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1

卢梭在《爱弥儿》 “消极的教育”一章中,阐述了关于财产的概念。他认为,帮助孩子获得“财产”的概念,甚至应该早于“自由”。这个概念的获得,必须经由孩子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物品。他让爱弥儿种蚕豆,当爱弥儿对这些蚕豆付出了他的辛勤劳动后,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其实,他不仅拥有了一个有形的“物”的财产,它还拥有了附着在“物”之上的更多的财产,并且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过程,即便你可以借助别的力量拥有更多“物”的财产,你却没有办法与这些“物”建立起“生命”的联系,不是通过自己付出“时间、劳动、辛勤、人格”而获得的财产,是没有办法去构建一个人丰富的生命的。同样的,没有充足的直接经验,没有来自对生活、自然、生命、成长等的直接感知,也就没有办法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教师面对孩子,要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拥有自己的财产。需要停止一切对孩子没有意义,甚至会阻碍孩子自由的行为,诸如行为的命令、所谓的要求、知识的灌输、道德的说教、实践的代替等等。要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符合自然法则、自由的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本身要符合规范,可供孩子们自由模仿;教师在环境中是与孩子们生命完全平等的存在,相互尊重,自然相处;教师要在关注中发现孩子生命的需求,在守护中让孩子不被伤害,在配合与陪伴中,允许孩子的力量得以发挥,在稳定不变中成为爱本身。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会在生命源动力的支持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活泼的生命。

这样的思考与讨论,也深深地触碰着教师的内心,触碰着作为教育者过往的一切,回归本原,回归孩子,将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很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习以为常的传道者姿态,以教育为由的比比皆是的强势行为,说教为主、知识为主的教与学的惯性模式,教师自身品质修养的示范性不断降低的现实,关注外在结果而忽视内在品质的整体氛围,等等,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让我们无法回避;这些问题的根源症结,靠着某个策略、局部改进、某些创新,是无法真正得以解决的。

在深入反思中,我们意识到,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从思想源头出发、逐一剔除杂念、回归纯粹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修正、放弃习惯、谦卑前行的过程。不如此,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高中英语 英语词汇教学

1.引言

词汇记不住、记不牢或记住的词汇不知如何运用,是目前困扰广大高中英语学习者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了学生词汇量普遍不足进而造成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同时近几年的高考逐渐提高了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对高中毕业生(八级)的要求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上述问题和高考形势迫切要求教师改变现行的词汇教学的方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的是“读音+拼写+词义”(张强,2008)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只是简单地罗列词义,学生机械地记忆词汇,对词汇的习得仅停留在识记水平并未对词汇进行认知加工。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语言规则的偏离。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因此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以解决词汇教学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2.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掀起了一股被称为“隐喻的狂热”的热潮。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以一种概念去表述另一种概念,因此称之为概念隐喻。比如“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用“金钱”的概念去表述“时间”,在英文中用大写字母来表示,比如TIME IS MONEY。概念隐喻只是经过归纳的、条理化的固定表达句式,而每个概念系统在日常语言中都会有一系列的隐喻性表达。比如TIME IS MONEY就体现在下列隐喻性表达里:You are wasting my time.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跨域映射。源域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而目标域一般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概念,通过隐喻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从而理解目标域。比如在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中源域是,目标域是,人们所熟知的“战争”的概念被映射到“争论”这一抽象概念中。

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指一种概念的结构由另一种概念隐喻性地建构。ARGUMENT IS WAR,LIFE IS JOURNEY,TIME IS MONEY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概念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比如LESS IS DOWN,MORE IS UP。本体隐喻是指用关于物体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经验,INFLATION IS AN ENTITY就属于本体隐喻,在这一隐喻中,抽象概念“通货膨胀”被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

3.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词汇,掌握多义词、习语等方面较之现行的词汇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3.1概念隐喻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词汇的理解程度

概念隐喻是从人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向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映射。在理解记忆新词汇时,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概念隐喻,挖掘与新词汇有联系的事物,从而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在学习“crossroads”时,其本意是“十字路口”,引申义是“转折点、重大的抉择时刻”,当学生知道下面两句中:1)Alex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at present.2)Their relationship is at a crossroads.分别包含LIFE IS JOURNEY 和 LOVE IS JOURNY 这两个概念隐喻时就很容易理解“crossroads”的引申义的含义。又如“deposit”其本义是“在水中沉积”,引申义是“资金沉积――存钱”,在这两个概念中包含了MONEY IS WATER 这一概念隐喻。当学生把“水的特性”转移到“钱的特性”上时就很容易就理解其引申义的内涵并加深记忆。Craik & Lockhart(1972)的深层加工理论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重复的时间和长度,而在于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的深度,加工越有深度,记忆的内容就越持久。通过概念隐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记硬背,而是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的分析,从而加深了对词汇尤其是抽象词汇的记忆。

3.2概念隐喻能够促进学生对多义词的习得

语言词汇学习中多义词是一普遍现象,也是词汇学习的重难点。然而多义词的出现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赵艳芳,2004),这是因为多义词基本意义直接来自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而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是基于概念隐喻产生的。比如英语中mouse(鼠标),low carbon life(低碳生活),surf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都是从人们所熟知的事实生活中的“老鼠”、“耗能低”、“水上冲浪”的具体概念域而产生的,正如蔡龙权(2004)所说“隐喻是一词多义的根据”。

现行的多义词教学往往是教师逐一呈现义项的“填鸭式”的讲解,学生则逐一死记硬背,教与学双方都忽视了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多义词的不同义项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隐喻映射的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这种内在的规则和联系,充分发挥联想,可以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周楠,2006)。在讲解牛津版教材第二单元中head一词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示它的多义项,而是从隐喻的角度让学生先联想其熟悉的本意“头、头部”,然后根据head 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共同特征:the top part of sth.来猜测下列短语中head引申义:the head(首领、首脑) of government;the head ( 钉头)of a nail;the head(上座) of the table;at the head(页眉) of the page,大部分学生毫无困难地猜出了其引申义。上述不同短语中就包含了一系列结构隐喻GOVERNMENT IS A PERSON,RIVER IS A PERSON,PAGE IS A PERSON,TABLE IS A PERSON,NAIL IS A PERSON。由此可见,当学生掌握了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挖掘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词的不同义项的记忆不再单一化而是网络化,从而记得快、记得牢。

3.3概念隐喻在习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则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语词汇中大量习语的存在折射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习语中概念隐喻更是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如果学生在没有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去学习习语,其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习语的准确使用了。在英汉习语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概念隐喻中,固然有一些相似的表达,如as cruel as a wolf(像狼一样凶残),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比如在英语中,“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此就有如下表达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般勇猛),而非汉语中的“像老虎一样勇猛”。再如在西方“马”作为主要的奴役工具,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隐喻表达,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talk horse(吹马),而在汉语中“牛”作为主要的农耕工具,则有(力大如牛)、(吹牛)之类的表达。因此在习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讲解词的表面意思,还要介绍词的背后所隐含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还能提高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

4.结语

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鲜事体、熟悉抽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王寅,2007),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把词汇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隐喻意识、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隐喻意识普遍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当这种意识被激活,学生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而且可以根据隐喻的规律创造词汇或短语,因为“隐喻具有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词汇网络化,抽象的词汇具体化,进而使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变的形象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是对现行词汇教学方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有志同仁共同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龙权.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33(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5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张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周楠.论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J].大学英语,2006,3(1).

[8]Craik,F.I.M.&Lockhart,R.S.Levels of processing: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2.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在新课改理念的带动下,教育者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来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帮助学生在提高内动力的同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探究式学习,进而达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最终目的。

一、发挥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引导和暗示之下展开探究式学习,彻底摒弃以往那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要多多鼓励学生加入课堂活动中来,并针对学生所出现的进步给予恰当的鼓励。例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正式开讲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孔雀东南飞》的音乐,让那种柔情似水且悲伤满满的节奏营造出真实的学习氛围。而后,教育者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进而对当时封建守旧的婚姻制度进行抨击。

另外,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来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完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创新的欲望。为此,教育者要勇于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创造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边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边城”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可以真切地了解到何为“小溪宽约二十丈”,何为“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的迷人风光。而后再让学生带着对边城的向往去阅读文章,找到自己心中疑惑的答案。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新宠儿。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容易同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雷雨》这篇文章时,教育者在观看其视频片段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年代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特征;另一方面,则能够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渐地理解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深入阅读文章之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角色来进行演绎,学会站在剧中人的角度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教师也需要掌握好它的使用程度,切记不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进而让学生被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所完全吸引,无法对课程的中心与重点知识进行把握。

三、提倡多种类阅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朗诵作为支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进而能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更好的把握与理解。例如《再别康桥》一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段优美动人的诗句,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与朗诵才可以深入地体会其中的韵味,进而融入作者为读者营造出的唯美意境之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大量的阅读与反复的朗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记忆,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医学院校;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11-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under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QI Dequan, ZHANG

Ruodong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ividualization concept and syste-

matize concep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

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a-sonably retu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le-

menting hierarchic and sub-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edical colleges;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引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治疗、新药品开发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医学的进步。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化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将求解到的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对象的问题中的过程[1],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

2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

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精髓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提炼和整合,它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比较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

主体间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主体的认识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轨迹。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存偏颇,都根本否认了教育^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由于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教育主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性质。作为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主体性活动,体现了“主体间性”。

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忽视受教育者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认为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它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化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教育形式的统一性。在个体培养目标方面,与总体教育目的整齐划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传统教育通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与教学大纲、统一的课表与同步的教育进程及标准化的教育管理塑造不同的学生[2]。现代教育理念则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其遗传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系统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三中心论”,即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主要关注学校的课堂教育这一构成要素。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家庭、学校、社会各自而言,又分别构成一个子系统。

3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致效方略

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矫正了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的教学价值观的褊狭。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当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合理归位,以“主体间性的师生观”消解“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对立观。

以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应加强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与医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作为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式教学、启发式与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一系列方法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学校网站等形式,积极拓展和构建课堂外的师生平台。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更重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不应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实现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强化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组织医学生组建数学建模社团,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在各种活动和竞赛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教会医学生如何运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如何运用SPSS、MATLAB等数学软件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锻炼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对科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个性化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意味着差异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正视医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体现在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效性,可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数学建模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或编写案例。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不同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例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可选用“艾滋病的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模型”;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可选用“传染病模型”;针对药学专业,可选用“药物动力学模型”;针对生物医学工程R担可选用“DAN序列分类模型”;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可选用“牙弓生长模型”;等等。

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系统性理念主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要增强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首先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上下齐动,加强医学院校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和各环节的协调运作,取得党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应当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注重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和配合,从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万银.数学建模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5

一、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为了解英语在企业用工需求中的情况,课题组成员李庭祥同志对来校招聘的企业和招收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较多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关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和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需求的调查结果如下。

英语在企业用工中的重要性统计:①英语能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3%,比较重要65%,不重要32%;②企业招聘是否涉及英语:是75%,否25%;③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与职位的升迁是否有关:很大关系18%,有关系63%,关系不大17%,没有关系2%;④ 英语掌握程度与工资是否挂钩:是38%,否62%。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统计:调查范围为旅游服务类、商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等几个生产领域,对能用英语日常会话、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能阅读岗位说明、能填写岗位表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分别是93%,76%,90%,87%,92%;95%,81%,94%,66%,95%;42%,63%,83%,85%,84%;36%,27%,76%,85%,70%。

从英语在企业用工中重要性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5%的公司认为英语能力在企业中比较重要。员工的英语水平与工作开展紧密相关。一是体现在招聘中,75%的公司的招聘要求都会涉及英语,即使招聘的是基层的岗位。二是体现在职位的升迁上,81%的公司都会将员工的英语水平视作他们职位升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从基本素养还是工作需求上上讲,英语都是企业员工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不同生产领域对岗位英语技能的需求度调查结果,反映了不同生产领域企业、不同岗位的英语技能要求。旅游类和商贸类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各个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都是最高的。它要求员工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信息技术类企业对“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要求较高,反映了这类企业要求员工在读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加工制造类企业对“能听懂工作布置”“能识别岗位英语标志”和“能阅读岗位说明”这三项要求较高。

由此可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当是就业,改革的措施要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学习,也是他们的需要。

2.公共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

从年龄结构上看,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力量偏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同时,职称结构也不大合理。调查显示,职校高级职称的英语比例欠缺,名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还认识不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加之目前大部分五年制高职校使用的教材偏重于语言的基础性训练,致使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有的学校还在采取统考的测评方式,重点还是考察语言基础知识,而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素质及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和就业相结合。

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少,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英语教学缺少灵活性,往往只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单纯进行英语知识的灌输,没有广泛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源,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学习实景,英语的社会应用离他们太远,英语学习没有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使他们看不到学习英语的实用价值。同时,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词汇量少,说不出口;阅读能力差,读不流利;没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说不出来;不通语法,写不成文。学习中的重重困难,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挫败感。在课堂上,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兴趣低下,这样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故此,形成了教师教不动、学生学不进的高职英语教学困境。要解此困境,还需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上谋求新路――让教师从学生的就业实际需要出发,在选择教材内容、更新教法、创新评价等方面下功夫,认真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就业导向中看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动力,提起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五年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五年制高职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当从师资、教材、教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统筹协调,着力提高高职校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制,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英语教师在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人才的任务。因此,五年制高职校英语教师应考虑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策略和智慧以及较高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在课程教学中表现出较好的执行力、学习力和创造力,还必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实用业务知识。双师型英语教师要跳出英语专业这个范畴,主动开放思维,积极地了解所任教班级的专业情况,至少要对一门专业有较深的了解,使自己的教学和该专业能结合起来。英语教师要到企业或深入实训基地锻炼,或参与需要使用英语的相关实践活动等,以此来锻炼英语运用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

2.开发课程资源,构建校本教材

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的经历。师生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英语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教学过程是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其生成形式包括课堂以外生成、现场环境生成、多元整合生成、结合生活生成等。此外,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制学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互相观摩小品表演,提高学习兴趣,欣赏与表演同行,共同进步。还可以成立英语咨询组。这些资源能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体验,促进转变课程功能及学习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有的教材沿用了传统的编写体例,教材板式设计较陈旧,资源内容单一,形态静止,操作性不强,练习的设置缺乏层次性,缺乏真实的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且以阅读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服务于应试教育,不是指向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因此,要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校本教材体系的构建,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修订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实践。

3.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

五年制高职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要把学生英语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读懂和翻译相关的资料,在涉外交际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改变重语法而轻口语、重分数而轻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中参与进来、动起来、说出来,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让学生在运用中知不足然后学;在教学上多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模拟软件,在多媒体上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在电脑上直接实现人机交互,进行真实的英语能力体验,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把企业招聘的相关场景加入到教学计划中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书写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英语教学,在基础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学习基础之上,把重点放在应用文的学习上,比如合同、单据、说明书、市场预测报告等。

4.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实行英语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挂钩制。以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为依托,要求学生至少要通过一级考试。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需求及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情况,以够用为原则,采取分层教学模式,推行必修、选修、免修的评价考核制度。对于在二年级及以前通过全国英语等级三级的同学,在三年级及其后的学习阶段实行免修英语的政策;对于通过二级英语等级考试的考试,在高年级推行选修制度,让学生根据将来就业的方向,选修英语;对于必修的同学,在其英语成绩评价上,采用过程学习与成绩考核相结合的手段,注重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过程学习学分弥补卷面考试成绩的不足,帮助他们通过平时的考试。根据就业的需求,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让不同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提高,满足其就业需要。

三、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使五年制高职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切实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英语学习负担,同时又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英语水平保障,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本着这样的要求,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从师资、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将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道德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回归 生活世界 大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05-03

前言

一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渐渐的对原本纯洁的社会道德造成了污染。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正规而系统的文化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担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国道德传承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信任危机、食品危机、环境危机等等都能够归结为道德危机的范畴。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的落后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文章针对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进行探究。

一、生活世界与道德教育的契合

1.生活世界的概述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对同生活世界的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所以说生活世界并不是一个新颖的概念。百年以来,生活世界对人类的生活、教育乃至于人生探讨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生活世界的概念内涵丰富,所以直到今天世界上的专家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的理解和表述还没能完全统一起来。下面笔者对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进行介绍。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包含有三种含义,一、生活世界的狭义说法: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二、特殊的生活世界,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特殊的世界。三、广义的生活世界,只要同人有关的世界都能归纳到广义的生活世界中。

生活世界的含义在哈马斯的社会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对生活世界含义的理解是建立在批判的吸收胡塞尔生活世界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人同社会的基础,生活世界是一个背景。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性的世界。

我国学者认为,生活世界就是人生活在其中、并能够感知的世界。总的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动态的人文世界,它是人们生活和实践的基地。

2.大学道德教育解析

道德中的“道”指的是事物运行和变化的一般规律,而“德”就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这种运行和变化规律认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品质。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规范调整方式,它是由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社会舆论以及社会经济、人们的内心信念等诸多因素决定的。道德的存在是建立在人和社会的联系基础之上的,它是社会调节的一种手段,又是实现个人价值同社会主流精神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大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可塑性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会为大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大学生是社会主义道德和主流价值观的诠释者和实践者,所以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承担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引导社会道德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的重任。

大学道德教育就是指在大学中的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素养的人根据自己内心及社会主流的道德准则通过一定有目的、有计划、有体系的教育方式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大学道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思想、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3.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

在上文中,笔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和大学道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做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同传统的大学道德教育有哪下不同,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亮点在哪里等问题是下文所要讨论内容的核心。

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世界无非是平庸的、琐碎的。但是就是在这平庸好琐碎中才显现出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由于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让人容易忘记生活世界、忽视生活世界。道德归根结底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道德不能够脱离生活,孤立于生活而存在。一但道德脱离了生活,那么这些所谓的道德准则必将不能逃脱成为僵死的条文的命运。人们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学习道德、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道德教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道德教育生活世界的回归就是对系统化、体制化的科学世界中的道德教育。因为只有将道德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带给人以可摸、可触之感。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们在生活实际中灵活的运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表现

1.对生活的疏远

社会信息化的到来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为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是非观,避免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危害,大学道德教育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道德素养。但是当前的道德教育仍然没能注意到对学生道德的个性化培养方式。当前大学道德脱离生活世界照本宣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具体说来,由于大学道德教育的成败没有一个硬性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所以当前大学中的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大行其道。大学道德教育空洞乏味的说教自然不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和认可。

2.对生命的疏远

目前,大学生中弥漫着一种实用主义,即大学生们仅仅对那些能够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实用价值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为通过四六级而准备的英语知识等感兴趣。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大学生人文道德方面知识的缺失,必将使学生忘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得每一个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是大学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从这个观点来讲,当前脱离了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无疑疏远了生命。

3.对文化的疏远

由于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所以,社会中多种不同的价值理念或多或少的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们发现学校中所大力提倡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同社会中的道德理念和价值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信息化的到来将整个世界中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来自西方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然而,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对文化的疏远使得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理念中迷失了方向。

三、大学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世界的原因

1.道德教育的理想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预期。在这个经济社会中,虽然道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道德依然不能不依附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我们不能以道德的名义绑架一个人,让这个人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道德为出发点。当前大学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将道德标准提升过高到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行为。道德教育中的理想化使得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空洞、乏味、不切实际,让学生们感到要达到大学道德教育所宣扬的高度是根本不可能的。道德教育的理想化不仅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心理,排斥大学道德教育课程,并且认为这种课程是无用的。

2. 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我国大学道德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试图用党的政治理论来引导和塑造在政治上符合要求的人。将政治覆盖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无疑会掩蔽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不得不说,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出于政治考虑的需要在道德教育方面侧重政治理念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和平时期,道德教育就应当恢复到其原来的模样。在政治教育中,为了达到政治需要强制性的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则是塑造思想道德健全、人格高尚的人。道德教育同政治教育是有一定区别的。

四、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途径

1. 准确定位大学道德教育目标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破解发展困境的唯一解决办法。广大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思考的教学状态,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向着现实生活回落。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人的常规。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方式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的太远。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的力量和魅力,在真切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同时学着去按照道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是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应有之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要求也随着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比如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企业内部保持团结合作才能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以团结合作为代表的群体道德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社会为大学道德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2.优化大学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道德教育内容已经多年未变,探究大学道德教育的新方法应当从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和更新。大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道德教育的理念,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体现道德的时代性,引入一些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读起来既生动又贴近生活。生活是道德产生的源泉,没有生活就不存在道德。大学生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自己在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提倡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具有诚信和责任感的好市民,我国古代对诚信这种品质就很是看重,至今诚信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考试时的舞弊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就是学生道德层面中的诚信意识不强,由于诚信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所以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可以更好的同学生周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中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责任心是敦促学生自律和努力的一种道德力量。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就能够在满足自己内心愿望的同时对他人或者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并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除了诚信和责任心之外,大学道德教育内容还应当包含有:爱国心的培养、健康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等等,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高校优化道德教育内容的首选。

3.转变大学道德教育方式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唯一,面对大学生们对问题的看法,大学教师们不应当使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观点是错误还是正确,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让学生去直面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寻找正确的答案。道德教育本身就不应当是被动的,强迫性的,而是民主的、对话形式的。当然对话形式的大学道德教育课堂的建立前提是更新现有的教育理念,对话形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也许不是最有效的,但是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自由。

五、总结

大学道德教育时效性不高的原因就是过于注重教材理论、为了树立榜样而人为的拔高道德标准。其实过高的道德标准在为人们树立起来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榜样的同时也拉开了同现实生活的差距,让人望而却步。转变大学道德教育方式,让大学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正是当前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苏虹.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32-33.

[2]王营堂.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失衡与救治[J].人民教育,2012,(11):23-24.

[3]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3):23-25..

[4]黄建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12,(03):63-64.

[5]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2.

[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9):102-103.

[7]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02):25-26.

[8]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2013,(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