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1

关键词:职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国内教改的深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任务不断落实,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想从根本上确保高效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合社会发展所需,就需要实现对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要想落实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实现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了解。当前,关于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落实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当前,随着职业能力重要性的呈现促使相关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基于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获得了近3500篇资料,包括博硕士论文以及学术期刊。从相关资料的年份上看,近年来,相关领研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且研究数量也不断上升,这就为本文相关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外语言文字,但是成果性的研究理论较少,这就说明关于职业能力研究上需要得到其他领域的重视,并要在理论上实现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职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简述

(一)职业能力概念简述

当前,国内外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都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但是,在职业能力的概念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进而也使得职业能力的内涵存在着多种释义。依照当前国外现有相关文献,国际上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够具备应对生活以及工作变化的能力。德国研究领域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社会职业时所具备的相应本领,具体包括了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度。美国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劳动市场获得就业机会,并通过这一就业机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研究领域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结论为:曹书亮(2012)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从事社会职业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实现自身职业目标的基础,包括了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甘应(2013)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人在求职中所应必备的能力,包括了交流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内涵简述

基于当前研究资料所分布领域的不同,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性,大体上可以将职业能力的内涵阐述为如下内容:集合了知识、方法以及技能为一体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能力、职业态度等。

三、职业能力分类界定研究

关于职业能力分类界定上,当前的研究领域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任务职业能力主要由两种能力构成,即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为:蒋乃平(2011)认为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其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第二,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三大块,代表的文献为徐友华(2009),基于高职院校教师技能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划分,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第三,任务职业能力包括了如下四项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四、职业能力形成、培养模式以及评价研究

(一)职业能力形成与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当前,关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在相关研究领域初步达成了一致的认同: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出发,能力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素质迁移与整合的结果。关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高职等职业类学校上,这些院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策略等进行实践,进而根据不同社会行业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要求对职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划分。此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国内的实际对职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构建。

(二)职业能力评价方式研究

当前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上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测试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体系。而在测试上,我国一般都是由高校负责,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职业能力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能够真正作用于实践的理论性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在拓展职业能力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要将职业能力这一研究延伸到社会的各行业中,以从根本上实现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甘英,梁芷铭.职业能力拓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1):45-46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2

浙江省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试题

课程代码:06216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留园假山为叠山名手__________所筑,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为清中叶叠山名手__________的杰作。

2.唐人笔下描述的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每重城向夕”,‘重城’是指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明初宫殿比拟古制,除“__________”之外,按周礼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__________及社稷坛。

4.佛寺最初的天竺制式是以__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__庭院平面。

5.西周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建造,否则就是__________。早周__________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四合院。

6.古埃及人在一年一度泛滥的尼罗河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起重运输机械。

7.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为__________。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为__________。

8.两河下游的文化发展最早,在公元前__________就有了券拱技术。__________技术大大提高了土坯墙的保护和建筑物的装饰。

9.肋架拱的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成为_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_部分。

10.法国古典主义者根据帕拉第奥的理论,强调构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讲求配称。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个是早期坛庙的建筑遗址?( )

A.余姚河姆渡 B.临潼姜寨

C.郑州大河村 D.辽宁牛河梁

2.下面哪一个不是工官称谓?( )

A.司空 B.将作监

C.工部侍郎 D.都料

3.下面哪个是汉代建筑类型?( )

A.窝铺 B.串楼

C.城楼 D.重楼

4.中国设计中的同构概念是指图形之间的什么关系?( )

A.拓扑 B.分形分维

C.同心圆 D.几何

5.下列屋顶形式在明代才广泛运用的是哪一种?( )

A.庑殿顶 B.歇山顶

C.悬山顶 D.硬山顶

6.下面哪一个不是巴洛克建筑作品?( )

A.恩瓦立德新教堂 B.圣卡罗教堂

C.罗马保拉喷泉 D.纳沃那广场

7.伊瑞克提翁庙是古典盛期什么柱式的代表?( )

A.科林斯 B.爱奥尼

C.多立克 D.塔斯干

8.米开朗基罗的哪个作品中楼梯被作为装饰部件来设计?( )

A.美狄奇家庙 B.圣彼得大教堂

C.劳仑齐阿纳图书馆 D.卡比多广场的档案馆

9.乌尔(Ur)的月神台,第一层的基底尺寸为( )

A.37m×23m B.65m×45m

C.75m×65m D.99m×86m

10.旺道姆广场中心现立的是什么?( )

A.路易十四骑马像 B.图拉真纪功柱

C.拿破仑纪功柱 D.方尖碑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台榭

2.花篮厅

3.坞壁

4.飞扶壁

5.建筑十书

6.希腊十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风水概念及其内涵。

2.简述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3.简述洛可可风格。

4.绘制韩斯主教堂剖面图。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3

1.“扬州八怪”是指____朝活跃在扬州的8位风格相近的革新派画家。「

A.宋 B.元 C.明 D.清

2.《自由女神引导人民》是法国____绘画垢代表作品。「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印象主义

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____的代表。「

A.贝多芬 B.巴赫 C.约翰?施特劳斯 D.李斯特

4.汉末魏晋时期出现的____名曲《广陵散》、《梅花三弄》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A.古琴 B.古筝 C.扬琴 D.二胡

5.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剧____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

A.《天鹅湖》 B.《天鹅之死》 C.《罗密欧与朱丽叶》 D.《浮士德》

6.梅特林克的《青鸟》、《不速之客》等作品是____戏剧的典型之作。「

A.荒诞派 B.象征派 C.写实派 D.印象派

7.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50年代____影片。「

A.法国 B.意大利 C.英国 D.日本

8.影片《城南旧事》由____导演,曾获金鸡奖。「

A.谢添 B.谢晋 C.吴贻弓 D.滕文骥

9.《红字》是美国作家____的代表作。「

A.奥尼尔 B.霍桑 C.爱默生 D.福克纳

10.席勒在____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

A.《美育书简》 B.《诗艺》 C.《艺术哲学》 D.《美学》

11.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派”以____最为。「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墨竹画

12.提出“风格即人格”的法国文学理论家是____.「

A.莫里哀 B.布封 C.福楼拜 D.丹纳

13.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驱除____.「

A.诗人 B.政治家 C.工匠 D.军人

14.康德最的学论著是____.「

A.《美学》 B.《判断力批判》 C.《汉堡剧评》 D.《拉奥在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魏晋六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位画家被称为“六朝三杰”。

16.20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的支持下筹建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______。

17.最早的舞蹈是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体的。

18.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起源于江苏昆山的______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而京剧是在______多年前______进京演出后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19.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点。

20.艺术创造的过程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步。

21.与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创造个性特征相比较,艺术流派则体现了风格相似、相近的艺术家们的______.

22.审美效应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情形。

23.艺术语言除了自身的______价值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即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

25.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26.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27.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

28.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30.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B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B

二、填空题

15.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16.国立音乐院

17.诗 乐 舞

18.昆曲 200 四大徽班

19.实用与审美 物质与精神 技能与创造

20.艺术体验 艺术构思 艺术传达

21.艺术派别

22.共鸣 净化 领悟

23.审美 塑造艺术形象

三、简答题

24.(选择三种即可)

(1)摹仿说。这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柏拉图、苏格拉底均持此说。

(2)游戏说。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具有的游戏本能,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可以运用于没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自由的游戏。

(3)表现说。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情现和交流的需要。

(4)劳动说。俄国者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中。

25.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和情境的过程,它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

(1)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

(2)审美想像是积极能动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26.(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蕴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

(3)在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统一于文化。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统一。

27.艺术鉴赏的主体性体现为: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

(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

(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28.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1)高度的纪实性;(2)主题的创造性;(3)光与影的结合。

四、论述题

29.答案要点: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

(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30.答案要点:

(1)艺术典型是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反映了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2)艺术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性。艺术典型的个性问题就是个性鲜明和独特性问题。以阿Q而论,其形象的鲜明性是他的爱看热闹、赌钱,而主导性性格则是“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典型所以能够令人难忘,就在于鲁迅先生集中笔墨描绘了阿Q性格中“精神胜利法”的种种鲜明表现。这一点无疑具有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特征。他具有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情感和独特的内心世界。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4

论文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简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特征及其艺术价值,并提出了民间美术应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育中,以及中国民间美术对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宗教美术而存在的,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出发,即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将民间美术大致归纳为八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皮影、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雕塑、民间印染、民间刺绣与织锦。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

1.2 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象征与抽象概括的互动。所谓象征,是以感性事物本身所显现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涵义,从而附加了许多人格化的意愿。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借物抒怀”,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常见的手法。 民间美术善于将自然中的事物与美好的愿望相结合,并赋予吉利喜庆、迎祥纳福的意义。

2)实用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民间美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审美性特点。 实用性是民间美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审美是在实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反映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3)区域与原发工艺的创造。民间美术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密切联系,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劳动人民往往把自己的艺术创作看成是一个民族、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才智象征。它不仅反应了这个民族的生产和习俗,也反应了他们的美学观点。就是同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美学观点不同,作品也各异。

1.3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是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诸如那些神话传说的鹊桥相会、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故事武松打虎等题材,通过民间能工巧匠的制作设计,将劳动人民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都融入到民间美术造型中,可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深刻的审美寓意。

二、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1 培养学生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对圆融和谐的追求,以及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 此外,中国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如剪纸形象中的“喜鹊登梅”,外国人看到的只是喜鹊和梅花,但不知道这里的深层含义是象征吉祥。培养学生的民族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正是在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特殊审美趣味和品质以及对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与审美判断力才能得到逐步地提高,形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民间美术在当代美术教育中, 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创新能力

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都以因教育为中介而不用从零开始,但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的文化。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 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方法,汲取民间美术中的优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进行创新活动。 一切伟大的智慧,都来源于群众之中,民间美术既然是民众化的艺术,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自然是最丰富的了。通过民间美术的欣赏,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和科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和果敢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创新激情和丰富的情感,鼓励学生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和批判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满怀热情的构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审美教育的价值也恰恰在于此。美术发展史上的许多先驱无不是新思想重建的先行者,再才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知识经济和创意文化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2.3 培养学生基于民间美术素养的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与培养创新精神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体验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在具体探究中,寻找民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在跨学科的学习与探究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化。 “心灵”与“手”是密切联系着的,心灵推动手巧,手巧又促进心灵。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学活动中, 基本都需要一些工具和材料,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体验民间美术的真正内涵。 其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性学习为主。 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中国民间美术扩展了当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在其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中国民间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民间美术融于当代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粘合剂,对当代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5

通过对于当前的多元文化格局发展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索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其基本的发展概况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面,我们从其作用出发,简述在改革中以多元文化格局为基础有着怎样的意义。

(一)发展多元化民族声乐风格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对于多元文化的探索一直不曾停止过。其发展观念、创造风格以及声乐形式,都受到了我国多个地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的声乐教学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于声乐技巧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多元文化思想内涵的教导。所以,在声乐教学改革之中,应发展民族声乐的风格,通过教师的精心教导来完善声乐作品创作与演唱的不同风格类型,保证民族声乐可以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发扬和传承,能够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规划自身的声乐学习,从多个角度与层次欣赏声乐教学的基本体系。多元文化格局作为民族声乐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文化背景,其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多个方面的作用,其效果对于民族声乐文化风格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体系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以及民族特色,所以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教育体系,导致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受限,民族基础不牢固。在多元文化格局引导之下,民族声乐未来的发展将会通过对于多个民族文化的深入探索来强化民族文化精髓,以民族性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吸取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优秀的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特点,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融合来展现独特的民族特点以及时代精神。从目前的民族声乐文化教学来看,其教学课堂对于原生态民族声乐的感受程度较低,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亲身感受民族声乐在民间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因此以多元文化作为声乐教育的基础,以民族文化为基础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将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建立在科学、完善的理念之上,强调科学性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保证在声乐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以多元化背景作为基础进行创新发展。

(三)构建多元文化民族声乐审美

对于艺术发展来说,审美是其重要的感受前提。民族声乐教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基本审美要求较低,教师偏向于对于声乐的欣赏能力,从而忽略了在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中自身审美对于声乐的感受。声乐艺术起源于审美,受教育者对于声乐中所存在的思维、情感等内容的理解,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声乐专业。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声乐艺术审美被再一次刷新,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流派之间对于情感内容进行区别,对于艺术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如何全面性地了解艺术审美的特点,从而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对于我国来说,当前的声乐形式单一,教师在向学生进行举例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合理分析不同审美需求的特点以及内涵。而因为多元文化背景的深入,令我国审美形式可以得到全面性的提升,保证审美思想能够与不同民族进行统一,令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认清本民族的传统声乐文化以及其他民族声乐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从自身的国情出发,创建多方位、多领域的审美观念。

二、多元文化格局在民族声乐改革中的应用方式

在当前多元文化格局之下,应用多元文化改革民族声乐教学的弊端,从多个领域与角度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进行渗透,可以帮助我国的声乐发展走向世界化。下面,我们以几个具体方式来分析多元文化格局在民生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方式。

(一)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育

对于我国来说,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历史较短,无论是文化交流或者借鉴都与现实生活和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脱节。在这样的发展弊端之下,想要保证多元文化格局能够在民族声乐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就需要对于当前民族声乐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之中,社会变迁对于音乐艺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多,此外,民族传统文化失调也面临着全面改革的趋势。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对于教学方向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多元文化格局进行相关方式方法的制定,保证学生音乐与民族关系意识缺乏的基础上对于民族声乐精神特征进行理解,对于多元化声乐意识形态进行深入认识。在当前的发展中,重新定位民族声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格局发展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新时代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我国传统经典的民族声乐,想要快速走入世界多元化音乐格局且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以此来作为基础进行发展和资源整合。

(二)科学规范性教学

在西方声乐艺术传入我国之前,民族声乐的教育发展已经走入了大众视野,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科学教育依据以及发展经验,所以声乐教育工作者并不能从科学规范性的角度来完善自身教育体系以及教育模式。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多个国家、地区的声乐艺术都融合发展,其教育模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交流。所以,科学规范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效仿西方科学之上的教育理念,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民族声乐改革的重要措施。在科学规范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对于科技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进行全面性的掌握,对于不同地区的声乐特点以及教育方式全面理解,保证在两者统一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教学方式,从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中总结、利用。规范化的教育方式需要以科学理论作为基础,除了在受教育者的身体因素进行分析之外,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保证以规范化的标准要求自身教学模式,在精神以及人文领域保证教育的科学性。

(三)整合教育中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简述教育的基本内涵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想象;培养;发展

21世纪是竞争激烈且富有创造性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立国之本靠教育,教育之本靠人才,因此,造就一大批敢于探索、富于创新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下面笔者谈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

一、对高校博雅教育三个层面的重新认识

博雅教育即Liberal Arts。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雅教育”。“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博雅教育,目前在各级高校教育中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有关博雅教育的内涵也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博雅教育的内涵应包含在三个层面中:学会做人、培养生存能力和发掘创新能力。博雅教育的本质是发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和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创造力的开发。

1.学会做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是高校博雅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博雅教育要求学生应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品德、积极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的人文素养。

2.生存能力

培养生存能力是博雅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几方面。

3.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是博雅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杨振宁教授曾有这样的评论:“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应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2)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尤其要在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

二、灵活教育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和最佳途径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问题是世界各国教育所共同关注的,各个学科教育都在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学科的快捷、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手段。作为灵活教育,如何发掘其学科自身的特殊功效,为培养创新人才开辟有效途径,是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三、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构想与实践

1.创造能力的发掘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参与为主线,以体验、感悟为核心,以创造为升华,是培养创造能力的理论导向。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创造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题队会

(1)创造、选择良好的展示舞台。用学生喜欢的事物去启发他们,通过自己喜爱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展示时选用学校多功能会议厅中较规范的舞台,配有投影仪、钢琴、灯光、麦克风、DVD机等器材,让学生能在正式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2)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尽力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启发学生摆脱羞于在众人前表演的心态。而这次主题队会当中,就有舞蹈、钢琴、时装表演、诗朗诵(配吉他、钢琴)、独唱、唱双簧、小合唱等多种形式。学生排练时,教师在以学生创编为主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指导,在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