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1
1.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即DNA重组技术,是指对不同生物的遗传基因,根据人类的需求或意愿进行基因的切割后,通过转入受体的方式,使其产生人类期望产物。基因工程在技术上使得人类一定程度上可以客服物种的界限,定向培养出自然界已知不存在的生命形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的不同需求。其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根据人类对作物的需要将特定基因转入受体植物基因组中,起到改良品质、增加产量及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的目的,其中应用最广的抗冲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伴孢晶体基因已被转入棉花、玉米、烟草等多种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不错的效果。基因工程在畜牧业上也有应用,如将鼠类有关促进角蛋白形成的基因转入绵羊基因组,经改良的绵羊比普通绵羊产毛量提高6%左右[1]。
1.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借助工程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细胞水平上改造生物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以此获取特定的细胞产品或新生物体。如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将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袁隆平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具有远缘杂种优势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可达1600公斤。
1.3酶工程
酶工程是指在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将相应的原料转化的一门技术,包括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纯与分离纯化、酶和细胞原生质体固定化、酶的修饰和改造及酶反引器等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也涵盖了食品、轻工、化工、能源、医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1.4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指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来制造各种产物的工程技术。最早的发酵工程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特别是二战期间的美国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大规模的生产青霉素,使得这一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
2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食品加工行业中来,特别是基因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短短的十几年内其在食品加工制造领域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特定基因的转入使得农作物能够抵抗病虫害、旱涝灾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为人类解决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食物短缺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酶的催化活力,将影响产酶和酶催化活力的基因转入受体中,可获得基因菌,以此来产生具有较强催化能力能催化特性的酶类满足食品加工的要求。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发酵产品,充分利用了生物技术的手段借助微生物的特殊功能生产有用的物质,或者将微生物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技术体系中,手段包括菌种选育、菌种生产、代谢产物发酵、特种微生物利用技术等。发酵工程在食品加工领域所取得成果包括从新食品研发配料、食品加工催化剂、饮料稳定剂、D-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制造及废弃物利用和食品品质检测等。其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现酵工程改良传统发酵食品、如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酸法水解生产味精,或采用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技术进行啤酒的生产可明显的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啤酒产量。(2)优化近酵产品。如运用固定化醋酸菌酿制食醋,既可以缩短发酵周期,又可将酯化能力提高9~12倍。(3)缩短发酵产品的开发周期。如单细胞蛋白(SCP)的制备等[3]。目前世界范围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中并创造总产值已达到2000亿美元,涵盖了维生素、氨基酸、酵母制剂、微生物多糖、环状糊精、脂肪酸等产品的开发与检测。
3困境与展望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字:生物技术制药;应用;研究现状
一、前言
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的创造或者改变自然条件,以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为载体生产医用药物的过程,称为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的飞速发展在治疗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冠心病、银屑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解决了大量传统药物无法解决的困难。
二、 基因工程制药
2.1 基因工程制药的原理。基因工程制药是指先确定治疗某种疾病的关键性蛋白质,通过获取该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对其基因进行改造或大规模扩增,然后转入到相应的可以大规模表达的受体细胞中去,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大量生产这一药用蛋白的过程。
2.2 基因工程制药的简要流程。基因工程制药的主要流程为[2]:目的基因的获得、组建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细胞体、培养工程细胞体、分离纯化表达产物、除菌和质量检测、包装上市。
2.3 基因工程制药的应用。基因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应用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传统药物的改进。主要应用于激素、细胞因子、溶血栓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生产,抗体和疫苗的生产。例如α-重组人干扰素、白介素、转化生长因子、核酸疫苗、转基因疫苗等。[3]
三、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
3.1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相关技术。目前用于生物制药的动物细胞有四类[4]: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系、融合或重组的工程细胞系、转化细胞系。原代细胞指直接取自动物器官的细胞。二倍体细胞系是指取自动物胚胎并经过传代筛选克隆,具有一定特性的细胞。工程细胞系则指通过细胞融合或基因重组,对细胞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稳定遗传的独特性状的细胞。转化细胞系是由某个转化过程得到的具有很强增殖能力的细胞。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技术、染色体改造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5]
3.2 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手段对植物细胞体系进行大量培养,并直接获得有用化合物或以其提取物为底物合成其他物质的过程。现今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6]:大规模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成分、植物生物反应器、细胞级微粉碎加工技术、生物酶解技术、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植物细胞生产有用次级代谢产物。例如[7]通过建立红豆杉细胞系,采用生物反应器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紫杉醇。
3.3 动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重点在于[8]:人源化抗体的研制和生产、“分子药田”工程、“动物药厂”计划。其中,人源化抗体的研究是利用噬菌体抗体技术、嵌合抗体技术等生产疗效更好,更适合于人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分子药田”和“动物药厂”则是利用转基因技术以植物和动物细胞为载体大量生产医用蛋白。
四、抗体制药
4.1 抗体制药技术。抗体制药领域的主要技术有[9]:抗体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动物细胞表达抗体产品大规模培养技术、人源化抗体的构建及优化技术、抗体工程药物标联及增效技术。高通量大规模制备技术的常见方法是利用杂交瘤快速筛选、工程抗体库和人记忆B细胞,大规模快速高效的制备单克隆抗体。动物细胞表达抗体大规模培养则是利用细胞表达体系和体外翻译系统,生产外源抗体蛋白。人源化抗体则属于基因工程抗体范畴,抗体的亲和力显著提高。抗体药物标联增效则是利用抗体的靶向作用,标记同位素、化学药物或毒素,以提高抗体疗效,降低抗体用量。
4.2 代表性抗体药物。目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抗体药物主要有:抗CD20单抗、抗HER2单抗、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抗VEGF单抗、抗EGFR单抗和抗HAb18G/CD147抗体。
五、酶工程制药
5.1 药用酶的来源。药用酶作为具有催化功能的大分子蛋白质,可以直接从生物体中分离也可以化学合成。但目前最主要的获取方式仍为从生物体中提取以及发酵生产。[10]随着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通过培养动植物细胞获得药用酶蛋白的方法成为了最主要的手段。
5.2 酶工程制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酶工程制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酶的高效催化特性,使其有着可靠便捷又迅速地诊断和治疗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酶学诊断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体内原有酶活的变化诊断;二是利用酶反应测定体液中物质含量变化诊断。而在治疗方面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药用酶类,包括:蛋白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尿激酶等。
酶工程制药在生产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利用青霉素酰化酶制造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利用β―酪氨酸酶制造多巴等。酶工程制药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则包括酶法检测和酶法分析。
六、总结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制药在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将不仅仅局限于“疑难杂症”的治疗,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将得到大大提高。各种生物技术药品的发展成熟将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对疾病的治疗能力。
参考文献:
[1] 靳坤, 李洋, 李乾, 等. 我国生物制药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 370-372.
[2] 黄榕珍. 基因工程制药应用及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1, 22(12): 5-8.
[3] 李淑娟. 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和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12 (11): 17-18.
[4] 马瑞丽.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J]. 科技资讯, 2007 (14): 28-29.
[5] 叶敏. 动物细胞工程的现状和展望[J].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84, 4: 013.
[6] 赵玉平, 杨夏, 高峰丽. 植物细胞制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12): 163-164.
[7] 余响华, 邵金华, 袁志辉, 等.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33(6): 1279-1284.
[8] 李刚, 刘鹏. 我国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2, 19(4): 278-281.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6-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5 参考文献
[1] 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 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 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 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 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 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 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 中药学研究生;分子生物技术;知识结构;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53-02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graduates by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WANG Lili DAI Liping CHEN Suiqing
Pharmacy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who majo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were performed to enhance their study in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these ways include basic theory 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l ability training,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 etc..
[Key words] Graduate;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Knowledge structure; Medical education
几千年来,中医药已形成独特的、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其中,中药学传统理论是中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教育的核心体系。但是如果我国的医药教育尤其是中药研究生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中药学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将会面临知识结构落伍的困境。目前,大量在读硕士研究生已逐渐成为中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生力军,因此,研究生教育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1]。当今分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中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驱动力。以中药材为例,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栽培、育种,建立动植物基因库,稀缺天然成分的转化,贵重药材的分子鉴别,药材的种质资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加强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从基因水平上对中药材进行分析和鉴别,是现代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已经收载了蕲蛇和乌梢蛇的聚合酶链式(PCR)的鉴别方法[2],由此可见,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中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为了培养和促进研究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掌握,本研究室为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开辟了多条途径,以期能够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1 加强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学习
由长期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分子生药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概论》等基础课程的讲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时效性较强,任课教师应及时查阅国内外该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并对这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致分析与介绍,突出其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尽可能使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前沿研究同步,使研究生尽可能接触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宽科研思路。同时,本学科的发展和分子生物技术的结合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述。以中药质量标准为例,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可从分子水平鉴别药材主流品种及其种下等级的遗传背景差异,为生药品种标准化提供先进可行的方法和稳定可靠的标准,进而为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分子诊断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生药的鉴别中,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随机扩展多态性DNA(RAPD)分析、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等的出现,为生药的鉴别特别是贵重药材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与此同时,应该培养研究生的阅读能力,为其介绍国内外一流的分子医药学期刊及网站,加强其文献检索的能力,扩大其眼界和知识面。
2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实验研究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本校中药学实验室开展了分子中药鉴定、细胞培养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生课题,使研究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PCR扩增、蛋白质电泳、植物愈伤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从而提高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以PCR扩增为例,首先需要了解微量移液器、PCR扩增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该实验实际操作过程繁琐,试剂种类较多,试剂量是以微升进行计量,加入量有时肉眼难以看到,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对研究生进行实验操作规程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问题,增强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3 加强与外单位科研院所合作交流
定期选派研究生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合作单位进行中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学习与交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创新平台与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 扩大学校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强教育科研资源的整合,科学发挥科研中心的高层次教育功能,加强与生物医药公司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共同培养中药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 组织研究生到生物制药企业、农业生物园区等参观见习
为了使研究生加深对生物药品生产过程的了解,应该组织研究生到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参观见习,提供企业和研究生深层次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样的交流,研究生可以更多的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调整,使研究生明确如何适应企业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企业也可以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需求反映给研究生,增强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其研究思路指明方向。通过参观学习,可以开拓研究生的思维,刺激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在实用技术方面创新的能力。这样既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也使企业得到充足的人才储备,达到校企双赢。
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拓宽研究视野,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时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及时把握本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与研究方法。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一批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中药的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3-4],生物工程技术发展使中药栽培、中药鉴别等达到了分子及细胞水平,因此,加强分子生物技术的学习,对中药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文卓,孙宏伟. 提高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方法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8.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3] 肖培根,王永炎. 加速中药研究的创新步伐[J]. 中国中药杂志,2010, 35(16):1047.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5
Intertek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管,主要从事转基因检测,动物成分测定,微生物快速鉴定,乳制品真伪鉴定,过敏原检测和物种鉴定的工作。
近年来,欧美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美国作为转基因食品生产和输出大国,主张只要科学上无法证明它有害,就不应该限制。而转基因食品输入最多的欧洲国家,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普遍感到恐慌,他们认为,一些动物实验显示,某些转基因食品对动物有害,而对人类的影响如何,由于研究时间短目前还不清楚,但只要不能否定其危险性,就应该加以限制。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2000年2月28日,在英国爱丁堡举行了一个有关基因改性食品安全的国际论坛,会议呼吁人们对此类具有革命性但尚有争议的产品保持谨慎,并予以合理评价。为此,国际消费者联合会确定:对于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有知情权,即所出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标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是否选择这类食品,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指出,中国十几亿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有充分的知情权。本期“天祥・食尚访谈录”有幸邀请到Intertek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管张洪沂女士,请她为我们详细解读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一些相关情况。转基因食品的应用
记者:转基因食品在国际上出现了如此多的争论,各方都坚持己见,互不相让。那么究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请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
张洪沂: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它的基本原理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记者:从定义上看,转基因食品并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请问转基因食品目前所面临的现状如何?
张洪沂: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忧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害,一是对生态环境是否构成潜在威胁。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随着传统的栽培品种逐渐被少数转基因品种所取代,生物的多样性有可能会慢慢消失,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异型杂交”――植物之间交叉授粉,导致出现抗病能力特强、蔓生速度更快的杂草,从而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人体,基因的某种转移也许会产生新的毒素和过敏原,引起意想不到的中毒或过敏反应。例如,一些科学家发现,转基因食品可令肝脏变大;英国科学家普斯陶伊实验,连续喂食老鼠基因改良土豆,发现部分老鼠的肾、脾,大脑等器官收缩或发育不正常,免疫系统变弱,等等。
还有一种忧虑是经济方面的。印度的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主要由6家大公司控制着这种技术,他们所做的并不是设法为第三世界创造出增加产量的作物,他们实际关注的是商业利益,并利用转基因种子和作物的专利权把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逼入困境。
由于欧洲公众的抵制,今年美国不得不减少转基因作物种植,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玉米面积各减少8%,转基因大豆面积减少5%。
其实,转基因技术是人类的一道曙光,无论带来怎样的后果,转基因技术的出现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其势不可阻挡。就像人类发现并利用原子能一样,可以和平利用,造福人类,亦可制成杀人武器,致祸世界。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长指出:”各种技术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就像用一把切肉的刀去杀人。我们难道因此就禁止用刀吗?”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转基因食品的一些情况,那么对于转基因食品有哪些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张洪沂: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主要从外源DNA和蛋白质两种生物大分子入手,广泛采用的方法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生物芯片技术(Biochhips)等。
这3种检测转基因产品的方法各有优缺点。PCR检测依据的是DNA,而核酸存在于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细胞中l因此PCR检测不受材料的限制,而且核酸对热比较稳定,可应用于加工食品的检测。而ELISA检测比PCR检测灵敏度大约低100倍,耗力耗时,并且由于蛋白质对热敏感,在加热过程中容易变性,因此,采用EUSA法可能无法检出由转基因原料加工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但ELISA检测成本低于PCR法。从应用范围看,PCR检测应用较ELISA法更加普遍。因此,目前转基因产品的检测多用PCR法。
基因芯片检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的一项新兴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特点,一次检测能够定性筛选大量不同种类的基因修饰物,进而大大提高了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能力。基因芯片检测法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因其成本昂贵,操作复杂等,也限制了基因芯片的应用。
相比较而言,目前PCR检测方法优于ELISA法和基因芯片检测法,但随着技术的完善,基因芯片技术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记者:作为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请问贵公司在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洪沂: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也越来越高。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争议,世界各国相继制定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并且设置贸易性技术壁垒限制该类产品的进口,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发达国家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性标识制度。生产商或贸易商销售农产品到上述国家。需要证明产品没有转基因成分或达到相关进口国家的法规要求,特别是自2008年4月3日起,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大米及其米制品采取保障性措施,含有Bt-63转基因成分的大米制品将不允许进入欧盟市埸,因此一份受到国际认可的非转基因证书或测试报告必不可少。
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多年来,Intertek转基因测试服务立足于客户各种测试需求,始终秉承“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经营理念,以面向社会提供“快速准确,务实创新”分析测试服务及测试方法研究为发展宗旨,向所有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转基因测试和咨询服务。
Intertek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一整套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专门用于检测转基因产品的仪器设备,如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基因扩增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开展的检测项目有大豆RRS,玉米、油菜籽、土豆,大米BT-63、棉花,烟草、西红柿、辣椒、木瓜、加工食品,卯磷脂,食品添加剂,饲料的转基因成分检测;转基因品种鉴定及定量检测分析服务;转基因产品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的咨询服务。其中大豆RRS、玉米、油菜籽、大米BT63的的转基因检测项目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国家计量(CMA)认可机构SA~E_,依据的标准有ISO、GB、SN、NY。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转基因大豆GTS-40-3-2通过2009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能力验证。
除此以外,我们实验室在GMO检测,动物成分测定,微生物快速鉴定,乳制品真伪鉴定,过敏原检测和物种鉴定方面也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检测方法,使自己处于食品测试技术的最前沿,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质量控制服务。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6
准确地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已是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有人还更形象地说:这是一个一“网”情深的时代;一个“网”事如歌的时代;一个无“网”而不胜的时代。的确,进入20世纪的后期,我们已实实在在地处在了一个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未来学家们又进一步预言说:21世纪将是生物科技的时代,或者说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因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向人们展现出了更加诱人前景,并使得将生物学和信息学结合起来的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成为可能。运用生物信息学的原理或机制去提示生命的奥秘,认识和探讨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至康复等医学问题,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并有望开启一个崭新医学时代。生物信息医学的时代。这是一个将“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基元的思想用来指导医学的研究和发展的新阶段,是对现代医学仅从人体的物质结构和功能(能量)或者注重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方法的一种进步和完善。换句话说:我们将从生理、生化和生物信息三方面去看待机体和生命,去认识和防治疾病。这不正是我们传统中医学的“形、气、神”理论的现代体现吗?所以,我们认为,21世纪的医学发展趋势将是以生物信息为主导的医学新时代。
下面我想从4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一下,我们所提出的“生物信息医学”形成的可能性或可行性。即:①现代高新科技发展所提供的时代科技背景;②信息时代新的哲学思想原则为之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③生物信息医学已存在的历史和发展现状;④生物信息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展望。
1生物信息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现代高新科技
现代医学科学的每一个新进展都与当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当今蓬勃发展的医学背后有现代高新技术强有力的支撑。
现代高新科技来自现代尖端科学的研究,所谓尖端科学就是人类探索自然界规律,攀登科学知识高峰的前沿。当前,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生命的本质和演化,人类生存的环境,宇宙的起源和人类智力的奥秘。正是对在这些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取尖端科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又进一步开发出了如下高新科学技术,即:①生命科学技术(或称生物科学技术)――对生命的本质和演化的探索;②信息科学技术――对人类智力的探索;③软科学技术(或称管理科学)――对人类智力的探索;④海洋科学技术――对生存环境的探索;⑤空间科学技术(或称航空航天技术)――对宇宙空间的探索;⑥环境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⑦新材料科学技术――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
这高新技术中,其中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软科学(管理科学)是与人的生命和智力的探索直接相关的。自然也是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海洋科学和空间科学及环境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和生存环境的保护,也是以人为本的。新材料科学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科学则主要是为人类寻找更好的使用工具和动力资源,提高人类劳动效率和生存生活质量。同时,其新材料科学技术还将会为我们的医学提供更精细和精密的诊疗仪器或技术手段。例如:纳米技术可使我们造制出更加精细的检测仪器,如:纤维镜、胃镜等,也可提供更精细手术器械等。
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一是研究更为深入,利用现代生物学先进技术,在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且利用基因技术使人们能够设计和改变生物体特征;二是研究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往各学科单一的研究方法、系统正在被跨学科多水平的实验体系所取代,高水准的研究一般都在整体、离体组织、细胞、分子多种水平上证实一种论点;三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完善,使得元损伤非侵入式研究越来越广泛被采用,不仅可以在实验动物上得出与人更接近的结果,还能直接用于人体的研究;四是信息科学技术又为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使我们对生命体的认识不再只考虑其物质结构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生命体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本要素都考虑进来。目前,对于人体信息系统的组成、信号转导及有关的分子家族、信号转导过程、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神经信息的传递、大脑信息的加工、处理等有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认识。
因此,在这里我将重点介绍一下信息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因为,这两项技术与我所提出的生物信息医学是紧密相连的。
1.1信息科学技术
1.1.1信息的定义及本质的讨论: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于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但仍未有一个定论。
其实,信息现象十分古老,早在人类历史发端以前,信息已存在于物质世界。如阳光普照,星光灿烂,就是宇宙天体发出的信息,在人类社会诞生以后,信息不仅来自物质世界,而且来自精神领域。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过程。所以,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在不断地进行信息的加工、传递、交流和利用等过程。
人类虽然很早并一直在接触和利用信息,但对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科学阐析,都是20世纪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我们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指一些通知、报告、新闻消息、报道、情报、知识见闻、资料等,进一步指思想、事实、思维、意念、资讯等,在通信科学发展的时代中是指信号、指令、代码、数据、图像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可能接触到的一些信息。。然而,从哲学的角度去深究信息的本质,是相当艰难的,在学术上也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这些争论,始终是围绕着信息同物质、能源的关系,同认识、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以及观察角度和采用方法的不同,各国学者在探索过程中,给“信息”下的定义已有四五十个之多,每种定义都有理性的面,但还没有一个是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不过,从这些讨论中可以肯定的是: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可利用的三大基本资源要素。换句话说:整个世界(包括人体)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资源构成的。信息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学者唯纳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他说: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
随着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相信人们一定会对信息的本质作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科学阐析。目前,对信息的单位已确定了用“比特”来表示。所谓的信息流也就是比特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先生说过: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与原子遵循着不同的安全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它在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而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尼葛洛庞帝还说:“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达吧达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可见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有着本质的不同。另外信息网络带来的挑战,可能会更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对“信息”的进一步理解。对于信息的定义值得一提的有:《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人民日报出版社)从“实用”的角度,把“信息”表述为:一切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另有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即认为凡是人和动物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大脑接受到的外界事物及其变化,统统都含有信息。如五彩滨纷的图画、火车的鸣叫、香水的芬芳、苹果的酸味、棒击的疼痛、灵感的触发等等。据专家统计,一般来说,人类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占12%,而其余6%的信息通过嗅觉、触觉和味觉获得。然而,这些也只不过是指人体从外界接收或获取的体外信息,只是机体信息中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在生物体内自身还有其信息的加工、处理、发出、传输、储存和利用等过程。如大脑的思维、心理活动、神经反射、激素调节、体液传导、遗传变异、气功意念、经络传感、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等等,都是一些重要的生物信息过程。可见,“生物信息”的过程要比现在我们了解的“电子信息”处理的过程更为复杂。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的。它注重的是机体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性,即每发现一个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就给予这个部分一个命名,就成为一种新发现。这也正是科学界历来所信奉的“结构决定功能”的理论观念。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使人们对机体内部各个部分都有了深刻的研究和了解,便于得到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方式和本质差别,进而了解其功能特征。然而,这种只从物质结构状态和功能(或能量)特征去认识机体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生物体不同部分之间还有其信息的联系和控制调节等特点,即生物体内的“信息调控机制”问题。因而,现代医学也就遇到了许多理论难题和临床疑点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医学则必须是建立在生物物理学(物质结构功能,即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化学(物质和能量代谢)和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
1.1.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人类诞生之初――即最原始的人类,其信息交流可能主要是靠叫声和动作手势,进而就有语言的产生,最后又有了文字符号,并进一步又有印刷术的出现。紧接着又有书报、信件、邮递员、信鸽等信息传播工具或媒体,这些是古代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一个基础过程。到了近代,随着电的发明和发展,利用电来传递信息的技术得以研究和发展。最初是电报、电传,到了1876年3月10日,贝尔运用电声转换技术发明了电话,随后又是有了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的发睨。这些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技术产生的一个飞跃,是一次信息革命
进入20世纪后,电话、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更有意义的是:20世纪上半叶又有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对信息储存、加工、处理和复制的基本方式,也使传统的印刷术发生了一场革命。使之告别了铅与火,代之以光和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Intem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和民用网络,并正在改变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大地说,Intemet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目前,Intemet与电话和电视并称为三大通信网络。从计算机网络(Intemet)的发展速度和趋势来看,有可能以它为核心将“三网合而为一”。
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了一个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的文件,其文题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后来人们又通俗、生动而形象地把这个“行动计划”称作“信息高速公路”。紧接着全世界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研究和制订本国建设信息基础结构的计划。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Intemet)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说,这正是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标志。当然,这个时代是经历了由信息科学研究一信息技术革命一信息产业化、商品化一信息的社会化一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也差不多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也更惊叹它的发展速度以及其社会变化竟是如此变幻莫测。有一个著名的定律是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穆尔提出的,叫穆尔线性定律:他说一个硅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按每18个月增加1倍的集成度的速度增长。目前,一块计算机芯片上晶体管的集成度已达几亿个以上。据估计,到2007年将达到2000亿个晶体管。所以,有些学者说,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只能预测到5年(最多10年)以内的发展情形,10年以后是很难以预料的,因其发展太快了。如果说20世纪末的信息时代是那么地变幻莫测,那么21世纪的生物科技时代,就更难以预测了。因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生活、婚姻、家庭以及伦理、道德等方式都将有可能被重新定义或定位。你想想,可以将人进行复制,并使生命延续的克隆技术已予示着将打破一切条条框框(这正是下面我将要介绍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态势)。
1.2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生物技术应该说不完全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部分。传统的生物技术是旧有的制造酱油、醋、酒、面包、奶酪、酸奶及其他食品等传统工艺。现代生物技术则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DNA重组技术的建立为标志的新兴学科。目前我们所提的生物技术基本上是指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化工程等。.不久的将来也许还将有生物信息工程的诞生。
1.2.1基因工程:1944年Averg等科学家阐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53年Wats。n和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了DNlA的半保留复制模式,从而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1961年M•Nirenberg等破译了遗传密码,揭示了DNA编码的遗传信息如何传递给蛋白质这一秘密;1972年Berg首先实现了DNA体外重组技术,这标志着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开始,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人们可以按照意愿在试管内切割DNA,分离基因,并经重组后导人其他生物或细胞,藉以改造农作物或畜牧品种;也可以直接导人人体内进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制备正常基因取代遗传缺陷的基因,或者关闭异常表达的基因,或者降低异常基因的表达强度。这样可以对一些由于基因突变、缺失和异常表达所引起的疾病,如遗传病、恶性肿瘤等有望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据基因工程技术而进行的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末也已经开始,如人工胰岛素、干扰素、生长素类、白细胞介素类和肝炎疫苗等。一还有转基因技术对人工选育优良品种也取得了成功。其中克隆羊的成功为动物转基因研究揭示了广阔的前景(有关克隆技术在下面的细胞工程中介绍)。
1.2.2细胞工程技术:所谓的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变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物质的过程。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利用幼胚细胞核克隆哺乳动物的技术接近成熟。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新西兰、中国、台湾等纷纷报道成功克隆猴子、猪、绵羊、牛、山羊、兔等。不过最让生物学家和全世界震惊的重大突破是英国PPL生物技术公司罗斯林(R。slin)研究所的维尔穆特(Wilmut)博士于1997年2月27日在世界著名权威杂志《Nature》上宣布的用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克隆出一只绵羊“多莉”(D。lly)的消息,“多莉”的诞生,既说明了体细胞核的遗传信息的全能性,也翻开了人类以体细胞核竟相克隆哺乳动物的新篇章。仅仅过了一年半,1998年7月5日,日本人就喜迎来了叫作“能都”和“加贺”的两头克隆牛犊的降生。它们是用母牛输卵管细胞的细胞核克隆成功的,几乎与此同时,一组科学家在美国檀香山宣布,他们已经采用卵泡细胞的细胞核克隆成功的小鼠“卡缪丽娜”再克隆出了下一代。祖孙三代22只克隆鼠组成的大家庭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基因和信息。随后,德国和韩国的科学家也相继宣布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出哺乳动物的消息。可见,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快速、大量繁殖纯种动物的夙愿,在20世纪快要结束之前正在变成现实。
如果说1997年2月克隆“多莉”羊的新闻轰动了世界,一些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话,那么随着“能都”和“加贺”等多头克隆牛的问世以及克隆老鼠的再克隆成功,用体细胞而不是用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克隆的哺乳动物,已经成了广为科学界和普通群众接受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克隆人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故事了。1998年初,美国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希德宣布了他的克隆人计划,立即招来了全世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呼声,紧接着欧洲19国联合签署了禁止克隆人的协议,我国政府以及美、英、德、日也已明确表示反对。然而这位69岁的博士称:克隆人“只不过是人类生育的另一项先进技术”。他计划把自己的体细胞核与捐献者的卵相结合后,再将这个胚胎植入他妻子格洛丽亚的子宫中,以期生下他的复制品。目前全世界都以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希德的举动和美国政府的一些反应。另据报道,韩国科学家已于最近克隆成功了人的早期胚胎,但摄于法律的约束,又主动将她销毁了。正象核能的开发具有截然相反的作用那样,人类对克隆自身已采取了十分慎重的严肃态度。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法阻挡,即便是法律最终也可能无能为力,它也只能为顺应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或制订新的条文,以此来对新生事物加以规范或约束,强制阻挠是愚蠢的。正如信息时代一样对信息犯罪必须重新修订法律条文。所以,克隆人最终还是会变成现实的。据了解,目前在医学领域是允许可以克隆器官的,以便提供被人体易接受的一模一样的器官移植。
总之,这项技术必将对21世纪的医学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学等诸多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变革。如果一旦被允许可以克隆人时,那么,整个社会的形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都将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等概念都将会被重新改写或定义,因为,一种新的生育方式将改变这一切。因此,21世纪的生命科学时代的确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1.2.3生物信息学的萌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大型国际项目的实施,以及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生物信息学已应运而生。因为,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已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能,并已成为当前一个前沿领域和研究的热点。
生物信息学是以核酸(DNA分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信息密码;细胞间的通讯;脑科学和神经网络;内分泌激素的信使作用和免疫调节,以及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精气神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仿生学为主要手段,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信网络为主要工具,对浩如烟海的原始数据和纷繁复杂的生命信息进行存储、管理、注释、加工、解读,使之成为具有明确生物意义的生物信息。通过对生物信息的查询、搜索、备份、比较、分析,从中获取基因编码、基因调控,核酸和蛋白质的翻译和其结构功能关系,大脑的信息加工、处理机制、神经信息的传输原理等等知识。在弄明白这些大量的生物信息的基础上,再结合已有的生理、生化知识去探索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生命信息的传输调控机制、大脑的思维和神智;人类的疾病与康复,以及细胞、器官和个体的发生、发育、衰亡等生命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搞清楚它们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生物信息学对21世纪的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科的横向渗透、纵向加深、综合交错、发展迅速。所以,我们所提出的生物信息学也正是在现代多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横向结合而产生的。它是生物学与信息学,信息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同样,生物信息学又将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进行交叉和渗透,并进一步形成生物信息医学这门新兴分支学科。它将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并有可能引发一场医学革命,使我们步入生物信息医学时代。虽然,我们目前尚不能作出一个比较完善的定义或解释,但是,今天我们大家大概都不会否认,信息过程是生物体(人体)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体为了适应机体内、外瞬息万变的各种环境。事实上,现代生物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学和克隆技术,还有现代医学的脑科学研究、神经生理学、内分泌激素、免疫学、心理医学和思维医学,以及我们祖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学、经络学说、气功和推拿按摩学等等,这些都已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机体内的一些信息过程中内涵。这些探讨生命过程中的信息问题,对于了解生命的本质、演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生物信息医学将成为21世纪医学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流。
2信息时代的哲学思想原则与方法
19世纪和20世纪初,我们把它称为工业化的时代。在工业化时代,牛顿力学有力地支撑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原则,也使我国古代就已形成的“物生有两,体分左右,皆有二也”的朴素“二元论”辩证法观念找到了近代科学的解释。然而,牛顿力学观察的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质量和能量作为物质的两个本源特质的。人们很容易理解,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非此即彼,非我即敌的机械认识论观点就是这种思想方法的极端体现。
进入20世纪后半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把人们推进到了信息化时代,人们遇到的诸多问题已经不可能在牛顿力学的单一因果链的思维平台上获得满意的答案,除了对立双方之间的力学作用之外,还必须考虑介质或者环境变化的信息作用问题。对立双方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总是一个吃掉另一个,而往往是两败俱伤,由第三者或第三态主导局面。因此,信息时代的哲学思想原则应该是至少要考虑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不是两个。比如:物质、能量和信息;元序、有序和自序;整体、局部和媒介;主体、对象和环境;正态、负态和零态;宏观、微观和中观等等。现已知晓: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可利用的三大基本的战略资源。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人体,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所共同构成的。因此,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首诗,他说:“没有物质的世界是一个虚无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一个死寂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可见,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物质可以被加工成材料,为工具准备形体;能源可以被转换为动力,为工具注入活力,驱动机器运转;信息则可以被提炼成为知识和智慧,为工具和机器提供智能指令。在这三种资源之中,物质相对直观;信息资源相对抽象;而能量资源则介于两者之间: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是由直观而至抽象,这就决定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生产力发展进程。在农业时代,人们主要利用物质一种资源来制造人力工具(称为一维工具、死工具),这种“物质”又全部取之于自然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进一步学会了高效地利用能量资源,并把它与材料结合起来制造动力工具(称为二维工具、活工具)物质和能量大显身手、大出了风头,使我们看到了电灯代替油灯,汽车代替了马车。到了信息化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利用信息资源,并把它与物质和能量结合起来制造智能工具(称为三维工具、聪明工具),也使我们看到计算机代替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因此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下岗和失业是在所难免的。
由此可见,人类的生产活动,实际上是通过能源的开采、运输和变换,作用于各种物质,使之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种种变化,使之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产品。这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结合程度,取决于信息流的注入程度。我们人类的医疗实践活动似乎也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在原始的农业时代,人们的医疗手段主要是靠自然医疗和天然药物医疗。那时只能凭借自然界的现有条件来同疾病作斗争。到了工业时代,人类也就掌握了运用化学药物和切开手术医疗手段来战胜疾病,这些正是将物质和能量的结合利用。那么,到了信息化时代,人类也将会把信息导入医疗实践活动,并把他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或与药物和手术结合起来应用,使其医疗手段更加先进和完善。在工业化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大量索取,造成了有些资源短缺、物种的灭绝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或破坏等,已使人类饱偿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同样,现代医学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药物和手术切除或置换修补,致使药源性和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泛滥。也使人们也偿到苦头,并感到了恐慌。把生物信息资源导入医疗实践,将很有可能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我们知道,在生产力体系中,物质、能量为实体因素,而信息是非实体因素。信息对物质和能量起着结合和控制作用。没有信息的参与,物质和能量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生产就混乱而无法进行,除了这种“结合”和“控制”作用外,信息还起到放大或倍增作用――即信息可以凭借它“携带”的科技和经济知识、管理智慧,使物质和能量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地产生效益。一旦人们掌握了新的技术信息和管理知识,就可以创造发明新的工具;利用新的能源,掌握控制先进的生产程序,就可以十倍、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的道理,将信息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或要素参与医疗实践,无疑将可以降低化学药物的用量和手术的创伤使疗效成倍的提高;甚至可以免去不必要的手术和化学药物的应用,使治疗效果更加稳定、可靠,副作用也更小。
总之,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受到广泛的重视,传统哲学的二元论思想原则已受到挑战。一种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基元的哲学指导思想正在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新的哲学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个具有正交完备性的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比如热力学有三定律,机械学有三定律,生物学也有三定律(遗传、变异、自然淘汰),现代交叉科学有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有三个基本原理,彩色电视中有三基色原理,任何事物可能都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基本要素的完整体现,任何事物(包括机体)的组织形态也可能都存在着无序、有序和自序这三种极端模式等等。这种“三基元论”的哲学指导思想原则,无疑将改变我们对所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论观点。
我们知道,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受英国启蒙科学家培根(R.Bac。n,1220~1292)的巨大影响,抛弃了古代科学家习惯使用的思辩方法,强调“实验方法”和“数学”的伟大作用,倡导一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法或模式,采用一种实证方法来进行验证。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科学界所信奉的“结构决定功能”科学思想观念。因此,在18世纪以来,实验和观察成为所有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途径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位的最重要实践活动。并进而将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现代医学(西医)正是在这种哲学指导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得以取得了巨大发展的。其思维模式是以具体(个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即将其分割后进行验证,运用形象的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找到或发现有可能的因果关系。因此现代医学(西医)较偏重于局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对于整体的宏观信息调控的考虑则相对较少,如解剖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细菌学、生物化学等,这些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验方式进行研究和观察。它注重和强调具体的人体物质结构和形态的存在形式。与此正好相反,我们传统的中医学却仍然坚守着古代哲学的思辩方法,即是从复杂的整体环境和现象中寻找规律,通过比类取象的方法,对物质世界进行一种抽象的概括或综合归纳。因此,中医学偏重于整体的宏观研究和经络信息网络的调节机能,是以整体的、运动的、辩证的观点在活的机体上来认识人体,依据“天人同理” 原理,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以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及现象来类比观察人体与疾病。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气神理论、天人合一理论、五运六气和脏象学说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测天观地、比类取象,并引伸到人体的生老病死中,以整体的抽象思维方式概括而成的。同样,针灸学中的经络学说也是古人根据人体复杂的“气”感和穴位效应等机体信息变化现象而抽象概括描述出来的。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导致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学因抛弃了抽象的思辩方法,因而在认识上就不够全面了,这也是现代医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中医学的原因。信息时代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基元论的哲学指导思想原则将使我们重新调整对人体的认识方法和医学的研究方法。前面说过,物质是具体而形象,而信息相对抽象;能量则介于两者之间。因此,西医的形象思维和中医的抽象思维模式都只能是认识论的一个方面的,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如果将它们结合起来作为医学的一种新的认识研究方法,即形成第三种思维方法――维象思维模式,我想我们医学的发展就会有较大的突破,中西医两种医学也就可能真正结合到一起。我们所提出的生物信息医学正是以这种新的哲学指导思想原则和维象思维模式为指导,它将会使我们传统中医学的一些抽象理论和神奇的治疗方法得以挖掘和科学的阐析。因此可以说,信息科技时代将是我们传统中医学得以振兴和科学解析的时代。
3生物信息医学存在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3.1传统中医学中的信息医疗方法和思想:《灵枢•官能篇》日:“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这就是说在传统的针灸和按摩治疗中,已体现出了一种朴素的信息医疗思想观念。它对从事针灸的施术者(医生)提出了要修心养性,语言和蔼,施术时要安静,注意意念集中,以便达到最佳的信息调节治疗效果。对从事气功推拿的要求是:应加强修炼,使动作柔缓、心理调和,这也是强调意念信息的调理作用。还有针灸针的针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启示,针柄上的“线圈”不应单单只是为提插捻转的方便而设计。这种金属“线圈”还当然具有接收和传导生物信息的功能,它可接收术者的意念信息或外界环境的某些信号并传导给被施术的病人体内。从而达到一种生物信息的调节治疗,因此针灸疗法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刺激调节疗法。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认为:药物治疗主要是给机体补充“能量”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是一种“能量”治疗,而手术的切除、修补或置换是对机体物质结构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物质治疗方法。那么,针灸、推拿治疗则主要是运用信号刺激和传输而达到调节生物“信息”节律为目的的信息医疗思想和方法。这也正是这类疗法的抽象神奇之所在,因信息的调控机制尚未被揭示,所以,只知其然而暂时不知其所以然。尽管针灸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研究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例如:随着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对生物全息律的发现和全息生物学的创立。针刺疗法的信息映射传输反应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一些提示和发展,随之也就有全息胚针灸学的出现。我们坚信,随着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深入,针刺的治病和镇痛机制将会得到科学的解释和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仅如此,我国劳动人民在医疗养生保健活动中,还积累和创造了其它很多宝贵的“信息疗法”。如:心理疗法、思维疗法、物境疗法、生物钟疗法、生理饥饿疗法、睡眠疗法、想象疗法、信念疗法、静思疗法、善美疗法、阅读疗法、技艺疗法、音唱疗法、笑骂疗法、暗示疗法、音乐疗法、幽默疗法、认识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还有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气功疗法、埋线疗法、刮痧疗法、灸法等等。另外,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切脉就是一种很抽象的“信息”诊断法,它是通过对脉搏的动态信息变化来进行分析、推测和辩证诊断的。在中药治疗学中,是很强调中药性味的归经和配伍的,其中药味的甘、辛、苦、寒,其实就是一种可以传输给机体的信息,并通过经络信息网络传递给所要治疗的脏腑器官。而现代的中成药几乎是完全去掉了中药的味,只取其性,因而其效果大打了折扣,所以对中药进行化学提纯或深加工,并不一定是很理想的选择。
中医的经络学说一直是科学界关注和广泛研究的课题,科学家一直试图想找到它的物质结构形态。可最终所得到的不是神经,就是血管,要不就是网织的胶原纤维组织,根本没有属于经络自身的物质结构或组织,其实,如果我们按照中医学“天人同理”思想,将经络与现代的信息网络类比,就不难明白,现代通信网络是由不同的地域(局域网)、系统网、有线网和元线网等通信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很大而且开放的通信网络。并且还有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等三大异质网络系统。它们的传输途径和媒介有光纤传输、电缆传输、卫星传输、地面微波接力传递等等,还可以互相转换信号,如:模数或数模转换等。我们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就如同有线通信子网,机体还存在一个无线通信子网,如:内分泌激素、免疫系统等。这些机体通信子网的互联通讯就构成了一个人体完整的信息网络系统。所以,我们可以把经络系统理解为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激素、免疫系统、细胞间的联系等组织、器官和系统的信息子网的互联,即人体信息的互联网络。
中医的相生相克理论认为,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存在着相互化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药的配伍也存在其相生相克的关系。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机体(个体)与机体之间也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其实就是一种生物信息的相互生成或互相冲突(干预)。因而,在临床医疗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对同样一个人,两个针灸师采用的是同样的施针方法,选择的也是同样的穴位,可是达到的效果却不一样。这种情况一般认为是由于针灸师的临床经验不同而造成的。其实这里面也应该存在一个机体之间生物信息的相生相克机制问题。如果一个针灸师的生物信息场与病人的信息场是相克的关系,那么他对病人进行针刺信息调节治疗,其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甚至可能还会加重病情。同样,施行气功导引和推拿的医师也存在这种现象。还有,同一名医师,他在不同的时期行医,也可能表现出在不同时期虽然采用的诊治方法一样,但临床诊治效果却不同。这可能是这名医师在不同时期,因自身的身体状况和精神因素变化而造成的生物信息动态变化所致。其一定时期的生物信息可能刚好与那些病人的生物信息场相生,所以治疗效果好。而另外某一个时期的生物信息场不好,正好与病人相克,所以治疗效果不佳。其实,这也反应了中医学要求行医者必需注意个人修练,保持心静、气调、神清的医德思想境界。
中医的脏象学说中的“象”是指什么?所谓“象”就是脏腑所表现出的动态的时空信息变化,即“时空信息花样”。中医学的“形、气、神”正好与我们所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一一对应的。只是中医学缺乏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引入,加之信息科学发展较晚,以致无法揭示“神志”的内涵致使中医学显得有些神秘摸测,甚至有的人还对他的科学性表示怀疑。随着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并逐步引入中医学的研究中,相信一定会使中医学重新大放光彩。
中国的气功科学尽管还有不少疑点,但确能强身治病,这是举世公认的。气功强调“调心”、“调神”、“调息”、“以意领气”、“意念观想”等。这可能都是强调用意念和精神因素来调节或控制神经、免疫、内分泌等信息经络系统,使其达到健身、治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气功文献和气功医学实践中,有迹象表明(当然还不是证实)大脑中想象的愿望、状态、图景、符号、口决、童趣,以及想象的动作、行为、刺激、过程等,都可通过经络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并可强身治病。这与西方医学和心理学中的“摸拟情绪”影响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2现代医学中所体现出的信息医疗思想和方法:过去人们流行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并把死亡的标志确定为以呼吸的停止、心脏的停跳为标志。随着近几十年来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对于脑在整个机体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已日益深刻。脑是人体的信息中枢,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都受它的调节和控制。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工作时,大脑的神经细胞会从大脑以外的细胞那里搜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作出判断,然后再输出指令,让人体的某些部位做出相应的反应。对于端起一杯咖啡这一简单的动作,就需要几百万个神经细胞的协调工作。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使用计算机控制的电子显微镜测定,经常用脑的老年人脑细胞比一些中年人还多。国外学者通过调查5000名已故的运动员后发现,他们当中多数人的寿命短于一般人。美国学者马劳斯在研究不同职业者的寿命时也发现,超级球星和优秀拳击运动员的寿命比学术上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平均短8~83岁,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长期处于旺盛状态,缩短了人体细胞分裂的周期,从而加快了机体器官组织的磨损与衰老。而经常使用大脑的人,由于大脑的信息调控作用,使机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保持动静平衡,进而达到延年益寿。据此,有人将“生命在于运动”的命题引伸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并且现代医学对死亡标志作了新的认定,即脑死亡是人死亡的主要标志。因此,人体健康首先是应该脑的健康和运动。
现代医学也已充分地注意到了心理、精神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例如: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糖尿病和癌症等均有很大影响。于是,就有了心理医学、思维医学和身心医学的提法,并运用心理疗法来配合这些疾病的治疗。对癌症的病人一般不直接告知患者本人的患病情况,只告知其家人――这在医学上称为“善意的谎言”,目的是不要让患者的心理负担过重,否则,精神就会夸掉。身心医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和精神等因素与疾病发生与发展关系的一门医学新学科。国外已有人证明,心理刺激可通过氧化自由基而损伤DNA。
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文明病。其中以“大脑信息”失控或失调所致的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最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全世界约有5亿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错乱,有5200万人患有严重精神病,约有1.5亿人患神经官能症,3000万人患癫痫。加上患有精神过敏症和其它心理障碍的人数,估计已占到总人口的20%以上。对于这些精神心理性疾病,现代医学的药物或手术疗法已显得力不从心了,只能采用心理疗法或思维疗法等信息调适方法,也有人把目光投向传统的中医、针灸、气功等信息疗法。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这些朴素的信息医疗方法对于现代文明病的攻克,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医学的诊断学中,心电图和脑电图的检测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探触大脑和心脏动态信息的检测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已揭示了基因遗传信息的编码和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链板;脑科学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脑进行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处理并发出信息指令的部分原理;神经生物学、内分泌和免疫学则揭示了一部分机体信息交换、传输和产生反应的机制。随着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发展,现代医学在上述这些研究领域一定会取得更大突破和进展。
4生物信息医学的发展前景
“电脑”是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俗称,表现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使计算机像人类大脑一样工作。这种仿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将对脑科学和机体信息调控机制的研究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模拟出了神经系统的一连串的活动规律,并据此编制出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美、英科学家已合作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硅神经元――一种能够模仿生物大脑细胞信息处理功能的微型芯片。这种面积只有01平方毫米的芯片的工作速度,比同样大小的生物神经细胞的工作速度还要快l00万倍;与此同时,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也已开发出了每秒可达800亿次的神经元芯片,这一成果把神经元芯片记忆一个字符所需的时间缩短到了万分之三秒。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采用电子工作方式。硅神经元在模拟神经细胞时,其电子特性和神经细胞一样能够独立运行,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不受控制者的“指挥”。因此,从理论上说,几百万个芯片就可以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人造大脑”,科学家还研制成了生物芯片,生物芯片传递信息的速度比人类大脑还要快l00万倍。同时,当芯片出现故障时,它可以自我修补,成为一种半永久性的器件。
神经元芯片和生物芯片的获得,为生物计算机――仿生电脑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与之相关的神经元网络研究上的突破,更使生物计算机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神经元网络是科学家们在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的,它具有联想记忆、相似性识别和分类、误差较正、时序保留和概括等功能。当神经元网络之间高度连接时,会引起并行机制而使神经元集团具有独特的计算性质,如同人脑的一些高级思维和信息处理或控制功能。试想,生物计算机技术对揭示人类的大脑和生物信息节律的调控机制将会起到多么关键的作用,对于大脑疾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和心理障碍以及癫痫等疾病的有效诊治,其为期难道还远吗?
如今人们常常是,“谈癌色变”因为癌症的确困扰医学很久了,尽管有了很多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手术的改进,但这些并非是医治癌症的良方或万全之策。在生物信息医学时代,我们很有可能找到医治它的良方,比如:依据生物信息原理,我们可以研究“修复”癌细胞缺损或变异的信息密码技术,也就是对癌细胞进行“重新教育”使之“改邪归正”,或者是恢复对癌症等病灶的正常生物信息指令控制。这就好比怎样平息一个“地区”的“独立判乱”一样,其武力解决(病灶切除)并非是上策,通过说服教育,使人心归顺,才能算得上对该地真正收复。另外,对于一些组织器官或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以使用模拟相应的生物信息(信息编程)仪器或电子信息药丸,并设法让它进入该信息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使之恢复其生物信息节律的平衡。这种同疾病作斗争的方式的确如同“现代战争”(大家可能看过电视剧《突出重围》……)。在现代战争中,“电子信息战”已越来越突出而重要,与常规武器和生化武器等的协同作用威力也是越来越大。《孙子兵法》中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策也”。这不正是信息战的伟大之处吗。同样,我们未来的医疗实践,也必将是以生物信息调节为先导,或将信息调控、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结合起来以达到协同作战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不难预想21世纪的医疗实践将是一个更加先进和完美的生物信息化的医疗时代,或者可以简称之为“信息医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