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在多以应用型大学为主的独立学院中,“以人为本,以需为纲”的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此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我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侧重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规划和整合教学各要素及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使之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如何使耿丹学院的课堂教学格式化最终走到教无定法、自由创造,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教师本身通过积极反思,从认知模仿到思辨批判,再从反思感悟到创新的过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根本。
对全院2012级1131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与需求按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为:工作需求,专业的扩展,了解外国文化,国际视野,考级考证,大学生必备的技能。借此可以看出:结合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用的,感悟语言文化,体验国外风情,扩展国际视野是美的。考级是枯燥的,是无奈的。当然,一味的屈从学生的需求与视野只会降低人才培养的高度,但相反,如果教育目标不贴合实际也是徒劳的。
几年来的25%左右的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要分层次的。单一的高标准的教学目标只会导致僵化的教学状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焦点应放在学生的需求上。教学宗旨的转变应该遵循此原则。
耿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宗旨的转变体现为: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过程,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本身素养的展现,而在于学生思考的体现。教育教学要提倡学生独立探索。教师的问题设置能够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作用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耿丹学院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要素的规划和整合上:
1.课程目标及要求: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是在反复的小成功中树立自信心,在反复小失败中失去学习兴趣的。教师要保护学生成功的愿望和信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这就要求设立阶段目标要注意尺度,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跳起来正好够得着”是目标设立的基本原则。同时,教师在第一堂课清晰明确地交待给学生课程的目标、教学进程、教学方式、参考书目、考核评价的标准及综合成绩评定方式和比率等。
2.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以往占主流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得清楚,分析的透彻不等于学生理解的明白,有分析能力,有思辨能力,教师的一桶水岂能“灌”给学生一碗水?学生只有获得了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才能不出现存储知识所不需要的短板。此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会学习,不想奋斗。不感兴趣是因为失败的体验太多。不会学习是因为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灌了太多的内容,消化不掉。没时间、没机会、没动力、没必要去寻求学习方法。不想奋斗是因为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目标不清晰,不具体,对人生无计划。而耿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决心奋斗、追求先进、争取全面。
3.教学材料的选取:我所学习的这三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是基于几本相关教材自编教学材料,选取最为适用、最贴合学生生活的相关内容,教师要选取2-3本基础教材再加上一定量的网络资源材料,从以上全部内容中选取部分内容课上讲授,其余部分留作课后阅读材料。教师备课量较大,灵活度也大。
4.教学活动的设计:因为教学对象层次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不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感兴趣并且难易程度适宜的教学材料。讨论交流占课上时间的20%-50%。教与学分工明确,即教师负责提供教学材料、学习渠道及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教师得到反馈后进行辅导答疑后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展示实践能力水平后再诊断总结提高。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1]由此看来,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课程内容重建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借助大概念把一些具有逻辑联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整体设计,就可以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思考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数学本质及其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最终实现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基于此,我们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数的认识”这一板块为例,探究了大概念统领的小数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寻找知识共性,提炼数学大概念
准确把握数学大概念是合理建立知识结构与妥善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标、教参、教材均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数学大概念,需要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的过程中研究提炼。究竟如何提炼呢?这就得根据大概念具有统摄性、聚合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将众多具体知识点的共同属性加以分析得到。小学数学“数的认识”这一板块,主要涉及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和分数的认识。其中,整数的认识分四次来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20以内的数,从以“一”为单位逐一计数拓展到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初步感受十进位值概念;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拓展了对计数单位“百”的认识,初步体会将小群合成大群而产生的连续十进关系;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通过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进一步发展十进位值制概念;四年级上册认识比万大的数,丰富对更大计数单位的认识。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数的认识就是在对整数计数单位逐渐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小数的认识呢?三年级上册,结合“元、角、分”这样直观、具体的单位模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四年级下册,经历将整数计数单位进行细分的过程,认识更小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进一步明晰小数的意义。分数的认识呢?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充分感知分数是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分数的单位和整数、小数所固有的计数单位不同,它与平均分的总份数有关———平均分成了几份,其单位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看来,所有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以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数数的结果。综观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它们究竟有何共通之处呢?我们通过举实例再来一起看一看:整数15,其本质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小数0.32,其本质是由3个0.1和2个0.01组成;分数7/8,其本质是由7个1/8组成。比较三者我们发现,“数的认识”这个大单元均围绕“计数单位”而展开,在数计数单位的个数中实现了对数意义的建构,这便揭示了数学大概念中“数”的本质属性:数是由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累加而成的。
二、重视实践参与,建构数学大概念
教师可以统观整个知识体系,通过类比分析来提炼数学大概念,可学生仅凭已有知识和经验怎样才能建构相应的数学大概念呢?直接告知?显然不妥。那就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大概念形成的过程吧!教师可以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与学生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走进事实与现象中去,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学习活动,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理解数学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下面聚焦“数的认识”板块中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谈谈我们的所思所想。明晰了数的概念,便读懂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数,来源于数”的真正内涵,清楚地认识到了数数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于是,再次走进“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个单元,深入剖析每一个数数活动:“数花生”,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实物出发,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数一数”,以数模型的方式认识计数单位“百”,体会“一”“十”“百”的意义及其关系;“数豆子”,借助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一认的方式,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感知数是由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累加而成的,体会位值思想。结合对学情的分析(如图1),为使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数数活动,不断完善数概念的建立,丰富对“十进制”“位值制”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数感,我们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一)设置真实情境,丰富现实感知。数是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将数的符号与视觉材料相联系,建立心理表象最重要。基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的现实意义,同时丰富学生对小棒和第纳斯方块的具体感知,我们决定结合我校社会化小机构———“启智小栈”设置如下情境:“开学了,学校启智小栈新进了一批货物,你能帮售货员清点荣誉本、乒乓球、铅笔(小棒模型)和积木(第纳斯方块模型)的数量吗?”引导学生在估一估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初步抽象出实际物体的个数。(二)呈现多样数数,激活已有经验。从20以内拓展到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数量上增加了不少。为了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教师首先邀请1个1个数的孩子进行展示,重点落实拐弯数,充分体会“一”与“十”的十进制关系。而后呈现2个2个、5个5个、10个10个数的情况,使之感受“虽然数的方法不同,但结果不变”,且10个10个数中还蕴藏着位值思想,更能凸显数的本质属性。(三)借助操作模型,领会核心概念。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前运思阶段,具象思维占主导,要掌握极为抽象的数概念并非易事。数形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让学习过程“看得见”,让思考过程“看得见”。为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99添1是多少”,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第纳斯方块(积木)、捆一捆小棒(铅笔)、拨一拨计数器,结合不断累加的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突破99添1为什么是100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经历10个一就是1个十、10个十就是1个百的十进制过程,不仅认识计数单位“百”,感知它产生的必要,也深刻感受“一”“十”“百”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四)回归实际生活,提升数学素养。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课末,教师引导学生描述“100个人大约有多少”,想象并验证“100粒米大约有多少”等,从多维度再次感知100的意义,充分发展学生的数感。如上可见,数学大概念的形成有赖于真实问题驱动下大量的经历与感知,这也正好符合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主张———唯有在实践参与中,学习才能让学习者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发展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2]。
三、打通内部联系,运用数学大概念
美国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把大概念比作车辆的“车辖”,我们知道车辖的主要功能是将车轮等零部件有机地组装在一起,这便揭示了“大概念”具有吸附知识的能力[3]。由此看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大概念的目的,更在于学生能够依靠相关数学大概念进行自主迁移与运用,在不断加深对大概念理解的同时,也能逐步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就是分数单位及其个数的累加”后,在“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我们嗅到了更浓、更纯的数学味儿。【教学片段】师:你能比较34和14的大小吗?生1: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通过折叠,我把这两张正方形的纸都平均分成了4份,左边这张我涂了3份,右边这张我涂了1份,可以看出34大于14(如图2)。生2:我同意你的方法,这样很直观地就比较出来了,但我觉得不借助纸片也能比较。同学们请看,34是3个14,14是1个14,它们的单位相同,我们可以只比较个数,3个比1个多,所以34大于14。……师:分母相同,说明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我们只用比较分子,也就是它们分数单位所对应的个数就可以了。假如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又怎么比呢?比如,12和14。生1:12是1个12,14是1个14,它们的个数相同,就比单位,12大于14。生2:我同意他的想法,我可以画图验证(如图3)。……师:你们能够站在数的本质意义上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老师太惊喜了!我想再一次向你们发起挑战!你们能比较23和35吗?学生迟疑了一会儿,喃喃自语:23是2个13,35是3个15,它们的单位和个数都不同,怎么比呢?师:是呀,怎么比呢?学生尝试画图,却因技能有限,23和35又太过接近而宣告失败。最终有个学生紧锁眉头,轻声问道:老师,能统一单位吗?就像我们曾经比较3m和30cm时那样。部分学生随声附和:咦,如果能统一单位,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师:不错,若能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这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不过,怎么统一呢?下课铃响了,暂时留给孩子们自己去琢磨琢磨,咱们后面再来探讨吧!下课了,孩子们仍意犹未尽不断尝试,这股学习的内驱力源自他们已经逐步构建起的数学大概念下的结构化认知。数学大概念的统领改变了按课时设计,将数学知识人为割裂的状态,凸显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依靠数学大概念展开教学活动,数学的深度学习在悄然发生,我们可以预见,学生的高阶思维逐步养成,核心素养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李松林,贺慧,张燕.深度学习设计模板及示例[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20:17.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08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22
1 .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是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型且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或非客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其经验主义认知观体现在:(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即人的概念思维结构来自于人的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那些抽象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的结果,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思维具有完形特征(石毓智,2004)。
认知语言学家对语言达成的共识有:(1)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2)语言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有关,并以它们为理据;(3)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组成部分,它与语义、词汇密不可分,也就是说,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单位的连续统,这个连续统只是任意地被分成了单独的成分;(4)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以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文旭,2001)。
每种教学方法都源于一种教学理论,而理论是受到语言学的影响的,认知语言学对传统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比我们以前所认识的大得多,尤其在我们谈及语言处理过程的时候”(Skehan, 1998)。
2 .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语言学家D.A.威尔金斯(D.A. 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能说的话很少;没有词汇,人们一句话也说不出”,主张词汇在语言教学中应占重要地位。词汇是任何语言大厦的基石,也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的提高都和词汇息息相关。另外,各种目的、用途的英语考试也对学生应掌握的英语词汇设有底线,比如TEM-4要求6000词汇量,TEM-8要求12,000,CET-4要求4200,CET-6要求5500;出国考试GRE除基础词汇外再加6000应试词汇。图书市场上,各种词汇通关书籍大大小小不下20多种,每种的版刷印数都在一万册以上,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面也暴露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与此同时,学生对这些词汇书籍的学习多半都是半途而废,对所记忆的单词也是今天背明天忘不能将其应用到口语和写作中,或者就是用了不恰当的词。这是由于词汇的记忆不是单纯的重复达到熟练的过程,而是一个输入―理解―与原有知识重组―强化―记忆的认知过程。
3 . 认知语言学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3 . 1 加强和巩固语法学习
由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 r a m m a rtranslation method)在二语习得中的弊端日益凸显,几乎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忽略了词汇的教学,也不去考虑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汇,引导学生去探索词汇问题就更无从谈起了。
词汇的学习其实和语法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应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而反对将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分割开来的传统教法。在学习英语时,应该是先学习语法的,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最初也是如此。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词本身来讲,它包含表达事物概念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句子中,不同的词语是可以按语法关系组合在一起的。词的词汇意义只表示本身所具有的概念或区别于另一个词的语言单位。词的语法意义是从词的某一范畴中归纳出来的义项,语法犹如一根线,只有用这根线才能将词语这些散落的珠子串起来,假如没有这根线,珠子就无法串起。再者,从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来看,英语的语法规则毕竟是有限的,可以先学,而词汇数量则是无限的,所以可以逐渐增加。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成果,换个思路来解释词汇和教授语法,即从揭示词汇和语法与人类大脑思维的关系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然后领会掌握。
3 . 2 注重基本范畴词的教学
词汇的学习皆有一定的顺序,只是二语的习得和母语习得的顺序是不同的,英语词汇的习得主要体现在从基本范畴词向其他范畴词的过渡。范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是指人类在歧义的现实中看到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程琪龙,2001)。Berlin et al.(1973)将名词划分为五个等级即:①unique beginner,初步分类;②life form,生命形态;③generic name,科属名称;④specific name,物种名;⑤varietal name,品种。同时根据Brown(1958),人们在交流中使用事物的名称时,最为便当的办法还是使用事物范畴的紧凑形式,即基本范畴的名称,而非复杂的特有的或变体名称。例如,曾有学者进行过调查实验:一个同学被一条黑色的杂交德国狗给咬伤了,要你替他向老师请假,你该怎样写请假条?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都是“被狗咬伤”,“狗”是属于基本范畴词,在动物这一范畴中,它属于中间层:动物―家养动物―狗―德国狗―黑色德国狗,由此可见基本范畴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英语当中大概有2000个基本范畴词汇也就是核心词汇(core vocabulary)。这些词汇在日常口语、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掌握了这些词汇就意味着打开了英语学习的第一扇大门。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基本范畴词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盲目追求扩大词汇量。
3 . 3 加强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
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只重视词语的语义在课文中的意义或是常用意义的介绍,极少介绍词语的隐喻意义,这对整体把握词语意义来说是个损失。很多语言学家都将词语的隐喻义排除在了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而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作为语言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来研究,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赵艳芳,2001:12)。简单说就是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是行为的基础。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很大程度上牵涉到民族文化,对目标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狗在中英文化中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英语文化中,“dog”有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而在中国文化中则带有贬义如:丧家之犬、落水狗。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提醒学生对词汇隐喻意义的重视,教师也要适度讲解词汇的隐喻意义。隐喻有两种:一种是生活中灵活应用而产生的;另一种是在生活中已经为人所接受的隐喻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定思维。如“board”,原义为“一块锯薄的木材”,此原始意义后来引申为“一块木质的平板”,进一步派生出“板床、布告牌、黑板、棋盘、船边、甲板等等”。床板可以进一步衍生出“住宿、提供膳宿”而“船”可以进一步衍生为“上船,上车”等等新义。英语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很多,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断提及,多多应用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3 . 4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词汇学习方式
要想了解一个词的用法,必须要看语境,结合上下文,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新单词的长久记忆。但是,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的课时是有限的,上课所用教材的篇幅也是有限的,这样是不能给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全部词汇知识。所以,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大量运用课外的资源,如泛读教材、自主学习的网络英语,大量的阅读是扩大词汇量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指导,指导学生对关键性词汇的注意和重视,关键性的词汇在阅读过程中绝对不能放过,而那些非关键性的词汇则可以凭借上下文来猜测大概词义,做到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即可而不必深究;在泛读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将所感兴趣的词语抄下,以便学生经常复习。除了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之外,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4 . 结语
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不可代替,但也不能对当前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及其成果置若罔闻。认知语言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英语学门,我们要积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新成果来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和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21.
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2004(2):21-33.
孙娟.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枣庄学院学报,2006(4):17-24.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2001(2):43-51.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百分数的认识;磨课;经历;反思
磨课是指在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下,对一堂课进行反复思考、设计、实践、研讨,进而最大限度地上出有效课、优质课、精品课。这个过程要经历种种“煎熬”,颇为艰辛,却恰恰能有效快速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这次县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中,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与学校数学备课组老师一起深刻地经历了一回。
第一次教学――“仅仅是个扇形”
【经历】
结合活动要求,围绕概念教学,在初步解读教材后,我们备课组选《百分数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内容可挖掘的材料多,可挖掘的深度也多,只要找到不一样的切入口,课堂味道肯定也不一样,于是便定下这一课题。
1.研读教材。《百分数的认识》包含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两块内容,它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来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因此,它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弄明白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
2.研究学生。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这就要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通过课前学情调查分析可以知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也有个别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百分数说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对百分数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对于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参阅材料。新课程下,名师是怎样达成教学目标呢?他们的课堂亮点在哪里?通过对名师相关材料的查阅,领悟到了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精确解读及处理方法,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教学实践时的困惑与问题的思路。
4.精心设计。基于以上过程,第一次形成了教学设计,确定了“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这一目标定位。
【反思】
有了预设,随后进行课堂实践,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总结、验证”后,对百分数的意义有所理解和掌握。但在“选择哪位同学去参加比赛”环节,对“差比”与“倍比”进行比较优化时花去了过多时间,虽然有成效,可是所花的时间与效果不成正比。这样一来,后面的“应用拓展”环节未能进行,课堂便戛然而止了,因此,第一次的教学仅仅只是画成了一个不大的扇形。有反思,才有新收获,带着课堂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
第二次教学――“圆心角变大了”
【经历】
对于第二次教学的设计,我们备课组又进行了探讨交流,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一是,本课是一节概念生成课,百分数概念来源于生活,有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要想深刻理解,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先确定核心主线,遵循“直通始终、明确方向、整体连续”的注意点;二是,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导入,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所选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尽量不产生误导,进入主题要快;三是,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上,对于小组的合作讨论、汇报交流,需要做些前期的辅导工作;四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着预设进行教学,更要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教学。基于以上思考,带着二次教学设计,我们又走进了课堂。
【反思】
第二次教学,紧扣“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两点:一是,导入新课后,创设“汉字听写大赛”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接着展示各种想法,引发认识冲突,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运用“倍比”最合理。至此,教师抛出“现在应该选择谁去参赛呢?”使得学生意识到要通分,即统一分数单位,百分数的出现就水到渠成了。二是,知识应用环节,通过“辨一辨”“画一画”“想一想”“填一填”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第一次教学,本次显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已是显而易见了,圆心角变大了,扇形面积增加了。当然,这次教学依然暴露出硬伤――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较为准确表述出来呢?在“选择谁去参赛”情境中初次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对于“电脑程序复制图”中的“14%”,学生准确地给出了表示的意思,接下来对“汽车销售数据图”中稍复杂的“120%”和“241%”,学生有感性认识,但上升到理性却有距离,因而没能准确表述出来。
第三次教学――“可惜未成圆形”
【经历】
在前两次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备课组再次对课堂进行打磨,认识到:一是,了解清楚学情,有针对性设计好预习方案,调查分析学生预习后的成果状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分类、取舍和提升;二是,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不拘泥于课本提供的素材,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处理好相关知识要不要探索、探索什么、怎么样探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备课组再次改进了教学设计,把“汽车销售数据图”改为“羽绒服含绒量数据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有了百分数能更便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让学生紧扣“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说出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接着再用一句话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较为轻松自然地实现百分数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反思】
第三次教学,感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推进自然,知识衔接顺畅,课堂效果提高了,只可惜现实依旧不是圆满。比如,在探索百分数的意义环节,虽然重视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深刻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对百分数意义的总结似乎姗姗来迟,教学稍显疲沓。又如“一条绳子长97/100米”这题,有学生认为“97/100可以改写成97%,因为97/100米是1米的97%”,教师处理稍欠火候,急于给出评价。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比较,阐述理由,并顺势提出“既然可以化成百分数,那它一定是表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你能说出97%和97/100米分别是谁和谁比吗?”自然引导学生达成共识:97/100米是个具体的量,不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改写成百分数。
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磨课,就是一次次研磨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教学,力求使课堂呈现出完美的圆的过程。好课总多磨,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如何围绕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使百分数意义能梳理得更具结构性、层次性、深刻性呢?仍需好好去研磨去探寻。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原型范畴 大学英语 词汇学习
一、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但词汇教学不能强加硬灌给学生,那么如何有效实施英语词汇教学也成为了近年来诸多语言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词汇量,还要牢记每个词汇的意义,然而大部分的学生仅是有印象,难以做到完全掌握。同时英语词汇又在快速的增长中,现代英语的词汇总量已经达到了200多万,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之一。近年来,国内许多语言研究者认为,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指导英语词汇教学。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并越来越受到当代英语教师的关注,逐渐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的教学中,从而提高了词汇教学的质量。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传统的原型范畴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把唯理主义作为理论依据,认为范畴是要由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某些事物如果具有相同的内在特征,那么他们则属于同一范畴,范畴的界限是清晰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缘的不确定性,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即范畴并没有固定的明确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是可以随之扩大的。近几十年来,家族相似性也在西方语言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诸多语言学著作中都有其身影。直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又发展了这一理论,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即同一概念的范畴内的成员并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其需要一个能反映其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之接近的被称作典型成员,反之缺少原型特征的则被称为非典型成员。词汇作为语言学中的一部分,是以多种形式并存且互相联系的。词汇以一种复杂且巨大的关系网存储在学生们的记忆中,据此可推断,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得知原型范畴具有显著的认知特点,能够指导我们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事实上,自原型范畴建立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语言学的各个方面,从词汇到句型再到语法,每一处都渗透着原型效应。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原型范畴理论,着重基本范畴领域词汇的教学,以及多义词和一词多义等方面的教学,重视原型范畴构词法的使用,注重隐喻教学,逐渐扩大词汇教学。具体而言,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英语学习中,使用频率较高且构词能力极强的词汇被称作基本范畴词汇,其特点是音节的数量较少,词型较为简单,学生学起来也很容易记忆和掌握,这些词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基本词汇为原型,分析并讲解其下位范畴的词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充,还能够提高学生在写作以及口语等方面的水平。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把其放在词汇教学的首要位置,而一些抽象的范畴词汇等都应该放在基本等级词汇之后。反之,如果不注重基本词汇的教学,只是一味盲目地追求偏词和难词,就会给阅读和写作带来诸多教学问题,从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2.注重多义词或一词多义的词义教学。多义词或一词多义,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词具有彼此有联系的不同意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一个词的词义中,有一个词意是最基本的,其他的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辐射和延伸出来的,从而也就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Lakoff和Brugman以over一词为例,解释了多义词意义之间的关系。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了一个意义范畴,每个意义之间并没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它们却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并有许多较为典型的成员构成。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是简述某个词汇在一定语境的意义,忽略了讲解词的中心意义,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在讲解多义词时,教师应重点讲解原型意义,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全文具体意义的能力,使其学会融会贯通,灵活使用词汇。
3.注重对隐喻的教学。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隐喻思维能力也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属于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尤其是认识抽象事物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将隐喻大概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人类首先认识自我,之后才会认识到周围的事物,进而认识到较远的事物,其次才开始认识抽象概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那么范畴中的成员也会越来越多,这时人脑就会采用隐喻的方式,利用事物间的关联性把语言的表达从一种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中去,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性投射。教师如果在词汇教学中从实体隐喻角度进行适应的讲解,必定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隐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词汇量掌握。
大概念教学的意义范文6
正因为学生的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更要使同学们懂得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怎样用数进行交流和表达,以及学会用数的观点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然数感这么重要,笔者就来简单地谈谈我是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的。
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和重视数感
数的概念和其他的概念一样,其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点使得他们掌握和理解数的概念要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只有多的接触和经历与数有关的情景和实际例子,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去感受和体验数的概念,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数的概念,建立起数感。“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说说自己生活中已经用到的数,如何运用数表达自己周围的人和物。
例如:在“数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他们联系身边的人和事物数数,让他们讲讲自己家的门牌号、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玩具、他们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他们的身高是多少、他们的体重是多少、他们班有多少个同学等。通过对这些具体数量的体验和感知,使他们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建立良好的数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认识大数”的教学时,教师告诉学生北京市的人口数,大概是我们学校师生总人数的几倍;我国的土地面积有多大,约是我校面积的几倍。通过这样的引导性教学让学生观察体会到大数的情境,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在其头脑中形成对大数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
二、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主动地、自学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然而在我国的小学教学阶段,数的计算占有了很大的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计算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把发展学生对数感的认识,当成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去抓。
1.口算训练是基础,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口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也是人们对数和运算理解的基础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人首先让学生掌握整万、整千、整百和整十的加减法运算,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归纳口算的技巧;其次让他们再进行非整百和整十的加减法运算。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效果。
2.估算训练是数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应强化训练
估算反映了学生对生活实际中数及其大小范围的把握和理解的层次,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培养学生的数感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且能对估算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进行“594+206”的计算中,学生可以把它看作“600+200”,这样得出的结果大概是800;“58×31”可看作按“60×30”估算结果,其得数比1800小,也可以按“50×30”估算结果,其得数比1500大。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可适当的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在进行数的计算时,要让他们多进行估算,并说明自己估算的合理性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