学知识的现象,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将某几门学科学得比较透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根据《普通高中课程大纲》中有关课程评价的详细规定,芬兰高中的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或者是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高中日常的课程组织是按具体的学程进行的,学生围绕学程进行每天的课程学习,因此,课程评价也是以学程为单位进行的,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芬兰高中的各门课程按内容和难度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学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参加阶段性的考试,合格者进入学科的下一阶段学程进行学习;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学生还拥有重新学习的机会。学程评分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书面考试、教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观察、学生的作业表现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芬兰高中教师特别重视和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将其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无年级授课制的课程管理模式。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课程学习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为此,芬兰打破了长期以来使用的分设年级、固定班级、固定教师授课的课程管理模式,在所有高中大胆地采用无年级授课制,这无疑成为了课程改革中最大的特色。无年级授课制是指学校不为学生划分班级和固定教室,学生也没有年级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兴趣爱好制订学习计划,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教师,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

在无年级授课制的课程管理模式中,学校按照学生的才能、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和理解水平,为其制定适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新学年伊始,学校会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本课程设置手册,其中包含了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和授课教师等信息。无年级授课制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原则。

三、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从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观点看,芬兰高中课程内容特别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国家核心课程中的母语、外语、数学等学科的设立。地方和学校拥有部分课程的管理和设计的权力,因地制宜地开设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留给学生大量的课程选择空间。我国教育部在2005年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强调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及选择性。与芬兰课程改革相比,我国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和芬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选择性。

我国现行的高中课程共分为学习领域,包含有12~13门科目,每一科目又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同时还有地方和学校自行设计的大量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可谓丰富多彩。但课程的多样性并不是以学校开设课程的数量为唯一指标的,多样性的课程除了要保证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以外,还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课程不仅仅是面向尖子生开设的,帮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获得自身成长,也是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因此,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关注课程对学生的适切性,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追求。

(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关注到了自主选择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改革方案要求高中课程结构包括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模块化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灵活地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课程设置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在全面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主地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但是,在实际的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课程由教师包办、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强行占用、课内外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统一安排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

芬兰高中实行的无年级授课制、学程式课程组织、短学期制等都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真正落实到位,因此,成为了世界高色教育的典范。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多给学生较大的独立选择空间和学习空间,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改革方案落到实处,仍然需要我国广大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芬兰的普通高中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能力倾向以及发展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学程为单位进行,评价标准体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不仅仅以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从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学生作业表现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角度加以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我国正在进行的高中课程改革倡导教育要面向每个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一切。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要让学生展示个性、追求卓越、全面发展。课程评价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还应该强调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多方面的表现,建立反映学生状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已经明确提出,学校要采取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但是,落实到实践层面,很多学校的成长记录却徒具形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因此,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力度,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课程评价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德启,汪霞.芬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浅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9(5).

[2]何晓娜.芬兰中小学个性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田友谊.无班级授课制:芬兰高中教育体制改革透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2

根据山西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市从20*年9月起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是加速发展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推进全市教育水平,建设教育强市的历史机遇。现就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近年来,我市高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和省、市的一流名校以及人民期望的优质学校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改革等内涵发展上存在差距。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效益,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使我市小学初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必然会使我市高中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各校要充分认识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认真落实上级的有关精神要求,切实把新课程实验工作抓紧抓好。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标任务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我市进行新课改实验的目标是:学校通过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调整和变革,使学校走向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高中;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业务素质得以显著的提高,能够准确实施新教材;使全体高中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化发展。

工作任务:一是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二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新的评价与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四是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工作

(一)组织新课程全员培训。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师是关键。要根据教育部“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市教育局和各学校都要把培训工作作为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整合与开发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完善校本培训制度,认真开展校本研究和培训。

(二)建立完善新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以及省教育厅的学科指导意见,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要在保证开好所有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规划开好选修课程,要因地制宜地开设好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建立完善的学生选课制度,学生学分管理制度,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实验的重点是教改。要积极实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两个转变。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设计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四)积极探索评价制度改革。评价是导向,是指挥棒,在新课程实验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市教育局要加强对学校的评价考核以及过程管理,确保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学校要积极研究实行新课程实验后的高考命题改革,使课改后的学生更加适应高考,使全市的高考成绩更加突出。

(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要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特别是为开设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要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应用。

四、加强经费和条件保障

市财政局要设立新课程实验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组织培训、项目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实验推进以及检查督导等各项工作。市教育局要按照学校实际班数和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为学校配齐配全学科教师和各类教学辅助人员,尤其是高中技术课教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学校要按照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舍、图书、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实验仪器、电教设备及各种软件资源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应具备实施新课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条件。

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新课程实验的目的、意义和任务,营造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良好氛围。市广电中心要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市教育局要组织师生进行街头宣传、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使新课程实验工作家喻户晓,形成领导重视、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良好环境。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选修课准备思考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是选修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从语文学科自身的角度而言。语文学科的功能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前者立足于学科中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熏陶,后者侧重于专业的技巧、技能等方面。两者本应是和谐的统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然而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将精力过多放到后者身上。在今天声讨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现行的素质教育呼唤着人文性。但是,在高考制度和评价制度还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必修课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总得不到足够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弥补了这一缺失。学生可以从中感受母语巨大的文化魅力,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重要补充。

从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的角度而言。社会、学校都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强调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科是体现人文氛围的最主要的课程,而语文又是文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的学科。所以,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重中之重。

新课程对语文的选修课提出了大致的几个模块,如: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从中又衍生出许多系列,如:古代文学常识系列、古代散文选读系列、外国文学系列等。

面对如此多样的选修课,我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再有浪费、脱节的遗憾,而能与学生们一起分享。现在的高中生,也能在文学的殿堂中畅快漫步,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语文选修课,将为高中生打开神奇的文学之窗。

让我忧虑的是,面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有能力上好选修课,为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吗?

对于选修课的准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这是准备选修课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语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学科的专业角度来看,文学上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语言上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等。此外,还与诸多非专业学科息息相关,如政治学、经济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心理学等。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是“通才”,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应当具有宽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需勤于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装满一肚子学问,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阔了眼界,在课堂上才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当然,这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做“两脚书橱”,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学以致用。

2.精挑细选,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确定了某一专题后,往往会找到许多现成的相关材料,但是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了事。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较多学习的要求,它对学生的约束力较小,所以首先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学生只是高中生,接受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还需提高,所以,应选择适合他们的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而把握的“度”,不妨借鉴必修课的内容。 转贴于

3.细心揣摩,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学会筛选材料,还需细心揣摩,多思考、多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是纯粹的人云亦云,教师就成了“传声筒”。如果能够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适当融入自己的见解,凸显个性光彩,不仅能促进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而且教师也将成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好榜样。

4.,重视选修课内容的人文性

既然由于高考的原因,必修课上较多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那么在此基础上,选修课将更重视人文性。比如:也许在必修课上,学生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家之一。那么,在选修课上,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疾,兴修水利,他胸怀旷达,文学创作光照千古。

对于语文选修课,我还有一些感到困惑的地方。

1.授课方式是讲解式好,还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好

一方面,选修课的时间相对不多,一个专题的容量却很大,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完一个专题,由教师直接讲解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这样一来,学生又回到了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吗?

另一方面,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确认,却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这样,在规定时间内,不仅专题内容需减少,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必修课的学习时间。

这一组矛盾,该如何解决?

2.学生会真正投入到选修课的学习中,确保学习效果吗

尽管选修课的开设,重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尽管选修课有考试、学分的制约,但是与高考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语文学科历来对学生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显而易见的短期成效。那么,在高考重压之下,在必修课学习时间也已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生会安心学习吗?

3.是否能够将选修课的文化视野拓宽,开设贴近学生的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明珠俯拾皆是。我们民族曾经出现过无数了不起的人物,产生过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作品。一份如琼浆玉液般的精神养料,能够经由语文教师之手,将它们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学生们,是老师的荣幸,也是学生的荣幸。

但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的学生还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同在他们这个年龄、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韩寒的《三重门》,乃至于来自韩国的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还有一大批名目繁多的校园青春系列作品,它们的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阅读热潮。且不说这些作品的文学水准高低如何,传递的人生观、世界观良莠如何,如果能开设以它们为主题的专题课程,恐怕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促进他们的思考。这与选修课关注学生人文性的目的是不相违背的。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三维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特征和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加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工具,能使用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能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能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来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或者创造性的探索,能对他人的信息活动进行相关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安全地、健康地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对信息技术对日常的学习生活、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进行辩证的认识,能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的主要特点

1.体系结构要体现“认知、技术、社会”的三位一体

新编课程的教科书要以“认识、技术、社会”作为基本理念来构造体系结构,突破原有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进而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2.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人文、生活”的三位一体

要以“技术、人文、生活”来作为基本理念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尤其是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注意范例的生活性和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活动要具有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

由于新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活动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地区的差异,通过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说,在进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来进行主题的选择,并且教师也不应该严格规定网站的建设水平,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规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由以上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作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培养目标具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而其实践的特点具有体系结构要体现“认知、技术、社会”的三位一体,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等特点。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5

去年秋季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认真准备,积极应对,做好了于今年秋季入学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统一认识

去年10月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后,市教育局赓即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不仅汇报了会议精神和上级要求,也汇报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议,立即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之后,我们又通过中心组学习、会议发动、培训研讨、媒体宣传等形式,转变党政领导、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为了搞好宣传,市教育局编印了《规范办学行为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料汇编》,一些县还创办了“课改信息”,传播先进理念,推广经验探索,营造课改氛围,促进认识统一。

二、争取政府重视,改善实施条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通过调查,摸清了我市普通高中现状:班额大,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平均班额71.6人,平均班额超过80人就有两所学校;设施差,所有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与新课改实施的要求差距较大,而农村学校尤为突出,缺少计算机,缺少实验用品,缺少音像设备、资料,缺少图书,而且规模偏小,学生选修、走班上课很难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联合出台了《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安排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工作经费,市编办据实确定了普通高中学校的编制总数,市人事局在普通高中招考教师等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调整。教育系统内建立了管理项目组、教学项目组、评价项目组等工作小组,对涉及普通高中课改实施方案、课改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文件十余文件。各区市县、各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安排专项资金,尽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添置必须的设施设备和器材。武胜县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课程巩固同步考虑,以网络技术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抓手,更新了全县所有学校的网络设备,其做法在全国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做了发言,友谊中学、邻水中学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岳池中学加快了标准田径场建设。除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外,各学校主动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挤出资金添置设备、图书等,装备远程培训视频教室,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实施、以及成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除了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外,在今年高考结束和普通高中招生时,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紧急通知》,对宣传行为、招生行为和教学行为予以了重点规范。今年,全市未再对普通高中学校以高考结果排名和奖励,没有出现学校“炒作”高考成绩、状元和录取率等情况,真正实现了高考的平常化。市教育督导团组织了办学行为的明查暗访,对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发出整改通知书20余份,处理有关责任人10人,为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秋季以来,市和区市县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监管,明确了责任,禁止学校占用节假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习功课,禁止学校及教师以各种方式和名目组织安排学生有偿补课或参加补习、培训等。加强高中招生管理,严格控制高中招生规模,切实解决大班额、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各地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力度,不仅停止了中职学校办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而且压缩普通高中招生学校,扩大招生学校招生规模,以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供师资保证

一是配足教师。采取从高等院校选、基层学校考调等方式,努力配齐配足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招考的近1000名教师中,普通高中教师占到了1/3以上。二是强化培训。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和省教育厅《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的要求,我们通过国家、省、市和校本四级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为课改实施提供理念、实践准备。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北京、江苏、上海、山西、海南、宁夏等地参观学习和培训。同时,市教育局举办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了北京海淀区和省教科所的专家授课,市内样板校介绍准备情况。各区市县也组织了面向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以及外出的尊点培训。精心安排,督促教师参加省上组织的远程网络视频培训与国培计划,市教育局领导分片负责,进行督促检查,并通过召开特别会议、印发书面通报等形式通报情况,基本实现了对课改所涉及人员的“全覆盖”培训。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范文6

根据教育部批准的《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2013年湖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继续实行“3+X”,“3”为语文、数学、英语,由我省命题;“X”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外语科目中,小语种(俄、日、德、法)也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为了做好新高考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衔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组织成立了以学科教学专家、学科命题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队伍,以教育部颁布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反复探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北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保持湖北分省命题以来的命题特色。《考试说明》既是2013年湖北新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中学教学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