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1
“残酷教育”走红教育家庭节目
不久前,“鹰爸”带儿子小鹰多多亮相某卫视的家庭节目,父子间充满“火药味”的互动,让节目备受争议。节目要求孩子完成一个高出地面近3层楼的高空悬吊动作,哭着说“爸爸我怕”的5岁多多想要退出时,“鹰爸”却严厉地将孩子一把推出高台。最终,多多顺利完成比赛,成功晋级。正当不少观众觉得“鹰爸”的做法有些不近人情时,“鹰爸”解释说:“多多从小身体不好,被医生判定为可能脑瘫或痴呆,所以才对孩子进行"鹰式教育"的强化训练。”
“鹰爸”和“鹰式教育”成名于一段小鹰多多被逼在零下13摄氏度的暴雪中裸奔锻炼的视频。问及接受如此家庭教育的感受时,多多表示,“很不高兴,我恨爸爸”;“爸爸是个凶狠的人”。
不过,暴雪裸奔以及推出高台的片段,却在网上获得很高的点击率,还被不少电视教育节目引用,成为家庭教育有必要在极端环境中逼迫孩子发挥潜能的佐证。而“鹰爸”、“狼爸”、“虎妈”等人也是近年亮相电视教育节目频率最高的嘉宾,他们严苛的家庭教育,因为孩子考上名校或多才多艺,被追捧为棍棒出孝子、打出高材生的所谓家庭教育新概念。
“不亲而教”让孩子不知为何挨打
“动作戏”式的教育行为不能被放大等同于教育和对待孩子的方法。“电视教育节目中的"动作戏",有的是为了锻炼孩子,有的是哗众取宠,还有的是为了推销商品……”复旦大学心理系副主任吴国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说,家长不能偏听偏信教育节目中的“动作戏”,这些“动作戏”中有不少是为了收视率和点击率刻意剪辑出来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2
一、概念界定
所谓幼儿过度保护,是指幼儿家长、教师由于对幼儿学习的特点认识不够,出于对生活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幼儿及其生存能力的过分担忧,为确保幼儿绝对的身心安全,在安全与发展之间选择时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幼儿过度保护可分为生理过度保护和心理过度保护。幼儿生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为了使幼儿免受身体的伤害而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过分限制幼儿的活动(主要是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进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心理过度保护主要表现为,成人出于对幼儿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复杂化的担忧,为了使幼儿的心理免受不良媒体信息的腐蚀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而采取的消极回避、保守退缩的过度保护策略。幼儿过度保护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将削弱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限制幼儿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使幼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生存。
二、过度保护的原因
过度保护作为教育孩子的偏激行为必然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发现过度保护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并削弱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研究也表明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社会责任心的发展,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利于形成幼儿正确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引起幼儿过度保护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结构的变迁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作为一个微观社会环境在个体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永远不能替代的。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家庭规模与结构的改变,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核心家庭比例上升。家庭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核心家庭数量的增多,并处于领先地位。直系大家庭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我国家庭逐步核心化。核心家庭一直是我国城市家庭的主要类型,1979年以来,核心家庭的比例又有所上升。根据“5城市婚姻家庭调查”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三代户占65.4%,其中主要是核心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增加的趋势。相比而言,虽然中国农村核心家庭的比例较城市稍低一些,但是其变迁与城市大致相似,也呈现上升趋势。
2.家庭功能的变迁。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轻老重幼的家庭观念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家庭结构功能变迁的一个表现。随着儿童的逐渐长大,家庭要教给他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技能,这是家庭教育在儿童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的这一功能因父母(包括祖父母)对子女过分娇宠、溺爱,凡事包办代替而被普遍弱化。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的生活。初始社会化过程正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至关重要时期,殊不知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对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最终导致的是孩子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
(二)教育观念
1.对孩子及其发展认识不够。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幼儿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认识如下:
首先,好动对幼儿来说是必然的,又是必需的,而且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萌生和肌体“粗动作”“精细动作”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能力的提高,独立愿望会越来越强烈,什么都要“我自己”。
其次,幼儿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成长的,家长应该善待幼儿的一些差错。幼儿最初的直观行动思维方式是尝试错误,其活动过程主要是靠具体动作而展开的,而且有许多无效的多余动作,在行动之前,无预定目的,也不可能预见后果,所以常出现混乱的尝试错误现象。如果家长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这也不准做,那也不准动,就会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一味指责、惩罚,会让幼儿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定势。
过度保护的家长以及幼儿园老师往往忽视了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忽视了幼儿身上所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幼儿身上天生就具有的自我保护能力,总认为安全第一,为了安全可以牺牲孩子的发展,这种认识是导致部分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幼儿过度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能力有待提高。那么,是不是我们知道了保护幼儿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做到真正地保护幼儿了呢?这还要有一个条件,掌握好保护孩子的方法。我们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真正做到能够保护幼儿。
学前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短,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发展过程断断续续,所以,与美国、法国等一些幼儿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实践经验上的差距。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形成了对自身特点以及发展的研究热潮,但是,这也仅局限于少数大城市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而对于大部分的小城市,落后的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边远山区,人们对幼儿自身所具有的发展价值、幼儿的特点以及教育观念等方面仍然知之甚少,而且存在着一定误区。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3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4
关键词: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伦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种形式,包括双方无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双方无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等等。在多种形式中,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组合形式。
一、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伦理学”“伦理”指的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实际上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处理人际关系等。广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与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续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因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责任也不能减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必须注重人格、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子女正确处理好与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的关系。具体来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是与再婚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1.再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意义再婚家庭的子女经历了两个家庭生活和两种家庭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会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对比,那么哪一种家庭教育相对科学,哪一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深刻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抵抗”能力经不住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表现出了动摇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危险的思想状态毫不掩饰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无力抵抗,如不及时引导纠正,就会造成家庭中代际的恶性循环,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离婚率的提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昔日亲密的父母关系的决裂,直系亲子关系的变迁,重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员的出现,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动复杂。
(一)教育主体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家庭教育,对再婚家庭中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主体主要有亲生父母和继父母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同样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依与子女日常生活的远近不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机会有多和少的差异。由于再婚的婚姻现实,很多继父母出于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够弥补青少年受伤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系和疼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急切补偿的“好意”事实上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再婚家庭还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由于家庭关系的变更,无视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对于两个及以上子女实行差别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即使对于受“优待”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误导,对于受歧视的子女带来的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家长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没有任何的硬性资格考证,只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也就使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性,家长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把自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认为青少年能够“自学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无稽之谈。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简单粗暴的单向性为主要形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必定是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即家庭环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体。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动地接受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重组,家庭结构的变迁,这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变故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巨大的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父母关系的疏离、陌生监护人的出现,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现,比如被忽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对事偏执的状态,出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温暖的家庭环境的丧失,使他们把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的环境态度冷酷无情,内心敏感,从伤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寻找。在重新组合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难正确对待新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气氛加上一层无形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和抵抗就如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这是对继父继母角色的考验,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巨型障碍。如果继父母能力素质较高,有耐心教导子女转变其不良心态,将对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继父母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这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不良的种子。
三、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的家庭组合形式。换言之,传统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伦理困境,家庭幸福与否的衡量标准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授过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视和冷漠的路人立场,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营造积极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具体到事、落实到人,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效性;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要深入细化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状况,帮助甚至强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监护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对无视非亲生子女教育、歧视虐待非亲生子女的行为进行处罚;贯彻实行家长资格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长素质,为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强学校指导
学校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化的实施教育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信息,特别要关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出专业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实施的效果。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宽严相济,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教导其它学生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情感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说。但多数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在这,我们从三方面对家庭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的教育组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社会关系,还表现为一种血缘上的自然关系。
其次,家庭教育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的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这是一种有形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等。这是一种无形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教育孩子。其目的就是使孩子具有“生动的、活泼的、和谐发展的”生存权利、自主创造的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发掘他们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在各自的土壤和历史时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区别。
(一)两个中心的不同:教师中心与父母中心。
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入学前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将教育的中心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忽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而家庭一直是犹太教育的主要场所。犹太人非常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父亲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把子女抚养长大,而且要第一个把神圣的契约与律法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犹太人。
(二)两个重点的不同:知识与创新。
古代的中国人将“四书五经”奉为圭臬,对于孔孟之道只能服从,不能有丝毫怀疑,否则就是大不敬。而到了现代,在升学压力下的家长,又将教科书和教育专家的话奉若神明。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视的是学习知识。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知识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犹太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填鸭式与启发式。
在中国大的教育背景环境下,学习成绩成了评判的主要标准。因而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孩子分数的提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个劲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犹太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用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孩子,笔者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犹太父亲把3岁的儿子放在窗户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玩得很高兴,一连跳了两次。到了第三次,孩子跳下后父亲没去接,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不接他。父亲教导儿子:“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有理由第三次再接你?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帮助你的。”通过这个小故事就很容易发现两者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学校作为自己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断裂,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场。由于家庭教育的空场无力,学校教育处于封闭与单枪匹马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仅从自身寻求原因和解决方法是不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作为主渠道,紧密结合家庭生活领域的特点开展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
通过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犹太家庭教育的教学方法很灵活,既有传统的宣传灌输法来传播知识,又有启发式的教育。这正是中国家庭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欠缺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这样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来达到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家庭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6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