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与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教学与改革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1

消防工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消防工程课程特点,通过深入分析消防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教学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考查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动力,提升学生实践学习能力,提高授课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消防工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各类功能建筑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火灾隐患逐渐增多,城市及建筑的火灾发生率也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预防和消除火灾的消防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延伸,但内容更集中、更突出,主要是在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使其充分了解消防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消防法规、防灭火工程技术和灭火救援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建筑防火、消防给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的主要工程内容、技术手段、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的设计参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消防工程课程多为选修课程,课时较短,并且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课程延续性、系统性不强,实践能力强化较弱,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工程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消防工程课程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多有交叉,极易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重点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其对建筑给水排水等课程的拓展作用。建筑消防是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建筑消防的内容,如果在消防工程课程中重复讲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耐烦的情绪,降低教学质量[3]。

2.教学内容优化不够,偏重于理论教授,工程实践应用不强。消防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多种自然科学学科,一些基本的灭火原理及建筑消防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全面地掌握,后续的课程内容很难进行下去,而大部分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一般将消防工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学时数量有限,这就使得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讲授偏多,占用一定课时,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失去重点,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践。

3.作为一门工程学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消防工程相关的规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点会发生变化,而现有的教材时效性不强,很难全面反映现行的工程技术要求。

4.对于建筑消防工程的各个子系统,由于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大部分学校不能有效地组织实验教学。学生不能直观有效地观察和体会消防系统的灭火过程,很难有效地进行理解,易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5.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目前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过于单一。多以闭卷考试或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应付了事,很难达到有效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

济南大学市政系隶属于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给水排水学科团队除承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课程,还承担了建筑学专业的消防工程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衔接,打造重点突出、强化实践的课程体系,我团队统一规划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配置,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讲授内容,有效地提高课程体系的授课效率。例如,对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消防工程做到建筑给水排水的有效扩充,在建筑给水排水过程中重点讲授的消防基础知识,在消防工程课程中进行少量的回顾,重点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一套或几套常规教材,以现行规范为主,结合工程案例,深入解读规范条文的变化及其原由,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消防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增加实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不断完善和凝练授课课件,明确授课内容,突出课程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把握学习内容。同时,与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动画、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在课程伊始,播放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及危害,火灾发生时如何逃生等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目标。在进行建筑消防子系统的讲授过程中,对各子系统的灭火过程进行动画展示,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文字说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规范条文,设置启发式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知,同时强化工程思维培养,使学生真正从书本规范中走出来,能够从工程实践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基础课程与消防工程课程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例如,在给排水CAD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拓展讲授3D制图以及BIM制图技巧。在消防工程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工程设计要求后,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采用3D制图或BIM制图,进行三维建模,针对建筑消防子系统,对其核心部件进行绘制,更加深入地剖析各子系统的构成和连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建筑消防系统的理解,有利于今后的工程设计,还了解了管道连接,对设备安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建设施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学校课程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网站,使其成为内容丰富、积极互动的第二课堂。网站上传教学大纲、授课课件等,学生可以自由下载。教师授课过程中会将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学生通过课程网站可以进行预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课程网站会留有课下作业及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完成作业上传,由教师批改,压缩学时,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将疑难问题进行提问,对于简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站回复,对于普遍性的、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进行整理后于课堂中进行统一解答。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系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针对建筑给水排水、消防工程等相关课程,自主研发了相应的实验器材,设计了实验内容,面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课程开设了实验课程。在消防工程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了消防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安装过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教学队伍建设。

本科阶段一个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形成一套合理有效、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优化学科建设,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方向。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以高级职称并具有较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资深教师为团队负责人,负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和任课教师。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对课程体系进行把握,有效地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等。济南大学建筑给排水学科团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教学氛围。青年教师在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前,首先进行一学期的听课学习,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技巧,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同时,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安排青年教师至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会议,夯实基础,不断提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聘请具有注册设备师资格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并且不定期聘请建筑设计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课程考查。

消防工程课程由于涉及规范较多,数据复杂,传统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很难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此,我团队对消防工程课程考查形式进行了改革。考查过程不再拘泥于试卷、论文,而是以实践考查为主的多层次考查方式。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不同重点内容,结合工程实际和注册考试,布置大作业,主要为计算题目和简单的设计题目。其次,在结课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际建筑进行调研,绘制建筑的消防设计实际系统图,并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和规范条文,对实际设计加以分析评价,提出优化方案。最后进行答辩。通过这项实践活动,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协作能力,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做到深刻理解。针对消防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整合现有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改革考查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新形式下对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

作者:谢康 邱立平 王嘉斌 张守彬 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2

关键词:UG软件;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的快速更新,各个高校通过对社会的调查研究发现,对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UG软件又简称NX,它是西门子旗下的核心软件产品,NX是用业界最广泛的CAD、CAE和CAM应用集成、强力创新整个数字化产品开发的下一代解决方案。NX致力于设计、工程和制造活动的全范围去转化产品开发过程。UG软件针对整个制造与信息技术领域,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改革。NX 不仅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中强有力的工具,更是蕴含着先进制造技术与理论的载体。NX 系统提供了一组完整的 CAD、CAM 和 CAE 工具,不仅满足了对学生持续培养的要求,而且由于其所涵盖的范围完整,也便于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之间的关系,以培养起全局的工程师视角。

一、UG NX软件的介绍

UG NX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CAD/CAM/CAE)的系统软件,其中CAD功能在UG软件中是当今的制造业公司工程、设计及其制图实现自动化,CAM功能采用了NX设计模型为机床提供NC编程,用来描述所完成的程序,CAE功能提供了部件性能的模拟能力等,总之涵盖了产品开发的所有过程―设计、制造和仿真。同其他软件相比,UG软件功能齐全,每个模块之间都相互联系。

二、根据专业确定《UG设计与编程》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体系符合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双证课程”。本课程将必要的知识点融于实践技能培养的进程中,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该课程体系,在完成学生任职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操作实践技能训练中具有核心性支撑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并为进行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UG设计与编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数控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它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为前续课程,后续环节为顶岗实。根据行业经济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自身实际条件情况,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课程各个环节突出应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

三、《UG设计与编程》课程教学过程改革

教学过程是老师根据整个学期指定的教学进度来安排学生每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是教学关键环节,老师必须按照教学进度表调整学习进度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目前数控课程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许多还停留在学生以听为主。而《UG设计与编程》这门课程的是讲授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主要是以学生上机实训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慢慢融入软件的使用当中。主要是该软件的在教学过程中软件中的菜单中的命令太多,而教学进度中所制定的学时有限,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上机实操演练的时间就很少,学生还可能对所学的命令来不及了解和实践练习,再加上把所有的命令进行三维建模操作,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学习菜单命令上,这样时间一长老师讲解命令太多,学生消化不了,容易造成学生对软件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建议参考高职国家级数控精品课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上级指导和实训实践的应用能力。

2.教材选用:

缺乏实践,选用的教材没有联系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停留在理论知识这一环节较多,缺乏机械企业的实践经验内容的教材,因此,笔者希望在选择教材时,注意教材中是否将提及该门课程先进的方法技巧,是否重视实践工具的应用。随着软件的不更新,教材里的知识点也跟着更新,在选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材,最好选一些带视频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光盘中所带的视频进行练习操作。

3.教学手段

按照UG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模拟软件实训或者直接参与网上现实数控环境来验证所学知识,提高数控职业技能。目前,许多高校购买了数控课程的模拟仿真实验系统,与数控专业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开展实训项目的教学,但很多系统缺乏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是一个虚拟的实训平台,因此,建议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开展实训操作练习。由于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不能满足学生一人一机,这样几个学生在同一电脑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实训时间大大减少。在教学的硬件设备上学校应增加更多的设备投入,使学生实现现实的实际操作,从实际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弥补数控实践经验我院开展教师下企业学习,使教师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因为在高职院校中,许多数控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很少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工作,因此数控专任教师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建设上需加大力度,提高实战经验,才能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5.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还建立了精品网络课程,方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对自己所负责的精品课程进行管理,可以上传与自己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复纲等资料。教师之能在自己的已经审核精品课程和待审核精品课程中上传资料,上传资料时要选择资料所属的精品课程,并选择所要上传的资料,然后对上传的资料进行描述。进入课程主页,可以查看该课程的所有信息,也可以对该课程进行评论,系统默认用户名为匿用户名,学生也可自行设置用户名。学生可以自行下载还可以对其上传的资料进行评论,学生评论后,教师在后台也路劲图评论区,对学生多评论的一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回复,以便于学生和教师的交流。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改革

本课程将必要的知识点融于实践技能培养的进程中,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该课程体系,在完成学生任职岗位群所需要的综合操作实践技能训练中具有核心性支撑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并为进行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学习过程考核(20%)―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该项考核中,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上课表现占1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10%。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实训能力考核(20%)― ―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该项考核中,学生需要完成绘图操作和上机练习,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项目的训练以及分析、解决将来的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期末理论知识考核(60%)― ― 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考核以上机的方式在学期末进行。考试涉及教学大纲全部内容,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度适中。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出偏题、怪题,注重知识应用。(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的教学再造[J].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张丽萍.UG NX5.0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J].清华大学出版,2007.8.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3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97-02

Visual Basic(简称VB)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是在Basi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Basic语言简单易用的优点,结合了可视化界面的设计方法,采用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把Windows编程复杂性进行巧妙封装,使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变得更为容易。因此,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选择将《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具有知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每位授课教师都会关注的课题。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通常采用的还是以课本原有知识体系为脉络的传统讲授法,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同时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的较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阅读程序代码,但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通常都会束手无策。经过分析总结出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一致。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的操作技能,而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大多单纯依照教材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授课基本上是以语言自身的知识体系为脉络展开,过分注重语句、语法和结构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不能很好的将编程环境、程序设计语言、算法、数据结构以及程序设计思想关联起来形成体系化教学。[1]导致学生只学会了语法概念而不会使用,能够读懂某一条语句,却无法理解一段代码的含义。

二是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上机实验大多都是属于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偏重于VB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法知识,但无法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普遍都是知识点案例,针对的是具体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没有依托完整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容易遗忘。

三是学生缺乏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通常没有任何基础,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算法思想,对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还不适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对程序进行分析讲解时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代码也能够读懂,但是让学生自己编写时,就无处下手,久而久之学生对编程充满畏惧感,对学习本门课程缺乏兴趣。

如何改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VB语言,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需要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拓展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和实际编程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必须打破固有的以“语法”和“结构”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轴,围绕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要突破教材局限,将程序设计中所需要的众多知识点加以整合,包括VB语言的语法结构、可视化编程方法、常用的算法、数据结构以及程序的调试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这里算法是程序设计的核心,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授课的过程中,特别是讲解实例时,需要剥开语言这层外壳,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精粹——算法,也就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语言不重要,语言是程序设计的工具,如果不掌握语言,程序设计就无从谈起。教材上的语法描述非常细致、系统,但大量的语法规则会使初学者感觉枯燥,这非常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东西中,只有20%是最重要的,事实上VB语言也是如此,最常用、最重要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因此在讲述语法时,只需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余的细枝末节可以由学生自学。

2.2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传统讲课方式的缺陷已众所周知,因为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一种授课形式,讲课中教师是积极的而学生是消极的,很难把学生吸引到学习进程之中。但这不是意味着要把这种授课方式抛弃,讲课是把大量知识传递给学生的一种常用模式,尤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缺乏普遍缺乏知识背景,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地讲解。在讲解时应该采用多种策略,比如在讲述抽象概念时最好与实践相关联,或者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在提到函数和数据类型的时候,可以跟学生比较熟悉的Excel中的相关概念关联起来。在讲述面向对象的概念时,可以拿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例子,它就是依照面向对象的思想编制而成的,在桌面上的每个图标,可以理解成一个对象,当需要启动某个对象时,只需用鼠标点击它(消息驱动)。[2]不仅如此,在不同的情境下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法、引导法、任务驱动和实例教学法等,这样有助于让学生从消极的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

2.3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VB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实验环节有较高的要求。要学好这门课,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上机实验,才能掌握程序设计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VB语言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设计型与研究型课题,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程序设计思维方式的实验教学平台。整个实验环节分为三个层次设计,基础验证型、设计开发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每次实验课有多个基础验证型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和算法设计,每一章精选1~2个设计开发型实验,与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其专业相关的研究题目,要求学生逐步完成研究分析与报告,写出个人的心得体会,并在学期末给出一定的时间完成课题。

2.4 创建项目实例库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各类完整的VB程序实例,从中选取典型的、有实际意义的实例,作为程序设计的模板提供给学生。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初次接触计算机程序设计,习惯采用数学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还没有真正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思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个新的题目,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思路不清晰,此时就可以从项目实例库找出对应的实例,通过借鉴或修改相应的模板得到结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经常阅读这些实例,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于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在具体实施上,整理出40~50个典型项目实例,将它们分为五大类:基础类、算法类、图形类、文本类和应用类,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从中选取6~8个典型的项目实例,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这些实例基本上包含了这门课程的知识要点,理解了这些实例,对于课程的知识结构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学生最喜欢也最有兴趣的实例就是弹球游戏,通过对弹球游戏程序代码的阅读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定时器控件和控件坐标等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很有兴趣地去改写程序代码,以获得类似的动画效果,可见好的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VB程序设计课程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均有较高要求,教学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重点放在算法的分析和编程的训练上,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程序设计思维方式和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4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曲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已6年,基本都是以传统教学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授课,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仅仅以考试分数作为考核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差。因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机械性地“学”,长期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者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索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目前的教材涉及的内容多,范围较广,且内容陈旧,课程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内容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较学效果。(基于岗位需求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改革)教师应及时更新教材版本,及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对一些陈旧的内容进行删减,新加入国家的一些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例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这个计划里面提出在2018年底前,要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影响,我们云南省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有迁移性,会从土壤迁移到农作物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于重金属检测的章节更加详细与实用。可在每章内容前加入学习目标,需要掌握的技能。正式章节中补充阅读资料和一些思考内容,为老师开展积极教学法提供内容上才支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入相关内容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讨论分析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动学习,提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使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效果。课堂上就应该实现学生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在课后再花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否则,就意味着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低效的。例如,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记笔记和使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是一种有效积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为简单的活动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养成每堂课记笔记的习惯,因为当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记笔记能确保学生保存主动的意识参与。利用实验室进行练习,教师在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演示后,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以检查所有学生的进展,并给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简单评估学生的排名和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告诉教师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回顾某些教学内容。利用同伴合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进行案例研究和项目教学。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全面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出勤率(10%)+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成绩(10%)+试验操作成绩(40%)+理论成绩(40%)构成。这样在注重理论、概论知识的同时,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通过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使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有所扭转,考试过关率显著提高,而且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龙芳羽,刘斌,王敏.《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4):31-32.

[2]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127-128.

[3]赵海峰,倪淑华,王忠霞,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10):545-546.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5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 改革

《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门同时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考评主要依靠对课程教学的效果的考核实现。因此,探讨并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热情非常重要。

一、教学与考核中的现存问题

在长期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考核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不足

教师过于看重理论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课程在进行复式记账、制作会计凭证、登记账册、完成会计报表等会计循环过程上详细、反复讲解,就如同“老会计”手把手教“新会计”记账、算账,却不让“新会计”进行亲手操作,造成“新会计”眼高收低。

(二)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程采取规则性、程序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就初学者而言确实比较困难、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重视理论的讲解、灌输,忽略案例的讲解、分析, 着重于将书本知识讲透,未能向学生演示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评价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及平时成绩的考评方法,方法单一,均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分,平时成绩由课内外作业、课堂发言和考勤组成,占40分。毫无疑问,这种考评方式侧重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忽略实践动手能力,这会给学生在学习中造成只需注重教材知识的片面信号,使教学技能本末倒置。

二、教学与考核改革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启发式教学为主

现代教学观念应采用学生重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提问、互动、启发式引导、分组讨论等手段,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采用多媒体+板书+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会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譬如,传统板书应用于讲授计算案例;用照片、视频和实物来介绍会计要素资产的内容;在介绍会计原始凭证时,可用学生常见的火车票、发票、工资计算单等真实票据进行展示讲解;在讲授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时候,在电脑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观看账、证等生动、形象的填制过程,并且可以应用电脑软件制作图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一目了然。

(三)引用经典案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在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引入经典经济案例,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法,会计课堂应多加采用。以财务报表为例,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展示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或者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让学生将企业纵、横向财务报表加以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参与课堂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多运用图解教学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表形式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图解教学法以其直观性、具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启发思维,便于学生系统理解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对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对此,教师在图解教学时要充分理解教材,全面把握及系统归纳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并合理设计讲解过程。图解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得以广泛应用。例如,在讲解借贷记账法中“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时,教师可采用“T”型账户图表现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便于学生的理解;绘画并填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大体框架,以便学生对此表的理解和体会更深刻,更立体;在介绍会计凭证类型时,给学生展现账户分类图,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有点睛之笔的作用。

(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要实现课本知识到实际工作的完美过渡,这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填制、报表等各个环节之后,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会计业务要求来模拟手工会计处理记账凭证、账页、报表,以增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对会计核算流程有更直观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利用“用友U8财务软件”通过模拟实验环境练习电算化操作。利用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各岗位在现实中所需的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以便获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六)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从日常评价和期末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考核。日常评价主要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日常评价主要包括平日的课堂讨论、PBL、手工填制凭证、账簿、报表、实验等方面,从上述几个角度来考核学生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期末评价的考试题型要多样化,评价内容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试卷题目要包括含选择题、分录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要能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婷.《会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22):376.

课程教学与改革范文6

关键词: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中国是世界园艺大国,园艺学不仅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之一。园艺学不仅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还对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起了重大作用。

园艺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是园艺学本身特点及培养目标所必需实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加强了学生对掌握园艺生产技术应用的实际锻炼,让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然后又用新生成的理论去指导新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实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高园艺教学的效果。下面我将根据自已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四个方面从园艺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如何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 创新教学理念,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上,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的进度设置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学课本,查阅参考资料,搜索网络媒体等先对问题形成自已的看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联系日常生活进行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又可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可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再把答案收集起来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由于植物的种类和特性多样,则在管理上应该要分类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相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是肯定行不通的,肯定会失败的。因此,在实践课上园艺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贯通。

2 提升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容合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现代园艺学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先对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断实践,得出经验,才能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完成。因此,也可聘请在园艺生产一线的工作者或科研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园艺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3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编写切实可行的实习实践教材

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园艺技术型人才的充分必要条件。校内要有一定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满足开展植物、花卉、蔬菜等实习实践项目的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扩大实习品种范围。园艺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按现行统编教材,依据园艺生产时令、季节和教学环节实践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校本实习教材,及时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校本实习教材要以学生形成系统的技能和园艺知识为主线,安排技能实训台历和具体日程,制定技能训练方案,尽量使教学理论从教室走出来,移到田间,移到生产试验场所,使教师的教授、示范和学生模仿与创新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在考核实验教学上,用综合评定取代一次性以实习报告形式考核的方式,首先,教学实习的实践报告每次记录实习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内容、试材、操作步骤、心得体会,占50%;其次,理论采用闭卷考试方法考核,占40%的成绩;再次,记录平时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的考核,占10%。

4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的改革

学校还应组织园艺学专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有关部门科研课题建设。依据当时园艺生产各方面实际情况,组建科研课题小组,设计一些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课题或者急需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掌握生产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园艺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语

园艺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在足够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强实践、广适应、厚基础”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所创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从课程中汲取丰富理论知识,更要从实践经验、创新活动中形成。专业教师更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自身能力的创新;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克服怕苦怕累怕难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程智慧.园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