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单元操作 工学研融合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部分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加快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技能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一直紧缺,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约有三四百万。
高职院校是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新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工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1]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高职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培养在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何谓“工学研融合”
“工学研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工学研融合”已经成为获得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高职教育模式,是综合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不同组织环境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为重点,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导致一方面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等办学资源不足,培养方式及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高技能型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和竞争力缺乏等。因此,对高职院校工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国外工业化时间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在学研产结合上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实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构成的“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美国实施高校和企业合作的高等教育模式,英国实施“工读交替制”的多科技术学院体系,台湾地区颇具特色的技职教育系统等均称为高职教育的典型模范。
3.我省“工学研融合”的尝试与探索
美国的“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被视为“德国经济腾飞秘密武器”的“双元制”、法国的“教育――企业工作线”等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成功、最有效的办学模式。
作为职教大省,江苏省高职教育率先开展工学研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其规模和数量都位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前列。但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很多模式都只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既有模式的借鉴与改造,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在适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江苏省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满十年,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度不够、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建设低水平重复、创新项目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且在高职教育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2]
4.单元操作对于制药专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综合学科体系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制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以致我国高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如到岗后不能立刻上岗,岗前培训费时费力,严格一点说相比非专业社会劳动者没有太大的优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职业院校把目光聚焦到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上,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改革的核心。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必然强调其职业性,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以验证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体系。在工作过程中,把能体现出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典型任务作为学习内容,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教学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确保实现“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目的。
制药单元操作是药品制造专业最能体现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核心课程,企业一线生产技术骨干的实际工作往往涵盖了生产工艺、设备、自动化、GMP、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综合技能和素质。现有的教材中找不到符合“工学研融合”的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要求的教材,因此,除了迫切需要编写一套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际生产任务为导向的,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制药单元操作”相关教材。而教材的素材除了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专任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与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甚至一线工人进行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3]
制药专业中与制药单元操作尤其是化学原料药单元操作相近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已经展开,这方面的“工学研融合”课改课程已有《制药过程设备》、《化工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流体输送与传热》等,有的还申报了国家精品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制药过程设备》是制药类专业适用的教材,其参编作者有5%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然而该教材仍然存在重理论偏设备的问题,没有系统地让读者真正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篇幅虽小却不精炼,似乎是精简的化工原理的上篇。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流体输送与过滤操作实训》等教材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或孤立的小实验,教材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实训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制药专业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5.如何实现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工学研融合”
在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管理要正确定位,明确高职办学目标,培养充足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专门人才,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研融合”之路。目前我国的工学研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工学研融合的成功案例比较少,几乎没有成功经验的汲取,造成了工学研融合发展缓慢。由于经济体制、政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研产方面的探索也非常的有限,这使得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的时候存在一定风险,无章可循。
制药专业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沉降和过滤、搅拌、加热和冷却、蒸发和蒸馏、结晶和干燥等具有共同的物理变化、遵循共同的基本规律的基本操作。单元操作是制药专业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核心技术。因为所有的药物生产过程都是由上面所提到的若干种单元操作组合而成。而这门课程在学校教师往往都是通过理论知识讲解,多媒体演示来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实际生产中要求技术人员不是用眼睛看,更不是理论知识的回放。
以下是针对目前高职教育传统模式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目前制药专业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借鉴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层次结构[2],对目前存在现状和解决措施作以下探讨。
(1)培养目标
目前现状:学校培养制药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实习到岗后依旧手足无措,不能将在校所学技能应用到相应岗位。高职院校应突破校本位的封闭单一办学模式,考虑市场因素的同时寻求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对接,以工学研结合教育为切入方式,以校企结合、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切入点,保证“工学研融合”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聘请制药企业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企业也应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统一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4]
(2)专业设置与改造
目前现状:学校定性地做一定的市场调查,主要依学科和自身条件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制药专业性较强,市场是动态的,企业的需求三年后往往有较大变动。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赶不上市场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学校市场调研人员因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其他因素使得调研数据往往非企业行业的第一手数据,与实际需求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若学校主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共同参与新专业设置和旧专业改造,则能够帮助学校培养企业自身所需要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上岗,并能学以致用的人才。
(3)课程体系
目前状况:企业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校的事情;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没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这样所带来的直接问题是学校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优势,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措施是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将制药生产中关键核心技术、成熟技术和技术改进引入课程体系,同时学校要注意相关核心技术的保密工作。这样既能突出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职业功能性,同时制药企业的参与保证了校企共同建立起来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
(4)教学条件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现状:企业只是为教学提供一定的设备、场地,而这些设备和场地毫无疑问是目前行业非主流甚至淘汰的设备和场地,所以学生到岗后仍然不能快速顶岗。学生还是以认识实践为主,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脱离生产。解决教学条件的约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校企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如订单培养,在学校为企业输送专门技术人员的这一共同利益驱动下,校企才能真正紧密结合,共同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体系。
(5)毕业实习与就业
目前现状:学生的毕业实习只是参观性的,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起到顶岗实训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校企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在甚至能为企业所用,既让学生初尝了职业成就感,使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使三年大学生涯有一个圆满结局。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实训,毕业后还能被企业留用。
(6)科技合作
目前现状:学校与企业基本没有或属偶然行为。目前中小型制药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都实行研发外包;大型制药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或部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企业众多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技术革新,尤其是制药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化改革。而这些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往往都发生在盈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科研院所,但是这些科研院所的成果一般并不成熟,且几乎没有后期的维护。高职院校往往没有企业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在设备上,同时自身实力制约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学研产的结合。所以企业很少青睐高职院校,形成没有需求也就没有发展的局面。如果企业和学校有长期合作的具体规划、目标、投入和利益分配协议,则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能让学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7)质量评估
目前现状:企业是旁观者,不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学校也只是把评估看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事情。如果学校和企业都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质量评估,建立起内外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则将大大促进“工学研融合”的良性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实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李晓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发展[J].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34):60-67.
[2]李熙.苏州高职院校学研产结合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陈建军.对台州高职制药单元操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97-498.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制药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医药行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的应用型人才[2]。我国在2009年共有34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到2014年,发展至已有240余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3]。制药工程专业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熏陶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教学只是为专业知识服务,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分科知识为基础的纯学术化的知识结构,过分强调专科化,致使许多科学的分支或者综合性问题无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少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融入和对陈旧知识的更替,缺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缺少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和讨论,缺少对各种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忽视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使专业知识越来越远离生活,忽视生产技术和应用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过程[4]。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兴趣,对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素质提升受到阻碍。制药工程专业包含化学化工、药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且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科化,会导致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孤立,不利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各学科分支学科的学习更是被忽视;此外,传统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专业知识远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难以认识到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现代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理科专家,更要培育理解科学事实、方法、对象、对科学政策具备判断力的公民的教育思想[1]。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可使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对个人、社会以及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方法
2.1明确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统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避免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忽视素质教育,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2.2调整课程体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工程类课程和药学类课程分布不合理、专业界限划分过于明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可引入STS教育理念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在基础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化学类、化工类和药学类课程的均衡分布;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注重通识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开设;细化核心课程,突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注意各个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相互衔接,突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2.3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STS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向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参与的程度[5]。根据STS教学的要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在常规教学内容中融入STS内容,紧密结合相应主题,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介绍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
2.4建立评价体系
STS教育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不仅局限于获得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生活中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认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过程、应用等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实施“全面考核”。评价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真实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3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应用型人才 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1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全国人民对健康的重视,医疗成为国内十分热门的行业,制药工程作为一个重要分支,也成为了热门专业。近年来,制药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实践的锻炼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然而,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工程的背景c环境氛围,传授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基础,忽视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严重影响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培养出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和工程设计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工科学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以及重课内、轻课外的局面,也即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考试上。甚至还有学校把传统的“培养工程师”理解为“培养工程科学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于教育理念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被置于附属地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对工程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认为是“走过场”,导致学生在接触工程实践时学习方法和工程知识的积累严重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社会对工程实践活动的的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程实践活动主要是到各大制药企业进行参观实习,但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制药企业认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种负担,不太愿意接受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另外,学校对学生工程实践活动投入的经费不足,使得学生赴企业现场实习难以落实,即使进了企业单位,学生由于受到安全生产和实习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也只能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能动手实践。另外,一方面现在大学生普遍害怕吃苦,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环境,尤其是生产车间环境不是太好,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要考研,他们认为实习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实习应付了事,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2.3 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短缺
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投入,实习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实践教学开支也逐年增加,因此整体上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比较薄弱。一是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比如实验室面积不足,实验仪器有限,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等,这些都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办专业问题更为突出。二是,学校教师工程研究项目不多,经费也不足,本科生能参与到其中的机会也很少。三是没有建设制药工程实训基地,多数学生只能在企业实训培养,难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虽然很多高校颁布了一些考核评价方法,但对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不严,对能力的考核标准与方法不够科学规范,导致学生被动地应付实践教学环节,并且考核后评价意见未能及时反馈,使得实践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2.4 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习指导能力息息相关。纵观高等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他们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普遍缺乏现代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随着高校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的增大,高校教师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走出去接受工程实践锻炼,他们对企业的开发、设计、生产工艺、设备等不了解,因此在讲授专业课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例,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因此也很难培养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3.1立足现代工程教育时代要求,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高校应该立足于现代工程教育时代要求,关注企业和行业需求,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在课程安排方面既要让学生认识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又要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性,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各工程专业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深度应用,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三是强化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的系列活动中,这些工程实践活动必须具有连续性和贯通性,体现与工程实践问题的无缝对接,而且针对专业系列实践活动要有一套完善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重视。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4
一、 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
实验室主要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内容涉及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包括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分离工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设备及工程设计等课程的内容。实验类型有验证型、综合型、开发型和设计型。必修实验主要根据以上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药品生产和科研技术的发展,开设6~8个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在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中药制药各领域方向的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的生产制备技术及质量监控技术,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国际制药理念要求。实验中同时学习现代化制药过程中连续自动化模拟控制操作,熟悉工程化放大生产的制药技术要求,并熟悉液相色谱分析的原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液相色谱仪在制药过程中质量监控的广泛应用。
专业实验课是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确药品生产的特殊性,对药品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是进行药品生产和科研开发的必要准备。通过专业实验,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习一些专业实验中所必需的药物制备技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及其检测方法、药物制备过程中设备的布置、连接、作用和控制等工程化训练,学习实验的数据采集、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等,学习如何将实验方案变成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过程。
二、 实习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实践环节。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贴近工业实际,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改革实验实习教学的措施
1. 在实验内容上,采用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的方式。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将科研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很大好处。从教师的科研中选取一部分较成熟的、内容比较新颖的、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实验内容,学生做起来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验措施上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而且是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开放。实行实验室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为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场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综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增加一些代表本学科前沿领域或从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保持专业教学的先进性、方向性。
2. 改变重原料药、轻制剂思想。我国对原料药的发展比较重视,而对制剂的发展考虑不够.支持也不够。因此,实验的选择在考虑合成原料药物时,同时考虑制剂工艺.在生物药剂学和药效学理论指导下,完善制剂实验,生产设备向高生产率、高洁净度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进行。通过高附加值的制剂,还可改变制药工业中重数量轻经济效益的思想。
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具有方便、高效的优势,应该恢复和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应纳入学校编制。由学校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好之后。要向学生开放。允许并支持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此从事科技试验、技术创新等活动。这样,校内实习基地不但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而且还可以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中心。
4. 强调计算机仿真实习和专业课程设计。虚拟实验室是由美国的Wiliam wulf教授在1989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虚拟实验室是用仿真、数字建模和多媒体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操作环境。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虚拟实验技术发展较快,已有多家科研院所和电脑网络公司进行虚拟实验系统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有多所大专院校将虚拟网络实验系统引入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认可。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均设立了虚拟网络实验室。制药工程虚拟实验教学的开展,可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促进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推动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符合培养现代制药工程领域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制药工程虚拟网络实验教学作为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的补充,是传统实验的延伸,是当今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5. 建设符合GMP标准的制剂实验室。符合GMP的实验室按照国家制定的洁净厂房、洁净室规范建设,实验室内部安装原料药的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压片、包衣、胶囊、包装等药物制剂设备。学生能系统地完成从原料药的合成到制剂及包装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理解药品生产质量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过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6. 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虽然能提供与工厂车间相同或类似的场所,但不能营造一个企业,一个车间所带来的氛围。校内实习基地可作为生产实习的补充。实习单位的落实可以通过学校或学院,本着互帮互利,长期协作的宗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关系,作为专业生产实习的基地。但是,目前各高校仍无力建设满足实习要求的“工厂型实验室”,即使建了也无法保证“工厂型实验室”的技术及装备与制药工业的发展同步。因此,只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先进和优越的条件为人才培养服务,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最大化。
与制药企业联合,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通过与本地或就近的制药企业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企业,了解药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及GMP管理,通过现场生产实习,熟悉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制药、生物技术制药等领域内容。了解企业的发展史、组织机构、生产环境、生产经营管理活动、GMP认证等。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5
关键词 生物工程 生物制药工艺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Li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21)
Abstract Technology of biopharmaceutics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ubject in bioengineering.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were explored from the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was summarized.
Key words Biolog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biopharmaceutics;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生物工程技术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内大多数高校为适应形势纷纷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现状。但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差别很大,从而出现了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生难就业等系列问题。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前身为发酵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偏向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原理、发酵工程设备、酒类及乳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因此存在这一些如课程设置面窄、实验环节较少、专业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如何根据本专业的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进传统发酵技术、提升专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特点
生物工程技术主要应用于医药卫生、能源工业、食品轻工、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因此我校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发展需要,将生物制药工艺学由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增加了教学课时及开设了相应的实验环节。
生物制药工艺学以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原理、下游提取分离技术、生物工程分析、基因工程和免疫学为基础, 研究生物药物生产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制药生产过程优化,实现安全、经济、高效生产药物的一门学科。①课程不仅与其它基础课、专业课联系密切,更注重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
目前,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生物制药工艺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方面与制药专业及药学专业有较大的不同,主要存在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药学基础较差,对于药物特点、新药研究开发、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了解较少。因此课程不仅要注重药物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突出生物技术在药学方面的应用和生物制药的优势。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探讨生物制药工艺学在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
2 生物制药工艺教学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2.1 理论教学方面
2.1.1 根据专业特点,重组及补充教材内容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药学方面的基础较差,因此根据本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药学基础内容、三大生物药物的制备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艺三部分。学生在了解了药物的研发、药理、质量控制等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色学习传统药物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然后重点了解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对传统药物的改进及革新。既要体现传统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精华,更要把握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新技术、新成果。
目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材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教材很多偏向现代生物技术制药或者注重生物药物的提取分离,对我校以发酵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由本校教师齐香君经多年教学积累编写的 《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充分结合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内容设置合理、注重专业特色。因此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首选教材。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和生物领域高精尖仪器的迅速发展,生物药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药品制造工艺的研究开发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材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讲授时,要善于引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方法、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抗生素一节中补充基因工程对传统菌种的组合生物化学和高通量筛选的优化等。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应根据我校生物制药方面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穿插生物药制药实例,扩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
2.1.2 教学方式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应用性强、操作性的学科。学生在前期的微生物学、发酵工艺原理、下游提取技术等基础课中已经掌握了各种工艺控制原理、代谢产物分离方法等理论,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学生觉得老师是重复以前的知识,抓不住重点,学习没有积极性。因此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能将原来所学的基础理论,具体分析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理论指导实践。我们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法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设计一些有启发性、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问题,或设计能体现教学难点重点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提问,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发言,教师针对性进行点评或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病毒类疫苗生产方法的教学中,将实习时录制的某生物制品厂一种疫苗生产车间的视频或图片进行播放,展示了相关细胞种子罐、繁殖罐、工业用离心机等各种加工装置及整个加工过程,学生看完后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视频中播放的动物细胞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什么加工病毒类疫苗要采用这样的工艺过程?工艺的控制从哪些方面使病毒产量最大化?使学生将有关细胞培养的知识与疫苗制备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主要是在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结合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典型药物生产工艺,建立案例库,在该课程部分章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四环素生产工艺”这一章节时,在教学中先通过讲解认识四环素这种药物的结构特点,然后以案例库中各个工厂具体四环素生产工艺为案例,组织学生对各种工艺进行研讨,要求学生从菌种、代谢控制、分离纯化方式以及收率、能耗、环保、安全及关键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各厂工艺进行总结、分析比较,并从中自行设计最佳工艺。通过应用案例法教学方式,实现由案例具体分析到新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药物在不同案例中具体生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3 改善教学手段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许多理论知识较枯燥乏味。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形式来讲解一些相关原理和工艺过程,不仅课堂信息量少,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学生不能形象地感知。而多媒体的引入, 将有效进行重点归纳、难点释疑、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生物制药工艺实例和实验的现场图片的展示,从而产生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气氛,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色彩。②但在实际教学中单纯使用多媒体,也易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授课时注重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将板书内容与多媒体综合利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
2.2 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的生物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要求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实践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基础、共同提高。
生物制药工艺学实验就是将生物制药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践环节,要求通过实践来验证各类生物药物的制造方法、工艺路线、生产条件的设计合理性。以往验证性实验偏多,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仅仅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印象不深,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很好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我校的生物制药实验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工程技术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次,选择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生物药物制备,例如链霉素的发酵等。通过运用前期学到的种子培养、发酵控制、代谢产物分离纯化等的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再次,开设设计性试验,教师事先为学生拟定一些实验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中所用的材料、试剂、仪器、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等,然后组织各组学生讨论以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经指导教师审核,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各组学生上交具备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的实验报告。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为他们将来的科研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外,还应该带领学生多参观走访相关的工厂、企业,如生物制品厂、各类制药厂等等,并安排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实习,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生产观念和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效的。如重组胰岛素等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进行了解,于是参观一些制药企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3 小结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一门重要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紧密结合生物工程的最新的研究科研成果,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深化教改,勇于探索,使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满足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的需要。
基金来源:陕西科技大学教改项目“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注释
① 沈广志,梁启超,邹桂华,等.提高制药工艺学实践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2012(5):151-153.
制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281-02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为了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教育部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设立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1]。《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分离,提取,纯化。该课程包含了多种药物分离方法,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的分离原理、影响因素、操作设备。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制药分离方法,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为将来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科研理论基础[2]。因此,探讨高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本科《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却很少。《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校使用的是李淑芬主编的《制药分离工程》教材,共有15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地介绍了制药工业的三大分类: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以及中药制药;后面14章内容分别详细地介绍了14种不同的制药分离技术,每一章内容着重介绍一种制药分离方法,内容丰富且详尽。尽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很多,但课时量却很少,只有32学时,这就造成了教师满堂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
2.多媒体教学和板书不能有效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传递信息快,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播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还能播放一些音乐和视频等,来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使学生劳逸结合;但是,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些弊端,例如由于播放速度快,有些学生就会漏掉一些知识点,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刻。板书是传统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用粉笔把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书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一堂课45分钟,教师光板书花费的时间就占用了很多,那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所剩无几,这种纯板书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已被淘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是当前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课时量却少,因此任课教师大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与板书的结合。这样,就导致了课程进度快,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好,降低了学习效率。
3.缺少试验操作。《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制药分离方法,分离原理,操作步骤。该课程的学习只有理论课,却没有安排试验课。学生学习这些操作方法只能从书本、多媒体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缺乏对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这样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不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二、我校《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意境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沟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准确把握课程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还要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密切关注学科前沿知识,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式教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重难点突出。《制药分离工程》教学内容较多,除了绪论外,其余每章都是讲授一种制药分离方法,教师要根据每章节具体内容,做到重难点突出。例如讲授第3章液液萃取,首先详细讲授液液萃取的概念,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液液萃取过程示意图,重点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举例讲授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简单讲授几种典型的萃取设备,例如分级接触式萃取设备,微分接触式萃取设备,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首先简要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发展史,使学生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有个总体的认识;重点讲授超临界流体、萃取剂CO2以及超临界萃取的概念及其主要特性;简单讲授降压法、变温法和恒温恒压吸附法超临界萃取工艺,并对比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7章精馏技术,首先简要介绍精馏技术的概念和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重点讲授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和分子蒸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工艺,并简要对比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应用在制药领域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讲授第8章膜分离,首先简要介绍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史;简单对比对称膜和非对称膜的特点,详细介绍非对称膜结构优点;简单对比微滤、超滤、反渗透和纳滤这几种膜过滤过程特点,详细介绍超滤的概念、基本原理和流程操作的基本特性;重点讲授超滤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以及浓差极化造成的危害和减少浓差极化的措施;最后简单介绍膜的污染和清洗。讲授第10章离子交换,首先简要介绍离子交换的概念,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以及主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详细介绍离子交换的机理,重点讲授道南理论;详细介绍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步骤;最后简单介绍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讲授第12章结晶过程,首先简要介绍晶体的概念,结构与特性以及晶体的粒度分布;详细介绍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和介稳区;重点介绍结晶过程的动力学以及晶体生长机理,最后简单介绍结晶过程和设备。
3.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制药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试验结合很强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课程可以把一些概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讲授清楚,但是无法取代试验操作的重要性;试验操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理论课和试验操作要相辅相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进行试验操作,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试验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试验操作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一定的试验操作基础[3]。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制药厂,让学生了解工厂是如何操作这些仪器设备的,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工厂进行见习,通过实际操作仪器设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新课标理念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在当今科技知识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与时俱进;教师不要固定于已有的教学模式,要经常和同行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充分备好课,这样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有兴趣听课;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让学生实事求是指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教学法;教师要经常听一些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程,在听课的过程中,找出别人的亮点,完善自己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经常去图书馆或网络上下载一些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使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5.改革考试制度。传统的课程考试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符合新课标理念。《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考试可由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以及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理论知识占40%,试验操作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情况。这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从理论知识到试验操作,全面考察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束语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课。本文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对《制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试验操作能力。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制药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芬,白鹏.制药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