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1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板书与课件所处地位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要求不同。有些章节要求背诵的较多,灵活变化的知识比较少,就可以用课件上整堂课,这时板书多了反而有点浪费时间。比如讲《减数分裂》这一节,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是人为划分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又存在着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用课件来反映整个动态过程。有些章节内容要求灵活处理,变化较多,课件预设就比较困难,而板书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就得以板书为主,课件起辅助作用。例如讲《光合作用》这一节,笔者觉得这样处理较好,板画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在板画时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过程的条件、场所、原料、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这样学生容易掌握。用课件呈现板书和板画难于表达清楚的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前人的实验设计思路以及光合作用的应用,协助板书充实生物课堂,有利于学生接受。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板书和课件谁处于主要地位,而是应该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来确定板书和课件所起的作用。

二、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

1.课件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生物教学设计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为生物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素材。比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内容的处理上,反映生物学知识的抽象性,许多同学由于对抽象的知识没有感性的认识,不知道mRNA怎么出来的?核糖体到底什么样?tRNA又是什么样子?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怎么搬运的等等,这些问题通过一个动画,学生的所有疑问都消除了。这样就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就便于理解和掌握了。又比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的教学,板书画出来的是静态的过程,学生很难从静态的过程中理解运动的过程。课件很容易做出动态的效果,接受刺激做出反应的整个过程学生一看就明白,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用课件反应出电荷的移动方向,是如何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是怎样刺激临近的未兴奋部位的?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变静态为动态,效果显著。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事例。课件中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2.利用课件美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件很美观,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脑中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比如《光合作用》一节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确定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用课件展示水绵和好氧细菌的关系,既形象又美观,学生能长时间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生物课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流程图、结论以及重要的生物过程,让学生多看,加深印象,记忆效果会比用板书呈现的好。

三、板书在生物教学中不能随意用课件替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写板书以便于学生做笔记,掌握其中的重点内容。在板书的过程,学生容易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把握知识结构。比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教师板画将一株植物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根和茎是如何生长的,这样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分析曲线,发现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这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然后通过分析一条曲线得出同一器官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再分析根、芽、茎三条曲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得出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后分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坐标曲线图得出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这样知识线索就很明显,学生最后很容易解决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使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攻自破。

教师板书过程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过程。板书过程相对用时较多,给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板书的时间初步消化学到的知识,理解生物规律,使前后知识联系更加紧密。教师写板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示范的过程。教师漂亮的板书、板画,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板书在生物教学中不能随意用课件替代。

四、优势组合是需要过程的

刚从教的青年教师比较喜欢用课件上课。甚至有人上公开课、评优课几乎全用课件,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接受的新鲜刺激太多,而在课堂中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通常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上全是一片空白,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即使课堂再精彩,学生印象很深刻,总有忘记的一天,这样做短时间里教学效果还不错,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了,于是开始尝试将板书和课件结合起来。教过几年学生之后,许多人在用课件的时候就会将灵活性的知识用板书呈现,教学效果自然很好。这其实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课件 + 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可能效果更好。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2

关键词: 教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24-010引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为全体人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改革课程、教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1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优化发展

设法加强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办学,利用优质学习师资、设备、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及规模。在扩大优质教育的同时,还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能搞“冒进式”的发展,扩招的幅度应符合办学的实际,与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相互匹配。

2教育创新,更新观念

树立大教育观念。把教育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和通盘考虑;把学习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贯有机整体,相互配合共同作好育人工作;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作为应该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的系统工程。

树立终生教育思想。在时间上,让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让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上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在目标上,打破教育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的培养等。

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树立现代人才观。首先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在培养做人的同时贯以牢固的文化基础,过硬的专业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改革培养人的模式,完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交给的复合型人才。

3教育创新,即是教与学的创新

3.1 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从“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即改变以往“你教我听”,“你问我答”的教学基本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

3.2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①探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当一个人感到无知、困惑与觉醒时,也就意味着学习的开始。一个人只有当有意识地挑战自己已知的局限、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采取创新行动。②探究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贯彻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③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探究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将所学的新旧知识互相融合,形成知识体系。④探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人格品质。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现有知识与发展水平,为此,它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和坚持己见,乐于标新立异,耐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

4教育创新,教育管理的创新

4.1 坚持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应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识人、选人的视野。实施聘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进取精神,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 开源节流,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丰厚的财力是办学的基础。学校资金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办学思路,多方引进资金,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创造优化的办学环境。

4.3 合理配置,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防止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合理安排,精心配置,使所有的资源均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5教育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发展带来一场革命性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使我们的教育跨越了国界;同时将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乃至教育观念产生大的飞跃、大的突破。总之,教育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育理论家、研究家、教育管理家、从事教育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学福.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2,12.

[2]王文湛.更新教育观念与培养创新精神.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2001,7.

[3]田建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中国教育报,2003,2,12.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3

关键词 思品教师;人文素养;初中

前言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它和人的素质具有一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是实现人的智慧、知识和人格的一种纽带,而人文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基本一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素质,己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焦点。已受到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而思品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探讨如下。

一、转变育人理念,渗透人文精神

提升初中思品教师的人文素质首先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先导。思品课的根本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着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上。要在思品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坚持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政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思品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切实贯彻人文主义思想,教学中尊重学生,倡导个性化教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学生存在着差异性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这个富有人文教育精神的口号,要求我们的思品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为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思品教师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思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思品教师要逐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唯此,思品课才会闪现出人性的魅力,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初中思品教师的人文素质最重要是要具备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善于独立思考,发展自身,能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融通,具有一定学术特长的文化素养。所以,思品教师在生活中既要努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又要做一名“杂家”,既要有政治学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人文学科的一般知识,通过终身学习使自己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对每个人的要求,思品教师的学习对自身发展尤其重要。有专家认为,没有读过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没有读过陶行知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读这些大教育家的目的,就是要学点大师的风范,学点大师们的品质。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学习是惟一的途径。因此,教育者应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吸收和学习新知识,时刻注意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同时,还要立足讲坛,放眼世界,善于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与更新教材,给初中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与世界同步。此外,思品教师还要注意拓展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掌握初中生共有的心理活动,引导初中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的完美化,去发展人性、完善人格。

三、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高尚的师德作依托,教师就无法胜任育人的职责。尤其是中学思品课的特点决定了思品教师的魅力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中,教师就是道德的化身,行为的典范。一个教师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深远地影响。因此,育人必先育已。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学生是“描着”老师的思想和品德行为来发展自己的,是“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人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思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虽不必“吾日三省吾身”,但应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努力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认真践履“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要求,以身示教,做出典范。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以,加强师德修养,是提高当前初中思品教师人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

四、树立科学教育观,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各国教育在中学阶段都日益重视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教学与研究,为培养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富有综合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基础。由此可见,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提高思品教师人文素质方面就必须树立科学教育观,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对思品教师而言,科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上,讲真话,讲实话。在教学中把自己放进去,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取得学生基本的信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科研能力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思品课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思品教师要具有科研精神,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透彻明白。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人文精神的创新与塑造[J].烟台大学学报,2003.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4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现在,我就如何提高学生初中化学素质谈几点看法。

一、要让学生了解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学纲,深入领会大纲,使大纲制定得十分切合实际,内容具体而翔实,便于教师实施。要结合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去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用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思想,制定每章每节的目标,并达到各项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二、要让学生掌握素质教育的要求

1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化学工艺方面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中国在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学生要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 要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3 要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三、要让学生掌握素质教育的方法

1 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5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首先,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这不仅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期望、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优化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建议广大家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其次,要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说,只要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这样的认识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可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不良适应。第三,家长应始终坚持品德为重的家庭教育观,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强对孩子个性品质培养的认识,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重视孩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这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第四,要加强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以至消除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范文6

尽管幼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宣传,不能让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在农村的幼儿园,这种形式还普遍存在。当然,让幼儿教育“小学化”留有存在的空间,主要因素还是农村的家长,在家长眼中,衡量孩子聪明程度的尺寸主要取决于他们识字量的多少,算题难度的大小等等;衡量教师能力的好坏则是他们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懂的幼儿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发幼儿的智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幼儿园的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

农村幼儿的家长,孩子大多都有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即使家里有父母,父母的文化水平又不高,还要做繁重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幼儿的教育。他们只是片面的认为向孩子头脑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以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

二、使家长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幼教规律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开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体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基础素质为任务的奠基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幼儿园应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观念。

幼儿园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以《纲要》中幼儿园的任务: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保育是教育的先决要件,是物质基础;教育是保育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要素。它们相互促进、有机联系,保证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幼儿园教育应该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的思维,全新认识幼儿园教育规律。

三、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班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