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1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
2、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
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
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和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1、活动阶段;2、探究阶段;3、对象阶段;4、图式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其中的“活动”阶段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探究”阶段是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概括过程,学生在头脑对活动进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概念所特有的性质;“对象”阶段是通过前面的抽象认识到了概念本质,对其进行“压缩”并赋予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使其达到精致化,成为一个思维中的具体的对象的活动;“图式”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完善,起初的图式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定义及符号,经过学习,建立起与其它概念、规则、图形等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
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念教学的四个阶段是:
(1)活动阶段:(运算操作)计算一个足球队在一场足球比赛时的胜负可能结果的各种不同情形:
(+3)+(+2)--+5(-2)+(-1)---3
(+3)+(-2)--+1(-3)+(+2)---1
(+3)+0--+3 …………
(其中每个和式中的两个有理数是上、下半场中的得分数)。
(2)探究规律:把以上算式作为整体综合进行特征分析: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等的过程和结果对照总结规律,理解运算意义。
(3)形成对象:把各种规律综合在一起成为一完整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并产生有理数和的模式:
有理数+有理数=①符号②数值
这一阶段还包括按照有理数和的模式及具体的运算律进行任意的有理数和的运算和代数式求值的运算等。
(4)形成图式:有理数加法法则以一种综合的心理图式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其中有具体的足球比赛的实例、有抽象的操作过程、有完整的运算律和形成的模式。而且通过以后的学习获得和其他概念、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二、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中
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首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能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②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习活动能顺利展开;③适当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活动体验;④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
(3)数学对象的建立需经多次反复。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并请一个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随着一个个同学上来摸球,数字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暂停他们的工作,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数字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这样得到的小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透彻清晰的理解,教师首先要 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式子(a≥0)是一个整体概念,其中a≥O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数学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见好的情境对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注重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3
(1)新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与老知识的衔接。学生进入初中后,多数都很好奇,也很渴望学点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引进新概念时在注意设计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场景时,还要注意与“老知识”的衔接。如,有理数的教学中,第一节课就是“怎么数不够用了”,这一节课可以做成幻灯片,插入几张剪贴画,有下雪的、有阳光普照的、有股市行情的、再有一只测量水温的温度计,最好有一段初春的天气预报。接下来教师设问,我们是否可以找一些简单数学概念来表示它们呢?再看,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零上5度,最低气温零下2度;某支股票涨了2个百分点,而某支跌了3个百分点;A商品盈利了100元,B商品亏了80元等。逐渐让学生理解这些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后就会表示了,这样很顺利的引进了“正数和负数”。
又如分式的教学,而学生对分数是比较熟悉的,让学生举几个不同分数,老师先肯定,然后问写得完不,于是就引出当字母代替了数后的结构,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分式。
(2)介绍概念的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比如,在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在课前可以用两根木条做成“×”,然后插入一些学生常见物品,如双杠,高低杠,以及铁轨。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同一平面的两直线的位置的关系。这时教师引导:同一平面的两直线有一个交点的叫相交直线,而没有交点的两直线叫平行直线。接着还可以学习垂直,当两直线相交成的角是90度时称两直线为互相垂直。
(3)准确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准确的思维。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学生在做题时想较快而准确地得出答案,那就必须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及正确的思维,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因此,教师在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先与学生一起探索,而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概括得出新概念。其间,对学生表述上的任何微小缺陷与不当之处,老师应诱导启发,在正式给出定义时要求语言简练、准确。比如,在讲解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不仅让学生明确四边形的内涵与外延,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他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的体系。
(4)注意概念的加深和巩固。在运用中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概念后,必须以一定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自觉地联系概念和运用概念,以达到对概念更深的理解和提高解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平方根、立方根后,除了做随堂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做下列练习:①任何数都有平方根、立方根?②哪些数的平方根是它本身?③哪些数的立方根是它本身?④一个数的平方根比它本身大?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代数概念;代数公式
在湘教版初中数学代数这章内容中,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小学数学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有重要意义。在代数教学中,主要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字,从而把数字的概念和运算变得更加抽象,要让学生掌握好代数知识,为下一步笛а习奠定基础,教师就要重视代数的概念和公式教学,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代数概念和公式的兴趣
代数的概念和公式教学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对此不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代数的概念和公式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乐意学、并且要掌握代数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代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代数概念的含义和牢固掌握代数的运算公式。比如,在讲授(a+b)2这个完全平方公式时,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进行教学:一是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公式(a+b)(a-b)=a2-b2;二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假设和猜想如下公式(a+b)(a+b)=?在学生的假设中有不少这样的答案:(a+b)(a+b)=a2+b2,对于这个答案,教师可用如下方法进行证明。三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证明。画一个如图所示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b,则正方形的总面积为(a+b)2。如果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部分,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由四部分组成:a2、b2、ab、ab。由于正方形总面积等于四部分之和,即:(a+b)2=a2+2ab+b2。由此就能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这样使代数教学非常容易,也使学生容易记忆,还让学生学到了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
■
二、通过解题深化对代数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在代数教学中要让学生加深对代数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仅通过概念讲解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要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通过解题能加深对代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其实掌握概念和公式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二次根式■(a≥0)其代数式的意义学习时,如果让学生把简单根式的被开方数直接用于求根式取值范围时,还可以理解。但是在解决复杂题目时,对根式的概念如果进行了限制,学生对这类题目的理解和运用就有了不少困难。比如,对于y=■+■+2这样的题目求xy的值,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求出x、y各自的值。要解决这个题目就要运用到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就必须使根式里面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如果对这个概念掌握不牢,此时就不容易解答。教师可借此题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只有掌握了根式成立的条件,此题的解答才会有解题思路,才能进行如下解题:3x-2≥0和3x-2≤0,得出x=■,y=2,从而求出xy=■。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巩固所学代数知识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学好代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进行代数的概念和公式学习时,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进行二次根式的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分时,学生对无理数中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容易和除不尽的分数这个概念产生混淆。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运用■为什么不是有理数进行类比讲解。要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代数概念和公式的理解运用,教师可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对代数问题进行探索,适当加深对代数知识的学习难度,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如下列问题:(1)任何一个有理数是否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形式?(2)能表示成分数形式的都是一些有理数吗?(3)是否存在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数?
(4)用什么方法证明■是无理数。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启发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代数的概念和公式的教学,只有深入理解了代数的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要求,才能灵活运用。同时学习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对概念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方法
学生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初中数学老师也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学习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是整个数学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往往和他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数学老师应该将概念的学习摆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在生活中寻找实例,将抽象概念学习生活化
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概念,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数学概念的教学给予引入,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他们的归纳以及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数学概念来讲,科学的引导方法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很多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联的现象,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入数学概念,这些学生在接受这些概念的时候也相对比较容易,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说法,这就可以用来考虑作为正负数的概念的引入;车轮的旋转可以给出几何中旋转的概念;同样函数的概念可以通过半径和面积的关系来引入;对称的概念可以观察蜻蜓的翅膀等给予引入。这些都是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可以经常用到的方法。
二、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类比中将概念学习简单化
就学习知识的过程来看,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可以将已知的一些概念进行类比学习,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探究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体系构成。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组临边相等的属性之后可以得到菱形的概念,同样在菱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角是直角的属性,可以获得正方形的概念,以这种不断演化的方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于新概念产生认知,使得新概念的学习更为简单。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构建起了整个数学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数学概念的数学语言转化,学会概念的实际应用
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概念相互转化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数学概念时,主要是将数学概念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符号,这种能力也是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如在学习圆的概念的时候,学生对于圆这种图形都非常熟悉,但对于圆的概念却不是很了解。圆的概念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这里就需要老师对于这个概念中所涉及的定点以及定长等概念给学生讲解清楚。然后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使用所有点的集合构成圆的图形。
四、提升对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注重概念外延的升华
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只是学习数学概念的初级阶段,对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把握是更高阶段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是对数学概念从表到里的数学思维的扩展认知过程。自然数的学习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到的数的概念,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逐渐在数的领域引入了无理数、有理数以及实数的相关概念。实数中包含了无理数、有理数和自然数,所以实数的概念就囊括了自然数。平面几何中的学习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阐述和理解。如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等。所以通过对概念内涵以及外延的理解,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层次性,有助于学生架起数学概念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对于概念的辨析和迁移之间的理解。
总之,初中数学学习中,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将数学概念的认识以及培养应用在每一节数学课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给予简单明了的科学教学,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重要价值。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学会应用数学概念进行数学学习。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只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2]林敬忠.浅谈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3]史飞羽.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常常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单纯地理解为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局限在推理能力的培养上。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就目前提出的,一般认为应包括分析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为此,本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进行探讨。[1]
二、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分析思维指的就是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对概念能够予以确切的定义,能使定义得到正确的运用。在掌握推理的形式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推理时理由充足,因果不乱,掌握基本的论证通法等。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所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适合于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越大,其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其外延越大。当然这种关系只适用于具有“从属关系”的那些概念。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揭示这种关系,以防止类似的概念混淆不清。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往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关键。[2]
三、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指的就是在大量感性材料(如数据、实例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概念及其内部规律发现的思维形式。运用这种思维形式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中,要能有效地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首先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以及在公开教学中普遍的形式主义的倾向,其实质就是掩盖或忽视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3]
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要着重暴露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方法的思考和数学规律的揭示过程。例如绝对值的概念,这是有理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整个中学数学课程也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个概念,并以此揭示概念形成的一些规律,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这个概念时,应从形象思维入手,抓住数轴这一工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不断深化,最后达到牢固掌握、运用自如的目的。又如关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学生对这个定理本身是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但有些学生之所以感到学起来不容易,就在于较难寻找证明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要重在启发,引导他们独立地寻求证明的思路。有的教师缺乏对数学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不善于与学生一起暴露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掩盖了解思路的探索过程,这是值得改进的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的含义,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人说:“在数学中直觉概念是从两种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一方面,说某些人是直觉地思维,即他用了许多时间作一道题目,突然地做出来了,但是还须为答案提出形式的证明。另一方面,说某些人有良好的直觉能力的数学家,即当别人提问时,他能迅速做出很好的猜测,判定某事物不是这样,或说出几种解题方法中,哪一个将证明有效。虽然直觉思维的含义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猜测。笔者在这里就从猜测的角度说说对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看法。[4]
由于知识的不足和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猜测有时与事实不符,或合理的猜测结果有时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是不足为怪的。我们不应过分急于接受一个未经仔细推敲和质疑的猜测,因为“先入为主”,念头一经形成,再要进行其他更有意义的猜测就不容易了。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的猜测结果过于自信而又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有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危险。猜测不是绝对可靠的,教会学生猜测同样也没有绝对可靠的途径可循。猜测是一种技巧,是一种非形式逻辑的更深刻的逻辑思维活动,它虽来之不易,但它一定可以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得到。
要教会学生猜测,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按照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就要注意创设猜测的意景。要设计出与学生同步思维的教案,教学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既讲成功的经验,又讲迂回曲折的教训,不要一下子把自己全部的合理的思考和盘托出,要让学生先去猜,让他们把各种不同的想法都讲出来,那怕不合理的猜测也要鼓励,不要制止,更不能责难。当前,有见地的教师提出实行以“推迟判断”为特征的课堂结构改革,把暴露认识规律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教给学生以自由猜测的时间和空间,是值得提倡的。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课,还是例题习题课,常可通过观察、实验、联想、类比获得猜测,然后再对其准确性进行推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结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认真抓好分析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这些能力,当然并非朝夕之功,不能急于求全,要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注意有所侧重,互相渗透,逐步提高,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崇利.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学),2012,02:68-69.
[2] 盛保和.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