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1
“选项型”模式是设置相对固定的上课时段,将选项固定为二或四学期,即学生在一年级进行选项后,四学期不变,或在二年级进行一次换选。在此时段内,学生和教师保持不变。这一模式一般开设较多的教学内容,由于一个项目开设多学期的课程,有利于教学内容衔接和结构完整,能让学生连续进行该选项的学习,较系统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并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课堂管理也相对简单,因而被很多高校采用。但该模式对体育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容易造成不利的影响,长时间跟不上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单一或对教师产生不良情绪等都会导致学生难以调整心态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并列型”模式
“并列型”模式面向对象是全体学生,按不同容量、类型进行划分,每学期以选项的形式开设。教学班的组织形式分为特长班和普修班两种,特长班教学内容会更充实,要求掌握的技能更多,选项人数也较多,连续开设两学期以上的课程。普修班则要求相对自由,介绍的内容更简单,选项人数较少,可以在四学期中的任一学期进行独立、重复的设置。“并列型”模式照顾到各课程的独立性和连续性,项目相对自由,课程设置较灵活。在这样的特点下,学生能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项目的选择,使不同爱好、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但其灵活性也给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考核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好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因而该模式的应用并不广泛。
三“.俱乐部型”模式
“俱乐部型”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打破年级界限,让学生依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上课项目、时间和教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充分满足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需求和时间安排,各项目俱乐部由教师进行辅导管理,确立了多样化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在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下带动教学目的的实现。但由于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的约束,一些项目的开设面临困难,而且过度的自由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该模式的推行在目前遇到很大阻碍。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2
关键词:独立院校;体育课程;三自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51-04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竞争不断激烈,知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过程中凸显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力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加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这就为培养与造就我国新一代高校学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高校体育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深化高等教育体质改革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宏观性文件,这部文件的出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汇编。这个文件和1979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文件名是“指导纲要”,而不是“大纲”,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新性,这也为日后进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种种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湖北省独立院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这将对于新《纲要》的贯彻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湖北省独立院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和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等八所独立院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教材或著作15余部,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上查阅论文60余篇,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设计之前,查阅了许多有关社会调查方面的书籍,为课题问卷设计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问卷设计的内容,征询专家学者的意见,设计了领导调查表和教师调查表两份调查问卷。其中,领导调查问卷共发放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份,有效率达到100%;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88份,回收率88%,有效问卷份75份,有效率达到85.23%。
(3)数理统计法。课题组拟通过咨询、调查、访问获得的有效数据,根据调查统计方法与体育统计学原理,利用excel、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运用肯德尔和谐系数的公式对专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1.湖北省独立院校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实施的总体情况
(1)湖北省独立院校体育课“三自主”模式实施的基本现状。本文共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八所独立院校进行“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3-1),除了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以外,其它学校或多或少地都开展了“三自主”教学。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七所学校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占到了所调查高校的87.50%。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两所学校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教师,占到了所调查高校的2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实现了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占到了所调查高校的12.5%。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3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心理学;课程模式
1 前言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蕴涵着素质教育理念。《纲要》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栋梁,他们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精神,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不少大学生因心理障碍的困扰,影响了身体健康、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甚至意欲轻生。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一直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适应新的要求提供参考,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更好地开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心理学理论简述——体育课程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来源于希腊文,属于哲学范畴。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就这样,心理学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科学。科学的心理学是在描述心理现象的基础上,对心理现象进一步说明,并揭示其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恩格斯曾把这些心理现象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所注意观察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从而获得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知活动,被称之为思维。在人脑中浮现人们对感知过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对人脑中的表象再加工的过程,产生了人类特有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一种心理现象,即想象。由此可见,感觉、知觉、思维、表象和想象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记忆是对构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记忆是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的各种事物的心理活动。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与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同时,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也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热情或冷淡、喜爱或厌恶、高兴或烦恼等感受和体验,心理学上把这些态度体验,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可是,人们并不总是满足于对事物与对象的认识、感受和体验上,常常根据自己的对事物与对象的认识与态度体验上,进一步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进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这就产生了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意志方面的心理活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彼此制约、相互联系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包括心理学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体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对体育的认知、情感、意志这三种心理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的。如果学生不能从体育课程的学习与锻炼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对体育产生积极的兴趣,学生如果产生“身顺而心违”、“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心理问题,体育课程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评价都无从谈起。因此,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要快乐,又要能吃苦。
3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社会生活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其本身固有的个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动态发展的,心理上表现出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3.1 智力发展水平达到高峰
大学生较中学阶段,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观察力显著提高,并且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所以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显著变化,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观察问题,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够抓住问题的基本轮廓,不会忽视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辩证逻辑思维占优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情感情绪丰富而强烈
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发育逐渐成熟,接近于成人水平,处于体力充沛和精力旺盛的时期,有活力,热爱生活,富有激情。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范围日益扩大,注重与同学间的交往,社会性逐渐增强。随着他们生活空间的扩大、思维空间的扩展延伸、知识的积累与文化层次的提高,导致大学生情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另外,大学生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学习、生活、同学之间与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等变化,都会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容易偏激、冲动,心境变化快,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
3.3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与体验。它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也在不断地成长,文化素质越高,其自我意识就越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尊心、好胜心增强,处处显示自己的独立,有自己的主见,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力图在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根据时展的要求,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使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认可、关心支持,反对教师把他们看成孩子,所以,处处显示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3.4 社会需求迫切
大学生在校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大学生与社会接轨时期。接受大学系统严格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后,大学生思维独立性不断提高,喜欢发表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的观点,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增强自信。正因为如此,他们关注着国内外社会的发展,评判着各种社会现象,希望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独立思考后的想法,去改变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与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大学生这种迫切加入的社会需求,支配、指导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他们大学时代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依据。
4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构建的设想
基于以上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本文着眼于教育学语境中的课程建构,采用了“泰勒原理”所阐述建构课程所必需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基本课程理念。因此,心理学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设想,整体上应包括四个部分:
4.1 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教师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理智与情感诸方面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确立学生的价值。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着引发动力、定型化、补偿化作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目的是完美人性的形成、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及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目标和目的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当然,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也要关注学生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突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把体育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占教学主导地位的理念转向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的理念,以学生情感体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题,充分发掘体育学科内外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资源,让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发展,真正有效地促进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4.2 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关注学科知识结构
结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人们对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并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布鲁纳认为:“每种学科都有其结构。”因为各科“知识有其内在的联接关系,即内在的意义”,结构恰好似联接各种中心观念的结子。从客观上讲,“一些事物被欣赏、理解和记忆,这些事物必须是恰当地安装在具有内在意义的结构之中的”。奥苏贝尔也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为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现行高校体育教材文本是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具有显性特征的学科,每篇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的非线性复杂知识系统。体育教师若能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解构和重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知图式的丰富和“扩容”,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问题的表征和解答,进而最大限度上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体育课程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上,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融合,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或联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影响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从学生方面讲,如能认识和理解体育这一学科的构造,他也就懂得了体育课程的意义。
4.3 体育课程实施——关注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智力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这一认知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主动思维,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来建构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理解与解释。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使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低级知识的掌握,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综合加工各种知识与信息,创造出新的技能、知识和方法。因此,体育课堂内容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体育课堂教学不能机械灌输。另外,他们也反对教师把他们看作孩子,反对“填鸭式”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的支配方式。当然,这些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也违背了注重学生心理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程实施上,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解读理论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严密的理性思维意识。
4.4 体育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能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体育课程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一组对立统一的概念关系,一定量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训练的介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过来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知识的高效掌握。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显性的体育能力,如掌握动作情况、成绩标准等,更应重视对学生隐性的体育态度、体育习惯、情感意志以及交往和合作能力等心理标准,在体育课程新模式下的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心理感受应是:对体育运动的期盼;健康向上的自信心的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心理健康,是体育课程新模式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重要区别。
5 小结
本文对心理学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论述,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新模式的构建设想:课程目标的构建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关注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实施应关注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智力;课程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以期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谭炳坤,萧子健.现代西方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49-252.
〔2〕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5-59.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17-20.
〔4〕钱杰,姜同仁.新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00-102.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体育 交流展示 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现阶段,初中体育课更加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示,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教与学,相辅相成同等重要。没有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就没有良好的教学成果。“教”能影响“学”,“学”更能为“教”保证效果。这种相互作用最理想的结果是“教学相长”,。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案例生动地诠释着这种“教学景象”。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教学六模块的课堂模式探索。从这几年的体育教学来看,我觉得这一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能有效地避免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一些消极因素,让体育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交流展示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学生要想有好的交流展示结果,自学是必不可少的,有自学就必然有感悟。自学感悟就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体育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比如“学”,学生可以看着学、跟着学、琢磨着学,还可以和同学结对子学;学习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练习,也可以借助现成的辅助资料,还可以请求他人帮助等。总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自学感悟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观看资料,分析、归纳、感悟,明确动作要领,掌握基础动作路线,形成对动作泛化现象,并对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做好标记。此环节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潜能,激发了课堂活力。学生通过自学,预知动作的重难点,在听老师点拨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打造出了高效课堂。学生经历了由未知到知之、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从内心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和幸福,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得以养成,自学的能力得以提升。
二、交流与质疑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尔兰一位剧作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交流质疑过程就是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过程。此环节,学生交流收获,讲解疑难,有效地实现了“兵教兵”。
质疑交流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是突破重点、难点的主渠道。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可将自学感悟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提出来,让小组其他成员为其讲解。值得注意的是,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各抒己见,进行充分的讨论,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跨组交流。为了使交流合作不流于形式,教师必须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安排好体育骨干学生。如:要求组长合理分配交流任务、交流顺序;给身体条件基础薄弱和性格内向的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其他同学适时点拨、拓展,避免有学生游离于交流之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可以帮助他们的同伴,从而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效果,实现“以强带弱,以弱促强,共同发展,整体提高”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共性的问题适时进行讲解。这样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学情,适时点拨;另一方面可发现他们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加以推广。
三、交流展示的升华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功,都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赏识,无论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表现如何,品尝成功的喜悦可以令学生心情愉悦,并由此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深入学习的动力。“展示升华”阶段就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被人赏识、体验成功的平台。就展示的内容来说,既包括对基本知识的展示,也包括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展示,是综合素质的张扬和提升。展示的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使知识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交流展示教学模式虽然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体育课堂充满了活力。但如何把握交流展示教学模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学生在体育教师提出问题,或自我发现问题后,首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学习方法尝试自我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解决问题外,还要准备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清晰地和合作学习中其他同学交流展示学习思路,进行群体判断、综合,取长补短,得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推动小组整体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二、有教师在评价时只要学生敢说、敢做,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的危机,可能将教师的作用淡化。教师在小组展示交流教学中应更注重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交流展示教学不仅要评价教学效果,更注重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小组行为,更注重对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评价。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展示交流教学走向成功。
三、提炼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给成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成果,也要评价学习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交流展示教学则能更好地再让学生了解自己、展示自己、评价自己,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身体锻炼的黄金时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5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改革
1.对体育课程中资源的改革和利用
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过于古板,对此学生积极性不高,体育课堂没有生气。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体育课程模式作资源的创新和大胆的改革,打破并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把新兴运动项目运用到其中,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将以往投铅球和跳高等项目,改为炸“碉堡”、“跳马”的游戏形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平时爱玩的游戏和运动,结合到体育课程当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得以体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重在学生是否喜欢和适应其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体育学习中,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理念、心理理念,根据其特点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将体育新课程从设计到实施有效地运用到其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足球项目的教学中,让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和交流学习,并总结出在其比赛中传球的技巧、和角度的把握,通过亲自实践、合作和自主交流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索,打破教学传统示范、讲解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方面的兴趣和感性方面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比如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其魅力和锻炼方法及技巧,来实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3.创新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教学
3.1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对理论学习的主体性进行加强,还要加强培养多种素质的教学方式。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体育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达成目标。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发现式的教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优化教学质量,使教学由枯燥型转变为快乐型,使体育课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3.2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观念。
传统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旧观念,在课堂上一味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视而不见。而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在学习中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应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进行自主的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增加兴趣。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新课程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性、友好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
4.新课程要求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诸多课外因素
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要想有效的完成,我们体育教师除了教学过程中要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课外的一些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的充分利用,会对体育教学新课程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使体育目标得以更有效地完成。所以,在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的开展多式多样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活动,比如举行有趣味的运动会、运动项目考核等,以此实现体育教学的课内课外结合。对课外的体育活动,在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上,我们还可以将传统项目与新颖、有活力的体育项目互相结合地进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俱乐部的形式,把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引进学校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我练习。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还丰富了课余生活,让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有效地缓解,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5.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自体育教学新课程理念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其能力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在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体育课,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特点,来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增强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体育课程以往都要求学生在许多运动项目上都要学,而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因此严重地导致了其厌恶心理,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新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增强了学生自我价值观。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创新学科中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完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和锻炼学生,开创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范文6
关键词: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理论分析及实践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的分类也日益细致。
首先,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其中,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需要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兴趣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别学习。甚至有的理论认为所谓“主体性学习模式”就仅指此模式。但是,绝对的学生主动型模式很难规模性地开展,原因有三:①应用这种模式,需要学生都具备很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而实际情况则是学生的学习素养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②应用此模式,必须有完善的教学辅件作保证,否则难以有效组织教学,这就需要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和高效率运转;但是,资金短缺、教学硬件不能配套、教学机构功能紊乱是当前各个学校的通病。③灵活开放的教育体制,是开展该模式的外在环境保证,而目前以学历为标准、以集中教学为常规组织形式的应试教育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它的规模性开展。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能顺应目前的教育体制,经济有效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此值得推广。
其次,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式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另外,教学媒体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这一表现在现代教育中更加突出。传统教育媒体常常被狭义地认定为课本、讲义、黑板、粉笔。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育媒体的种类也不断地扩大。如实践教学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在于:①音频、视频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教学环境,全面刺激教学对象接受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学习;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地采取互动型、开放式教学模式;③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地理位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因此,研究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法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法学是一门社会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突出其学科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正如法学专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所指出的,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是受高等教育者区别于一般法律工作者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法学理论知识就成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法学理论与其他相关社会学科理论一样,其本身也学派纷立,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实践中对此最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型。经证明,该模式确实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其消极后果也不可避免,如:被动地接受学习,容易使教师的学术观点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教学过程较为枯燥等等。法律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他教学阶段在时间上隔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司法机构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锻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通常这一工作常常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能力来完成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具体的案例往往由于适用的法律不同、审理的机构不同、主裁人员的法学素养不同,其裁决结果也会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件采取最合理的法律操作、对不同裁决结果进行最恰当的法学价值判断,才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各自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的观点产生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3.教学资源缺乏是目前困扰法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门基础性社会学科,法学课程不但在法学专业教育中设置,也普遍地在其他相关专业中设置,如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一些工科专业。除非在综合性大学,通常专科院校的法学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相关专业特点,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基础性法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即便在法学专业院校中,师资力量也差距较大,学术流派各有所重,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各学科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造成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校际同专业学术交流,对促进学术发展、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跨专业的横向学术合作,教学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纵向合作,都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尽管目前这样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基于交流形式和合作基础的限制,还远不能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是解决目前法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
从前面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优点正好弥补了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不足。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其承载传输的信息形式是多种类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和形象性;它提供了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法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地形象地模拟、创造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如通过网络,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搜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智能化、全球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开发和应用在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法学教学 CAI 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①大量的课件表现为讲授式课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直接照搬,尽管可能实现教学资源配置,但是没有表现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②课件的开发也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质量良莠不齐;③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缺少相配套的基础硬件的保证,如校园网络建设滞后、计算机配置数量与教学需要不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