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适当增加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增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逐渐向健身课程转化;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辽宁省高校随机抽取10所院校中男女大学生1200名、体育教师200名。
(二)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对辽宁省内10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1042份,回收率86. 83 96,有效问卷1023份,有效率98. 1896;对体育教师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97. 5 96,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100 96。问卷设计咨询了8位教育学和体育学教授意见。并进行效度、信度检验。对调查所得数据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其他常规性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辽宁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目前辽宁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各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场地、器材设备条件的不同,开设的体育项目也各不相同。在被调查的10所院校中,10所院校都开设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项目;健美、乒乓球项目有8所院校开设;网球、武术项目有7所院校开设;轮滑项目有4所院校开设;游泳、羽毛球、国标、散打项目有3所院校开设;女子防身术、拳击项目有2所院校开设;软式排球、气功项目只有1所院校开设。在众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仅有武术这一项出现在体育课程之中,距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授课形式
在被调查的10所院校中,有7所院校采用1,2年级均为选项课;只有1所院校采用1年级基础课,2年级选项课;2所院校采用1,2年级均为选项课,结合10学时的俱乐部教学。选项课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以技评、达标为主。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俱乐部教学是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体育课的授课形式。
3.大学生对目前体育课课程设里的态度
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最多的是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而大学生工作以后由于缺乏场地、器材,选择锻炼身体的方式比较多的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轮滑、游泳等项目。调查中有33.5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课程设置不合理,忽略了人体在各生理发展时期的情况变化及工作、生活环境对锻炼者的影响。通过对12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出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前20项是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健美操、篮球、轮滑、网球、足球、民族体育、贻拳道、排球、健美、国标、自卫防身、形体、田径、艺术体操、散手、手球、保健。可见,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更趋向于娱乐、休闲类的体育项目。
4.体育教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情况的态度
52%的教师认为,应在大学多开设娱乐、休闲类的体育项目。采用大学1,2年级选项结合俱乐部的教学形式。一些高校仍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课,有些项目和内容几乎与中学体育课内容雷同。这种所谓的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占用了学生很多宝贵时间,极大地遏制和挫伤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目前体育课课程设置缺少健身和休闲娱乐项目
从理论上已经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少学校通过改革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如:学生在校期间可选修1-2门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完全按照竞技教育的要求进行。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群众健身和休闲娱乐方式有以下几种:(1)跑步、走步、游泳;(2)秧歌、健身操;(3)武术、太极、器械;(4)气功、跳绳、踢毽子;(5)独轮车、轮滑、滑板;(6)网球、羽毛球、乒乓球;(7)放风筝、写字、唱戏、唱歌;(8)溜狗、遇鸟、钓鱼。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与这些健身休闲娱乐项目有很大差距。
2.课程内容的民族性与教学性不足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现代流行体育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开发进人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的重点,中国民族体育的发展,通过学校作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溶于教育体系中去。改变以往武术这一项目独立存在的局面。民族体育在教师最想开设的体育项目中排序是第七位,在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排序在第九位。可见民族体育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比如:毽球、跳球、木球、陀螺、民族舞蹈等项目也深受中、老年健身爱好者的欢迎。
3.体育教学内容盲目效仿
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态势深刻地改变着高校体育的面貌,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盲目效仿、不求实效也是存在的事实。高校体育课程不求特色,相互攀比,简单模仿,复制引进,完全不考虑社会、学生、知识。任何一种课程必须立足大基点。现在,面对新世纪,对体育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新的解释,体育的内涵也随着社会不断变化。
4.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是按竞技运动项目排列、按竞技运动结构安排内容。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与中小学雷同,显示不出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之间的变化、递进和个性,形成低层次的重复。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 7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有56. 91%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有10.31%的学生不清楚。
5.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及方法落后、导向性有偏差
以终结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较为普遍。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评价与课程同步结束,因而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无法适时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他人评价的做法也很普遍,而个体评价则较少。这种做法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很少,没有一个主体性认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论与对策
(一)适当增加娱乐休闲类体育项目
休闲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即有对场地和经费投入要求不高的传统体育内容。如:武术、气功、散步、跑步、徒手体操等;也有需要一些专门场地和设施,需要一定投人的现代体育内容。如:网球、游泳、旅游、家庭器械健身等;还有对场地、设施投人要求都很高的新潮体育。如:高尔夫、赛车、摩托艇、攀岩、热气球、滑翔翼等,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爱好的人们进行健身。建议高校根据校情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
(二)增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体育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重点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我国民族体育的瑰宝—武术、满族的珍珠球、回族的木球、彝族的射弩、蒙古族的摔跤、维吾尔族的舞蹈等都是我们体育课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即有各自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当地民情加以适当的选用。
(三)体育课程逐渐向健身课程转化
健身课程按体能、技能、传统、休闲等排列,教学内容注重竞技运动的转化、健身化、游戏化,加强健身教育的内容。对体能类教材以“运动处方”为主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运动处方,进行学习与锻炼;对技能类教材,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技术与技能,学生通过游戏与比赛方式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传统类教材,主要是在教师的辅导下,学会看图,学生以自学为主。
(四)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活动,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象学生的态度、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指标是不能象体育课的密度、运动负荷那样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忽视这些指标的体育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57
[本刊网址]http://hbxh.net
众所周知,在高校教育中有一门及其重要的学科――《体育与健康》,它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展开,人们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传统的体育知识,积极地提出一些新思想以及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才能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最终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方面存在偏见。在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教师甚至曲解了学校“快乐体育”的思想。传统教学方式下,学校对体育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但很多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常常过分强调学生的娱乐,教学内容指出学生应勇于追求自我,这使得很多学生忽视自身身体素质的锻炼,最终失去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此外,很多高校会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中主导性地位的体现则是置若罔闻,如果过于刻意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师教学的展开就会受到学生的限制,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形式性的,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滞后。本文所说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学内容滞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高校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比重相对偏低,而且大多教材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材又怎么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其次,就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而言,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实践时,常常会不知所措,这是体育实践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的重要原因;再次,教师不仅未能在实际教学中未提出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计划,而且不能引导学生明确实践环节的终极目标。凡此种种,制约了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此外,体育作为一门选修课而存在,在选课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选那些时尚的、流行的体育项目,而以球类为中心的传统项目却会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停课。
(三)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目标、动机不明确。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普遍实施的教学模式已经转变为体育选项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学校以及教师使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开放课堂模式”以及“三自主教学模式”等。那么什么是选项课呢?选项课上学生可以自主自觉的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去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优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常常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或者跟风性,有的学生选择某项体育项目的动机甚至是应付考试,这种心态下,学生又怎么会学好体育。
(四)体育与实践不能实现融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最终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然而,当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很多都是为了满足学分需要而设立的,这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很大的孤立性,极大地拉大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致使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足够的社会价值。此外,在我国众多高校,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学校相应的比较缺乏那种“一专多能”的、高教学水平的教师,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适应性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现发展的基础。
(五)对成绩的考核评价不够规范。不同于其他的学科,选项课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以及评价机制。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为了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常常会投机取巧,这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不利于保持体育考核的公平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却是体育教师不得不做的教学准备。
二、解决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所受到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为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那么怎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呢?首先,学校应着手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旧式的观念,从而帮助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思维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高校应坚持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坚决从改革教学目标出发、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学生全面体育素质教育;最后,学生也要及时的转变观念,要在不断的体育学习中学会自主、自立、自强,以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教学相关内容与社会的差距不断变大,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厌倦体育课的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学生喜欢的都是那些乐趣性、自主性强的活动项目。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及个体的需要,本文指出必须不断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扭转传统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旧内容的教学体系,从而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思想意识”的新的教材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健身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不断的指导自己的课外训练,让学生能够获得终身锻炼以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为此,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学校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这是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教材体系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新时期,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指出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健身、健美、娱乐知识,丰富学生视野;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取缔那些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相反的,可以开发一些时尚、实用的体育项目,这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四)加强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就是课外体育活动,目前,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从课内转向课外,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课内外一体化,它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那么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它能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转化成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其次,它能有效的展现学生的风采并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再次,它能展示大学生的体育才华并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意识;最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运动才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一言以蔽之,高校体育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贵州省荔波县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策略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一、荔波幼儿园基本情况及课程现状
荔波县幼儿园是省级一级一类幼儿园,设置有小、中、大班。该园采用整合式教材,上课的形式以集体、分组授课为主。五大领域包括了以下内容:(1)艺术:包括唱歌、跳舞、绘画、手工艺术为主题内容的艺术领域;(2)健康:包括了幼儿健康理念和生活习惯教育为内容的健康领域,其形式主要以体育课为主;(3)社会:教会幼儿一些基本的待人处事道理,讲授文明礼仪规范,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4)科学:从幼儿身边出发,讲授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5)语言:以儿歌、故事、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荔波幼儿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任务繁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幼儿园存在一种现象:某位教师是负责艺术教学的,就只局限在艺术领域,另一教师是负责语言教学的,也仅仅局限在语言领域。对幼儿实施分科教学,每个教师各司其职,忽略了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幼儿对各门学科的认识产生了局限性,出现了教学上的“分离式”,另外一些老师与社区和家长沟通有问题,就造成了这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就大大的降低了五大领域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实施偏离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
在调查中还发现本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培养幼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缺乏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操控能力,过于放任幼儿,不善于利用游戏来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而且,游戏的设计能力不足,经常一个游戏重复的做,没有足够的创意,丧失了通过游戏娱乐来对幼儿进行思想观念的传播和科学知识的传授的教学效果。
2、缺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足够认识,没有从幼儿自身成长规律出发,设计与幼儿成长规律相协调的课程,没有从幼儿的身心出发。
(三)忽视外部资源的利用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荔波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忽略了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了将家长、社会人士整合到课程之中的设计能力。例如在上到有关环保活动时,本可以与幼儿所在的社区或家庭联合起来创设对幼儿有利的教育环境,但园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另外一些老师觉得想要得到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太难。这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就大大的降低了五大领域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荔波幼儿园推课程改革策略探讨
通过本次对贵州省荔波县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笔者发现,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开发的效果不足,发展缓慢,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教师们在不断的改进课程编排和教学方法,但是已背离五大领域课程开发的初衷,今后可以向积极方向发展,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观念为基础,利用多种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幼儿课程的编排设计看似简单,内容也并不会太多,但是由于受幼儿自身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建立“幼儿园一切活动皆课程”的课,挖掘和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其次要充分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荔波是个少数民族地区,风景优美,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开展各领域活动。二是基于经验,给予拓展。在幼儿熟知的动植物基础上,介绍一些山区不常见的动植物,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三是基于兴趣,提供环境。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在建构课程内容之前,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关注点,针对孩子感兴趣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以上三个原则基础上,把握和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合理编排。
(二)紧密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
从教学的实践来说,五大领域的教学课程要求教师、园长、家长以及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来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分析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从而因地制宜、因利势导的开展幼儿教育。该幼儿课程内容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但是知识的灌输大大超越了幼儿的接受能力,造成幼儿巨大的负担。在该园课程表中,拼音、科学、数学的课程量较大,幼儿要求从4岁开始读拼音识字和数字的书写等,有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嫌疑,这就严重地违背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导致幼儿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三)课程实施偏离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
在调查中还发现该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培养幼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缺乏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操控能力,过于放任幼儿,不善于利用游戏来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2、缺乏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足够认识,没有从幼儿自身成长规律出发,设计与幼儿成长规律相协调的课程。比如在进行亲子教育时,往往从家长着手,而非从幼儿的角度着手。再如有位教师在开展“钻山洞”游戏时,让幼儿排着队,一个一个的玩,这个对于幼儿的组织性要求过高,无法让幼儿融入到集体、自由的游戏氛围之中,这种成人式规范的游戏,就偏离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失去了游戏的娱乐性,同时更无法对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在该园部分教师眼中,课程就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材,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因此将很大精力花费在怎样上好一堂生动的课上,而没有从幼儿的身心出发,设计幼儿科学合理的园内一日活动。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身心特点、兴趣、需要,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总之,幼儿园是幼儿认识社会,接受知识,启蒙思想的场所,对幼儿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要进行精心的筛选与设计。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幼儿园课程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其存在诸如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整合不强、外部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改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整合,并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课程考核;对策;考核方案
高职院校实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考核的观念产生巨大的变革,具体体现在:关于学生学习的考核仍受到关注,但促进学生学习的考核逐渐成为主流。纵观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现状,虽然有所改进,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便督促、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课程考核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考核的保证体系不够健全
现行课程考核的保证体系主要是考核办公室和教师组成,由考核办公室负责课终考核,由教师负责过程考核,考核的保证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①缺乏对评价过程的检查、指导与监督,难以保证考核质量;②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使考核不够客观、公正;③过程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发挥过程考核的作用;④没有发挥教研室在课程考核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作用。
(二)课程考核注重鉴定功能,轻视督促、激励、导向功能
现行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主要以课终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为辅。由于过程考核难以操作,随意性大,而课终考核主要发挥了鉴定学习效果的鉴定功能,对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学习作用不大,没有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功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
(三)课程考核的内容片面
理论课考核的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对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评价仅从作业和课堂表现,内容片面,忽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协作精神等;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内容不细化、不量化,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一体化”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是从理论上进行评价,技能操作评价过于笼统且不够客观,一般学生只要理论考试合格,就可取得良好的评价成绩,对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评价重视不够。
(四)课程考核反馈不及时
课程开课前部分学生不知道所学课程如何进行考核,不能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考核后(特别是过程考核)结果反馈不及时,当学生得知考核结果时,教学过程已经完成,即使学生想改进自己的学习,已经来不及,失去了自纠的机会。
二、改进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对策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激励、监督、调控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考核保证体系
为保证课程考核的质量应建立由考核办公室、教研室、教学组三级课程考核管理机构,负责对课程考核的指导、监控和实施。
考核办是课程考核工作的最高级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全面负责课程考核工作。具体有组织、协调、实施课终考核;检查、指导过程考核;回收、整理、反馈考核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教研室是课程考核工作的中级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协助考核办公室、指导教学组科学地进行考核;负责过程考核方案的审批;监督过程考核方案的实施;收集、反馈考核信息,对过程考核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控。
教学组是课程考核工作的末端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是根据相关要求,结合课程标准及特点编制过程评价方案及标准;协助考核办、教研室进行课程考核;指导和监督教师进行过程考核。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法体系
考核方法体现了考核的理念,关系到怎么考的问题。为了改善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就需要课程考核这个“指挥棒”进行不断地调节、控制、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
课程考核既要发挥它的鉴定功能,又要发挥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引导学生学习,因此课程考核要将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一方面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鉴定,另一方面通过过程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课程考核应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根据评价标准,对自我素质的发展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采取小组评价等形式开展相互评价,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们能清醒地认识自我。
3.学生行为观察记录与阶段测试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些表现是需要控制的,如违反纪律、违背安全操作规程、损坏工具或仪器等;有些表现是需要鼓励的,如对教师的讲解或操作提出的疑问、在学习中提出新的看法或新的见解、学习主动、吃苦耐劳等。为收集考核资料,给学生评定成绩,提出学习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很有必要的。
阶段性测试主要是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判断学习目标达成的程度,辨别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
(三)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课程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程考核的指标体系可归纳为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三个一级指标。其中学习效果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三个二级指标。由于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例如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学习态度、学生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合理性、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学保障体系是否正常运转等。在这里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习过程评价应包括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课堂听课的认真程度、课堂提问和讨论的参与程度、出勤率等)、课后作业(对错率、书写认真程度、是否异同、是否完成等)三个二级指标。情感态度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性、学习动机、吃苦耐劳等)、协作精神(互帮互学、团结互助等)、创新能力三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力求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程考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只有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 “导教”、“导学”的作用,调动起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 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5
【摘 要】《税法》课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税种的征收、计算、缴纳等情况。但就目前《税法》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税法》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 《税法》;教学;问题;对策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财务人员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因此,许多学校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已成为《税法》课程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枯燥,实践性不强
《税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而且其中法律基础知识所占比重较大,使初学者感到所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很多时候,学生会认为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理论性太强,比较抽象,不太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学习。另外,由于税收法规的时效性强,政策更新速度快,导致税收教材极易过时,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现行法规,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重理论,轻实践,使实践环节在整个《税法》课程教学中流于形式。《税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实践机会,则有助于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实际情况是,《税法》课程一般不安排纳税实务环节,学生无法实际操作纳税实务,《税法》演变成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
(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
现在的《税法》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着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税法》业务的教师寥寥无几,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以法律规定的讲解为主,然后结合所讲内容做适当的练习题,至于如何填制纳税申报表、税款如何入账等问题就很少涉及到。教师还是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效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而学生则是以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学习新知识,课后也是以复习笔记上的内容为主。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手段的滞后,使得《税法》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改进《税法》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
(一)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
《税法》的立法层次高,同时每年都在不断地修订、完善某方面的内容。作为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更要在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辅导书及案例,对新增税收原理、内容进行补充,同时查阅最新修订的《税法》条款,对教材补充。如果条件充许,最好能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税法》课程建设方面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校应该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锻炼。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模拟纳税申报实验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和手工填制等方法完成一般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申报实验。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进行中,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提出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分组进行互动讨论,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
同时,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税法》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另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实践课堂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或税务大厅的工作人员,或纳税企业的会计等等,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工作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要求,进而学会与人合作与相处。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不拘一格的形式,既要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也要采用现代化教授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引入《税法》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课件中引用大量的最新法律法规,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增长学生见识,保证《税法》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开创《税法》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冬云.《税法》[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吴莉萍.高校法学《税法》教学改革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通信工程 融合 问题
随着当今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并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因此,作为国内重要战略性、先导性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信息产业正在朝着合理化、科学化迈进,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到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完善,将产业结构的发展推向知识化、智力化、技术密集化。
在当代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通信工程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在职业教育类院校中的普及和推广有很大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但在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性的融合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情况
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看, 虽然教师的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大,但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仍较难满足其需求。从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来看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如对于教师的业务素质评定标准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引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师培养体系滞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步伐等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通信行业专业知识与职业教育并轨的进程。
二、教学模式差异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改进方式也从重规模到重质量,从重硬件到重软件,学校的教学模式也从倡导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但在过渡的过程中仍存在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晰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构建学生成才并健康发展的培养模式。
三、实践教学方面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效果占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很大比例。只有处理好实践与整体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实践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仅要求具备必要的硬件设备,更要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资金或客观状况的限制,与现代通信技术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难以发展,同时缺少IT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断层。
四、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是实现教育学的主要媒体。由于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将开发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材作为重要改革环节。近几年,通信技术专业的教材建设有了极大的发展,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方面都体现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水平,但在考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笔者强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五、全面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欠缺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综合国力的强弱。从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虽然职业院校已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也为了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开设了很多综合素质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仍不够紧密。
六、教学内容单一
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设计结构和组织方向。目前职业教育针对这一理念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单一地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目前某种程度的学现象,也使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诠释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看似学习了很多本专业知识但到职业实践中发现很少或根本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