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1
一.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展示
(一)中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第二环节: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①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③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第四环节: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2.拓展延伸: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二)美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木兰一得知战争的消息就立刻告诉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二环节:表达:写一封信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母亲。告诉他们自己离家后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任务、地点和事件,可仿照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第三环节: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
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优秀战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兰也是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讨论并选出你们群体里的领导者,为他制作一个奖状,并写上他的名字。
第四环节:课后思考――文本与电影的比较
你已经读完《花木兰》,现在请你比较书中的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
1.使用venn图标,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请你选择一个在文本和电影中都很精彩的场景,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2.上网,发表评论:①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讲一讲你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想法。②请你针对花木兰的故事写一个评论,并把你的作业发到网站上。
二.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差异
(一)文本使用上的差异
研究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都能结合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但在文本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教师特别注重文本的使用和挖掘。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都是紧扣住文本,进行朗读、感悟、赏析、品味和反思,对文本进行深挖细掘。即使第四环节似乎稍稍跳离了文本,其实也还是在文本基础上展开的写作训练和延伸练习。
美国教师只将文本作为一个抓手,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例子,他们更多地给学生遐想与创造的空间。第一、二和四环节和文本有一定联系,第三个环节和文本联系不是很紧,文本只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依托。即使是涉及文本较多的第一环节,也只有问题3和6同文本的联系比较直接一些,其他4个问题都比较开放,和文本联系不是特别紧密。
(二)问题预设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问题预设的设计,都能围绕阅读、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等预设问题展开阅读教学,但在问题预设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教师教学预设的问题重在对文本的理解,重在知识的掌握,而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问题预设体现不够。正因为如此,教学预设的问题开放性不够,只要掌握一点阅读的知识,抓住文本就可以解决,答案大多具有指向性和唯一性;正因为如此,教学预设的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够,只是紧抓住文本,就文本而文本,预设的问题除了第三环节中的“体验反思”是能体现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预设,其他则都没有体现;正因为如此,预设的问题的拓展性不够,第四环节中的“拓展延伸”是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这和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中“③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有重复之嫌,而且,即使是第四环节“课外探究”预设的题目,也大多不用学生动多少脑筋,上网一查就能解决问题,还是重了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信息量大,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问题既有针对文本的“语文问题”,也有拓展的“非语文问题”,教师把文本和当下社会、当代人的观念与作为阅读者个体的“我”结合起来,使文本中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现代的意义,课文被教活了。这些问题的预设也有梯度,有可以通过阅读在文本中能找到答案的,也有需合作才能完成的,甚至有必须进一步认真钻研才能解决的。
(三)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都注重了阅读基础上的写作训练,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但差异依然明显。
中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悟――人物赏析,品读探究――体验反思,互动释疑――总结存储,拓展延伸,前三个环节由朗读到对文本的理解,虽然在层面上有识记到理解的跨越,但基本上还是知识层面的东西,教学环节是一种平面的展开。即使是“互动释疑”环节,也仅仅是“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这样的小互动,还是叶澜教授所批评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况。
美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表达:写一封信――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课后思考:文本和电影的比较。分别从阅读理解、表达应用、团队制作实践和思考比较的角度,教学环节是一种立体式的推进,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启示
(一)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一直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阅读教学如何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那就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课堂。
静态分析的课堂只着眼于文本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体验的课堂,才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堂,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所以,动态体验的课堂才真正是体现课堂主体是学生的课堂。
(二)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
为什么课堂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因为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据说,美国以前确实不太注重阅读训练,导致公民的阅读能力下降,2001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其中重要的一块是建立“阅读第一”项目,通过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因此,在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涉及了一些基础问题,但教学设计中还提供了较多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把讨论和活动的机会都留给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向来是强项,但从教学设计中看出,阅读教学有明显的注重阅读结果和考试技能锻炼的倾向,如环节一和二所预设的问题。因为重视阅读知识点,中国学生的阅读应试技巧掌握比较好,考试结果也会好一点,但教学设计比较单薄,缺少个性,在学习以生活为宗旨、语文服务于社会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有欠缺,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由此得到启发:第一,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要求划一,在达到目标的具体方式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二,在人文性的前提下,强调语文课的应用性,与当下社会结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借此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也许是当今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
(三)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说到预设问题开放性,想起一个真实的幼儿教学片断――“花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第一位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它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教学片断给人的启迪深远。面对问题,孩子们的答案那么多,那么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着浓烈感彩,这当然是因为预设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比较而言,中国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一、二重视了基础性,环节三的问题体现了一些开放性,而美国教师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的问题大多具有开放性。我们常常说美国教育重创新及动手能力,这从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也不难看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能预设那么多具有开发性的问题,关键就是具有创新求异思维方式。我们要具有创新求异思维,那就要摈弃导致我们预设问题开放性不够的“同一”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去关注答案的标准与唯一,重视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预设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而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四)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中国教师设计的想象作文还是美国教师设计的写一封信,都注意到了读和写的有效结合。
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以阅读为基础,因为这是“写”前的吸收,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同时,要以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因为这是“读”后的倾吐。所以,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对于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语言、思想的感染与影响,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内化阅读材料中的优秀、典范的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思想,阅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处理课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读写结合才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读中品析;品读感悟;找景物;抓特点;悟情感
第二课 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分段?
2.引入新课:我们随导游,去小兴安岭了解那里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二、读中品析 品读感悟
1.自读自悟:找景物,抓特点,悟情感
学法:读思:课文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读画:用直线画出景物 用波浪线画出特点
读悟:品悟什么情感
依学法自学。教师巡视。
2、边读边画:
3.汇报交流。
春季:景物有:树木 小溪 积雪 溪水
特点:绿 水声美 溪里满 动物美
悟情:美不胜收
指导读文:
句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绿的叶子……
“抽出”形象地展示了树木的活力,要读得干脆有力。“新的枝条”“绿的叶子”是春天景色的特征,是那么鲜嫩可爱,要读得亲切柔和。
句2。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想象小鹿的可爱形象,读出柔和美,排比句读出起伏感。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4.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仿说:按句式说庆丰春天公园的景色
赠好词:
抽出 窜出 冒出 鹅黄色 嘻戏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窜出鹅黄色的嫩芽。路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叮咚叮咚地流着。小鸭在小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5.依照学法自学:345自然段
(1)学生自学(2)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
第三自然段:
夏季; 景物有: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特点 葱茏 茂盛 雾浓、大
悟情:丰富美丽
重点指导:特点:
句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解词;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方法:造句法 联系生活实际法
葱葱茏茏:树木长得非常茂盛。
密密层层:写出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
动词:“封 挡住 遮住”用得巧妙。指导学生体会理解。
句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动词:“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浓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里,像一幅水墨画,朦胧美,非常生动。从而体会出小兴安岭雾多,雾美的特点。
句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修辞: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试着说几个;什么像什么?______像__________
指导读文:
课件: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欣赏
指导:朗读时要以欢快有力的语调,表现树木的旺盛长势和森林的茂盛。“封”“挡”“遮”“浸”等动词很形象,感染力强,要加重语气,表现大森林的繁茂,勃勃生机和早雾时的神秘色彩。
指名读――评读――指名读
句式课件:
夏天,春天,树木长得____。早晨,____。草地上____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赠与: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封得严严实实的 挡住 遮住 浸在
红的 黄的 紫的 粉红的 淡黄的
指名说――评说――指导――指名说
指导朗读:
“秋天”段:“飞舞”指导学生体会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读出活泼快乐的语气。
“冬天”段;“刮”体会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风很大。
动物们的表现读出可爱来。
指名读――评读――指导――指名读
出示秋季,冬季句式课件:
秋天,____。秋风吹来,落叶____这时候树林向人们献出了____,____,____。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地上积满了――地上的雪____,____,西北风____。____,____。
学生可以模仿课文说。可以用课文中的好词。
指名说____评说____指导____指名说
7.再通读全文:想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结尾段与题目是什么关系?结尾段在文章有什么作用?
(1)本文是写什么的文章?
(2)在写景时按什么顺序写的?
(3)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下
2.生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1)写景的文章
(2)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景的
春天:树木 积雪 小溪 小鹿 木排
夏天:树木 雾 太阳 草地 野花
秋天:树叶 松柏 山葡萄 榛子
冬天:树木 雪花 西北风 紫貂 黑熊
(3)运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1.我国树木……就像绿色的海洋(树木……海洋)
2.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阳光……利剑)
(1)读句子,体会
(2)自由读指名读
三、迁移运用,仿说提纲
1.引思
(1)你想写哪的景物?(选一个季节写)
(2)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3)想从哪几个方面写?怎样写具体?
2.举例分解
引导写作思路:
校园,公园(美丽)
春天:草坪、操场、柳树
夏天:蝴蝶、蜻蜓
秋天:树叶、花
冬天:打雪仗
句式课件:春天,树木――。山上的积雪――。小鹿在――散步,它们有的――,有的――。
四、送词派句,丰富素材
1.送词 (关于描写景的词)
2.句:(1)……像绿色的大地毯,真想上去打滚
(2)……鹅黄色的蒲公英……
五、运用提纲 乐于表达
1.写作:按提纲提示写作,师巡视指导
20学生晒习作:片段描写:
评价:语句通顺,语言生动,按一定顺序写,中心突出是否通顺
板书: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3
1.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种义务。与专项安全教育不同,学科的安全教育是渗透性的教育,是教师把安全教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它是经过教学内容的过渡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渗透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例如初中化学有关“水的净化”的教学可以进行“野外饮水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教师不能为了需要而随意在任何课堂硬生生地插入一个安全教育,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安全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安全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教师实施的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个体自我保护技能的形成,所以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指对于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设计安全教育内容时,应该多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析当地多发事故的成因,总结出有关易发事故的教育内容,使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另外多结合近期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如问题食品、矿难、火灾、污染事件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重大事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手段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利于教师实施安全教育。
3.安全教育内容必须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安全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教师设计的安全教育内容必须与中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安全有关,而且要让他们容易接受,这就要求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统一,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这种统一是容易达到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和形式可以多变,特别是动画和视频,能满足学生的感观需要,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安全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
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确立安全教育主题、素材的搜集和整理、课件的制作等,设计思路有以下几种。
1.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
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每个单元都有与安全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所有学科里最容易结合安全教育的科目。由教学内容确立安全教育主题是最常采用的设计思路,最简便的方法是:在备课前先搜集罗列出适合使用的、尽可能多的安全教育主题,再与各个教学内容一一对照,使主题与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在备课时则根据安全教育主题搜集案例或其他素材,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搜集案例和素材的工作并不是难事。下一步工作则是整理素材和设计制作课件。例如“酒精”这一教学内容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设计为“不要酒驾”,再根据这个主题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因酒驾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和相关素材,把这些内容穿插在教学课件中。
2.由安全教育主题选择教学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因学校安全工作或是形势的需要(如近期出现了严重安全事故等)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教师根据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安全教育内容设计。如某学校因学生在夜间使用蚊香而发生失火事件,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可以是“安全用火”或是“火灾自救的方法”, 选择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为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的“燃烧和灭火”。如果有多个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应按照“就近”的原则,所谓“就近”就是教学时间最接近、安全教育内容与教学内容最接近,前者可优先考虑。如某地有几个未成年人因钻进密闭的垃圾箱烤火取暖而窒息死亡,有关联的教学内容有“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性质”等,教学时间最接近的内容优先选择。
3.由案例确立安全教育主题再选择教学内容
每年国内外都有一些重大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会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其中有部分属于安全事故,化学教师应该多关注这些事件,从中选出一些典型事件作为安全教育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确立一个安全教育主题,再依据主题选择教学内容。例如从广西龙江河镉污染这一案例可以确立的安全教育主题有“如何防止重金属污染”、“ 实验室如何防止水体污染”、“注意野外饮水安全”等。与第一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盐”或“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与第二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绪言” 或“水的净化”; 与第三个主题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有 “水的净化”或“溶液”。可见同一案例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同一主题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主题或选择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永恒的主题,安全教育内容的好坏关系到安全教育的成败,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科的安全教育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4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5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概念;程序
随着经济的日益国际化,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加工技术、相同的产品功能要求,使工业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会很大程度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引发激烈的价格战。面对产品同质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既重视吸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最新成果,又重视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传承和发展。学科整合、系统集成创新,使工业产品不仅体现出相同的实用美和技术美,而且还表现出本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产品创新设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制造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工具和用具,作为人造物,必然体现出人文价值。产品人文价值包含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抵抗严酷的自然延伸自身生存与生产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而对工具与用具进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产品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文化创造,即一种物质性的文化创造。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所以,产品设计作为文化创造活动,自然是一种符号现象。产品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传达系统,发信人是以设计师为代表的群体,其背后还有以委托人为代表的产品项目提供方。产品设计符号收信人是广大的使用者群体。产品设计符号的信道是一个产品的大批量生产、销售的渠道。产品设计的符号是由功能、结构、机构、材料、人机和数理(比例与尺度)五要素组成的。因此,产品设计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综合过程。现代制造业产品最终必须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所以,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信息,通过吸引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达到经济目的。根据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把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概括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产品文化创新设计、产品人本创新设计和产品人机创新设计四个方面。
1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技术是构成产品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的必要手段,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在产品包含的技术上不断创新,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常采用技术分解、改进、再重新构成这样三步走的方法,被称之为“技术构成”的方法。技术的发展有着时代的潮流与趋向。当通过技术构成来实现产品创新时,既需要掌握传统优良技术成果,又需要把握产品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当今,产品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浪潮,可能会在信息、生命和纳米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交叉之中涌现。
2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形式是产品人文价值的综合体现。产品形式无疑需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但产品形式又不能唯实用功能而定。产品形式的精神功能(文化表述),同样是不可忽缺的。因此,产品形式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必须兼顾其实用功能需求、形式之美和文化之美。产品文化设计的研究称为文化构成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文化构成设计,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中外文化的内容与特点。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沉淀深厚、内容丰富,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藏:有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以强调轮回、因果辩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管这些传统文化常常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尽管近代承受过“西方文明”百年史,但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并没有没落,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我们应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象中,含蓄大度、自然和谐、劝人为善的造物原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产品设计者首先应当努力发掘本国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充分应用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去。同时,由于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必须了解产品面对人群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产品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3产品的人本创新设计。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这种趋向可以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使产品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产品人本创新设计,是顺应时展,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设计者通过把用户市场进行不同地域及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以及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用户需求的认真研究,充分挖掘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个性特征,设计出满足用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这是产品实行高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高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还将为个性化新产品与网络化营销的结合开辟广阔前景。
4产品的人机创新设计。产品人机创新设计有两个目的。(1)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机交流是产品的人机界面,充分了解人与产品进行交流互动的操作方式和认知方式,力求人操作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努力提高产品使用效率。通过绿色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通过研究人的形态与反应特征,仿生设计,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和人本创新设计提供元素。
二、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可以概括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设计和产品营销设计五大步骤。
1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概念没计首要任务是产品调研。产品调研是收集产品创新设计元素的过程,是产品定位(产品概念形成)的必要过程。
产品调研具体内容有消费者需求、产品实用功能,结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市场信息、艺术造型规律、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消费者需求调研,是产品人本创新设计重要依据。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是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产品实用功能、结构调研,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的解构,是产品技术构成创新设计(实用功能设计)的必然过程。产品实用功能调研内容主要是指产品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功能的识别、使用、操作难易程度等。要求设计者了解从接触产品到使用、评价整个过程中的消费者感受,以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以便自己在做设计的同时避免那些已经出现的错误。产品内部结构虽然不能决定产品形态,但是产品内部结构能决定产品形态不能是什么样。一方面,结构影响着产品的实用功能,即使用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工艺性,这里所说的工艺性是指能否用合理的成型方法生产制作所需的形状、尺寸、精度,即工艺的合理性。材料与工艺调研,是产品创新设计物质化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材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材料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产品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在构成产品造型的形、色、质三大感觉要素中,色彩和质感都与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材料在赋予产品、体现产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方面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为下一步设计当中充分利用生产工艺特点做准备。产品人·机·环境关系分析,是产品人机创新设计确保用户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市场信息调查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市场信息的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产品。除了承载着固有的物质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品牌文化,对自身品牌及竞争品牌作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进而帮助企业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及产品研发计划。艺术造型规律调研,是对产品自然发展史的文化解构,是产品文化构成创新设计(精神功能设计)的必要参考。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调研,是产品商品化的必要手段。
产品定位,即产品概念设计的定案。产品定位往往不是唯一的,但作为一项设计任务,一个最终的产品却是唯一的。因此,产品定位的台理化决定整个产品工程的成败。产品定位必须遵循实用,经济、美观、舒适安全、绿色、文化认同等美学原则,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产品调研报告进行公正合理的评判,确保产品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定位;同时指导确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任务书。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主持,并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各类人才和消费者代表的通力合作下完成。
2产品方案设计。产品方案设计是按产品定位的既定目标,对产品进行形态设计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产品的功能设计。产品功能包含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功能设计具体为产品实用功能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实用功能设计是产品技术的重构和创新,主要属于工程设计的范畴;产品造型设计是对产品所有创新元素的集成创新,主要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产品创新设计成果最终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形态中,所以,产品方案设计是产品创新设计必不可少的途径。方案设计是在产品符号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编码的基础上,即满足实用功能最基本的结构、机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价格等因素的制约,按产品语义学和产品语构学规则,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编码。方案设计在对产品最终形态进行艺术构思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面对实用功能;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该类产品造型规律所昭示的趋势,正确面对特定使用群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人文艺术因素的制约。该过程中,必要时还需制作草模型(概念模型),协调理性与感性、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人机界面设计在不破坏整体造型风格的前提下,须充分满足实用功能、安全、经济、环保、人文识别、企业形象等因素的要求。针对不同产品,创新设计的侧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在保证产品合适的实用功能前提下,消费品制造业更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造型设计,设计追求品味和流行时尚。装备制造业则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创新设计偏向产品的工程设计,其产品造型设计有别于消费品制造业,主要特征表现在:1.物质功能明确,不刻意追求艺术表现;2.受技术与成本因素制约,造型可变空间小(由于产品批量小,材料以金属板材、型材等为主,加工工艺以铸、锻、焊、铆、折、弯、剪切等冷热工种为主,造型不像塑料制品那么自如);3.由于产品一般体积大、工作强度大,对产品操作的人·机·环境协调性要求很高(尽管我国企业对此仍不太重视)。
方案构思初步阶段,工业设计师一般徒手绘制产品方案。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业设计师会用相关CAD/CAM软件在电脑中虚拟产品方案的三维效果,结合草模型进行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最终方案一般须制作设计评价模型。设计评价模型制作,视产品具体情况确定。体积较小的产品,采用原型制作方法。原型制作是严格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样品的过程。装备制造业产品一般体积较大,常常采用仿真模型制作方法。仿真模型制作是尽量按照既定方案的结构、机构、形态、色彩、材质和标识制作等比缩小样品的过程。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计师、用户代表、营销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面对产品最终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型,围绕产品材料与工艺、人·机·环境、生产成本、精神功能、可持续性等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评议。方案认定或修正之后,必须绘制精确的外观三视图,作为产品结构设计的出发点。这部分工作由工业设计师全面负责完成。
3.产品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对最终构思方案的实用功能和形态进行技术规划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验证的过程。如果说方案设计是处理产品系统与外部要素关系的过程,那么产品结构设计就是处理产品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过程。产品实用功能和形态已经确定,结构设计须实现其实用功能,并充分体现其方案艺术设计的成果(除非方案被证实有违技术规范)。由于工程技术的可选择性,产品内部结构、机构和用材都不是唯一的,可以通过有限元等现代机械设计原则进行规划。该过程须绘制产品总装图、部件图和零件图设计,并对产品外观形状进行理性分析和微观调整。这部分工作在工业设计师的参与下,由结构工程师全面负责完成。
设计美学教案范文6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2、理解炼字即是锤炼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或对咬文嚼字的解释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2、释义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文本,说说文中举了几个实例。
明确:
2、这几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3、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作者在前三个实例里说明了什么道理,后两个实里
又表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前三个实例(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后两个实例(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4、阅读第8段,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明确:
全文小结。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探究发现
以下两个问题选一个讨论
1、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2、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不同意见吗?
六、拓展延伸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
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
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