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1

关键词:职业 课程改革 专业设置

衡量职业技术学校的好坏,关键是看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同时对专业课程的开设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把专业设置合理实用、课程综合化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作为工作的重点。

学校以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破传统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紧缺的合格人才。重点发展机电、电子专业的战略,同时要根据我市为旅游城市的定位,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专业,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专业课程的调整。我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就突出了课程综合化和加强技能培养两大主题。学校实行订单式招生,试行弹性学制、学分制。

培养学生要逐渐改革培养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首先是要对教师的培训,派遣教师到高校和职业技能中心进行再教育,重点是突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让教师到企业单位蹲点锻炼,如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一些企业进行实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次,为了解决学校设备的不足,还要采取与联办单位合作的方式,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集中实习和实作,可以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实际锻练,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水平,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技能水平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创造了学习动机;再者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把各行业及自主创业的成功人士请到学校为学生讲演,让学生懂得今后就业时应具备的各种职业素质,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也可为学生提供努力方向

在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开设综合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与被领导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综合活动课程在我校是与文化、专业课程并列的重要课程,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技校综合活动课程应有两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不同的培养目标。

第一个层次是在各专业部、教研组领导下开展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学科、专业特征。比如:每年圣诞节都应组织一台英语晚会,晚会的节目要有英语歌曲、英语话剧、英语小品等,从中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专业应通过设计制作学校网站、开展大型的技能竞赛、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在社会的应用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前景的大型社会调查,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让学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将来就业创造了条件;机电、电子专业每年应参加全国各类大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2

1.坚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体现着高校体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违背这一原则,就失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

2.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就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来说,它一方面使广大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目标);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体育道德和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缩影,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运动环境)、对他人(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的责任,并以此(体育道德和规则)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公正态度,提高竞争与协作能力。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终身体育的思想。在一个人的终身体育中,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不单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更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终身体育的核心应在于使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坚持终身体育思想,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坚持个性化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受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未来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1.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实用性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原则,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精神,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

3.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课程的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 明确课程结构中各环节的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及校外活动的关系。通过设立教学模块和建立教学平台,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在自主的练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应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确定具有统一性的教学平台和模块,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促使其个性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5.体育课程教材要反映当代体育特点和体育科技发展的水平,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开辟新的纲要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6.考试方式、评价方法要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培养。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程改革 物理课堂 高中生 人性化 物理实验

物理教学的特性和要求为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改革提出了基本的诉求,即透过科学、规范和有序的课程改革提升教学工作的活力,为高中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要时刻牢记的是,高中物理课程的新变化和新改革都要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要本着为学生谋利益的思路开展。无论如何,研讨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思路、要求和主要方向,其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一、课程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性化的革新之路

应该清楚的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本质就是透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物流思维能力和应用水平,深化物理知识的实践性能。综合来看,高中物理由于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学的工作大都与成绩相关,严重忽视了物理本身的乐趣,也淡化了对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在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将过往教育教学工作“以成绩和结果为纲”的错误思路纠正过来,千方百计的培育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高中物理课程的新变化、新改革应该坚持“人性化”的方针和路线,即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按照学生的诉求出发,将教学的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一步说,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必须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这里的“人”就是学生。只有学生真正的热爱物理课,热爱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例如,在日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既定教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常规的授课,也要积极引入其他的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诸如“开放式课堂方法”、“情境教学模式”等都可以成为物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方式选择。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激发课堂的气氛,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必然可以更加迅速,改革的质量也必然有所突破。

二、坚持“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方针,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实践和亲手操作的科目,只有在不断的实验操作中才能取得教学的突破和学习的进步。根据这一原则,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改革也应该想方设法的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实践走进实验室、接近物理实验器材和工具,亲手感受物理实验的气氛和情境,亲手体验实验获得进步和。在过往的很多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授课的内容,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诚然,这一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学校物理实验条件滞后,实验器具匮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物理教师缺乏物理实验先决性的意识,对实验内容的重视不够。因此,推进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必须增加实验的内容,让学生透过参与各类实验和物理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只有学生懂实验、参与实验、认知实验的本质,高中物理教学才能取得进一步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在推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都要牢固树立和坚持“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方针,让高中生真正有机会和时间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认知实验的本质和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也只有坚持“实验驱动物理教学”的理念,高中物理教学才能有所进步。

三、注重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物理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功效

要知道,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要以“物理课程”为抓手,以物理教师为主要推动者,亦步亦趋、小心翼翼的推进。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改革设计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物理教师的多方努力,这其中,物理教师的功能性作用尤为关键。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建立健全以物理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考核、审查与评价机制,定期定时的对课程改革推进的步骤进行督察,力图强化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要看到,高中时期的物理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地位是十分显著而突出的,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综合的统筹与执行。透过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建立,能够规范课程改革的执行细节,提升课程改革的落实效果,拓宽改革的基本辐射面。所以,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必须十分清晰,并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后期的评价、考核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必须引起相关从业者的重视。透过上述措施的制定、落实和贯彻,新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大有可为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促进效果很快可以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钮小桦,周传章,李建红. 以务实、创新的态度面对高中新课改[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7(11)

[2] 宋荣睿.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浅谈在课堂上如何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9)

[3] 樊 强. 开发抽象思维,拓展思维空间——论高中物理教学培养抽象思维的策略[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9)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4

笔者认为适时的“教师主体性”传承,必要的“教师讲解性”传承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传承还是需要的。传统的课程实施确实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可是,如果为了“改革”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有意义的“教学法”,那就势必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适时的“教师主体性”传承。

根据教育规律,学生的“学”有其“主体性”,教师的“教”也有其“主体性”。但是,不管教师多么高明,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心理的主动性,不把学生从被动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不能有效地挑战学生本初的心理的结构,使之产生个性化的调节和建构,一切都免不了落空。教师只有把学生主动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在学生旧知识结构的边缘激起兴奋灶,促使其向新知识结构作独特的拓展,教学才可能是卓有成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正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主动性、个性、不可重复的创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所谓“师生平等对话”应当是在人格和层次上的“平等”,在学养上,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合格的教师,其“主体”应该属于强势地位,学生“主体”应该属于弱势地位。

从这点意义上说,学生的主体需要教师以强势的主体性去激动。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一定的强势,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可能轻易开放,越是深层的心灵结构越是带封闭的性质,也就越需要教师的主体强势去启动。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一文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当学生觉得“月落”、“乌啼”、“江枫”、“渔火”与“对愁眠”的关系难以理解时,教师不应该甘于弱势主体——用“朗诵”去搪塞,而应该把自己的洞见拿出来,指出:“诗人因为怀着一种忧愁的心情躺卧在船舱难以入眠,所以对看到的‘月落’、‘江枫’和‘渔火’,听到的‘乌啼’等事物也好像染上了‘愁’的心情”这一深刻内涵。这样,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诗人深刻的意境,而避免出现“因为诗人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所以,忧愁地躺卧在船舱,睡不着”的错误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权威不是其职位给予的,而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可见,权威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第一,它是要教师以自己的强势主体性来树立的;第二,它不是自足的,而是相对的,在激起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发展的。显然,在探索知识的课堂,教师不是白白坐在第一席位上的“首席者”,也不是水手,而是探求真理的导航。

二、必要的“教师讲解性”传承。

新课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重视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为了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尽量“不讲”。他们认为要落实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是走繁琐分析的老路。于是,尽量“少讲”乃至“不讲”。所以,课堂上常常是“讨论讨论”、“表演表演”,却少有学生的诵读,少有教师的课文分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就浅尝辄止。

一堂没有教师精彩讲授的语文课或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或许场面壮观,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没有内涵,长此下去,语文课就会变得美得空洞,华而不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营养不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尤其是学生遇到“体验性”和“探究性”问题时,就更需要教师的“讲”。

1、“讲”在“体验”难以获得时。

与文本对话,要引导对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如教学《林海》由“木材”引起“联想”部分时,学生开始只知道我国许多省市用过大兴安岭的木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许多都是用大兴安岭的木材做的,而对它“兴国安邦”的意义体验不到,也表达不出。于是,教师:“我们看到的那些建设要用到木材?”学生:“高楼大厦、矿井铁路、桥梁隧道……”教师:“这些木材绝大部分来自大兴安岭,它对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渐渐体验到大兴安岭“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的深刻内涵。而这一切能使国家经济腾飞、兴旺发达;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了,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提高了。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它确实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学生就不难领略了。

2、“讲”在“探究”遇到困难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以问题探究为主。学生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但是,当问题深、难、宽时探究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如教学《我的战友》一文,在让学生探究当被烈火烧身(外表)时,他是怎么想(内心)的,有的学生说“他在想,早知道会这样,不加强伪装就好了”;有的说“他在想,快点吹冲锋号就好了”;有的说“他在想,自己死了很光荣,值得”等等。学生的探究总是在埋怨、自豪上兜圈圈,始终没有探究出当时真正的想法——“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也丝毫不能暴露目标”。此时,教师可“点讲”:“当时,我们潜伏部队离敌人有多远?敌人在什么位置?大白天如果我们部队稍有动静,那可能出现什么后果?”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但自己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是语文教学优秀传统之一。

从教师教学角度而言,“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指在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吸取前人经验和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准确信息、科学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学生。它与机械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不管学生懂或不懂,把学生当“容器”,一概强调学生死记硬背结果。

小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积累量较少,他们的学习主要以吸取新信息为主。教师理解能力较强,知识积累量较多,所以,教师通过授课向学生传递信息是必要的。如名著名篇内容、历史典故、科普知识、作者生平等拓展性知识,在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可直接传递给学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有的学生问:桂林山水为什么这样秀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版)中的《桂林山水为什么那样秀丽》这篇文章,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5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医院校;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放射诊断学知识深度和知识涵盖范围的拓展,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也逐渐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既为中医辩证施治提供了客观参考资料,也为评价中医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院校中学生的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相对薄弱,没有系统连贯的解剖、生理及临床知识,而且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时间短、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足等原因[1-2],中医院校中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临床、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成为非常严峻的课题,这既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中医院校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去影像诊断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不同教学改革的方法。蓝江等认为应该结合中医特点,编写适用于中医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材[3]。毛金媛、李圆等认为“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影像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4-5]。孙轶等针对影像学科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采取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并更加注重见习、实习教学时间,帮助中医院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影像诊断知识[6]。郑运松等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促进医学影像各分支学科之间知识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影像诊断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7]。宫媛媛等通过灵活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PACS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大大缓解影像诊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8]。通过对已取得效果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以往大部分教学改革是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换教学大纲、改换教材、延长教学时间等方法改革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

2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实践性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向“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方式转变[9-11]。案例教学法(CBL)是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老师引导学习具体医学案例,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具体临床诊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教学,CBL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与以往从理论基础迈向解决实际问题途径相反,倡导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出现和发展的MDT模式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址、固定团队组织会议,汇集不同专业医生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种类、身体状况及心理、经济承受能力,权衡利弊后为患者确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新模式[12]。影像诊断是MDT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像医生可以从影像征象出发,串联病人病史及病人整体情况,明确诊断方向,指导治疗方案。MDT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将CBL与疾病MDT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影像与临床、中医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

3.1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每个人一生中始终在锻炼如何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不例外,医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应于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认为:“临床工作中,医生无时无刻不在依靠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的结合。医生的才能取决于这三者结合的成熟程度,医生的成长与三者的结合紧密相连。对三者结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大量医学人才的成才实例,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真理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现代医学知识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已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拓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模式应改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其在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道路上受益终身。“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13]。培养医学人才只有达到了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才能使其具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领;才能适应于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和公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3.2重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内容多、课时少是现代中医院校中放射诊断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影像诊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4]。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多数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教师根据预先制作好的课件照本宣科,讲课缺乏灵活变通,令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教师授课速度显著加快,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课堂吸收率降低,使课堂教学成了过眼云烟,不但影响学习效果,大量的学习任务留到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学前对讲授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应地,对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重组和整合需要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能使授课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求教学者在课前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并把握好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切忌“贪大求全,倾囊相授”。3.3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培养出良好的受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明显缺乏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力所在并激发他们实现潜能的教师会非常信任和尊敬,即学生希望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成就感。因此,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可能。CBL要求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将教学重点中需要掌握的具体病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MDT是建立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影像诊断是MDT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的协作能够减少因某个专业知识面的局限而使患者遭受诊断过度、治疗过度或诊断不足、治疗不足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又促进不同专业的人员获取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进而促进学科的融合发展。MDT诊疗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将CBL与疾病MDT诊疗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4加强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本领的能力放射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要求运用“影文并重,以影为据”的教学法,避免单一抽象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变示教式读片为讨论式读片,学生根据典型病例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就病例进行讨论学习,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总结。此法不但可巩固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使思维更加有条理[15]。另外“鼓励自学”,介绍参考书和知名医学影像学网站,将授课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网络上,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4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使用CBL培养MDT临床思维的教学模式较为复杂,因此顺利开展该项教学改革,不但需要教学单位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如充足的病例资源、优良的教学设备、完备的教学设施,其中包括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检索、多媒体教学等;同时也需要教师、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素质。影像教学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持续的教学热情,需要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把医学知识纵向与横向融会贯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掌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善于依据典型案例,对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思路以及治疗预后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制定讨论主题并督促学生讨论剖析;并且课堂表达能力强,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向以及个性特点进行诱导、启发及归纳、总结;善于掌控教学时间、讨论方向,指导学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模式。

5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

课程改革方向范文6

关键词:高校教学;中国音乐史;课程设置;改革方向

一、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是备受高校音乐教学者关注的项目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国音乐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以下显著矛盾:首先,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教学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分配给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相对较少的课时是中国音乐史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第一个主要矛盾。由于这一矛盾的限制,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很多活动都不能得到有效开展,教师不能与学生实现良好沟通,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任务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并不高。其次,中国音乐史教学存在相对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衡的情况。如今,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新生怀揣音乐梦想涌入音乐类高校,因此班级学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音乐类学校不同于其他院校,在音乐类院校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应当第一时间被教师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实现及时沟通。这是音乐类高校科目的教学要求。因此,音乐类院校对教师的需求相比于普通高校更为庞大。中国音乐史作为很多音乐类科目的基础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相对较高,教师需要面对比其他专业类教师更多的学生,接受更繁重的教学任务。这种师生比例的失调也是课程设置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由于中国音乐史是一种比较偏向于基础的教学科目,其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有时候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中国音乐史课程给人一种枯燥、无趣的感觉。教师和学生也早已习惯这种感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方向建议

根据教学实践与对于中国音乐史课程设置方面,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中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几点:其一,应不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改革中,课堂环境氛围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教学相长的全新教学理念。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必须从理念改革开始。从理念上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跟着学生的掌握情况逐步推进教学,放弃之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二,教学内容方面,应当融通古今,多用案例教学。中国音乐史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掌握几乎占据了整个课程一半以上的教学目标。基础乐理知识一般都是枯燥乏味的,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教学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进行教学。为学生甄选合适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案例的选择应当是慎重的,应选取古代或当代中国优秀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作品,对其进行知识点讲解、剖析,并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国近代史理论。这种案例教学,虽然本质上也是简单知识的不断重复,但由于增加了案例作为课堂引线,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三,课堂设置中,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方式,虽看似稳定和谐,但并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学课堂应有的效果。音乐是一种需要亲身感受的科目。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重要的。可以采用教师聆听,学生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公布本节课需要讲授内容,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备课,并在课上在讲台将知识讲授给教师和其他同学。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活学活用,又能检验学生掌握情况。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堂表演任务。根据所讲授内容为学生甄选合适的表演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表演形式、表演注意事项,并进行舞台汇报演出。这种方式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应该包含多媒体的充分利用。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各大高校,但理论类学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频率并不高。教师应当改革教学方式,将多媒体纳入中国音乐史课堂,除去讲授,还应当为课堂增加音乐欣赏、音乐作品研读等环节,丰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课程设置的改革,意味着学生的考核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应当改革现阶段学生考核制度,为学生考核增加形成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舞台表演情况、自我认知与反思评价等环节。在每次进行案例分析时,都可以设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这些即时性评价并不一定需要记录在学生的期末评价中,仅作为一种水平参考,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帮助学生为自己找准定位。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更好的敦促学生不断前进。

三、结语

中国音乐史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基础性的音乐教学科目,其课程设置方面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革方向,包括改革教师教学理念、课堂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体制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