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课前预习,趣味教学,数学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51-01

小学数学主要注重于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在这两个基础上,还增加了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年龄特征,从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改革教学方法

1.1 课前预习。新课程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从课前预习入手,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快的吸收知识。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课前预习,一、有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会为学生设计数学预习卡,将今天要预习的内容做成问题填写在预习卡中,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预习进行填写。二、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先阅读要预习的数学内容,看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自己理解的,并将无法理解的知识进行勾画,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询问教师。

1.2 趣味教学。有趣味性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新课程下,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改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性。

2.改革学习方法

2.1 阅读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了所有的数学知识、概念、解题技巧,而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通过细细阅读才能发现的,因此,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阅读教材,从教材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2.2 数学练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有许多数学知识和概念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才能逐渐提高的,小学阶段的数学题十分多样化,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的题型展示出来,如应用题、选择题、计算题等,并且有多种解题方式,如排除法、推理法、验证法等,因此只有通过数学练习才能提高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3.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也无法分开,因此,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受益终生。首先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找准方向,最后通过数学练习等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4.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开展,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评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09)

[2] 邓旭萍. 谈数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14)

[3] 朱乃明,杨晓萍. 回归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新取向[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01)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2

一、课堂教学改革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学生家长除了种田之外,大多数在城里打工,疏于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是,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依然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当然,这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考名校也并未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唯一招牌。就人的一生而言,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有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个言那么简单,而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去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改革来看,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只有把人培养好了,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才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意。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悟知识的美、感悟人性的美、体验进步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会逐步提高,也就越来越有教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既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把握做人的正确航向。

二、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静”指农村孩子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生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掌握知识的狭窄,大多数农村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腼腆、拘束,好像大方不起来,学习时表现在课堂上不善于沟通交流和积极发言;同时,一部分农村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导致班级两级分化严重,上课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致使合作探究等环节组织难度比较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反思,想办法让这些农村孩子找到自信,让他们敢于交流发言、善于合作沟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农村的孩子有发言的权利,也能够培养出较高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抱怨。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设置的讨论问题要合理,既不能太难,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创造让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的“静”指课堂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现在的很多课堂都提倡让教师静下来、让学生动起来。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教育也是如此。一节常态课既要有动,也要有静。课堂中如果少了思考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脑力劳动的快乐、体验智慧的神奇力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教育资源的不足,在思维方面更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

三、转变观念,加强软件建设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反之,学生就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城乡结合部学校由于相对地处偏远,师资力量较弱,信息比较闭塞,教师接受新鲜事物慢,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观念的转变就较难也较为迟缓。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完全理解,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自己的“教”上,对学生的“学”依然重视不够,“满堂灌”现象到处可见。所谓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也更多地表现在一些公开课上,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3

一、以生为本,凝练形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内化为一种品质,使学生成为得才兼备、合乎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明人。我们培养习惯从日常行为开始,一方面从主体参与、情景体验实践和采取严格的训练入手;一方面构建“小学生行为习惯目标体系”;再一方面把学生所在的班级文化建设、文明家庭创建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最终实现把理念变为行动,把行动转化为行为,把行为铸造成习惯。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行为目标体系,把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学习、规则习惯。根据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目标,为了保证对达到目标,不但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求,也要对与学生教育有阵重要教育关系的教师和家长制定相应的具体要求,既要有对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还要对成人的习惯规范提出硬性指标,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坏习惯矫正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心理疏导也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全方位的教育目标,系统的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教育网络。

二、把学校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加强班主任专业素质,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力。

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关注老师自尊和荣誉上、物质上和精神上、创造和成就上等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需要,通过提高班主任经费补助、评先倾斜、外出学习、名师选拔、专家型教师培养、宣传自己的教学等优先条件让老师心情愉快,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通过检查班级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养成教育班级日志、养成教育案例等加强对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都在小学的校园中度过,学生在一个自然环境优雅、人文气氛浓厚、文化资源丰富的文明校园中学习生活,自然会养成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用礼貌提示语、《弟子规》文化墙、设立红领巾礼仪监督员,利用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营造礼仪教育氛围。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反复实践和积累中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内在需要”,最终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并转化成稳定的外在行为。

(三)发挥少先队组织特点,建立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机制。

制定培养目标细则并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通过少先队的组织机制特点帮助监督,在交往中逐步将学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习惯转化为正确观念,广泛设立红领巾小岗位,通过坚持岗位服务,体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快乐和光荣感。建立健全的管理网络,从学校的一日常规的总结、评价管理工作到各中队学生行为习惯目标完成记录,寓行为规范训练于各种队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行为习惯养成活动内容。

每学期初根据学生本年龄段应养成的好习惯制定养成计划,举行“新学期我能行”好习惯签约仪式,每个学生把本学期要准备养成和要改正的坏习惯分时间段制定成条约,在仪式上当着全体老师和同学的面宣读并签上自己姓名,家长和老师同样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在高年级组织了“好习惯日记漂流”,每人轮流写下自己在好习惯养成和感想,养成好习惯成为学生追随的时尚,从而巩固好习惯的养成。

三、推动家校互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一)提高认识,唤醒家长参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意识。

让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支持者、自觉参与者、决策者,帮助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化,我们从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做起,推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习惯养成教育系列讲座,为父母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育思想,保持家庭学校教育一致。

父母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学开放周、主题队会、实践活动、夏令营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请家长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考评,让家长给学校提建议,并为学校教育管理和任课教师评分,使家长成为学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良性互动。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4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资源和基本方式,音乐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也得以不断向前推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得与失的总结,以及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新思潮的消化与吸收,都在这次改革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迹。多年来,音乐教育在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掌握适当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音乐课在学校课程安排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另外,自2006年起,近三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有两届在亚洲国家举行,其中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世界音乐教育者的交流盛会。以此为代表的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所产生出的新成果,逐渐在影响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焦点,集中在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新教材以及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其中,教材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材改革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实验工作的展开,以教材为对象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对于教材的定义,有多种解释。《教材论》一书的作者曾天山先生将中外不同的教材概念总结为十六种,这十六种定义均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有教育学工具书中的定义,有中外教育家的解释、也有西方课程理论不同流派的界定,等等。从目前最新的研究资料来看,教材的定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四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一)词条类定义: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的解释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材的定义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

(二)课程理论定义:1、“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规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是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按照这一说法,教材就是课程的内容。2、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3、“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讲义、挂图和图册、实验手册、教学录音带、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等。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教科书,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谈到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三)著作权定义:“教材仅指课本,……与教材有关的,是教材系列作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从媒介的角度来看,除了以印刷出版物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尚有以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件等形式存在的课本。其二,指以印刷出版物的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与课本有关的印刷出版物,比如教参、教学手册、练习册、单元测验、复习资料、图表、习题集等”。

(四)教学论定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概念界定上较为宽泛,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表现形式方面所包含的范围也有较大差异,但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教学材料、“育人媒体”。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下定义。中小学音乐教材是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将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序列化、规范化、具体化编排的教学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包括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材料,有形的如教科书、教学录音带、录像带、讲义、歌篇、参考书、教师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无形的如师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技能方面的经验等。狭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仅指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包括纸质及其他媒介形式的学生用课本)。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概念。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哲学上将事物固有的特性称为属性,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各种属性都要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得到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认识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一)人文科学属性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的科学,其主体是文、史、哲三大学科,还包括美学、艺术学、语言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分支学科。音乐隶属于人文科学中的艺术学范畴。人文科学的特性——如民族性、时代性、文化传承性、阶级性等——在音乐中都有所体现。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中小学音乐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点与同属人文科学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以及艺术(舞蹈、戏剧、美术等)等学科教材相同。因此,中小学音乐教材具有较强的人文学科的属性。

(二)教育科学属性

教育科学基本属性在任何学科教育中都有体现。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它在编制过程中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三)音乐课程载体属性

从性质上看,音乐教材首先是音乐课程的形式和载体。音乐课程中的学科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相应地产生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各国的音乐教材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例如,我国香港地区有的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音乐知识被当作课文来编写,其他音乐教材资源如歌曲、器乐曲等都是知识的“副产品”。日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器乐教学,从一年级学简单的节奏性乐器(如响板、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到三年级加强旋律性乐器(如竖笛、口风琴等)的教学,再到五六年级的合奏训练,器乐教学的系统性非常突出。

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由于其教育观念上的不同而要求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载体,音乐教材也必然会有阶段性的差异。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20世纪初期我国在引进现代教育体制之初,音乐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反映的是富国强兵的爱国主题,这与当时的历史状况、教育思想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左”的思想观念影响,针对当时所谓的教材“三脱离”现象(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教育主管部门做出了“在全日制的中小学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在当时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贴近政治、反映生产实际的歌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本1958年出版的初中音乐课本的目录管窥一下当时的情形。

不难看出,这时期教材选择的歌曲全部都与生产劳动实践有关。作为课程载体,教材如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左”的课程观念和要求。

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教授在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作了题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的发言,呼吁“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并提出“必须精选艺术品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教材”。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提出了十条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的教材所呈现的面貌又有着新的时代特点。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的选材及编排为:

第一单元 百卉含英

唱歌

茉莉花

音乐欣赏

茉莉花

好花红

牡丹之歌

玫瑰三愿

绒花

梅花三弄

配乐朗诵

二月兰

音乐活动

对花

第二单元 梨园撷英

唱歌

唱脸谱

音乐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

越剧《梁山伯与祝

英台》选段

豫剧《花木兰》选段黄梅戏《天仙配》选

段打虎上山

音乐活动

第三单元 管弦和鸣

认识乐器

音乐欣赏 查尔达什舞曲

梦幻曲

西西里舞曲

那波里舞曲

单簧管波尔卡

音乐故事 舍赫拉查达

音乐欣赏 在中亚细亚草原

对号入座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唱歌

森林之歌

音乐欣赏

大森林的早晨

小设计

音乐欣赏

山林之歌

山林

北方森林

音乐活动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4)——大洋洲采风

唱歌

剪羊毛

音乐欣赏 理发师

哈卡·马努马努

拉卡拉卡

学吹竖笛

第六单元 夏日泛舟

唱歌

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欣赏 太阳岛上 六月——《船歌》仲夏夜之梦

雷鸣电闪波尔卡

配乐朗诵 荷塘月色

学吹竖笛 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夏令营

(四)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属性

教材都有独立的学科知识属性,音乐教材也承载着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已有的各种形式的教材来看,由于音乐课程观的不同,对音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在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中,往往强调的是学生在歌唱方面的发展,并不总是把学科知识作为关注的对象,特殊情况下,有一些教材甚至也不把歌唱技能的训练做系统化处理,歌曲的选择只是从题材内容上加以简单分类和排序,这样自然也无暇顾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相对成熟的教材大都不忽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教学上的可操作性,音乐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它,就可以正确而顺利地从事相关的音乐活动;有了它,就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规律;有了它,也才能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常见的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史学知识、音乐文学知识、音乐体裁与结构知识、音乐表演知识、音乐创作知识、音乐风格与流派知识等等。由于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中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学科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需要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加以选择、编排、展现。在普通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它有着自己的对象、目的和要求。教材的音乐知识体系属性要求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体系在转化为具体教学材料之前需要经过“瘦身”,而教学时数、教学目标以及所选择的具体音乐作品是音乐知识体系“瘦身”的条件和通道。

(五)音乐符号系统属性

音乐教材是由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组织起来的。音乐教材中通常提供了师生教学活动必要的歌曲、器乐曲等乐谱材料,这些谱面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或图片,是一种特殊的记录音符的符号系统。乐谱作为符号系统,也不同于美术中的画面,它用来记录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快慢以及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视觉上的可观赏性仅仅是它的表层特征,更重要还在于它具有音乐上的暗示作用。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这种对声音的暗示与关联是音乐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在教材的音乐符号系统属性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谱式问题。

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采用两种谱式:简谱、五线谱。两种谱式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汪培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说过:“简谱比较大众化,容易推行。五线谱是比较完善的记谱法,也是提高音乐水平所必须的”。两种谱式同时也都具有不便之处。简谱直观上看不出音高变化,遇到较宽音域时,代表音符的阿拉伯数字上下加点过多容易导致视觉上的混乱。另外,记录多声部音乐有一定限度,例如记录带钢琴伴奏的歌曲谱时就不如五线谱醒目。五线谱知识系统相对繁琐,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简谱和五线谱都有一定的使用面和适用面。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针对使用何种记谱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论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力主弃用简谱。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曲谱必须完全用五线谱,绝对不许用简谱。”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多次呼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推广五线谱,认为“现在全世界都用五线谱,唯独我们用简谱,这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也是有严重障碍的。”第二种意见是力主弃用五线谱,全部改用简谱。这种观点在1950年之后逐步抬头,近年来时有反覆。有人片面地提出依据中国的国情,中小学音乐教育只能教简谱,认为“从普及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使用简谱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三种是两种谱式混用,但在以谁为主上情况较为复杂。例如1982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小学以学习简谱为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学习五线谱。”1988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凡有条件的学校应教学生学习五线谱,条件不足的也可学简谱,但要努力创造条件学习五线谱”。

2000年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的较为中性,均认为各地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用。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关于谱式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从教学规范性上看,应当提倡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这是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学习、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途径。另外,由于许多音乐出版物以简谱形式刊行,也应当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集中安排简谱知识介绍,并安排一定量的读谱练习以及学习提示,以便让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知识,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了解和掌握简谱知识,并能够进一步学习以简谱记谱的音乐作品。

(六)音乐教学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与一般图书的不同点在于它独特的目的性。音乐教材具有传播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作用。它常常被视为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正如前苏联教育专家祖耶夫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上一节中所引用的对教材的教学论定义也道出了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对新的课程标准音乐教材加以考察可以发现,许多教材都在内容编写上加入了教学方法一项。这些方法有的采用科达依、奥尔夫等系统化教学法理论的理念加以具体化,有的是某个单项教学内容的操作提示。例如在人教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经常见到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音点或乐谱片断“画旋律线”、“画图形谱”等练习,实际上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旋律线条以及蕴涵其中的音符高低、节奏疏密、情绪起伏等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世纪的新一代》歌曲教唱环节,设计了随标记在乐谱中的拍手、三角铁等小图标作节奏伴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休止时值,作节奏填空;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结构,因为拍手和三角铁的图标分别代表歌曲的两个段落;第三,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节奏变化与段落划分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乐曲分析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几册中的段落划分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由此可见,教材不仅具有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属性,还同时具有提示教学方法的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还体现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编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教学顺序。例如,西方音乐基础理论在教材中的一般编排顺序是:从认识音符与休止符开始,再到认识谱号、变音记号、调号,再认识调式、音阶、调的各种关系,认识节奏、节拍,了解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音程、和弦,了解速度、力度、表情等各种记号,了解和声的一般常识,了解乐句、乐段以及曲式结构的一般常识……等等。这样的编排对师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本身不仅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工具。

(七)音乐实践活动属性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音乐学科的突出特点在于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上具有相对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音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都要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教材中应当配合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活动用以巩固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也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活动使得学生在交往、合作意识上、在审美体验的积累上获得足够的练习机会。

(八)音乐民族风格属性

民族性是人文学科共有的特点之一,音乐学科也不例外。民族风格属性也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一环。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性特点往往通过作品的选择、主题的编排、背景知识的介绍、教科书的设计等方式加以展现。

(九)音乐多元文化属性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多元文化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从课程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二是从音乐教材内容安排的角度来认识。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课程 数学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改革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特殊地位,数学素质教育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等增强学生应用型数学能力,做为学生应用基础教程之一,小学数学从逻辑思维能力,敏捷洞察力和观测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一、明确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灵魂所在,数学课堂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核心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理念作为课堂教学基本灵魂主线,由此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全体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小学阶段课程具有生动性,易读性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前期做好课堂课程理念和本节教学目标策划,具体实际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原理教学。

1. 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作为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在进行小学课程教学设计时,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方向,以素质教育为重心”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判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型能力培养;提倡“返璞归真”,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知识内容要求,强调数学推理过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演绎数学理论,并针对重难点对基础知识偏弱同学重复解释,注重全体同学数学理论和数学本质培养。

案例:在进行图形知识课堂讲解中,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组,每组由优秀,良好,不理想学生按比例组成,组内讨论,结合生活运用(课堂房屋结构)写出房屋,气球两种图形的特点和各自应用范围;并最后由不理想学生做组内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差生参与积极性,体现课堂课程利用生活实践面向全体思想。

2.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培养

逻辑思维方式又称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学会用数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这是数学教育根本所在。古人云:“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笔者建议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基本规律,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背景开展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如:归纳对比,直观判断,抽象运算等。通过数学变式和问题步步深入,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把生活实际与自然学科紧密联系,促使形成用数学逻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重视生活与小学数学的统一,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案例:甲、乙、丙、丁四人进行跳绳比赛赛前名次各说不一A说:甲第二名丁第三名。B说:甲第一名丁第二名。C说:丙第二名丁第四名。实际上面三种说法各说对了一半。甲、乙、丙、丁各是第几名?

利用假设法:

假设A前句对,后句错。

B前句错,后句对。

C前句错,后句对。

由于丁既是第二名又是第四名矛盾,假设错误。

因此A前句错,后句对。

B前句对,后句错。

C前句对,后句错。

所以:甲第一名;丙第二名;丁第三名;乙第四名

二、教学内容研究

淡化理论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变动,培养良好数学思想意识是进行教学内容研究基本目标。教材为教师提供数学理论传授途径,为学生提供充足思维空间同时亦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鉴于新教材每年不同程度调整和变动,做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做到:明确新老教材前后关联,揣测教材编排意向,结合教学内容研究教法。

1. 揣测教材编排意向

编排意向指教材内容侧重点,编排意向对教材内容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可通过查看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重难点意识本学期或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掌握知识点,再根据基本教学任务制定适合小学生思维理论发展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提示含有重难点标识的正方形图形特性和基本概念,此作为课堂课堂基础,用情景教学方式生动体现正方形应用,加深图形记忆。

案例:老教材将图形章节内容置于六年级,而新教材调整到五年级。是否显示小学阶段更注重图形章节教学和学生掌握,在进行课堂教育中要更多根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图形性质和图形应用领域做描述。

2. 综合教学内容研究

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建模方式的养成,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在不影响教育质量前提下,针对教学内容可做相应程度删改,只有按照课程改革标准,完善自身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方能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教育方式是讲师与学生围绕“教学课堂文本”进行“对话”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和教学实际中要深入开展知识理论剖析,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和结论原理;让学生更深刻,更彻底理解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课程与实际结合,把学数学与用数学,研数学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用于生活中的快乐,才能达到课堂改革真正目的和教学目标。

案例:在进行追赶问题教学时:公路两旁每隔120米竖立着一根电杆骑自行车从第一根电杆到第六根电杆处小王要1分钟小李要50秒现在两人都从第一根电线处为起点骑车当小王骑到第八课电杆处时小李开始追赶几分钟小李追上小王。

此问题涉及减乘除综合运算,小王速度:120×(6-1)=600米/分

小李速度:120×(6-1)÷50×60=720米/分

120×(8-1)÷(720-600)=7分

在不同教学中,应用实际问题将各教学内容串联分析,容易加深记忆。

小学课程与小学教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小衔接 方法技巧

幼儿教育与小学课程的衔接,一直是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对于中国儿童来讲,这一阶段转折尤其巨大,好像一夜之间,孩子需要从一个“玩童”转变为一个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准成人”。这对大多数儿童来讲并非易事。因此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知识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许多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诸如英语、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20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接轨,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而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其弊端和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2.幼小衔接片面化。《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幼小衔接

1.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适当参照小学,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性。适当增加写字量、拼音教学、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如计算课,在让幼儿了解 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进行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加强幼儿读、写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如让幼儿用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提高造句能力;用多个词编成一个故事,培养其想象力。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并对幼儿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因为孩子写字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不好的习惯到高年级是很难改的。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汉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在常规上的要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在游戏中使幼儿获得知识,尽量在活动结束后喝水、上厕所,要求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3.生活能力的重点培养。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三、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

首先,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双方教师通过参观、交流相互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方法。幼儿园可以适当增长授课时间、更改桌椅的摆放,教师应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时间、布置简单的作业等帮助幼儿适应校园特色调;而小学教师在幼儿入小学初期,也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语言和符号,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其次,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把小学生请到幼儿园与幼儿游戏、聊天,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明确告诉他们,小学与幼儿园有哪些不同,使他们有思想准备,并且乐于接受一些入学准备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