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世界各国为培养创新人才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生物课程老教材的"难、繁、偏、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老教材注重学生输罐式的接受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等。可见,教材改革是有必要的[1]。
1、高中生物课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1.1时代的发展要求引起基础教育改革
21世纪不是知识掌握得多就能成为人才的年代。世界各国正以知识的创新及所掌握知识的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即体现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非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从旧教材中强调的理念、体制、手段分别改革到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变革。可见,我们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经过课程改革从而达到培养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以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与发达国家缩短差距。
1.2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现今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生物科学的发展由原来对生物现象、生物的结构地研究来对生物进行分类,已经发展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利用基因工程使微生物为我们生产各种人类需要的激素、抗体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利用细胞工程为我们人类快速繁殖优质奶牛等。DNA、蛋白质等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亲缘关系的研究的发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而现今的高中生物课程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学习。随着各学科在教学中的发展、社会中的作用、各学科的相互渗透,高中生物课程已逐渐提到了主导学科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新的社会要求改革高中生物课程[2]。
2、生物课程的课程理念
2.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要想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就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结构、分类,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了解,进而了解各科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教材,进而改革教学模式、方法,以使学生适应当今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学生才会在将来的就业中能够得心应手。
2.2尊重每一位学生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背景和起点都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兴趣、习惯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位学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给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及乐趣。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所以,现在的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面是多元化的,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前沿"、"科学史话"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现状,同样也提高了他们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可见,新教材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能学习或需要的知识,所以新教材能兼顾到各层面的学生的需要,即尊重每一位学生。
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1教师是辅导者
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播器,而是通过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获得各方面的技能,这样,教师在教学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了。
介于教师是辅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分析问题;由教师指导其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教师对学生所探究的结论的对与错作出科学的判断,指出学生探究的成败的原因,并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评价,肯定其探究的精神、成功的给予鼓励、失败的提出希望和激励。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能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能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具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
我们的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传授还会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的,从而适应课改的要求。这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了。
正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的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设计好课堂提问,利用一个个兴奋性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然后,在教师的辅导下由学生自主去解决问题。这样,同样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能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培养出有创新的新一代。
3.3教师是引导者
我们的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分析,促使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感悟,提高学生对待问题的应对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续教师作为辅导者、激发者之后,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由教师辅导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等。可见,教师在新教材实施中处于引导者的角色,有利于新教材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有重要的作用。
3.4通过开发和设计,能使新教材与考纲紧密联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教材的时候,善于开发新教材,结合考纲编写教案,编排课文内容,罗列重难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目的的去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达到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处理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达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考纲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能够根据教材编写练习,设计出难度层次不同的练习,照顾各层面的学生,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4、结论
总之,时代在进步,教材改革是必然的,在新形势下,按照新时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我们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实际、时代特点、教育要求等备好课;转换老式教学中的师生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上课;以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和能力为目的,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2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同时出现新的误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敢过多的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任其所为,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内容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实施新课标,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转变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角色身份的确定性、地位与任务的非对称性、双方互存的依赖性、交往过程的非功利性及师生情谊的久远性等基本特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育人等既定目标的达成。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近年来,在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后,基础教育领域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成了学生的“尾巴”,致使一些地方教学质量滑坡。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角意识,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丰导作用。所谓主导,就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所谓导向性,就是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导航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有序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放任自流。所谓指导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主要包括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亲自主持如集中讲授、答疑解难等重要的教学活动等。所谓参与性,就是以平等的身份,有计划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如参与学习小组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定期开展面对面实时交互教学等。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疑是指要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学生。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贯穿于集中面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完成作业等学习的各个环节上。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自我主体意识,主动性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创造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钻研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这种自主性的最高体现。
二、教师是平等和谐关系的倡导者。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因此建立授奖者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课改最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转变角色,由过去课堂的权威和中心人物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朋友般地平等地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经常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或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在参与中也可自我表露,例如在《正确认识自我》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找缺点、谈感受,学生谈自己感受前,老师也可说说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和大家一样发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与不足,心里确实有些一些不自然,不舒畅,这些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现在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努力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做你们的好朋友,相信大家都有克服缺点与不足的决心和信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改正缺点而努力吧!在学生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可信,同时营造了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蕴藏着积极的思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对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更要尊重,在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谈话,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上课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也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着急,不必为出洋相而脸红,更不必为活动中失败而烦恼,整个活动过程都是那么民主和谐。”同时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教师主导的实质性内容和中心环节。指导是更为具体的引导,教师对学生引导得好不好主要看对学生指导得怎样。教师指导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按照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从而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过程和方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即由指导转为“非指导”,由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境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应“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指导的要求、内容、方法、程度应有所不同,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指导应有所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百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充分说明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起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的目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赖那些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方式能够很好地凭直觉掌握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数学头脑并且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困难,他们还必须具有在别人还在迷惑不解之际变看出问题的端倪的能力,必须具有赶在竞争对手前面开发新产品、新服务项目和解决新问题的创造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必须具有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人相处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未来能够适应各种新的挑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这种人在整个生涯中,还得有继续学习的要求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3
小学思想品德课既是典型的育人课程,又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现行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主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努力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首位,但由于它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培养为主要内容,所以较为抽象,据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法将它与学科知识教育相区分。具体有两点。
其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沿袭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成为课堂主体,照本宣科,甚至出现“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我考你背”的情况,这样,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偏离了对学生思想、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其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活动课程成为主要形式。活动的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便改造他们的经验,最终解决他们已有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片面追求课堂活动的效果,创设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便流于形式。
二、改革的意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具有美好的心灵,拥有健全的人格,因此,务必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效果的落实均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指他们的心灵,最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三、探索与实践
2011年5月,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题为“彩虹人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该研究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发展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和人格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并运用“文明”的理念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应新形势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有五点。
1.结合校情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将教学内容与校情以及学生生活相结合,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坐落在西关地区,既有浓郁的广府文化氛围,又有厚重的商业文化气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将教材内容与学校周边环境、学生家庭情况等相结合,既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又巧妙呈现校情细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关注心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教师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以使教学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拥有美好的心灵。基于此,我校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评活动,结果表明:学生的孤独倾向与恐惧倾向较高。据了解,其原因在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不足。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情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并引导他们通过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体会教师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从而不断丰富经验,增强能力,最终拥有较高的情商――不仅具备健康的心理,更拥有美好的心灵。
3.积极互动
积极互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根本,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既鼓励他们欣赏他人,又促进他们自我认同。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充满道德矛盾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观察、讨论和参与等一系列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从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势与弱势,进而既正视自我,又欣赏他人。
4.强化实践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应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从而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体验和感悟。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通过生动的实践体验活动(探寻当地的地域特色、社会发展、民间艺术和名俗风情等)。总之,强化实践具有两个意义。其一,不仅可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崭新的课程资源,更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民俗,感受家乡乡情,体会充满趣味的特色生活。其二,不仅使学生学会较好地与他人相处,并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更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认识自我、探寻自我和接纳自我。
5.走进生活
改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全面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探索和感悟。例如,教师可充分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上下九步行街、华林寺、十三行和锦纶会馆等),使课堂教学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又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36-01
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众多教师和学者的认可与肯定。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冲击,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绩。本文在此浅谈从新课程改革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旨在阐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改变,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改实验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变化
1、教育教学观的改变
教育教学观是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受到自身业绩、学校升学率的双重压迫。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教学观带有足够的功利性,往往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按照考纲和教材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对小学语文教师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其教育教学观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这种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模式带来极大的变革。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不再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而是在教学中融入了趣味教学、情趣教学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学生观的改变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断的通过灌输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生观,并没有重视学生儿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和存储知识的容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中的建构知识理论,不再将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而是当作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这也是教师学生观改变的有力体现。
3、教学质量观的改变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观也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明显变化。同样是与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通常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是一种错误且片面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得到改变,其对于教学质量的认识也随之改变。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是否获得快乐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
换言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健康快乐的发展,并将其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1、推动教育公平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其所取得的首要成绩是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地说,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变化,也使教师的学生观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再以学生语文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因此,教师能够更全面的看待学生、观察学生,能够让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对待,减少了教学中的歧视现象。教师不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也就使教师能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使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体现。
2、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改革有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虽然自己已经不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计划上进行了倾斜,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比以往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学习,其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支撑下,学生不但提高了英语成绩,其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塑造,使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学生的负担降低 实现快乐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减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实现了快乐学习,使学生不再将语文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当作一种快乐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生字中,教师往往要求在课后抄写生字或者成语,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听写和默写。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有的字词结构复杂,并不便于记忆和掌握,这种课后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
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使用这样的方法迫使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以建构知识理论作为支撑,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中建构知识。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法,在不同学生身上贴不同的生字边旁部首,在适当的游戏教学中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降低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冲击非常明显,已经在教学中获得不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还并不彻底,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众多小学语文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5
一、改变教师成长模式,让课改快速渗入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关键在教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传统教育体系下,教师只要有满足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就可以干出成绩,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各种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这一要求,学校也应该适时地改变教师的成长模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开放的、多维的软硬件条件。1989年,波斯纳提出了个人成长方式:成长=经验+反思,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也会出现像“成长=经验+反思+网络(论坛)”等高效的专业成长模式。为此,学校就要在这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以便让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快速地渗入教学中。
二、改换学生评价方式,让课改健康行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要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但在中考和高考的传统评价方式下,不容置疑,学校的培养方式已经背离了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指出: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学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彻底改换对师生传统的一元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师生多一些积极的正面评价,少一些苛责和刁难,要努力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重激励促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新课程改革能健康地行进。
三、改进学校办学理念,让课改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的。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目的和行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违背之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长,应努力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个性,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现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向胜利,让新课程改革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经验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4-02
经过长期实践,在我国高中化学课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试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人们在师资利用、师生课业负担、作业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在教材的编制、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中化学课改取得的经验
1.教师资源的利用
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内部存在着一部分教师资源被闲置的局面,故而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中,需要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将闲置的教师资源挖掘出来;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岗前培训,盘活这部分被闲置的教师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岗位中。同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可以进行“分学段排课”的方式,以此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每周实验课的课时数,最大化满足新课程的实施。
2.解决师生课业负担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解决师生课业负担方面也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布置作业的水平,争取用最少的作业量就能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最后,学生要加强课堂学习,以充分掌握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
3.选课指导上的经验
由于教师具有指导并教会学生怎样去规划人生的义务,因而在选课指导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选课指导服务。一是,可以建立教师指导选课的制度,由各学科教师从头到尾地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并通过长期的跟踪来分析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努力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内容;二是,学校可以同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全面的介绍新课改的具体思路、规章制度、措施等,并详细地介绍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等;三是,学校要定期举办选课指导讲座,利用具体的案列模拟来分析选课的科学性,以此帮助学生能更加明确选课需认真考虑的因素。
4.作业处理上的经验
在对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作业进行批阅时,教师要将作业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型进行分类,并从层次性、探究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对学生练习时间、难度及作业数量的“度”的把握。
5.教学方式上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旨在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的态度,因此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日后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来说,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有限的教学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选择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探究,并采用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一)1.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来看,教科书的出版单位需要根据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材的编写。但是目前,在教材编制中由于编写人员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故而无论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以及教材编写的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编写人员是第一次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在时间上较为紧迫、任务也较为繁重。因此,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会出现知识点衔接不当的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出版单位,由于各学科编写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2.教材的使用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给予地方、学校充分的自,这其中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选课的内容等。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但是教材选择的决定权不在一线教师手上,而是各地方的教研员。由于一线教研员人员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因此不可能对所有版本的教材一一进行仔细对比,这样就很难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大力鼓励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均实行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达到六十人。过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就算想转身都很困难就更别说进行分组讨论或游戏教学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难以实行新型教学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造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落实。
4.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上,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性以及实验室的条件和实验资源都达不到标准。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规范等;另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师来应对选修课的需求,然而这一要求对很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讲,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学体制一直处于被束缚的局面。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明确的情况下,导致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底气,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拿捏不准重难点。因此,如何检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大问题。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同时也收获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成为普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学校而言就需要其采取各种途径或方法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不同。
参考文献: