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1

【关键词】 护理专业; 小课题研究; 实践活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未来护理领域方面的人才要求会更高,现行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须逐渐地转移到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来,使护生能自主地选择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何在现行教学体制下有效地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呢?除把握好课堂教学外,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小课题研究活动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1 定义

所谓的小课题( project )就是以教师或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领域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运用科研的方法,由个人或成立合作组,在短时间内共同探究,并取得实效的科学研究结果。对于小课题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即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进行界定。从教师的角度,小课题又称微型课题,是相对规划课题而言的。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善教学,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1]。而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地从自然、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小课题研究的活动,既是学习方式,又是教学方式。作为学习方式,在释疑解惑中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作为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3]。因此进行小课题研究,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措施有很多种,教育科研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小课题研究则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如陈岳祥等[4]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具备较好的问题意识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郑仲仁等[5]报道,自2008年至今,上海市闵行区面向全区广大一线教师启动教学小课题研究,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参与研究,为教师科研的深层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改善了教学水平。周剑[6]通过小组管理课题网络化推进区域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表明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马东贤[7]通过教师寻找实践招数的教师小课题研究表明,小课题研究称为校本教研的一个实效抓手,以教研组为组织架构的小课题组可以实现教学研训为一体。丁志鹏等[8]采用逐层推进的策略实施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结果显示,浓厚了学习氛围、强化了教研主体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以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2 学生小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这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 “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最初,小课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如晋军等[9]报道,2000-2008年开始在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小课题研究”课程,实践结果表明,小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也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立宙等[10]通过建立学校课题管理组、级部协作指导组、班级研究合作组三级管理网络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结果显示,不仅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且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很强的实效性。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小课题研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取得显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护理教学中也逐渐引入该理念进行教学改革。

徐燕等[11]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翟颖娟等[12]对62名临床护理大专实习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带教模式,护生按课题研究方案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结果显示研究性学习促进护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护生解决分体的能力和有利于潜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带教模式。叶建峰等[13]在《成人护理》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学习兴趣、创新实践、研究能力及总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汉创[14]在中职护生《外科护理》教学中开展个人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了职业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蔡小红等[15]对168名护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同时并成立教师团队,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在多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试行多元评价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促进了护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团队建设。何佩仪等[16]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结果显示患者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护理个案分析能力、专业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论文撰写水平均提高。

3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发现传统的“灌输式”、“我教你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探究和创新的活力。1959年布鲁纳提倡“发现法”教学,让儿童主动的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培养学习能力。同时,美国学者施瓦布提出了诱发探究教学模式。在这两种理论思想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开展了教学改革。1995年开始美国开始将“探究式”的学习观念作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主导观念。法国自1995-1996学年率先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使知识与环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样化途径”的方法,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日本等亚洲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积极实践作为主体。国外鲜有“小课题”的说法和提法,但美国教育部在“2002-2007年”教育战略目标中指出,“关注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等,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的鼓励与支持。在我国所称的研究性学习在西方文献通常称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项目或课题为基础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等,因此,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的历史比较久远[17]。半个世纪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 “ 研究性学习”理论并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11]。道驰(Dochy )[18]通过对 43项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研究性学习这种“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但却影响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还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适应不同学习风格和智力倾向的学生[19]。有的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习不突出,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则相反,但也有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还没有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产生实质性影响[20]。

4 小结

护理专科教学中开展 “小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4.1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小课题研究是护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护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要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提炼问题,并能使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文献检索来收集资料,通过动手实践和调查研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发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4.2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护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 小课题研究按护理学科专题组织实施,学生需用到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临床护理、专业英语、学科新进展等,使所探究的知识间形成紧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因而其本身获得了知识的整合。护生通过研究小课题获得主题式知识时,能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从而避免了机械记忆;同时学生经过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对原有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4.3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小课题研究在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教师指导护生发现与探究,护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和探究。打破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体现了鲜明的“研究”特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必须学习,建立起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指导护生制定实施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科研能力。此外,为使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课堂驾御能力和课程掌握能力等。

综上所述,国内护理教学已经逐渐开展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调查其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进行效果分析,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伍红艳.教师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合理方式[J].广东教育, 2006,12(8):32-33.

[2]金怀德.“小课题研究在”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5,5(3):33-35.

[3]周红,敖薪,龚爱萍,等. 研究性学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1(5):747-750.

[4]陈岳祥.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调查分析[J].教师发展研究,2009,24(5):21-26.

[5]郑仲仁.群体开展教学小课题研究[J].现代教学,2012,14(1):63-65.

[6]周剑.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践策略[J]. 现代阅读,2013,34(2):2-3.

[7]马东贤. 基于“寻招”实践的教师小课题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34(18):26-27.

[8]丁志鹏.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25(6):41-42.

[9]晋军.山西师大实验中学开展小课题研究 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10):31-33.

[10]陈立宙.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J].民主教学,2004,12(4):196-196.

[11]徐燕,吕伟波,朱大乔,等.研究性学习在护理本科生《成人护理学》中的运用及效果分析[J].护理杂志, 2009,26(26):62-65.

[12]翟颖娟,冯秀兰,郭小云,等.临床护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带教模式探讨[J].天津护理, 2005,14(13):3-4.

[13]叶建峰.研究性学习在《 成入护理》 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4(25):73-74.

[14]袁汉创.研究性学习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等职业教育,2012,23(8):41-43.

[15]蔡小红.高职护理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2,21(1):173-174.

[16]何佩仪,冯秀兰,郭小云,等.研究性学习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4,15(3):39-41.

[17]周岚.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J].新疆教育,2002,21(7):25.

[18] Dochy F,Segers M.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 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45(13):533-568.

[19] Rosenfeld M,Rosenfeld S.Understanding the “surprises” in PBL:an exploration into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eachers and their students.http://. 1998.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2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3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他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教育家施瓦布则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在尝试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中学课程计划,就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中学课程。

为了在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我深入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懂得了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还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做法,而把如学习态度、学习中的收获、体验,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列入评价内容。

根据自己对研究性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十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把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来确定。

(一)专题型。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在于其联系实际,在于其时代性。在思想品德课中实践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归纳整理、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培养其合作精神,我在思品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几个大的“热点性专题”,如:人口、环境、资源、法治、权利与义务等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讨论研究专题,再根据选题来分组。然后我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具体研究方向,明确组内分工,指导研究方法,并制定评价标准等。接着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上网查询”、“实地调查”等形式调查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再以课件、投影、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集体展示,进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了解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时,我组织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分类,学生根据兴趣分成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然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确定小的课题。每个小组在自己研究的内容范围内确定了几个小题目,如:环境研究小组确定了“本地主要污染源”、“污染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保护环境和当前与未来生活的关系”等几个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有的利用剪报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利用演示文稿制作投影。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三个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并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成果进行了评价。这节课大家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随堂型。利用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其成果展示也需要专门时间。而且教材中有些内容不易形成研究专题,适合于形成小课题让学生去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些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小课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形成自己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利用起来充实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政治“计划生育”时我选择了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前四组调查世界人口和国土面积比例,最后总结差别;第五组调查我国农村与城镇的人口比例;第六组调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如在讲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时,我让学生去调查三口之家与四口之家、五口之家生活水平的差别,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有的组去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通过计生部门工作的亲戚朋友介绍情况,有的去周围人家了解情况,通过种种方式取得想要得到的资料。回来后我又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作了总结提炼。在上课时我让各组把本组总结好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堂型的另一种形式类似于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事例、材料等来创设研究情景,利用设问、激励等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小组间辩论等形式进行研究。教师则随时关注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巡视指导,对研究、讨论中的问题及时指点或指导方法,保证研究学习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中,我切实体会到组织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在组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时除了根据学生意愿、教师对学生特点掌握外,还要对几个小组“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比如每组至少应有一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有一名多媒体制定熟练的学生;还应有一名思路较为活跃,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经过优化组合后,各个研究小组力量均衡,便于开展学习。

(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随意性。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4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必须以积极的情感目标及一定的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要领

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画画、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总结中。

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三、例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例如,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1刀,2刀,3刀……,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1刀,都是2块;切2刀,就有3块、4块之分;切3刀;更有4块、5块、6块、7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1.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3.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为主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外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5

[关键词]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3-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纲要》颁布以后,研究性学习成为许多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谈论、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中形成能力并获得经验,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得到升华。研究性学习以主动探究和勇于实践为主要特征,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中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首先,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环境多限于课堂,且合作时间相对有限,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课外,学生可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合作探究的时间相对宽裕。其次,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面对的是某个知识点,探究的领域和深度要求不是很严格,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任务是一个选题,探究领域比较宽泛,探究的深度也大大拓展。最后,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程序相对复杂,比如选题、开题、论证、结题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大大弱化了。一句话,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无论是广度、深度和难度都较课堂合作学提高。

那么,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怎样实施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思考,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选定课题,合理分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选定课题是关键,教师不能自己只拟定出一个课题,就让全班学生分组研究。可以同时列出5-10个选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知识储备任选其中一个(个别学生也可以同时选择两个)。然后分类统计,将选定同一课题的学生组合成一类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学生自愿的原则,二是教师调控的原则。学生之间根据各自的兴趣、性格、默契自愿组合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适当调控,比如将成绩优秀的、性格活泼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均衡到每一个小组,以保证小组竞争的公正性。这种分组方法有点类似于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不同的是更多地尊重了学生的意愿,教师的调控属于“微调”,且要征得学生的同意。

二、创设情境,培训技能

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许多内容需要在课外完成,并且可能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比如深入工厂、企业、家庭等环境进行调研,因而在具w实施中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各小组选定的课题,及时召开小组研讨会,创设问题情境,预设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与学生初步拟定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其实是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适当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技巧进行培训。这里的合作技巧既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走出学校后与人的合作。笔者在进行课题试验的过程中,曾经和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过一个研究性课题《从正宁民谣看汉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课题就需要学生深入群众大量走访,调查获取资料,然后分类汇总。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走访者口中获取最有价值的资料,如何在小组内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研究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三、合作研究,监控指导

这是小组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的关键环节,课题组成员要集体研讨、反复论证,拟定出研究的可行性方案并初步写出开题报告。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选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小组成员既要以各自承担的小课题作为研究中心,又要相互协作,交流分享,共同为小组承担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贡献力量。

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监督指导,表现在应适时调研各小组研究的进度,了解各小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纠正某些小组研究方向的偏差,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按照预定的方向和目标正常开展。教师的监督指导要尊重研究小组成员的集体意愿,及时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点,善于捕捉并助力学生研究中闪耀出的智慧之花,切不可按照个人意愿对学生的研究做出不当的反馈和评价,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

四、汇总成果,反馈评价

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适应性 描述性研究 结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13-02

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要求等)的变化,主动调整身心,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并促进学习发展的能力。学习适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方法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研究者围绕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测量、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了解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研究者一般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对某一群体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综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

研究者运用各种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如1989年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能力测验研究部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李慧莉、张庆林(2004)编制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等,通过测试了解某一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不少学者(如戴玉红(1997) 、白晋荣等(2002)、戴育红 (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石常秀(2006)、李政云(2001)、丁君(2008))的调查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二、弱势群体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农民工、城市中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和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等)子女的学习适应问题。如赵红伟(2006)、李媛(2008)、刘磊等(2010)、邓远平和汤舒俊(2010)等对弱势群体子女(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远远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年级间差异以及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中,王惠萍(1998)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白晋荣等(1997)、戴育红 (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类似。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反,比如聂衍刚、刘毅(2004)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张承芬、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还有一些研究者,如石常秀(2006)在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白晋荣等(2002)和李慧莉、张庆林(2004)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但孟四清(2006)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没有出现一致的年龄趋势,且不同的年级对于学习适应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四、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性别间差异的研究结果

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差异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白晋荣等(2002)、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孟四清(2006)、赵均和李祚山(2009)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要优于同龄男生,甚至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学习适应性的各因子的分析表明,女生在多数因子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张承芬和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女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优于男中学生。李政云(2001)调查发现,女生无论是平均水平还是认识水平方面、自我监控方面,都明显高于男生。聂衍刚等(2004)研究发现中学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习期望上优于男生。马月芝(2005)的研究说明,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上明显优于男生。当然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如隋光远和李晶(2004)对650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进行测查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的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得到相反的结果,如石常秀(2006)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低于女生。

五、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校际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政云(2001)、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或校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城市优于农村、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但白晋荣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从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学生的比较还是就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的比较来说,城乡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石常秀(2006)的研究还发现相反的结果:城市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高于农村初中生。

六、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成果综述

从上述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习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村、普通学校学生以及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学生。

2.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3.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V”曲线。这个“V”曲线既表现在年级间的发展过程上,也表现在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如,小学中年级适应性要比小学低、高年级差;学习适应性在初二年级出现下滑现象;新生入学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水平要比入学第一个月及第四个月要低。

4.无论是在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还是在学习适应的某些维度上,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女生优于男生。

5.大部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别学校之间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

近十几年来,国内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涵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类别、不同的家庭背景。这些研究对揭示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内涵和机制,对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探索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措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在学生“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中,对幼小衔接和大学生新生的研究较多,中小衔接和初高衔接涉及的少。从研究的内容角度看,已有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层面上,对如何利用教育力量对新生入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步成.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Z].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3]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晓燕等译.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樊富珉. 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1)

[6]李慧莉,张庆林.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01)

[7]丁君. 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及其干预[D]. 河南大学,2008

[8]刘敬芳. 个别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探讨[D]. 山东师范大学,2006

[9]李媛. 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广州大学,2008

[10] 张大均. 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11] 孙春晖,郑日昌.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J]. 心理学探新,2001(2)

[12] 石常秀. 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3]赵红伟. 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与干预[D]. 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邓远平,汤舒俊. 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其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15]王惠萍.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1998(1)

[16]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7]张承芬,张金宝. 关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 山东教育研究,2000(12)

[18]孟四清. 当代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05)

[19] 李政云. 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20] 马月芝.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21]隋光远,李晶. 初中优生和差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