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创新人才是在学习、消化与吸收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应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与实践,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摇篮。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一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取、接受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老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自主寻求答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强调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知识和组织能力要求更高,实施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模式或步骤: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包含题)提出猜想或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出结论整合、总结、应用。
具体操作过程要求如下:(1)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2)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明确提出疑问;(3)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假设或猜想,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4)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或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搜集资料;(5)根据查阅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验证假设;(6)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得出的观点;(7)将学生得出的观点进行整合、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应用。
三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本着“学生为本体”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疑问,积极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究、分析问题,教会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查找资料,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独立钻研。此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最终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 结语
教育的根本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实施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实施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登峰、付英.本科教学要注意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J].广东化工,2010(4)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2
关键词:教学思路;发展方向;实训技能;教师培训;校企合作
企业要求毕业生工作就能上手,中职学校应不断扩展教学思路,提升实训教学的软硬件水平,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且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型实用技能人才。下面对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作以浅谈。
一、创新机电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必须制订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发展的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必须坚持“适时、够用”的原则,又能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优良素质。专业课与实训课有机结合,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要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设备技术特点,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中职学校经多年来的职业教学实践和对农民工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研究,结合现代化企业技术的特点,制订以专业培养目标、学制、专业素质培养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开设课程、技能训练环节、取得资格证书和就业岗位为主线的机电类专业教学大纲。
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思路
1.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行,并以实习为重
理论学习应以“学以致用,用之所学”为原则,进行对口化、专业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实习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使我们的学生有岗位适应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化机电类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熟练的机械安装、操作和维修技能。
3.专业实训课则要求教师以“学练结合、动手操作”为主,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要领,编写适应学生需要的教材和实训案例。
三、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机电类专业模块教学体系,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需要配套的实训教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有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室、普通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检修实训教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室、电工基本操作实训教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教室、家电维修实训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这些实训室不仅为机电类专业开设实训课,也承担社会化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
四、实训技能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实训教学的手段单一,大部分实训教学仍以讲解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实训课通常是教师先演示操作,学生的操作模仿多,思考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探索不够。毕业后,要直接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只有练习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操作,才能锻炼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训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五、专业实训教师的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养规划是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学的效果。所谓“名师出高徒”,只有实训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的学生。而多数中职学校对实训教师的技能培训不够,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水平已滞后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训师资培养规划,让青壮年教师得到必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实操能力的培养,为我们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实训教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教材内容与实训脱节、缺乏优秀的实训应用实例,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专业的兴趣。
七、校企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学生进工厂直接操作已是势在必行,因此校企合作应
而生。
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地取得企业及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合作关系,采用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要主动深入企业,或者将企业人士请进学校,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起敲定“订单”,力求使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与企业要求实现“零距离”;要保证必要的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厂校合作共建、区域资源共享的先进技术专业的技工教育紧缺人才培养的基地。设备方面,学校应于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先进设备以满足自身的不足。
时值当前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中职教育应当顺应政策导向,加大改革力度,从而迅速踏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拥有稳定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3
关键词:轻化工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讲座
0 引言
现行的本科院校中很多专业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专业与大学生理想兴趣的差异,如果大学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将对大学生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现在有很多校内转专业甚至退学的案例。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为了能尽快恢复大学生的信心,让大学生尽快树立专业信心,轻化工程专业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前期确立了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即在保持工程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兼顾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两个专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轻化工程教育发展计划。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将所掌握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中,同时也在科研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增强学生对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开设系列专业知识讲座,让新同学入门,了解自己的专业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同学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大量的练习题,为的是高考的时候能取得好成绩,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专业的认识非常缺乏。因此,对于某些非热门专业,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难免会听到一些有关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议论,导致情绪低落,上进心变差,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甚至有刚报到就办理退学的现象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要缓解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知识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开学典礼期间安排由系主任主持的长达半天的专业介绍讲座,还专门为我们的大一新生安排了专业讲座课程,该课程由轻化工程专业教授轮流上课,介绍轻化工程专业的理论,并与实际相结合,展示轻化工程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介绍与轻化工程专业相临近的专业,并建立将临近专业与轻化工程的结合点。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我们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其对专业的热爱。
2 开设科研讲座课程,让学生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拓宽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学术性讲座是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并能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这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学术性讲座,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学们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而学术性的讲座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且,听学术性的讲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就不能够及时地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因此,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轻化工程现代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轻化工程专业针对大二学生开设了科研讲座课程,课程由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轮流上课,主要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通过大一期间的专业介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非常关注,课后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科研讲座课程每位老师安排的是三学时,据讲课老师反映,每次课间休息时间都有很多同学来提问,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时太少,根本不能深入介绍其研究方向。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深化他们在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了解前沿科学;并且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进一步了解科研动态,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给优秀的有才华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和各高校显示出了不同的支持力度。这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大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和培养的环节,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定的学分给予考核,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切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但是由于资助经费有限,很多学生依然不能进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力度,轻化工程专业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针对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联系相应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但是申请进实验室的同学必须严格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申请,老师们也会对学生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前面两项努力,更多的同学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报名进入实验室。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为这些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对于创新教育的成效无异于锦上添花,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研工作的严格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训练严谨的科学家的素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这样可使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当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整个轻化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轻化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深入,兴趣更加浓厚,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更加清楚。低年级能够获得关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轻化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同学可以自行选择方向,进入自己喜欢的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验证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跟以前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事科研事业,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本专业。
参考文献:
[1]邓海波.培养新型轻化工程人才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Z):161-161.
[2]权军利,裴国亮,单卫星.浅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0-23.
作者简介:
1.吴建(1993-),辽东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轻化工程系B1206班学生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4
关键词:车辆工程 新能源汽车 实验教学 改革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技术)、自动化(车辆电子电气)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整合发展而来,于2008年获批并开始招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由传统机械学科领域逐步向机、电、液、控制、信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延伸的技术背景下,为响应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方针,我校决定以新能源汽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内涵以彰显专业特色[1],更好地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以新能源汽车为专业内涵相比于以传统内燃机汽车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有以下特点:
(1)在继承传统汽车技术衣钵的基础上赋予了丰富的电子控制技术;
(2)关键零部件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3)整车集成技术(混合动力―纯电驱动―下一代纯电驱动)不断发展;
(4)公共平台技术(技术标准法规―基础设施―测试评价技术)还在研究与完善[2]。
上述特点决定了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对新技术、机电结合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很高,亟待进一步改革与探索,使之既继承传统汽车技术、现代汽车电控技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又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
1 理论教学的优化
因我校新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涉及汽车技术和车辆电子电气两个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的整合,应强调机电并重、电车结合,不能仅通过增、减电类或机类课程,简单地沿用原专业方向培养方案来实现[3]。近3年来通过调整、优化,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基础课适应了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特点,构建了机电并重的基础知识体系;专业课中抽取汽车与车电教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干课程,构建了电车结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增设新能源汽车类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强调车与电应用的延伸以加强专业知识拓展。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2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3-6]
理论教学的优化为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受较多因素制约,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重理论轻实验教学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学过多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与学时数有限,内容覆盖面不足。
(2)实验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分组人数较多,实验类型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实验效果差。
(3)反映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类实验设备急缺,新项目、新内容的实验急需补充完善。
(4)新实验项目及内容对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5)实验室设备管理、教学管理滞后,不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资源共享。
2.2 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满足汽车行业对掌握现代机电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解决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校从实验教学内容和实施保障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2.2.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验项目设置、内容完善和教学方法上。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沿袭机电类专业教学的成熟经验,其实验教学暂不做改动;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均做了较大改革。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实验项目设置既体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特色专业内涵,同时又继承了传统汽车技术,并结合了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的主要内容(见表2)。其核心思想是突出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合并减少相关性较大、要求不高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大力提高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开设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兼顾不同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以必选与任选项目进行调节,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传统汽车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通过整合数量有所减少,在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提高要求。如汽车构造课程只安排汽车发动机、底盘两项实验,但实验内容在传统拆装之外,增加了新类型发动机、变速箱实物结构讲解;实验过程中加强提问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燃机原理课程中发动机负荷特性、速度特性实验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时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加强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的独立思考能力。汽车理论课程中汽车悬架性能实验设置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悬架试验台测试并获得汽车悬架性能参数后,再分组设计采用拟脉冲法测试汽车悬架性能,最后进行测试方法、数据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7-9]。
(2)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类课程实验项目,教学内容扩充,实验模式分层次调整。如: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项目较多,对汽车ABS系统、自动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自动巡航系统等验证性实验,结合学生兴趣选做;而对汽车电路、传感器检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系统故障诊断等重要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必做,要求达到对系统结构、原理的掌握。车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测试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等一整套工程实验流程的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验则锻炼学生按照国标对汽车进行性能测试与合格性判断的能力[10]。
(3)新能源汽车特色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全部为新增实验,紧跟专业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导论课程实验以新购置的丰田普瑞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为对象,在熟悉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的基础上,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量流向与消耗情况,鼓励学生多思考,实验报告除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求他们写出不同的收获与体会。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它们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出发,利用嵌入式开发系统掌握电机驱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制造理论进行计算和评价;检测燃料电池的特性,掌握其基本控制方法。为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索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下达实验项目任务,学生项目小组利用课外收集资料、制订计划,课内实施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完成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验收各小组的实验测试方案、实验结论[11,12]。
(4)专业选修课课程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实施同上,强调在现代汽车技术机电融合的背景下,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2 教学实施保障的改革与实施
为了更好地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多次组织教师与专家学习、研讨,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重要性,结合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特点,从实验设备、师资、管理与成绩评价几方面予以改革。
(1)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补充购置新设备,如:汽车CAN总线实验台、DSG双离合变速器实验台等。设立专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通过外购、合作研发等方式配置:电力电子控制实验系统、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实验台、燃料电池系统实验台、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实验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一批反映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新型实验设备。
(2)一方面,通过科研与工程实践培训提升实验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制定新引进博士在实验室工作1~2年的政策,以充实实验教学力量。这样还打破高校传统的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之间的藩篱,鼓励理论教师更多地参与指导实验,实验教师也适当地参与部分现场课讲授,让二者取长补短,共同实施教学。
(3)对于反映多学科领域知识融合的实验内容、项目进行优化,尝试打破课程、学时、实验室建制及管理上的限制,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开展。对于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实验,课内在不同实验室分次、分组开展实验,遇到问题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方案,对实验数据独立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实验成绩评定不仅按考勤、书面报告打分,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方法创新与结果的收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促其改进。
3 结束语
通过对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专业内涵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校车辆工程2008,2009和2010级学生普遍反映对专业课程相关理论与实验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性提高,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交流互动增加,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我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在近两年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均得以体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彰显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特色,我们还将在专业实验教学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构建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46-48.
[2]陈柳钦.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盘点[J].汽车工业研究,2012(3):14-21.
[3]屈敏,丁左武.应用型本科车辆电子专业方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05-107.
[4]郝洪涛,郭学东.应用性本科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装备技术,2008,34(3):55-56.
[5]余曼丽.高校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6(2):137-144.
[6]邹爱英,刘华,杨青霞.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6):34-35.
[7]任成龙.《内燃机原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6):140-150.
[8]杨雪梅.《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J].2011(26): 76-77.
[9]张云明,徐忠朝.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与汽车技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3);96-99.
[10]屈敏.《汽车电子电气》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8):1.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5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教学改革;课程
Reform and practice on course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facing engineering ability training
Liu Jianping, Jia Zhirong, Shi Ju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capacity cultiv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Articles combining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to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course student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reforming course system,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attention to teacher training for project explores ways and means of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cour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capacity;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course
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趋势。CDIO是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社会性、复杂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更加突出。土木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2]。
房屋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专业课,是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的后续课程,在土木工程本科培养计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内容包括绪论、梁板结构、单层厂房结构、多层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等五部分,内容丰富,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从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索了房屋结构设计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 面向工程实际,改革课程体系
基于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房屋结构设计课程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将房屋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分为结构概念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和新结构新技术四大模块,对其知识模块进行优化组合。将土木工程传统知识与最新技术进展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教师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将基本概念与工程案例教学相结合。同时,对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教学等环节,按“分阶段、递进式”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形成了“多模块、多类型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
2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工程意识
CDIO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因此知识的连贯性、承接性和互补性变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紧贴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补充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时效性。
2.1 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以“结构布置―计算简图―截面设计―构造处理―施工图绘制”为主线,避免重复,重讲概念、讲思路、讲动向,剔除或减少与力学、高层房屋结构设计等课程内容重复或相近的成分。如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肋梁楼盖结构连续梁按弹性理论的内力计算方法、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方法,其基本的计算方法在结构力学中已经学习,再将理想状态下的力学方法引入具体的结构中来,需要一个过渡和熟练应用的训练。因此,将此内容安排在房屋结构设计课程中,只讲计算要点,过程不重复,遇到建筑抗震设计、高层房屋结构设计等此类问题,就可略去不讲。
2.2 教学内容与现行规范相结合,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师,必须掌握国家的有关规范、规程。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这些规范。因此,教学中既要对结构设计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又要介绍规范条文,引导学生对规范条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规范的能力。
2.3 加强概念设计内容,注重学生概念设计能力培养
结构概念设计不是某种具体方法[3],它贯穿在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结构方案的选定和布置、荷载传递路径的设置、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的判断和加强以及承载力和结构刚度沿高度的均匀分布等,它是结构工程师的基本功。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往往是结构概念设计、结构计算分析、构造措施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灵魂。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概念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布置和细部构造的关系。
2.4 增设新结构、新技术模块,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
从CDIO的角度上改造房屋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设置,除了要大力加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综合外,还要考虑根据房屋结构设计课程的工程应用背景,增设新结构、新技术教学模块作为该课程的延续和深入,如增加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混凝土叠合箱网梁楼盖、新时代下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多功能综合建筑的概念设计等新技术专题,并给出相应典型实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
3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工程思维能力
3.1 基于工程实际的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将大量的工程图纸、图片和资料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增加工程因素、工程内容,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实体化,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方式。同时,介绍国内外典型的建筑结构设计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通过多方案比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基于项目的“做中学”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课程论文、文献综述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3.3 基于问题的启发式、讨论式和讲评式教学
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和讲评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和讨论”的思路,组织课堂教学[4]。
4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能力培养
4.1 将CAD/CAE软件引入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阶段,开展专项训练和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受到结构工程师所必需的综合训练,如查资料、结构方案布置、结构分析、结构施工图绘制等,并将PKPM,天正建筑CAD,ANSYS等CAD/CAE软件引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
4.2 搭建结构设计大赛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立项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科学思维、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3 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我们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另一有效途径。通过把在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表现出研究兴趣和潜质的学生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5 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教师工程素质的高低是工程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组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青年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学生的设计竞赛、课外科研及其他实践性环节,使自身的知识面得以扩大,并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在理论知识达标的基础上,检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否达标;鼓励教师到国内相关行(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科技开发或兼职,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使得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6 基于注册考试制度的试题改革
土木工程行业已实行注册师执业制度,结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大纲要求[5],本课程考试中,试题题型、覆盖率接近注册工程师考试试题,且大幅度增加连锁计算题、综合概念题的比例。比如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涉及计算简图、内力计算、内力调整、内力组合、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直径、间距、根数等构造要求的确定等方面,每个题目涉及内容广泛,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7 结束语
房屋结构设计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各种途径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工程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基于CDIO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机械基础实践教学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36-40.
[2] 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3-86.
[3] 谢群,胡伟.将概念设计融入高层建筑结构教学的必要性与方法[J].高等建筑教育,2008,3:70-73.
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范文6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已提到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同等高的水平。那随之而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通过对专业英语的内涵、特征及优势的分析,提出了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意在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认识,同时也就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能和广大的教学同仁们一起切磋。
关键词 ESP 优势 思考
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demand to the intelligences comes to a higher level, the requirement for English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is similar to that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at`s the dire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he paper disscusse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dvantages of ESP and belives tha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develop to the direction of ESP. It also bring about some ideas involved in ESP.
Key words: ESP; reform`s direction; some ideas
根据最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其中对优秀高中毕业生的语言词汇量的要求将达到4500,这和新近修订的《大学语言课程教学要求》的在两年大学基础语言阶段之后词汇量达到4500的要求相同。另外,高中语言课程同样将开设近似于大学英语的课程,如综合英语、英汉笔译、报刊阅读等。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时代对人才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小学的英语课程将同大学课程接轨,实行“一条龙”教学已得到外语界的普遍认同。这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又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这一大趋势下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不失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出路。
一、专业英语的内涵及特征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在我国也称作专门用途英语,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生物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等。ESP教学有四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称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Strevens:1988) [ 1]。从以上可看出ESP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实行高校教育素质转变中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文化的国际化,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与外商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但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根据有关调查“大学英语是一门最费时,最耗力的课程”。[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讲的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课堂教学为了四、 六级考试,教师被迫背水一战。在大学公共英语课堂里,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得不耐着性子与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重复的语法、单词,做枯燥的四级试卷,分析解题技巧。而另有部分学生也呈现出对英语学习懈怠、不好好学的状态。整个局面最终就是学生抱怨英语课没意思,枯燥乏味,上课打瞌睡、做不相关事情的不乏其人,经常逃课、旷课的现象更是履禁不止;同时教师也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好好配合,教学效果不显著。这一方面既挫伤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部分学生一味追逐于过四、六级的功利心态,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及乐趣所在。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授课激情。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改善的话,别说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恐怕连最初的教学目标都难以达到。
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2003)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 ESP) 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 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
2.2.1 融和型功能语法教学法的运用
交际教学法是得到广泛承认与运用的教学法,它是由哈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和哈利德(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结合而来。哈姆斯认为“交际胜任能力”。交际能力是阐明说话人需要指知道什么,以便在交际场合能有能力交换思想。根据哈利德的语法功能理论“语言学与讲话人的行为或者讨论的题目有关。因为,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这样所有成分就能集中起来”。[3]
专业英语教学则是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将学生欲从事的专业与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是交际功能语法教学的延申。尽快让学生接触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通过开展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营销英语”、“电子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力,缩短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期。这种强烈的实用性,应该说与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谋而合,这就使得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充足,能较好的缓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觉得英语课堂教学枯燥,一味地追求过级而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的尴尬局面。
2.2.2 承上启下的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它们分别有自己的特点。大学英语侧重于英语基础的训练,它和专业英语有共核部分,都在于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但共核英语和专业英语还是有区别的。过了四、六级的学生在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用英语从事相关外贸、金融、法律等行业时未必会显得游刃有余,因为仅有“共核英语”是不够的,专业英语有它自己特殊的词汇、句法结构和篇章,不通过专门的学习是无法看懂专业文献和专业教材的。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兼用外语(在我国主要是英语)和汉语来讲授专业知识,它不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而是以讲授某种专业知识为主线,作为特定语境、特定环境下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有人主张可以由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直接过渡到双语教学,但事实情况却不容人乐观。目前就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但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信心不足,课堂教学多倾向于词汇+翻译的教学法,结果往往未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效果,反而还可能陷入专业没掌握,语言能力也没练成的两难境地。而ESP教学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习得技巧和特定领域中用英语撰写的文章的基本语篇分析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双语课堂打好基础。
转贴于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ESP课程应该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顺利进入双语课堂做好准备,让他们既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英语语言水平。
2.3 国外的成功经验
ESP 教学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美国,有120多所大学开设了诸如EAP和technical communication之类的英语学位课程[4],有主要刊登EAP科研论文的杂志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对EAP教学的研究早已发展到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在希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不再学习公共英语,而是学习专门用途英语(ESP),也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专业英语,比如经济学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幼儿园英语、生物学英语等等。而学生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他们用英语交流都没有问题[5]。在中国的香港的大学里,英语学分主要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的基础英语是在中学完成的[6]。国外的成功经验再次说明了ESP的重要性,它势必会给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一阵清新的风,它无疑会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出路和方向。
三、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3.1 与基础英语教学的相互补充关系
当前,中国英语教学界对基础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少模糊认识,认为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基础英语的技能。实行ESP教学,首先应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相互关系上有个清楚的认识。
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主要侧重于对词汇语篇结构的分析。而ESP 教学主要针对对口专业,加强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的学习以及运用专业英语技能阅读相关文献、相关报告,进一步锻炼语言能力。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不是对立的或互不相容的,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7]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有个先后次序,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其进行分流,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英语学习。ESP 课程既可以作为必修课,也可以作为选修课与专业课同步进行。另外,根据学校的不同,ESP 也应有所区别“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该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校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张尧学2002)[8]。
3.2 合作式教学
专业英语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 ESP 教学对专业和语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一般的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全用英语教学还不太现实,而基础英语教师语言过关但又不精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何来解决二者之间的对应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把两种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实行合作教学(team co-operation)具体的合作形式既可采取全程合作的方式,也可采取分阶段合作教学的方式。既可以由一名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引导语言科班出身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可以由年轻新教师辅助专业教师的语言教学。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ESP 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target situation)有足够的认识,而同时他们又能让专业教师们清楚学生以及ESP 教师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
3.3 教师的定位
时代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ESP课程的开设不管对专业教师还是基础英语教师来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自身专业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伴随终身,活到老学到老的。同时英语教师也应把从事ESP教学看成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在思想和心理上对这个变化做好准备。应该明白,尽管“基础英语”在绝大多数学校,在很长一端时间里不会消失,但是一部分教师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9]。应在一边熟练运用语言知识一边注意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加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更应该鼓励其攻读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四、小结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单纯的大学英语基础教育不再满足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只有将高校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才能让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在运用到相关专业英语的时候能愉快的胜任。从这个意义上说,ESP教学应该说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大变革方向。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1988.
[2]王奇民. 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2002,(4):27-33
[3]马相明.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6-89
[4] 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OL]. 2004-10-19.
[5]杨欣欣.希腊英语教学给我们的启示[J].外语界 2004.(3): 65
[6]蔡基刚.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 2004,(5)14-15
[7]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7
[8]张尧学. 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