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业分析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分析;思考

[作者简介]谢莉勤,大理学院政法经管学院讲师,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89-0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绿色食品的开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分析

1、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发展层次。一部分山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甚至没有工业,生产“日出而作”,交换“草皮为市”,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中还保留着不施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同时,大理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优美,四季温差不大,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比如大理地区生产的芸豆,199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在这一地方生产的芸豆品质较好的原因在于,芸豆生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高寒冷凉的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较好,未受污染,自然控灾能力强,病虫害少,适于芸豆的生长发育,生产的芸豆成熟期早、子粒大而饱满、光泽度好、产量高、品质优美,多数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分布在2100~27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海拔2400~2600米地区种植的大白芸豆、大花豆、大黑芸豆的品质最好,属于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理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发和培育绿色食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宾川县的苦里芭茶、南涧县的黑龙潭茶、下关的沱茶、剑川县的白芸豆、邓川的奶粉5家企业的5个产品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祥云县的蜜柑等8家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认证;祥云的花红、百合等12个农产品通过了产地环境评价,正在办理产品检测和认证手续。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大理地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

2、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存在的不足

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消费并不普及,整个昆明地区有80家绿色食品超市,大理只有两家,而且规模比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绿色产品。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蔬菜产业,大理地区蔬菜存在着季节性、区域性的蔬菜过剩的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环境持续发展,大理于2001年6月根据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了《大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80万元。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观念落后和认识的偏颇,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偷偷使用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同时还存在着配套技术滞后、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和标志、监督和检测流于形式等问题,致使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又如食品加工,大理地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许多食品都是由于技术含量低、包装简陋、卫生质量不合格而与绿色食品相差很远。

二、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1、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统筹规划

在大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调控的重要作用,要拟定绿色食品发展计划,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近期要抓好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起步阶段要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不能忽视质量,否则会给产后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中期要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培植主导产业,搞好主导产业的策划和营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选好开发的项目;远期要实行产业化和集团化生产,通过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在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要指导中介机构和信息机构,汇集和各种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帮助招商引资,管理各种涉外事务。目前,最重要的是基地建设,针对绿色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小、基地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要作为重点基地来建设;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或破坏比较小的地方,主要生产AA级绿色食品;在一般的地区则重点开发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要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来建设,也要有品牌意识,要创建名牌绿色食品基地。

2、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理地区许多居民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保健意识还不强,许多人对绿色食品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了解。我们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几乎80%以上的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市场上有以绿颜色的食品冒充绿色食品的情况存在。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绿色食品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地方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绿色经济和环保内容,既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同时还可打击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无知骗取钱财;在农村基层要鼓励农户规范使用农药,要宣传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中;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刊登黑板报,还可召开现场会,对做得好的农户要采取鼓励措施,要给他们颁发绿色证书,给予他们优惠的政策,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对一些缺乏绿色品牌意识的领导和干部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观念,应把开发绿色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做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

要广泛招商引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的资金。目前,大理引进的食品加工集团主要有四川新希望集团、娃哈哈集团、椰风集团等。政府要加强对这些集团的扶持和引导,协助外地大集团选好开发项目,做好市场前景的调查,提高产品品位,向绿色方向发展。过去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曾经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对开发项目考察不充分,开发出来的产品成本高,口味不符合大众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近年来漾濞开发出来的核桃精油,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高而丧失市场;琥珀核桃由于口味不合而被京沪市场淘汰。因此,

政府要积极引导,协助集团选准项目,并请专家论证,做好项目规划,以免浪费资源。企业要抓好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销售,利用自身关系扩大市场占有量,积极开拓市场,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对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外来企业、集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奖励。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品的品质

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主要是一些天然的食品占优势,食品加工业还存在工业技术含量低、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小、产业趋同等不足。多数的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料型加工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低。在整个大理地区的鲜梅加工企业中,梅胚加工量就占46.6%,而核桃企业的粗加工率也在50%以上。同时食品加工业历史上形成的小打小闹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致使企业忽视对员工的技术培养,制约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加之存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消费市场变化快、产品包装档次低等问题,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丧失了市场。目前能在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占有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天然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使科技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的培育要从农田到企业、从食品生产的基地农户做起。要对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教育,比如近两年来大理地区开展的绿色培训效果就非常好,经过绿色培训使部分的农户学习和了解到关于绿色养殖的相关知识,增强了生产的能力;对企业工人也应该加强培训,因为绿色食品生产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用农药、化肥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不能引入污染物,还要搞好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要有配套的技术;要改进生产技术,向全社会招聘技术人才,引进人才并帮助教育企业工人逐步掌握技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使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目前来讲,关键技术主要有:土壤的生态肥力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害的防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保鲜技术等。

5、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管理

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协调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绿色食品开发办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确保绿色食品开发的标准和质量;要规范绿色食品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加强绿色食品的后续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质量的下降和假冒伪劣的泛滥;要建立奖励和惩罚体系,对发展绿色产品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给绿色食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要给予惩罚。

6、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2

一、 信阳毛尖发展及出口现状

一是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渐提高。二是品牌效应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无公害茶叶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四是产业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五是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信阳毛尖出口的影响

一是出口数量锐减。自欧盟在1999年下半年宣布自2000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后,我国对欧盟市场出口茶叶数量明显滑坡。由于欧盟地区以红茶为主要进口品种,因此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红茶首当其冲。

二是标准体系杂乱无章。各个地方标准不一致且与国家标准交叉重复,技术指标要求不一,存在冲突而不能相互弥补。这样国家难以对各地区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茶市整体缺乏凝聚力、竞争力。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的不一致容易滋生低竞争力的地方保护主义,必将导致信阳毛尖产业的疲软。

三、信阳毛尖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信阳毛尖出口受阻的外因

一是贸易保护。中国出口欧盟的茶叶,既要遵守欧盟设置的技术法规,又要遵守进口国更加严苛的技术法规。随着中欧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加大,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欧盟政府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对中国出口的茶叶设定了严苛繁多的技术标准。二是安全意识。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较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主张消费者权益, 在经历了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改革后, 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开始逐渐走向完善。

(二)信阳毛尖出口受阻的内因

一是生产技术落后及茶叶品质低。二是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三是信息不对称。信阳毛尖生产和出口企业对茶叶国际贸易合作方的信息掌握不全,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出现问题又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无从应对,最终只能失去市场份额。四是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缺乏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五是品牌创建力度不足,精品缺乏。

四、信阳毛尖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抓好基地建设,保证绿色生产

建立无公害茶、绿色茶叶和有机茶开发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无公害茶、绿色茶叶和有机茶的开发生产。通过建立基地加强茶园管理,搞好茶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严格禁止使用农药,大力推广茶园生态间作,全面实施以有机肥代替无机肥,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开发生产无公害茶和有机茶。

(二)充分利用 WTO 原则,实现回避式跨越

要深入研究WTO的有关规则,运用世贸规则维护信阳毛尖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 WTO有关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利用WTO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及争端解决机制等,加强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引导,争取为信阳毛尖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信阳茶农的正当利益。

(三)积极进行国际认证,建立预警机制

信阳毛尖生产和出口企业必须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 提高自身产品的生产标准,努力符合国际标准,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逐步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定期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标准和规则的最新变化,研究茶叶产品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贸易壁垒,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接受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询问,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四)加强对茶农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政府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方式及时向茶叶生产单位病虫情报、最佳防治期及防治使用农药,帮助和指导茶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各级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植保部门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经常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茶农安全、卫生意识。

(五)成立全市茶业领导小组,促进信阳毛尖产业化发展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清洁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全社会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17998亿元,同比增长16c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目前,全国餐饮业营业网点接近500万个,主要包括酒楼、酒家、餐厅、餐馆、大小排档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属的职工餐厅。餐饮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消除它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压力和该行业特有的保障餐饮食品安全的压力。餐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并产生油烟、废水、地沟油、噪声和大量一次性消耗品和厨余垃圾。当前在低碳经济的国家大方向下,生态、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等概念,已成为餐饮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主流和重点。餐饮企业在经营中实施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餐饮业产业转型,增强餐饮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餐饮企业生产流程与排污特点

(一)餐饮企业厨房、餐厅生产服务流程

餐饮企业按照经营面积或就餐座位数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大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就餐座位数在500座以上;中型餐饮业经营面积为300-1000平方米或就餐座位数为150-500座;小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或就餐座位数在150座以下。餐饮企业一般综合性的厨房和餐厅生产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餐饮企业排污种类

1 废气排放。餐饮企业的废气排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燃煤、燃气锅炉等所产生的煤烟废气,这些煤烟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极大;二是厨房烹饪产生的油烟废气,此类废气含苯并芘浓度高,刺激性强,有异味,易引发人类呼吸道疾病;三是餐厅内顾客吸烟产生的烟雾,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等焦油物质。由于餐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废气排放量大,餐饮废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 废水排放。餐饮企业废水排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清洗各类食物、餐具、毛巾、餐巾等织物所排放的废水,这类废水含有洗涤剂;第二类是日常洗漱、冲厕、拖地等产生的生活废水,这类废水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各种合成洗涤剂等成分,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其COD平均浓度一般在600 mg/L~800mg/L之间,这些废水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易使江河产生富营养化现象,污染水体,使水体变质发臭。

3 固体垃圾排放。餐饮企业产生的固体垃圾主要有餐饮垃圾、一次性餐具垃圾、清扫垃圾等。餐饮垃圾主要是餐饮企业在采购、储藏、预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各种残余废弃物,这些垃圾分解腐烂快、常有腐蚀性并能产生恶臭;一次性餐具垃圾主要是使用过的一次性台布、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巾、一次性餐盒等,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如不按要求收集、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

4 噪声污染。餐饮企业产生的噪声主要有3种:一是厨房烹饪所用炉具、抽油烟机、排气扇等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室内制冷设备和室外空调机所产生的噪声,对人的危害较大;三是顾客使用餐厅娱乐设备、喧哗产生的噪声。

二、餐饮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与清洁生产策略

(一)强化绿色管理理念

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是指餐饮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经营管理中,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绿化,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增效等目标,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的新型管理方式。

1 全过程实施绿色管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餐饮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从企业建设的规划开始,需经历设计、施工、营运、停止经营或拆除等阶段。目前我国餐饮企业能源费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30%,许多餐饮企业单位能耗过高,运行消耗大,就是由于当初设计不良造成的。因此餐饮企业从建设所用材料及经营所用设备等的采购开始,就应考虑绿色节能、减耗。不少餐饮企业能耗高、能源成本高,与企业建筑、相对位置、设备选用等有很大的关系。如:建筑外墙面积太大、外墙材料隔热、保温性能差;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距离远;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灯具过多、节能性差;水龙头出水量大等。餐饮企业在经营全过程中,要把绿色管理的理念、措施贯彻到整个生产循环中去,针对原料选购、原料储藏、预处理、食物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做好节能、减耗、减排等工作。开展绿色营销,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提升企业绿色生产力。

2 全方位实施绿色管理。餐饮企业应建立绿色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绿色管理工作。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为理论基础,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从企业绿色文化(法律法规、计划控制、员工参与、对客宣传)、绿色餐饮(设备设施、餐厅环境、采购储存、餐饮生产、餐饮服务)、绿色管理(节水管理、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垃圾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全方位确定绿色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和内容。餐饮企业应妥善处理经营、安全、环保三者的关系,加强对顾客的绿色环保宣传,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全方位应急预案。

3 全员参与绿色管理。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绿色管理需企业员工全员参与,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员工应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应形成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地对员工进行绿色技术、技能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制定餐饮企业道德规范,以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以实现绿色经营战略和清洁生产目标。

转贴于

(二)实施清洁生产

1 清洁生产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给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

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2 清洁生产审核。餐饮企业的清洁生产应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始。通过审核,确定生产过程中不符合清洁生产技术要求之处,分析高耗能、污染物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清洁生产方案,使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开发了我国的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包括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七个环节。针对餐饮企业经营中,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等问题,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应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作为重点。

(三)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1 生产设备要求。生产设备要求主要指供配电系统、制冷设备、消防设备、照明系统、炉灶设备等五方面的要求。参照我国《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sB/T10356---2002)的要求,供配电系统要求变压器负载率要大于30%,功率大于0.9;制冷设备应采用环保型设备,如环保型冰箱、空调,大型餐饮企业使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消防器材必须使用清洁灭火剂,禁止使用哈龙灭火剂;照明系统要求使用绿色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灯,照明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灶炉燃烧器节能、环保,重点控制干烟气氮氧化物浓度、干烟气一氧化碳浓度、热效率、噪声等。

2 能源与资源要求。主要是能源使用类别、原辅材料的选用、一次性餐具使用率、单位餐次能耗、单位餐次水耗等五方面。餐饮企业清洁生产必须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原辅材料主要使用检疫合格的肉类、绿色、有机或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不用野生保护动物做原料;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使用无磷洗涤剂、使用无毒无害的烟道清洗剂;不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木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台布、一次性餐巾;单位餐次的能耗量和单位餐次水耗量可根据菜系经营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化作业程序,以宣传教育向员工灌输环保、资源节约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予以落实。

3 环境管理要求。包括生产过程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相关方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五方面。制定原辅料采购、储存、烹调和餐饮服务阶段有关节能、环保和降耗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控制油烟排放是餐饮业废气处理的重点,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净化,有效去除油雾和VOCs,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烟向空气中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餐饮企业应力求从源头上减少餐饮垃圾的产生量,按相关环境标准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监控体系,有针对相关方的污染控制程序并有效实施;按规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并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针对餐饮业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餐饮经营的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2):136-139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在创造了足令前辈艳羡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因种种有意之过和无意之失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性环境问题,人类在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现代产业体系(体系,在本文中可理解为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略具雏形之后,祖祖辈辈休戚与共的绿色自然被钢筋混凝土阻隔在昏蒙空气之外,河山变色,江海易容,诸如伦敦烟雾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紧急状态事件”等重大灾难性污染事件接踵而至,时至今日,就世界总体情况而言是愈来愈严重,人类面临的污染危机愈来愈严重化、多样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对而言,西方各国以及经济发展历史与西方各国相似的日本、澳洲等国,在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道路之后,今日的环保立法和环保体系已臻相当完备之地步,现代产业体系中的绿色产业体系所占比率比较合适,污染危机被最大限度地化解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之中,可持续发展思维已渗入现代生产细节之中,低碳环保产品层不不穷……而纵观高速发展的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虽有一定的环保成绩和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但终因成就过于淡薄而无法改变愈来愈严峻的劣势——环境危机逐渐加剧,环保立法亟待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亟需调整,引入绿色产业,积极拓展绿色创新体系的比率。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是现代产业体系获得崭新生命力的唯一道路,是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进行良性调整的有效突破口,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必要奠基,是发展低碳节能产业的宏观要求。下面,本文主要结合当今实际情况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简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的可行策略。

二、加强相关立法工作进程和政策支持力度

虽然因为绿色产业所包含的巨大需求可能和惊人利润潜力会部分激活市场潜力,使绿色创新体系的源动力获得激活和开发,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国人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尚很淡薄,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片面的“政绩”意识而急推高能耗高污染但较短时间可见经济成效的项目,故而,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因素,不可能使绿色创新体系获得根本支持。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加快关键性领域的立法进程,并加上各级政府、各相关机关的政策支持,才能为绿色创新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所占比率提供根本保障和持久动力,并可有力遏制、有效消除现代产业体系中阻碍绿色创新体系发展的负面元素。

绿色技术创新的建设,需要绿色技术产权法律制度使产权关系制度化,并据此建立一整套产权管理制度、产业化制度等,使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可靠的方式转化为市场成果。而关系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的企业法律制度亦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等,使企业在生产行为中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使企业在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之际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在内的市场法律制度、政府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为绿色创新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资金之源,打造出公正的市场基础,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最大限度地使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技术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联经济、社会和生态,就很多因素而言可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纵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发展亦为与外部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其中每一环节、每一项目的存亡兴衰,均对相关产业格局有着层重的联系,如果依靠简单取缔等方式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占有空间,很可能会因点及面影响一片,一时之间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不如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通过改变其内部组构,使其向绿色创新产业发展,这样,在潜力产业的性质获得了涅槃式的良性变化之际,亦迅速融入了原有的产业关系链中,可以使转型代价最小化,而综合受益最大化。

利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因素实现绿色转型,最需要技术体系的创新突破,只有改变旧有生产模式、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才能实现现代产业的“换血”,譬如说,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普遍采用以化学反应为主手工腐蚀制版方式,这是很多凹印制版企业在过去制造大量污染尤其是铬污染的根本技术原因,而今,不少凹印企业采用先进的电子雕刻制版、激光制版技术,使凹印制版过程中的污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基本可被视为“绿色企业”。关键性技术环节的绿色技术突破,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潜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

四、力促邻近地域的绿色创新体系互补有无、互动发展

绿色创新体系均有地域性,但是,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囊浩繁,牵连各个局部,因此,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建设,要出台政策或运用政府力量,从地域界限、行政界限等较大的局限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分割式的局部发展,突破如今普遍存在的各自为战的局面,推动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打破负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扩大生存空间,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有机网络,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之上,政府要整体筹划,整合相关科技资源,力促不同区域创新要素的互动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使得绿色创新体系不断拓展,渐成气候。

使绿色创新系统实现互补有无、互动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由其子系统着手改变,使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趋于一致。具体而言,要促使绿色创新系统中的大中型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在与周边企业合作发展方面要勇于突破旧有观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正如在2012年07月15日在湖北考察时就区域集群发展问题所言,“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当绿色企业彼此联为一体之后,绿色创新体系自然就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绿色创新体系在地域等层面逐渐占据负面现代产业的空间,不断扩大规模。

五、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十分繁芜的理性基础和科技成分,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理性和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运用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就格外重要。尽管目前对于绿色创新体系宏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理论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运用一系列先进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失误,少走弯路,少花学费。

譬如,利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合实证,对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影响因素模型,可有效判断支持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因素是哪些,以及,创新体系的不断突破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还是外部力量,从事绿色创新的技术工作者在多大比率范围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等等;而量化分析方式,可以有效构建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可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绿色创新绩效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分析不同地域在绿色创新潜力方面的差距;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发展趋势、基本方向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关系有一个整体判断;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绿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市场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关联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对绿色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有很大帮助。

以上理论皆以缜密的科学规律为依据,经历过丰富实践的检验,用于对绿色创新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可使绿色创新体系在发展之路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为绿色创新体系的迅速壮大提供坚实的理性基础。

六、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引入成本低见效快的绿色产业

要在现代产业体系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除了对已有的绿色创新产业进行发掘、重组、延伸之外,还需积极建设或引入诸如旅游、信息、绿色食品、家具加工、太阳能、风能、电子、艺术品加工、精密仪器仪表、金融之类的新的绿色创新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为一些问世不久、成本低廉、见效较快,或目前缺乏而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铺路搭桥,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不断拓展绿色创新体系之比率。

参考文献:

[1]曹保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2].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OL].http:///gn/

2012/07-15/4032946.shtml.

[3]陈华斌,王效俐.绿色创新及其激励机制[J].上海管理科学,1998(12):10-11.

[4]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5]华振.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研究——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7):30-34.

[6]华振.我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9):36-41.

[7]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山东省;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1.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学术界对于它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界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四种,其中一种观点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即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金融业务的运作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营运战略。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在发展理念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先进性,是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改革。它的先进性表现在: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和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为共赢目标,将环保因素纳入到绩效审计与评价体系,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有利于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本质是将既定的金融资源存量合理配置到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中去,通过资金的优化配置来实现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和环境风险的最小化。它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金融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生态友好、环境和谐、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实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作为国内经济大省,山东省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2013年山东省GDP总量为55230.32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位居前两位的广东省和江苏省GDP总量分别高达62474.79亿元和59753.37亿元。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其在全国各省中的经济地位并不匹配,其金融业整体规模仅居20多位,金融发达程度与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相差甚远。上述数据表明山东省金融业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于金融行业发展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要求。

环保产业是以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朝阳产业。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生态环保领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环保部将“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作为十大专项改革任务之一。此前,已组织地方开展了绿色金融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更为严峻的环境资源挑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绿色金融对于环保产业的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山东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

3.产业结构现状

山东省一直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大省。虽然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但其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的发展,下面对山东省的三次产业产值构成状况进行分析,以剖析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山东省与全国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这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相吻合的。然而,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全国数值呈现出一些差异。一方面,山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始终低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也就说明第二产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山东省与全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2005年,山东省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相差10.18%,到2014年,这一差距已缩小至5.72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差距也由9.14%缩小至4.63%。这一变化在2009年之后更为突出,这说明山东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积极有效的,且调整的速率要高于全国水平。然而,尽管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发生显著变化,且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之一,可谓山东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钢铁石油水泥等指标产量在全国位列前茅。也正因如此,山东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大多数制造业为高碳产业,这也决定了现阶段山东省经济发展仍是以高碳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仍旧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4.政策建议

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由上述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可知,山东省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重过大。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肆意扩张和无序发展,促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必须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山东省各个金融机构在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信贷对象转为以符合各项环境检测标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企业为主,减少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资金投入,以此来遏制“两高”产业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与此同时,合理引导资金流入绿色产业,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绿色证券发展方面,山东省通过鼓励绿色环保企业的股票上市和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股票发行的方式来扩大绿色企业的比例,促使传统产业逐渐向绿色产业转变。

参考文献:

[1]文同爱,倪宇霞.绿色金融制度的兴起与我国的因应之策[J].公民与法,2010(01):33-36.

[2]王蕊.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3]李家才.第三次产业发展的三大规律与启示[J].学术研究,1993(06)

[4]薛成容.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实践绿色金融[J].福建金融,2008(03):50-52.

绿色产业分析范文6

企业作出绿色行为决策进而实施生态化的绿色行为对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走出中国式低碳之路、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湖北宜昌、荆门、河南郑州资源型产业集群中30家企业的调查,采用熵权决策模型对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辨识,并进一步横向比较分析关键因素对不同性质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关键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置信水平λ=0.99下,企业预期收益、环境规制、生态环境、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是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其关键度分别为0.999 8、0.998 2、0.997 7、0.996 3和0.994 8;②企业的性质未能影响其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整体把握,但五项关键影响因素的关键度会因为企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预期收益驱动与环境规制约束是影响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两类根源,不同性质的企业面对的环境规制约束相同,追求预期收益具有一致性,预期收益与环境规制对不同性质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关键度非常接近;相较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进行绿色行为决策时,更多的是基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量,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环境对国有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关键度高于对私营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关键度;产业集群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在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中通常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是影响集群中其他企业的绿色行为决策,而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其经营方式灵活性高,更容易受到产业集群网络的影响,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对私营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关键度更高。本文最后对研究的理论涵义进行了总结,并主要针对五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集群;绿色行为决策;关键因素;辨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17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24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1]。其发展对资源、环境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和破坏性,更需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

指出,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和受生态环境保护约束的日益加大,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越来越多的资源型产业集群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升级。而通过作出绿色行为决策,有效实施绿色行为,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节约资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2]。

绿色行为决策是绿色活动的先导,一切绿色管理过程和绿色行为都必须首先进行决策,因此,加强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研究,对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实施绿色行为和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1 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有关绿色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与绿色管理方面[3-5],环境规制、企业预期收益、政府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外部因素成为研究影响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重点[4,6-10]。另有部分研究认为,企业采取绿色行为并不仅仅来自对外部因素的被动应对,企业自身禀赋,尤其是企业规模、组织能力和结构特点,对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同样具有重要影响[11-12],一般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接受全球环境标准的压力也相对较大,更倾向于采取绿色行为[13]。而过去10年,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其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14],公众环境意识总体水平的加速上升趋势,为社区利益而发生的公民行动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绿色行为决策产生影响[15-16]。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现象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7]。作为一种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或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从而形成了集群特有的集聚效应,使得集群内企业总是通过一定的网络关系联系在一起[18]。产业集群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载体,早在1998年porter提出最为经典的产业集群概念时,就已经强调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集群企业所嵌入网络的规模、关系强度、网络中心度和网络地理开放性等网络特征差异导致企业在可接触的资源种类、丰裕程度以及最终可获取的资源均有所不同,因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在企业的成长性上表现出差异,也使得企业的行为决策易于受到集群网络的影响[19]。同时,产业集群的区位特征(发展空间、可达性、便利性、集聚程度等)[19]、集群中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目标市场也会对企业的绿色行为-绿色技术采纳决策产生影响[13]。

综观已有研究,多数文献对于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键的影响因素尚需辨识;其次,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多见;第三,现有模型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普遍未能进一步分析同一因素对产业集群中国有、私营两种不同性质企业影响程度的差异。

鉴于此,本文在文献[3-11]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源型企业的广泛调研,首先选取“环境规制、企业预期收益、政府服务、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禀赋、公众环境意识、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产业集群的区位特征、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目标市场”这10个因素,同时,充分考虑到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相比,其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更深、消耗规模更大,而且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事实上,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是资源型产业集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认为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也是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因素。采用熵权决策模型对上述12项影响因素进行关键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同一关键因素对产业集群中国有、私营两种不同性质企业影响程度的差异,结合研究发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 基于熵权的模糊决策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型企业绿色行为形成与扩散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4月以及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湖北宜昌、荆门、河南郑州三地进行的深入访谈和实地调研。

湖北省宜昌市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磷矿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因此,本研究首先选择享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美誉的宜昌磷化工产业集群中磷化工企业的高层领导作为调研和访谈的对象,而寻找访谈对象的方法类似于朋友采样[20]。访谈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促使企业采取绿色行为的动力和障碍;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绿色行为决策;企业在进行绿色行为决策时所涉及的上下游企业、邻居企业的协作问题。根据访谈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文献研究,提炼出12项影响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因素框架,并试图发现产业集群因素对资源型企业进行绿色行为决策的影响。

完成第一阶段的访谈后,根据宜昌市磷化工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并参考高明瑞和黄义俊[21]的研究,设计出具有良好信度的量表,对湖北宜昌、荆门(石化、磷化产业集群)、河南郑州(煤炭产业集群)三地的30家资源型企业展开问卷调查,其中国有企业16家,私营企业14家,每家企业要求企业家或者负责人以及骨干技术人员各填一份,为了防止所有题项均由同一填写者填写,本研究使用了答卷者信息隐匿法等事前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同源偏差。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回收比率为91.7%;扣除存在明显填写错误及填写不全的6份之外,有效问卷49份,占实际发放问卷的81.7%。样本中,涉及煤炭行业的企业问卷有30份,其他相关产业的企业问卷有19份。

此外,课题组也对资源型企业对环保的认知以及

企业绿色行为实施的真实情况作了具体调查,认为自己企业有污染或能耗问题的占75.1%,有一半以上(67.9%)的企业在过去三年内采取了绿色行为,并且取得了节能降耗的显著成效(89.6%),更有高达95.7%的企业表明在今后三年内会采取更多的绿色行为。可见,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压力下,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自觉主动的将绿色行为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2.2 评价准则熵权的计算

(1)变量设置。

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影响其绿色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如上所述,标记如下:y1:环境规制;y2:企业预期收益;y3:政府服务;y4:企业社会责任;y5:企业禀赋;y6:公众环境意识;y7: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y8:产业集群的区位特征;y9企业在生产链中的位置;y10:企业的目标市场;y11:资源禀赋;y12:生态环境。

选取衡量影响因素关键性的评价准则[22]如下:x1:经济效益影响;x2:社会效益影响;x3:决策可操作性影响;y4:决策效率影响;y5:决策稳定性影响。

(2)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通过专家群决策的评定方法[23],对于m个评价准则xi(i=1,2,…,m),n个评价对象(影响因素yj(j=1,2,…,n)),可以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政府环境规制的监管作出的被迫式遵从和基于追求企业预期收益最大化作出的主动选择,这同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和制度完善状况是相适应的。然而,研究也有新的发现,即保护生态环境和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绿色行为决策日益突出的新动力源泉。同时,集群企业所嵌入网络的特征也正在成为影响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各资源型企业主体通过集群网络进行交互,已采纳绿色行为资源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对于提高其他资源型企业的绿色参与度,以及绿色行为的决策具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2)在置信水平λ=0.99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均将企业预期收益、环境规制、生态环境、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视为影响企业绿色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虽然企业的性质未能影响其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整体把握,但这五项关键影响因素的关键度会因为企业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追求企业预期收益方面具有一致性,两者面对的环境规制压力一样,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进行绿色行为决策时,更多的是基于生态环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量,且在我国的资源型产业集群中,国有资源型企业通常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是影响集群中其他企业的绿色行为决策,而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其经营方式灵活性高,更容易受到产业集群网络的影响,这与现实情况也是相吻合的。

4.2 政策涵义

(1)为了更好的推动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进行绿色行为决策,政府应该继续提高环境规制的严厉程度,并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把公众对地方政府为生态环境保护而努力的满意程度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杜绝环境污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

(2)除了传统的、直接的、强制的环境规制外,针对“企业预期收益”这一最关键性因素的现实状况,政府更应该利用多样性的经济调节手段,提高企业环保预期收益,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环保补贴、财政支持等诸多激励措施,降低资源型企业实施绿色行为的成本,提高其实施绿色行为的预期经济收益。

(3)政府还应致力于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营造好的社会导向和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尤其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与机制,促进企业积极主动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4)政府充分发挥好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加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等,促进绿色行为和知识信息在集群成员之间的交流,构建和完善基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区域绿色行为网络,主要措施包括:①

建设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集聚载体。

②建立健全中介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服务体系。

③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特色优势。

④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

(5)针对生态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和产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对资源型产业集群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绿色行为决策影响的差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性质的差异性,在保证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尽量细化标准,制定详细的企业绿色行为评价体系,政府根据不同性质企业不同阶段需求不同的特点“投其所好”,致力于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行为的综合回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伟民,秦志宏.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路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7(4):90-93.[Yang Weimin, Qin Zhihong.The Evolution Path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Clus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37(4):90-93.]

[2]李彦玮.技术因素对矿产资源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内蒙古西部地区典型企业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Li Yanwei.The Analysis of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oriented Enterprises by Technological FactorsTake The Typical Enterprises in Inner Mongolia Western Region as Examples[D].Huhho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2008.]

[3]李文伟.关于绿色营销的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15):76-79.[Li Wenwei.A Summary of Green Marketing Perspectives[J].Economic Review,2006,(15):76-79.]

[4]徐强.企业绿色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Xu Qiang.The Study of Enterprise Decisionmak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n Base of Enterprise Green Management[D].Dalia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2008.]

[5]李卫宁,陈桂东.外部环境、绿色管理与环境绩效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0(9):84-88.[Li Weining, Chen Guido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ernal Environment, Green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0(9):84-88.]

[6]Berry M A, Rondinelli D A.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8,12(2): 38-50.

[7]Scott W 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M].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92.

[8]Porter M E, Vander Linde V C.Green and Competiti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9-10): 120-134.

[9]Bonifant B C, Arnold G, Long T.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J].Business Horizon, 1995, (7-8):37-47.

[10]秦颖,曹景山,武春友.企业环境管理综合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1):105-111.[Qin Ying, Cao Jingshan, Wu Chunyou.Empirical Research of Impact on Driving Factors of Fir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Based on EMBs [J].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8, (1):105-111.]

[11]Florida R.Lean and Green:The Move to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9 (1):80-105.

[12]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4): 43-50.[Yang Dongning, Zhou Changhui.Dynamic Model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Effciency of Enterprises[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2004,4(4):43-50.]

[13]史进,童昕.绿色技术的扩散:中国三大电子产业集群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120-126.[Shi Jin,Tong Xin.The Diffusion of ‘Green’. Technology:Comparison of Three Electronics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9):120-126.]

[14]闫国东,康建成.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55-60.[Yan Guodong, Kang Jiancheng.Change Trend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55-60.]

[15]张青.公众环保意识影响地方政府环保决策的范例――广东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的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9):8-13.[Zhang Qing.An Example of the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nfluence to the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cisionAnalysis of the Event of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Solid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 in Panyu Guangdong[J].Journal of Ji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17(9):8-13.]

[16]黄秀山.公众环保意识与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3):102-105.[Huang Xiushan.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02,18(3):102-105.]

[17]朱瑞忠.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成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Zhu Ruizhong.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the Lead Firms in Industry Clusters[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07.]

[18]王涛.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Study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the Industry Cluster Enterprises[D].Jinan:Shandong University,2012.]

[19]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杭州:浙江大学,2012.[Yang Juping.The Relocation of Cluster Firms: Factors, Patterns and Performance[D].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12.]

[20]童昕.集群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以电子制造的无铅化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66-71.[Tong Xin.The Relevance of Clusters for “Green”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Diffusion of Leadfree Soldering in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17(6):66-71.]

[21]高明瑞,黄义俊.绿色管理与利害相关人关系之研究:台湾1000大制造业之实证分析[J].中山管理评论, 2000, (3):537-565.[Gao Mingrui, Huang Yijun.Relation between Green Management and Stakeholde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aiwan’s 1000 Larges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Zhongshan Management Review,2000,(3):537-565.]

[22]姚胜,刘荣祥.对影响开发商决策因素的模糊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3):65-68.[Yao Sheng, Liu Rongxiang.Vague Analysis For Influence Factor of Developer Decisionmaking[J].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5(3):65-68.]

[23]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40-254.[Qiu Wanhua.Management 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Entropy[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2:140-254.]

[24]韩立岩,汪培庄.应用模糊数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11-25.[Han Liyan, Wang Peizhuang. Applications of Fuzzy Mathematics[M].Beijing: Capital Economics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ress,1998:11-25.]

[25]郭耀煌,贾建民.综合评价与排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0,10(2):26-30.[Guo Yaohuang, Jia Jianmin.Synthetic Evaluation and Sorting[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1990, 10(2):26-30.]

[26]陈黎明,邱菀华.基于熵权的大型项目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分析[J].预测,2003,22(3):65-67.[Chen Liming, Qiu Wanhua.The Fuzzy Analysis in View of Entropy Coefficient for Influence Factor of Large Scale Project Decision Making[J].Forecasting,2003,22(3):65-67.]

[27]刘树林,邱菀华.多属性决策的广义双基点排序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2):22-25.[Liu Shulin, Qiu Wanhua.Generalization for the Double Base Points Ordering Method for MADM[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1998,18(2):22-25.]

[28]张跃,邹寿平,宿芬.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55-85.[Zhang Yue, Zou Shouping, Su Hui.Fuzzy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M].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1992:55-85.]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n Critical Influential Factors of Green BehaviorDecisionmaking for Enterprises in ResourceBased Industry Cluster

HAO Zutao1,2 YAN Liang2 XIE Xiongbiao2 DUAN Xuhu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