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 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7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是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独立进行口腔临床工作的能力较欧美国家毕业生有所欠缺。许多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及改革教育体系的必要性[1-3]。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患者对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据,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让学生治疗,甚至达到不让学生在旁边观看的地步,从而导致学生在临床见习及实习中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增加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制约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4]。在当今这种极为不利于口腔实践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技能,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腔医生的需求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院教务处研究与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该体系通过初步运行,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前伸化
1.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提前
欧美及日本等口腔医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教学中无不强调早接触临床,强调连续性实习。教学期间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呈阶梯式递增,有利于基础课和临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5]。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是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间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对口腔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认识,更不知道该做何种的准备。为此我院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增加了《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学》,让学生对卫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
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口腔专业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2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口腔科的实践中,通过当导诊、给带教老师当助手等,锻炼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在口腔科的社会实践对常见病、疑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将学习的专业课中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2.1 成立了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于未来的口腔医生,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而优秀口腔医生需要的实践技能又涵盖了很多的层面和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临床思维辨别能力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要求[6]。为了保障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我院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正畸与修复、口腔技工室等四个实验室;拥有口腔模拟教学系统、高级仿真头模、口腔综合治疗椅、铸造机、烤瓷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视频展示台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在模拟医疗环境中,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完成所有的口腔医学实验操作,并进行口腔临床技能训练。该中心是齐市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现代化口腔医学实验室,其设施与环境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中心还可承担本地区的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技能考试等任务,也可为本地区的口腔医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
2.2 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并与课间见习有机融合
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购进了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内科实验室),该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各种口腔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使其更适应在口腔这个狭小的环境内进行各种操作,也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医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触患者时无从下手的慌乱。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和提高综合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口腔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简单病例,从问诊,到临床检查、确诊、设计治疗方案,到最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实施治疗计划等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提高了综合性的临床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这样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在课间见习中,不仅强调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团队意识、交流合作、人际沟通艺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还可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培养爱伤意识,以此来弥补在纯粹实验室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项目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只是有实验课时对学生开放,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现象,我院增加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项目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选定并上报,实验室教师负责针对学生所报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根据实验室可开放时间将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名称及开放时间公布,根据报名的学生数进行实验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选择参加的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既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员性的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实验室资源。
我们体会到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根据实验项目配备实验指导教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给予评价,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实验的有序性。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目的,从而在面对患者时有足够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7]。
2.4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开辟了一批医疗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精湛、拥有优良师资队伍的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属医院外,我院还开辟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齐齐哈尔北钢口腔医院和哈尔滨市口腔医院等教学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的需要。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综合病例、疑难病例及医患纠纷病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就所提供病例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提前认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医疗的高风险性,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 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带教制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学年安排42周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实纲的安排,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每位学生的每一实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带教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导,由导师按照实纲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值班处理日常工作及急诊等。每一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以保证实习效果。
4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执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形势接轨,客观地评价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我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在毕业技能考试中采取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考核采取四站式,以实际操作、模拟操作、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检查、口腔特殊检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考核内容基本涵盖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实现了口腔临床技能的标准化考核。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与现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培养其医生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质量与发展。我院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对培养特色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云,王松灵.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张志原,曹霞,等. 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4]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等. 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70-71.
[5] 朱晓斌. 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45-746
[6] 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3):1-2.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
口腔医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专业人才掌握医学、美容学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口腔医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实践性,高等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加大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校对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实验室面积小,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生实验机会不多,且实验过程存在流于形式问题,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是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除了建设基础实验室以外,还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治疗实验室、修复工艺实验室、口腔门诊等,同时还要引进治疗椅、技工桌等,为实验操作提供基本支持。还可以引进仿真模拟系统,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操作环境,仿真人的头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随意转动,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实验,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扎实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将实验室分开设置有两个优点:一是保证学生实验操作与理论学习的同步性,学习完理论知识马上进入实验操作,保证实验操作的连续性;二是可以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避免设备闲置。近几年口腔医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类先进设备逐渐投入使用,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学校要积极引进这些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1]。
(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要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一方面是对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加强维修与养护,避免设备损坏;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口腔医学专业人数、理论课程设置情况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进一步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出现没有满足学生实践需要或者是设备资源闲置问题。要对建设实验室以及采购实验设备过程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复购置问题。实验室及设备的使用都要遵循制度规定,要求管理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以后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2]。
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综合能力会对实验教学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师最好具备临床经验,可以到医院聘请一些口腔医学专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缺乏临床经验的博士生、硕士生任教之前需要集中培训,最好在口腔医院实习半年左右再回校任教。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要改变以往演示———模仿的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主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操作出现困难时进行指导和演示。学生真正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目标,避免实验流于形式。
(二)灵活使用实验手段
以往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集中演示方式,存在以下缺点:首先,演示速度不好控制,导致学生理解和记忆之间存在矛盾,有可能当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但是过后又忘了;其次,集中演示时一个班级的学生挤在一起,秩序混乱,部分学生滥竽充数,没有认真观察演示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将多媒体演示与分小组演示结合起来使用,多媒体演示虽然不是对设备进行直接操作,但是可以控制演示速度,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操作环节可以放缓演示速度,让学生一般理解一边记忆。分小组演示则有助于教师掌控课堂纪律,保证演示效率。另外,可以组织一些类似“口腔组织病理学小报设计”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收集整理资料,自己动手绘图,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强化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3]。
(三)合理设置课程
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设置也会对实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了使学生更早接触口腔医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要改变以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教育结构,从大三开始接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专业课程,一边学习临床医学一边学习口腔医学,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连续性,相关实验课程要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一一对应,使学生更早的认识口腔医学的临床应用。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为学生留出一个学期的时间参加专题讲座或者是学习一些选修课,为工作或者是考验做出更加充足的准备[4]。
三、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
开展口腔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口腔医院是最好的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将实际观察和参与作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
(一)日常观察
实验口腔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将这些设备全部引进实验室是不现实的,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与就近的口腔医院合作进行日常观察实验,每个星期选择一节课到医院进行参观,一是可以请医生为学生面对面讲解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二是医生在进行临床操作时学生可以在一旁观察。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学校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实验可以全面了解当前口腔医学领域使用的设备类型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工作以后可以迅速进入状态,不需要医院再花时间进行设备操作培训。
(二)假期实习
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短期实习,实习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将以往学习的知识、做过的实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且可以面向真人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洗牙、拔智齿等。同时观察医生是怎样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牙齿矫正、种植方案,实际操作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可以说实习是最高级的“教学实验”,学生可以看到实验操作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学会怎样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工作以后就不会出现不敢下手、无从下手问题,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状态,满足医院的需要[5]。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社会对这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高校应该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丰富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加强与口腔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满足社会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尤婷婷,陈博.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13)09:55-56+117.
[2]朱银玲.适应“三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24:138-139.
[3]王庆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3,15(13)06:139-142.
[4]王晓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赤峰学院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6(14)08:260-261.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口腔护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
口腔护理学是护理学和口腔医学的学科交叉,要求口腔专业护士既要掌握护理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要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具有专科特色突出、操作能力要求高、协调配合与团队合作意识显著等特点。随着我国“四手操作”的大力推广和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口腔专业护士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相比于新西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我国口腔专科护理起步晚、发展慢,滞后于口腔医学和口腔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我国口腔医学临床工作的需求[2],是当代口腔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适合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前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我国口腔专科护理教育和人才培训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护理工作从过去的传递器械、准备材料、椅旁护理发展到了今天的四手操作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医生的协同操作。而目前国内的口腔护士仍承担着国外口腔助手和口腔卫生士类似的职责,既是口腔治疗过程中医生的左膀右臂,又负责器械耗材、患者信息和科室交叉感染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是医生与患者的协调者、患者的健康宣教员等[3]。要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与口腔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符合国内现代口腔医疗要求的口腔护士,建立规范的团队服务模式,是现今我国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2教学模式
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国内已有数家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提供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护理专业方向的教育,经过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口腔护理教育者向“一体化”教育方向做出的相应尝试已初见成效。
2.1理论课教学理实一体化
口腔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口腔护理专业同样也对从业人员的口腔专业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以往理论课和实训课分离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而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师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操作的讲解、示范和指导之中,安排好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例以及相互衔接和过渡,使理论内容服务于技能操作,技能操作巩固理论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安排和进行教学指导,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4]。这种创新式的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强调师生双方的能力培养,在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教学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行。
2.2实训课教学医护一体化
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口腔医学生[5-7]和口腔护理专业学生[8]从医疗或护理角度分别开展四手操作临床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随机选取该校2010级和2011级在校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医护联合的一体化教学,结果显示: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考评分数和学生评价满意率均有显著提高[9]。该方法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的应变能力、积极性与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是培养口腔专业护理人才的有效尝试,对口腔科学临床领域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3见习、实习校企一体化
有研究[10]显示:口腔门诊护士的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之间存在差异,护士对自身的评价过高,在某些方面没有完全达到医生的要求。因此,与普通护理专业相比,口腔护理教育更加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行模块式教学,鼓励采取驻点班或课间见习、实习的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既巩固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岗位实践不断线,实现口腔护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院校联合办学,为口腔护理人员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搭建平台,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3口腔护理专业发展的制约
国外的口腔专科护士其资历要求、执业资格、执业范围等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约束与界定。近年来,北、上、广等各大城市已经进行重症监护、老年病、感染控制等专科护士的培训和认证,而口腔专业护士行业标准、学历认证、执业资格认证与相关政策法规依旧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口腔护理学的发展[11-14]。实行护士认证准入制度是护理管理和专科护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基本方向,也是规范专科护理质量、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的基础[13]。口腔专科护理作为一个专科特色鲜明的学科,护士执行的各项操作均具有口腔专业特点,因此,建立口腔专科护士认证、准入体系符合国家对护士规范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口腔专业护理发展的趋势,需要日后我们共同努力去尝试和推进。
4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4.1一体化教学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个刚刚开始起步的专业,我国口腔护理行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紧缺。学校的专业教师多为护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存在缺口;而临床一线的工作者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时间紧张等问题,因此,培养、发展一支优秀的口腔护理教师队伍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有部分院校克服困难,一方面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给予建议和意见,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经学校和医院共同培训、试讲,走上讲台授课,形成学校参与医院实习,医院指导评价学校教学,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习基地的局面。医院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与学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医院的学科发展、新技术运用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分析,注意学习医院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起着促进作用[15]。在此种校企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师资队伍,正在成为口腔护理教学的主力军,是未来我国口腔护理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4.2校企合作的深化
在校企一体化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如何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绘出“校中企、企中校”的图景,形成院校共同繁荣、师生共同受益的局面,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在前行路上的重要问题。对于口腔护理专业,由于存在医护一体化要求高、招生人数较少、管理方便等特点,使得其借鉴护理专业校企合作经验十分必要与便利。因此,早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是口腔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必经之路。随着口腔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疗服务整体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素质的共同提高,因此,发展口腔专业护理教育迫在眉睫。面对发展的重任,口腔护理的职业教育可向理实一体化、医护一体化和校企一体化这三个方向进一步探索,为未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看来,我国的口腔护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建立一套从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到实训安排、见习实习等方面完善的口腔专业护士培养体系,是未来急需研究的问题,有待我们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赵佛荣.口腔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
[2]林琳,徐桂华.国内外口腔专科护士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7-49.
[3]胡冬梅,谭荣,胡坤娥.综合医院口腔门诊护士角色及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114-1116.
[4]吕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腔护理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学园,2013(5):115.
[5]生宏,郑铁丽,张大风,等.口腔医学专业四手操作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护理教育,2010,9(4):20-22.
[8]徐庆鸿,陈娥,刘敏川.口腔护理四手操作技术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319-3320.
[9]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0]杨萌,刘东玲,凌云,等.口腔护士自我认知与医生评价差异的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54-4055.
[11]曾素琴,刘齐英.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100-101.
[12]刘东玲,王玉玲,卢爱工,等.口腔科护士的分阶段综合培训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8-1110.
[13]王春丽,杨国勇,李秀娥,等.我国口腔专业护理教育现状和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3-184.
[14]翟晓棠.口腔科辅助人员教育的中日比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39-41.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法 口腔解剖生理学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
1 课前准备
1.1 案例资料的准备 ①收集。课程组含三名临床一线医生,所以运用在课堂上的案例都来自临床,保证资料真实性。②在真实案例基础上结合图书及网络资料按照授课要求对其进行完善。③资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任务为单位对其进行设计,主要考虑资料是否能更好地反映授课意图。案例的内容要求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个性;既能达到授课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资料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情景导入、视频片段、动画或图片等形式。
1.2 选择授课对象 研究选择我校2010级三年制普通专科口腔医学专业口腔1班和口腔2班共223名学生。学生入学时随机分班,实验组为口腔2班共81人,对照组为口腔1班共69人。学生性别、入学成绩、年龄均无显著差异,每班教学资源、学时、教师基本相同。
1.3 教师准备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需对课程内容充分掌握,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将教学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对整堂课进行设计,对学生反映和可能出现的疑问做出预估。
2 教学过程
2.1 案例导入 ①开堂导入。开课时提出设问,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授课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②讲解一部分基础知识待学生有初步了解后导入案例,引导式地讲解重难点,并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③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完成后导入案例,展开课堂讨论,扩散学生思维。
2.2 案例讨论 常规情况下采用分组形势,一般6-10人不等,让学生各抒己见。个组推举代表作主题发言,提出本组的观点和在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及出现的主要矛盾等。
2.3 案例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主持人、患者、旁观者等多重角色,引导和控制讨论内容及气氛。教师点评时应公正评价学生的发言,清晰地理出本节课知识的脉络,总结出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引申并加以讲授,达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与临床相结合的目的。
2.4 总结与考核 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过程和结果,结合自己感受写出课后小结。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理论考试,两个班采用同一张试卷。
3 结果
课程结束时,测验结果按优和差2个等级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表1显示,经X2检验,P
■
4 讨论
4.1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将案例带入课堂,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将枯燥的授课变成寻求知识的愉快经历。案例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模拟临床工作中处理病人的思维过程实现了知识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思维及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精心挑选案例;授课时对课程进行敏锐地把握和引导,大大锻炼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4.2 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①案例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新老师不易掌握。往往由于教师对案例法的认识不到位,常出现把案例作为实例说明。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案例的导入过于生硬,或者错误地估计教学效果,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如果教师未作出合理及时的引导,学生的讨论可能偏离正常的教学方向。案例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很强,要求老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应有相应的掌握和一定的临床经验。②授课时间紧张。案例教学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课堂上也需要较多时间对内容进行讲解、展开、讨论、总计等。导致授课时间成为案例教学法发展的最大阻碍。③案例教学法不能适用于全部章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仍需要系统讲解,牵强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效果适得其反。④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课前主动预习,基础扎实的学生在授课时反映非常好,学习较被动的同学仍会出现迷惑,甚至抵制发言的现象。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需要,是实践性教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1];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摆脱了以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局面[2];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启迪了智慧,提高了思维和工作能力,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是应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应瑞瑶.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5,12(6):41.
[2]李永涛,高恒宇,杨俊杰等.局部解剖学教学方法进展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2:19-21.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ur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 X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3)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general education is already the world's university of general accepted international issues, this situation already caused the full atten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ccording the fil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out several opinion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uality article 30"and"about promot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several opinions", th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pplication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reform in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orientation and actual situation. Our school has carried o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lan revis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To serve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starting point, integration of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including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modul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module, professional course modul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s, extracurricular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usiness five module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or medical and non medical discipline foundation platform, set up the platform.
Key words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在 21 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应更加主动地适应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化以及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从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管理等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鲜明特征。课程设置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①研究本科课程模式与课程发展趋势,不仅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将对丰富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②
我校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中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统计学、社会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作为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的多学科发展的本科医学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要求,同时要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共同编制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以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为契机,对课程体系设置进一步进行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注重优化结构,鼓励课程融合,避免课程内容重复,为合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整合优化“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五个模块,并根据专业设置三类医学课程平台,包括医学类专业、医学相关类与非医学类医学基础平台课程。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的和要求建设各模块课程,选择适当的平台课程以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与需要。
2 加强通识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我们要把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人才。
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国外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能力拓展训练等教育方式;还是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这种包容体现了中国通识教育即有中国特色,又全面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③明确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但要注重以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教育,更要注重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我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统筹协调、规划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立通识公共基础课课程、医学人文类通识课程、科学基础与技术类通识课程和文化与社会类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通识公共基础课课程包括思政类课程、体育、英语、物理学、化学、高等数学、多媒体信息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归为必修课程,其他三类课程为选修课程。我校还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统筹管理通识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含见习和实习)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55%,理学、工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40%;管理类和法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30%;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5%。根据不同实践环节、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开设,医学类、理工类专业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的比例要求达30%。
4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规律,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新模式,全面推进我校第二课堂建设,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工作的顺利实施,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模块,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学校制定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组织机构、实施内容、操作办法、措施保障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说明,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将从“科技创新”、“创业训练”、“技能培养”、“社会服务”、“文化活动”等五方面进行认定加分,从2014级学生开始实施。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校构建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五个模块,按专业大类或医学和非医学类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设置平台课程。并通过设立“通识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中心”等机构进行统筹管理。这只是一个开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我们要进一步探讨课程体系模式改革带来的成效,评价课程体系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的主要载体。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课程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的改变,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④因此,我们探索研究本科课程模式与课程发展趋势,也紧紧围绕着课程这个核心,着力推进本科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 黄爱民,韩立民,辛赣海.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5(28):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