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学;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题,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将会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颖的“研究性学习”,它有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 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2.1 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2.2 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3. 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宜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换一句话说,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模式或者叫研究模式。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研究模式,如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以及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应以平等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通过与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指导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教师应作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304-01

1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书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规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2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2.1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学会搜集和运用现代社会的各种地理信息,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3

【摘 要】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以重视研究过程、贯穿应用理念、基于思维水平、重视合作交流、基于教材内容为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以问题为驱动力,引起学生研究、思考,从而自主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其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从狭义上理解,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目前学校的教学系统中,“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实施途径:一是专门设置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研究型课程;二是作为一种学习活动的方式贯彻在学科的教学之中。目前,对前者的研究较多,对后者的探讨较少。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本文着重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原则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为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一种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

1.重视研究过程原则2.贯穿应用理念原则3.基于思维水平原则4.重视合作交流原则5.基于教材内容原则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提出一种适合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模式的含义

“问题解决”模式是以“中心问题”为主线,将数学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引导研究、组织交流、反思总结几个部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思考、总结并形成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问题解决”模式的依据

“问题解决”模式是以问题为驱动力,达到研究知识结构、研究解题方法、研究题目条件、研究题目的结论,研究学科联系及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的目的。

3.“问题解决”模式的环节

“问题解决”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引导研究、组织交流、反思总结几个环节。

三、“问题解决”操作程序

1.提出“中心问题”。

如何“提出问题”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择中心问题的原则是:(1)服从于教学内容(2)基于思维水平(3)探索性原则。

选择“中心问题”的具体方法(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2)从习题中选择内容(3)从数学实际应用中选择内容。

2.引导学生研究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影响他们数学认知的因素可分为两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调动非智力因素进行研究;创设适当的渐进性问题就是从智力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研究。

2.1创设问题情境

要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如下例:

案例:在球面距离教学时,首先介绍新闻联播中的一段新闻:中国某航空公司开辟极地航线,使得从上海到纽约的行程缩短近3个小时。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上海和纽约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多,请同学思考,为什么沿纬度位置飞行时间会长呢?”

上例就是从基于教材没有说明“两点间球面距离最短的为什么是劣弧”提出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很多,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问题,即抓住数学问题中的新旧问题的“联系”与“矛盾”来创设,另一个方面可从实际生活方面来找素材。

2.2设计渐进性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进入研究之中,教师就要通过设计一系列“渐进性”的“容易”问题,使学生进入研究,逐步深入研究。

具体作法是,教师把“中心问题”分解,转化为若干个较容易的小问题,或者把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这里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层层递进。如下例,在这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题目,内容是这样的:

例如图,在RtABC中,∠C=90°,AB=50,AC=30,D,E,F分别是AC,AB,BC的中点。点P从点D出发沿折线DE-EF-FC-CD以每秒7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匀速运动,过点Q作射线QKAB,交折线BC-CA于点G。点P,Q同时出发,当点P绕行一周回到点D时停止运动,点Q也随之停止。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

(1)D,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

(2)射线QK能否把四边形CDEF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3)当点P运动到折线EF-FC上,且点P恰好落在射线

QK上时,求t的值;

(4)连结PG,当PG∥AB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

这样,学生在解决(1)(2)(3)(4)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对原问题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打开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用类比等思维方法独立地解决最终问题。

2.3引导研究问题的注意事项

(1)不要评判学生的错误(2)抓住简单问题中的思维亮点提问(3)表扬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绩及闪光点,一定要及时表扬。这样,更可使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武红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J].中国民族教育.2002,(2)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4

一、“桃花水母的发现与研究”的课题指导

⒈课题的确定及研究过程

在2008年9月2号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在展示腔肠动物时,我结合湖南台报道的衡阳桃花水母的情况和2007年在湖南怀化舞水河发现了桃花水母,着重介绍了淡水腔肠动物――桃花水母的珍贵性和现存的情况。下课后,有一个学生找到我,说最近在小区见过类似的动物,我感到很惊喜,并详细询问她发现的情况,第二天,她便采来了样本,我一看到样本便知道应该是珍贵的桃花水母。我没有直接告诉她答案,而是表扬了她善于观察的精神,并引导她们就此开展一项课题研究。这些是桃花水母吗?目前还没有在小区发现的记录,怎样确定这些“小精灵”的身份?这些“小精灵”是怎样来到这个“家”的,如果是桃花水母,我们能做些什么?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如何确定这些“小精灵”的身份?在我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初步认定应该是珍贵的桃花水母,为了确定它们的真实身份,我启发并协助他们先后带上样本去请教环保局和水产局专家,最后我为他们请来了怀化学院生物学向教授,来到现场鉴定与指导。专家一致认定这就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桃花水母。电视台报道后,很多人来到小区想一睹水母的容颜并采集,很多小学生来抓水母,那么该如何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呢?目前还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两次发现桃花水母的报道。这些“小精灵”明年还能否在这里出现?保护桃花水母就成了他们的一项使命,于是他们成立了保护小组,并联系了小区的门卫加入保护的行列,阻止人们来水池抓水母,同时保护这里的水生环境。能否让这些桃花水母有一个新的家?学生发现学校的南校区和这里的环境也差不多,是否可以将一些迁移到南校区的水池?于是学生将10多只桃花水母搬到了新的家园,希望它们能在这里“安家落户”。桃花水母为什么能在能这一水池中生长?我引导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学生对水池内的环境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他们采集水样请怀化学院生物学向教授进行科学的测定,另一方面在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究,如用显微镜测定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测定水中的PH值、水体重金属的测定,同时调查居民了解水池环境状况。桃花水母还有哪些习性呢?他们在保护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每天记录气温,测定水温,观察和桃花水母早中晚的活动状况,在家中进行小实验探究光、水温对水母的影响,水温与水母的脉冲关系等。最后我引导学生完成了实验报告。

⒉课题的研究收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他们了解了桃花水母的特点和习性,明白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知道什么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将近一个月的观察,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坚持,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了对照实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的探究精神,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树立了团队协作精神。在调查、采访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如何结合生物教学开展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开设科技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小组的组建,二是指导学生确定课题,三是教师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1)活动小组的组建。我们成立活动小组,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让学生自行组织,然后上报老师。学生每学期自主选择参与一个课题,教师对学生开学选定的课题进行统计,并将表格打印张贴在教室,及时督促提醒学生开展研究;因为学生课题与生物教学进度有关,教师清楚学生小组的课题研究项目,能及时督促学生完成课题,并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汇报、展示。每学期末,对学生的研究性成果,如小论文、小制作、学生制作的网页、课题进行评比,对做得比较好的,由学校领导在开学典礼上发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学有榜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课题的确定。按照“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学科,从生物学科走向生活”的理念,结合教学任务从教材中和教学中让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有价值的信息为研究线索寻找课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我们的生物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的题材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食品安全及营养问题、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等都是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生活问题。初中生物学的课程标准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围绕这一思想来开发。如7年级上生物中重点内容是学会开展探究性实验,掌握植物学的有关知识,师生结合生物课程标准和7年级上册的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如结合“种子的萌发”,师生共同开发了“制作种子萌发的过程标本”“种子萌发自身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实验装置的改进”等课题,学生从用黄豆、绿豆种子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到发豆芽菜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又开展“市场上花生芽的出售情况调查及花生芽的培育”“豆芽苗菜的培育”;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开展好实验,学校专门将一块长满灌木的丛林开辟成了一个生物园地,同学们将其命名为“开心农场”,师生利用这一“开心农场”开展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如栽种不同的蔬菜与花卉、为了解决蔬菜的肥料问题,同学们尝试了“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为了做到培育绿色有机蔬菜,同学们开展“自制有机肥”的研究。围绕“植物贴画”主题,同学们尝试了“用植物种子、果皮作画”“制作叶脉书签”“落花落叶不是无情物、用作贴画、书签更传情”等。学生不但制作了小的书签,还大胆地与室内装饰联系起来,制作了室内装饰画,倡导绿色装修。学生制作了大量的贴画、书签等进行义卖,学生的作品受到了热捧,他们将义卖所得的善款共742元全部交给了怀化市教师基金会捐助怀化贫困山区的同学。还开展了“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植物学具的制作”“参观怀化学院植物标本室”等多个课题活动,在学习植物的类群时,学生尝试调查校园植物种类,坚持用相机拍摄校园植物不同时期的照片,制作怀铁二中校园电子植物志,开发了“怀化铁二中校园电子植物之志”等课题。结合生物学科开展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教师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生物学科教师首先要有相当扎实的专业生物知识与生物实验技能,特别是社会热点所涉及到的环境保护、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基础知识、生物史及生物展望等。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5

我国的数学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处理学生周围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无意顾及。这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极为薄弱,对生活中的事例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更谈不上将生活中的实例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思考研究的能力。很多走向社会的学生甚至感叹在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课程在工作学习中毫无用处。这个普遍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难道数学真的那么高深莫测,难道数学就只能在尖端领域中得以应用,或者仅供数学家们去研究一辈子的理论?答案显然不是。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将学到的新知再次应用于生活实际。针对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让学生拟出提纲:

(1)本节我们研究什么问题?

(2)用到什么数学知识?

(3)解决这类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例如,在学三角形的中线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将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平均分给两个人,如何分?”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很感兴趣,进入主动研究阶段。通过动脑思考,动手画一画,学生有的能找到划分为二份的方法。这时介绍三角形的中线,利用其性质,学生便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他们会运用这个知识再去深入地探究:将三角形的菜地要是分给三个人、四个人……怎么分?

又如,学习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先创设情境:“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的描述多种多样。我给出问题:“你能用坐标描述自己的位置吗?”学生探究得出答案后,我再给出问题“你能用坐标描述我们学校的位置吗?”带着问题,学生去“探究―发现―应用”学到的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多思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并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作定期交流指导。数学兴趣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其次,对数学理论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其着眼点应是对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经历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消除“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的观念。

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范文6

    物理是我们八年级新开的一门学科,实验在这门学科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而实验是物理的基础,是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中探究性实验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对于将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得出结论等,教师只提供实验器材,做组织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究物理奥妙的兴趣,改变学校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由于学生刚接触到物理,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学习比起演示实验来说要难得多,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学习。

    由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教材中比较重要探究性实验的之一,学生在此之前接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探究实验。本文将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准备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等方面来说。

一:发现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的镜头都是一块凸透镜,虽然他们都是一块凸透镜但是他们的成像情况却是不一样的。投影仪、放大镜我们知道它的像是放大的,而照相机的像却是缩小的。我们让学生拿一块放大镜看靠近书本上的字,发现看到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而如果是看窗外的物体呢是倒立缩小的。同样是一块放大镜为什么靠近看书本上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而看窗外的物体又是倒立缩小的,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去,他们迫不及待的想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时候他们会提出一些猜想。

二:提出猜想或假设

    在学生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可能会猜想这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和大小有关,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鼓励,然后分析说拿同一块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和窗外的物体它的焦距和大小是不变的,所以说可能跟放大镜的焦距有关是错误的。这时有同学就注意了,是不是跟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就是物距有关呢?用放大镜靠近书本看字时,物体距离放大镜的比较近,而看窗外物体时距离放大镜比较远。那么我们就来探究下这个问题“物距跟像的大小、倒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