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1

论文关键字: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组合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组合的必要性,以此引起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而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薄弱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课程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因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基础上编写的,与后期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脱节,没有把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对会计内容的影响考虑进去,与住处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赞成新会计科目和要求,不能在教材 中体现,导致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科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虽然多年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长期的思维定势 ,冲破不了禁锢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以课程为依据,要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要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应付考试,脱离了真正的职业教育轨道。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票的填制、传输入过程无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对于没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纯理论的讲授无法给学生带来立体感,更难产生兴趣

(三)缺乏真实的经典案例。例案教学法是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互动,自己动手,主动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前众多基础会计教材中,都缺乏经典的案例。

事实上,基础会计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素质,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已势在必行。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

1、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质

基础会计课程组合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基础会计课程有关内容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的互动性双向组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组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基础会计课程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方式,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以确认和推进基础会计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

2、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首先是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性,却将会计工作过程割裂开,所以各高校应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编写教材,其内容更应注重高职学生教学特点,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准备一系列完整的实训资料,通过这些实验教材的使用,提高了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加大手工及电算化的力度,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方便而灵活地调用或制作出适应各种情境的有效课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网络式教学,建立学习单元库、题库和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授、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电脑作为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在增加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使课程资源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我国教育部现在正大力建设一些学习网站,并准备把网址向全社会公布,这些网站就是典型的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了视觉的冲击,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例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手、眼、脑的有机结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在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的规定,努力的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大多数院校都开始注重基础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基础会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基础会计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组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组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组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已成为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的新趋势,组合后的基础会计为会计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后面的会计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可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浅谈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陈芳《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年07期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2

>> 基于文本教学的学情分析 构建基于学情分析的儿童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的学情分析策略初探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基于学情分析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议论文教学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数据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基于学情分析的智障学生支架式教学尝试 试析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基于高职学情分析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文本解读 关注学情分析 构建有效课堂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浅谈学情分析与优化教学 基于学习目标的学情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学情分析”下小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 基于“学情分析”下小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分析体育备课体育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现,体育课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而设计教案,实质上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就要做好学情分析,有重点的去分析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学情分析的概念及方法

1.1学情分析的定义

学情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成绩分析(含各类的质量分析)、成因分析(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分析)、非智力因素分析(含家庭、性格、爱好、特长等)等等各种分析,这些分析越全面、越准确,对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越有利,教育教学效果就越见成效。

1.2学情分析的有效方法

1.2.1 测试法:这是教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测试学生或教育对象各项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是体育教师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

1.2.2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教师之间的交流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1.2.3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1.2.4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2.1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2.2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3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3.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学情,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3.1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

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生的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更好的为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服务。

3.1.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主要分析某一年龄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特点,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3.1.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运动基础。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运动基础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1.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运动技术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等。

3.1.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3.2准确把握学情对教师的要求

3.2.1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教学吸引人。体育教师具备一定教学设计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程序以到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3.2.2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学情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们只有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3.2.3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4.结论与建议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师设计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学手段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全面分析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学情分析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整体与个体差异、不同时期的差异以及与教材的整合等。

4.1整体与个体的学情分析

整体分析可以对所任教的年级、班级进行分析,如: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所以可以分析研究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格、能力、习惯等;个体分析可以针对个别任教学生进行分析,如将学生事先进行分层: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再进行个别分析

4.2不同时期的学情分析进行比较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3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例研修 教学行为

[作者简介]赵富学(1982- ),男,甘肃庆阳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合作747000)张学忠(1956- ),男,甘肃临夏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兰州 730070)杨爱民(1970- ),男,甘肃天水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甘肃 合作 74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6-02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国培计划”体育学科的新兴研修项目,对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逐步适应这种新兴的课程研修方式,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寻求和整理方法与经验。

一、教学行为适应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的重要性

课例研修以聚焦教学行为的改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体育教师在日常业务学习中,可能听过不少讲座或报告,也接受过不少培训,但往往听时心潮澎湃,事后过眼烟云;可能读过一些书籍或论文,但往往读时击掌共鸣,事后了无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从理论到实践,从他人经验到自我经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一些默会的体育教学知识极其重要,但难以言传,在备课或听讲时往往体会不到。如果没有相关教学行为的改进,就无法掌握这些默会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特别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因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不仅是文献研究,还是体育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进行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经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要充分适应“课例研修”对常规体育课堂的种种变革,扎扎实实服务于体育课堂教学。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根本宗旨,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要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行为改进

1.基于自然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主张在真实自然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无须研究者通过人为控制教学环境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原行为阶段,体育教师不受他人意志的干扰,自主备课,从而在授课中自然呈现出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与成长的最佳时机;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区域。

2.基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关注课堂,因为在课堂中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关注体育课堂,因为只有在课堂才能有效改进教学行为。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改进去研究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追求体育课堂教学中行为的改进。

3.基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反思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提供了体育教师有效进行反思的模式。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体育教师在同伴与专家的帮助下,以课堂观察为工具,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与一般的反思相比,这就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体育教师的经验范围,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契合,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例如我们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提出的“三课两反思”模式,如果单纯从该理论的书面理解出发,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文本化的经验而已,这对于以教授技术技能为重点的体育教学来说,其效果是滞后的。比如“三课两反思”模式常用的方式是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三轮课,实现教学行为在同一主线上不断改进。但由于研究者目的不同,条件各异,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行适当的变更。

三、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教学行为适应的阶段

1.原行为阶段。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独立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原行为来充分表现出教师教学思想的原生态,以便在下一阶段(即第一轮反思)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为教学行为的改进找准起点。

为了避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走弯路,保证研修的质量,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授课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比如高中体育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以高三年级女生的篮球运球为例》,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授课体育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设有效的和篮球运球有关的教学情境。第二,研究共同体应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比如说,大家共同商定,在进行高二年级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成长点是什么,这节课所体现的技术点是什么,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设计者在事先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授课体育教师要完整、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要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研修主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评价方式设计。第二轮课、第三轮课也要这样做,三轮课结束后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提炼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适合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

2.第一轮反思阶段。在第一轮课结束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所有成员应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录像),进行第一轮反思。在集体反思的过程中,成员间应该有分工,如主持者、记录者。主持者应该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针对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直观性的特点,记录的方式应以录像为主,记录要求完整、原始。

3.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参与集体反思后,还要撰写日志,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果在新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较之以前有比较大的变化,那么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进入到了“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研究成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构出新的认识。例如将小学四年级的快速跑教学作为研修内容,如果授课老师借助原行为阶段的反思结果来修改教学设计,逐一考虑快速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别制订解决方案,然后提交课例研修团队成员讨论审议通过,这份教学设计就是“新设计”。

另外,我们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研修活动,使研修活动能明确指向学员的学习。我们通过设计情景、故事以及直接展现培训目标等多种活动导入,在理解与记忆阶段更要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参训学员更好地对研修知识进行理解、巩固。所有的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新设计阶段对参训学员的有效训练,训练阶段是对学员研修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还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参观访问、互动交流、资料调查、观看影视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目标的培养。围绕培训目标组织培训活动是新设计阶段的根本。教师在培训中精心组织培训活动对于我们完成新设计阶段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新设计”是一个相对概念,既相对于原行为,又因人而异。比如说,同样一个经过修改关于快速跑教学的设计,如果是年轻教师我们可能加以肯定,如果是骨干教师则难以令人满意。如果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教师,将会导致迟迟难以进入新设计阶段,最终令教师丧失研究的兴趣。

4.第二轮反思。第二轮反思的程序和内容与第一轮反思基本相似。有所差别的是,第二轮反思侧重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新设计阶段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成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小范围内试用,以测定它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其他情况,如有缺陷,则予以修正,然后再试用、再修正,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轮反思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保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该课例研修的设计者和相关专家对体育教学方案本身进行评价。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流程,对各个体育教学要素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达到完善体育教学行为的目的。二是把完善后的体育教学方案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评价要求,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被试,然后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最后归纳和分析回收的资料,并出具评价结果报告,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修改提供反馈信息,以便继续调整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5.新行为阶段。授课教师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的建议,重新进行设计。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新行为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促使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的有效实现,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对现有的、反思修改过的体育教学方法,按照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发挥教师教学行为适应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寻求教学行为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中,通过三次教学设计的改善和教学实施,授课教师与研究者要共同梳理出一条逐渐清晰的教学行为的实施技术路线,并且需要加深和提升对教学行为适应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师课例研修共同体的学科理论素养,加深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实践思考与理性认识。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作为从事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工作者,我们从走近 “课例研修”到走进“课例研修”,我们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学做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集体备课选择主题,实践探索课堂观察,评课分析不断深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适应新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能力。我们期待有一天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能将这种教研方式推广、深入,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常态,促使学校体育课例研修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那将会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高耀明,李萍.教师行动研究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范文4

关键词:微课;发展现状;优势特征;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16-04

微课(Micro-lecture)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限于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既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从2013年开始,微课在中国被大范围推广。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已经在教育界勃然兴起。

一、国外的微课研究发展状况

国外的微课发展较早,其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 P. Kee提出的1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2004年7月,英国又启动了时长为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并积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视频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独立教学设计师和网络学习顾问戴维・潘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的概念,简称微课,其目的是引导教师聚焦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途径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2009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开发了“One Minute Professor”项目,把“微课程”到了名为“One Minute Scholar”的网站上。与此同时,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与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学习模式在各国兴起。2011年前后,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因其特有的优越性(例如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增加学生学习中的互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参与度、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等)在美国被广泛推广,并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翻转课堂在世界各地被大量应用于各类课程(例如西班牙语、大学英语、数学、科学等)的教学中。

从国外的微课发展研究过程可以看出,微课的组织形式以及呈现渠道多种多样,既有电视频道,又有网络平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微课呈现的主要途径。根据人们的现在生活以及工作的特点,微课以时间短、内容精和直观视频等特性,能够做到使人们不管身在何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满足学习的需要,可以让人们终身学习,故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众多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微课的创新实践。目前,微课主要被应用于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的美国,在2008年创办了视频资源库“观看知道学习”,涵盖中小学所有教育主题。走在教育前列的英国在建立教师电视网站的微课视频资源时,对微课的应用和推广远超预期目标。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Carolyn Brophy教授将“微课程”模式引入《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中。这种“微课程”教学模式告诉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检索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能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层面,挖掘自己需要的知识,能够取长补短的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这种短时紧凑的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教师以及研究人员、其他人员开始思考利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二、中国的微课发展现状

2011年7月广东省佛山市在全国首创“微课”模式,率先开发出了超过3000节的优质微课,将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缩减至5~8分钟,保留精华内容,在1个月内,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启动了“首届中国微课大赛”。紧随其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反响热烈。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启动“凤凰微课”项目,分专题、模块微课,课程时问10分钟左右,学生通过学习微课程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凤凰微课”同时开发了微软WIN8版、苹果IOS版和安卓版,将微课内容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课堂扩展到工作、生活,微课应用领域从教育扩展到各行各业。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2014年11月20日至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继续组织开展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微课征集活动。在2013―2015三年的时间内,微课在各个领域中均有了突破性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微课。上海轨交总队利用微课开启“全警消防”培训模式;山东淄博人民警察训练基地在初任训练中推广微课;国家民政部培训中心推行以“微课”为主题的培训方法。2013年为微课的发展奠定了燎原之势。国内能够学习微课的网站还有第九课堂、微课网、中国微课、油菜花网等。教育微信有:第一教育、北京市延庆县教育局微课学习园地等。另外,以“中学生全能型学习工具”定位的“微课圈”的推行使之成为目前市场上一款能独立解决中学生所有学习难题的APP。

综合来看,中国的微课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1)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2)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3)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建设阶段。也有学者将其分别称为理论探讨期、技术研究期、创新研究期。因为中国的“微课”发展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有了较多关注和推广建设,但整体而言对“微课”的认识理解还未统一,资源建设尚未成型,应用研究尚且零散,评价模式尚不完整,还有待深化微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设。

三、微课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它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由中小学向高校发展,由区域向全国扩散。目前,微课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均有应用。其应用范围广泛,形式很多,对其进行梳理、分析与归类,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在设计开发微课时的针对性。微课在教学阶段、组织形式、教学目标上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将教学重点提炼出来,给学生以深刻印象,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例如,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微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体育动作通过微课可以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微课也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解决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回想知识、巩固知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如此,微课在高等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涉及了各类学科,例如大学音乐、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其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是覆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听力、阅读与写作等。微课的应用发展也为师范类高等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微时代”的到来,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例如,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都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将微课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可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环节重点放在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引入微课可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要任务,教学能力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可大力推行微课,将微课作为师范生学习教学技能的一条途径。通过对微课的实际设计、制作等过程,师范生可以学习相关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但目前,微课在高校师范专业上的应用仅限于某些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上的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有待大力推广和发展。

四、微课的优势及主要模式

相比于传统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用途广泛、易于传播、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用方便,半结构化、交互性强、方便扩充等特点。据调查,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最佳集中时间是10分钟,而微课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微课要求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这很符合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微课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教学与科技相结合,能够推进教师的任课能力,同时也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微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方式和基础。微课是在web 2.0时代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展。在社会环境大背景推动下,师生对微课教学的认知情况不断加强,积极性不断提高。微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微课的推广应用,其教学模式也引起了广泛热议。微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以“微教学”为主要驱动力,以课程重难点为中心,以师生高度互动教学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微课主要有三种模式:PPT式微课、讲解式微课和情景剧式微课。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微课要有创意与设计,不是简单传统的课堂的录像或讲解的录屏,它借助了众多的表述、诠释方法,融合了设计学、多媒体技术、视听技术等多种技术,运用了互联网思维与跨界手法。所以,微课不能只注重PPT设计,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知识输入。同时,要注意“微”的必要性,不能为“微”而破坏“整”,将适合整体理解的内容单独拎出来,使阅读微观化,这不符合知识传授的本质,且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学素材的选择要遵循典型、科学、实用的原则,其形式可以是图片、音乐、动画、新闻等,在形成微视频时应通过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处理,给观看者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

五、当前微课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微课的发展与应用推广给各相关领域特别是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微课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早已暴露出教学方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展示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等缺点。将教学内容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虽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但碎片化的知识对课堂内容的统一、系统化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存在选题不精、功能定位不准、互动效率低下、支持性资源缺乏、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及学习服务设计缺失、重资源开发轻社区构建等问题。而在高校的微课发展方面,亦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胡铁生与周晓清对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指出高校微课建设存在时长受评价导向影响、微课功能定位过于偏向教师专业发展、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张雪雨指出微课资源建设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明显不足,微课急需进行产业化发展。此外,高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微课资源的选题问题、微课的结构设计问题、微课的制作问题、微课的评价标准问题等,且在资源消耗和制作技术上也存在很大难题。微课在适用人群和适用环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视听存在障碍的特殊人群,微课是完全不适用的;由于微课的展示依赖于多媒体,一些缺乏相关设施的偏远地区无法享用。下一阶段,关于微课的研究应重视和加强对其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习以及新技术在微课中的应用等宏观性、潜在性问题的探讨。学校在深化微课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高校微课建设,需要切实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提升微课教学设计理念,合理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加强对微课资源的利用,并进一步完善微课评价机制,努力促使微课形成完整、系列的课程,微课平台及时转向应用环境建设。

六、前景和展望

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微课中实践这个目标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微课是为在线学习而生的,是一种在线学习资源,对现有的网络视频资源进行“微课化”改造,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的学习,也可以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应该来说,寻找到最适合自身教学的微课形式,教学重点突出,必要时形式多样化,不显单调,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扬长避短,微课的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通过网络的传播,教师也可以对其他教师的讲课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微课越来越热的今天,教师不能盲目跟风,纯粹的微形式只能破坏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整体性。从学生方面来说,微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知识点的欠缺按需选择,能够做到查漏补缺,这很好的补充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不系统的现象。目前随着手机等一些移动电子产品及无线网络的普及,更加促进了微课的推广,可以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微课必然成为一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微课广泛性的学习内容适合大众学习需求,也符合社会教育发展趋势。“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在这个“微时代”会有更好的发展。微课的相关建设机构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优秀微课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提升与开发微课在教学或培训过程中的应用,以此促进微课理论的深化改革,促使建设的系列微课程不断完善发展,推进微课全面快速发展,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林雪涛,韩鹏.“技术―艺术”:微课制作的融合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14,(36):136-138.

[2]杨丽娟.“微课”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出高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2):31.

[3]黄平川.实际教学中的微课运用[J].信息教育实践,2015,(6):102.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5]McGrew 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0(7):543-544.

[6]Kee 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7]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11):85-87.

[8]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7):32-35.

[9]Alvarez B. Flipping the classroom:Homework in class,lessons at home[J].Education Digest,2012,77(8):18-21.

[10]Sparks S.D. Schools“flip”for lesson model promoted by Khan Academy[J].Education Week,2011,31(5):2.

[1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12]孟庆博,罗文华.从微课大赛作品看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践[J].教育科学,2015,31(5):47-51.

[13]王长江,胡卫平,李卫东.翻转的课堂:技术促进的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3-78.

[14]彭敏.“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208-220.

[15]梁玲.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J].黑龙江科学,2014,5(3):268.

[16]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4-26.

[17]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18]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19]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钟绍春,王伟.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39).

[20]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4):56-62.

[21]苏小兵,管狂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94-99.

[22]任玉梅.微课教学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前沿,2015,(9):279.

[23]王辉.新课程背景下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J].赤子教育研究,2015,(11):312.

[24]崔忠元.对初中物理微课的探究[J].学周刊,2015,(10):38.

[25]李建武,李彦敏,朱宇.基于微课的音乐教学新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