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1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一般要经历选题、开题、实施、结题和评价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又有若干过程,加上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学生尚未能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时往往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就等着你给他们 “下死命令”。而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星期也就一次上课时间,比较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从而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于是,我们想到了借鉴其它学科的作业布置,研究性学习也在每星期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他们及时上交,既方便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更有利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二、对“作业”的分步实施

研究性学习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无法完全依据教材内容,设置一章一节的同步练习之类的作业。我们决定先从整一学年着手进行宏观布局,然后结合教材及研究性学习活动步骤再加以逐步具体细化。

(一)统筹规划,做好全学年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学期:

第1周,初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

第2周,进一步了解、认识研究性学习(怎么进行);

第3~4周,学会提出问题;

第5周,组建研究小组(3―8人),寻找导师,完成相应活动;

第6周,学会带着问题查资料;

第7~8周,把问题转化为课题,与导师一起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第9~10周,学习研究方案的设计,学习撰写开题报告;

第11~12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论证;

第13~14周,开题报告展示、交流、评比;

第15~17周,学习如何收集合适的信息,为自己的课题搜集资料;

第18~19周,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二学期:

第1~2周,整理所收集的材料,准备进行中期展示;

第3~4周,进行中期汇报;

第5~6周,调整计划,继续收集信息资料;

第7~9周,理论学习《数据处理》,小组对自己所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适当合理的处理;

第10~12周,理论学习并撰写结题报告,写好个人小结(400字);

第12~13周,理论学习《课堂报告》,制作课件或展板等,做好展示准备;

第14周,理论学习《学习评价》,并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自评、互评和总结;

第15~17周,各小组进行结题报告展示,自评、互评,推荐优秀者;

第18~19周,研究性学习活动优秀成果展示;

第20周,研究性学习成绩及学分测评。

(二)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步骤,设计不同的分时段任务作为“作业”。

1、预备阶段的“作业”

在正式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以我们布置的第一个“作业”是浏览这门课的教材,重点是引言部分。为让它落到实处,我们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是:

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

②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什么特点?

③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它需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

2、第一阶段的“作业”

在了解了这门课程后,接着进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阶段――明确研究课题。这一阶段,我们把它分解为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问题、带着问题查资料、明确研究课题以及组建课题小组与寻找导师等内容。于是相应的,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具体记录在《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上,手册见附件,略):

①从日常生活、学科学习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量越多越好。

②寻找合适的伙伴组成课题小组,组员之间最好是能互补的,并选好组长。

③确定研究问题,寻找合适的导师。

④带着问题查资料,要求每人查阅5篇左右的文献资料,并做好记录。

⑤明确研究课题,确定课题的类型,并要求与导师一起做好可行性分析。

3、第二阶段的“作业”

第二阶段――制定课题方案,主要是明确研究框架的设计、形成课题方案、以及进行课题论证等。这一阶段的几个“作业”也就很明确了,分别是:

① 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②进行开题论证(主要是展示、修改开题报告)。要求针对以下开题报告评价的内容:开题报告的框架结构是否完整(15%);“背景”及“目的、意义”的内容是否详实(25%);“研究计划”是否完备、合理、可行(40%);做好发言人声音是否清晰、响亮,仪态是否大方,普通话是否标准(10%);面对老师、同学的发问,是否谦逊有礼,回答是否到位(10%)。做好本“作业”。

4、第三阶段的“作业”

第三阶段――实施课题方案,教材的内容就两个: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的整理,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来说却是最难的阶段。实施的过程是很难跟踪的,加上教师的人手又不足,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作业”布置,着实是化了我们较多的心思。因为课题类型的不同,所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也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调查研究类课题,我们主要是要求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做好相应的统计、记录、分析等工作。为使落到实处,我们专门设计了几份表格让学生填写,并要求及时上交。这些表格有:活动情况记录表、访谈活动记录表、实验活动记录表、研究周记表等。

这些表格,要求根据课题类型选择其中的几张完成,但是“研究周记表”是每个小组都要做记录的,不管是哪种课题类型。我们还特意在表底注明了:“此表每周记录一次,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员,并请导师签署意见。”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调动每个组员积极参与研究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这份表格,课程专业教师与导师都可以跟踪了解各课题小组的研究进展,方便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指导,同时也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

5、研究中期的“作业”

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大概是第二学期初期,我们要求各小组对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中期汇报。

有了这份“作业”,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做好研究计划方案的调整,让每个小组更好地投入到后期的研究工作中。

6、第四阶段的“作业”

第四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主要是结题报告的撰写及展示,“作业”也就是这两个。因为这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为了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结题报告的写作以一人为主,但全员参与,建议把报告分解成几块内容,分别叫组员落实完成。结题报告的展示也是如此。在各个部分清清楚楚地签上负责人的名字,以备核实。

结题报告主要应包含四大内容:封面、摘要、正文、附件。封面包括课题名称、学校、班级、课题组构成、第一执笔人、研究时间。摘要要求是对正文的高度浓缩,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正文需要包括题目、课题背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及分析、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附件又分四块内容:开题报告、活动记录、小论文、相关活动照片等。

对书面的结题报告及其展示,我们要进行评价,为此设计了相应的评价表,让学生在完成这阶段的“作业”时进行对照,以更好地完成。

7、最后的“作业”

最后,要求每个小组完成《嵊州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的记录。“作业”至此全部结束。

三、对“作业”的反思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有了相应的“作业”布置,对学生课题小组的整个研究过程起到了较好的管理作

用,效果还可以。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105-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迁,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备基础,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这成为政府未来的政策指向。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要求主导下,围绕对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1]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它以“问题”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3]目前,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多通过课堂研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来实现。[4]其中,课堂研讨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体现为授课中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报告;而科技创新实践则是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已立项课题进行选题、论证、调研、实验、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是以创新为特征和目标的科研全过程。在上述模式的实现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学效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依赖,大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较欠缺,一旦被要求主动探究问题与查阅文献等,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和抵触情绪,对课程要求不能积极响应或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草草应付。[5]222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这已成为影响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瓶颈。

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有理论研究多是从教师和管理者的角度关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般模式或保障措施,如探讨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6]、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技术支持[79]、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行为[10]和完善教学管理手段[1112]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问题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3]因此,探究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科学设计和改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形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以个体信息处理和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意愿的心理学理论。目前,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投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理论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形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14]315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引入,为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的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从事该行为的意愿推断,而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行为主体对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人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15]但在后续研究中,Ajzen发现,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往往受到外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使人感到行为受到了控制,即感知行为控制。通过在理理论中增加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Ajzen将理理论扩展为计划行为理论。[16]665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个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还受从事行为的个人的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个体行为意愿的形成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决定。[17]77在上述三个变量中,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决定的。主观规范,即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领导、朋友等)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采取某个行为。主观规范代表了个体在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会对个体实施某个行为的意愿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即个体对要完成某个行为其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评价。总之,对行为的态度越积极、他人对从事行为的支持越大、自身控制力感知越强,个人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就越强烈。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形成与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和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这一活动的信念和兴趣,从而决定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也表明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二,大学生所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如师长、领导、同学等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投入与否,通过主观规范影响自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三,大学生对自身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的评估,即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其完成学习过程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愿。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行为态度: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兴趣

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生存与发展、求知与自我完善、上进心和成就动机等内部因素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18]大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益于自我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评价影响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5]223若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在未来职业生涯以及深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则他们更容易对研究性学习形成正面、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有助于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前提,对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规范:重要社会群体对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采取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群体看法的影响,[14]315若个体认为对己重要的人希望自己实施某种行为,则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强。[17]78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期,且生活方式基本以集体形式进行,故具有较强的从众意识。[19]由于生活范围较为局限和封闭,大学生的学习、消费等行为更容易受到与之密切接触的群体,如老师和同学等的影响。这些群体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和参与往往会显著提高大学生采取该行为的意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等重要群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肯定和参与对于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中,同学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从众学习的意识,强化学习意愿;用人单位领导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对于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三)感知行为控制:大学生对自身研究能力和条件的评价和信心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身具备完成某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时,感知行为控制较少,完成该行为的意愿更强。[17]79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课堂研讨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两大类途径实现。无论何种模式,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主动、大密度地探究、发现问题,甚至通过查阅文献、动手操作或实地调查从而解决问题。[5]222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进行评价,对自身能否获得必需的实践条件、参与机会等作出预判。而评价和预期结果则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和投入程度。所以,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系统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对自身研究能力的评价,从而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提升措施

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参与意愿的提升应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课程设计三方面来实现。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应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背景,编写以热点和关注点问题的设定和解决为基本任务的教学材料,结合互联网、大众传媒的信息以及前沿理论和问题,通过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深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熟悉研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方案。此外,教师应更大程度地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引导学习的角色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给予指导,包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与社会现实,使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提出建议,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

(二)推行学习小组模式,营造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对大学生而言,组成合作型学习小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学习气氛,进而提升参与意愿。学习小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具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个人负责和协同合作,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选择小组中学习主动、有兴趣、有组织能力和有合作学习经验的组员担任组长,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在组织成员完成研究活动的同时,不断调动组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沟通和互动,从而在组内形成无形的规范,约束成员活动,这有利于任务完成和保持小组成员积极的参与意愿。同时,可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小组凝聚力,以组员间的团结和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在目前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仅仅体现为专业课程中的研讨环节和围绕课题的调研活动。受制于课程学时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进而制约了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使其对更为专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课程,全方位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减少学习障碍的目的。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部分课程过度强调课本提供知识的真理性,缺少质疑和探究,更适于传授而不适于研究。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中的探索和研讨内容,以树立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明确研究内容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其参与意愿。

第二,设计旨在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研究规范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从而减少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障碍,使其增强完成学习的信心而提升参与意愿。

第三,开发基于研究课题的课程设计,即结合理论前沿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选择适当的主题,要求学生完成对研究问题的提炼和界定、资料文献搜集、研究方案设计与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有机会运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在研究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提升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综上所述,为实现国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大学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参与研究性课程的主观动机,即激发和提升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受到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积极态度有重要作用;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研究小组的形成和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影响主观规范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在课程设计中,强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意愿。

[参考文献]

[1] 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 麻学锋. 基于课题的商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文史博览: 理论, 2012(3):69.

[3] 刘智运.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 教学研究,2006(5):377383.

[4] 张利荣.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2:38

[5] 张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学理论, 2013 (20).

[6] 顾建民,楼程富.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1):4142.

[7] 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8] 汪人山, 邓宗南, 谢婷. 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对图书馆需求的个案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3, 33(12): 7880.

[9] 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0] 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1] 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2] 任良玉,张吉维.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8.

[13] 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14]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1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30.

[16]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2(4).

[17] 张锦, 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完善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12,18(1).

[18] 杨彩霞, 谢发忠.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 中国电力教育:下, 2009(3):122123.

[19] 赵玉宝,张倩,冯晓华.从众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277279.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Analysis and Promotion Measures

ZHANG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3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4

关键词:初中 研究性学习 学习研究方法

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这些研究方法。这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一句话:综合是能力,活动是方法,研究是内容,学习是目的。

综合是能力,是指在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包括课程内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综合、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等等。

活动是方法,是指对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那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研究是内容,即学习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方法是研究型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

学习是目的,是指活动是方法而不是目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肤浅地停留在动手、活动、参与等层面上,而是要落实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初步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既有普遍的方法,同时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们分成“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技术学科”。这三个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步骤:

自然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我们学习的“大气的作用”、“校园里的生物”、“生物圈”等。

人文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和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孔子与儒学”、“老舍作品研究”、“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调查”等。

技术学科的研究步骤包括:发现研究课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施设计方案,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例如“塔的研究”、“装饰我们的教室”、“自动关闭的门”、“关于冰箱”等等。

三、研究方法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研究方法,但研究方法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开展研究活动要以一定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每项课例后都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这些“参考资料”的作用在于:一是为学生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二是为学生研究课题的设立提供一些启发;三是给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方向和样例,以此引导学生处理好研究方法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达到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目的。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

1.活动的体系上应以研究方法的学习为主线,以活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活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包括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来拓展探究的内容,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3.在形式上体现“建构主义”理念,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和区域的差异。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或校、班、团、队活动等整合起来实施,形成生动、活泼的形式。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方法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39-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研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实施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N2O?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0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的支持和鼓励。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扼杀、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笔者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尽一切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二、注重研究学习的实施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挫折后,学生容易气馁,使探究活动不能持久。这时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如我校化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设计了下列表格:① 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表;② 研究性活动小组活动计划表;③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学生呈报表;④ 设计方案评审表;⑤ 研究性活动小组活动报告表;⑥ 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师上课登记表;⑦ 研究性活动成绩评定表。师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写好研究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每周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学生相互督促、检查,为将来评定成绩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和人际交往,又能很好地保护自我。

在研究学习实施过程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要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同时还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研究的思路、过程及取得的成绩和体会;要召开不同形式的辩论会、研讨会,可以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一个充分交流、研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落实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评价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这可以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定量评价。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形式,对学习结果重在鼓励,其标准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干。

化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如下: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的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2)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所研究课题的价值、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物模型、多媒体软件等。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范文6

按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要求,7月份,我们要写出研究课题的阶段研究报告。

暑假期间,我调来了各个实验学校的所有材料——实验的数据统计、学生的作文、老师的实验心得笔记。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实验的阶段报告。

从学校做的一些数据统计、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心得体会来看,我觉得,研究性作文的实验嘴然时才起步半年多,但是,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质量、老师的观念等方面,还是发生了预想中的变化。

于是,我按照开体报告的思路,整理出了研究的阶段报告。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高启山

内容提要: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与学生作文时“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统一;将“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过程与“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相统一;使“作文”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研究性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写作   真实的交际

课题的提出: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景,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 ,(《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 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 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 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 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实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个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作,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