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1
一、重拾教育的本位观
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是教育最本质的、最终极的、最原始的、最高层次的价值。教育完全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教育完全是因为人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切教育现象和行为最原始的动因和最终极的归宿都根源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应当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肩负起推进课程现代化进而推动教育现代化,从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使命,努力实现教育本位价值的复归。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复归教育的本位价值,必须主要实现两个层面的解放,对学生的解放和对教师的解放,于是教育的本位价值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本位价值和教师的本位价值。在新世纪,由于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以及因特网的普及为标志的获取知识媒介的多样化,学生在教育中的本位价值不再是获取和记忆知识的多寡,而是自主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对现实及未来社会的思考,以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本位价值也就不再重要表现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并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教师身上看到教育所折射的耀眼的人文主义光芒,享受教育给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二、师生关系的民主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朋友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显现学生的天赋,产生智慧的闪光和灵感的展现。
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教师的知识能力,思维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探索实行教学民主的程序和策略,合作讨论交流是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教学需要。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新规划并使之不断完善和内化,这种规则的确定一定是民主的,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而对规则的内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变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不能再象从前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有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课本,应该博览群书,不断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
教师要以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其次,要以书本知识为本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要把传播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把“学科教材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实施中再把“教师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再次,以静态教学为本转向以动态教学为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放在对学生的分层要求,分类的提高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四、教学评价的过程观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评价的区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强调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过程,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评课的首要理念。“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这一理念下,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即优质的课堂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使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科学性。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尽量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的主导功能,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积极思维,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合理安排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要作适度的区分,在处理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时,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时间结构,既保证解决重点内容的时间,又保证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2
1.“听”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长发现,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他们上课时的热情很高,可是听课的效率低,表现在上课时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没听清问题就抢着发言,没听懂老师的要求就盲目行动等。因此,培养他们“听”的习惯,使学生会听讲、会倾听他人发言,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之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师生的舞台,师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适时、适度的点拨,相机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研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学习,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学习同学的优点,而且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持久,认真倾听,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说”习惯的培养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极广的科学,专门的名词术语很多,学生仅能弄清问题的大概意思会解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数学交流,要会运用数学语言澄清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精确表述思考问题的思路,规范的描述问题和解题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要随时通过多向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断规范学生运用数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互相口头“翻译”,交互解释,潜移默化、不断完善,逐步达到脱口而出,准确而规范的表达,为规范数学做准备、打基础。
3.“读”习惯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越来越信息化、数学化。而且,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的一个新亮点,而这些题目的解法其实并不难,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题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便可轻而易举地解答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却望而生畏,他们读不懂题甚至根本不去读题而轻易就放弃了,这说明我们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和审题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数学教材、资料、还是题目,把粗读、细读和精读相结合,领会文、图、表意思,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会审题、不看清题目就盲目解题,不能正确解答那些“长题”的现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的准确率。
4.“写”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常常条理不清,逻辑关系混乱、文不达意、过程、格式很不规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指导训练不到位,所以让学生反复训练规范的书写格式。对书写习惯的培养要做到:一要教会学生把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翻译”熟练书写。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规范的书写格式。三要经常训练学生的因果关系,对逻辑推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过好识图关、分析关、思路关、书写关,进而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断提高数学书面表达能力,达到规范解题。
5.“思考”习惯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创造的结果,也是思维训练的最佳素材,它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普遍使用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适时向学生进行直观判断、实验操作、实践验证、化归类比、统计推理、合情推理、猜想证明、估算概算、精确计算等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当面临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应能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办法。
6.“应用”习惯的培养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3
一、课前准备习惯
在开学的前几节课,都需要反复地、提前地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告诉学生要准备哪些东西,每样东西放在桌子的哪个角落,想办法让学生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我们可以几个大组比赛,看看哪个组先准备好坐端正;也可以培养小干部,提醒学生做好准备。教师进教室后大力表扬课前准备做得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榜样,低年级学生喜欢效仿,马上也能坐端正。对于极个别调皮的孩子要有针对性地单独教育,找到学生的突破口,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二、课堂行为习惯
课堂行为习惯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坐姿,当然,也不能违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要求他们一整节课都笔挺地坐着是很不人性化的,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当感觉学生累的时候,要安排一些小活动,如在教学“认位置”时,可以让学生排排队认前后,拍拍手认左右,摆摆学具认上下,让学生四肢运动放松一下。
另外,握笔姿势也很重要,要时刻提醒“三个一”,防止学生近视。还要求学生不随便离开座位,不随便喝水上厕所,这些要求只要教师多提醒两次,学生一般就能改正。
三、上课听讲习惯
我认为,上课听课的习惯是所有习惯中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的。对于上课听讲发言,我给学生定下了以下几条:(1)眼睛看好老师仔细听;(2)听的时候有想法一定不插嘴,可以举手,叫到后才能发言;(3)其他学生发言时,仔细听好他在说什么,想想他说的对吗,有不同意见要举手不插嘴;(4)点到名字回答的同学要起立站直,声音要响亮,让全班学生听到。(5)课桌上物品及抽屉内物品不随便拿出来玩弄。
四、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之处,就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要想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随意的,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让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从低年级开始,是低年级数学教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那么,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养成哪些思维习惯呢?
首先要爱上思维,把思维的惰性赶走。然后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摆弄学具,如何小组合作、如何讨论交流。然后要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数学的语言一向比较严谨、精炼,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尽可能简短精炼、不嗦。开始学生并不明白什么叫“完整、简练”,我们只要经常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修改、指正,学生慢慢就会从实践中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五、作业书写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经常会出现马虎、邋遢、迟交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爱写作业,并养成书写细心、卷面整洁、不拖拉作业的好习惯。要想让孩子爱上写作业,首先量要少,然后指导要细致,写完后多鼓励,少批评,很多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批评而心灰意冷,失去学习的信心。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把作业写工整的难度很大。就像写0~9这几个数字,如果按照书本的格式,恨不得一节课只教一个字。每个字的起点和落点都有具体要求,而且要求卷面整洁,有小部分学生甚至要手把手教才行。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写,不能马虎图快,也不能太慢,用橡皮擦的时候要擦干净才能继续写。每次收作业时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交作业慢的孩子要帮助找到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绝不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拉的习惯,不然孩子到高年级后给任课教师带来巨大负担。有些孩子是因为智商问题拖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帮助,不仅要允许稍晚交作业,还要利用课后进行辅导帮助;有些孩子是因为懒散拖拉作业,或是因为上课没有认真听所以不会做,这样的孩子要适当的批评,并提出要求,在低年级就把孩子懒散的火苗扑灭;还有些孩子偶尔拖拉作业是有特殊原因的,要问清楚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批评。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在低年级就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多表扬鼓励,增强孩子写作业的信心,让孩子不害怕写作业。
在教学时,一种行为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才能成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循序渐进地、长期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课堂常规的养成到位的话,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上课更加得心应手,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科学概念教学 感性认识 思维方式 思维障碍
一、引言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思维方法,使学员形成、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使学员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把科学概念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点。教员在概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从使学员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引导使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并且要注重学员思维障碍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强应用、分层指导等方式使学员最终能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强化科学概念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二、学员的感性认识
感知活动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学员获得与科学概念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生活经验。学员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些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的认识,通常被称为前概念。科学概念教学就是要将学员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教员应当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良好的科学概念学习的环境,以引发学员的感性认识。在一个科学概念所概括的大量事例中,有的事例是含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肯定例证),有的事例是没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否定例证)。为了使学员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员必须注重变式的运用。在变式教学中,教员应首先列举足够充分的、典型的、恰当的、学员熟知的肯定例证,将其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特征加以比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例证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再列举足够多的、恰当的否定例证,比较与科学概念无关的特征,从而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科学概念。
学员获得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式教学展示有关的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员获得典型、生动、深刻且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感知和反映,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员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亦需要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思路,揭示现象本质。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往往采用顺序观察、分部观察和对比观察,并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
三、概念形成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主要源于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学员只有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能形成科学概念。由此可见,思维加工是形成科学概念和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而且需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不同的科学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2)抽取物质运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量。
(3)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理想化的方法就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起一个轮廓清晰、主体突出、易于研究、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及其过程的新图像。
(4)概念的组合及发展。科学概念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各个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往往是一些概念的发展,这一概念往往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础。因此,依据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可以组合或者发展成另一个新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若只向学员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员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和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尽管教员在引出概念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时讲解得很清楚,但对学员来说,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思维能力未得到发展,当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出现错误。因此,要使学员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员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四、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与思维障碍问题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或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思维情景中去,促进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己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固守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干扰和不良的影响。相关概念的干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能区分相近的概念;二是前科学概念的干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对于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的思维方式;要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组织开展实验,让学员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之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员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模式,着力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建立新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要利用观察、实验、变式等方法排除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用科学的概念去置换学员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总之,排除思维障碍是正确掌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员学习思维障碍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除。
五、理解应用与形成结构
教员让学员明确科学概念的内涵,了解科学概念的外延,加强科学概念的应用,形成科学概念的结构,是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定义科学概念
对于科学概念的认知,可以先让学员根据获得的感性认识自己概括出概念的基本含义,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方式的实现前提是使学员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引发学员对科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思考。科学概念的内涵是科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科学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科学概念所蕴含属性的全体对象。在确定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通常要用到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故可以培养学员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
(二)强化实践
一切理论和概念都源于生活实践并最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衡量科学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将科学概念付诸于实践中,以巩固、深化、活化概念,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员要注意总结和分析学员学习科学概念的思维障碍,了解学员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问题,让学员从多视角、多侧面予以思考和辨识,使之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三)针对不同层次学员分别引导
由于科学概念一般较为复杂,因而要求学员一次性理解科学概念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学员理解概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领会、运用、完善、扩展四个阶段。领会阶段,主要是初步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及外延。运用阶段,主要是直接应用初步理解的概念来分析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完善阶段,主要是理解全部内涵,掌握外延,明确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扩展阶段,主要是深刻理解和熟练、灵活地运用概念,即概念的深化和活化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的时间衔接比较紧凑,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作必要的铺垫,后两个阶段之间可以有一段时间间隔。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学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分类指导。
六、结语
学员基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有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教员应根据科学概念教学的特点,帮助学员形成合理的概念认知结构,使之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概念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5
1 正确的学习态度――物理学习观的前提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物理学习方式的驱动下,多数高中学生对物理教师有依赖心理,表现为学习不主动,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前等老师来、课堂上等老师讲、下课等老师布置作业等等,这种学习态度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高中生应该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头脑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也给我们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必要性。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老师的引领下看书学习和听老师讲,学生学会的知识只是所占所学知识的最多是15%,而自己主动探讨、亲身经历的内容则可以达到80%以上。从这一理论来说,老师在多个层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让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学习高中物理,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改变被动的方式,积极投入到物理学习中,为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迈开坚实的一步。
2 找到学习支点――物理学习观的基础
如果将物理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建筑,支点也就是建筑高楼的脚手架,那么,脚手架搭在哪儿最合适,无疑是关键问题。对于高中物理来说,支点问题就是物理的知识点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掌握。
物理学科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之一,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都有“物”的基础,应重视其得出的全过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会追根朔源,否则,忽略了物理的“理”,想学好物理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记忆概念、背诵规律、题海战术中走出来,否则,做一道题记住一道题的解法,没做过的见到就束手无策,使知识和应用支离破碎。如果每一道习题都能认真分析,明确求解过程的依据,清楚物理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逐渐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碰到“生题”时,能快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生题”也就不“生”了。比如在力学问题中,滑动摩擦力是重点,它与两个相接触的物体间的弹力的方向垂直大小成正比。而弹力是被动力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其它受力情况有关,通常由此方向的运动情况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出。如果运动情况或者其它受力情况发生变化,弹力的大小都会发生变化,甚至方向都会变为反向。由于弹力的变化进而引起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改变了平行于接触面的运动情况。在这些概念规律和方法掌握后此类问题基本能够迎刃而解。
3 构建知识体系――物理学习观的核心
物理知识包括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物理方法,老师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可以采用以线串点的思路。高中物理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其中一条主线,主线上有三条支线,分别是力、运动和反应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律。第一条支线线上有五种性质力,分别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和磁场力,主要各自产生机理、大小和方向、相互关系和特点。第二条支线主要有三个描述参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几个典型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类)抛体运动、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弄清各自运动参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第三条支线有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守恒定律等。几条主线再构建成网络,这样物理知识体系就初步建立。当然完整的体系建立还需做大量的其它工作,但学生只要有了这种意识并开始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一定乐于这项工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这个过程。布鲁纳就把结构的重要性放在首位,他强调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的这一思想道出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4 明确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习观的关键
笛卡儿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说出了方法和思路的重要性。物理学板块不是很多,每一个版块思路和方法都不同,比如在力学和电磁学中主体内容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力和运动的观点,在直线运动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在曲线运动中,抛体运动和类抛体运动运用分解的方法转化为直线运动处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主要是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二是功和能的观念。主要涉及两种能量:动能和势能。两个功能关系:一是重力、弹力和电场力等保守力做功等于对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二是外力的总功等于质点动能的增加。这两种思路相辅相成,在中学阶段,有些问题由两种思路都能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就有方法优劣的甄别的问题。有些只能由一个观点出发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在解决力和运动的问题时,没有这些方法作指导,做题时务必出现思路枯竭,对题束手无策,望洋生叹之感便会油然而生。相反,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可以举一反三,将这些方法和思路纳入一定的轨道,便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问题技能进一步提高。
科学观念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一)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二)体育意识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
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
二、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1.广泛性: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
3.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4.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重要环节。
三、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二)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二)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