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1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器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概述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它辅助功能装置组成的,它具有能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火焰等物理量,通过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时间等,使人们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扑灭初期火灾,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人们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 目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智能型、全总线型以及综合型等,这些系统不分区域报警系统或集中报警系统,可达到对整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监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原理图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由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它辅助功能的装置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它能够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和光辐射等物理量,通过感温。感烟和感光等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记录火灾发生的时间。
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
1.区域报警控制系统
区域报警控制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组成的一种形式,它是由电子元件组成的自动报警和监控装置。当探测器检测到火灾信号,电子线路将火灾信号转换为电压或数字信号,通过导线传输到区域报警器,经过处理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将火灾部位传输给集中报警控制器,适用于较小范围的保护。有些区域报警控制器可单独组成系统进行消防灭火自动处理。
2.集中报警控制系统
集中报警控制系统是有电子线路组成的集中自动监控报警装置,各个区域报警巡回检测带的信号均集中到这一总的监控报警装置。它具有部位指示、区域显示、巡检、自检、火灾报警音响、计时、故障报警、记录打印等一系列功能,在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可自动采取系统的消防功能控制动作,达到消防的目的和手段,适用于较大范围内多个区域的保护。集中报警控
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和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等组成,或由消防控制室的消防控制设备、火灾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和火灾自动报警探测器等组成,功能复杂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系统的容量较大,消防设施控制功能较全,适用于大型建筑的保护。
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的划分图
四、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1.系统形式的选择和设计要求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集中报警系统,宜用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对象;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宜用于特级和一级保护对象。
(2)区域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个报警区域宜设置一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系统中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不应超过两台。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房间或场所。
系统中可设置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当用一台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警戒多个楼层时,应在每个楼层的楼梯口或消防电梯前室等明显部位,设置识别着火楼层的灯光显示装置。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
(3)集中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系统中应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设置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和两台及以上区域显示器。
系统中应设置消防联动控制设备。
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或火灾报警控制器,应能显示火灾报警部位信号和控制信号,亦可进行联动控制。
(4)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系统中至少应设置一台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一台专用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和两台及以上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至少设置一台火灾报警控制器、一台消防联动控制设备和两台及以上区域显示器。
系统应能集中显示火灾报警部位信号和联动控制状态信号。
2.火灾应急广播报警装置
(1)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应急广播,集中报警系统宜设置火灾应急广播。
(2)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筑内扬声器应设置在走道。每个扬声器的额定功率不应小于3W,其数量应能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25m。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12.5m。
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
(3)火灾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合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火灾时应能在消防控制室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强制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警报装置宜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
消防控制室应能监控用于火灾应急广播时的扩音机的工作状态,并应具有监控遥控开启扩音机和采用传声器播音的功能。
设备间控制柜内设有服务性音乐广播扬声器时,应有火灾应急广播功能。
3.系统接地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专用接地干线,并应在消防控制室设置专用接地板。专用接地干线应从消防控制室专用接地板引至接地体。
(2)专用接地干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25mm2。专用接地干线宜穿硬质塑料管埋设至接地体。
(3)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板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mm2。
(4)消防电子设备凡采用交流供电时,设备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等应作保护接地,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相连接。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作为智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要在智能建筑中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消防安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作为火灾的先期预报、火灾的及时扑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误报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2期。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2
关键词: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综合计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148-02
1 发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是指运用财务数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收益等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预测。
1.1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意义
首先,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剖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纠正和解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其次,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动向进行预测,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提高发电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性,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经济活动分析水平的提高,也是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体现。
1.2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是一个既复杂又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分析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1.2.1 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发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要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为根本目的,提出的经济活动分析课题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1.2.2 经济活动分析要点面结合,在分析过程中,要对企业的经营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能以偏概全。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侧重点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1.2.3 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资料收集方面,要保证资料收集的全面性,还要进行与资料相关事实情况的调查和判断工作,确保收集到资料的科学性、客观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实事求是地分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企业一般应从国家或地区权威的数据和分析部门收集信息,如国家或省级统计局、中电联、电网公司、政府信息网站等。
1.2.4 经济活动分析要形成制度化,并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会、定期编制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营工作专题调研等形式,连续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监控,根据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向,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
1.3 经济活动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
经济活动分析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客观分析各项指标的形成原因及其先进程度,量化分析各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预测指标发展变化趋势和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以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对标分析法为主,特殊情况也可采用其他分析方法。
1.3.1 对比分析法。主要通过与历史同期、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理论计算水平、区域内同类企业(机组)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揭示指标差异程度,并提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建议。
1.3.2 因素分析法。通过量化分析各种因素对主要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1.3.3 动态分析法。通过市场环境分析和同类指标不同历史时期对比,分析预测指标发展趋势。
1.3.4 对标分析法。通过树标杆,全面深刻地剖析标杆企业和本企业各要素的差异和好坏,发现本企业落后的地方,进而分析不足之处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为日后改进提供依据。
就常规而言,发电企业经济分析,内部分析指标主要有发电量、利用小时、收入、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率、煤价、煤耗、煤质、电价执行、安全生产、水情等指标,外部分析主要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装机容量、区域竞争对手状况;煤炭供需形势和运力等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以上所述的分析原则和分析方法,对这些指标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就可以基本确定发电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定位。
2 发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
综合计划管理,对于一个组织机构完整、设备可控、管理较为完善的发电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计划是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是企业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1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制定的原则
综合计划要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企业经营活动,如生产、经营、基建投资、规划发展等方面,并把这些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加强综合计划管理,便于综合分析企业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运营情况,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计划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如企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并结合近期或下一年度的经营形势预测,在客观分析经营环境和生产运行状况的基础上,以汇总和衔接有关专业计划为基础,经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
综合计划要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经营理念。各项指标必须本着积极进取、强化管理的精神确定,保持和争创指标的先进性和一流水平。
2.2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
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在这四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将影响综合计划完成的质量。
综合计划的制定和下达要具有全面性和严密性。计划指标要涵盖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包括产品产量指标、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节能减排指标、基建投资指标、前期规划等,形成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指标任务下达要具体明确,以发电企业的基建项目为例,在下达计划中,要把关键节点指标说明清楚,包括工程项目准备、资金安排、重要节点工期等。
各项计划统一归口管理,专业分工负责。综合计划管理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归口部门,一般情况下归属发电企业的计划经营部门,计划经营部对此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并全面分析;具体指标管理按照专业分工,职责部门对所属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专业管理,并组织实施,对指标完成情况负责。对于各项指标和专业计划,具体负责部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完成指标的具体措施和专业计划书,进度细化到月甚至到日,责任落实到人。
综合计划管理要与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时实跟踪,动态管理。一方面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成果,指导相关部门,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实行精细化管理,增强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的成效;再则,各个职能部门要定期跟踪检查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督促基层单位或班组完成各自的任务,形成上下目标一致,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良好氛围。
对于综合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应在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和综合计划实施的一致。
加强综合计划的考核。要把综合计划各项计划指标纳入企业的业绩考核中去,通过业绩考核,增强企业各部门和职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主动完成任务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3 结语
发电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建设的稳定发展,发电企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科学的经济活动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为发电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发电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发电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肖黎丽.地方电厂发电计划管理系统设计[D].大连
海事大学,2011.
[2] 贾国安.发电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探讨[J].电力技术
经济,2001,(3):54-57.
[3] 孙冠中.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2010.
[4] 黄曙林,张栋峰,梁露.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技术
支持系统[J].中国电力教育,2007,(S4):
266-268.
[5] 陈锦洪.浅谈发电企业集团管控下的全面计划管理
[J].经济师,2011,(1):267-269.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3
关键词:全员管理 施工预算 数据分析 成本 纠偏
一、施工企业管理多采用矩阵式管理模式,项目部根据需要设置职能部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在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及监督,目前施工企业管理或多或少存在如下问题
(一)核算模式过于僵化、沟通不顺畅
企业营业额逐年增加,利润率总是维持既有水平或者降低,表明项目疏于现场管理及精细化管理。依靠数据算账的成本管控模式弊病凸显。占工程成本50%~70%的材料过程管控不到位,劳务队伍为了节约极少的劳务费,不计材料成本、造成材料浪费、超耗严重。比如钢筋,可以焊接利用的,队伍为了节约劳务及辅材,直接将整根钢筋截取,造成大量的边角料存在。“回收等额边角料量”的价差部分无形计入项目成本。而物资部只负责收、发料数量核算,工程部只注重质量管理,经营部依据数据算账,部门沟通少,过程中材料一直是一个正常的消耗状态,积少成多,至项目完工造成成本大量增加。
(二)现场安全管控不到位,侥幸心理占据上风
随着工程投标竞争的白热化,项目中标后安全投入能省则省,安全设施形同虚设,现场监督不到位,比如新建路与现况平交路口不设围挡及警示标志、高边坡护砌作业不搭设施工脚手架等;不出安全事故还好,如发生安全事故损失远大于安全生产的正常投入。
(三)方案比选不扎实,措施费投入过大
项目的收入确定了,项目成本投入与项目利润是此消彼涨的关系,管理人员的分析判断影响着措施费的大小,比如现浇箱梁,目前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基底硬化处理、搭设满堂支架、拼装模板、堆载预压、浇筑砼,但是随着施工方法的不断创新,采用钢管桩+贝雷梁代替传统满堂支架的方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大大降低,施工速度明显提高,加速模板的周转利用,因此需要通过经济比选,看哪种施工方式更适用,更节约成本。没有详实、科学的施工方案做支撑、措施费的节约也就是空中楼阁。
(四)现场管理薄弱;过程成本增加
现场是利润的源泉,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的成本,在合同签订是一定要关注到施工的每个细节,做到分包工作内容无遗漏,如某项目的路基填方为土石混填,在设计图纸上标注土石混填的边坡上有15cm清表土覆盖,上面喷播植草;清表土覆盖在清单里不另计价,因劳务合同签订时疏忽,未涵盖此内容,拒绝施工,要求另外计价,增加列项目成本;项目租用机械,在机械的调配、运转记录、燃油消耗管理等方面疏于管理,队伍该用人工完成的工作内容,常常霸占机械完成,享受免费的午餐。
二、鉴于以上情况暴漏的问题,项目如能及时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就能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经济活动分析在施工管控中十分必要,通过一定时期的成本按清单归纳,查找出成本较高的项目,进而分析问题,制定措施,对可控因素在后续施工中重点关注,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经济活动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一)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理念
成本指标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落实到人;每个管理人员都能知道每项工作该由谁负责,比如试验室通过优化砼配合比,可以降低水泥消耗量,测量可以通过提高测量精度控制,合理节约路面结构层材料用量;办公室通过比价采买办公用品,控制成本支出等;
(二)编制项目施工预算
项目应结合前期策划成果及施工方案,利用物资设备部调查的主材、地材到场价格、机械设备租赁价格,劳务分包价格等参数编制施工预算。并根据工程动态定期调整,将施工预算与标后预算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企业知名度
建筑施工企业门槛较低、竞争激烈、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项目只有认准某个领域,重点开拓,形成特色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在同等条件下脱颖而出,因此要求在建项目以现场保市场,逐步拓展企业舞台并树立企业形象。
(四)在过程成本控制和核算中必须控制好”工、料、机”三大成本要素
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及供应商,采取多部门会审、逐级审批的模式防范合同风险,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劳务管理
队伍进场前合理策划,本着工程量明确、相互影响小、便于统计核算、能够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进行划分施工区段来引进施工班组,并对每个施工班组的实际投入与产出进行定期核算,协助队伍做好管理;
2、材料控制
按月分队伍进行材料核算:项目工程部、物资部、经营部提前沟通,核算到什么部位、核算到具体哪个墩位必须一致。物资部需要对部分主材消耗量进行调整,将未计入产值的半成品盘存,真正实现主材理论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的对应。依据材料核算成果,超耗材料在劳务结算中扣除,起到有效管控项目成本的作用。
3、机械管理
加强租赁设备的运转管理;机械使用量(包括燃油)按月统计,主要针对的是项目部月租的设备,队伍使用设备必须经项目主管设备的负责人同意,并签认使用记录。设备的使用要细化到每个清单细目,根据完成工程量进行合理分摊。对劳务分包单价中包含机械费而使用项目部机械的要签认台班在结算中扣回。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4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不论称为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或是其它的词汇,其内容则都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那么,什么是“3E”审计的含义呢?英国国家审计署在1983年公布的《国家审计法》曾经做出如下解释:
1.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
2.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
3.效果性,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
一、缺一不可的。这三者最终都要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通过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足以表明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从而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要正确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首先要弄清楚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同,又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监督和评价。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各种经济资料和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审计的对象仅仅是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目的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查各种经济资料和技术经济资料,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经济,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并提出改进意见;而财务审计则审查财会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不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以建设性为主;而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职能,以防护性为主。
4、依据的标准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是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方法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以事后审计为主。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往往从财务审计入手,即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当然也不能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等同起来,而忽略他们之间的区别。
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核算资料,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履行的是管理职能。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证实监督活动,履行的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2、两者的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具体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来开展的,可以说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活动,由于是自己评价自己的管理行为,因此在评价中难以做到客观和公允,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独立机构,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侧重于事后分析,根据取得的核算结果资料分析其影响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他不仅对事后效益审计,也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他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延伸到决策、预算和控制。
可见,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重复性工作,他们相互促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检查、评价,因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涉及经济数学、管理、统计、分析等多种学科的调查、分析、测试等系统性方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有: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判断是非、衡量和评价效益高低优劣的准绳,是进行效益升级的重要依据,要提高效益升级的深度和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才能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审计建议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正确确定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至关重要。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这样,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②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③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除以上主要原则外,还应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
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主要有:
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的,才是真正的效益,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效益。
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这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成立审计组,收集资料,进行实地测试;确定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实施阶段:围绕重点进行审计调查,并对影响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进行取证;在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症结,结合有关的资料、数据、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报告阶段:主要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况归纳整理,进行分析评价,撰写报告,征求单位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立卷归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对于审计机构针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同时也检验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可行,被审单位采纳后,企业管理是否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效益审计问题。为此,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断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路子。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5
1工期成本的管理。
从实际经验来看,减少工期能有效地减少工程项目的财务成本,工期延长必定会造成成本的上升,导致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但如果工期压缩过度,也有可能造成一些施工成本的上升,比如使用非必要大型机械设备等。所以,能否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关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率。在工期成本管理中要做好工程工期计划,力求在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工期成本。
2工程保修期内的成本管理。
工程竣工之后会产生的一系列保修和整改,这有可能是工程本身质量或者结构问题产生的需要,也有可能是应业主的要求进行局部的调整。由于这期间的不可预料因素较多,工程量大小也无法确定,因此在材料和人员的使用上都是无法预先计划安排的。这样就容易造成保修期内的材料费和人工费用上升。对此,一定要严格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来合理安排保修工程,控制好材料、人员和及机械的使用等成本,避免浪费现象。
3工程尾款收取时的成本管理。
有部分业主由于自身原因或者是主观故意,会有拖欠工程尾款的现象出现,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资金被占用,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作,对企业的资金链产生压力。并且还存在业主无力偿还工程尾款,出现坏账的风险。这些都是工程尾款收取时的成本,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和业主方的联系,加强沟通;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业主方的动态,发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要采取法律的武器。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实行项目经济效益承包机制,做好目标成本管理。
要发挥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行项目承包责任机制,用利益来引导个人。要实行项目承包责任机制,就要做好项目成本预算,并进行必要的细分,层层落实,科学合理地认定项目承包基数。在项目竣工后,要按照事先签订的项目承包合同进行兑现,提高项目承包人控制成本的积极性。
2.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在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按照合同来执行的,项目成本管理也是如此。项目中所有涉及经济事务的都要签订合同,避免非正式的口头约定。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无论任何突况都应协商解决,避免引起合同纠纷。
3.加强工程质量和现场安全的管理工作。
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不但会造成工期的拖延,还会带来人员和财产损失,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施工现场的敏感地区和事故多发期,要进行实时监控,实行严格的安全责任制度,由安全责任人负责把关,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由于事故造成的额外成本。
4.经济活动分析会要常态化。
工程施工期间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额外的成本。因此,要掌握项目的成本的第一手情况,就要常态化经济活动分析会,来及时分析项目的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经济活动分析会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成本的相关人员参加,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材料费、人工费以及其他各项支出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的比对情况,以此来发现成本管理中的漏洞,为下一步制定计划提供参考。
5.及时做好资金回收,减低资金压力。
要和业主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回收资金,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利息损失、工人罢工、停工、工程期拖长等问题,保持项目的稳定有序进行。
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
1.实施项目成本的全员和全程控制机制。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主要是财务人员参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也应该参与进来,发挥他们所在岗位在成本控制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参与成本控制。另外,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于项目的整个施工期,所以,对于项目的全程控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企业要形成项目成本的全程控制机制。在前期,要做好成本预算;在中期,要明确成本目标,并采取多种手段来控制成本;在后期,要做好工程资金结算和资金的回收。
2.加强对项目预算的管理控制。
项目预算管理应该和授权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预算管理细化成施工前和施工期的控制目标。为了实现对项目工程成本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要强化预算管理的财务成本控制功能,做到及时发现成本控制漏洞,并迅速作出调整。
3.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控制。
资金对于项目工程来说就像是人体中的“血液”,合理的资金运转是工程能顺利完工的前提。工程实施前要制定好现金流的预算和编制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实际的现金流和资金预算做比对,及时做好工程资金的回收和控制好资金的支出,并且要充分发挥监督机制,做好资金的监管。
4.实行项目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全面的监管,就要实行项目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从制度层面确定会计主管人员后,能强化会计在财务成本中的监督作用,形成一股强而有效的权力制约力量,对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委任的主管人员是直接受命于企业高层,不与工程项目利益挂钩,实现最大限度的监督作用。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工程经济活动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
国家审计署在《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因此,正确认识和搞好经济效益审计就成为目前我们每一个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
第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企业的经营行为还处于改革阶段,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主要有:
第一,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效益,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才是真正的效益。
第二,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将企业的各种实际指标值与计划、预算、定额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这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这类标准的内容繁多,既包括国家下达的指标、计划、主管部门制定的计划、指标、预算、定额,也包括本单位制定的各种详细的计划、指标、定额等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
第三,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四,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如某企业虽然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和定额,但却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是很高,尚有潜力可以挖掘。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第五,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实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五、内审部门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经营预算的审计。主要是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可行,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如何。
第二,资金运用的效益审计。围绕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效益评价,考核资产经营和业绩等的效率和效果。揭示其中存在的立项不科学、决策失误、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的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管理机能进行审计,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并切实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五,经营决策的审计。内审部门没有经营决策权,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挥其监督评价经营决策可行性和合理性的作用。如在决策前对经济指标的计算及其结果进行验证;在决策中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和评价,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第六,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建设项目成本核算进行审计和评价,以及对项目造价进行审计,控制造价。
六、如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
第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第二,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第三,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七、如何做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是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经济活动分析法、经济预测方法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企业管理、运筹学、投资学、现代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外,还要吸收工程技术、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行专家参加。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实际操作难度更大,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需要搜集的资料更为全面。在审计报告中着重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多观察多思考多作调查研究,在充分收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评价,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