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1

>> 守好中小学生安全的防线 基于利益视角的中小学生增负研究 基于Unity3D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三维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研究 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研究 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中小学生阅读参与度研究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 上海市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动力系统的研究 基于坐位体前屈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年龄特征研究 基于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指导反思 基于正反馈模型的中小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养成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的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 基于归因理论的中小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激发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基于Unity3d技术的三维数字校园系统研究 基于三维GIS的现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7-22.

[5]http:///zwgk/2007-02/25/content_ 533489.htm,2007-2-25.

[6]http:///yjjl/gdyjjl/201203/t20120314_157931.htm,2012-3-14.

[7]http:///gzsyjb/gzyjsc/yjsc.shtml,2011-11-27.

[8]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9]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 86-87.

[10]陈功.当前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1]钱丽霞,郭琳,徐新容.国外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9(7):18-24.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研究方法;问题转化为课题;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规定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学习不断地推进,许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已慢慢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活动,并体现在学习实践中。但是,学校在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选题环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研究性学习难以顺利开展。下面根据自己几年来深入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活动和几年来通化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的指导经验,以及实际调研的实践研究,谈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在选题环节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在选题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通过调研访谈,我们发现学生研究的课题有许多并不是来自自己的兴趣,这些课题多数是由学校或教师指定的。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及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生活知识面窄,作不了课题研究,没有发挥学生的潜能,限定了学生选择课题的范围。还有部分原因是同一些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错误认识有关,他们认为在中高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今天,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2.课题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从其研究过程来说,大多数并不具备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但从其研究结果看,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课题缺乏研究条件的支持

没有对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行性、科学性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所处的学年段知识结构,年龄及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即学校、家庭和社区能给学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方面,如信息资料、实验设备、经济支持和活动空间等等。

4.选题过于空洞抽象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选题过于抽象的问题,可能引起研究方向不明确,指导教师不易指导等问题,这样会使研究有一定障碍,甚至无法实施。如“关于通化市市民消费观的调查”“当前我市学生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我校初中生道德水平的调查”等等,都是很抽象的题目,无法操作。有的学生选的题目方向很好,但因为不够具体,也无法操作。

5.课题的表述不规范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课题有了恰当的表达方式。研究课题的表述方法一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述式(或称描述式),另一种是问题式。前者主要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如课题“废电池的危害与利用”。后者主要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的选题有许多课题的表述随意性较大,问题表述不够理想和完善。

二、要建立问题意识

1.要认真对待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

在观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现象时,要特别关注那些新奇的、重复的和密集的现象。平时要有目的地对这些偶然的现象、个别的现象多提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问题。

2.要学会观察与思考,养成不断提问的习惯

学生观察现象应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有问题意识,要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和价值。

3.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问题库

要养成记录发现问题的习惯,随时记下所想到的问题,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形成2~4问题,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三、如何使问题变为研究性学习课题

问题的提出可以从自己兴趣出发。可以从自己学习的学科出发,提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例如,“某一类型的数学题有几种解法?”这虽然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它仅能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数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研究课题。而“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人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探讨、研究,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但不是一个合适的课题。“关于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研究”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人们关心的饮食与健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环节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指导方法与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针对不同小组课题的不同问题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鼓励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努力使学生真正受益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3

记者:创新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软肋”,即使在学术界,也有不少人认为:“小学中学重点应学好基础知识,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提出的问题就没有质量,所谓‘创新’也只能是非常浅层次的。”

胡卫平:基础知识扎实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长项,为世界所称道。但是创新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中小学是关键期。虽然成年以后也能发展,但关键期错过了,就会事倍功半——这是中外有关创造力研究的共同结果。例如美国现代着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但与创新人格最紧密相关的5种人格,包括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和自我认同,其发展阶段都在18岁以前。”北师大发展心理学资深教授林崇德的研究成果证明:“初中二年级是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性的逻辑思维过度的关键时期;高中二年级是定型时期。”

我曾做过一项关于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比较研究,国内外很多重要学术刊物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转载。研究结果表明:提出创造性问题的能力、想象能力、对产品进行创造性改进的能力、创造性实验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趋势,12岁-17岁的英国青少年均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我和我的团队之所以在最近10年中,投入全部精力,研究中小学生如何通过“学思维”提高创新素质,就是认为创新教育不能错过最佳时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尽快与世界接轨。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我们的孩子为何形成难

记者:林崇德教授总结了前人对创造性人才的多种定义,提出“创造性人才=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主要障碍在哪里?

衣新发: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是我国中小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原因。不久前,我们刚刚完成一项重要课题,对陕西省3371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创新素质培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8年中,代表学生课业负担指数的曲线一路攀升;与此同时,代表创造性人格指数的曲线一路下滑。究其原因,我以为,可以从3方面分析:

首先在时间上,考试压力过大,要投入记忆、背诵的时间就多,用于重复性学习的时间就要增加,用于自由探索的时间就少。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需要充分的时间作保障的,课业负担过重,自由思考的时间就被挤掉了。其二,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过度训练。而兴趣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内在动机之一,过度训练,使学生对本来有兴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越学习越不爱学习”就是这个原因。对已经厌倦的、觉得“没意思”的学科,自然也就很难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三,虽然课程改革后,很多地方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班级大,教学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大部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只要求注意听讲,接受和消化知识。而思辨、质疑、表达能力,却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这样的课上的越多,创造性人格自然就会不断遭遇发展的障碍。

胡卫平:教师是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这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做了一项对教师创造性观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最喜欢的排在前10位的人格素质中,只有“思维清晰”、“自信”这两项与排在前10位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相重叠。而创造性人格排在前10位的另外8项是“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灵活、爱思考、好奇心强、喜欢接受挑战、独立自主、意志坚定,都没有进入老师喜欢的前10位。老师喜欢的前10位的另外8个品质是真诚、有礼貌、负责任、热情、友好、有进取心、正义感、可信赖。

奋起直追:我们有了一流的创新教育软硬件系统

记者:基础教育领域中创新教育的薄弱,早已为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和不少重大政策措施所关注。作为985项目之一,2010年,国家启动了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请你们谈谈这一平台的建设情况。

胡卫平:作为这个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国家在陕西师大建立了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设有研究性学习实验室、教学观察室、未来教育实验室等25个培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训环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研究和实训指导团队;开发了教学反思系统等软件系统。已培训教师十几批,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来这里考察的教育部领导说,该中心解决了国内多年想解决但又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教师专业能力有效发展的途径。一些前来考察的欧美教育家认为,该中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衣新发:基于课业负担重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中心负责主持了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项目,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方案,在试验区的学校,建立了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举报、公告、问责制度,通过“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作业的科学设计,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的校本课程,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经测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明显提升;学科成绩不仅没降低,而且有提高。

胡卫平:中心专家开发的“学思维”课程,经过几百所实验校2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都得到明显提高,研究成果被国际教育心理学地位最高的核心刊物发表,德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计划将我们这套“学思维”课程引入德国,培养德国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研究性学习,人际关系,竞争,合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大致历以几个阶段:①选题,组成小组;②实践,调查研究;③总结,呈现成果;④评价,总结得失。在研究性学习整个流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超标准的问题和困难,而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学会尊重他人

一个课题小组学生之间在同一目标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就会构成一个群体。他们的关系难免会亲有疏,有远有近。有的人威信高,人缘好,往往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有的人威信低、人缘差,往往造成被人嫌弃。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1 要求学生不要乱发脾气。学生一起在校活动或走出校门活动,争论在所难免的,但是争论只应对事而不对人,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论不休,得理也应让人,当然更切忌乱发脾气、乱骂人,以免伤感情。

1.2 不要自视清高。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即使你能力比别人突出,才华比别人出众,或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千万不要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如果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会看不起你的,当然就谈不上尊重你了。

1.3 不要取笑别人。要学会给别人“下台阶”,对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里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有人一时不慎,说了一句不大得体的话,或做了一件不得体的事,被当作笑料,时常端出来取笑。乐是乐一场,可是哪里知道,被取笑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滋味,也许他心里正在骂你呢,所以你千万别做这种事。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尊严,人人都有自己的面子。记住,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尊重你。

2.学会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和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这里我们分析这两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

2.1 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拥戴教师,彼此信任、相互吸引。在这种人际状态下,学生或者为了与教师接近、交往而努力学习,或者为了报答教师的期望而努力学习。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情舒畅,总是主动、热情、积极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及时将自己的接受状况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讲课有的放矢。在这种人际关系状态下,学生由厌恶教师而导致对该教师所授的课程也失去了兴趣,最终影响学习成绩,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如果与教师对立,那么他的心情就处于压抑状态,思维活动就爱到遏制,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

2.2 同学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良性同学关系主要从以下方面促进学习。

2.2.1 形成合力。由于同学之间相互吸引、团结一致,能更好地克服同学之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2.2 彼此互补。同学当中,各有所长,有的擅长文科,有的擅长理科,有的在音乐、美术方面突出。同学在一起,就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达到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2.2.3 互相激励。良好的同学关系表现为:相互吸引,相互信任,同学之间学习气氛融洽,情感和谐。在学习方面互相激励,共同奋斗,各自都形成高昂的学习热情。

2.2.4 交流信息。良性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彼此传递知识信息,扩大彼此的知识面。

2.3 与此对立的恶性同学关系则不然,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危害学习。

2.3.1 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彼此互相嫉妒,对方在学习上取得成绩时,不是去虚心请教,见贤思齐,而是内心嫉恨,风言风语;对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不是上去帮助,而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样对学生养成的心理素质和对双方的学习都有影响。

2.3.2 由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因此都怕对方在学习方面进步,更怕超过自己,彼此在学习方面的可取方法、重要资料都保守起来,甚至个人的思想也不外露,阻碍了各种信息的传播。

2.4 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是自然、社会、生活,就必然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与他人交往,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就显得尤其重要。在研究性学习中,人际交往的病态心里多种多样,其主要是要注意学生“害怕拒绝心理”。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他人交往。因此,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3.学会竞争合作

竞争意识,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合作,则是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同课题小组的竞争,同一个小组成员的竞争,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分夺秒,忙个不停。竞争,点燃了学生实现目标的热情,上进心和进取心被激发,竞争,让学生产生自尊心,充满自信。在竞争中,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同竞争相比,合作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合作能使自己增强团体自豪感,实际上,竞争与合作总是相伴而行的,我们看到的情形是竞争中离不开合作,合作中离不开竞争。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个课题小组里,学生合理分工是种竞争,但竞争中必然要合作。没有合作,课题小组犹如一盘散沙,资料不能整合,成果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出没有演完的戏剧。

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途径,去研究和解决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水平.《学校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5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小组竞争

综合实践活动是近些年来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不同于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有整个活动的绝对支配权和主导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

在国外,综合实践活动为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起到辅助和输送作用,而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其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而是参与者和指导者。

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在吴江各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课程表中得到了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也有幸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适当开展小组竞争将大大增强课堂活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新型分组,调动积极性

现在的班级多数是按照秧田式单人座由班主任分好的,大概6至8人一组,一个班约6组,班级活动或任课老师上课都是按照此分组进行的,班主任分组有自己的考虑,比如身高、视力好坏、行为因素等。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进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合作积极性和大量的信息交流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解决同学间交流的不便,我打破原先的秧田式分组,将课桌合并分为6大组,每组桌上放有我自制的组号用于区分不同小组,至于组员,我并没有照搬班主任的分组,而是在课前让同学们自由组合,约7人一组,并选出该组的组长,如此分组让同学们有一种新鲜感更乐于参加,再加上组员和组长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更愿意和他们合作,积极性就更高,大家呈圆桌状坐在一起也方便交流。当然,纪律的控制问题就变得突出,我有方法解决。

2.制定统一规则,赏罚分明

分好小组了,由于学生和自己喜欢的组员在一起,难免兴奋异常出现讲话扎堆、自说自话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出一套奖惩方案对班级的纪律进行管制,但同时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么做的,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各色小磁石,在黑板的角落里画好6个框,凡是上课回答问题的或小组活动优胜的组都将获得磁石,待课后比一比哪组获得的磁石数量多,最多的组将获得老师的奖励,如小礼物等。为了公平,也为了操作,我安排了一名学生负责在黑板上放磁石。待课后全班一起看结果,根据黑板上磁石的多少给予奖励。当然,对于破坏纪律的同学,由小组长负责提醒一次,若不知悔改再犯,则在课后把名字告诉纪律委员,根据犯规的程度扣操行等级分,若是违规较严重则加倍扣并通知班主任或进行单独教育。统一的规则让每位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为组争光什么是要被惩罚的,同时各组长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人人心知肚明规则执行起来效果就很好。我用此法也开过课,效果非常好,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展示交流,共同成长

我了解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其中有一点是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出现,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组竞争形势正好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性格内向的忙幕后,性格外向的可以代表全组表达结论交流,当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表达小组的结论我常常会加一句“还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吗?”以鼓励发言,“对于他的阐述其他的同学有问题想问吗?”引导其他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思与交流,若是有同学大胆发言了我将给他们组加上小磁石,表示他们又为小组挣得一分,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同时,同学们在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的过程中,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4.客观评价,激励小组竞争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小组合作水平是有着重要的激励加强作用的。比如磁石评价较客观地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好坏;结合奖惩方式有效地强化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展示交流环节给了同学们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机会;纪律组长负责组员监督制实现了同学互评甚至比老师评价更有效地强化了纪律。当然,评价的进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同学间出现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对方进行语言的人身攻击等现象,因此老师应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多鼓励少批评,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引导同学、师生间的评价。

小组合作竞争不仅让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而且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有趣、轻松了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潘海燕.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中小学班主任专题培训教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6

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贵州省实验中学在高中部的三个年级实施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教师把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存在较多的思维定势,基础知识,科研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需要老师进行系统的指导,但是,老师们没有多余的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从实际出发,找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着手点,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也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之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活动,把过去模糊的认识、错误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也使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因而他们把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带到课堂,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老师把课外的功夫用到课堂,上课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效率。如果没有老师们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精心指导,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背的被动局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只好司为主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老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造就一批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而且也培养一大批有自主探究型的学生。

3、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今后的研究性教学时间,我们将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而且所学到的方法终身享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正好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得数据与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取解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可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的学生学习不仅是探究性,更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更好说明。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学习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

(1)由于该校是高中部和初中部同时存在,学校领导的工作重点在高中部,而忽视了初中部的管理和策划。因而出现了初中部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在全国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大环境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这个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思想教育的连续性的断裂和阶段性教育内容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片面性。

(2)学校的管理观念存在传统、强硬的观念。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那么,要求我们作为管理者,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完整的个体加以尊重和对待,让学生在我们的全方位的人文管理下,健康地成长。

2、老师层面的。由于学校的管理导向的影响,思想品德老师们对自己的专业影响作用失去了关注的热情,课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本课的阵地明显地缩小也没有什么反映,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也不在关心。虽然,这里有国家考试体制的因素,但是,作为教师,本分应该是忠于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论所教科目是否是中考或高考科目,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责无旁贷。

四、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