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的出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药工程的出路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1

关键词:高职 生物制药技术 核心技能 课程体系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7]孙彦.生物分离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2

关键词:高职;发酵;教改;创新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体系的中心,处在承上(游技术)启下(游技术)的重要位置,是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发酵技术课程一直以来也是生物(制药)技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绝大多数生物、食品类专业都开设有该课程。从高职院校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发酵技术类课程的教改研究已经有很多[1-2],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法的改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3-4],对课程考核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拟从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就高职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几点看法。

一、课程定位

1.发酵技术应处于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

近年来,由于基因工程、疫苗、诊断试剂、生物检验检疫的热点效应,发酵技术等传统课程多少有点被“冷落”。发酵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工程技术,上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酿造,近可到上世纪的抗生素产业,乃至日益成熟的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和动、植物细胞培养。如果将发酵工程中的育种和产物回收与精制环节加以适当的拓展,现酵技术领域几乎可以涵盖绝大多数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全程。因此,确立发酵技术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做好发酵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

2.面向发酵职业岗位,实施“课证融通”

发酵工程制药工(职业编码6-14-02-02)属于国家人保部颁布的医药特有工种,其职业描述为从事菌种培育及控制发酵过程生产发酵工程药品的人员,各地均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考证成绩作为课程的期末成绩,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双赢”手段。

二、教学设计思路

1.要求快速上岗,强调工程思维

谈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比较实际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快速上岗的能力。快速上岗能力除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外,还包括一定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比如:能遵循指导,接受工艺规程和劳动纪律的约束,注重安全生产,承担职责;能接受权威,并具备良好的分享沟通、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克服负面情绪,适应变化;能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并能合理规划、组织和实践工作;具备系统化思考的能力,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等等。从某种意义来看,这些能力在生产实践中甚至比专业技术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在学生的小组实训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强化训练。

工程思维是指在工作中综合考虑适用性、最优性、经济性、合理性、效率、产率等因素,以获得最优效果,这是在商业化生产中所无法回避的核心价值观。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思维”方法,能自觉地改进生产、提高效率、优化工作,以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

2.结合发酵工艺原料药的GMP要求,将SOP引入到实践教学

在药品生产的大背景下,任何不符合、违反、背离药品法、药典和GMP等药事法规的技术行为都是严令禁止的;所有的生产行为都必须在相关药事法规的指导下进行。2010版GMP附录中对发酵工艺原料药等的生产有专门规定。因此,学习发酵技术的同时必须要熟悉GMP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掌握GMP体系下的发酵工程药品生产组织的方式和方法,理解发酵生产各环节的标准作业程序(SOP)的内涵和意义,理解生产既是物料的生产过程、又是文件记录的传递过程,并以此为指导完成实训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教学。

3.强调工艺试验和工艺验证,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一直强调的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的学生可能很少成为科学家,但却是潜在的工程师;具备适应一线生产要求的创新能力应该是我们专业课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不断追求最优化的“工程思维”是创新的推动力,而具备一定的工艺试验和工艺验证的能力和技巧则是实践创新的基础。此外,工作效率最佳化的统筹方法训练也要体现在实训教学环节之中。

三、教学活动设计

1.按岗位工种划分教学模块,突出特定岗位下的技能运用

传统的发酵技术课程一般是按照发酵通用单元操作来划分并组织教学的,再辅以典型的发酵生产工艺案例;这种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较为有效的。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几个主要的岗位工种,并以此来划分教学模块。教学模块不宜太多,可设置3个,即:菌种培育员岗位模块、发酵工艺员岗位模块和发酵操作工岗位模块,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一个晋升的高级岗位(职位)模块“发酵工程师”为最终的学习目标。

菌种培育员岗位模块以菌种选育和菌种管理(保藏)为主要职能,以诱变育种和工作细胞库的建立为典型工作任务;发酵工艺员岗位模块以工艺试验和工艺保障为主要职能,以培养条件优化和生产工艺的变更申请为典型工作任务;发酵操作工岗位模块以发酵生产操作和过程监(检)控为主要职能,以发酵(中试)生产工艺验证为典型工作任务。将优秀的发酵工程师作为最终目标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也符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以典型发酵生产工艺实训贯穿,开展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

由于发酵生产的过程耗时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发酵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一直是一个难题。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似乎是一种解决之道。选择一个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发酵生产项目(例如,发酵蛹虫草多糖的生产),并以此为实践教学的主线,模拟生产线上的各个岗位,并将各个生产环节细分为一系列较小的、适合在课堂上完成的子项目,逐一展开教学。在实训的同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它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习题和考试(考证)来引导学生自学,这也符合高职课程理论“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

3.引入大学生试验工场训练计划,鼓励自主性模拟生产实训

还可以在发酵技术课程内引入大学生试验工场训练计划(student pilot plant training,SPPT),即依托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发酵中试车间而开设的生产研究性训练计划。中试车间需配备基本的发酵设备、提取分离设备,以及必要的分析仪器,能够进行一般的发酵工艺试验和验证,以及小规模发酵生产的生产研究性训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推举负责人(组长),选定指导教师,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可参加SPPT计划。训练项目可自行选题也可由指导教师指定;选题限定为:①菌种培育;②工艺试验(优化);③工艺(中试)验证;④(小规模)生产实践。通过SPPT训练计划,可以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平台延伸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只有动手操作才是实践教学,编写各项生产文件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实训内容,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在SPPT训练中,只有部分准备充分、可行性较强的项目才能最终得以获批实施;但在申报过程中编写工艺试验方案、工艺验证方案、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标准作业程序(SOP)等生产文件,实际上已经使参与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这一点也正是SPPT训练计划的优势所在。

四、考核方案

1.考证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是依据国家人保部制定的职业标准,其内容也应同样适用于高职专业课程的考核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成绩作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期末成绩是合理有效的,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双证书”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发酵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要求通过发酵工程制药工(中级工)的鉴定考试,考证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总评成绩的50%。

2.结果评价指标可量化,过程评价以“仿生产记录”文件为主,减少主观评价

越复杂的评价体系其可行性越差;主观评价过多则结果往往无法体现客观公正。鉴于此,可将课程考核分为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主要依据可以量化的指标,例如,职业资格考证的分数、发酵计算机仿真系统考核的分数,以及工作绩效(包括产量、事故率、染菌率及其它指标)等。过程评价以规划、记录(含影像记录)等客观材料为主,其它主观评价为辅。规划和记录要求简洁、全面、具体,能较详实地反映工作(训练)过程全貌,可参照GMP体系下的生产文件编写。主观评价包括指导教师及其他组员反馈的工作态度,以及指导教师依据过程材料和日常指导对其工作方法作出的评判,所占权重不宜过大。

综上所述,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发酵技术课程可定位在发酵工程制药工职业领域,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出路,兼顾初次就业和职务晋升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专业学科领域,而是应与整个职业领域水融;学生掌握的不应仅是操作的方法,而更应是工作的方法。

教学设计时,主要依据职业领域岗位设置来划分学习情景,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和GMP实务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发酵工程制药工职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贯穿于该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英歌.《发酵工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0,(46):221-222.

[2] 廖威.发酵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3,1(23):155-157.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3

目前我国医药类独立建制的院校很少,只有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吉林医药学院四所。这些药学院校的葫芦里究竟装了哪些药呢?

药学院校的独特气质

药学院校,术有专攻

中国药科大学非常注重科研,尤其是在制药工程方面,全国领先;广东药学院地处广东,继承了广东人敢想敢干的精神,人才培养侧重实践,学校与该地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沈阳药科大学侧重药理和药剂方面研究,也就是综合考虑人体、药理和药物三者之间关系,最终决定这个药物是做成膏药、汤、注射液,还是胶囊等,学校在药物新剂型设计与评价、创新药物的合成与筛选、药物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吉林医药学院进行的是一种通俗化的教学模式,它不强调专业性的和艰涩难懂的东西,而是偏重临床药物,课堂上,老师总是将某些药物的临床反应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学就会,会了就能用,所以学校重在将药物和医学相互结合。

药学专业,化学为根

现在的药学,已经大大区别于远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而是已经演变成为一门融合化学、生物、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中药和西药的大学科。在这些学科中,化学最为关键。这从各专业开设课程中可见一斑。中国药科大学,化学在药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差不多占据了三分之一,所有的药科专业,都开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就连以医药为主攻方向的外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也必须学习化学类课程。这是因为,在现代药学中,药物成分的提炼与合成都需要借助化学中的仪器分析方法、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另一方面,药物发生作用的主要原理就是药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比如某些药物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就是一种遗传性的生物化学现象。

药学就业,有喜有忧

即使现在就业问题如此严峻,但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医药英才网总经理张美玲介绍说,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据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达到1∶3~1∶4。

与此同时,在整个行业就业普遍稳定的前提下,各个专业的就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自从国家对新药审批制度改革后,改变剂型不能申报新药。药剂产业的利润下降,使得药剂学专业的就业出现了一些小的波动。中药学专业目前就业一般,但中药进军欧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也要求中药学专业向外向型发展。还有一些与药学相关的营销管理类专业,这类专业就业出路最多,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在药企做药物代表。

药学院校的四驾马车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我国独立建制的四所药学院校不仅是我国培养医药人才的主力军,更肩负着中药走向世界的“后勤保障”重任。虽然这四所院校,由于其所处地区、办学历史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录取分数上存在一定的高低之分,但在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上却各有所长。

中国药科大学:老资格的“药学清华”

中国药科大学是我国创办最早、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院校,是我国药学教育的“领头羊”,也是目前我国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等药学院校,素有“药学清华”的美誉。学校专业跨度很小,所有的专业都与“药”有关。基础药学基地班、药物制剂、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连我们常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外语专业,都开设医药方向。

中国药科大学的“老资格”,并不单单指它建校历史长而已,更重要的在于它对药学历史的传承和保护。在学校的中药标本馆里,保存着一系列非常珍贵的古代药用器皿和制药工具,还有5000多份药材标本,像雪莲,野山参等非常名贵的药材。看过电视剧《大宅门》的同学,可能就会想到里面制药的手工作坊。而这些,在中国药科大学的标本馆里都能看到。这里陈列的是从中国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制药工具,是中药标本馆里珍贵的文物。

沈阳药科大学:医药江湖的大侠

沈阳药科大学的名气和实力仅次于中国药科大学,当初也是从中国药科大学分出去的。因此,有人将中国药科大学称为“南药”,将沈阳药科大学称为“北药”,这足以看出沈阳药科大学的实力。药剂学、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是沈阳药科大学的王牌专业。药学国家理科基地班是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试点班。药剂学更是行业翘楚,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而制药工程学院也是学校的老牌功臣,致力于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

沈药的学生更偏重于经商,再加上校园地处东北,似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多了一些江湖气息,见到校友第一句话往往是“你是哪一期的?”他们校友众多,校友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路子极广。也许是地处东北,长期被人所忽视,他们就愈发想凝聚在一起的缘故吧。

广东药学院:实用主义的典范

学校凭借实力强劲的学科特色和丰富的校友资源,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广东医药界的龙头老大,这无形中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便利。同时,学校还秉承了广东独特的实用主义气质,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广药生物医药基地班强调学生学习与专业、生产和社会的完全对接,每学完一个课程专题就到企业实习,而不是集中等到大四后才开始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十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医药高等数学课程中,学校引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应用各知识块巧妙地解决医学实际问题(如肿瘤生长问题、传染病传播问题、气候与感冒发病率等)。学校还将病情、疫情以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等领域的日常工作环节“搬”进教室,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如模拟制药车间、模拟药店、模拟医院药房、野外采药等,十分有趣。

吉林医药学院: 坐拥中药宝库的“隐士”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园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根据省经委《关于做好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经环资[**]158号)文件精神,结合园区的实际开发建设步伐,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封闭或半封闭循环

1、努力实现重点生物制药产业循环链

依托园区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形成“玉米—淀粉—副产品蛋白—饲料—养殖业、畜牧业—有机肥料—玉米种植”,半封闭循环的同时,主产品“玉米淀粉—生物发酵原料药—药物制品制剂—人用或兽用药品”,实现了科学循环发展。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努力拓展上下游产品加工,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入区建设。

2、完善“煤电铝”循环产业链

重点依托粉煤灰生产铝硅系列合金项目,电厂发电后所产生的粉煤灰,经高科技提取氧化铝,氧化铝通过电解生产电解铝,进而发展铝制品加工。目前,***集团拟投资35亿元在园区建设年产25万吨电解铝项目。围绕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园区还将逐步发展下游产品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园区依托电厂基本形成 “发电—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电解铝—铝型材加工”产业链。

二、积极扶持引进节能、环保项目

1、***节水工程

面对园区污水处理压力日益加大的局面,园区积极提倡企业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全面减少污水排量。***三、四期工程增加投资近10亿元改用空冷技术,对一、二期工程冷却水采取反渗透法集中处理,对污水纯化实现再生利用,每年节水300多万吨,减少排量500万吨,继续推广该项目在自备电厂项目上得到应用。

2、**8公司污水利用项目

***淀粉公司利用ⅲ效分离器回收凉水塔蒸汽补充循环冷却水,使之长期循环无需补给也无需排放,既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消耗,又对环境无污染,利用淀粉污水经蒸淋浓缩制取玉米浆为石药提供生产原料,实现了变废为宝。推广该技术在*****等其它企业中的应用,实现污水零排放,有效保护园区环境。

3、水电一体化项目

*******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拟投资5150万元,在一期淀粉项目的基础上生产液糖、变性淀粉及工业酒精,提高淀粉产品附加值。同时,*****将与北京*****公司合作,引进德国的水电一体化项目,进行环境改造。即利用一期工程淀粉污泥,通过沼气能量转化进行发电,园区将大力扶持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扩大污水的利用范围,鼓励其他企业的有机污水也统一由该项目处理。

4、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

**全部建成后,每年将产生约300多万吨粉煤灰,这些粉煤灰根据传统方法除少部分用于建筑外,多数都是露天堆放。堆放粉煤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燃烧国家工程中心和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粉煤灰共同开发建设高铝粉煤灰生产铝硅系列合金项目,年消化粉煤灰60万吨。经过前期启动的一台2200kva试验炉试验生产,顺利获得成功。在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将建设两台16500kva矿热炉。

该项目利用***粉煤灰生产铝硅铁合金、铝硅合金、纳米氧化铝等多个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粉煤灰利用技术的空白,还对延长园区产业链及对园区相关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后续开发的项目还有利用粉煤灰生产凝石材料、莫来石,生产分子筛、填料、磁化肥,提取空气微珠等多个产品。

5、**集团煤气、焦油回收项目

目前**集团在***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年产100万吨特种钢项目,焦炭年需求量约60万吨,**集团拟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在园区配套建设焦化项目,并采用循环利用方式,用煤炼焦,将副产品煤气和焦油集中回收用于发电,所发电量除满足特种钢项目自用外,还可以向周边地区销售,园区将大力扶持这一环保节能项目。企业实现了变废为宝,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6、污水处理厂

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于XX年9月20日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2万吨/日,项目总投资93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已注水调试。根据企业污水处理需要,XX年前,污水处理厂还将继续扩建二期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10万吨。

三、抓好节能工作

1、加强工业“三废”利用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潜力巨大,由于工业企业多采用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方式,致使大量资源被异化为“三废”,许多生产要素低水平消耗。我们积极鼓励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提升再利用技术,加快实施资源综合开发、生产链拓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园区周边地区资源丰富,是煤炭和化工矿产资源的主要产地,有着良好工业基础,我们将以建设节能型园区为目标,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重点放在能源、原材料行业。园区的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空间广阔,我们积极鼓励企业提高煤炭洁净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动煤炭气化和液化等清洁技术在园区的发展。在冶金行业,大力扶持炉外精炼、高效连铸等先进清洁技术,推动余能、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并带动整体冶炼行业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降低能耗。

2、推行节能、清洁生产

推广清洁生产将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园区将进一步推广扶持包括节约能源、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减少或根除有毒有害化学材料的使用、减少废物的生成等领域的项目。严格环保准入条件,提高园区工业循环用水量和污水处理率,解决噪音和粉尘污染,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妥善处理,努力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3、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数量

在园区今后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园区将提高这类企业的准入门槛,在提倡节能的同时,在工业节能方面重点推进以煤炭、电力、钢铁、化工及重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节能工作,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节能标准,强制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业技术、设备,坚决制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调整和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对现有入区企业使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技术装备,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成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园区将积极筹备建立“***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两地各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同全区各主要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为有优势项目的入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工艺改进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工作的步伐。在生物制药、金属冶炼等许多有技术优势的项目上,可与企业共同开发并设立研发机构。聘*各高校及各类科研院所的电力、冶金、化工、生物制药和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创业中心的兼职领导,并定期与入区企业就各类实际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五、重点支持下列企业和项目

(一)利用企业生产的废弃物或副产物作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二)园区生活垃圾回收并分选及其他垃圾资源化企业。

(三)进行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试点的企业。

(四)生物发电、煤矸石发电、掺烧园区生活垃圾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电厂脱硫等项目。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5

关键词 药物中间体 药物研发 生产工艺 技术研发

1关于药物中间体的分析

药物中间体就是生产医药产品的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辅料等中间产品。实际上是一些用于药品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这些产品不需要药品的生产许可证,载普通的化工厂即可生产,用于药品的合成。我国的药物中间体发展前景良好,每年大s需要化工配套的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生产所需要的化工原料个中间体基本配套,少部分需要进口。我国的资源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有许多中间体实现了出口。由于医药中间体生产利润高于一般化工产品,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工企业加入药物中间体的生产行列。我国的药物中间体在产品生产链上由于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占据了整个链条的优势,在市场上发展前景良好。面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药物中间体产品出口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压力,随着形形势的推移,药物中间体的研究和生产也要有所调整。虽然,我国药物中间体产业面临走强的趋势,在产品金字塔形价值排布来看,药物中间体利润处于塔底。事实上,我国的药物中间体行业自身存在附加值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渠道不畅,信息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短板问题。在加上化工原料的涨价,环保成本的提高,我国的优势竞争力逐渐受到威胁。国内药物中间体生产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把握缺乏经验,对贸易国医药市场、政策、贸易规则缺乏系统研究,导致我国中间体出口的综合质量地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国内中间体的出口结构,打造出具有GMP,COS认证的气温和产品。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自有品牌,增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国内药物中间体行业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2药物研发

药物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面对越来越多的病症,我们必须研发出新药剂品种,加快基因工程药物和化学新药创制。我国在防治癌症、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需要新药研发。应用性科研工作很高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为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提供新技术和新产品。药物中间体的研究方向,药物中间体的发展重点是放在杂环化合物、含氟化合物、生物化合物等合成上。杂环化合物广泛应用在医药中间体中,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高血压、络活喜等都是杂环化合物。含氟化合物,向医药中间体中引进新元素,生物化合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肿瘤、抗衰老等药物。药物中间体工程技术是改变我国药物中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药物中间体发展的关键。

3生产工艺技术研发

药物中间体工程技术规划开发方向着重发展工程技术,如:缩合技术、定向硝化技术。定向硝化技术是通过载体或非载体的区域选择性定向硝化使苯体及芳香稠环的异构体比例发生较大变化。采用中性酸硝化以达到降低成本,消除污染,达到绿色硝化的水平。拟开发的新工艺,间苯三酚的新工艺、邻硝基苯甲醛新工艺。面对新工艺的研究,我们必须有完整的制造系统和仪器设备,科技队伍。规律技术开发的延续性决定企业运数,在药物中间体行业内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很严而且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要求生产药物中间体的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产品线延长之趋势已经日益明朗的今天,如何不断提出试剂新产品将是药物中间体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我国的药物中间体生产有以下特别:缺口较大,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解热镇痛生产国,随着解热镇痛药的生长,其中间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含氟砒啶类中间体成热点,。我国的抗生素经过尽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我国的生产成本低,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药物的开发是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前的各项研究,其目的是实现产业化,服务于社会。

4结语

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不断的造福人类。化学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一些有机中间体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近年来药物中间体的开发与生产已经成为国内化工业获取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生命力。其为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医药中间体一般都是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用途专一的精细化工产品,开发这一系列产品,是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出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不断的更新换代,国内外市场对药物中间体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开发与生产这些新型的药物中间体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彤,陆宇剑,蒋超,罗亮,彭刚.药物中间体合成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2) .

制药工程的出路范文6

【关键词】生物科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市场

1行业发展与人才需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现阶段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朝着以基础理论出发的科研型、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应用型和以市场所需为基础的具有经营管理通才的复合型三类模式为主,同时具有经营、管理、市场、财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市场意识,可以在灵活多变的市场中逐步摸索,展现自我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只有在各方面人才的互相配合下,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才能真正走上学术、研发、产业的良性循环。与传统生物技术相比,现代化的生物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含量高、人力资源投入大、回报风险成正比的高风险的特征等。早期的生物科技产业主要以制药、基因工程为主体,其目标为实现高效益、高收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以生物制药为专利,投入到股市当中的项目类型与日俱增,大多数企业虽不具备自主研发一类新药的资本和能力,但也非常青睐生物股。现阶段,生物医学逐步迈进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时代,对于新药研发的门槛就更高了,生物科学整个市场开拓的也更加广阔。当今的生物技术行业其实是一个传统与前沿并存的行业,即有老的发酵工业、生化制剂、酶制剂工业,也有新兴的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芯片、临床诊断试剂、生物技术服务等高科技企业,还有从事生物试剂、器材的贸易型企业;用人单位的体制包括大型国企、私企、外企、风险投资企业、国家科研机构、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等等;涉及的行业有基因工程药物、临床诊断试剂、生化药物等;洗涤酶制剂、生物化妆品;各类保健品、食品等。因此,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存条件的大前提下,各种老行业的科技革新和不断涌现的科研新成果,给生物技术产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理学而轻人文素质

在生物教学的课堂分配上,主要以个人专业基础和知识素养的学习为重点,缺乏实地的考查和实践,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认识不够全面,个体为人处世的能力不健全,学校也忽略对其的培养和认知。除此之外,大量课内的作业,使得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大学生无法参加各类有关于本专业的兴趣活动和实践小组,缺乏最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人文素质塑造环境匮乏,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由于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余生活单一、诸如此类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抵触心理,从而沉溺电脑游戏和网络低级趣味,影响学习[1]。

2.2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现阶段,我国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方式下多以应试教育,“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为主,通过教师的依照课本的传授,学生通过记笔记的方法将知识进行累计,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然而,该类教学方法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的心理。随着生物科学市场人才需求量的扩大,多数学生将未来的出路投入到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层面上,忽略最基础的知识积累,对专业知识了解的更是模糊不定。

2.3专业面狭窄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多数以所学的专业课程为主,注重行业内部知识结构体系的传授,忽略其他相关专业的讲解。由于生物科学涉及范围广泛,物理、化学、数学、电子及信息学都参与其中,对于培养专业综合性人才而言,缺乏最基础的管理能力和知识体系。

2.4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

大学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工作、就业,学生自身对未来也是十分茫然彷徨。因此,缺少必要的职业指导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的弊端之一。学生往往在就业、留学、读研之间徘徊不定,从而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生物科学市场培养模式的建议和构想

3.1培养模式多样化

以上述材料为前提,学校教育需要以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主。学校的教育者应该改变以往片面强调培养人才的教育方式,以建立科研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除此之外,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以后,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指导和学生本人意愿进行分类交流。科研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三种模式在生物课程设置上可以有所差别,在学位要求上也可以有所不同。

3.2灵活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学习自主性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侧重点,从教学基础抓起,以专业的核心内容,对整体课程进行详尽的编制分配,拓展课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设置实验课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多个领域入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引起学生的兴趣。设立生物课程难度级别,对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2]。

3.3改进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教学的方法,作为教育者应该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想法,由单项教学升级为多面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谈论者,同学生一起学习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生物科学专业课教学中也可以对产业现状和相关企业发展案例进行必要的介绍,重视市场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社会现实[3]。

3.4加强职业指导

可开设辅导性课程或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网站等形式为学生选择专业、了解学校管理政策、就业等提供信息,也可为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提供平台。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