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1

1参与性方法的定义和理念

参与性方法(participatory method)是一种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以参与者为中心,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协助者,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在教学或活动中,应用各种有趣的教学形式,促使参与者动手、动口、动脑,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和组织大家参与教学活动的评估,并不断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善教学活动的效果[5]。

参与性方法基本的理念是倾听、分享、非评判和多种思维。

1.1倾听

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取他人的发言,注意听取他人对事物的看法、经验、意见和建议。在倾听过程中,还需有语言和非语言的关注,其中还可以体现倾听者的态度、尊重、修养等个人素质。倾听是参与性方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充分体现个人交际技巧的重要保障。

1.2分享

从参与性的观点出发,认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对集体有所贡献的,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的意见或观点,每个人都乐于去听取并有义务向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本小组的观点、本部门的意见等。目的是让他人能够明白自己的看法。

1.3非评判

参与性方法在促使人们充分交流的同时,还认为每一个人的观点、看法都有他的道理或相对正确性,差别仅在于认识的不同。那么,我们的任务不是过多地去评判他人的观点或看法的正误,更多的应当是去转变、提高他们的认识,在转变过程中非评判的理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如果在收集学生对某事物的看法时,学生讲一条,老师评判一条,批评一条,那么最后收集到的这些观点并不是学生的观点,而是老师想要得到的观点。非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由上述观点可以得出,非评判实际上要做的是,在充分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后,去落实如何转变和提高它们的认识,关键是做好引导工作。

1.4多种思维

在参与性教学、培训和活动中,极力推崇的是多种思维的理念。人脑中存在多种思维,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等,成功的创新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变换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变换看待事物的视角。这种理念有利于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建立起评判性学习的习惯,不盲目崇拜权威和传统。

2参与性方法的具体形式

2.1创造性活动

有作画、写作、即兴表演、演讲、辩论等形式。目的是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参与者的想象、推理、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为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服务。

2.2游戏法

游戏法是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参与性教学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寓教于乐、引发兴趣、促进参与。根据教学需要游戏可设计为两类,一类是与主题有关的游戏,如拼图游戏,可用来提高兴趣、促进思考、引入正题、开展讨论;另一类是无关游戏,可用来打破僵局、激发兴趣、消除疲劳,通常安排在正式活动开始前或者课间休息后进行。

2.3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和氛围,激发学员们参与的积极性。可促进学员之间和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使态度的改变;也可提高学员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快速反应法

也可理解为“快速联想”、“即兴发言”。可分组进行或全体参与。一般用开放式的问题提问,并立即征求学员们的意见,对大家的回答如实记录,不进行评判,不讨论,最后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

2.5案例分析

又称个案分析、情景分析。通常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虚构的情景为事例,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员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2.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参与性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学员们可亲身体验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景和问题;改变学员们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同伴教育的定义和理论背景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尚无有效治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模式,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包括劝阻吸烟、戒毒、预防犯罪、计划生育、性教育和营养学教育等。1988年,澳大利亚专家首先将同伴教育方法运用于医学生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及安全行为教育[6]。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这一研究,现在,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7]。并将其推广到了青少年、妇女及许多特定人群[3]。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龄、背景或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同性别等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教育者唤起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8]。艾滋病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同伴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青少年,谈论敏感话题更自由。在青少年中开展同伴教育通常是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作为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其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同伴教育者与目标人群有着相同经历、相同背景,更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兴趣。因此,同伴教育者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以自身或周围同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困惑以及解决办法以同龄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缩短了教育者与目标人群的心理距离,容易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交流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9]。目前,面向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已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我国也在北京、四川、云南和上海开展了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各项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教育,目标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8]。

同伴教育模式运用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同伴榜样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过程。由同伴构成的社会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伴间相互交流的平等、对称、互惠的特点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机会,他们的行为受到同伴这个团体的行为准则的影响。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19]。

4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① 从某一群体中选择一部分人加以培养,然后回到目标人群中进行教育。国内外多采用这种形式,因其能保证同伴教育者的培训;② 目标人群自由讨论;③ 两人或多人间交流信息、观念和技能。一些项目采取正规教学的方式,如面向全班同学讲授或进行小组讨论;另一些则在非正规的环境里采取非正规的教学方式,如一对一的讨论和咨询[20]。

同伴教育形式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目的,一些同伴教育项目同时采用多种形式,而有些则只采用一种形式。如云南省减少需求和预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利用了小组讨论、示教、游戏、辩论等多种形式[21];王克利等人在上海市徐汇区初中生性教育中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22];施榕等人在上海市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则采用了由医学生向其他大、中学校学生授课的形式[23]。

5参与性方法在青少年同伴教育中的应用

5.1应用于同伴教育者的培训中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是一项同伴教育项目最终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培训不仅影响到同伴教育者传授知识和观念的精确性、全面性和技巧性,还影响到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信任和对知识观念的吸纳、内化。由于在青少年中直接选出的同伴教育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基础,很难在短期内全面、深入掌握艾滋病基础知识、防护技能、拒绝诱惑等大量内容,因此,在同伴教育者的培训方法上大量应用了参与性方法。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认为“这样的方式很有趣,一点儿也不枯燥”,认为这一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24];施路华等人在云南省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对青年主持人的培训采用了讲课、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轻松、和谐、幽默的气氛中既懂得了相关的艾滋病知识,又掌握了各项相关的生活技能[25]。

5.2应用于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中

同伴教育者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与同伴们交流和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在青少年这个年龄层,轻松、快乐的教学方式最受欢迎,参与性教学方法由于改变了单纯“教”与“学”的关系,使教育者和每个学员都能平等地相互学习和提高;使每个学员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共同分享、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来提高学员对艾滋病的认识,使预防艾滋病成为自觉行动,从而改变行为。澳大利亚红十字会在云南开展的校外青年同伴教育项目中,通过培训后的9 166名同伴教育者采用适合青年人的参与式方法向20余万人传播艾滋病知识和相关技能,实现了通过行为干预提高青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目的[26];仇玉兰等人在上海开展的大学生同伴教育中,由医学生担任同伴教育者在培训中运用了大量的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参与性教育方法向目标人群传授艾滋病相关知识,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这些参与性方法在同伴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13,22,27,28]。

5.3应用于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

小组讨论是参与性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同伴教育项目的评价中,它往往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对项目开展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小组讨论使用开放性问题,可较深入地、广泛地收集每个人的观点,弥补定量分析评价的不足。如李晓亮等在云南开展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中,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中的小组讨论对各个项目学校的同伴教育者、普通同学和学校老师、领导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同伴教育模式的看法[24]。Wolf 等人在加纳开展的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项目中使用了多人半结构式的访谈来收集信息,对同伴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相似性进行评价[2]。

6参考文献

[1]UNAIDS. AIDS epidemic update-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R]. WHO,2005.

[2]Wolf RC, Bond KC. Exploring similarity between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contacts and AIDS-protective behaviour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me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Ghana[J]. AIDS-Care. 2002, 14(3): 361-371.

[3]明中强.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成功经验[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15-18.

[4]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 2005,32(8):1015-1018.

[5]韩云涛. 参与性方法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5):438-439.

[6]吕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 1999,14(11):5-8.

[7]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14(2):235-247.

[8]Bond KC, Wolf RC. 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s: method logical advances[M].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98.

[9]Strange Vicki, Forrest Simon, Oakley Ann. Peer-led sex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them of participation in a peer education programm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2, 17(3): 327-337.

[10]张涛.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015-1018.

[11]Campbell S. Using peer education projects to prevent HIV/AIDS in young people[J].Nursing Standard, 2005, 20(10): 50-55.

[12]Ergene Tuncay, Cok Figen, Tumer Aygen,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J].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005, 17(3): 268-278.

[13]Borgia Piero, Marinacci Chiara, Schifano Patrizia,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5, 36(6):508-516.

[14]Sloan Nicola M, Myers Jonathan E. Evaluation of an HIV/AIDS peereducation programme in South African workplace[J].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2005, 95(4): 261-264.

[15]Parwej Saroj, Kumar Rajesh, Walia Indarjeet,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J].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4): 287-291.

[16]Ozcebe Hilal, Akin Levent, Aslan Dilek.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J]. The Turkish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4, 46(1): 54-59.

[17]Caron F, Godin G, Otis J,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4, 19(2): 185-197.

[18]Tsurugi Yoko, Yamamoto Mieko, Matsuda Shinya. Peer educ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in a public health course[J].Japan Journal of USEH, 2002, 24(3):

257-269.

[19]詹永红. 以学校为基础的青少年艾滋病同伴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03,19(10):773-775

[20]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 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 2004,20(5):429-430.

[21]黄红. 在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4):324-326.

[22]王克利,王作振,钱序. 性与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实施的方法学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05,21(2):129-131.

[23]施榕,朱静芬,蔡泳,等. 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过程评价[J].上海预防医学,2001,13(1):18-19.

[24]李晓亮,李建华. 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20(3):96-99.

[25]施路华,Audrey Swift,李玲,等.艾滋病预防青少年同伴教育项目[J]. 卫生软科学, 2002,16(5):21-23.[26]施路华. 在青年同伴教育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省略.cn/articles.php?id=149.htm. 2000-12-01.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2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机器人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关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儿童数字化启蒙”研讨会,会议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传统的幼教方式中去,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工具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启蒙,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中国未来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在各种研讨会兴起的时候,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机器人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但是研究性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要想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机器人教育整体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和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从而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层面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处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起步阶段。学者张剑平指出,国内多数的学校主要还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郭善渡老师、北京景山学校沙有威老师等为代表的大批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围绕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与技术教育,机器人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重复,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研究。

二、对当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优点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教育机器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科学、数学、力学等等学科的教学,在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机器人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想法。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坚韧品质的过程。机器人制作一般都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群策群力、共同作业,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缺一不可,整体的实力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三,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问题。参与机器人制作,能使学生自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获得科普知识,同时也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应该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结合。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将研究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 动”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简易机器人制作” “电子控制技术”等技术类课 程进行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校本课程。 事实上, 教育机器人所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它不仅能成为信息技术 教育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载体。在高等 学校中开展智能机器人学科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既可以普及机器人知识,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也可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应当在 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中开设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竞赛 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这些机器人竞赛 大都集中在诸如灭火、迷宫、足球等等竞技类项目上。要注重通过此 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技能,为此需要关注竞赛项的 创新性。例如,竞赛项目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点。

总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机器人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目。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对机器人教育的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使机器人教学完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I】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3

关键字:新型人才;青少年;科技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通过活动开展,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潜能,培养其学习能力,鼓励实践、探索、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每位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为了达成愿望的实现,在对孩子的艺术培养和文化课补习上不惜重金。认为文化课相对的优秀便可“成龙成凤”。

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每每提到发明创造,家长和学生的脑海里都情不自禁的联想到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等与我们差之千里的伟人伟事。让青少年去迪生未免有些贻笑大方。家长普遍的这种心理,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那么中小学生究竟如何做到国家对其一直提倡的发明创造呢? 发明创造从广义上说,既有高科技的大发明,也有小科技的小发明,青少年在有限的知识前提条件下无法创造航空航天,也创造不了飞机导弹;但是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创作一些小发明。国家对青少年提倡的科技创新,不是要求发明的成果史无前例,而其深远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全方面的成长和自身各种潜能的引发。

从古至今每一个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不起眼的小发明开始,从失败开始。正是青少年在常人熟视无睹的小发明中,培养和锻炼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伟大创造奠定基础。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曾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发明创造,创造意识非常重要。当有人称爱迪生是天才的时候,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灵感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日常生活身边,有不少青少年看到其他同龄人的发明成果以后,十分惋惜,原来原理是如此简单,惋惜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机会。生活处处有科学,发明就在你我身边。你的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你缺少一件十分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创造意识。每位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兴趣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必须重视创造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兴趣和能力的收获是任何都无法估量的。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科学素质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信念,并具有实施、应用处理和参与实际事务的能力。在公众的意识里,已经认识到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使国强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将为培养科学技术新型人才打下结实的基础,也为发展国家经济建立科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处于把升学作为最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阶段。但凡与升学有关的各种科目补习班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参加,从小学入学到高考,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的标准。这种片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青少年个人潜在能力的爆发,束缚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本应该是生活与精神又与科技的交流活动,这些是不能仅凭一张试卷就能概括的。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敢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从而深化对科学技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发展其对陌生事物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多样的探究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露出新型人才的一角。

三、培养科学素质教育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交替,人人都需要知识的充电。 “少年强则国强”,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是提高其科学认识培养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兴趣才能有产生探究的欲望。青少年的兴趣需要引导,经过科学教育的引导,其可能会对科技产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展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我国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引以为荣的惊喜。遗传学告诉我们,在基因组中的DNA决定了个体在生理结构上和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性能都必定可以在那个正在发育着的个体中获得实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至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因此,让青少年学生在做中发现、感悟、理解、探索,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为动态的探索活动尤为必要,而实践可以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宝贵的感性知识,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获得知识的源泉。实践又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如果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能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作用,充分动手操作,尽心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

四 、构筑社区科技活动平台

为了拓宽孩子智力发展的空间,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可以广泛构筑社区科技活动平台。社区科技活动平台的管理人员及师资可由退休教师、退休技工、熟练工人来担任,主要起到管理和技术指导作用,人员不宜多。平台还可以开设“技术培训”专题频道,播放趣味科学、实操技能、机械制造与维修等知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的作用。

五、建立家庭小实验室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4

讯:进入2016年,我们似乎有种被网红包围了的感觉,网红无处不在。“Papi酱”在获得投资前,有手机厂商砸百万广告费都不动心,后来招商,贴片广告最终以2200万天价卖出。“逻辑思维”的年收入一直是一个秘密,不过据罗振宇透露,2015年光卖书就有约2亿元的营业额;另外还有500多万会员,会员费也是一大笔收入。

美国的网红生态比中国更完整。美国网红经纪公司的规模非常大,YouTube上100家最大的MCN(多频道网络产品)已经占了42%的流量,总估值接近100亿美元。作为美国“网红节”,vidcon大会就是连续三天的大秀场,场面之热闹,网红之专业,深得好莱坞精髓。要知道,美国“网红节”从2010年开始举行,今年已经是第7届了。今年的vidcon大会有超过2.5万人参加,90%以上的参会人员都是13岁~17岁的青少年,这也预示着网红经济前途无量。

美国网红变现渠道已经从线上开始转移到线下。美国前10大网红不但出书,还出专辑、拍电影,甚至举办全球巡演。最近,美国网红们掀起了一波出书热潮,内容覆盖美食烹饪、个人传记、小说等。泰勒·奥克利的《狂欢》上市几周后就上了热销榜,米兰达·辛吉的《自救》已售出近20万册。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网红背后强大的经纪公司。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与经纪公司签约的网红只占23.8%,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网红的潜力巨大。变现方面,中国网红的变现渠道越来越多。除了开淘宝店之外,从微博变现闭环来看,打赏、收费阅读、流量广告分成也成为变现渠道,其他的衍生品包括培训、写书、创业等,都是不错的变现形式。

和美国网红相比,中国网红更依赖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的引流。美国的网红主要集中于YouTube和Instagram平台,而在中国并没有类似的平台。实际上,中国网红不管在哪儿变现,基本上都需要通过微博提升影响力、获取流量。艾瑞联合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抽样调查发现,36410位活跃人气网红覆盖粉丝数3.85亿,在今年前5个月共获得微博阅读量7157.1亿次,被转发9.15亿次,被评论4.06亿次,被点赞16.5亿次。可见,微博已经成为网红流量的主要入口,也成为网红打造个人IP的重要平台。(来源:人民邮电报)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5

〔关键词〕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积极发展项目;有效积极发展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08-04

20世纪中期,自从发现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学习和发展方面的支持后,美国全社会增加了对儿童与青少年培养和教育的责任感。

20世纪50和60年代,美国随着离婚率、家庭流动率、非婚生子女、单亲家庭和贫困户数目上升,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都把重心放在打击青少年使用与其他不良行为上。美国联邦政府多次拨款给相关部门、学校系统和教育项目,从各个方面支持危机状态中的家庭和孩子,试图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20世纪70年代,儿童及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手段逐渐被推出,在减少和降低不良行为的基础上注重预防行为问题。但那时的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项目还未建立于科学理论与知识的基础上,其效果不理想。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预测因素渐渐被发现和挖掘出来,项目逐渐调整为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和实施。1980年左右,很多类似项目都以一种行为问题为中心设置教育题目,开展工作与研究,但学者们认为行为问题都是相互有关联的,不应该只注重某一个,而且工作者们应该注重推广积极能力发展,而不是总关注行为问题的预防和矫正。持这些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真正成功地步入成年并不只是躲开、暴力、学习失败和过早的,而应该是孩子们在社交、情感、行为和智能方面的协同积极发展,这种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是预防行为问题的根本。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和学者们逐渐研究出了新方法和新手段,并调查出了积极行为以及不良行为的预测因素和起因。

在此背景下,为了了解和评定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Richard F. Catalano(理查德・卡特兰诺)、M. Lisa Berglund(利萨・伯格兰德)、Jean A. M. Ryan(吉恩・赖安)、Heather S. Lonczak(希瑟・隆可扎克)和 J. David Hawkins(大卫・霍金斯)在2002年透彻地研究了北美77个符合他们研究标准的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其中25个项目被评为有效的成功项目。他们通过研究资料和从项目工作人员得来数据与信息,为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提供了定义,包括以下15项概念和目标:

(1)推广亲密关系的构建与维持。孩子如何与他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文化中与人相处至关重要,因为建立怎样的社交关系意味着孩子未来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依赖性影响着孩子自身潜在的、积极的、能动的行为能力。因此,幼儿时与亲人强大的亲密关系决定了孩子对自己与对他人的信任,而信任意味着安全感的培育、好奇心的发育、积极的行为和灵活的适应能力的发展。不良的亲子关系意味着孩子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孩子们可能会投向、暴力、行为等不良行为来弥补心灵上的“饥饿”。

(2)培养抵抗能力。抵抗能力是人可以健康、灵活并成功地适应变化和压力的能力。对于经历过许多危险因素的孩子来说学习如何灵活健康地适应环境是成功成长的秘诀之一。

(3)推广社交能力。帮助孩子们学会如何结合感受、想法和行为来达到社交目的。这些项目需要通过教育使孩子们获得符合发展阶段的信息和能力,设计并建立环境来支持和巩固这些能力的发挥,帮助孩子们提高自身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交效率,预防不良行为。

(4)推广情感能力。是指能够识别自身和他人情感并对其有所适当反应的能力,包括认知情感、控制情感、给自己动机、识别他人情感和掌握人际关系。项目内容包括:认识和判断情感、表达情感、判断与评估情感的强度、控制和管理情感、推迟满足、控制冲动情感和降低压力。

(5)推广认知能力。由两个独立但有重叠的概念组成。第一是能够使认知能力发展并应用到自我沟通、识别和判断社交线索与暗示,并可以利用此能力来判断实际问题和做决定、理解别人看事物的角度、理解什么是正常行为,并达到自我意识。第二是和学习有关的能力,包括学术性智能,即注重发展逻辑思维、解析思维和抽象推理等能力。

(6)推广行为能力。教育孩子们如何有效率地行动,包括3个层面:非语言的沟通(通常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语言沟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高效率地建议等),采取行动(帮助别人、参与积极性质的活动等)。

(7)推广道德能力。给孩子们提供可以接触道德、品德、社会正义等不同层面概念的机会,并使孩子们对其有所反思,发展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孩子们需要学会尊重不同的规矩和法律,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等道德理念。

(8)培养自觉性。指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而行动,为自己指好方向。

(9)推广精神寄托。任何有关精神上、灵魂上的寄托的项目,可能,但不一定与有关,必须试图促进孩子们道德思维的发展。

(10)培养自我效能。培养孩子们信任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达到自己渴望的目标。

(11)培养清楚并积极的个性。这是自我内部整体的、全面的自我意识。个性是一个自我结构,由自己不断变化的内部能力、信仰、经历和动力组成。这是受孩子们的每个经历,每个挑战,每个危机影响的。

(12)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指的是将希望和乐观看法内在化。对未来富有希望是社交与情感上能够成功适应新环境和突发事件的预测因素,也是能够降低危机事件对孩子们的打击程度的重要因素。

(13)提供积极行为的识别和支持机会。项目工作人员需能够识别孩子们的积极行为并提供支持和巩固。

(14)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项目必须提供有不同社交性质的活动,推动儿童和青少年参与这些活动,与同龄人或其他年龄段的人有积极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机会使用他们新学到的社交技巧,积极发挥自己特长,在团体活动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团体可以是家庭、学校、居住的社区、一群同龄伙伴甚至整个社会。

(15)培养社交的行为标准。项目需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并采用健康的信仰和行为习惯,通过不同方式和技巧告诉孩子们社会上的种种行为标准。如由年龄大点的孩子作为榜样让年龄小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孩子们在工作人员或同学面前做出明确承诺不会去使用,或鼓励儿童与青少年给自己设定目标,设置标准,并帮助他们达到这些个人目标与标准。

Catalano等研究者们研究并评审了符合研究标准的77个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这77个项目每个都至少符合以上15项中的一个项目目标。这些项目的服务对象是6岁至2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这些项目同时还需符合其他几项标准,包括:能够清楚地描述研究项目实施方法、服务对象、使用的干预方式、执行方式和证明项目对影响孩子们行为与思想的效果。这些研究项目需把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概念和理念结合到整个项目或其某部分之中,项目本身有很好的自行评审设计和结构,有可接受的统计结果和证明,有可靠的施行方法细节和对孩子们有重大影响的结果。从这77个项目中,研究人员总结出了25个符合以上所有条件的项目,将这25个项目评定为“有效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项目”。

这25个有效项目主要是分为三个不同的社会领域来进行的。

第一组:只在一种社会领域中举办的项目

有两个是只在社区领域中进行的项目:Big Brothers/Big Sisters(大哥哥/大姐姐)和Bicultural Competence Skills(双重文化胜任力技能)。这两个项目注重亲密关系的构建与维持,培养能力和积极的个性。

Big Brothers/Big Sisters是在社区中给孩子们找合适的年轻成人导师,组成一对一的指导关系,让孩子们在家庭之外有个“大朋友”、“大哥哥”或“大姐姐”来指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教他们生活及社交技巧,培养和提高他们成长中的各种能力。

Bicultural Competence Skills主要是注重孩子们的技能培训,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游戏和作业练习来培养孩子们对事物和事件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适应的灵活性,同时加强孩子们与身边主文化和子文化的亲密关系的建设和维持。

这两个项目所达到的积极效果是,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自信心,在同伴压力情况下能够恰当地处理事情,提高上学出勤率,优化孩子与家人的关系,提高学习成绩,更多地给予同伴情感上所需的支持,降低使用率,减少并预防行为问题的出现等。

仅在学校领域中进行的项目有6个:Growing Healthy(健康成长), Know Your Body(认识你的身体), Children of Divorce(离婚家庭子女), Life Skills Training(生活技能训练), Project ALERT(ALERT项目)和PATHS Project(PATHS项目)。其中有的项目注重促进和宣传健康,有的项目把重点放在能力提高上。除去Children of Divorce之外,其余5个项目都是扎实的实验性研究结构,随机将服务对象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中。Growing Healthy有效地提高了个人健康管理态度和知识。Know Your Body和Growing Healthy增强了个人卫生习惯。Children of Divorce提高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自信心、问题解决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力。Life Skills Training和Project ALERT提高了参与者对社会中有关使用的典型信息和规范的认识。这两个项目还优化了研究对象对和使用的态度,甚至改变了实际使用的习惯。Life Skills Training提高了孩子们做决定的能力,教会了孩子们许多人际交往技巧。PATHS Project提升了参与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在社交和极为感性的情况下。它还给予了孩子们更强的自信心,特别是在面对困难时,并且提高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改变并减少了孩子们很多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第二组:在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举办的项目

在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举办的项目有8个,其中Teen Outreach(青少年外展项目)组合了学校和社区这两个领域,在学校大力推广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方式和策略,为孩子们提供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机会,使孩子们可以在社区志愿者工作中使用在学校学来的知识、本领和技巧。这个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并降低了青少年怀孕率。

其他7个项目是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社会领域中实施的。它们包括:Fast Track(快速跟踪),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大都市儿童研究),The 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西雅图社会性发展项目),Child Development Project(儿童发展项目),Reducing the Risk(降低风险),The 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Program for Young Adolescents(青少年社会性胜任力促进计划)和Success for All(成功的一切)。其中大部分是多年持续性的准实验研究设计,Fast Track和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是实验研究设计,包括干预组和对照组。这7个项目在促进孩子们能力提高和构建与维持家庭亲密关系的同时,还组织家长参与。

家长参与机会包括3种:第一,直接为家长们提供了解孩子积极成长、发展的培训班;第二,要求家长在家中实施帮助孩子积极发展的方法,支持孩子们的学业,巩固孩子们新学到的知识、能力与技巧;第三,提倡家长们积极参与学校项目和活动设计以及组织过程。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和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使用了直接对家长进行培训的方法。Children Development Project,Reducing the Risk和The 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Program for Young Adolescents把家长们带进了实施策略中,让家长们在家中通过帮助孩子们完成作业等方式,促进孩子们的积极发展。Fast Track使用了家长培训和家访的形式来推动家长参与。Success for All使用了这3种促进家长参与的策略。

Children Development Project和Fast Track提高了孩子们在同伴中的社交接受程度和合作率。Reducing the Risk增强了孩子们与家长们的沟通,提高了孩子们使用避孕方法的自我效能感。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提高了参与者的学习成绩和上学出勤率。The 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Program for Young Adolescents通过参与、同伴合作、提出创新的解决方式来提高孩子们的社交接受程度。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对学术的掌握通过Success for All提高了。Fast Track优化了课堂环境和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对权威的接受和他们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

Children Development Project和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降低了学生中的酗酒行为。Children Development Project降低了使用烟草产品的行为。攻击性和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在以下4个项目中有所减少:Metropolitan Area Child Study,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The 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Program for Young Adolescents和Fast Track。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和Reducing the Risk项目改变了孩子们对和避孕方式的看法和态度,同时降低了孩子们开始机率和的频率,提高了避孕方法使用的机率。

第三组:在三种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举办的项目

共有9个项目涉及到3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其中Creating Lasting Connections(建立持续的联系)是在家庭、教会和社区的领域中举办的。该项目通过各种生活社交技巧训练课程,给孩子和家长们介绍和讲解以及应用的有关知识,提供案例管理、提早干预等服务,并加入教会宗教色彩。这个项目的孩子们更愿意在遇到个人和家庭困难时使用社区以及教会提供的服务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此项目除了没有“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外,使用了Catalano等研究人员设定的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的其他14项目标概念。

Quantum Opportunities(量子援助计划)是在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领域中实施的。该项目通过提供生活技巧培训、学业上的帮助、社区中的义务服务机会、假期工作机会、奖学金或生活费用方面的支持与鼓励,提高了困难生的学习成绩、高中毕业率以及大学入学率,同时降低了暴力行为和学生怀孕率。此项目使用了13个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概念,包括推广亲密关系构建与维持,培养抵抗能力,推广社交、情感、认知、行为和道德能力,培养自觉性,培养自我效能,培养清楚并积极的个性,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培养社交的行为标准。

其余7个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实施的项目包括Across Ages(跨越年龄),Adolescent Transitions Project(青少年转变项目),Project Northland(北部项目),Valued Youth Partnership(宝贵的青年同伴),Woodrock Youth Development Project(伍德若克青年发展项目),Responding in Peaceful and Positive Ways(以平静和积极的方式反应)和Midwestern Prevention Project(中西部预防项目)。其中Midwestern Prevention Project和Project Northland是准实验研究项目,其他5个都是实验研究项目。这7个项目主要在学校中举办,但在学校的成分中添加了家庭和社区的成分,平衡三个领域中团体和个人策略的实施方法。项目在学校领域中,注重教授孩子们所需要的种种生活技巧;在家中,注重亲密关系构建和维持,注重家长们的自我效能,注重培养孩子与社会行为标准看齐。在社区领域中,通过利用社区中的资源来支持孩子们所学习到的技巧和能力。家长们在这些项目中也通过参加培训班,在家中实施帮助孩子积极发展的方法,参与学校项目、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3种方式来推动孩子的积极发展。

Across Ages提高了学生上学出勤率,改变了孩子们对长辈的观点和态度,增加了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的概率。参与项目的孩子们在Adolescent Transitions Project中学到了更多的社交技巧。Project Northland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拒绝诱惑的能力。Valued Youth Partnership提高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在Woodrock Youth Development Project项目中,参与者们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人有了新的看法和了解。

孩子们对的态度和使用习惯在参与Across Ages,Midwestern Prevention Project,Project Northland和Woodrock Youth Development Project后有了明显的变化。Adolescent Transitions Project帮助家庭减少冲突,优化消极家庭关系。孩子们被开除或退学现象在启动Responding in Peaceful and Positive Ways和Valued Youth Partnership项目后明显减少。Adolescent Transitions Project和Responding in Peaceful and Positive Ways两个项目成功地降低了孩子们的攻击性和暴力行为以及态度。Project Northland,Woodrock Youth Development Project和Midwestern Prevention Project成功减少了青少年对烟草产品、大麻和酒精的使用。

这25个有效项目每个至少启用了研究人员所制定的15项概念和目标中的5个。其中,培养社交、情感、认知、行为和道德能力,培养自觉性和培养社交的行为标准是25个项目都启用了的。一半以上的项目还启用了推广亲密关系构建与维持、培养抵抗能力、培养自觉性、推广精神寄托、培养清楚并积极的个性、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提供积极行为的识别和支持机会、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

由此可见,儿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项目的成功是因为他们主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社交、情感、认知、行为、道德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觉性,增强孩子与成人、同龄人和比其小的人之间的健康、亲密关系,明确地设定了家庭和社区,甚至社会对孩子们行为的要求及期望。成功项目的根本是为孩子们创造发挥个人特长、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机会,给孩子们能够被认可的机会。

有效的项目通常举办时间在9个月以上。这些项目为孩子们提供有组织的活动生活,充分体现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范文6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学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数学界对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数学建模竞赛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数学、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文化之美为目的,极大的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我国每年9月份进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1994年的196所高等院校的867个参赛队逐渐扩大到超过1000支队伍参加,并且以每年25%的平均增速快速发展,参赛队员数以万计。然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数学课堂所缺少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重点。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年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开展数学建模课程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使得数学建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各个高等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数学建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目的等都面临着重要的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学建模活动能够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现代数学科学工作者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建模反映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水平,也是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近20年来,国际数学界对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关注愈发强烈。美国数学联合会把数学应用与建模的内容结合进中学教材作为1981年至1990年数学教育改革最需要的项目。在我国,1992年张莫宙先生强烈呼吁数学的应用在中学教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数学建模正在高等院校中逐渐展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展了数学建模的课程和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工作,数学建模活动逐渐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重要方面。目前,部分高等院校正在将数学建模教学与竞赛活动将教学改革结合到一起,力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和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有部分人认为数学就是严密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学习数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获得好的分数,或者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学之美没有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体会。清华大学姜启源教授认为,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和外界隔离开来。把数学建模引入素质教育过程就是将来的趋势。在我国,约有超过5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正在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的日常教学当中,这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应用能力和基础知识缺一不可、同样重要,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数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数学素质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包含了基本品质和素养等因素,数学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总体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数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柱。数学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尤其对于当前环境变化、资源紧缺和疾病等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突出显现,信息和知识快速发展、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智力资源和创新竞争的出现,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对于“应试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将受到更高的重视。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不再知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需要生动活泼的逻辑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理和智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大学课堂上,数学教学要利用数学的文化和美感导引学生。数学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不能够培养只会做题的书呆子。数学素质教育是学生在先天遗传因素基础之上,通过自身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过程中不断体会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之美,利用逐渐建立起来自身的数学思维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从而改变世界,在改变自身认识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文精神。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解决一道题目、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一种审美的情操,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教育都很重要,而数学教育在这其中必定是重中之重。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会愈发认识到数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对于青少年思想品质的提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培养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尤其重要。中国数学的成就辉煌,在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体现。数学之美需要在高等院校的课堂上呈现出来,和学生之间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法国数学家伽森狄曾经说过:“谁能从小受数学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要客观的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品质”是做人的根本,知识少一些能力差一点可以逐渐学习,作为一个人首先需要品质达标。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井然有序的生活规律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方向。数学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交相辉映的。我国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是一种活的学问,它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的提供新的概念和新的方法,它促使着人们理性思维的飞跃。”智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素质教育是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中传授数学之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哲人云:“人之道,文化之道也”。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重要学问,它不仅是关于数的世界和形的科学,不只是数学自身。数学文化具备一切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美学和哲学的特点。高等院校需要重视数学文化氛围的培养,注重数学思维体系的构建、数学家创新精神的学习,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是真正的数学文化价值,才是真正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

2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数学建模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模式作用明显。数学建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数学建模竞赛类型越来越丰富,每年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国际赛(小美赛)、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等类型,很多高等院校还自行组织校内数学建模竞赛。在校与校和校内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建模竞赛和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进步的相互影响,探索数学文化的历史,注重数学文化的熏陶。利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令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客观世界的广泛应用,课堂上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在数学建模过程中通过观察题目、了解问题背景、团队协作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的价值。素质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标,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整体素质。事实上,数学本身就是刻画一切客观事实的模型。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都和数学形影不离。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很强,在建模竞赛和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作为背景,使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建模,充分利用了数学思想和计算机的技术手段。在建模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寻求适当的数学方法并尝试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使用不同的数学建模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数学建模充分发挥了数学建模在多学科中的作用以及数学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直存在的建模作用。总之,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数学建模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数学建模是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日常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高等院校数学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数学建模是对现实世界中既复杂有抽象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统计分析和预测。数学建模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建立模型和验证模型,最后还需使用最优模型进行现实世界的解释和预测。学习数学建模不仅要锻炼大学生理解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即培养具有高数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山,胡贵安,邱国新.将数学建模思想通入大学数学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员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2(2).

[2]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基础课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展望,2016(3).

[3]宋云燕,朱文新.浅析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J].教育与职业,2015(10).

[4]胡菊华,等.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数学教育改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4).

[5]柴长建.浅论数学建模思想及其教育功能[J].数学教学研究,2009(8).

[6]段勇,傅英定,黄廷祝,等.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