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2

H 只提供必要的支持。

如果你站在旁边看孩子做事,而不是亲自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你就能有时间观察、倾听,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式,你还能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反之,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好每件事,在孩子要摔倒前伸手相“救”……慢慢的,孩子会丢失最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尽管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难以扭转。要知道,孩子对大人的依赖一旦建立,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正的。

1让孩子自己决定如果是个新玩具,请孩子打开包装,如果他不想玩,随他去;如果是个新地点,让孩子从你的怀里爬出来,并让他选择何时再爬回来。

2多观察少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做父母的就不要再随口说出诸如“我觉得她很快就会厌倦那个娃娃”这样的话了.

3避免争论或说教虽然父母总能在积木倒塌前及时发现风险,但请闭上嘴巴吧,让它倒塌好了。一次这样的“痛苦经历”远比你的“精密论证”让孩子印象深刻。

4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定要坚信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给他机会发展自我。

5你不代表孩子 如果你常常认为你的孩子“肯定也不喜欢这些家伙”,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埋下了争论的导火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耐心地等待孩子告诉你他的感受,然后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E 鼓励探索

鼓励探索,意味着你鼓励孩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了解身边的事物,你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父母很难克制上前帮助孩子的冲动,尤其是当孩子回头张望,确认你还在身边的时候。这常常被解释成孩子在寻求帮助,实际不然,这只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条件反射,他们期望你在旁边,但仅仅在旁边就够了,其他还是由孩子自己发现和解决吧。

父母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何时应当施以援手?何时应当鼓励孩子自行解决?父母总是不忍看到孩子“痛苦挣扎”,但这种“挣扎”对孩子非常有益,这是孩子学会坚持和忍耐的唯一方式。如何确定孩子是否需要你的介入呢?关键是父母学会识别孩子的暗示。

仔细观察困扰孩子的是哪种困难?他是在发出欢快的嘟囔,还是皱起小脸,或者低声哭泣?如果孩子已经能够说话,那么你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说话的语调和表情上。

了解孩子的脾性,他是慢性子还是急性子?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有耐心,因而有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急脾气的孩子来说,他们通常会尝试七巧板一两次,如果还是不得要领,他们不会再过多思考,而是转向下一个目标;而对于耐性极佳的孩子来说,他们会乐于花更多的时间直到战胜困难。

时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能适应这项活动吗?有很多活动是有年龄要求的,仔细看清楚就能避免孩子的很多挫折。

L 定下规矩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父母都应该照顾好孩子,使他们远离危险。这里列出5种重要的规矩,你应该时刻牢记并且严格要求孩子不可越线。

1不可过度兴奋孩子精力充沛当然是件好事。听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四处乱跑,不就是孩子们的写照吗?然而过度的兴奋会在孩子达到疲劳点之后迅速转变成反应下降,长此以往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2有限的选择 给孩子一些选择,能让孩子感到他对周围世界拥有控制力,从而建立自信。然而过多的选择也会让他无所适从而起到相反效果。通常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每天早餐给他一个二选一的食谱已经足够了。

3纠正不良的行为当你的孩子听到别人说“No”就表现得非常难过,甚至歇斯底里的话,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反过来,如果孩子面对批评而无动于衷,也会让我们做父母的不知所措。但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就明白,原来从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指责时应该如何做!――而这恰恰是父母们应当教给孩子们的,没有人能代替。另外,父母也应该面对一个现实――孩子总是对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事情更感兴趣。比如,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电视和甜点或许是最受欢迎的两样东西。而其他一些东西.比如吃饭。玩具可能会靠后排。你最好承认这个现实,与其花时间不停“教训”他们的不良行为,还不如介绍些新的东西给他们。

4剪除潜在的隐患虽然孩子们成长得非常快,但你切不可拔苗助长。给孩子一个显然不是他这个年龄能玩儿的玩具,或者带他去吃成年人爱吃的“水煮鱼”,都会让你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排斥。简单来说,你是在自找麻烦。

5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孩子是依靠模仿学习的。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他都在看着你,听你说话,并试图模仿你这个好榜样。因此,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无疑十分重要,因为你今天无意中说出的脏话明天就会出现在小孩子的嘴里。

P 及时表扬

最积极的教育来自表扬和鼓励孩子。利用表扬,你可以加强孩子走向社会以及与别人打交道的信心,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发现自我力量;而鼓励呢,则是一种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怎么使用也不会嫌多的好方法。需要父母注意的:表扬有时候会过头。

为了避免给孩子无理由的表扬,请参照以下原则:

只有当孩子真的做了很好或者非常正确的事情时,才用上表扬。

可以用这样的语句:“做得好”,“就应该这样做”;或者是一声欢呼:“哇”;或者干脆就用行动表示一个拥抱,一个吻,竖起大拇指,鼓掌等等。

在当时当地,为某一个具体行为而表扬孩子。

比如表扬孩子:“今天你用勺子用得真好”,而不是表扬孩子的外表,比如“你真漂亮”,或者是非常笼统无根据的表扬,比如“你真聪明”等。

仔细观察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抓到时机表扬,加深印象。

比如当孩子打了个喷嚏后,对大家说了对不起,那么你就应该马上表扬他“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或者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小朋友时,请立刻表扬他“真慷慨”。

用感谢的语句来表扬。

比如“谢谢你把小桌子擦干净”、“谢谢你帮妈妈摆筷子”等。

通过奖励来表扬。

比如,“你今天把玩具都放回抽屉了,可真是个好孩子啊。一会儿妈妈带你去小公园看小兔子吧。”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3

【关键词】深化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进行,初中语文的课堂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变更,更是要求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侧重点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是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只是走形式主义,打新课改的球。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上,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突显课文的工具性,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常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根据教参将教材中含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方法都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的要求了。整整一堂课。全部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是在下面一味的记着笔记,然后对知识死记硬背。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能仅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还要注重其“工具性”;不仅是学生习得字词句,重要的是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

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课文,根据理解向其他的同学提问,在此过程中老师会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浅尝辄止,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做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

三、加强感知课文整体的环节,进行情感熏陶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脱离以往教学中将文章分解的破碎不堪的现象,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整体感悟。整体的阅读也更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的规律。

四、面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集锦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快乐思考,主动思考,有效思考;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也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的新认识和看法会更多,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0(a)-0106-02

作者简介:张亚丽(1978,11—),女,河北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想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意识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紧密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技巧,挖掘潜能,增强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职毕业生,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师生的重视,上课的随意性较强,因此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产生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人性化的教学观念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体育课堂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等,这些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再有,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多关注专业性教学,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

1.2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使用的教材版本较多,但是教学内容相对单一、陈旧,很多教材没有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编制,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不足,不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无法实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任务目标,很多学生只是应付上课,而没有真正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目的。另外,现有教学内容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传授,教师给学生的专业化指导较少。

1.3教学改革投入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学校的硬件设施却没有随之改变。例如,体育场地狭窄、体育器材数量不足、体育教师人数较少等问题,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当班级数量增加之后,每个教师的课时量变多,教学压力增大,很多教师通过压缩课时、减少教学内容等方式缓解压力,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足,体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1.4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进了评价观念,尝试评价方法改革,但是仍然以课程出勤率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评价不足;再有,从现有的评价模式来看,没能突出“职业性教育”的特征,与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目标不相符。关于学生的评价,大多以动作技能评价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身心素质评价,考核的力度欠缺,不能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估,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性不足。

2基于素质教育观念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必须改进观念,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采取多重教学改革策略,保障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

2.1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应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始终保持先进的教学观念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才能保持教学的新鲜感,保证教学质量。首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改革的重视,在教学中自觉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推行快乐体育模式。如通过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实践;其次,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推崇教师与学生合作化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更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自主完成体育任务,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再有,体育教学也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设备传递教学信息,将复杂、抽象的动作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更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例如将“篮球投篮”的动作利用多媒体设备以慢镜头的方式播放,分解动作,教会学生正确的打篮球姿势与动作,提高体育锻炼的规范性。

2.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阻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始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笼统,教学缺乏层次感,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尽快树立教学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差异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收获体育实践的乐趣。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与职业性教学相结合,体现高职院校的特征与优势,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

2.3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承担了传播体育文化、开展国际化体育交流的重任,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做到本土化、多元化、创新化,体现体育教学的生活性、文化性、民族性及国际性特征,并且体现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联。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其次,培养学生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与社会的关联,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经验,如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舞蹈类、球类运动等,都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后,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不能将体育课设定为“达标”即可,而是要突出素质训练的成果,同时在培养学生自豪感、民族感,增强体质等方面发挥作用。

2.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解决以往教学中场地不足、器材短缺、师资力量滞后等问题。首先,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解决体育教育经费问题;其次,高职院校本身要重视体育课程,加大资源投入,从教育经费中拨付一定的款项专门用于体育课程改革,包括扩大操场、更新教学设备、引进体育器材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有,完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加强学习,通过进修、继续教育、参加公开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从外部聘请专业运动员补充现有教师队伍,拓展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聘请体育助教,挖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最后,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竞赛规则、健康知识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

2.5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应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采取单一的考核方法评定考试结果,学生只是应付了事,不利于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不能从根本提高体育技能。由于设置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考核目标,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问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受挫,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反思这一问题,主要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没将教学评价方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因此,在今后的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保留传统考试评价方法的优势,同时融入新型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注重激发学生的全面性发展,遵循自主化、民主化原则,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积极改进,保持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这才是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评价理念。

3结语

由上可见,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引起师生的充分重视。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对学生的身心素质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育锻炼能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体力投入到职业生涯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加快改进,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观念,完善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卢正磊.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8,40.

[2]朱建军.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定位[J].内江科技,2010(12):186-187.

[3]杨小平,柴春胜,陈军峰,等.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3-86.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素质 培养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师,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依据,而教师则是实施教育思想、表明教育观念的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和要求也就更高。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应尽快跟随课改步伐,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素养

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往往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素养更广博。人文知识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文学知识,更不能只知教材而不知其他。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知识,把各种知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人格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这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所在。语文教师除要具备独特的性格以外,教学过程也要独特:教学活动的独特设计、语文材料的独特解读、教学素材的独特展现、对学生反应的独特处置等,因为独特而又鲜明的课堂风格更能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3.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说话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说话准确,简洁流畅,出口成章;说理要做到概念准确,推理符合逻辑;叙事要清楚、完整,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寓意明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听取学生学习中反馈的信息,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听学生说的话,从学生的发言中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程度,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遇到的困难,等等,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语文教师还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对读在语文学习和实际工作、生活中意义与如何读要有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把握。另外自己不写文章,不会写文章,就很难教会学生写文章,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写文章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的转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其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新课改一反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和综合实践。教师的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尽可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各种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理解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和思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2.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激感,完成主客体相互融合的有机过程。课堂教学是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课改要求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的发展,就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而言才算是完全的发展。教师有了这样的角色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 才能由过去的传授式教学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才能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教师要改变教法,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入实践,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语文教师素质的培养

1.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施教能力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教学能力训练的前提下,中学语文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吃透,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需要作弃取。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广泛进入课堂,这要求教师能使用常见的语文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2.培养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围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学会用心施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相信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和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教师,最主要是看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教师将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单就教学而言,语文教师中有学业不够的,这部分教师必须进修,补足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开设学科的全部知识。而高师新毕业的教师,缺乏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个提高过程。同时还要适应科学发展形势,不断抛弃旧知识,汲取新知识,教到老,学到老。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具有广博的专业素养,具有不断学习和反思的素养。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素质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3-02

一、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由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的综合。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众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类课程的开设、心理讲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其中,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教学有着受众面广、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在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诸如理念错位、价值取向偏差和实施滞后等很多问题。有研究发现: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同时最令大学生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这一调查结果非常值得深思,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存在教育目标偏离、教育内容贫乏、教育形式单调等问题,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或问题,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于上世纪末兴起于美国,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是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对社会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教育领域中,众多学者也开展了众多讨论,其中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突出[2]。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针对偏重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华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重点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3]。简言之,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积极的内容和途径、积极的过程和反馈塑造积极的人格,为和谐社会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三、积极心理理念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分析

为达到提高课程效率的目的,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设计。笔者以积极心理理念为指导,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以及教学实践,进行以下探讨。

1.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目标。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素质教育认为应该着重培养人内在的、积极的心理机能和人格塑造。相对于关注问题的传统模式,积极心理理念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和挖掘潜能。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不仅可以消除消极人格的不良影响,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身心健康。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培养目标应回归到本原,教师应围绕着学生积极品质的建构,不断寻找和创设增强学生积极行为的课堂环境,关注个体内在体验满意等主观感受和自我的积极面,关注当前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并且促使个体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4]。

2.选择满足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内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单指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独立自主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好的社会功能等。具体来说,包括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认知和管理的能力、自信心、自制力、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真诚、正直、仗义、乐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来进行。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课程,但其教学内容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差异,有学者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职业生涯规划、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学习心理、性心理、身体健康、与社会需要相关的知识、与个人需要相关的知识。另外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需要“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的知识最为强烈,其次为“学习方面”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见,学生最为需要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和自我等方面,因此,这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更加有效、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应列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5]。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活动参与是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则之一,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发展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说教的弊端的目的。实践证明,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组织和方法上的最佳选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案例式体验教学、角色扮演式体验教学、团体活动式体验教学,都是学生普遍喜欢的形式。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学生可以开展互动、自我探讨和尝试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情绪体验和认知理解,主动获得开放的、情感的幸福体验,维护心理健康。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还经常采用榜样示范式法、调查访谈法、心理测验法、辩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4.重视教学效果的反思总结,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积极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其成效主要体现为通过发展化解问题,如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心理免疫力的提高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差异,其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应有所不同。然而,传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往往采用诸如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学生参加了多少活动或考试得了多少分数等流于表面的方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发展性、形成性评价,因此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总结与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取向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应关注的是讲授的内容是否能为学生所掌握并对他们有所帮助,学生所学的东西是否能有效内化其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自我成长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教学中的关键。活动结束后,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经验分享,促使学生整合自我和他人体验,从而提升认识的高度。此外,适当的心理作业和行为实践可达到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巩固与拓展。

参考文献:

[1]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2):83-85.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

[3]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8,(7):93-96.

[4]孟万金,王新波,张冲.中国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推广[J].中国特殊教育,2011:(8).

[5]薛香,俞暄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2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