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手工与印染设计;教学研究
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思政是基于各类课程,如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并将课程知识、技能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形成协同合作的效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在道德情操、人格及人文素养、智力思维方面的品格,以及对专业伦理方面的职业道德、行为、精神等的认同感与责任心。
2《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概述
《手工印染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既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特点,同时融合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家国情怀、实践劳动的素质养成。
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育意义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在知识技能目标、文化情怀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上一方面强化文化基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化职业素质养成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实践实训无缝对接。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首先梳理知识点及实训点所对应的思政元素,以点连线,以“隐身”的方式贯穿整个课程内容、项目训练等环节之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深化学生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促发学生进行更好地创新及表达,提高人文情怀及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待职业、专业的匠心精神。
4《手工印染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
4.1从“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环节的基本单元,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承载点,要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温度。《手工印染设计》可分为手工印染艺术理论部分与染色技术实训部分。在理论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美学精神等思政内容;在技术实训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体现了如创新思维、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匠人精神等思政内容。
4.2结合具体知识点建设思政案例库
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论性、机械性表述,会使课程内容呈现呆板、无生机的状况,同时将会导致学生学习单调且无兴趣。若在课程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知识点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来呈现,会使得整个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趣味性且充满生机,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及知识吸收度。案例形式上可以以图片、视频、故事讲述等为主;内容上可以以学术发展史、大师、民间匠人、教师个人经历和感悟为主。课程思政的重点要通过挖掘其案例背后的意义,呈现和升华出内在价值观,从而建立一个较为丰富、具有思政导向的案例库。案例的类型不但有正面示范案例,也要有失败案例,从失败的教训中提炼警示性问题。《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案例库主要以图片、工艺美术大师故事、民间匠人故事为主。分别体现出中国美学精神、文化自信、匠心精神、职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如图2)。
4.3坚持正反示范性实践内容引发思政思考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集中于工艺的印与染的环节中。以手工扎染为例,首先教师要以规范与不规范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扎”的规则进行梳理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以认真与不认真两种示范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做事态度的认知,让学生们认识到态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最后以完整及不完整两种操作来引导学生对工作责任的认识,让学生们体会到责任心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4.4与课程知识理论关联的社会热点与国家战略拓展
《手工印染设计》课程与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化强国战略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染色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植物染色。在非遗文化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5总语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手工印染设计》教学涵盖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职业规范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以当代大学生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本课程为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感素质、职业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通过对本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路径的研究,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服装 设计 教学 问题
在“艺术至上论”和“技术至上论”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纵观我国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偏重艺术化而忽略生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也就导致了服装设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如何将高校教育跟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直都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核心议题。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在服装设计领域能够把握国际发展潮流,并将其与国内市场紧密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但就目前来说,服装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以美术作为基础,绘图表达和纸面作业作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偏重于虚拟的课题式创意设计,以此灌输美术基础和设计教学。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美学理论,扎实美术绘画功底,但是服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创造艺术作品,更应该设计出具有美学概念的服装作品,将服装的时尚流行元素与客户消费需求有机结合。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在相对口的职位,而毕业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普遍存在不能对工作很快上手的困惑。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实践的缺失,在学分制教学的压力下,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加之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学校管理的规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尴尬局面。
2.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更新缓慢,知识点重复,如在进行基础色彩课程教学时,大部分高校都是从色彩构成、服饰配色、服装设计的色彩等课程开始讲起,而这些课程大多都是从色彩的三要素讲起,进而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开始练习,知识点重复又累赘。同时,在课程设置当中过于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忽略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随意性较强。在市场潮流的推动下盲目安排课程,如市场流行绣花图案的时候增设机绣课,在市场流行曲线的情况下,增设立体剪裁课,而这些本来就应该开设的课程被随意增减,直接导致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点凌乱,专业基础薄弱且片面,在求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问服装设计的灵感和构思应该从何而来,学校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结构问题的解决方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毕业设计中拿出作品,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保证设计的后劲。
二、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和模式
随着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专业也有了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但是就如何将最新的服装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合到服装设计教材当中去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应该成为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时候会涉及到美学基础和绘画基础,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定上要对艺术美感方面有所偏重,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画静物、头像、人体、服装和任务的能力,但是并不需要过度,因为服装设计的中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服装造型的设想、对裁制工艺的拿捏和对结构变化的运用。
在服装设计的专业理论课程上看,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和服装美学等理论课程经常会因为师资力量短缺和学校不予重视而搁浅,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打牢固,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持久的设计灵感。在整个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的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因势利导,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对一些繁冗陈旧的课程进行及时的替换,推动学生培养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或许能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比如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打散分组,在某些实践环节上进行联合培养,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领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策划设计,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知道产品从设计到出品的整个流程。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勇敢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展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讨论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向和操作途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全局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成立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思考和与老师的交流,在实践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消化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分析创作和表达交往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高校还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减少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就业提供更充足的筹码。
参考文献:
[1]金桂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平面设计 课程 教学 改革
随着目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注重推广,平面设计专业作为广告宣传主推专业也越发引起注意。各中职学校也纷纷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认识到就业形势会比较乐观。平面设计行业应用广泛,各领域使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各中职学校为迎合企业需求,多门软件扎堆开设,并且每个软件都只仅仅学习一个学期,周课时4—6节,总课时数一般不会超过120课时。学生刚基本学习到了这个软件常用工具的使用,软件方面学习只懂得一点的时候,下个学期学校又为其开设另外一门软件课程。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同学对软件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如何使用这个软件,并且也仅仅依托于一本教材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并不能真正达到对平面设计软件熟练应用的能力。导致中职毕业生与社会需要人才所脱节,不仅影响学生就业,对学校是否将平面设计软件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提供难题。
目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里面普遍以开设设计软件为主,从专业基础模块到专业技术模块的课程,二年的教学任务中开设设计软件泛而不精。各学校开设课程认为软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有直观感和成就感。大量开设不同软件——软件都包含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Flash、AutoCAD、PageMaker、3DMAX、Dreamweaver等,扎堆学习各种软件,而每一个软件开设的课时数又少,导致学生对每一个软件都掌握的只有皮毛,导致学生就业时变成什么都得重新开始学。那如何做到平面设计课程与企业无缝对接,这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课程设置
将原有的多种设计软件课程浓缩成二到三个软件来学习,将原有一个学期学完的多门软件增加多个课时。例如Photoshop软件原先一个学期的课程可以分三个学期开设,由原来每周6个课时,分散设置在三个学期,每周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课时,学生掌握软件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由原来仅仅只是学习软件的使用到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1)第一学期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软件操作技巧。(2)第二学期设计课程以数码影像后期处理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可以从影楼接单免费处理影像作品。学生可以模拟影楼工作分组分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为后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打下夯实的基础。(3)第三学期采用接单生产的方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独当一面的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和锻炼学生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另外软件开设课程扎堆出现,如开设的CorelDraw平面设计又学习AdobeIllustrator,这两个软件在实际工作当中只会二选一。学校考虑部分同学出去工作有的会使用CorelDraw,有的会使用Adobe Illustrator,所以两个软件同时开设。尽管这两个软件有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建议只需要开设一门软件学精学透就可以了,另外一门课程可以采用选修方式来学习。
二、师生专业素质学习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软件课还是由信息技术课老师讲授的,大部分信息技术专业老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及美学知识缺乏,对版面排版、色彩搭配、广告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而学生除了学习相关软件的使用方面却不能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创作。老师对美学素养不足,对图形、文字、色彩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设计把控不好,导致相关设计课不能达到创作的教学目标。学生又基本上没有美术功底,又对素描、色彩等课程不感兴趣,最终在设计作品上缺乏美感和创意。更没办法运用色彩、空间来体现作品的设计理念。针对以上现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加强美学素养的课程,比如把素描、色彩和计算机绘图等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一些艺术欣赏、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设计展,了解一些优秀设计大师成长经历,不仅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还可以知道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从点滴中走过来的。
三、教材选取的重要性
现阶段中职学校教材都是由各学校自行征订,出现层次不齐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成本一般征订教材由书商建议的进行,根本没有参照专业老师的意见。最终导致授课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尽管掺插一些课余的知识点也没有办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征订教材有盗版教材可能,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目前市面上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教材琳琅满目,如何挑选适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专业老师针对教学计划对应的课程精心挑选相应的教材,学生通过教材掌握设计技巧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学习乐趣,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课程教学方法调整
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方法注重于设计的技术与结果,忽略设计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各种新事物、新现象的感知能力。因此学生学会的只是临摹。对于一些平面软件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而案例都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课本上例子,学生只会按照书本上指定的步骤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并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平面设计老师可以到一些广告公司接些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让学生分组策划制作,也可以把公司的项目作为课后作业。真正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不仅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成为平面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专业老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
市场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实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基。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是平面设计专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软硬件条件,切实加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较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性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5
与此相适应,目前美学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订在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特色,例如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著的《美学原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讲解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力图“把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主编的《美学》(教育部高教司“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实践观为指导,努力贯穿“审美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主旨;南京大学文学院王杰教授主编的《美学》(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在坚持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力图概括近十年来国内外美学研究的新进展,实现对美学基础理论的明晰论述;上海师范大学刘叔成教授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是国内发行时间较长和发行量较大的文科教材,是一部以“理论体系和整体章节框架”为基本特色的美学教材;厦门大学中文系杨春时教授的《美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力图超越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思想,构建自己的“后实践美学”体系的思想形态。另外,还有一些美学家积极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如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曾繁仁教授的生态美学研究就是在会通中西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力图“建设一种包含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资源与话语的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某种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刘成纪教授的《物象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吴炫教授的目前,国内出版的美学教材有几十种。如上所述,有的教材强调特色,有的教材重视突破,有的重在体系的构建,而现实的情况是高校中文系《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一再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讲述系统的美学基础知识,这确实是教学的一大问题《否定主义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都是极具特色的美学思想。。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优化美学课程体系,简化美学教学内容,剔除一些老旧的美学知识,普及美学常识,可以将美学史和美学文本的讲解在选修课中进行。同时,将美学课程体系分为“美学理论”和“美学鉴赏”两部分,前者重在讲授美学基础知识,后者重在美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在强化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整合现有的美学教学内容,将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些美学问题和思想融入到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特别是吸纳近年来美学转向后产生的一系列成果,如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影视美学、景观美学、旅游美学、建筑美学、城市美学、医学美学、数字美学、音乐美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等的研究论著,丰富美学教学内容。最后,创新美学教学内容,在充分吸收现有美学成果的基础上,在理论中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在交叉中创新。理论的创新可以从实践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中获得启示,从而在美学研究的基础、对象、范式上进行创新。实践的创新可在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展开。交叉创新可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发展与推进。同时,在当前美学发展中,交叉创新也是体现美学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领域之所在。二是针对美学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在美学教学方法上也应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在美学教学中,应该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其中多媒体教学就是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针对美学课的教学特点,认真制作精美的美学多媒体课件。根据课程讲授的内容,选择使用合适的声音、图片、文字等运用在课件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自然美的教学中,可以将自然界莺歌燕舞、流水潺潺的声音影像,皑皑雪山、浩瀚星空、高峡平湖的图片以及咏叹九曲黄河的图片与诗歌文字等运用到多媒体课件中;在社会美的教学中,可以将体现人体美、各地民俗风情、狂欢节等的图片制作到课件中。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所以,在美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和优化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应该贯彻以美为主导,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在美学教学中,还要重视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美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该教学法时,应制定好讨论的话题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正误。其实,学生对美学是十分感兴趣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学在很多学子的心目中是十分神秘和崇高的,只是有时美学课过多的理论讲授让他们感觉枯燥无趣,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美的本质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梳理介绍了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然后播放了“99国际大专辩论赛”关于“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谈谈自己关于美本质问题的看法,许多同学加入到该话题的辩论中,然后笔者又向他们开列了一些书目让他们课下阅读,有一些同学还写出了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在美感的教学,引导学生讨论“美感与”的区别;在艺术美的教学中,针对目前流行的反艺术的艺术创作,引导学生讨论“艺术终结论”话题;同时,针对美学的生活化趋势,引导学生探讨美学转向生活之后所带来的社会利弊问题;在美学范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优美与壮美、优美与崇高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不同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的审美特征等;在美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将审美教育贯彻到个体的成长中。通过讨论式教学,很多学生积极融入到美学教学过程中,在主动学习中加深了对美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笔者所工作的学校,美学既是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所以,美学的教学一方面要强调专业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普适性。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化课程知识的深度,另一方面又要拓展课程知识的广度,所以,在教学中,需要从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整合与创新,唯有如此,美学才能够“以美育人”、“以情感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美学发展形势,探索丰富完备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美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对《美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以优化学科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该课程的优化,将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发挥理工院校美育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
作者:陈博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设计美学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园林设计》课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
《园林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建筑、生物、工程诸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掌握生态学的有关领域知识,以便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作品。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素描、色彩、制图、测量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草坪学、园林史、园林生态、园林美学等学科于一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只讲授各种理论、来源,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只接受了各种理论,但实践性较差。比如在讲解《园林布景》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加入案例,学生就很难掌握各种设计方法的精髓。
2.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灌输各种理论知识,教师从头讲到尾,将个人观点、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被埋没。例如《园林色彩》章节,人对美学的主观性很强,如不亲自实践,学生就很难理解冷色、暖色、对比色等概念。
3.忽略学生心理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差别对待,只重视好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后进生缺乏关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将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接受度高。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案例分析法。
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理论是枝干,案例是丰富枝干的花、叶、果,单纯的讲解理论就好比冬天里的树干,枯黄,没有生命,只有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树木才能充满生机。
在讲解园林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时,加入生动的设计案例,这时学生脑海中熟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例如,在讲解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方法时分别列举法国凡尔赛宫及中国西湖的例子,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设计手法的实例应用,而且可以通过两组实例进行比较,充分掌握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异同。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教师预先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中、西方园林特点的比较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收效良好。课前教师认真设计问题,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同学们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享、讨论,从而得到结论。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高效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或教师设计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例如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江西省鹰潭市东湖广场园林设计。教师对地址的概况作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通过拟定现场调研表来完成场地调研、分析调研结果、设计草图、修订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等任务。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草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佳设计方案,进而制作出最终的效果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探讨,分析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4.交换角色,换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单纯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在讲评学生设计作品时,可安排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设计思路,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旁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思考后答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园林的功能》章节内容较简单,安排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解新课。安排学生提前两周准备,上台讲解课堂内容,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的,由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在当过一次“小老师”之后,大胆上台发言,勇于提出个人观点,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结语
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更快地掌握了知识点,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强化。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